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县养牛生产现状及发展措施

更新时间:2024-03-02 13: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民和县养牛生产现状及发展措施

民和县传统饲养的牛为本地黄牛,属蒙古小型

黄牛,体格较小,生长发育缓慢,成熟晚,生产性能低。1985 年黄牛存栏2. 78 万头[1 ] 。针对民和县养

牛用于耕畜的需要,以后通过大量引进秦川进行杂 交改良,淘汰和去势劣质土种公牛,黄牛体格逐渐增 大,生产性能有所提高. 近几年,随着畜牧业的发展, 加大了改良力度,引进黑白花、皮埃蒙特等良种牛的 冻精进行改良、繁殖推广,纯种本地黄牛已不多见, 逐步形成了以改良牛,良种乳牛饲养为主的生产现 状。2006 年牛存栏达到3. 31 万头,其中良种乳牛 0. 61 万头,牛的良种化程度有了大的改变[1 ] 。但存 在牛育肥规模小、经济效益低、饲草利用不充分、奶 牛饲养缺乏\龙头\支撑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养牛生产现状

1. 1 民和县自然生态条件

民和县位于青海省最东部。境内多山,海拔相 对高差大,沟山起伏不平,多为东西走向,为黄土高 原地带。纯农业县,人口38 万, 农耕面积4. 6 万 hm2 [2 ] 。全县分为川水、浅山、脑山三个不同区域, 气候干旱,年平均气温5 ℃~8 ℃; 年降水量350~ 700 e ,降雨量一般集中在7~9 月,往往造成春旱 现角严重;由于雨热同季,夏秋农作物经常受到灾害 性气候的严重危害。 1. 2 养牛基本情况

全县牛存栏3. 31 万头,其中能繁殖牛母畜1. 75 万头[ 3 ] 。品种多为秦川牛、荷斯坦牛、皮埃蒙特牛等 和本地黄牛的杂种牛,分布于浅山、脑山地区,户均 1~2 头,散养,主要以从事劳役为主。乳牛0. 61万 头,主要分布于河湟谷地的川口、马场垣二乡镇。 1. 3 牛改情况

根据畜牧业实际,基层畜牧兽医站的工作重点 从过去以兽医临床治疗为主已逐步转移到在依法完 成动物防疫的基础上,全面参与以家畜改良为中心 的畜牧技术服务上。全县23 个乡(镇) ,有牛改点16 个,形成了以乡(镇) 站为中心,辐射辖区每个角落。 为了全县牛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管理上对分散的 站点统一供应冻精,确保工作正常进行。在服务方 式上,大部分配种站点的技术人员通过一部手机接 受配种信息、一个液氮罐和一部摩托车就组成了流 动的改良点,保证了分散的养殖户都能及时得到优 质的服务,年牛改数达10 348 头。随着奶牛业的发 展,2001 年起引进荷斯坦奶牛胚胎,在黄牛上进行 胚胎移植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提高了良种奶牛的 数量[1 ,3 ] 。 1. 4 养牛生产特点

养牛业由分散粗放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开始转变,奶牛养殖成为发展畜牧业的新亮点。随 着国家畜牧业扶贫开发项目的展开,养牛专业户、专 业村、专业小区不断涌现。例如,马场垣乡团结村建

成了一座占地2. 8 hm2 的奶牛养殖小区,80 座牛暖 棚,圈养奶牛164 头,计划十一五期间存栏700 头。 川口镇、马营镇等养牛协会的成立,给养牛户提供养 殖科技信息等服务,推动了规模化进程。 2 养牛生产存在的问题

2. 1 整体养殖规模小,效益不高

国家\西繁东育\牧区的牛羊冬春季节在农业 区育肥) 及\整村推进\畜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全县 牛羊暖棚建设达到1. 23 万户,11. 24 万间134. 92 万 ①__m2 ,但育肥牛存栏只有0. 51 万头[ 3 ] 。饲草资源相对 丰富的浅脑山地区,国家投资修建的牛羊暖棚部分 闲置,利用率不高。肉牛育肥是一家一户分散养殖, 采用传统的饲养方式,大部分养牛户既无技术、又无 经验,更谈不上科学的饲养管理,饲料单一,多采用 低精料,多粗料、长周期的架子牛育肥方式,经济效 益低。

2. 2 饲草资源的利用率低

民和县农耕面积4. 6 万hm2 ,随着国家以生态 治理为目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全面启动,2000 年 至今50 %农耕面积逐年已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3 ] , 退耕还林采用窄林带宽草带,全部退耕地种植了紫 花苜蓿等牧草. 但农民仍未摆脱传统的养牛观念,每 户饲养1~2 头牛用于耕畜,没有扩大养殖规模,价 廉物美的优质牧草没有被广大农户所利用,造成资 源浪费.

2. 3 农户文化素质低,缺乏科学养畜知识 国家通过畜禽良种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扶贫 项目引进了良种牛,但一些农户因文化素质低,接受 先进技术意识淡薄,养殖技术滞后,沿用传统养殖经 验,管理粗放,饲草单一,很少补料,忽视母牛妊娠 期、泌乳期、犊牛培育的科学管理,使母牛和肉犊牛 长期处于低营养水平,各种疫病时有发生,养牛经济 效益低,没有充分发挥良种畜的生产优势。 2. 4 乳品加工滞后,缺乏“龙头”支撑 奶牛养殖近几年发展迅速,从2000 年的0. 23 万头发展到2006 年0. 61 万头,奶牛饲养成为民和 县畜牧业的一大优势特色产业。民和县有小型乳品 加工企业7 家,日可加工鲜奶38 t ,但实际日加工量 只有18 t [1 ] 。现各乳品加工企业大部分加工成半成 品,缺乏精深加工,无法形成一个系列化、标准化的 的名牌产品,产品销路不畅,效益不佳,生产处于半 停顿状态,缺“龙头”经济成份,无法对养殖户起到支 撑和保护作用,这样养牛户也陷入了连锁反应的难 堪境地。所产牛奶除少量供城镇居民消费外,大部 分依靠外地牛奶商贩收购。受市场价格的影响,奶 牛养殖业的时好时坏,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 障。

3 发展措施

3. 1 加强肉牛养殖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经营 积极实施\良种工程\通过扩建及完善人工授

精站,继续引进适应我县肉牛养殖条件的皮埃蒙特、 利木赞、西门塔尔等良种肉牛的冻精开展二元及三 元杂交,培育形成本县的优良品种组合[4 ] 。上规模、 增效益,结合当前实施的\整村推进\畜牧业扶贫项 目,合理布局,在浅脑山利用优质牧草资源发展肉牛 生产基地。积极扶持肉牛养殖大户,建立肉牛养殖 示范村,以示范带动,扩大养殖规模,由分散粗放经 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提高肉牛养殖户的整 体经济效益。肉牛产业形成贩、育、销为主体,生产 和流通有机结合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3. 2 充分利用饲草资源,推广实用技术 当前应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实施退耕还 林还草的有利时机,推广畜牧业实用技术,扩大养殖 规模,有效地利用优质牧草。针对冬春季节青饲草 短缺的现状,一定要在饲草丰富的夏秋季节充分贮 存越冬的草料。对农作物秸秆进行\青贮、氨化、微 贮\等技术处理,提高其营养价值和消化率。 3. 3 加强科学饲养

传统的饲养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饲养技术 的需要,推进\畜牧科技入户\项目,全面开展畜牧科 技培训,对农民首先开展科普教育,改变落后观念, 掌握良种牛饲养规范,认识到饲养改良牛的好处。 举办培训讲座,现场指导等形式推广科学养牛技术, 重点推广肉牛人工授精技术、肉牛快速育肥技术、疫 病防治等综合配套技术,充分发挥良种畜的生产优

势,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

3. 4 建设\龙头\企业,促进奶牛养殖 建立乳品加工的\龙头\企业,立足于高起点,高 技术。要以超前的意识,按照市场需求特点和消费 结构进行建设,生产符合国际、国内乳品质量要求的 产品,使民和县的乳品以高质量、无污染的优势走向 市场,并能以品牌优势占据市场,使\龙头\的支撑带 动作用真正得到发挥。重点扶持小区养殖,规模养 殖,规模经营,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发挥。奶牛养殖要 从川水地区逐步向浅脑山地区扩展,充分利用浅脑 山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优质饲草资源,降低饲料成 本,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带动全县养牛业健康发展

势,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

3. 4 建设\龙头\企业,促进奶牛养殖 建立乳品加工的\龙头\企业,立足于高起点,高 技术。要以超前的意识,按照市场需求特点和消费 结构进行建设,生产符合国际、国内乳品质量要求的 产品,使民和县的乳品以高质量、无污染的优势走向 市场,并能以品牌优势占据市场,使\龙头\的支撑带 动作用真正得到发挥。重点扶持小区养殖,规模养 殖,规模经营,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发挥。奶牛养殖要 从川水地区逐步向浅脑山地区扩展,充分利用浅脑 山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优质饲草资源,降低饲料成 本,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带动全县养牛业健康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qf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