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饮食的符号学研究 开题报告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19 16: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文题目名称 电影中饮食的符号学研究 学位论文选题的意义: 作为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电影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其中结合美食或与饮食相关的电影不在少数,或为象征或用隐喻,饮食作为特殊的一类符号,存在于各类电影等艺术作品中。人们的饮食生活离不开特定的生存环 境,对于食物的获得方式与消费方式等等影响至深。作为叙说故事的载体或感情表达的依托,这类符号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将适当的技术和哲理融入其中,为艺术的呈现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 符号是利用一定的媒体来代表或指示某一事物的东西。符号学是研究符号规律的学科,它研究人类社会与非人类社会使用符号和各种规律,或从使用符号的方式入手,研究这个社会的文化、文学艺术或其他方面。电影中的符号学是把其作为特殊的一类符号系统和表意现象,进行研究。电影符号学相关理论认为,电影本性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艺术家重新建构的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 食物是人类的生存的必需品,食物不仅能满足人体生理需要,还具有多种功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还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本文正是以电影中的饮食相关符号为研究对象,通过符号学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比较研究XX电影中这些符号的运用,在研究探讨其艺术家价值的同时,深入分析其表现手法,为丰富我国电影产业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964年罗兰·巴特 《符号学原理》问世,标志着符号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符号学开始渗透入多种现代理论思潮之中,这门学科又可以作为总体方法论,可以用来研究语言学、文学、艺术学、心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等许多学科。符号学在20世纪中叶的兴盛,主要表现为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兴盛。从巴尔特的符号学原理到符号学分析实践,到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结构分析,到格雷马斯的符号学方阵,一直没有突破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框架。50年代末法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任何学科都卷入了结构主义。50-60年代,结构主义发展成一个规模庞大的方法论体系,也成为符号学研究的方法论。在60年代法国符号主义哲学运动的影响下,70年代初,苏联、美国、意大利等国的结构主义符号学者开始进入各学科带头之行列。结构主义大量使用了符号学方法和原理,随着电影理论的问题成为当代西方美学,特别是成为结构主义符号美学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一类型的电影美学就成了电影理论界追求美学深度的趋向和一般美学界日益重视的电影艺术分析的趋向汇合的结果。 电影符号学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符号学以麦茨1964年发表的《电影语言系统还是语言》为开端,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模式,包含三大研究范畴,分别为确定符号学性质,划分符号类别及分析电影叙事结构,即电影语言的系统研究。该理论中,电影被认为是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其创作有可循的社会公认的程式。电影第二符号学是电影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相结合产生的理论。第二符号学中,结合精神分析研究,扩展深层的心理学方面观念,以精神分析为主要模式,全面解释电影的机制主体观看过程和创作过程的心理学,从相对狭隘的符号分析过渡到符号心理分析,从静态的外延考察转入动态的内涵考察,电影的文本功能由固定而复杂的符号结构转化为一个可变的概念。 麦茨创造性地拓展了电影美学, 特别是在拉康精神分析语义学的启发下, 进一步嫁接了精神分析学说与现代符号学和修辞学,并运用于电影理论。麦茨的思想元素中同时融入了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思想及符号学理论,在对电影的修辞手段阐释时自觉地加进了精神分析学术语及符号学术语,如凝缩/移置、原发的/二次化的、换喻组合等等概念。 洛特曼电影符号学理论的基本逻辑是把电影艺术文本作为一个整体符号系统和第二模式系统, 并在此基础上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对艺术文本进行整体观照和研究。洛特曼认为每一种艺术都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诞生阶段, 这一时期目标集中于如何利用文本的框架。第二个基本阶段可以称为正规发展的阶段, 也是自身规范化的时期,文本的内在结构是要点。最后一个阶段是符号自行描述时期, 符号自叙, 框架超载, 继而框架的作用再次得到重视, 这也是艺术发展的危机阶段。 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在他的“第二级指示行为”概念中认为,在一般的符号关系中,能指与所指构成符号;而在神话中,情况发生了变化,神话本身作为一种语言表述,已经建立在它之前就存在的符号链上。在第一级系统中具有符号地位的东西在第二级系统中变成了纯粹的能指。这样,原本在第一级系统中能指与所指构成的符号关系,到第二级系统中变成了形式(即第一级系统中的符号)与概念构成的指示行为的关系。金基德的电影艺术也如“神话”一般通过镜头的叙事传达着对存在的种种疑惑和思考,并有意祛除人物言语表达等语言符号,在言语之外借助电影符号的形式,即在画面和背景音乐中呈现某种荒诞的意蕴,颇有立象以尽意的味道。 我国著名符号学家李幼蒸先生说过,“符号学就是‘使对象精确化的努力’,其基本的目的为使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本身的内容构成有更准确、更清晰的知识。”有学者对金基德的电影中的符号进行研究,指出其以肢体动作、眼神、背景等形式的电影符号传达题意,对营造底蕴起到重要作用。颜小芳以电影《青红》、《红河》为例,通过电影符号学的解读,探讨在意识形态的元元语言冲突中,个体生存所面临的自我与身份选择的困惑以及由此而来的爱情悲剧。何明清,陈静思以符号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对电影《疯狂的石头》的成功进行了分析,指出加深对符号学的研究,有利于让电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按其内在需要的构成和功能去运作,对电影创作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39. 陈宝旭.饮食男女[M].台湾: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 40.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1.王利华.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 42. 蒙勃特·艾柯,卢德平译.号学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3.李思屈.广告符号学 [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44.洛特曼:艺术文本的结构[M].王坤译.山大学出版社,2003. 45. Sidney W. Mintz.吃:漫遊饮食行为、文化与历史的金三角地带 [M]. 台北 :蓝鲸出版社,2001. 46. 赵毅衡.文学符号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 47. NORBERT WILEY.The Semiotic Self [M].Chicago: TheUnivers ity of Chicago Pres s ,1994. 48. EERO TARASTI. ExistentialSemiotics [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s tity Pres s ,2000. 49.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0.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51. 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孙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52. 朱振武.在心理美学的平面上——威廉?福克纳小说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53.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 杨绍刚等译.九州图书出版社,2003. 54.[美]罗伯特·司格勒斯.符号学与文学.谭大立等译.沈阳:风文艺出版社,1988. 55. [法]于贝斯菲尔德.戏剧符号学.宫宝荣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3. 56. 田惠群等.典影片解读过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7. 拉康. 拉康选集[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1. 58. 黄琳.影视艺术——理论·简史·流派[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59.田兆耀.电影美学与文化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60. [法]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1. 翁贝尔托·艾柯.符号学与语言哲学[M].王天清译,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法]奥,巴赫莱.电影生成符号学[J].世界电影.1990(1):40. 2. 张劲松.马克思商品概念的符号学解读[J].集美大学学报,2007 (12):8. 3. 江朝晖.饮食男女悲喜人生[D].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单士坤, 王敏.族文化心理与中西饮食文化之对比[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2). 5. 洛特曼.影语言和电影符号学[J].远婴译,世界电影,1992(1). 6. 康澄.化及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研究[J].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6:15. 7.叶舒宪. 饮食人类学: 求解人与文化之谜的新途径[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23( 2) : 2-5. 8. 戴·波德维尔.经典好莱坞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J].世界电影,1988(6). 9. 彼得·沃伦. 我相信:电影美学将重新流行——访问彼得·沃伦[J].当代电影. 2000:(3) . 10. 赵勇. 电影符号学研究范式辨析[J].电影艺术. 2007(4). 11. 余纪. 电影符号学置疑[J].电影艺术. 2007(4). 12. 潘秀通,万丽玲.交叉与分离——电影艺术新论[J].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105. 13. 克里斯蒂安·麦茨. 电影符号学的若干问题[ A] . 外国电影理论文选[ C]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4w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