写秋景的抒情散文

更新时间:2024-02-18 15:06: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校园抒情散文

第三次写给秋天

临近秋末了,总想写点什么,可忙碌的日子却杂乱无章,我依旧在人海里漫无目的地驶航。伞状的银杏叶在季节中渐渐泛黄,秋风也忙了起来,叶子就

一片片的落了下

来。它飘落的样子

像翩翩起舞的蝴

蝶,轻柔而又美丽、

安静而又优雅。我

忍不住用手捧住

它,夹进我的书页

里——留作青春的

纪念,纪念这生动

而又美丽的青春!

这里的秋天短

极了,在略感清爽

的时候它就转冷

了,接着就被飞扬

跋扈的冬天取代

了。这儿的冬天是

那样的骄横,硬是

抢秋天和春天的地

盘,以至于这儿的

秋天和春天加起来

还没冬天长!我向

来是个怕冷的孩

子,很讨厌过冬,

尤其是这儿的冬天。当冬天真正来的时候,即使穿再厚的衣服仍是感觉冷,所以便对这儿短暂的秋天更衷情了!

校园的风景也在秋天更能给我一美丽的心情:透过那暖暖的斜阳狠狠地打个喷嚏是我感觉最惬意的事;还有那校园夹道上满地的落叶

闪着金色的光芒,给人一飘零美、旷野美!而刚进这个校园的感受与

现在比是截然不同的。两年前,我背上行囊到千里之外的唐山上学,进入校园的感受是莫名的失落与迷茫。后来才渐渐习惯了,接着开始欣赏这里的风景,原来发现它的风景也很美,只要用心去观察,没一棵草都是有心跳的。空闲的时候总喜欢一个人看孤独的风景,享受周围的宁静——没有喧嚣,没有忧伤,而是一种对自然的热爱。总喜欢一边听Jay chou 的歌,一边在校园里漫步,心情便随着旋律渐渐走远……

夏天过去了——很从容!

秋天要过去了——很淡定!

冬天要过去了——很漫长!

我都有点害怕,因为今年是传说中最冷的一年,过几天窗外的枫叶就要结冰了吧!十一月到了,一直等待Jay的新专辑献世。青春有些期盼总是好的,当然我也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也许它有点远,不过没关系,只要坚持走下去,我想有一天我会乘着叶片向前飞的!冬天就要来了,我的朋友——你们都过得还好吗?

篇二:描写秋色

描写秋色 天凉了,人们身上穿的多了,大雁飞走了,是什么季节让我们有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噢!是秋天来了。 一阵风吹来呼啦啦,一片片发黄的叶子离开了大树妈妈的怀抱,有的自己远走高飞,有的却依然依靠在大树妈妈的脚下。而那手掌似的的爬山虎,也变得绿黄绿黄的。不像是夏天那么绿油油的,爬山虎的种子也变得紫紫的,可爱极了。秋天是成熟的,果实熟了,那农民古铜色的脸上也洋溢着笑容,那绿绿的麦子也被晒得金光闪闪的,好像一片金黄色的海洋,每一颗麦子都摆动着身子,好像一场金色的舞会。 一个个石榴花上都结满了可爱的石榴娃儿,一张张红彤彤的小脸真是逗人喜爱,石榴的嘴巴张得大大的,露出那水晶似的的牙齿,像是在说:来啊来啊!快尝尝吧!那绿绿的核桃已经熟了,但还是保持着绿色,好像要留住那绚丽的青春 啊!秋天我爱你,因为你不像春那么含羞,夏那么热情,冬那么冷酷,你是深沉而饱满的,我爱秋色。 【写作指导:中学生随笔写作方法】 随笔和其他文体有所不同,它没有正襟危坐、一本正经的作文架势,其文思常常如风吹林响,泉激石鸣,即兴而生,随意而发,不求自得;其行文如汩汩山泉,顺势而下,意到笔随;其题材可大可小,其篇幅可长可短,完全发乎自然。但随笔看似随意,实则费心,它往往从生活中和书本上随处得题,信手拈来,借题生发。它的视野比较开阔,谈天说地中传达出深刻独到的人生体验,左右逢源中表现出渊博的知识,它的思路不拘泥于一点静止不动,而是如行云流水般通达酣畅。当然,中学生的随笔写作与作家们的随笔创作在深度、广度、厚度上有所不同,但在写作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即随意、自由、小巧、雅致、隽永,贵在写出自己的真情,显出自己的性灵,给读者一点清凉、一点宁静、一点感动、一点启迪,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中学生怎样才能写好随笔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敏感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生活的变化,心态的波动,喜怒哀乐,千姿百态。敏感的、善于观察和感悟的学生,会抓住生活中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星冥想、一次奇遇、一次邂逅、一点纠葛、一个插曲、一场梦幻,自然界的一丛草木、一块山石、一朵鲜花、一片雪花、一只飞鸟、一场雨雪、一颗流星,也可以是一个画面、一种意境、一个人物,甚至是偶尔听到的几句对话,以及从生活平面飞跃的一点浮想,都可能心有所动,激发情感,产生思想。所谓灵犀一动,心有所感,乘兴走笔,倚马可待,说的就是这种情景。细小、片断、零散、平凡的事物,常常容易被学生忽视,偶尔获得的新鲜感受、情思火花又稍纵即逝,学生没有灵敏的感觉,没有沉思的心灵。就可能失之交臂。所以,学生要有一颗敏感的心,敏锐地抓住偶尔得来、稍纵即逝的对话、动作、场面、情思、感受,把它写出来,写得别具意味,引人人胜,令人回味。 二、真实 余秋雨说:散文是一种不带什么表演意识的直白坦示,在散文中的任何矫情、空泛、玩弄比在其他文体中更让人难受。散文作为一种文体的自立首先是一种心态的自立。这段话启发我们,随笔最擅长的是以一颗真诚的心。抒写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我手写我心,这颗心。应该是一颗真实的心灵,不矫揉,不做作,更不能虚伪。应该指导学生不拘一格,随心而写,尚真忌伪,无论是叙述描写,还是抒情议论,都要真实地反映自我的观察,自我的认识,自我的评价,摒弃虚情假意,反对刻意为文。真实再现,真切流露,真情表达,纯净自然,出于天籁。从某种意义说,随笔就是作者与自己心灵的真诚对话,就是真挚地向读者袒露自己的灵魂,绝无矫饰。 三、有昧 随笔作为一种自由的文体,应该努力写出一些意味,因情而动,依实写来,联类生发,议论风生,联想升华,率性而作,涉笔成趣,从而表现了一种认识,一种体验,一种感情,一种咀嚼,形成一种情景理相生、含蓄蕴藉的意向空间,呈现出意蕴、情致、理趣,空灵中有实,飘逸中有根,柔媚中有骨,或以事感人,或以情动人,或以思想启迪人,以智慧愉悦人,才能有意味,才能意味深长。当然,这一切不需要长时间准备,也不需要反复酝酿,正如陆游所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不需要刻意追求,偶尔得之即可。 四、灵活 随笔在构思上具有零散性、发散性、随机性,学生面对一物之微、一时之得,生发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比物连类,上下串联,一气贯注,敷衍成篇。在表达方式上,可再现一个小场景,可记叙一个小事情,可描写一个鲜明的人物,可抒

发一种动人的情感,可表达一种独特的感悟。在风格上,可朴实清秀,可雄浑刚劲,可潇洒俊逸,可峭利冷峻,可冲淡平和。可空灵温婉,可娟秀纤巧,可充满乡野之气,可洋溢都市风情,可庄可谐,丰富多彩。在篇幅上,长短不拘,长的可达千字,短的百字左右,随表意的需要而定,一般以短章小制为主。 随笔的随意、自由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也要防止两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是立意的粗俗,层次低,随心所欲,缺少思辨,思想观点偏颇,总是着眼于个人得失,局限于个人小天地,肆意发挥个人的不健康情感;二是用笔的粗糙,结构安排、技巧运用、语言表达上不讲究,缺少审美眼光,泛泛道来,寒伧浅陋,面目可憎。为此,需要引导学生立意高远,追求情趣理趣,生动、形象、自然、鲜活、丰富、精美,富于文采。 真切而不沉重,轻灵而不空泛,自然而有品位,恬淡而有趣味,应该是中学生随笔写作追求的目标。

篇三:故都的秋 散文

学习目标: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1、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课前准备 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见新学案P10) 2、回顾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体会其感情基调 a 王维空山新雨后,。 b 杜甫无边路木萧萧下, 。 c 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 。 d 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 。 e 毛泽东 看万山红遍,

二、自读课文,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槐树( ) 扫帚( )落蕊(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蟋蟀( )() 嘶叫( )房檩( ) 平平仄仄( )譬如() 颓废( )鲈鱼(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题目。 “故都”两字指明,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故都”两字指明了描写的地点,因为即含有一种文化底蕴也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确定了描写对象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深沉。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3、郁达夫先生对于故都的秋,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这样认为的理由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到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来朗读一下。 明确: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者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2、找出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 四、段落分层:思考写了哪些秋景,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一( 1 --- 2 ):抒发感受,向往故都之秋 1秋晨院落 故2秋槐落蕊 都二( 3 -----12 ) 3 秋蝉残声 ==> 特点:清,静,悲凉 的4 秋雨话凉 5秋日胜果 三( 13 ----- 14 ):总结全文,眷恋故都之秋 五、鉴赏思考 1、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 点拨: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

2、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 点拨: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点拨: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3、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点拨: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4、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再总结。 答:味。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

——慢、润、淡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比喻。作者用了四组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喻体------黄酒与白干 稀饭与馍馍 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 六、拓展延伸

1、对比刘禹锡《秋词》,回答问题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①问:《秋词》中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境。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豁达乐观的心境,运用对比) ②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为何刘禹锡只写冲天而上的云鹤?有何深意? (借鹤飞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抒发绝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fw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