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4-22 22: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让学生通过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而理解诗意。

3.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难点:

通过查阅资料、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孩子们,你们喜欢背诵诗歌吗?你们都会背哪些诗人的诗歌?谁能为我们背一背杜甫的诗歌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看来咱们班的孩子啊,个个都是小诗人。

一、赏析《春望》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首诗作为礼物送给大家,希望孩子们喜欢。(课件出示《春望》师配乐深情并茂背诵。简介诗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Zan)。 【诗文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听老师诵读你感受到了……(示意学生举手说感受。)

师总结:是啊,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浓浓的爱国情。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是谁呢?

2.这就是杜甫,你了解他吗?(CAI:杜甫的画像)谁能简单地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

杜甫的诗一贯是沉郁忧愁的,可以说在他的脸上很少看见笑容,可是有一天,一个特大的喜讯从天而降,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被打开了,于是倾泻而出他的生平第一快诗——生齐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字面识题。

知道这个题目的意思吗?谁来说说。

重点讨论交流“河南河北”。师:这个河南河北和我们现在的河南河北一样吗?谁来说说。我们现在的河南河北指的就是河南省河北省。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特别正音涕、子、裳、还、即。 (1)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为什么如此触动了诗人呢?让我们走近杜甫,走

进这首诗吧。徐老师要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这首诗,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注意停顿。

(2)检查朗读

?谁愿意来读读前面四句?(CAI:前面四句诗歌)

但是有一个地方要注意,初闻涕泪满衣裳,在这首诗里应该读chang,古人上为衣,下为裳(cháng),请同学们一起把这句诗读一遍。

在这首诗里还有一个词与我们现在的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听:“却看妻子..(qī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现在生活中妻子(qī zī)指老婆。古诗中的妻子(qīzǐ)你猜是什么意思呢? ....?谁愿意来读读后面这四句?CAI:后面四句诗歌(师评价:多好呀,字正腔圆。特别是这个即字他读得多准呀,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我们连起来把整首诗读读。

2.师生共同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同学们我们读诗呀光读正确读通顺还是不够的,咱们得读出诗的节奏,注意我们这里的诗是七律,一般上停顿的时候两个两个再一个再两个。每个同学在下面再练练,读出他的节奏来啊。(CAI:整首诗的节奏) 谁勇敢的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多好呀,字正腔圆,抑扬顿挫。你看就这样读着读着就读出了节奏,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 三、带着疑问,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1.孩子们,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理解诗意有哪些方法?总结出(课件出示:①结合注释、串词意,成句意,串句意,解诗意②联系背景、查阅资料。③诵读品味。)

2.读着这一首诗,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吗?(生质疑) 3.孩子们,带上你的笔,因为不动笔墨不读书;带上你的工具书(网络),那是不说话的老师;带上我们总结的学习方法;带上你周围的小伙伴,互相取长补短。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借助注释,利用网络一起去读懂这首诗的意思。生自学古诗,师巡视。

4.汇报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你都解决了心中的哪些疑问? 四、再现生活,体验感悟解诗情

1.孩子我们刚才初步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其实读诗呀,我们还得从文字当中读出画面,读出声音,读到诗人的情感深处去。读着这首诗在你的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诗人此时是那么的高兴,课文当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诗人是那么那么的高兴。那是?(板书:喜欲狂)(CAI:喜欲狂、漫卷诗书喜欲狂)。

2.让学生默读,找出从哪些词语中看到到诗人无比喜悦的“喜欲狂”的心情。 孩子们,我们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到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我们不着急,让我们再静静地来读读这首诗,拿起笔来,圈一圈,划一划,品一品,哪些词句告诉我们诗人是欣喜若狂,可以再在边上作上批注。

(1)“涕”出的泪,让狂喜倾泻而下。品析:“初闻涕泪满衣裳”

生交流:(CAI: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并板书:听、涕泪)你能想象一下诗人他的眼里,他的脸上?(生说)脸上是笑,眼里却是泪啊。是啊,真是悲喜交加、泪流满面啊。你来读读。

师; 一切苦难在今天都已成为过去,此刻,诗人心里充满了———喜悦!那么,这满衣裳的泪,还是什么样的泪?(是激动的泪、喜悦的泪啊!)

师:高兴得哭了就叫……(喜极而泣)

师:回想那苦难的八年,这泪里还有?(悲伤)

师:这泪里有喜有悲,真所谓百感交集。谁来读第一句话,读出百感交集。 杜甫只是因为自己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故乡而喜吗?他还为什么而喜?

太棒了一连说了五个喜他为战乱平息,祖国重归统一而喜;他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欲狂”里,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齐读。

(2)“漫卷诗书”的胡乱席卷狂喜。

?默读交流:“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CAI: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看,(板书:看)此时此刻和他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怎么样?(愁云不再,高兴万分。)

?孩子们在此之前,他们肯定在忧愁,在担心,他们都忧愁些什么,担心些什么?八年战争中杜甫一家过的是什么日子,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地在网络上查找。

现在这些忧愁一扫而光,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谁来用你的声音让我们大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可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呀,可今天却:漫卷诗书(板书:漫卷),透过一个“漫”字,(将漫字变红)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这是何等的高兴啊!如果此时你是他的儿子你会怎样对爸爸说?如果此时你是他的女儿,你会拉着他的衣角说——?是啊,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怎不让诗人“喜欲狂”!个别读、齐读。 (3)“放歌”与“纵酒”的癫狂释放狂喜。

?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诗人喜欲狂?CAI: 白日放歌须纵酒。他一边歌唱一边喝酒,他怎么唱怎么喝呢?

?老师告诉你们诗人此时已是51岁了,在古代51岁已经是很老很老的老人了。一个老年人他还如此的狂野,这到底是为什么?是平定了安史之乱,那安史之乱到底给国家给人民带来了什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在网络上搜索,择其重点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4)“即”与“便”的速度让狂喜跨越千山万水。

?你还从会从哪些词句看出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喜欲狂”? CAI: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他想到了故乡的什么?(板书:想)(生说)他想到了故乡的一草一木,想到了故乡一山一水,想到了故乡的亲朋好友,他恨不得马上就回到故乡啊。谁来读读这两句?

?这两句诗里,你从哪些词感受到诗人归心似箭?(将即、从、穿、下、向变红)(板书:穿、下)从剑外到洛阳真的那么容易吗?真的那么方便吗?(课件出示诗人回乡路线图)诗人从四川三台出发经过巴峡,然后经过重庆沿长江而下经过巫峡,一路长途跋涉来到洞庭湖边,经过汉口北上到达襄阳。然后再到洛阳。孩子们这一条弯弯曲曲的诗人假想的路线告诉你什么?过这么一条线路那真是长途跋涉、甚至是风餐露宿啊。可是在诗人的想象中那仿佛就是千里江陵——一日还。仿佛就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在诗人的眼里,故乡、美景、洛阳就在眼前,就让我们读出诗人那种迫切那种归心似箭。(齐读)CAI: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五、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配乐)同样是春天,同样是杜甫,在《春望》一诗中面对繁花老泪纵横,在这里却欣喜欲狂。看似不同但表达了诗人同样的情怀,为国而悲,为民而喜,爱国爱民。(板书:忧国忧民)

2.这节课我们读懂了古诗,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真挚的爱国之情。让我们和杜甫和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一起为祖国的统一而喜,为人民的安居乐

业而喜。配乐齐读

3. 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找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诗读一读,(课件出示推荐诗篇)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听 涕 泪

看 喜欲狂 想 漫 卷 穿 下

} 忧国忧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bb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