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更新时间:2024-04-05 21: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边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2007级本科教育管理专业 071060405 杨 平

【内容提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农村教育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农村教育一直是教育改革的盲点,特别是边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因人事制度改革一直徘徊不前,一直处于一个相对脆弱的混乱无序的状态。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解决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快农村师资培训力度,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分布均衡、素质较高、扎根农村的小学教师队伍,特别是在边远地区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更是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必须对我国当前边远地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边远农村 教师 管理 对策

1

教育的发展最终靠教师,加强教师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小学教师队伍,是边远农村小学教育紧跟时代快速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新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动力。但实际上长期以来,边远农村小学教育一直是教育改革的盲点。本人作为边远农村的一位学区教导主任,非常熟悉边远农村的教育状况。从整体上看,边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着素质偏低、分布不合理、学科结构不均衡等一系列教师管理问题,出现了文科教师多,理科教师少,音、体、美教师紧缺,普通大学毕业的教师专业不对口的不协调现象,边远农村教师中的学非所用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浪费,体现出结构性缺编已经成为农村教师队伍中的重点问题。另外,近两年来新拖加或拖欠教师工资的原因对农村教师产生了严重的思想影响,从而造成了许多边远农村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不积极学习,工作无热情,从而导致了新课改难以继续,素质教育难以实施,教育质量逐年下降。因此建设好小学教师队伍是搞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好素质教育和提高边远农村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

一、边远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及分析

边远农村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改革中的薄弱环节,一直是教育改革的“缺失”,而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又是边远农村教育发展的难点。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是实现农村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然需要和有力保证。虽然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影响下,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得到了一定的改观,但是从本人多年来的研究总结,

2

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需引起各级政府、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教师整体素质较低,结构不合理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前边远农村小学有这样三类教师:一是少量的“民转公”大龄教师及代课教师,他们年龄编大、学识水平低、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教法落后,早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现在更无法参加新一轮课程改革,甚至越改越糊涂了,不会教书了,还没到时间退休就念着退休了;二是大量的中师毕业的中青年教师,这是一群60分万岁出来的教师,其中有大多数谈不上“一专多能”,有的居然不会上音体美课,甚至永远只能选教语文或者数学;三是少量的非师范类毕业和师范大学本专科毕业的新教师,这些教师专业不对口,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知识学习,可谓高学历低水平。教师的学科结构上的不合理,以学区为单位的农村小学师资少,根本就无法科学调配科任教师。

当前边远农村和城市的教师学历水平相差不了多少,但是二者的教育水平却相差甚远,原因就在于学习培训上。边远农村小学教师缺乏学习培训:一是学校经费少,教师往往只能参加县一级的学习培训;二是上级分配的培训名额偏少,每学年一般只有一至二名教师有机会参加县级培训,除了信息技术培训外,大部分教师从未参加过县级及以上学习培训;三是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差,缺乏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四是边远农村不通网络,信息闭塞,学习条件差,想学也拿不出什么来学,去去来来也就是学手中那套小继教教材,知识面狭窄,

3

收获甚微,更不长见识。

再说,农村小学高级职称比例由原来的30%下调到25%,如此下来,特别是占大多数的广大中青年教师们晋升职称成了突出又最为敏锐的问题。职称晋升难成,事业心也就不强,兴趣爱好也当然不当,搓麻将、打扑克成了许多老师的日常业余的爱好,因而怠慢学习,观念守旧,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日常工作不抓紧,考前“报佛脚”,成绩好坏一个样,教学质量难怪逐年下降,因此边远农村的教育也就失去了一大半。由此可见,边远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和切身利益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得到政策性的保障。本人所在县就有一位边远农村小学青年教师因无心工作而沉迷“滚地龙”赌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被开除工作籍。而一些比较忠实但也很有怨气的教师就少做点工作多做点家事,教师的管理出现了松懈,潜在着无法管好的危机。

(二)教师调动频繁,师资分布不均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步伐迅速加快,农民外出务工不断增加,边远农村学生锐减,集中办学也成了时代所需,但边远地区县乡人事制度改革举步维艰,人才流动体制不完善,青年教师工作调动、借调频繁,诸如一些远程教育管理员、实验员都随意调动,相应工作难以保障其连续性。边远农村中的许多中青年教师纷纷要求调往乡镇中心校乃至改行,一些尚未撤并的村小、村级完小、学区完小严重缺编。笔者所在的学区三所完小都缺教师,其中学区完小的远程教育管理员已调乡中心校,两所村级完小在校生数虽然分别是170人和183人,但却分别只有的5个和6个教师,当中一所完小

4

配备代课教师一名,另一所完小自行临时聘请一名退伍军人来上课。如此,农村本来就薄弱的师资力量越发薄弱,不太正常的教学秩序更乱了,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根本就无从谈起。

(三)教师工作生活环境差,工作缺乏热情

目前,很多边远农村小学教学设施落后,场地狭小,无网络,教学资源缺乏,交通闭塞,无教师宿舍,工作生活环境的难堪使广大教师工作辛苦,生活艰难,无心工作,许多教师经常跑教,备课、批改作业、组织学生课外活动等业务工作总是经常落下,跟不上教学进度,教师们长期打无准备之仗,教育教学效果令人甚忧。说实话,边远农村教师的工资这些年确实有了很大提高。许多教师感到了满意,但终究是因为工作生活环境太差、太艰苦了,许多教师是在怨气中生活着。归根结底是国家的投入“缺席”,并受集中办学形势的影响,边远农村小学的建设投入干脆停止了。

(四)制度不健全,管理无据可依

自2001年开始,我国广大地区中小学校实行“四制一目标”管理制度,但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和执行后出现了不够公平、不够人性、教师间感情淡化,矛盾激化,导致了教师间的不和谐现象。于是,大致于2004年秋,大多数学校特别是本来条件就很艰苦边远农村学校也就取消了“四制一目标”管理制度,恢复原来的无制度的抽象管理状态,各学区往往只有且只执行一个年度考核制度,教育评价机制单一。因此,教师队伍的管理几乎接近了真空。

(五)工资拖加拖欠,教师工作积极性锐减

5

题,使教师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5)加强学历提高培训。小学教师要达到专科学历,建立终身学习意识,鼓励中青年教师学历进修,努力提高自身学历水平。

总之,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构建农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对于我国农村教育的改革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迅速深入,新课程改革的紧迫,建设一支和谐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边远农村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边远农村要抓住集中办学的大好机遇,结合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满足教师发展需要,走好资源整合、师资内化提高之路,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加强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教师管理,努力解决好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为农村教育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于秀芝,《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7 2、张贵新,《新时期师德修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3、邬志辉,《现代教育管理专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4.12

4、项蕾,《贫困地区教育与经济发展研究》,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5

5、王景英,《教育评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7 6、朱汉平,《提升教师队伍管理质量的若干意见》,2009《贵州教育》,第6期

1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jo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