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常见物质的检验

更新时间:2023-03-08 07:01:29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2.2常见物质的检验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学会主动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

化学研究中,人们经常根据某些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和特征条件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质检验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本节课选择Cl-、SO42-、CO32-、NH4+等常见离子作为检验对象,复习总结初中化学知识,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介绍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止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及操作技能。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确物质检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明确进行物质检验的依据或策略,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情景,提出具体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 [导入] 物质的检验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如为保证公平竞赛,在大型运动会上会进行兴奋剂检测;检查身体时对血糖血脂的检验;质检员对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的检验,等等。 [情景]“资料链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农药袋上的标签可知,该农药含有碳酸铵和硫酸铜两种成分。如何通过实验确证该农药中含有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呢?指出所用的试剂、预期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 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1-4。 各个实验中,依次观察到什么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离子 NH4+ Cl SO42 ———试剂 现象 明确NH4+、Cl、SO42等离子的检验所采用的试剂和方法等: —NH4+:加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Cl: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讨论] 在完成相关实验时,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请结合实验过程及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实验1:试纸为何要润湿?实验2:为何要加稀硝酸?实验3:为什么要加稀盐酸? [补充实验] 碳酸钾、碳酸钠分别与硝酸银、氯化钡溶液反应,并分别滴加酸溶液。

结论:氨气溶于水才能电离出OH;

1

检验Cl加入稀硝酸是为了避免CO32的干扰;

——

检验SO42加入稀盐酸是为了排除CO32的干扰。 [小结] 什么是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应根据物质独有的特性,要求反应灵敏、现象明显、操作简便、结论可靠。 你还能回忆出哪些物质的检验方法呢?

要求:能够独立、准确地回顾出一些物质检验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归纳出有关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

学生回忆常见物质的检验:碳酸盐、酸、碱、淀粉、丝绸制品等。

[迁移] “资料链接”——由加碘盐标签可知,加碘盐添加的是KIO3。已知:KIO3在酸性条件下与KI反应得到碘单质。

如何确证碘盐中的碘不是单质碘?如何确证某食盐是否已加碘?如何确定加碘食盐中含有钾?

用淀粉液检验是否含碘单质;根据所提供KIO3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 焰色反应

金属或金属离子的检验通常采用焰色反应。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什么叫焰色反应?为何可用焰色反应来检验金属或金属离子?如何进行焰色反应实验?操作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过渡] 物质的检验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在化学学习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必须掌握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学会用多种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份。

1.人们经常依据什么来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 2.归纳总结物质(或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3.物质(或离子)检验时,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小结] 1.物质检验的依据: (1)待检物质的特征性质; (2)待检物质的特征反应以及反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现象。 2、常见物质检验的方法: —

待检测的物质 碳酸盐 铵盐 硫酸盐 盐酸盐 食品中的淀粉 丝绸制品 金属元素 检验方法 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 与强碱溶液加热反应,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 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与碘水反应,生成蓝色物质 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焰色反应 [拓展] 此外,我们还可以用红外光谱仪确定物质中含有的某些有机基团;元素分析仪测定物质中元素;原子吸收光谱确定物质中含有的金属元素。 [例题分析]

例1. 常温下,下列各组物质中,不能用一种试剂通过化学反应区别开的是( )

2

A. MnO2、、CuO、FeO B. (NH4)2SO4 K2SO4、NH4Cl C. AgNO3、KNO3 、Na2CO3 D. Na2CO3、NaHCO3、K2CO3

例2. 对一份稀溶液作初步分析发现,溶液无色、澄清,其中可能含有SO42-、Na+ 、 CO32- 、H+ 、NO3- 、HCO3-、Cl- 等离子中的若干种。然后又做了如下实验,以确认这些离子是否大量存在。

(1)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试纸显红色;

(2)取2毫升溶液,用氯化钡和稀硝酸进行检验,结果生成了白色沉淀;

(3)对(2)中所得混合物充分静置后,取上层清夜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结果又生成了白色沉淀,试回答下述问题:

(1)原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 ,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 (2)上述实验操作中,有错误的步骤是(填写代号) ,对错误的改正方法是 。

(3)按上述操作,还不能肯定是否存在的离子是 。 [基础训练]

1.点燃一根蜡烛,用冷碟底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在碟底有炭黑出现,由此可知石蜡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

A.碳元素 B.氢元素 C.氧元素 D.氢、氧元素 2.下列试纸在使用前不能用水湿润的是( )

A.蓝色石蕊试纸 B.碘化钾淀粉试纸 C.PH试纸 D.醋酸铅试纸 3. 用PH试纸测定某无色溶液的PH时,规范的操作是( ) A.将PH试纸放入溶液中,观察其颜色变化,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B.将溶液倒在PH试纸上,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C.用干燥的洁净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D.在试管内放少量溶液并煮沸,把PH试纸放在管口观察颜色,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4.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中,不符合事实的是( ) A.香蕉、马铃薯、米饭和面条中滴入碘酒均会呈蓝色

B.普通砖瓦、普通水泥地面和大理石上滴入稀盐酸均会产生气泡 C.浓硫酸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会变红

D.滴少许氢氧化钠溶液于玻璃上,可立即看到玻璃被腐蚀 5.下列根据实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中,一定正确的是( ) A.无色试液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结论:溶液显碱性 B.无色溶液焰色反应呈黄色,结论:试液是钠盐溶液

C.无色试液加入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结论:试液中含Ca(OH)2 D.某气体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结论:该气体为NH3 6.下列关于加碘食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某食盐溶液中加入淀粉不显蓝色,它一定不是加碘食盐 B.加碘食盐中是加入了碘化钾 C.加碘食盐中是加入了碘酸钾 D.所有人食用加碘食盐都没坏处

7.下列实验中,通常可以不把试样配成溶液的是( )

A.检验氯化铵中的氯离子 B.检验氯化铵中的铵离子 C.检验硫酸钠中的硫酸根离子 D.检验硫酸钠中的钠离子

8.某试样中加入稀硫酸时有气体放出,下列关于该试样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该试样一定为碳酸钠 B.该试样一定是碳酸盐

3

C.该试样一定为弱酸盐 D.该试样不一定为盐类

9.在上一题中,若欲证明试样为碳酸钠,还需做的实验及判断是: 。 10.现有五瓶无色气体,分别为N2、O2、H2、CO2、CO,怎样用实验方法鉴别它们?

11.某化学药品保管室有一瓶固体试剂,标签因气体侵蚀而模糊不清,据其所存放的分类位置和保管人的记忆,估计可能是氯化铵,现请你完成以下两个问题:(1)指导保管人员如何保护试剂瓶标签。(2)用实验方法帮其判定试剂是否氯化铵。 [能力拓展]

1.氢氧化钠溶液中大量存在的分子或离子有 ,其中能使酚酞变红的是 ,现欲通过实验证明使酚酞变红的确是此微粒,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 ①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2mL蒸馏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现象是 。可得出的结论是 。

②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2mLNaCl溶液(PH=7),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现象是 ,能得出的结论是 。 ③在第三支试管中加入2mLNaOH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现象是 。可得出的结论是 。 2.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测定某种品牌味精中食盐的含量,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称取该味精样品10.0g放入烧杯中,并加适量蒸馏水溶解; ② ;③ ; ④用蒸馏水洗涤沉淀2-3次; ⑤将沉淀烘干、称量,测得固体质量为4.90g。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补齐缺少的实验步骤。 (2)实验步骤③所用的玻璃仪器有 。 (3)检验沉淀是否完全的方法是 。 (4)检验沉淀是否洗净的方法是 。 (5)按所给数据计算样品中食盐的质量: 若味精袋上标注: NaCl含量≤20.0%。则此味精 (是,否)合格。 3.现有下列实验步骤可供选用(有些步骤可重复使用): ①加入稀硝酸,②加入稀硫酸,③加入稀盐酸,④加入AgNO3溶液,⑤加入MnO2,⑥加水溶解,⑦加热,⑧取少量溶液,⑨再另取少量溶液,(10)过滤后取滤液。 请填写下列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 (1)证明一种白色固体粉末是BaCl2: 。 (2)证明KClO3中含有氯元素: 。 4.已知硫酸中含有下列微粒:H2O、H+、SO42-,某同学欲证明其中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H+,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稀盐酸和稀硝酸分别与石蕊试液作用 ②向滴有石蕊的稀硫酸中加入NaOH溶液,并观察颜色 ③向水中滴入石蕊试液 ④ 向硫酸钠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 其中能证明是H+使石蕊变色的实验是( ) A.①和③结合 B.③和④结合 C.只② D.只① 5.某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中选定的课题是:测定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最小值。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5 ~ 6只集气瓶,用量筒装水分别测定它们的容积并标记;

②向集气瓶中分别装入其总容积的10%、20%、30%、40%、50%的水,并用毛玻璃片盖住,依次编号为1、2、3、4、5 ;

③向大试管中加入KMnO4,加热使其反应,分别用排水集气法将上述1 ~ 5号瓶中的水

4

排去。

④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插入1 ~ 5号瓶中,实验现象如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到氧气后,2号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

(2)如果要得到更精确的数据,下一步实验研究时应向第6只集气瓶中加入其总容积的 %(取整数值)的水后,再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来试验。 6.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高锰酸钾溶液的紫红色是MnO4-离子的颜色,而不是K+离子的颜色,他设计的下列实验步骤中没有意义的是( ) A.将高锰酸钾晶体加热分解,所得固体质量减少 B.观察氯化钾溶液没有颜色,表明溶液中K+无色

C.在氯化钾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振荡,未见明显变化,表明锌与K+无反应

D.在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振荡,紫红色褪去,表明MnO4-离子为紫红色

7.一种不纯的铁,已知它含有铜、铝、钙或镁等一种或几种金属杂质,5.6g这样的铁跟足量的稀H2SO4作用,生成H2 2.24L(标准状况),则此铁块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杂质是 。

8.某地有一小冶铜厂,使得附近农田蔬菜中含有过量的铜、锌等重金属,危害人体健康,有人认为将厂址搬迁到远一些的地方就可以免受其害。请你分析: (1)炼铜原料中一定含有哪些元素? (2)迁移是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迁移后该地真的可以免受其危害吗?为什么?

9.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NaCl ,Na2SO4 , BaCl2和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其成分,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1)将此白色固体取样,溶解于水,有白色沉淀生成;(2) 过滤出沉淀并将沉淀移入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沉淀完全溶解并有气体生成。(3)向上述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分析:该白色固体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一定不含的物质是 ,不能确定的物质是 。 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0.已知Ag与ClO3不形成沉淀。现欲检验KClO3中含有氯元素,可供选择的仪器和操作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操作步骤依次为 (填字母) (2)所用仪器有 (填序号)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pz.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