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评价工作的自查报告

更新时间:2023-03-17 09: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评价工作的自查报告

根据你委铜发改发[2011]95号《关于做好我市资源型枯竭城市转型评估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我县围绕资源转型过程中所开展的各项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对转型重点任务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现就有关工作作以简要评估,不足之处请予以指正。

一、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从2008年以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和《铜川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实施方案》 相关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培育壮大接续产业,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依法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截止到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8 亿元,三年年均增长14.9%;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14570元,比2008年初年翻3.9番,年均增长15.4%,占全省的平均水平的比重由 49%提高到56%。三次产业结构由08年初的31.2:41.0:27.8

1

调整为28.2:47.2:24.6,经济考核中始终排名67 位以前,其中2008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中名列第47位;财政总收入达到1.45亿元,地方财政完成6830万元,是2008年初的1.7倍,年均递增1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29 亿元,年均增长 23.4%,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8年的38.5%提高到4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53亿元以上,年均递增达到31.6%;居民消费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亿元,年均增长 19.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39元,年均增长22.4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92元,年均增长20.6 %。城镇化水平达到26%,新增就业人数达到409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 %以内,全县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1.26万人,最低生活保障比率达到13.5%;环境治理状况实现好转,森林覆盖率实现47.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320吨以内,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341吨以内。

二、落实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及成效。

(一)培植绿色农产品替代产业,推动转型。宜君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耕地5.6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同时,气候、环境也比较适宜发展种植、养殖业,生产绿色食品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在深入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我们把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作为落实铜川经济转

2

型的接续替代产业,提出以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为突破口,以建设无公害产业基地为起点,重点引进和培育品牌产品,拉长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实现三次产业搭接和融合的发展思路。按照这个思路,三年来我们狠抓绿色农产品及特色产业建设。一是全力推进特色果业基地建设。全县新建优质苹果园9.38万亩,苹果面积累计达到21.98万亩,农民人均2.6亩,苹果总产达14.3万吨,优果率84%,先后有9个品种被评为国优品种,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打入了国际市场。以苹果为龙头的果业生产已成为东部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占农民收入的80%以上。加强核桃综合管理工作,优质核桃基地面积发展到36.8万亩,挂果10万亩, 农民人均4.5亩,位居全省前列,年产量7000吨,建成县、乡、村级优质核桃示范园464个。二是加快发展畜牧业,突出品种改良、规模舍饲养殖和动物疫病防治、良种繁育及饲草基地建设,肉牛、肉羊出栏率明显提高,饲养量分别达到3.87万头和4.8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4305吨,发展设施养殖大户44户。三是抓好了特色产业,全县种植蔬菜1.8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816亩(日光温室21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始终保持在2万亩左右,烤烟年产量达到350吨以上。

(二)构筑四大工业支柱产业,推动转型。三年来,我们着眼于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和培育了一批支柱产业。完成了煤炭资源与企业整合重组,陕西集华柴家沟矿业集团在提升井下

3

生产能力、稳定煤炭产量的同时,建成了年优化60万吨的选煤炉和矿业种养殖园区等非煤产业项目,非煤产值已占矿区经济总量的24%,全县关闭了4个设备落后、不符合安全产要求的矿井,进一步整合了资源,组建宜君县煤业公司,完成昊泰煤矿的联合试运转,下桃水电站成功实现与浙江客商产权重组,风力发电正在积极筹备之中。方舟制药植化厂技改、玉华酒业改扩建、强宏建材厂空心砖技改、春光蜂业蜂蜜提纯等项目,以及棋智核桃乳厂600吨核桃油、方舟制药中药饮品和氧化苦参碱加工等3条生产线竣工投产,新型环保节能项目秸杆发电项目也正在加紧实施。到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预计79000万元,年均增长22.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原煤110万吨,医药制剂240吨,发电量510万千瓦时,白酒890吨,均有大幅增长。全县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8年初的 %调整到84.7%,提高了5.7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了以现代医药、食品饮料、新型能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新格局,县科技工业园区初步建成,组织实施了园区道路、河堤加固工程、35KV变电站和园区供水工程,园区已成为全县工业发展的龙头基地。

(三)强化旅游商贸服务业发展,推动转型。转型过程中,我县将旅游业作为经济转型的主攻方向,按照大旅游、大景点、大精品的目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加快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升级,强化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龟山生态

4

园、南山观景台,云梦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等,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来宜休闲避暑旅游。三年连续举办了三届文化旅游节活动。累计接待旅游人数87.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1亿元,年均增长24.9%。强化服务业发展,闽发商贸城、鑫怡酒店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传统服务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步伐加快,餐饮、超市服务领域不断扩大。组织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汽车、家电下乡活动稳步推进,改造乡镇集贸市场3个,城乡消费市场旺盛,消费结构不断升级。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2.80亿元,年均增长19.7%。

(四)、紧盯项目建设,推动转型。在转型过程中,我们以项目为核心,积极争取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狠抓了项目储备论证及资金争取工作,三年精心论证、储备了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项目620个,上报上级部门或与客商接洽,项目推介率为86.5%,共争取到位国投项目340余个,引进资金60239.4万元。同时还加快了项目建设进程,三年来,共组织实施十大类330个项目,已建成或竣工295个,确定了88个县级重大项目。先后完成了尧黄公路、棋周油路、等10条163.5公里县乡公路,建成通村水泥路517.66公里,砂石路升等改造和砂石路改造173.公里;西河、党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竣工,建成尧生、西村等13处集中供水工程、69个村的安全饮水和35处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3.8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建和改造农村电网64个村组,全县村组农户通电率达到100%。实施宽带下乡工程51个村,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4o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