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新教材)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考试要点分析

更新时间:2024-04-27 13:48: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2(新教材)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考试要点分析

1

通过本科目考试,检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对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所必需的技术方法了解、熟悉、掌握的程度,以提高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把握和运用的能力。 一、工程分析

(一)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

★掌握物料平衡法、类比法及资料复用法的基本原理、计算与应用(P22-23)

1、物料衡算法

是用于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的常规方法,其基本原则是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即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必须等于产出的产品量和物料流失量之和。其计算通式如下:

∑G投入=∑G产品+∑流失

式中:∑G投入—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

∑G产品—产出产品总量 ∑流失—物料流失总量

当投入的物料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时,可按下列总量法公式进行衡算: (1)总物料衡算公式

∑G排放=∑G投入-∑G回收—∑G处理—∑G转化—∑G产品

式中:∑G投入—投入物料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G产品—进入产品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回收—进入回收产品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处理—经净化处理掉的某污染物总量

∑转化—生产过程中被分解、转化的某污染物总量 ∑排放—某污染的排放量

(2)单元工艺过程或单元操作的物料衡算

对某单元过程或某工艺操作进行物料衡算,可以确定这些单元工艺过程、单一操作的污染物产生量。 工程分析中常用的物料衡算有:总物料衡算、有毒有害物料衡算、有毒有害元素物料衡算。 2、类比法

类比法是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工程分析的常用方法,为提高类比数据的准确性,应充分注意分析对象与类比对象间的相似性和可比性(三个方面的相似性):

(1)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项目性质、规模、车间组成、产品结构、工艺路线、生产方法、原料燃料成分与消耗量、用水量和设备类型。

(2)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污染物排放类型、强度、浓度和数量、排放方式与去向、污染方式与途径等。 (3)环境特征的相似性:气象条件、地貌状况、生态特点、环境功能、区域污染情况。

类比法常用单位产品的经验排污系数去计算污染物的排放量。但用此法应注意要根据生产规模等工程特征、生产管理及外部因素等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经验排污系数法公式A=AD3M

AD=BD—(aD+bD+cD+Dd)

式中:A-某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AD—单位产品某污染物的排放定额 M—产品总产量

BD—单位产品投入或生成的污染物量 aD-单位产品中某污染物的量

bD—单位产品所生成的副产物、回收品中某污染物的量 cD—单位产品分解转化的污染物量 dD—单位产品被净化处理掉的污染物量

3、资料复用法

2

此法是利用同类工程已有的环境影响评价资料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进行工程分析的方法。虽然此法较为简便,但所得数据的准确性很难保证,所以只能在评价等级较低的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中使用。 ◆熟悉使用工艺流程图分析产污环节(P23-25)

编制项目工艺流程及产污位置(环节)图。

对于大项目一般用装置流程图的方式说明生产过程(中小项目一般用方块流程图表示),同时在工艺流程中表明污染物的产生位置和污染物的种类,必要时列出主要化学方程式和副反应式。

例:

空气22℃ 软化水系统 煤 水 给水系统 (除氧加热) 冷凝水 蒸汽 冷凝器 乏汽 循环水系统 ★掌握污染源源强核算的技术要求和计算

一、二次风 垃圾储仓 垃圾 渗沥水 石灰石 水 CFB焚烧炉 排 污 水 蒸汽 450℃ 3.82MPa 汽轮发电机组 蒸汽 发电 主变 方法(P26)

1、污染物

自用 分布及污染物

源强核算 (1)污染源分布和污染物

渣循环机 垃圾 细渣 滚筒除渣机 氢氧化钙 烟气 烟气净化反应器 袋式除尘器 飞灰检测 固化后填埋 引风机 烟囱 烟气 排入大气 垃圾车称重 粗渣 自动分选 底渣 排污装置 活性炭 类型及排放量是各专题评价的基础资料,必须按建设过程、运营过程两个时期,详

垃圾600 t/d 填埋场填埋 金属 回收 排入污水管网 细核算和统计,一些项目还应对服务期满后(退役期)影响源强进行核算,力求完善。因此对于污染源分布应根据已绘制的污染(工艺)流程图并按排放点,标明污染物排放部位、然后列表逐点统计各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浓度及数量,对于最终排入环境的污染物,确定其是否达标排放,达标排放必须以项目的最大负荷核算。

(2)废气可按点源、面源、线源进行核算,说明源强、排放方式和排放高度及存在的有关问题。 (3)废水应说明种类、成分、浓度、排放方式、排放去向。

(4)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对废物进行分类,废液应说明种类、成分、浓度、是否属于危险废物、处置方式和去向;废渣应说明有害成分、溶出物浓度、是否属于危险废物、数量、处理和处置方式和贮存方法。 (5)噪声和放射性应列表说明源强、剂量及分布。 污染物的排放状况可采用下表方式表示: 序号 污染物排放点 主要污染因子 排放浓度 排放量 对于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按环境要素,就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分别统计排放量,可用下方式表示:

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统计 类别 废气 废水

名称 排放点 设计 排放量 设计 排放浓度 排放 方式 排放 去向 执行 排放浓度 处理后排放量 处理后 排放浓度 固体废物 3

统计方法应以车间或工段为核算单元,对于泄漏和放散量部分,原则上要实测,有困难可利用年均消耗定额的数据进行物料平衡推算。

2、技改扩建项目污染物源强

在统计污染物排放量时,应算清新老污染源“三本帐”:技改扩建前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完成后(包括“以新带老”削减量)污染物排放量。其关系可表示为:

技改扩建前排放量-“以新带老”削减量+技改扩建项目排放量= 技改扩建完成后排放量 可用下表表示:

技改扩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统计 类别 废气 废水 固体废物 名称 技改前 排放量 以新带老 削减量 技改项目 排放量 技改完成后 排放量 技改完成后较技改前增减量 3、通过物料平衡计算污染源强

根据不同行业的具体特点,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物料,主要针对有毒有害物料,进行物料衡算。 4、水平衡

5、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议指标

包括国家规定的指标和项目的特征污染物,单位:吨/年。

需要满足的要求:A、满足达标排放的要求;B、符合相关环保要求(如特殊控制的区域和河段);C、技术上可行。 ★掌握水平衡计算的方法(P27-28)

工业用水量和排水量的关系见下图,水平衡式见下式:

Q+A=H+P+L

(1)取水量:包括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又分间接冷却水、工艺用水和锅炉给水。

工业取水量=间接冷却水量+工艺用水量+锅炉给水量+生活用水量

(2)重复用水量:指项目内部循环使用和循序使用的总水量。

(3)耗水量:指整个项目消耗掉的新鲜水量总和。即:

H=Q1+Q2+Q3+Q4+Q5+Q6

式中:Q1-产品含水,即由产品带走的水 Q2-间接冷却水系统补充水量

Q3-洗涤用水(包括装置、场地冲洗水)、直接冷却水和其它工艺用水量之和 Q4-锅炉运转消耗的水量 Q5-水处理用水量 Q6-生活用水量

污水回用量W 取水量Q 用 水 量 Y 重复用水量C 耗水量H 排水量P 漏水量L 物料带入水量A

◆熟悉无组织排放的含义(P28)

无组织排放是指没有排气筒或排气筒高度低于15米排放源排放的污染物。 ◆熟悉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的统计内容(P28-29)

1、无组织排放源的源强确定方法有三种:

(1)物料衡算法:通过全厂物料的投入产出分析,核算无组织排放量。

(2)类比法:通过与工艺相同、原料相似的同类工厂进行类比,核算无组织排放量。

4

(3)反推法:通过对同类工厂,正常生产时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现场监测,利用面源扩散模式反推,确定无组织排放量。 2、面源调查统计内容(导则) 5.4.4.7面源调查统计内容

将评价区在选定的坐标系内网格化。可以评价区的左下角为原点;分别以东(E)和北(N)为正X和正Y轴。网格的单元,一般可取131(km ),评价区较小时,可取5003500(m),建设项目所占面积小于网格单元,可取其为网格单元面积。然后,按网格统计面源的下述参数:

a.主要污染物排放量[t/(h?km)];

b.面源排放高度(m),如网格内排放高度不等时,可按排放量加权平均取平均排放高度;

c.面源分类,如果源分布较密且排放量较大,当其高度差较大时,可酌情按不同平均高度将面源分为2-3类。 ▲了解事故风险源强识别与源强分析的方法(HJ/T 169-2004) 5 风险识别

5.1 风险识别的范围和类型

5.1.1 风险识别范围包括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和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

5.1.1.1 生产设施风险识别范围:主要生产装置、贮运系统、公用工程系统、工程环保设施及辅助生产设施等;

5.1.1.2 物质风险识别范围:主要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燃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以及生产过程排放的“三废”污染物等。 5.1.2 风险类型:根据有毒有害物质放散起因,分为火灾、爆炸和泄漏三种类型。 5.2 风险识别内容 5.2.1 资料收集和准备

5.2.1.1建设项目工程资料: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资料、建设项目安全评价资料、安全管理体制及事故应急预案资料。 5.2.1.2 环境资料:利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有关厂址周边环境和区域环境资料,重点收集人口分布资料。 5.2.1.3 事故资料:国内外同行业事故统计分析及典型事故案例资料。 5.2.2 物质危险性识别

按附录A.1对项目所涉及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进行危险性识别和综合评价,筛选环境风险评价因子。 5.2.3 生产过程潜在危险性识别

根据建设项目的生产特征,结合物质危险性识别,对项目功能系统划分功能单元,按附录A.1确定潜在的危险单元及重大危险源。 6 源项分析 6.1 分析内容

确定最大可信事故的发生概率、危险化学品的泄漏量。 6.2 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类比法,加权法和因素图分析法(参见附录B)。 定量分析法:概率法和指数法(参见附录B)。 6.3 最大可信事故概率确定方法

事件树、事故树分析法或类比法(参见附录B)。 6.4 危险化学品的泄漏量

6.4.1 确定泄漏时间,估算泄漏速率。

6.4.2泄漏量计算包括液体泄漏速率、气体泄漏速率、两相流泄漏、泄漏液体蒸发量计算,计算方法见附录A.2。 ★掌握清洁生产指标的选取原则(P201-202)

1、从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考虑

2

22

生命周期分析方法是清洁生产指标选取的一个最重要原则,它是从一个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全过程地考察其对环境的影

5

响,如从原材料的采掘,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再到产品销售,直至产品报废后的处置。“生命周期评价是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汇总和评价”。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关键和与其他环境评价方法的主要区别,是它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来评估它对环境的总影响。

2、 体现污染预防为主的原则

清洁生产指标必须体现预防为主,要求完全不考虑未端治理,因此污染物产生指标是指污染物离开生产线时的数量和浓度,而不是经过处理后的数量和浓度。清洁生产指标主要应反映出项目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源量及产生的废物量,包括使用能源、水或其他资源的情况,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价,反映出项目的资源利用情况和节约的可能性,达到保护自然资源的目的。

3、容易量化

清洁生产指标要力求定量化,对于难于定量的也应给出文字说明。清洁生产指标涉及面比较广,有些指标难以量化。为了使所确定的清洁生产指标既能够反映项目的主要情况,又简便易行,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因此,应尽量选择容易量化的指标项,这样,可以给清洁生产指标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4、满足政策法规要求和符合行业发展趋势

清洁生产指标应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要求,并考虑行业特点。 ◆熟悉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含义及计算(P202-205)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可分为六大类: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产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环境管理指标。

(1)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

对项目的工艺技术来源和技术特点进行分析,说明其在同类技术中所占的地位和所选设备的先进性。 (2)资源能源利用指标

包括物耗指标、能耗指标、新用水量指标三类。具体如下: A、 单位产品的能耗

生产单位产品消耗的电、煤、石油、天然气和蒸汽等能源,通常用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指标。 B、单位产品的物耗

生产单位产品消耗的主要原、辅材料,也可用产品收率、转化率等工艺指标反映。 C、新用水量指标

新用水量指标:单位产品新用水量、单位产品循环用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间接冷却水循环率、工艺水回用率、

万元产值取水量。

D、原、辅材料的选取(原材料指标)

可从毒性、生态影响、可再生性、能源强度以及可回收利用性这五个方面建立定性分析指标。 (3)产品指标

对产品的要求是清洁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产品的销售、使用过程以及报废后的处理处置均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有些影响是长期的,甚至是难以恢复的。首先,产品应是我国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产品;其次从清洁生产要求还要考虑产品的包装和使用,如避免过分包装,选择好无害的包装材料,运输和销售过程不对环境产生影响,产品使用安全,报废后不对环境产生影响等。

(4)污染物产生指标

除资源(消耗)指标外,另一类能反映生产过程状况的指标便是污染物产生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较高,说明工艺相应地比较落后或管理水平较低。通常情况下,污染物产生指标分三类:即废水产生指标、废气产生指标和固体废物产生指标。

①废水产生指标:可细分为两类,即单位产品废水产生量指标和单位产品主要水污染物产生量指标。污水回用率 ②废气产生指标:可细分为单位产品废气产生量指标和单位产品主要大气污染物产生量指标。 ③固体废物产生指标:可简单地定为单位产品主要固体废物产生量和单位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 (5)废物回收利用指标 (6)环境管理要求

A、 环境法律法规标准:要求企业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

B、环境审核:按照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指南要求进行审核、按ISO14001建立并运行环境管理体系。

C、废物处理处置:要求一般废物妥善处理、危废无害化处理

6

D、生产过程环境管理:对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废物的环节提出要求,如要求原材料质检、消耗定额、对产品合格率有考核等,防止跑冒滴漏等。

E、相关环境管理:对原料、服务供应方等的行为提出环境要求 ◆熟悉建设项目清洁生产分析的方法和程序(P205、P206)

1、清洁生产分析的方法

(1)指标对比法:根据我国己颁布的清洁生产标准,或参照国内外同类装置的清洁生产指标,对比分析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

(2)分值评定法:将各项清洁生产指标逐项制定分值标准,再由专家按百分制打分,然后乘以各自权重值得总分,然后再按清洁生产等级分值对比分析项目清洁生产水平。

2、清洁生产分析的程序

用指标对比法进行清洁生产分析的程序如下:

1、收集相关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如果没有标准可参考,可与国内外同类装置清洁生产指标作比较。 2、预测环评项目的清洁生产指标值。

3、将环评项目的预测值与清洁生产标准值对比。

4、得出清洁生产评价结论。 5、提出清洁生产改进方案和建议。

▲了解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清洁生产分析的编写要求(P206)

1、原则

(1)应从清洁生产的角度对整个环评过程中有关内容加以补充和完善。

(2)大型工业项目可在环评报告书中单列“清洁生产分析”一章,专门进行叙述;中、小型且污染较轻的项目可在工程分析一章中增列“清洁生产分析”一节。

(3)清洁生产指标项的确定要符合指标选取原则,从六类指标考虑并充分考虑行业特点。

(4)清洁生产指标数值的确定要有充分的依据。调查收集同行业多数企业的数据,或同行业中有代表性企业的近年的基础数据,作参考依据。

(5)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指标的描叙应真实客观。

(6)报告书中必须给出关于清洁生产的结论及所应采取的清洁生产方案建议。 2、内容

(1)环评中进行清洁生产分析所采用清洁生产评价指标的介绍

应介绍选取清洁生产指标过程和确定清洁生产指标数值,指标数值确定的参考技术数据,数据来源,它的可靠性。 (2)建设项目所能达到的清洁生产各个指标的描叙

根据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结果,并结合对资源能源利用,生产工艺和装备选择,产品指标,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污染物产生的深入分析,确定环评项目相应各类清洁生产指标数值。 (3)建设项目清洁生产评价结论

通过将预测值与同类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值进行对比,给出简要的清洁生产评价结论。 (4)清洁生产方案建议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清洁生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了解环保措施方案分析的内容及技术要求(P29-30)

1、 分析建设项目可研阶段环保措施方案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根据项目产生污染物的特征,充分调查同类企业和现有环保处理方案的经济技术运行指标,分析项目可研阶段所采用的环保设施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只有技术和经济都可行,方案才可行,在些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意见。

2、分析项目采用的污染处理工艺,排放污染物达标的可靠性

根据现有同类环保设施的经济技术运行指标,结合项目排放污染物的特征和防治措施的合理性,分析项目环保设施运行,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可靠性并提出改进意见。

3、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

汇总项目各项环保设施投资,分析其结构,计算环保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例。一般可按水、气、声、固废、绿化等列出环保投资一览表。对技改扩建项目,一览表还应包括“以新带老”的环保投资。

4、分析依托设施的可行性

7

如废水经简单处理后排入区域污水处理厂,需分析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是否与项目水质特征相符,是否还有足够处理能力等。 ▲了解总图布置方案分析的内容及技术要求(P30-32)

1、分析厂区与周围环境保护目标之间所定卫生防护距离和安全防护距离的保证性。

参考国家有关防护距离规范,分析厂区与周围环境保护目标之间所定防护距离的可行性,合理布局建设项目的各构筑物及生产设施,给出总图布置方案与外环境关系图。图中应标明:保护目标与建设项目的方位关系、距离、保护目标的内容与性质。

2、根据气象、水文等条件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

在充分掌握项目建设地点的气象、水文和地质资料的情况下,认真考虑这些因素对污染物的污染特性的影响,减少不利因素,合理布置工厂和车间。

3、分析对周围环境敏感点处置措施的可行性

分析项目所产生的污染物的污染特性,结合现有资料,确定项目对附近敏感点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处置措施(如搬迁、防护)。 (二)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

★掌握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技术要点(P32-33)

1、工程组成完全:要把所有的工程活动都纳入分析中,如主体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环保工程、辅助工程、大临工程、储运工程等,一般应有完善的项目组成表。

2、 重点工程明确:主要造成环境影响的工程,应作为重点的工程分析对象。 3、全过程分析:分选址选线期、设计方案、建设期、运营期、运营后期等 4、污染源分析:明确主要污染源、污染类型、源强、排放方式工、纳污环境等。 5、其他分析:不同施工、运营方式的影响、风险问题等。 二、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 ★掌握环境影响识别的技术要求(P106)

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识别中,在技术上一般应考虑以下方面: 1、项目的特性(如项目类型、规模)

2、项目涉及的当地环境特性及环境保护要求(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保护功能区域、环境保护规划) 3、识别主要的环境敏感区和环境敏感目标 4、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识别环境影响 5、突出对重要的或社会关注的环境要素的识别

应识别出可能导致的主要环境影响,主要环境影响因子,说明环境影响属性,判断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可能的时间跨度。 ★掌握评价因子筛选的方法(P109-110) (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方法(P109)

应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当地的大气污染状况对污染因子进行筛选 1、 首先选择该项目等标排放量Pi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

等标排放量Pi的计算:

Pi?式中:Pi--------等标排放量,m/h; Qi------单位时间排放量,t/h; coi--------大气环境质量标准,mg/m3。

3

Qi?109 (1) c0i Coi一般选用GB3095中二级标准的一次采样浓度允许值(或1h平均值),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项目,可以照TJ 36—37中的相应值选用,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项目,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部门批准后执行。Qi应符合国家或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对上述标准中只规定了日平均容许浓度限值的污染物,Coi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3倍,对于致癌物质、毒性可积累或毒性较大的如苯、汞、铅等,可直接取日平均容许浓度限值。

2、 其次还应考虑评价区内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

3、 列入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物,亦应作为评价因子。 (二)水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方法(P110)

1、现状评价因子的选择

水环境影响评价因子是从所调查的水质参数中选取的。

8

所选择的水质参数包括现两类:一类是常规水质参数,它能反映水域水质一般状况;另一类是特征水质参数,它能代表建设项目将来排放的水质。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调查一些补充项目。

(1)常规水质参数:以GB 3838中所提出的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凯氏氮或非离子氨(总氮或氨氮)、酚、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磷以及水温(13项)为基础,根据水域类别、评价等级、污染源状况适当删减。

(2)特征水质参数:根据建设项目特点、水域类别及评价等级选定。可根据按行业编制的特征水质参数表进行选择,择时可适当删减。

(3)其它方面参数:当受纳水域的环境保护要求较高(如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珍贵水生生物保护区、经济鱼类养殖区等),且评价等级为一、二级时,应考虑调查水生生物和底质。其调查项目可根据具体工作要求确定,或从下列项目中选择部分内容:

水生生物方面:浮游动植物、藻类、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等。 底质方面:主要调查与拟建工程排水水质有关的易积累的污染物。

(4)根据项目废水排放的特点和水质现状调查结果,选择其中主要的污染物、对地表水危害较大污染物、国家和地方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作为评价因子。

2、预测评价因子的选择

(1)预测评价因子应能反应拟建项目废水排放对地表水体的主要影响。

(2)建议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拟预测的水质参数应根据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评价等级、当地的环保要求筛选和确定。 (3)拟预测水质参数的数目应既说明问题又不过多。一般应少于环境现状调查水质参数的数目。

(4)建设过程、生产运行(包括正常和不正常排放两种)、服务期满后各阶段均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决定其拟预测水质参数,彼此不一定相同。

(5)根据上述原则,在环境现状调查水质参数中选择拟预测水质参数。 对河流,可以按下式将水质参数排序后从中选取:

ISE?CpiQpi/(Csi?Chi)Qhi

式中:Cpi-水污染物i的排放浓度

Qpi—含水污染物i的废水排放量 Csi—水质参数i的地表水水质标准

Chi—河流上游水质参数i的浓度

Qhi—河流上游来水流量

*可理解为分子为I污染物的排放量、分母为上游河水I污染物的容量。 ISE越大说明建设项目对河流中该项水质参数的影响越大。 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

◆熟悉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质、气候与气象等)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与技术要求

1、地理位置

建设项目所处的经、纬度,行政区位置和交通位置,要说明项目所在地与主要城市、车站、码头、港口、机场等的距离和交通条件,并附地理位置图。

2、地质

一般情况,只需根据现有资料,选择下述部分或全部内容,概要说明当地的地质状况,即:当地地层概况,地壳构造的基本形式(岩层、断层及断裂等等)以及与其相应的地貌表现,物理与化学风化情况,当地已探明或已开采的矿产资源情况。 若建设项目规模较小且与地质条件无关时,地质现状可不叙述。

9

评价矿山以及其它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时,对与建设项目有直接关系的地质构造,如断层、断裂、坍塌、地面沉陷等,要进行较为详细的叙述,一些特别有危害的地质现象,如地震,也应加以说明,必要时,应附图辅助说明,若没有现成的地质资料,应做一定的现场调查。

3、地形地貌

一般情况,只需根据现有资料,简要说明下述部分或全部内容: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海拔高度,地形特征(即高低起伏状况),周围的地貌类型(山地、平原、沟谷、丘陵、海岸等等)以及岩溶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等地貌的情况。崩塌、滑坡、泥石流、冻土等有危害的地貌现象,若不直接或间接危胁到建设项目时,可概要说明其发展情况。 若无可查资料,需做一些简单的现场调查。

当地形地貌与建设项目密切相关时,除应比较详细地叙述上述全部或部分内容外,还应附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地形图,特别应详细说明可能直接对建设项目有危害或将被项目建设诱发的地貌现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必要时还应进行一定的现场调查。

4、气候与气象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年平均风速和主导风向,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和最热月),年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降水量、降水天数,降水量极值,日照,主要的天气特征(如梅雨、寒潮、雹和台、飓风)等。 如需进行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除应详细叙述上面全部或部分内容外,还需根据HJ/T2.2中的规定,增加有关内容。

5、地面水环境

如果建设项目不进行地面水环境的单项影响评价时,应根据现有资料选择下述部分或全部内容,慨要说明地面水状况,即:地面水资源的分布及利用情况,地面水各部分(河,湖[库1)之间及其与海湾、地下水的联系,地面水的水文特征及水质现状,以及地面水的污染来源。

如果建设项目建在海边又无需进行海湾的单项影响评价时,应根据现有资料选择性叙述部分或全部内容慨要说明海湾环境状况,即:海洋资源及利用情况,海湾的地理概况,海湾与当地地面水及地下水之间的联系,海湾的水文特征及水质现状,污染来源等。

如需进行建设项目的地面水(包括海湾)环境影响评价,除应详细叙述上面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外,还需根据HJ/T2.3中的规定,增加有关内容。

6、地下水环境

当建设项目不进行与地下水直接有关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只需根据现有资料,全部或部分地简述下列内容:当地下水的开采利用情况,地下水埋深,地下水与地面的联系以及水质状况与污染来源。若需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除要比较详细地叙述上述内容外,还应根据需要,选择以下内容进一步调查:水质的物理、化学特性,污染源情况,水的储量与运动状态,水质的演变与趋势,水源地及其保护区的划分,水文地质方面的蓄水层特性,承压水状况等。当资料不全时,应进行现场采样分析。

7、大气环境质量如果建设项目不进行大气环境的单项影响评价,应根据现有资料,简单说明下述部分或全部内容:建设项目周围地区大气环境中主要的污染物质及其来源,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如需进行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除应详细叙述上面部分或全部内容外,还需根据HJ/T2.2 中的规定,增加有关内容。

8、土壤与水土流失当建设项目不进行与土壤直接有关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只需根据现有资料,全部或部分地简述下列内容: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土壤的肥力与使用情况,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质量现状,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及原因等。

当需要进行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时,除要比较详细地叙述上述全部或部分内容外,还应根据需要选择以下内容进一步调查: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结构,土壤一次、二次污染状况,水土流失的原因、特点、面积、元素及流失量等,同时要附土壤图。

9、动、植物与生态

若建设项目不进行生态影响评价,但当项目规模较大时,应很据现有资料简述下列部分或全部内容: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植被情况(覆盖度、生长情况),有无国家重点保护的或稀有的、受危害的或作为资源的野生动、植物,当地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森林、草原、沼泽、荒漠等)及现状。若建设项目规模较小,又不进行生态影响评价时,这一部分可不叙述。 若需要进行生态影响评价,除应详细地叙述上面全部或部分内容外,还应根据需要选择以下内容进一步调查:本地区主要的动、植物清单,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物质循环状况,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影啊生态系统的主要污染来源。

10、噪声

10

如果建设项目不进行噪声环境的单项影响评价,一般可不叙述环境噪声现状;如需进行此类评价时,应根据噪声影响预测的需要决定现状调查的内容。

▲了解社会环境(社会经济、人口等)状况调查的基本内容与技术要求 8.2.11 社会经济

主要根据现有资料,结合必要的现场调查,简要叙述下列部分或全部内容: 8.2.11.1 人口

包括居民区的分布情况及分布特点,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等。 8.2.11.2 工业与能源

包括建设项周围地区现有厂矿企业的分布状况,工业结构,工业:产值及能源的供给与消耗方式等。 8.2.11.3 农业与土地利用

包括可耕地面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构成及产量,农业总产值以及土地利用现状;若建设项目需进行土壤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则应附土地利用图。 8.2.11.4 交通运输

包括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公路、铁路或水路方面的交通运输概况,以及与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 8.2.12 文物与“珍贵”景观

文物指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一般包括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或具有历史、艺人,科学价值的占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

“珍贵”景观”一般指具有珍贵价值必须保护的特定的地理区域或现象,如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疗养区、温泉以及重要的政治文化设施等。

如不进行这方面的影响评价,则只需根据现有资料,概要说明下述部分或全部内容:建设项目周围具有那些重要文物与"珍贵"景观;文或"珍贵"景观对于建设项目的相对位置和距离,其基本情况以及国家或当地政府的保护政策和规定。 如建设项目需进行文物或“珍贵”景观的影响评价,则除应较详细地叙述上述内容外,还应根据现有资料结合必要的现场调查,进一步叙述文物或“珍贵”景观对人类活动敏感部分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有:它们易于受那些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影响,目前有无已损害的迹象及其原因,主要的污染或其它影响的来源,景观外貌特点,自然保护区或风景游览区中珍贵的动、植物种类,以及文物或“珍贵”景观的价值(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美学的、历史的、艺术的和科学的价值等)。 8.2.13 人群健康状况

当建设项目规模较大,且拟排污染物毒性较大时,应进行一定的人群健康调查。调查时,应根据环境中现有污染物及建设项目将排放的污染物的特性选定指标。 8.2.14 其它

根据当地环境情况及建设项目特点,决定电磁波、振动、地面下沉等项目是否调查。(二)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熟悉大气污染源的分类(P38)

1、按污染源的几何形状分:点源、线源、面源、体源 2、按污染物排放时间分:连续源、瞬时源、间歇源 3、按排放形式分:有组织排放源、无组织排放源 4、按几何高度分:地面源、高架源

★掌握现场实测法、物料衡算法、经验估算法等大气污染源调查方法的应用(P38-39) 1、 现场实测法

对于由排气筒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可根据的废气流量和污染物浓度,按下式计算:

Qi=QN.Ci310

-6

式中: Qi-废气中i类污染物的源强Kg/h

QN_-废气体积 m/h

3

Ci-废气中污染物i的实测浓度值mg/m

2、 物料衡算法

对于一些无法实测的污染源,可采用此法计算污染物的源强,其公式如下:

3

∑G投入=∑G产品+∑流失

式中:∑G投入—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

∑G产品—产出产品总量 ∑流失—物料流失总量 3、经验估算法

11

对于某些特征污染物的排放量,可依据经验公式(如燃煤排放之SO2)或一些经验的单位产品的排污系数来计算。 ◆熟悉气象台(站)的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应用及与现场观测资料相关性分析的方法(P41)

1、根据气象台(站)距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距离以及二者在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等地理环境条件方面的差异确定该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的使用价值。

(1)对于一、二经级评价项目,如果气象台(站)在评价区域内,且和该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地理条件基本一致,则其大气稳定度和可能有的探空资料可直接使用,其它地面气象要素可作为该点的资料使用。如果气象台(站)不符合上述条什,则应进行观测。

(2)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直接使用建设项目所在地距离最近的气象台(站)的资料。

2、对于不符合(1)中规定条件的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的气象台(站)资料,必须在与现场观测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后方可考虑其使用价值。相关分析方法建议采用分量回归法,即将两地的同一时间风矢量投影在X(可取E—W向)各Y(可取N—S向)轴上,然后分别计算其X、Y方向速度分量的相关。所用资料的样本数不得少于按6.3中规定的观测周期所获取的数量。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资料,可根据求得的线性回归系数a.b值,对气象台站的长期资料进行订正。一级评价项目,相关系数r不宜小于0.45,二级评价项目不得小于0.35。当评价区外的气象站有长期观测资料,而评价区内只有短期观测资料时,则评价区内的风场资料可将评价站资料经长期资料订正使用。对于风速可采用差值法、比值法和回归法进行订正。对于风向,通常采用全概率法进行订正。

3、常规气象资料的调查期,对于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为最近三年;二、三级评价项目至少应为最近一年。 ◆熟悉风场的含义及风玫瑰图的使用(P42-43)

1、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对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扩散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风速指空气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单位为m/s,风向指风的来向,用16方位表示(另有静风)。吹某一风向的风的次数,占总的观测统计次数的百分比,称为该风向的风频。如下式:

gn? c-统计资料中静风总次数 gn-n方位的风频

风频最大的风向称主导风向,其下风向污染几率最大。 2、风向玫瑰图

用16方位风频联连而成的图。

★掌握P-T大气稳定度判别方法(P49、HJ/T 2.2-93)

fn式中:fn-统计资料中吹n方位风的次数,n为方位,共16方位 fnn?1?16

?c1、P-T法将大气稳定度分六类:强不稳定(A)、不稳定(B)、弱不稳定(C)、中性(D)、较稳定(E)、稳定(F)

2、P-T法仅用地面常规气象资料就可判断大气稳定度,它所需要的的气象资料有3项:太阳高度角、云量(总云量、低云量)、风速。

3、用P-T法确定等级时,首先由云量与太阳高度角按表B1查出太阳辐射等级数,再由太阳辐射等级数与地面风速按表B2查找稳定度等级。

表 B1 太阳辐射等级数 云量,1/10 总云量/低云量 ≤4/≤4 5~7/≤4 ≥8/≤4

夜间 -2 -1 -1 太 阳 辐 射 等 级 数 ho≤15° -1 0 0 15°<ho≤35° +1 +1 0 35°<ho≤65° +2 +2 +1 ho>65° +3 +3 +1 ≥5/5~7 ≥8/≥8 0 0 0 0 0 0 0 0 +1 0 12

注:云量(全天空十分制)观测规与中央气象局(即现国家气象局)编定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相同。

表 B2 大气稳定度的等级 地面风速,m/s ≤1.9 2~2.9 3~4.9 5~5.9 ≥6 太 阳 辐 射 等 级 +3 A A~B B C D +2 A~B B B~C C~D D +1 B C C D D 0 D D D D D -1 E E D D D -2 F F E D D 注:地面风速(m/s)系指距地面面俱到10m高度处10min平均风速,如使用气象台(站)资料,其观测规则与中央气象局编定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相同。 4、太阳高度角h0使用下式计算:

ho?arcsin?sin?sin??cos?cos?cos?15t???300??

式中: ho——太阳高度角,deg ;

?——当地纬度,deg.;

λ——当地经度;deg ; t——进行观测时的北京时间; σ——太阳倾角,deg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θo——360dn/365,deg;

???0.006918?0.39912s?o?0.070257sin?o?0.006758cos2?o?0.000907sin3?o

?0.002697cos3?o?0.001480sin3?o?180/? dn——一年中日期序数,0、1、2、222222364。

◆熟悉常见的不利气象条件及其特点(P52、P43)

1、对于平坦地形,不利气象条件通常包括:静风、小风、熏烟、逆温

(1)静风和小风:根据导则的小风和静风时的点源扩散模式,静风指U10<0.5m/s,小风指1.5m/s>U10≥0.5m/s。静风污染具有各向同性和近距离污染的特点,小风污染具有风向多变和近距离污染的特点。

(2)熏烟:清晨,伴随着辐射逆温自下而上消退,当逆温消退到烟流顶部时的污染,称熏烟(或漫烟)污染。由于这时的温度层结为为上稳下不稳,最初聚集在逆温中的污染物迅速向地面扩散,形成高浓度的污染。

(3)逆温:是指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正常情况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对逆温,一般应了解其强度(每升高100米气温的增加),逆温的底、顶高度,逆温的厚度,逆温的频率,逆温的生消规律、逆温的种类等。有逆温存在时,可能产生封闭性扩散和熏烟型扩散。

2、对于复杂地形,由于局地风场形成特殊气象场应当分析其污染特点而给予特别的关注,如:山谷风、海陆风、过山气流(特别是背风涡旋和下洗等现象)、热岛环流。

(1)山谷风:是在山地(山区)与平原交界处的一种地方性风。夜间山坡放热较山谷快,谷地辐射冷却较迟,致使山上气压较谷底高,冷而重的山坡空气向谷底流动,在山谷汇成一股由山谷流入平原的气流,形成“山风”。而白天正好相反,形成“谷风”。

(2)海陆风:白天,陆暖而水凉,气压为海高陆低,下层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上层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夜间情况刚好相反。海陆风对水域附近大气有净化作用,但也可能产生循环污染。

(3)过山气流:气流受山体阻挡,在山的迎风面流线密集,在山后流线稀疏,产生流线下滑作用,在背风坡产生气流下泄和尾流混合。大量实验证实,当气流流过山体时,在山的背风面将出现“背风波”、“背风涡”、“下洗”等现象。背风波只出

现在有逆温层结的情况下,对污染物影响较大的是背风涡和下洗(或尾迹)。

污染源的排放口绝不能设置在背风涡中,也应尽量避免设置在下洗区或有可能将污染物带到下洗区的区域。

13

4、热岛环流:由于城市气温较农村高,城区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四周冷空气向城区补充,形成所谓城市热岛环流。

◆熟悉联合频率的含义和应用(P51及导则)

1、联合频率是指由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构成的组合频率,即统计不同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出现的几率。 2、在环评中计算长期平均浓度(季、期、年)时需要用到联合频率。通常,风向分17个方位(16方位加静风)、稳定度分6类A、B、C、D、E、F(或简化为3类:不稳定、中性、稳定),风速分5档(<1.5m/s,1.5-3m/s,3.1-5m/s,5.1-7m/s,>7m/s=,给出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联合频率表。 ◆熟悉污染气象调查分析方法(P41及导则) 1、概括起来,污染气象调查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气候区划分及主要气候参数。

(2)地面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包括风场特征、风玫瑰、温度场特征,大气稳定度频率分布,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联合频率。 (3)大气扩散参数

(4)大气边界层风场和温度场,重点是逆温特征和风速随高度的变化。对于二、三级评价,至少应当包括风玫瑰 和联合频率。

2、导则中列出了具体的调查分析内容及方法: 6.污染气象及大气湍流扩散参数的调查分析

6.1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气象台站现有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

6.1.1 根据气象台(站)距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距离以及二者有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等地理环境条件方面的差异确定该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的使用价值。

6.1.1.1 对于一、二经级评价项目,如果气象台(站)在评价区域内,且和该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地理条件基本一致,则其大气稳定度和可能有的探空资料可直接使用,其它地面气象要素可作为该点的资料使用。 如果气象台(站)不符合上述条什,则应按6.3条中的规定执行。

6.1.1.2 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直接使用建设项目所在地距离最近的气象台(站)的资料。

6.1.1.3 对于不符合6.1.1.1中规定条件的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的气象台(站)资料,必须在与现场观测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后方可考虑其使用价值。

6.1.2 相关分析方法建议采用分量回归法,即将两地的同一时间风矢量投影在X(可取E—W向)各Y(可取N—S向)轴上,然后分别计算其X、Y方向速度分量的相关。所用资历料的样本数不得少于按6.3中规定的观测周期所获取的数量。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资料,可根据求得的线性回归系数a.b值,对气象台站的长期资料进行订正。一级评价项目,相关系数r不宜小于0.45,二级评价项目不得小于0.35。

6.1.3 调查期间:对于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为最近三年;二、三级评价项目至少应为最近一年。 6.1.4.地面气象资料调查内容 一级评价项目应至少包括以下各项:

a.年、季(期)地面温度,露点温度及降雨量; b.年、季(期)风玫瑰图;

c.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曲线图); d.季(期)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曲线图);

e.年、季(期)各风向,各风速段,各级大气稳定度的联合出现频率及年、季(期)的各级大气稳定度的出现频率;风速段可分为5档,即<1.5m/s,1.5-3m/s,3.1-5m/s,5.1-7m/s,>7m/s;段数可适当增减;稳定度可按附录B或其它符合该建设项目实际际的方法划分。

二、三级评价项目至少应进行6.1.4 b 和6.1.4 e 两项的调查。 6.1.5 高空气象资历料的调查内容

如果符合6.1.1中所规定的气象台(站)有高空探空资料,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可酌情调查下述距该气象台(站)地面1500m高度以下的风和气温资料:

a.规定时间的风向、风速随高度的变化;

b.年、季(期)的规定时间的逆温层(包括从地面算起第一层和其它各层逆温)及其也现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 c.规定时间各级稳定度的混合层高度; d.是混合层最大高度及对应的大气稳定度。 6.1.6 混合层高度的调查方法

14

把高空探空资料中各层的气温和高度,按纵横驰坐标在直角平面坐标纸上绘图(标准层可直接使用探空数据,特性层应利用气压、气温和绝对温度等参数换算出高度和气温的关系),再与以干绝热递减率?d为斜率的直线比较,当探空曲线斜率?<?d时,大气为稳定状态,?>?d和?=?d时,大气分别为不稳定和中性状态。混合层高度即从地面算起至第一层稳定层底的高度。任一时间的地面温度和?d绘制的直线与北京时间07时探险空曲线的交点(或切点)可作为该时间的混合层高度。日最高地面温度和?d绘制的直线与北京时间07时探空曲线的交点(或切点)即日混合层度。计算时可取?d =0.0098℃/m° 6.2现有的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和大气湍流扩散试验资料或经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

6.2.1 现有的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和大气湍流扩散试验资料系指符合6.3条和6.4条要求且经鉴定通过的资料,经验数据系指国家颁布的标准、规范等正式文件中推荐的经验数据。

6.2.2 现有的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和大气湍流扩散试验资料的使用价值,视其进行观测和试验的区域和待评价项目的评价区域在地理条件方面的差异而定。其使用价值可按下述原则判断: a.对于二、三级评价项目,地理条件基本一致时,可直接使用;

b.对于一级评价项目,地理条件基本一致且现有资料的试验中心站距待评价项目的主排气简距离(Lb)不大于50 Km时可直接使用,当Lb不大于50 Km,但为复杂地形或Lb大于50 Km时,可作为该项目的参考资料,以便尽量减少6.3和6.4条中所要求的工作量。

★掌握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布点方法(P53及导则) 1、导则相关内容: 5.5.2.3 监测布点

在评价区内按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的原则布点。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10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数不应少于6个;三级评价项目,如果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否则,可布置1-3个点进行监测。 5.5.2.4 监测制度

一级评价项目有得少于一期(夏季、冬季);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有利季节,必要时也应作二期;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每期监测时间,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的7天有效数据,每天不少于6次(北京时间02、07、10、14、16、19时,其中10、16时两次可按季节不同作适当调整)。对二、三级评价项目,全期至少监测5天,每天至少4次(北京时间02、07、14、19时,少数监测监测点02时实施确有困难者可酌情取消)

5.5.2.5 监测应与6.2规定的气象观测同步进行,对于不需气象观测的三级评价项目应收集其附近有代表性的气象台站各监测时间的地面风向、风速资料。 2、教材增加的相关内容(P53)

(1)监测点位设置原则――代表性和实用性:应有较好的代表性,设点的测值能反映一定地区范围的大气污染的水平和规律,布点常用方法有: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匀性、主导风结合均匀性原则,在一些较特殊的环评项目和大气扩散实验中,还采用网络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扇形布点法、配对布点法、功能区布点法等。一般来说,主导风下风向、保护目标要布点,监测布点图一般应附风玫瑰图。

(2)大气监测要按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和质量保证。采样时间要满足GB3095中的统计数据有效性规定要求。 ◆熟悉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方法(P54-55及导则) 1、 导则相关内容:

5.5.2.6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要点

各点各期各主要污染物浓度范围,一次最高值,日均浓度波动范围,季日均浓度值,一次值及日均值超标率,不同功能区浓度变化特点及平均超标率,浓度日变化及季节变化规律,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的相关特点等。 2、教材中相关内容

对监测结果应作必要的统计分析,说明评价区域内大气污染物监测浓度范围、平均值、超标率等,同时还应进行浓度时空

分布特征分析和浓度变化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 (1)监测数据统计

15

在现状监测数据统计中,通常需要计算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指标,一般包括浓度范围、日均浓度及波动范围、季(监测期)日均浓度、一次值及日均值超标率、最大污染时日等。

统计均值进,可用算术均值法和几何均值法。在某一给定状况下对某一现象进行连续观测时,应用算术平均值及相应的置信区间表示观测值的期望值与不确定度;当需要对某观测量进行空间或时间平均时,应用几何平均值及相应的置信区间表示观测值的期望值与不确定度。因此在计算某一采样点的日均值或给出某一点的长期(季、年)平均值时应采用几何均值及其相应的95%置信区。 (2)监测数据分析

A、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特征:用污染物周期(观测期,为一昼夜、一周等)变化图反映时间变化,用浓度等值线图反映空间变化。

B、污染物浓度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通过两者的同步观测,分析污染物浓度与大气层结、风向、风速、湿度、气压等气象因素的关系。

★掌握采用单项质量指数法进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方法(P55)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采用单项指数法进行评价,公式如下:

Ii?式中:ci-第i种污染物的监测值

coi—第i种污染物的标准值

cic0i

Ii-第i种污染物的质量指数,Ii≤1清洁;Ii>1污染

根据评价结果,确定评价区域的主要污染物;对于超标,要分析超标原因。 (三)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了解河流、湖泊、河口海湾和近海水体的基本环境水力学特征及相应的调查方法 1、 河流的基本环境水力学特征及相应的调查方法 (1)河道水流特征的基本分类 A、恒定流与不恒定流

洪水季节、上游有电站的不恒定泄流、位于感潮河段时,在河道里的水流呈不恒定流流态;当上、下游水边界均匀(或近似均匀)恒定时,河道里的水流呈恒定流流态。

B、均匀流和非均匀流

当河道断面为棱柱形且底坡均匀时,河道中的恒定流呈均匀流流态;反之为非均匀流。不恒定流均属于非均匀流。 C、渐变流与急变流

当河道形态变化不剧烈时,河道中沿程的水流要素变化缓慢,称为渐变流;反之称急变流。 D、急流、临界流和缓流

随河道底坡的大小变化划分,分别为大于、等于和小于临界底坡,亦即水流的佛洛德系数Fr大于等于和小于1。 F、一般而言,计算河道水流只需采用一维恒定或不恒定流方程,但在一些特殊情况,如河段为弯道、近建筑物时,需选择二维甚至三维模型。

G、恒定均匀流

对于非感潮河道,且在平水和枯水期,河道均匀,流动可视为恒定均匀流,此时的基本方程为:

V?CRJQ?V?A

式中:V-断面平均流速

R-水力半径,即过水断面面积除以湿周,对于宽线型河道,常用断面平均水深H直接代替R J-水面坡降或底坡

C-谢才系数,常用R/n表示,n为河床糙率 A-过水断面面积 Q-流量 F、非恒定流

1/6

河道非恒定流常用一维圣维南方程描述。 (2)设计年最枯时段径流量

枯水流量的选择分两种情况:固定时段选样、浮动时段选样 A、固定时段选样

16

每年选样的起止时间是一定的。如某河流最枯水月或季主要出现在2月或1-3月,则选取历年2月或1-3月平均流量作为年最枯水月或季径流序列的样本。

B、浮动时段选样

每年选取样本的时间是不固定的。推求短时段(如30天以下)设计枯水流量时都是按浮动时段选样。如要研究某河断面十年一遇连续7天枯水流量变化规律,选样时在水文年鉴中每年找出一个连续7天平均流量的最小值组成的一个样本。

年最枯时段径流量的设计频率一般多采用50%与75-95%。 (3)河流断面流速计算

设计断面平均流速是指与设计流量相对应的断面平均流速,工作中计算断面平均流速常遇见三种情况:

A、实测流量资料较多时,如15-20次以上,能绘制水位-流量、水位-面积、水位-流速关系曲线,且它们呈单一曲线时,可根据这组曲线由设计流量求相应的断面平均流速。

B、实测流量资料较少或缺乏时,可通过水力学公式计算。 C、用公式计算:

a.有足够实测资料的计算公式

V=Q/F A=BH H=F/B

b.经验公式:

V??QB式中:V-断面平均流速 Q-流量

A-过水断面面积 H-平均水深 B-河宽 (4)河流的混合

H??Q?B?1??Q(1????)

混合包括分子扩散、紊动扩散、剪切离散等分散过程及其联合作用。

A、 分子扩散:流体中由于分子运动引起的质点分散现象,服从Fick定律。 B、 紊动扩散:由水流的脉动引起的质点分散现象

C、 剪切离散:由于脉动平均流速在空间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分散现象。

D、 然河流中常用横向混合系数(My)和纵向离散系数(DL)来描述河流的混合特性。 E、 横向混合系数(My):河流的横向混合

试验表明,天然河流中实测的My/hu*的比值在0.4-0.8,常用下列公式估算:

My=0.6(1±0.5)hu*

式中:h-平均水深

u*-摩阻流速,(ghI)

河道可取My/hu*为0.6,河道扩散取0.9,河道收缩取0.3。 F、纵向离散系数(DL):河流的纵向混合

纵向混合时,分子扩散、紊动扩散的作用远小于剪切离散,因此只考虑剪切离散。

Fischer公式: DL=0.011uB/hu*

式中:u-断面平均流速;B-河宽

国外经验公式:DL=aBu

式中:B-河宽,a=0.23-8.3,均值为2.5,河槽越不规则,a越大。

2、 湖泊(水库)的基本环境水力学特征及相应的调查方法 (1)湖泊水文情势

22

1/2

深水型、浅水型湖泊,温度分层现象,异重流现象 A、湖泊蓄水量的变化

W入=W出+W损±ΔW

式中:W入-时段内湖泊来水总量,包括湖面降水量、水气凝结量、入湖的地表与地下径流。

W出-时段内湖泊出水总量,包括出湖的地表与地下径流、工农业及生活用量。 W损-时段内湖泊的水面蒸发与渗漏等损失总量。 ΔW-时段内湖泊蓄水量的增减值。 B、湖泊的动力特征 C、水温 (2)湖泊水量 1、河流: (1)河流形态的基本分类:恒定均匀流(或稳定流) ;非恒定流(或非稳定流) (2)设计时段流量(及预测时段流量)

①明确设计流量的统计时段长(如:枯水期、最枯月、连续最枯7天平均流量等); ②设计(及预测)流量的设计频率(保证率)。

(3)河段水文特征值(主要的环境水力学参数)及调查方法 ①河段水文特征值(主要的环境水力学参数):

河宽、水深、流速、流量、扩散系数、坡度和弯曲系数等。 ②水文特征值的主要调查方法种类: a、既有水文资料收集利用;

b、河段水文特征值实测(或称测流); c、公式计算(水力学公式或经验公式)。 (4)水质的混合作用与计算方法 ①水质的混合作用;

17

水质分布由不均匀变化为均匀的过程称为混合,混合作用主要体现在各种形式的扩散和离散,如:分子态扩散、紊动扩散和剪切离散等。

②混合系数(扩散系数)的计算方法:

混合及扩散作用的大小,一般由混合及扩散系数反映,其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即: a、经验公式计算; b、水力学模型率定。 2、湖泊(水库) (1)与环境影响评价关系密切的水文现象: ①湖泊(水库)的水面形态可分为宽阔型和狭窄型; ②湖泊(水库)根据平均水深可分为深水型和浅水型;

③深水型湖泊(水库)可能会出现温度分层现象,即为所说的分层型湖泊(水库);

④分层型湖泊(水库)、混合型湖泊(水库)和临时混合型水库的各自水文特征直接影响到湖泊(水库)中的污染物及水生生物分布,也影响到建设项目排污后的污染物迁移、扩散及衰减规律; ⑤湖泊(水库)由于水力坡度、异质流及风力作用,会产生水体的定向流动; ⑥湖泊(水库)的混合作用扩散和对流同时存在。 (2)湖泊(水库)的主要环境水力学特征值及调查方法 ①蓄水量

湖泊(水库)的蓄水量可用质量守恒公式计算: W入=W出+W损±△W

②湖泊(水库)的动力学特征:

a、湖流:湖泊(水库)在水力坡度、密度梯度、风力等作用下产生的定向流动;

b、湖水混合:主要受到扩散和对流两种作用; c、波浪:由风引起的水面涌浪;

d、波漾:湖泊(水库)的水面有节奏的升降变化。

18

湖泊(水库)的动力学特征直接影响着湖泊(水库)水体的温度,水生生物及各种物质(包括污染物质)的分布及迁移转化规律。 ③水温

根据湖泊(水库)的水温分步特征,可将湖泊(水库)分为分层型、混合型、临时混合型。 水温分布主要采用实测的方法获取,湖泊(水库)的水温分布状态可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制定: α:年入流总量/湖泊(水库)总容积 α<10稳定分层型;α>20,混合型。 β:一次入流洪水总量/湖泊(水库)总容积

β<1/2,对湖泊(水库)的水温分布状态基本没影响;β>1.0,稳定型湖泊(水库)会出现水温的临时混合状态。 ④湖泊(水库)蓄水量的确定: a、分丰、平、枯水代表年确定蓄水量; b、年内分丰、平、枯水期确定蓄水量;

c、通过相应统计时段内的湖泊(水库)平均水深和水面积界定计算蓄水量;

d、通过统计时段的入湖(库)水量、出湖(库)水量、湖(库)损失水量(如蒸发、渗漏等)界定计算蓄水量的变化量。 3、河口、海湾 ①河口、海湾的水环境特点

河口是指入海河流受到海潮影响的河口段。 海湾是指与入海河流关系密切的近海水域。

a、入海江河的淡水径流比海水密度小,在没有受到潮流及海浪作用时,常承托在近岸海水的上层,形成明显的淡水和海水交接峰面;

b、在潮流及海浪的作用下,入海河流的淡水与近岸海水逐渐混合均匀。 ②河口、海湾的基本水流状态

a、常受到潮汐及潮流的影响,加速了河口及海湾水域的污染物在局部水域混合; b、潮流对河口及海湾水域的污染物输移和扩散起主要作用;

c、潮流是内外海潮波进入沿岸海域及海湾产生变形而形成的浅海水域特有的潮波运动形态。 4、河口海湾和近海水体的基本环境水力学特征及相应的调查方法 河口是指入海河流受到潮汐作用的一段河段,又称感潮河段,它与一般河流最显著的区别是受到潮汐的影响。 海湾是海洋凸入陆地的那部分水域。可分为闭塞型和开敞型。

河口盐水楔在河口、海湾和近海水域,潮流对污染物的输移和扩散起主要作用。 ◆熟悉常用环境水文特征值获取的基本方法

1、常用的水环境现状调查方法有三种:即收集资料法、现场实测法、遥感遥测法。 2、河流环境水文特征调查的方法可分为: 1)现场实测法

2)水文站资料收集利用法

3)分析计算法(判图法、水力学公式计算法)

◆熟悉确定不利水文条件方法

1、根据水质、水量条件,选择最不利于建设项目废水排放的水期(不一定是枯水期); 2、在最不利的水期内,确定最不利的水质预测时段(如连续最枯7/30天,最枯月等); 3、确定不利水文条件下预测时期的水文特征值,如流量、流速、坡度、弯曲系数等。

在河流水环境影响评价中,通常都是选择影响河流水环境质量的最不利条件作为计算水中污染物浓度的计算条件和。河流的枯水期(一般为冬季)流量小,自净能力弱,是河流污染最严重的时期。通常选择频率为50%、80%、90%、95%的年最小月平

均流量和流速,或选枯水期平均流量。

◆熟悉水污染源按产生及进入环境方式、污染性质进行的分类(P67) 1、按产生及进入环境方式分类

(1)点源:污染物产生的源点和进入环境的方式为点

(2)面源(非点源):污染物产生的源点为面,进入环境的方式可为面、线或点,位置不固定。 2、按污染性质分类

(1)持久性污染物:进入环境不易降解的污染物(如重金属) (2)非持久性污染物:进入环境易降解的污染物(如有机物) (3)水体酸碱度:常以PH值表征 (4)热效应:造成受纳水体的水温变化

★掌握不同类型污染源的调查方法(P67-68及导则) 6.4.2点源的调查 6.4.2.1点源调查的原则

19

a.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补充现场调查或测试。例如在评价改、扩建项目时,对此项目改、扩建前的污染源应详细了解,常需现场调查或测试。

b.点源调查的繁简程度可根据评价级别及其与建设项目的关系而略有不同。如评价级别较高且现有污染源与建设项目距离较近时应详细调查,例如位于建设项目的排水与受纳河流的混合过程段以内,并对预测计算可能有影响的情况。 6.4.2.2点源调查的内容

根据评价工作的需要选择下述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调查。有些调查内容可以列成表格(表格形式可参考附录B)。 a.点源的排放:

排放口的平面位置(附污染源平面位置图)及排放方向; 排放口在断面上的位置;

排放形式:分散排放还是集中排放。

b.排放数据:根据现有的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各厂矿的工艺路线等选定的主要水质参数,并调查现有的排放量、排放速度、排放浓度及其变化等数据。

c.用排水状况:主要调查取水量、用水量、循环水量及排水总量等。

d.厂矿企业、事业单位的废、污水处理状况:主要调查废、污水的处理设备、处理效率、处理水量及事帮状况等。 6.4.3非点源的调查 6.4.3.1 非点源调查的原则

非点源调查基本上采用间接搜集资历料的方法,一般不进行实测。 6.4.3.2 非点源调查的内容

根据评价工作的需要选择下述全部或分内容进行调查。

a.概况:原料、燃料、废弃物的堆放位置(即主要污染源,要求附污染源平面位置图)、堆放面积、堆放形式(几何形状、堆放厚度)、堆放点的地面铺装及其保洁程度、堆放物的遮盖方式等。

b.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与处理情况:应说明非点源污染物是有组织的汇集还是无组织的漫流;是集中后直接排放还是处理后排放还是处理后排放;是单独排放还是与生产废水或生活闱水共同排放等。

c.排放数据:根据现有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根据引起非点源污染的原料、燃料、废料、废弃物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性质选定调查的主要水质参数,并调查有关排放季节、排放时期、排放量、排放浓度及其它变化等数据。

6.4.4在通过搜集或实测以取得污染源资料时,应注意其与受纳水域的水文、水质特点之间的关系,以便了解这些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自净情况。

6.4.5污染源的取样方法和水样的分析方法

6.4.5.1 河流、河口和湖泊(水库)沿岸污染源的取样方法和水样分析方法, 按照GB 8978的规定执行。 6.4.5.2 海湾沿沿岸污染源的取样方法和水样分析方法按照HY 003.1-HY/T 003.10的规定进行。 6.4.6污染源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对搜集到的和实测的污染源资历料进行检查,找出相互矛盾和错误的资料并予以更正,资料中的缺漏应尽量填补。将这些

资料按污染源排入地面水的顺序及水质参数的种类列成表格,并从中找出受纳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掌握河流、湖泊、河口海湾和近海水体水质监测取样断面上取样点的布设方法及取样方法(P69-92及导则) 6.5.4各类域布设水质取样断面及取样点的原则与方法 6.5.4.1河流

a.取样断面的布设原则

20

在本标准表4推荐的调查范围的两端应布设取样断面,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对象附近水域应布设取样断面。水文特征突然化(如支流汇入处等)、水质急剧变化处(如污水排入处等)、重点水工构筑物(如取水口、桥梁涵洞等)附近、水文站附近等应布设样断面,并适当考虑7.2.2所述其它需要进行水质预测的地点。

在拟建成排污口上游500m处应设置一个取样断面。 b.取样断面上取样点的布设 取样垂线的确定

当河流面形状为矩形或相近于矩形时,可按下列原则布设。 小河: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一条取样垂线。

大、中河:河宽小于50m者,在取样断面上各距岸边三分之一水面宽处,设一条取样垂线(垂线应设在有较明显水流处),共设两条取样垂线;河宽大于50m者,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及距两岸不少于0.5m,并有明显水流的地方,各设一条取样垂线即共设三条取样垂线。

特大河(例如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淮河、松花江、海河等):由于河流过宽,取样断面上的取样垂线数应适当增加,而且主流线两侧的垂线数目不必相等,拟设置排污口一侧可以多一些。

如断面形状十分不规则时,应结合主流线的位置,适当调整取样垂线的位置和数目。 垂线上取样水深的确定

在一条垂线上,水深大于5m时,在水面下0.5m水深处及在距河底0.5m处,各取样一个;水深为1-5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取一个样;在水深不足1m时,取样点距水面不应小于0.3m,距河底也不应小于0.3m。对于三级评价的小河不论河水深浅,只在一条垂线上一个点取一个样,一般情况下取样点应在水面下0.5m处,距河底不应小于0.3m.。

c. 水样的对待

三级评价:需要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的场合,每次应将该段内各取样断面中每条垂线上的水样混合成一个水样。其它情况每个取样断面每次只取一个混合水样,即在该断面上同各处所取的水样混匀成一个水样。 二级评价:同三级评价。

一级评价:每个取样点的水样均应分析,不取混合样。 6.5.4.2河口

a.取样断面的布设原则

当排污口拟建于河口感潮段内时,其上游需设置取样断面的数目与位置,应根据感潮段的实际情况决定,其下游同河流。 b.取样断面上取样点的布设 同河流部分。 c.水样的对待 同河流部分。 6.5.4.2湖泊、水库

a.取样位置的布设原则、方法和数目

在湖泊、水库中布设的取样位置应尽量覆盖表5推荐的整个调查范围,并且能切实映源泊、水库的水质和水文待点(如进水区、出水区、深水区、浅水区、岸边区等)。取样位置可以采用以建设项目的排放口为中心,沿放射线布设的方法。每个取样位置的间隔可参考下列数字。

大、中型湖泊、水库

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小于50000m/d 时: 一级评价 每1-2.5km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二级评价 每1.5-3.5km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三级评价 每2-4km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2

22

3

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大于50000m/d时: 一级评价 每3-6km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二、三级评价 每4-7km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小型湖泊、水库

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水于50000m/d时: 一级评价 每0.5-1.5km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二、三级评价 每1-2km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当建设项污水排放量大于50000m/d时,各级评价均为每0.5-1.5km布设一个取样 位置。 b.取样位置上取样点的确定 大、中型湖泊、水库

当平均水深小于10m时,取样点设在水面下0.5m处,但此点距底不应小于0.5m。

3

2

22

3

22

3

21

平均水深大于等于10m时,首先要根据现有资料查明此湖泊(水库)有无温度分层现象,如无资料可供调查,则先测水温。在取样位置水面下0.5m处测水温,以下每隔2m水深测一个水温值,如发现两点间温度变化较大时,应在这两点间酌量加测几点的水温,目的是找到斜温层。找到斜温层后,在水面下0.5m及斜温层以下,距底0.5m以上处各取一个水样。

小型 湖泊、水库

当平均水深小于是10m时,水面下0.5m,并距底不小于0.5m处设一取样点;当平均水深大于等于10m时,水面下0.5m

处和水深10m,并距底不小于0.5m处各设一取样点。

c.水样的对待 小型湖泊、水库

如水深小于10m时,每个取样位置取一个水样;如水深大于等于10m时则一般只取一个混合样,在上下层水质差距较大时,

可不进行混合。

大、中型湖泊、水库

各取样位置上不同深度的水样均不混合。

6.5.4.4海湾

a. 取样位置的布设原则、方法和数目

在海湾中布设取样位置时,应尽量覆盖表6所推荐的整个调查范围,并且切实反映海湾的水质和水文特点。取样位置可以采用以建设项目的排放口为中心,沿放射线布设的方法或方格网布点的方法,每个取样位置的间隔可参考下列数字。

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小于50000m/d时: 一级评价 每1.5-3.5km布设一个妈样位置;

二级评价 每2-4.5km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三级评价 每3-5.5km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大于50000m/d时: 一级评价 每4-7km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二、三级评价 每5-8km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b.取样位置上取样点的确定

一般情况, 在水深小于等于10m时,只在海面面下0.5m处取一个水样,此点与海底

的距离不小于0.5m;在水深大于10m时,在海在下0.5处和水深10m,并距海底不小于0.5m处分别设取样点。

c.水样的对待

每个取样位置一般只有一个水样,即在水深大于10m时,将两个水深所取的水样混合成一个水样,但在上下层水质差距较大时,可不进行混合。

6.5.5各类水域水质调查取样的次数

表7已列出不同评价等级时各类水域的水质调查时期。一般情况下取样时应择流量稳定、水质变化小、连续晴天、风速不大的时期进行。不同评价等级、各类水域每个水质调查时期取样的次数及每次取样的天数规定如下: 6.5.5.1河流

a.在所规定的不同规模河流、不同评价等级的调查时期中(参见表7),每期调查一次,每次调查三四天;

2

2

3

22

3

b.至少有一天对所有已选取定的水质参数取样分析;

c.其它天数根据预测需要,配合水文测量对拟预测的水质参数取样;

22

d.不预测水温时,只在采样时测水温;在预测水温时,要测日平均水温,一般可采用每隔6小时测一次的方法求平均水温; e.一般情况,每天每个水质参数只取一个样,在水质变化很大时,应采用每间隔一定时间采样一次的方法。 6.5.5.2湖泊、水库

a.在所规定的不同规模湖泊、不同评价等级的调查时期中(参见表7),每期调查一次,每次调查三四天; b.至少有一天对所有已选定的水质参数取样分析;

c.其它天数根据预测需要,配合水文测量对拟预测的水质参数取样; d.表层溶解氧和水温每隔6小时测一次,并在调查期内适当检测藻类。 6.5.5.3河口

a.在所规定的不同规模河口、不同评价等级的调查时期中(参见表7),每次调查两天,一次在大潮期,一次在小潮期;每个潮期的调查,均应分别采集同一天的高、低潮水样;各监测断面的采样,尽可能同步进行;

b.两天调查中,要对已选定的所有水质参数取样;

c.在不预测水温时,只在采样时测水温;在预测水温时,要测日平均水温,一般可采用每隔4-6小时测一次的方法求平均水温。 6.5.5.4海湾

a.在所规定的不同评价等级的海湾水质调查时期中(参见表7),每期调查一次,每次调查三四天; b.至少有一天在大潮期,另一天在小潮期,对所有已选定的水质参数取样分析; c.其它天数根据预测需要,配合水文测量对拟预测的水质参数取样; d.所有的水质参数每天在高潮和低潮时各取样一次;

e.在不预测水温时,只在采样时测水温;在预测水温时,每间隔2-4小时测水温一次。

6.5.6对设有闸坝受人工控制的河流,其流动状况,在排洪时期为河流流动;用水时期,如用水量大则类似河流,用水量小时则类似狭长形水库。这种河流的取样断面、取样位置、取样点的布设以及水质调查的取样次数等可参考河流、水库部分的有关规定酌情处理。

6.5.7我国的一些河网地区,河水流向、流量经常变化,水流状态复杂,特别是受潮汐影响的河网,情况更为复杂。遇到这类河网,应按照各河段的长度比例布设水质采样、水文测量断面。至于水质监测项目、取样海数、断面上取样垂线的布设等可参照河流、河口的有关规定。调查时应注意水质、流向、流量随时间的变化。 6.5.8水样的采集、保存、分析的原则与方法 6.5.8.1应使用国家统一规定的水样采集器。 6.5.8.2水样的采集、保存、分析的原则与方法

a.河流、湖泊、水库中水样采集、保存、分析的原则与方法,按GB 3838执行。GB 3838

中未说明者,暂先采用《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局,1983年8月)中的规定,待有关标准发布后执行标准。

b .河口水样采集、保存、分析的原则与方法依水样的盐度而不同。水样盐度<3?者,按本条a执行;水样盐度≥3?者,按海水执,参见本条c.

c.海湾中水样的采集、保存、分析的原则与方法参见HY 003.1-HY/ 003.10和GB 12763。 6.5.9现有水质资料的收集整理

现有水质资料主要向当地水质监测部门搜集。搜集的对象是有关的水质监测报表、环境质量报告书及建于附近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等技术文件中的水质资料。按照时间、地点和分析项目排列整理所搜集的资料,并尽量找出其中各水质参数间的关系及水质变化趋势,同时与可能找到的同步的水文资料一起,分析查找地面水环境对各种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掌握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的应用(P72-72及导则) 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一般采用标准指数法。

1、 一般水质因子:单项水质参数i在第j点的标准指数

Si,j=ci,j/csi

式中:Si,j-标准指数

ci,j-评价因子i在j点的实测浓度值

23

csi-评价因子i的评价标限值

2、DO的标准指数为:

DOf?DOjSDO,j?,DOj?DOs

DOf?DODOjsSDO,j?10?9,DOj?DOs

DOsDOf?468/(31.6?T).

式中:SDOj-DO的 标准指数

DOf-某水温、气压条件下的饱和溶解氧浓度

DOj-溶解氧实测浓度 DOs-溶解氧标准浓度限值

3、pH的标准指数为:

SpH,jSpH,j式中:SPHj-PH的标准指数 PHj-PH实测浓度值

7.0?pHj?,pHj?7.0.

pH7.sd07.0?pHj??,pHj?7.0. pHsu?7.0PHsd-评价标准中PH的下限值(较小值) PHsu-评价标准中PH的上限值(较大值)

4、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1,表明该水质参数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四)环境噪声现状调查与评价

◆熟悉工矿企业、铁路(公路)等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的方法(P74) 1、工矿企业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的方法

(1)现有车间的噪声现状调查,重点为处于85dB(A)以上的噪声源分布及声级分析

(2)厂区内噪声水平调查一般采用网格法,每间隔10-50m划分正方形网格,在交叉点(或中心点)布点测量,测量结果标在图上供数据处理用。

(3)厂界噪声水平调查测量点布置在厂界外1米处,间隔为50—100米,大型项目可取100—300米,具体测量方法参照相应的标准规定。

(4)生活居住区噪声水平调查,可将生活区划分为网格测量,进行总体水平分析,或针对敏感点,参照GB/T14623-93布置测点,调查敏感点处噪声水平。

(5)所有调查数据按有关标准选用的参数进行数据统计和计算,所得结果供现状评价用。 2、铁路(公路)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方法

铁路(公路)为线路型工程,其噪声水平现状调查应重点关注沿线的环境噪声敏感目标,其具体方法为:

(1)调查范围内有关城镇、学校、医院、居民集中区或农村生活区在沿线的分布和建筑情况以及相应执行的噪声标准。 (2)测量调查环境噪声背景值,若环境敏感目标较多时,应分路段测量环噪声背景值(逐点或选典型代表点布点)。 (3)若存在现有噪声源(含固定和流动源)应调查其分布状况和对周围敏感目标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4)环境噪声现状调查一般测量连续等效A声级。必要时,除给出昼间和夜间背景噪声值外,还需给出既有噪声源影响的距离、超标范围和程度,以及全天24小时的等效声级值,作为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依据。 ★掌握环境噪声现状评价量及应用(P73-74及导则) 1、导则中相关内容 4.5环境噪声评价量

噪声源评价量可用声压级或倍频带声压级、A声级、声功率级、A计权声功率级。

对于稳态噪声(如觉的工业噪声),一般以A声级为评价量;对于声级起伏较大(非稳态噪声)或间歇性噪声(如公路噪声、铁路噪声、港口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以等效连续A声级(Leq,dBA)为评价量;对于机场飞机噪声以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WECPNL,dB)为评价量。 5.2.4.1测量量:

a.环境噪声测量量为A声级及等效连续A声级;高声级的突发性噪声测量量为最大A声级及噪声持续时间;机场飞机噪声

的测量量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WECPNL)。

b.噪声源的测量量有倍频带声压级、总声压级、A声级、线性声级或声功率级、A声功率级等。 c.脉冲噪声应同时测量A声级及脉冲周期。 2、教材相关内容(P74)

环境噪声现状的测量量即环境噪声现状评价量

24

环境噪声测量量为等效连续A声级;较高声级的突发性噪声测量量为最大A声级及噪声持续时间;机场飞机噪声的测量量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WECPNL)。噪声源的测量量有倍频带声压级、总声压级、A声级或声功率级;对较特殊的噪声源(如排气放空)应同时测量声级的频率特性和A声级;脉冲噪声应同时测量A声级及脉冲周期。 ★掌握声环境现状评价的方法(P74)

环境噪声现状评价包括噪声源现状评价和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其评价方法是:

对照相关标准评价达标或超标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同时评价受到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情况。 (五)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熟悉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P75-76)

生态环境调查至少要进行两个阶段: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前要进行初次踏勘;环境影响评价中要进行详细勘测和调查。 1、调查内容

(1)自然环境调查: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土壤基本情况。要特别注意与环保密切相关的极端问题如最大风级、最大洪水。

(2)生态系统调查:首先须分辨生态系统类型,包括陆地生态与水生生态,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然后对各生态系统按识别和筛选确定的重要评价因子进行调查。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的调查包括植被(覆盖率、生产力、生物量、物种组成);动植物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法定保护生物和地方特有生物的种类、种群、分布、生活习性、生境条件、繁殖和迁徙行为的规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特点、结构及环境服务功能,稳定性与脆弱性;与其他生态系统关系及生态限制因素等。

(3)区域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包括人类干扰程度(土地利用现状等)、资源赋存和利用,如果评价区存在其它污染型工、农业或具某种特殊地质化学特征,还应调查有关的污染源或化学物质的含量水平。 (4)区域敏感保护目标调查:调查地方性敏感保护目标及其环保要求。 (5)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发展规划、环境规划的调查。

(6)区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情况、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灾害等。 2、调查方法

(1)收集现有资料:从农、林、牧等有关部门收集生态和资源方面的资料,包括物种清单、动物群落、植物区系、土壤类型;从环保及有关部门收集评价区污染源、生态污染水平的资料数据。

(2)收集各级政府部门有关土地利用、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珍稀和濒危物种保护的规划或规定、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规划及国内国际确认的有特殊一样的栖息地和珍稀、濒危物种等资料,并收集国际有关规定等资料。 (3)野外调查。评价区生态资源、生态系统结构的调查可采用现场踏勘考察和网格定位采样分析的传统自然资源调查方法。若评价区己存在污染源或对于污染型工业项目评价,需进行污染源调查。

(4)收集遥感资料,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并进行野外定位验证(3S技术),可采集到大区域、最新最准确的信息。 (5)访问专家,解决调查和评价中高度专业化的问题(如物种分类鉴定)和疑难问题。 (6)采取定位或半定位观测。如候鸟迁徙等。 ▲了解生态学植被调查方法(P76) 1、自然植被样方调查的方法如下:

(1)首先确定样地的大小:一般草本的样地在1m以上;灌木林样地在10m以上;乔木林样地在100m以上。样地的大小依据植株大小和密度确定。

(2)确定样地的数目:样地的面积必须包括群落的大部分物种,一般可用种与面积的关系曲线确定样地数目。

样地的排列有系统排列和随机排放两种方式,样方调查中“压线”植物的计量需合理。

2、在样方调查(主要是进行物种调查、覆盖度调查)基础上,可按下列方法进行计算植被中物种的重要性: (1)密度=个体数目/样地面积

相对密度=一个种的密度/所有种的密度*100%

2

2

2

(2)优势度=底面积(或覆盖面积总值)/样地面积

相对优势度=一个种的优势度/所有种的优势*100% (3)频度=包含该种的样地数/样地总数

相对频度=一个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100% (4)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相对频度 ▲了解水生生态环境调查的方法(P76-78)

1、水生生态系统分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两大类别,淡水生态系统又有河流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

25

2、建设项目的水生生态环境调查,一般应包括水质、水温、水文和水生生物群落调查。并且应包括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重要水生生物及渔业资源等特别问题的调查。

3、水生生态调查一般按规范的方法进行,如海洋水质和底泥监测按《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3)执行,海洋生物调查按《海洋调查规范》(GB12763-91)执行。

4、水生生态调查一般包括初级生产力、富有生物、底栖生物、游泳生物和鱼类资源等,有时还有水生植物调查。 (1)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氧气测定法、CO2测定法、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

(2)浮游生物调查:浮游生物包括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也包括鱼卵和仔鱼,浮游生物调查指标包括种类组成及分布、细胞总量、生物量、主要类群、主要优势种及分布、鱼卵和仔鱼的数量及种类分布。

(3)底栖生物调查:调查指标包括总生物量和密度、种类及其生物量和密度、种类组成分布、群落与优势种、底质类型。 (4)潮间带生物调查:按《海洋调查规范》(GB12763-91)执行,主要调查指标包括种类组成与分布、生物量和密度及分布、群落类型和结构、底质类型。

(5)鱼类:一般调查方法为网捕,也附加市场调查法。一般调查指标有种类组成及分布,渔获密度、组成及分布,渔获生物量、组成及分布,鱼类区系特征,经济鱼类和常见鱼类的种类和生产力,特有鱼类的种类、生活史、特殊生境要求、种群动态,保护鱼类的分布、生活史、生境要求、种群动态。 ▲了解3S技术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中的应用(P79-89)

“3S”技术是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它在生态环境调查与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1)遥感 (2)地理信息系统 (3)全球定位系统

GPS系统包括3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GPS信号接收机。 ▲了解生态图件的制作与应用(P171-173)

生态制图是将生态学的研究成果用图的方式进行的表达。生态制图有手工制图和计算机制图两种方法,计算机制图的过程如下:

1、生态制图数据的获取

(1)基础图件:地理位置图、工程平面布置图、土地利用图;植被类型分布图、资源分布图等。

(2)专项图件:珍稀动植物分布图、荒漠化和土壤侵蚀分布图、地质灾害及其分布图,生境质量现状图、景观生态质量评价图、主要评价因子(或关健评价因子)评价成果图。

2、生态图的编制

利用GIS等新技术在计算机上制图 (1)图件的录入

基础图件和专项图件的录入。经计算机编制好的图形文件可直接拷贝到计算机;人工收集的图件可经扫描、数字化仪录入计算机。

(2)图件编辑和配准

图件编辑是指对录入计算机的原始图件进行编辑;图件配准是指将不同类型的图幅的内容进行配准,以便于进行综合分析。 (3)图件提取

编辑生成的生态图,应是系列的分类型、分层次的图幅。 (4)空间分析 (5)图件输出

◆熟悉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技术要求和方法(P93-94) 1、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一般要求(技术要求)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一般需要阐明:

26

(1)生态系统的类型、基本结构和特点(整体性、稳定性等),评价区内居优势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功能或生态功能规划; (2)域内自然资源赋存和优势资源及其利用状况;

(3)域内不同生态系统间的相关关系(空间布局、物流等)及连通情况,各生态因子间的相关关系(注意食物链关系); (4)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约束条件(限制生态系统的主要因子)以及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如脆弱性问题; (5)明确主要的或敏感的保护目标;

(6)评价的生态环境目前所受到的主要压力、威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生态系统评价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1)生态系统质量的评价方法:主要考虑的是生态系统属性的信息

(2)从社会-经济的观点评价生态系统,估计人类社会经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评价人类社会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改变及其改变程度,提出保护生态系统的补救生态损失的措施。

(3)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方法见《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生态现状评价要有大量数据支持评价结果,也可以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常用方法有图形叠置法,生态机理分析法,类比法,列表清单法,质量指标法(综合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方法,系统分析法,生产力评价法,数学评价方法等(具体方法见导则附录C)。其中景观生态学方法发展最快,应用越来越广泛。

★掌握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判定方法(P101-103) 1.法规确定的保护目标

包括《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中己明确的保护目标。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中的环境敏感区包括以下区域:

(1)需特殊保护地区: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

(2)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沙尘暴源区、荒漠中的绿洲、严重缺水地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

(3)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疗养地、医院等,以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等。

此外,环境质量己不能达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区亦应视为环境敏感区。 2、环境保护目标的识别

除法规确定的保护目标,一般敏感保护目标是根据下列指标判别的:

(1)具有生态学意义的保护目标:主要有具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如湿地、红树林、天然森等生物多样性较高或具区域代表性的生态系统)、重要保护生物及其生境(如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动植物及其生境)、重要渔场及产卵场等。 (2)具有美学意义的保护目标:如风景名胜区

(3)具有科学文化意义的保护目标:如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 (4)具有经济价值的保护目标:如基本农田保护区

(5)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具有社会安全意义的保护目标:如水土保持重点区、泥石流区 (6)生态脆弱区:如沙尘暴源区等处于剧烈退化中的生态系统

(7)人类建立的各种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义的对象:如动物园、植物园、生态示范区 (8)环境质量急剧退化或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域、水域 (9)人类社会特别关注的保护对象:如学校、医院、居民集中区 (六)区域环境容量分析

◆熟悉大气环境容量计算方法(P194-196)

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有:修正的A-P值法、模拟法、线性优化(规划)法

1、A-P值法(P194及GB/T 13201—91)

GB/T 13201—91《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 5.1 总量控制区内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的计算方法 5.1.1 总量控制区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限值由式(1)计算:

式中: Qak----总量控制区某种污染物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10t;

Qaki----第i功能区某种污染物(k)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10t; n----功能区总数;

i----总量控制区内各功能分区的编号; a----总量下标; k----某种污染物下标。

5.1.2 各功能区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由式(2)计算:

式中:Qaki----见5.1.1定义;

S----总量控制区总面积,km; Si----第i功能区面积,km;

Aki----第i功能区某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系数,10t2a2km,计算方法见5.1.3。

5.1.3 各类功能区内某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系数由式(4)计算:

式中: Aki----见5.1.2定义;

4

-1

-1

22

4

4

27

Cki----GB 3095等国家和地方有关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所规定的与第i功能区类别相应的年日平均浓度限值,mg2mn; A----地理区域性总量控制系数,102km2a,可参照表1所列数据选取。亦可按附录A2方法求取,或经环境大气

质量评价和预测研究后确定。

5.1.4 总量控制区内低架源(几何高度低于30m的排气筒排放或无组织排放源)大气污染物年排放总量限值由式(5)计算:

式中: Qbk----总量控制区内某种污染物低架源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10t;

Qbki----第i功能区低架源某种污染物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10t,其计算方法见5.1.5; b----低架源排放总量下标。

5.1.5 各功能区低架源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按式(6)计算。

Qbki=aQaki (6)

式中: Qbki----见5.1.4定义;

Qaki----见5.1.1定义;

a----低架源排放分担率,见表1。

表1 我国各地区总量控制系数A,低源分担率a,点源控制系数P值 地区省(市)名 序号 1 2 3 4 新疆, 西藏,青海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阴山以北)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 内蒙古(阴山以南),山西,陕西(秦岭以北),宁夏,甘肃(渭河以北) 上海,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海南,台湾,福建,江西 7.0-8.4 5.6-7.0 4.2-5.6 3.5-4.9 0.15 0.25 0.15 0.20 A a 总量控制区 100-150 120-180 100-180 100-150 P 非总量控制区 100-200 120-240 120-240 100-200 44

4

2

-1

-3

5

3.5-4.9 0.25 50-100 50-150 6 7 云南,贵州,四川,甘肃,(渭河以南),陕西(秦岭以南) 静风区(年平均风速小于1m/s) 2.8-4.2 1.4-2.8 0.15 0.25 50-75 40-80 50-100 40-90 28

教材有关内容:

A-P值法是最简单的大气容量估算方法,它无需知道污染源的布局、排放量及排放方式,适用于开发区规划阶段。 (1)采用A-P值法估算环境容量时所需的资料:

①开发区范围和面积S

②开发区功能分区情况和第i个功能分区的面积Si ③第i个功能分区的污染物控制浓度(标准浓度限值)Ci ④第i个功能分区的污染物的背景浓度Cbi (2)采用A-P值法估算容量的步骤:

①根据所在地区,按GB/T13201-91表1查取总量控制系数A值(取中值)

②确定第i个功能分区的控制浓度:Ci=Ci0-Cbi 式中Ci0为污染物的标准年平均浓度限值 ③确定各个功能区总量控制系数Ai值:Ai=A3Ci ④确定各个功能区允许排放总量:QaiSi ?AniS ⑤计算总量控制区允许排放总量:Qa??Qai

i?1 教材已考虑本底值,而GB/T 13201—91不考虑本底。教材没有考虑低架源。若考虑低架源,则在⑤前需要有:

A、根据总量控制区所在地区,按GB/T13201-91表1查取低源分担率值,确定各个功能区低矮源(面源)允许排放总量: B、计算总量控制区允许排放总量和低矮面源允许排放总量

*如果计算出的值小于上级部门的指令允许排放总量,则在总量控制区内就使用该值可以继续采用A-P值法确定总量控制区内各个功能分区内的点源允许排放量,也可以在该市的辖区内适当增加控制区面积(即增加新的开发区)以使A-P值法计算的值与指令总量接近,但是不得超过指令值。

*将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A-P值法试用于控制pm10时,低源分担率值在长江以北可适当放宽到0.4,在长江以南可适当放宽到0.5。 2、模拟法

模拟法是利用环境空气质量模型模拟开发活动所排放的污染物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是否会导致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如果超标可按等比例或按对环境质量的贡献率对相关污染源的排放量进行削减,以最终满足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满足这个充分必要条件所对应的所有污染源排放量之和便可视为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

模拟法适用于规模较大、具有复杂环境功能的新建开发区,或将进行污染治理与技术改造的开发区,使用这种方法需通过调查类比或虚拟开发区大气污染源的布局、排放量和排放方式。

模拟法估算开发区大气容量的计算步骤如下:

(1) 对开发区进行网格化处理,并按功能分区确定每个网格的环境质量保护目标Cij0。 (2) 掌握开发区的环境质量现状Cijb,确定污染物的控制浓度Cij= Cij0-Cijb。

(3) 根据开发区规划和布局,利用工程分析、类比等方法预测污染源分布、源强(按达标)和排放方式,并分别处

理点、线、面、体源。

(4) 利用导则规定的模式或经过验证适用于本开发区的其它模式预测污染源达标排放情况下对环境质量的影响Cija

和Cij.

(5) 比较Cija和Cij,如果影响值超过控制浓度值,提出布局、产业结构或污染源控制调整方案,然后重新计算,直

到所有点的环境影响都小于等于控制浓度。

(6) 加和满足控制浓度的所有污染源的排放量,此和可视为环境容量。 3、 线性规划法

如果开发区的污染源布局、排放方式已确定,就可以建立源排放和环境质量间的输入相应关系,然后根据区域环境保护目标,采用最优化方法,计算各污染源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其之和,就是给定条件下的最大环境容量。线性优化法的关键是将环境容量的计算变成一个线性规划问题并求解,一般情况可将不同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保护目标为约束条件,以区域污染物排放量

29

极大化为目标函数,建立基本的线性规划模型。这种满足功能区达标对应的区域污染物极大排放量可视为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

目标函数为:max f(Q)=DQ 约束条件为:

T

?AQ?CT

s?Ca

Q≥0

其中:

Q=(q1,q2,??qm) Cs=(c?cs2,??),s1,a11a12csn?T

a1m??a??21a22?,a2m?A??????C=(c,c,??c)

?a31a32?,anm???D=(d,d,??d)

T

a

a1

a2

anT

1

2

m

式中:m---排放源总数

n---环境质量控制点总数 qi---第i个污染源的排放量 csj---第j个环境质量控制点的标准 caj---第j个环境质量控制点的现状浓度

aij---第i个污染源排放单位污染物对第j个环境质量控制点的浓度贡献。 di---第i个污染源的价值(权重)系数。

浓度贡献系数矩阵A中各项,可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T 2.2-93)中推荐的扩散模式计算。价值系数矩阵D中各项,在没有特殊要求时可取1。

线性规划模型可用单纯形法或改进单纯形法求解,具体计算过程参阅有关线性规划理论书籍由计算机辅助完成。 ★掌握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P197及HJ/T131-2003附录B)

水环境容量是水体在环境功能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所能接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可按以下方面计算水环境容量: 1、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如常年径流的河流、湖泊、近海水域应估算其环境容量。

2、 污染因子应包括国家和地方规定的重点污染物、开发区可能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和受纳水体敏感的污染物。

3、根据水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受纳水体不同断(界)面的水质标准要求;通过现有资料或现场监测弄清受纳水体的环境质量状况;分析受纳水体水质达标程度。

4、在对受纳水体动力特性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水质模型建立污染物排放和受纳水体水质之间的输入响应关系。 5、确定合理的混合区,根据受纳水体水质达标程度,考虑相关区域排污的叠加影响,应用输入相应关系,以受纳水体水质按功能达标为前提,估算相关污染物的环境容量(即最大允许排放量或排放强度)。 四、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熟悉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方法(P111)

1、大气扩散模式是以大气扩散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为基础,将各种污染源、气象条件和下垫面条件模式化,从而描述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输送、扩散、转化的数学模式。

2、按经典的划分方法,数学方法可以划分为三类:统计理论、梯度理论、相似理论。

3、主要的大气扩散模式有高斯模式、赫-帕斯奎尔模式、萨顿模式,在环评中最普遍应用的是基于统计理论的正态模式(高斯模式)。正态扩散模式的前提是假设污染物在空间的概率密度是正态分布,概率密度的标准差也即扩散参数通常用统计理论方法或其它经验方法获得。

4、高斯模式的优点:

(1)物理上比较直观,其最基本的数学表达式可从普通的概率统计教科书或常用的数学手册中查到。 (2)模式直接以初等数学形式表达,便于分析各物理量间的关系和数学推演,易于掌握和计算。 (3)对于平原地区,下风距离在10公里以内的低架源,预测结果和实测值比较接近。

(4)对于其它复杂地形,对模式进行适当修正后,许多结果仍可用。 ★掌握按排放放特征、地形条件等正确选用相关模式的方法

在环评中,应按排放特征、地形条件等正确选用相关预测模式。 1、 对连续点源扩散,通常用高斯烟羽扩散模式 2、 对烟团扩散,通常采用烟团模式进行计算

3、 对点源、面源、线源、体源分别选用点源、面源、线源、体源扩散模式

30

4、 对平坦地形,选用平坦地形大气扩散模式;对复杂地形,选用复杂地形大气扩散模式;山区则采用山区地形修正模

式。

5、 在环评中,通常采用法规大气模式。 ★掌握有风点源正态烟羽扩散模式的运用

7.5.1 有风时(距地面10m高平均风速U10≥1.5m/s)点源扩散模式

7.5.1.1 以排气简地面位置为原点,下风方地面任一点(X,Y),小于24小时取样时间的浓度c (mg/m),可按下式计算:

3

式中:Q—单位时间排放量,mg/s;

QY2c?()exp?()?F????????(3) 22?U?y?z2?y Y—该点与通过排气简的平均风向轴线在水平面上的垂直距离,m; σy__垂直于平均风向的水平横向扩散参数,m; σz—铅直扩散参数,m;

????2nh?HeF???exp??22?n??k?z??式中: h——混合层厚度,m;

U—排气筒出口处的平均风速,m/s。 2?k????2nh?He?2????exp????? 22?z?????(4)

He——排气筒有效高度,m;

He=H+△H (5)

He按下式计算:

式中: H——排气筒距地面几何高度,m;

△H——烟气抬升高度,m,计算方法见7.6。无实测值时,U可按公式(2)计算,公式中的U1可取邻近气象台(站)距地面10m高度处的年平均风速U10,调查期间按6.1.3执行。对于三级评价项目,风速高度指数P,建议按表3选取。

表3 各稳定度等级下的P值 稳定度等级 地区 城 市 乡 村

0.1 0.07 0.15 0.07 0.20 0.10 0.25 0.15 0.30 0.25 A B C D E.F ?He2?一、二级评价项目,可取(4)式中的k=4;三级评价项目可取k=0,此时,F=2exp???2?2???

z??扩散参数σσ可表示为下式:

y、

z

?y??1X?,?z??2X?2?????????(6)

11

式中: α1 -----横向扩散参数回归指数; α

2 ——

铅直扩散参数回归指数;

??12

----横向扩散参数回归系数; —铅直扩散参数回归系数;

X ——距排气筒下风方水平距离,m。

无实测值时,上述各指数、系数的定值及稳定度等级划分方法见附录B。 1、有风条件下(U10≥1.5m/s)的计算模式

(1) 烟囱下风向任一点1小时地面浓度公式:

?He2?Qy2C(x,y,0,He)?exp(?)exp???2?z2???u?y?z2?y2??31

其中:C(x,y,0,He)——计算点(x,y)地面污染物浓度分布(mg/m); Q——单位时间排放量(mg/s); He——有效源高(m);

?y、?z——水平和垂直方向扩散参数(m); u——烟囱高处平均风速(m/s);

He=Hs+△H

其中:Hs——烟囱实际高度(m); H ——烟气抬升高度(m)。 ★掌握抬升高度计算方法(P123-125及导则)

烟气抬升公式较多,著名的有霍兰德公式、康凯维公式、摩西和卡森公式、TVA公式,导则推荐的公式如下: 7.6烟气抬升公式

7.6.1 有风时,中性和不稳定条件,建议按7.6.1.1-7.6.1.3式计算烟气抬升高度△H(m)。

7.6.1.1 当烟气热释放率Qh大于或等于2100KJ/s,且烟气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T大于或等于35K时,△H采用下式计算:

h?H?noQn1Hn2U?1...............................(55)

?T...............................(56) Qh?0.35PQ??T?T?Ts?T?s.................................(57)

3

式中: no——烟气热状况及地表系数,见表5;

n1——烟气热释放率指数,见表5; n2——排气筒高度指数,见表5; Qh——烟气热释放率,KJ/s;

H——排气筒距地面几何高度,m ,超过去240m时,取H=240m;

Pa——大气压力,KPa ,如无实测值,可取邻近气象台(站)季或年平均值,调查期间按劳取酬6.1.3执行; Qv——实际排烟率,m3/s;

△T——烟气出口温度与环境温度差,K; Ts——烟气出口温度,K;

Ta——环境大气温度,K,如无实测值,可取邻近气象台(站)季或年平均值,调工查期间按6.1.3执行; U——排气筒出口处平均风速,m/s ,如无实测值,其确定方法参阅7.5.1。

表5 no、n1、n2的选取 Qh,KJ/s Qh,KJ/s 地表状况(平原) 农村或城市远郊区 城市及近郊区 农革或城市远郊区 城市及近郊区

no 1.427 1.303 0.332 0.292 n1 1/3 1/3 3/5 3/5 n2 2/3 2/3 2/5 2/5 2100≤Qh<21000且△T≥35K 7.6.1.2 当1700 kJ/s<Qh<2100KJ/s时,

Q?1700............................(58) ?????1????2????h400??1?2?1.5VsD?0.01Qh?/U?0.048?Qh?1700?/U...................(59)

式中:

Vs——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排出速度,m/s; D——排气筒出口直径,m;

△H2——按(55)-(57)式计算,no、n1、n2按表5中Qh值较小的一类选取;

Qh ,U——与(55)-(57)式中的定义相同。

7.6.1.3 当Qh≤1700kJ/s或者△T<35K时,

32

?H?2?1.5VsD?0.01Qh?/U...........................(60)

式中各参数的定义同7.6.1.1及7.6.1.2.。

7.6.2 有风时,稳定条件,建议按下式计算烟气抬升高度△H(m)。

1/3?dT???1/3??H?Qh??0.0098U..........................(61) ?dZ??7.6.3 静风和小风(定义见7.5.2)时,建议按下式计算烟气抬升高度△H(m).。 ??3/8dT??1/4???5.50Qh???0.0098?..........................(62)

dT??dZ?式中符号同7.6.2,但取值宜小于0.01K/m。 dZ7.6.4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也可采用其它更符合该项目实际条件的烟气抬升公式。 ★掌握地面轴线及最大落地浓度计算(P113-114及导则) 1、污染源下风向地面轴线浓度计算公式为:

1/3?He2QC(x,0,0)?exp???2?z2?u?y?z?????3

2、排气筒下风方一次(30 min)取样时间的最大地面浓度cm (mg/m)及其距排气筒的距离Xm(m),建议按下式计算:

2Q................................(7)

e.?.U.He2.P1式中:

2?1??2??1/?21/?? P .............................(8) 21??1??1????He?1???1???1/?2???1??1???1????????1?2.......................................(9) 1 Xm?2???2??2????????????1?12??2?????1?2H??2??e???e?? ?◆熟悉小风和静风扩散模式和熏烟模式的运用

??2?cm?Xm??1、小风和静风扩散模式

静风污染具有各向同性和近距离污染的特点。小风污染具有风向多变和近距离污染的特点,因此必须考虑在顺风方向(x方向)的扩散。对于静小风,有积分烟团模式、简化的积分烟团模式,360度均匀分布模式。

大气导则推荐的小风(1.5m/s>U10≥0.5m/s)和静风时 (U10<0.5m/s=的点源扩散模式如下:

以排气筒地面位置为原点,平均风向为X轴,地面任一点(X,Y)小于24小时取样时间的浓度cL(mg/m)建议按下式计算:

3

式中η和C按下式计算:

?02?2?2?01222? ???X,?Y?2?He? ???02?U/2??3/2C?e?1?2?????s?s?se2201cL?X,Y??2Q?2??3/22?C

??s???12S?Φ(s)可根据s由数学手册查得,?间(s),?01、?02

01

e?UX2??oo?t/22?

dt

?02

分别是横向和铅直向扩散参数的回归系数(σy=σz=?01T,σ2=?02T),T为扩散时

?01?

的定值见附录B。

2、熏烟模式

7.5.4 熏烟模式

熏烟模式主要用以计算日出以后,贴地逆温从下而上消失,逐渐形成混合层(厚度为hf)时,原来积聚在这一层的污染物所造成的高浓度污染,这一浓度值cf(mg/m)可按下式计算:

3

??Y2Qcf?exp?2?2?2?Uhf?yf?yf????P???.........................(18)

式中:

?yfΦ(P)的表达式及确定方法与7.5.2中的Φ(s)相同。σyσz应选取逆温层破坏前稳定层结的数值。注意(18)、(19)式中的hf ,σy和σz都是下风距离Xf ( 或时间tf ,tf=Xf/U )的函数,当给定Xf时,hf应由下述二式确定:

P??hf?He?/?Hz??y?H/8?e...........................(19)

8 .........................(20)

hf?H??hf..............................(21)

Xf?A?h2f?2H?hf............................(22)

??

式中A少△hf按下式计算:

33

A?pacpU/4Kc.......................................(23)

?hf??H?P?z,m.....................................(24)

Kc?4.186exp??99x?d?/dZ??3.22?103,J/?m?s?K?式中:△H——烟气抬升高度,m ,参阅7.6条;

.....................(25)

pa——大气密度,g/m3;

cp——大气定压比热,J/(g.。K);

dθ/dZ——位温梯度,K/m,dθ/dZ?dTa/dZ+0。0098,Ta为大气温度,如无实测值,dθ/dZ.可在0.005至0.015K./m之

间选取,弱稳定(D~E)可取下限,强稳定(F)可取上限.

cf最大值可用迭代法求出,P的初始值可取2.15。cf分布值可以Xf为自变量,由上述各式解出其所对应的P、hf和Xf(或tfi)

关系,可用实验值校正。 ▲了解颗粒物扩散模式的运用

颗粒物扩散因要考虑重力沉降,不能直接应用气态污染物扩散模式,但可通过对高斯模式修正后进行计算。常用的颗粒物扩散模式有:源损耗模式、部分反射模式、倾斜烟云模式。源损耗模式主要对源强进行修正、部分反射模式主要对物质反射进行修正。环评中主要应用导则中推荐的倾斜烟云模式,倾斜烟云模式主认为:由于颗粒的重力沉降作用,烟羽的轴线将产生倾斜,有效源高将降低,必须对有效源高进行修正。导则中的有关内容如下(有风时的倾斜烟云模式): 7.5.9 尘(颗粒物)模式

7.5.9.1 对于由排气筒排放的粒径小于15μm的颗粒物,其地面浓度建议按7.5.1-7.5.8中所推荐的气体模式计算。

2X???Vg?He???2(1??)QYU??..................................................(53) cp?exp????22?2?y?2?U?y?z2?z式中α为尘粒子的地面反射系数(其定值参阅表4),Vg为尘粒子的沉降速度。2 ??d?g?Vg??...................................................................(54)

7.5.9.2 当粒径大于15μm时,其地面浓度cp建议按下述倾斜烟羽模式计算:??

式中d、ρ分别为尘粒子的直径和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μ为空气动力粘性系数。

表4 地面反射系数α 粒度范围(μm) 平均粒径(μm) 反射系数 α 15-30 22 0.8 31-47 38 0.5 48-75 60 0.3 76-100 85 0 18?◆熟悉线源和面源扩散模式的运用(P120-121及导则) 1、线源扩散模式

对于线源扩散,通常采用点源叠加法求取。设线源长度为L,源强QL(单位长度的线源在单位时间内排放污染物质量),则整个线源造成的浓度为:

式中:f为一般点源扩散模式。

Qc?LuL?fdL

0?1?H?2??? Q1(x,y,0,H)?exp?????2?2?zu??? 对无限长线源,若风向与线源平行,此时只有上风向的线源才对计算点的浓度有影响: ??z2??1?H??Q1?? Q1(y,0,H)?exp?????2?2?zu?对于公路、铁路等典型线源,可选用相应的导则或规范中推荐的公式,其实质也都是点源叠加方法。 ??z???2Q12、面源扩散模式 (1)导则的面源扩散模式 7.5.6.2 面源模式

将评价区在选定的坐标系内网格化(参阅5.4.4.7),则评价项目的面源或无组织排放源的地面浓度cs可按下式计算:

.cs

若为无限长线源,风向与其成正交,则线源造成的地面浓度由正式计算:

?12??Q?jj .......................................................(32)

?j?α、?是垂直扩散参数σz的幂指数和系数(σz=?X2j2?1jj

????,??????,???.........................................(33)

jjj?1j?12

34

Hj处的平均风速;式中Qj 、Hj、Uj分别是接受点上风方第j个网格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排放量、平均排放高度和UH2???,?、?的定值与附录B中的α、?2相同),X轴指向上风方,坐标原点

222?22?在接受点;?????1?/2?;?j?H/?2?Xj?;?j?1?Hj/?2?Xj?1?;???,??为不完全伽马函数,可由下述公式

确定:

..........................................................(34) ???,???c?????b?1/???2?32?0?28.................................................................(35)

b?10?00?5?00?..........................................................(36) c?0?88?0?82?........................................................(37)

除有风时外,风速小于1.5m/s时也可按(32)~(37)各式计算,但当平均风速U<1m/s时,一律取U=1m/s。

计算时,应注意坐标变换,将坐标变换到以接受点为原点,上风方为正X轴后,应再用(32)~(37)各式。有风时16个风方位的风向路径如图2所示,风速小于1.5m/s时,因风向脉动角较大,影响接受点的上风方网格数应适当增加。确定Qj时,可根据图3所示,沿上风方按步长取粗实线内各网格Qj的面积加权平均值。图2和图3都是按评价区坐标系给出的,图中只给出3个风方位,其余13个方位可利用其对X或Y轴的对称关系导出。

图3 c 面源模式风向路径(U<1.5m/s;2为接受点,风方位为NE=

将7.5.3.2中公式(17)中的crijk代以csijk,可以得到面源季(期)或年长期平均浓度值。如需将面源按高度分为2~3类(参阅5.4.4.7)c,可表示为

??cs?式中m为面源类别序号。

如果面源或无组织排放源所占的面积S≤1 km,网格内的cs按下式计算:

2

12???Q,mjmj.........................................(38)

Q?j??,??.................................................(39)

22?22?式中??H/?2?X?,X为沿上风方自接受点至面源最远边缘的距离。一般情况,可只计算网格内的平均浓度这时,1/2X??S/??。

cs???y??1X???.............................................(40)

H4.3?z??2X??.............................................(41)

2.15式中的X为自接受点至面源中心点的距离;a为面源在Y方向的长度;H为面源的平均排放高度;α、α、?1、?2的定义

12y

1

2

S≤1Km2时,网格外的cs可按7.5.1中的点源扩散模式计算,但需对扩散参数σy和σz进行修正,修正后的σy、σz分别为:

见公式(6)。

(2)教材中的有关内容

主要的面源扩散模式有后退点源模式(虚点源模式)、窄烟云模式(ATDL模式)、箱模式。前者主要用于计算小面源,后二者主要用于计算较大面源。

A、后退点源模式(虚点源模式)

先假设面源排放的污染物都集中于面源中心,然后向上风向后退一个距离x0,变成一个虚点源,使点源排放的污染物经x0距离扩散后与面源具有相同的扩散幅。因此后退点源扩散模式在形式上与点源模式完全一样,只是在查算横向扩散参数时需要加上x0,因此其核心问题是确定后退距离x0,由于点源排放的污染物经x0距离扩散后与面源具有相同的扩散幅,因此有:

??4.3?y

由此可得出x0。而浓度计算公式为

2???He?Qy2c(x,y,0)?exp??exp??? 22?u?y(x?x0)?z(x)??2?z(x)??2?y(x?x0)??式中:Q-源强

?

-面源边长

(2)箱模式

想象一个由面源四边和混合层高度组成的箱子,箱内污染物的浓度变化是由于质量在箱内输入输出引起的,因而箱内污染物的平均浓度为:

c?

QuLD

式中:Q-源强

L-面源边长

D-混合层高度 u-平均风速

◆熟悉日均浓度计算方法和长期平均浓度计算 1、日平均浓度计算方法(P121)

(1)计算日平均浓度的方法有保证率法以、典型日法、换算法等。通常采用典型日法。

35

(2)典型日法是利用典型日的气象条件计算日平均浓度,即根据典型日的逐时气象条件,利用扩散模式求得小时平均浓度,然后求其24小时的平均值:

A、气象资料的选取上,典型日一定要典型,必要时要多取几个典型日,如可选现状监测中的一天或几天,与风玫瑰相似的一天或几天,对保护目标影响严重的一天或几天,初步估计污染严重的几天等。

B、必须给出典型日逐时的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

C、所取典型日的每日小时数必须满足GB3095中对1小时平均浓度统计数据的有效性规定。 2、长期平均浓度计算方法(P121-122及导则) 7.5.3 长期平均模式

7.5.3.1 对于孤立排放源,以排气筒地面位置为原点,任一风向方位i距排气筒下风方X处的季(期)或年长期平均浓度c(X)

i3

124cd??ci24i?1

???c?X?i???cfijk??cfLijk?..........................(15) ??j?kkijkLijk?点的浓度值,cijk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fijk为有风时风向方位、稳定度、风速联合频率,cijk为对应于该联合频率在下风方X

Qcijk?F3/2(2?)U?(X/?)zF的确定方法同前,η为风向方位数,一般取16;k、j分别为稳定度和风速段的序号,其加和总数取决于所划分的稳定度和风速..........................(16)

段数目,j的总数不宜少于3(稳定、中性、不稳定);如不单独考虑静风频率时,k的总数也不应少3。fLijk为静风或小同时,不同风方位和稳定度的出现频率(下标k只含有静风和小风两个风速段)。cLijk的计算方法同cL。如果He较大(>200m)且得自常规地面气象资料的fLijk不太大(<20%)时,fLijk可以不单独统计,此时,c均浓度为

(mg/m)建议按下式计算:

?X?i分试的右侧括号内只包括前一项。

7.5.3.2如果评价区的排气筒数目多于一个,则评价区坐标系(参阅5.4.4.7)内任一接受点(X,Y)的季(期)或年长期平

???c?X,Y???????crijkfijk??cfLijk?.....................(17)

?ijk?rrLrijk?个源对接收点的浓度贡献。式中crijk和cLrijk分别是在接受点上风方2π/n方位角内对应于fijk和fLijk联合频率的第rcrijk?cLrijk的分式形式分别和cijk?cLijk个同(参阅7.5.3.1),但应注意坐标变换,将坐标转换到以接收点为原点i风方位为

正X轴的新坐标系后,再应用cijk或cLijk公式。计算cLrijk时,对其作贡献的源可适当地增加(通过增大方位角)。

◆熟悉卫生防护距离的估算方法(P125-127及GB/T 13201--91) 7 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控制与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的制定方法

7.1 凡不通过排气筒或通过15m高度以下排气筒的有害气体排放,均属无组织排放。工业企业应采用合理的生产工艺流程,加强生产管理与设备维护,最大限度地减少有害气体的无组织排放。

7.2 无组织排放的有害气体进入呼吸带大气层时,其浓度如超过GB 3095与TJ36规定的居住区容许浓度限值,则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的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与居住区之间应设置卫生防护距离。

7.3 卫生防护距离在100m以内时,级差为50m;超过100m,但小于或等于1000m时,级差为100m;超过1000m以上,级差为200m。

7.4 各类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按式(31)计算:

式中: Cm----标准浓度限值,mg/m; L----工业企业所需卫生防护距离,m;

r----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生产单元的等效半径,m。根据该生产单元占地面积S(m)计算,r2

3

?(s/?)0.5 ;

A、B、C、D----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无因次,根据工业企业所在地区近五年平均风速及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

类别从表5查取。

Qc----工业企业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量可以达到的控制水平,kg/h。

36

Qc取同类企业中生产工艺流程合理,生产管理与设备维护处于先进水平的工业企业,在正常运行时的无组织排放量。当按式(31)计算的L值在两级之间时,取偏宽的一级。

表5 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 计算 系数 工业企业所在 地区近五年平均 风速m/s Ⅰ A <2 2~4 >4 B <2 >2 C <2 >2 D <2 >2 注: 1) 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分为三类:

Ⅰ类: 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的排放同种有害气体的排气筒的排放量, 大于标准规定的允许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者。 Ⅱ类: 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的排放同种有害气体的排气筒的排放量, 小于标准规定的允许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或虽无排放同种大气污染物之排气筒共存, 但无组织排放的有害物质的容许浓度指标是按急性反应指标确定者。

Ⅲ类: 无排放同种有害物质的排气筒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 且无组织排放的有害物质的容许浓度是按慢性反应指标确定者。

7.5 无组织排放多种有害气体的工业企业,按Qc/Cm的最大值计算其所需卫生防护距离;但当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害气体的Qc/Cm值计算的卫生防护距离在同一级别时,该类工业企业的卫生防护距离级别应该高一级。

7.6 地处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工业企业所需卫生防护距离,应由建设单位主管部门与建设项目所在省、市、自治区的卫生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共同确定。 (二)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熟悉水污染物在地表水中的输移、转化、扩散的主要过程

★掌握预测水质因子的筛选方法(导则)

7.4.1 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拟预测的水质参数应根据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评价等级、当地的环保要求筛选和确定。

拟预测水质参数的数目应既说明问题又不过多。一般应少于环境现状调查水质参数的数目。

建设过程、生产运行(包括正常和不正常排放两种)、服务期满后各阶段均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决定其拟预测水质参数,彼此不一定相同。

7.4.2 根据上述原则,在环境现状调查水质参数(参见6.5.2)中选择拟预测水质参数。 对河流,可以按下式将水质参数排序后从中选取:

400 700 530 Ⅱ 400 470 350 0.01 0.021 1.85 1.85 0.78 0.84 L≤1000 卫生防护距离L,m 1000<L≤2000 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类别 Ⅲ 400 350 260 Ⅰ 400 700 530 Ⅱ 400 470 350 0.015 0.036 1.79 1.77 0.78 0.84 Ⅲ 400 350 260 Ⅰ 80 380 290 Ⅱ 80 250 190 0.015 0.036 1.79 1.77 0.57 0.76 Ⅲ 80 190 140 1)L>2000 ISE?cpQp(cs?ch)Qh..................................(12)

ISE越大说明建设项目对河流中该项水质参数的影响越大。

◆熟悉确定环境影响预测条件的方法(P132-133)

1、筛选拟预测的水质参数:根据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评价等级、当地的环保要求筛选和确定

37

2、拟预测的排污状况:分正常排放、不正常排放两种情况进行预测,两种情况均需确定污染物排放源强、位置及方式。 3、预测的设计水文条件:预测时应考虑水体自净能力不同的多个阶段,如枯水期、丰水期、冰封期。拟预测时段的设计水文条件,如十年一遇连续7天枯水流量、多年平均枯水期月平均流量。

4、水质模型参数和边界条件(或初始条件):确定参数的方法有实验测定法、经验公式估算法、模型实定法、现场实测法等。对于稳态模型需要确定预测计算的水动力、水质边界条件;对动态模型或模拟瞬时排放、有限时段排放的模型,还需确定初始条件。

★掌握河流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P132)

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可分为三类: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 1、数学模式法

此法是利用表达水体净化机制的数学方程预测建设项目引起的水体水质变化。数学模式法能给出定量的预测结果,但需一定的计算条件和输入必要的参数、数据。一般情况此方法比较简便,应首先考虑。选用数学模式时要注意模式的应用条件,如实际情况不能很好满足模式的应用条件而又拟采用时,要对模式进行修正并验证。污染物在水中的净化机制,很多方面尚未能用数学模式表达。 2、物理模型法

此法是依据相似理论,在一定比例缩小的环境模型上进行水质模拟实验,以预测由建设项目引起的水质变化。物理模型法定量化程度较高,再现性好,能反映比较复杂的环境特征,但需要有合适的试验条件和必要的基础数据,且制作复杂的环境模型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在无法利用数学模式法预测而又要求预测结果定量精度较高时,应选用此方法。但污染物在水中的化学、生物净化过程难于在实验中模拟。 3、类比分析法

调查与建设项目性质相似且纳污水体规模、流态、水质也相似的工程。根据调查结果,分析预测项目的水环境影响。类比分析法的预测结果属于半定量性质。如由于评价工作时间较短等原因,无法取得足够的参数、数据时,可用类比法求得数学模式中所需的若干数据、参数。

▲了解湖泊、河口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P139-143)

★掌握水质数学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P146-149及导则)

河流水质参数的确定方法包括:公式计算和经验估值、室内模拟实验测定、现场实测、水质数学模型率定等。 7.6.6.2 耗氧系数K1的单独估值方法

a.实验定测定法

?K1?K1??0.11?54l?u/H.........................(99)

试验数据的处理建议采用最小二乘法或作图法。 湖泊、水库可以直接采用K1

?86400ucA1n...........................................(100) cA?xcB1n..........................(101) 对湖(库): K1??H?r2B?r2A?cBc.多点法(m≥3) 2mmm??m???m?2K1?86400u?mmxi1ncmxim2xi?m?m?xi?..............(102) ?/???i??1nci??????m2???????224i?1i?1i?1i?1i?1???????) 对湖(库):K1?172800Qp?m?ri1nci??1nc?ri?/??H???r?mr???....(103?iii?1i?1i?1?i?1?????i?1???d. ko1法: ???86400uexp??K2?x/u??DO2?DO1?1?/2DO3?DO2?Dmu?,C?17..........K1?1n...............(104)

?294..........(105)????xexp??KK?x/uDO?DO?DO?DOx432/222?20?C?337.6.6.3复氧系数K的单独估值方法——经验公式法 ?0.50.25a. 欧康那-道宾斯(O?Conner?Dobbins,简称欧-道公式) DmlK2?20?C??824,Cz?17....................(106)1.25 H1

Cz?H1/6..................................................(107)nDm?1.774?10?4?1.037?T?20?.....................(108)K1?172800Qp2

b. 两点法

b.

欧文斯等人(Owens,et al)经验式

38

c.丘吉尔(Churchill)经验式

7.6.6.4 K1、K2的温度校正

0.1?H?0.6mu0.67..........................(109) K2?20?C??5.341.85

Hu?1.5m/s0.6960.6?H?8mu.......................(110) K2?20?C??5.031.673

H0.6?u?1.8m/sK1或?T??K1或2?20?C????T?20?......................................(111)

温度常数的θ取值范围

对K1,θ=1.02~1.06,一般取消1.047; 对K2,θ=1.015~1.047,一般取1.024。 7.6.6.5 混合系数的经验公式单独估值法

a.

泰勒(Tay lor)法求My(适用于河流)

My??0.058H?0.0065B??gH1?....B/H?100.. ........................(112)

1/2b. 爱尔德(Elder)法求My(适用于河流)

Mx=5.93H(gH1)...........................................(113)

1/2

c. 淡水含量百分比法求M1(适用于河口)

m1?0.097可由此可见3~5个断面求平均。 d.

鲍登(Bowden)法求Mi(适用于河口)

QhS?QhS?i?x.......................(114) ?0.194F?dS?/dx?F?S?i?1?S?i?1?Mi=0.295uH..............................................(115)

e.

海福林-欧康奈尔(Herling-O?Connell,简称海-欧)法求Mi(适用于河口)

4/3Mi?0.48umax.................................(116)

f. 狄欺逊(Diachishon)法确定Mi(适用于河口)

2Ml?1.23umax.....................................(117)

g. 荷-哈-费(Hobbey,Harbeman and Fisher)法确定Ml(适用于河口)

Ml=63nuH

0.833

..................................(118)

h. 爱-兰(Elder-Leendertse)法求Mx、My (适用于海湾)

Mx=18.57uh/Cz..................................(119) My=18.57h/Cz.................................(120)

7.6.6.6 混合系数示踪试验测定法

示踪试验法是向水体中投放示踪物质,追踪测定其浓度变化,据以主算所需要的各环境水力学参数的方法。

示踪物质有无机盐类(NaCl、LiCl)、萤光染料(如工业碱性玫瑰红)和放射性同位素等,示踪物质的选择应满足下要求: a. 具有在水体中不沉降、不降解,不产生化学反应的物性; b. 测定简单准确; c. 经济; d. 对环境无害。

示踪物质的投放方式有瞬时投放、有限时段投放和连续恒定投放。连续恒定投放时,其投放时间(从投放到开绐取样的时间)应大于1.5xm/u(xm为投放点到最远取点的距离)。瞬时投放具有示踪物质用时少,作业时间短,投放简单,数据整理容易等优点。

数据整理建议采用拟合曲线法。 示踪试验可以求出Mx、My、M1、Mr、Mυ。 7.6.6.7 多参数优化法

多参数优化法是根据实测的水文、水质数据,利用优化方法同时确定多个环境水力学参数的方法。些方法也可以只确定一个参数。种用多参数优化法确定的环境水力学参数是局部最优解,当要确定的参数较多时,优化的结果可能与其物理意义差别较大。为了提高解的合理性,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a. 根据经验限制各环境水利学参数的取值范围,确定初值;

b. 降低维数,可用其它方法确定的参数尽量用其它方法确定之。

39

多参数优化法所需要的数据,因被估值的环境水力学参数及采用的数学模式不同而异,一般需要如下几个方面的数据: a. 各测点的位置,各排放口的位置,河分段的断面位置; b. 水文方面:u、Qh、H、B、I、umax等等;

c. 水质方面:拟预测水质参数在各测点的浓度以及数学模式中所涉及的参数; d. 各测点的取样时间;

e. 各排放口的排放量、排放浓度;支流的流量及其水质。 7.6.6.8 沉降系数K3和综合消减系数K的估值方法

K3和K的估值可以参考7.6.6.2.和7.6.6.7中介绍的方法: a. 利用两点法确定K1+K3或K; b.利用多点法确定K1+K3或K; c.利用多参数优化法确定K3、K。

★掌握河流完全混合模式、一维水质模式的运用(导则) 1、河流完全混合模式 7.6.2.1.持久性污染物 a. 充分混合段

建议一、二、三级评价均采用河流完全混合模式。 河——1 河流完全混合模式

c?(cpQp?chQh)/(Qp?Qh)..............................................(14)

2、一维水质模式

7.6.2.2 非持久性污染物 a. 充分混合段

一级 建议采用斯特里特——菲立浦(Streetr-Phelps,简称S-P)模式。其中K1的确定建议采用多点法或多参数优化法,也可以采用Kol法,对于清洁河流(现状水质为I、II、III级水体)可以采用实验室测定法;K2的确定建议采用多参数优化法,对于清洁河流可以采用经验公式法。

??186400u??验室测定法;K的确定建议采用经验公式法。清洁河流可以不预测溶解氧。

02

x??二级 建议采用c?S-Pc模式。其中exp?KK1的确定建议采用两点法,也可以采用多点法或多参数优化法,对于清洁河流可以采用实...........................(25)三级 建议采用S-P模式。其中K2的确定建议采用经验K1c0?K1的确定可以采用两点法,实验室测定法或相似河道类比调查法;x?x??x????公式法。三级评价也可以不预测溶解氧。K?K???

21D?exp??K1??exp??K2???D0exp??K2?......(26)86400u?86400u??86400u????D0K2?K1?????1?c??..................(27)K01??▲了解二维稳态混合模式的运用(导则) ?c0? (cpQp?chQh)/(Qp?Qh).......................(28)7.6.2.1.持久性污染物

b. 平直河流混合过程段 pQpD0?(D河5——S-P模式

86400u?K2xc?ln?K2?K1?K1

?DhQh)/(Qp?Qh)................(29)一级 建议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其中My可以采用多参数优化法或示踪试验法确定。

二、三级 建议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条件适合(见7.6.1.4)时,也可以采用弗-罗模式。其中My的确定建议采用泰勒(Taylor)法;式中ε的确定:岸边排放取1.0,河中心排放取1.5,其它情况在1.0-1.5之间;n的确定见表9。

河——2 二维稳态混合模式 岸边排放

2???u(2B?y)2??uy?????c(x,y)?ch?exp??exp????...................(15) ???4Mx4MxH?Myxu???y?y??????非岸边排放 22???u(2a?y)??u(2B?2a?y)2??cpQpuy?????c(x,y)?ch?exp??exp??exp?????????4Mx4Mx4Mx2H?Myxu?????y?yy????????..............

cpQp(三)声环境预测与评价 ★掌握声音的三要素(P152)

..........(16)

声源、介质(传播途径)、接收器(受体) ★掌握噪声级相加的计算方法(P152-153)

分贝相加一定要按能量(声功率或声压平方)相加,分贝相加的计算公式如下:

L1/10L2/101?240

L?10lg(108

?10)

例:L1=80dB,L2=80 dB,求L1+2=? 解:L1+2=10lg(10

80/10

+10

80/10

)=10lg2*10=10lg2+10lg10=3+80=83

8

★掌握点声源衰减公式及应用

1、点声源的声音向外发散遵循球面分布规律:

式中:?L1-距离增加产生的衰减值 r-点声源到受声点的距离

2、在距离点声源r1、r2处的衰减值

1?L1?10lg(?r2)

4?L1?20lg3、导则中的公式:

当r2=2 r1时,?L1=-6dB,即点声源传播距离增加1倍,衰减6 dB。

L( r )=L(r0)-20lg(r/r0)

式中L( r )、L(r0)分别是r、r0处的声级。

◆熟悉线声源衰减公式及其应用

1、线声源的声音向外发散遵循圆柱体分布规律:

式中:?L1-距离增加产生的衰减值 r-点声源到受声点的距离 l-线声源的长度

2、当r/l<1/10时,可视为无限长线声源,此时在距离线声源r1、r2处的衰减值为:

r1r2

1?L1?10lg(?rl)

2?L1?10lg3、当r远大于1时,可视为点声源计算。 4、导则公式: (1)无限长线声源

当r2=2r1时,?L1=-3dB,即线声源传播距离增加1倍,衰减3dB。

r1r2

L(r)=L(r0)-10lg(r/r0)

(2)有限长线声源

A、设线状声源长为l0,当r>l0且r0>l0时,

LP(r)=LP(r0)-20lg(r/r0)

即在有限长线声源的远场,有限长线声源可当作点声源处理。 B、当r

LP(r)=LP(r0)-10lg(r/r0)

即在近场区,有限长线声源可当作无限长线声源处理。 C、当l0/3

LP(r)=LP(r0)-15lg(r/r0)

▲了解由室内源源计算等效室外声级的方法

如图7所示,声源位于室内。设靠近开口处(或窗户)室内、室外的声级分别为L1和L2。若声源所在室内声场近似扩散声场,则

NR=L1-L2=TL+6 ...............................................(20) 式中TL为隔墙(或窗户)的传输损失。

图7中,L1可以是测量值或计算值;若为计算值时,有如下计算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zc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