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导师简介

更新时间:2024-03-01 10: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阴可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理事。主要从事岩石动力特性、特殊岩石基础计算和设计、岩质边坡和地下洞室稳定性、滑坡防治及埋入式抗滑结构、建构筑物质量检测技术及加固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先后负责主持国家、省部级及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参与主研各类重大、重点工程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5余篇被EI检索系统收录;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谢强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会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CSRME)会员,《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责任编辑。主要从事岩土力学基本理论、岩土工程测试与监测技术、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路基路面工程等方向的研究。主持科技部国家重大专项项目(“十一五”子课题)1 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参与主研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重点工程科研项目12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10余篇被SCI、EI检索系统收录;获国家级奖项1项,省部级奖项1项,行业学会奖1项。

刘新荣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隧道与地下空间研究所所长、《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常务副主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秘书长等,曾任日本东京大学土木工学科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稳定性、岩土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40余篇。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重庆青年科技奖”等;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和“重庆市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等。

胡岱文 (女

现任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系系主任、副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岩土工程分会理事。主要从事建筑地基与基础工程、岩土边坡工程等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刘先珊 女

博士,副教授。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岩土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

岩土工程数值仿真计算以及裂隙岩体多场耦合研究与工程渗流控制等。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参与主研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重点工程科研项目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篇,参与编写教材1部。

刘东燕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大学副校级干部、新疆石河子大学副校长(援疆3年)。国家特许注册岩土工程师,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专家组成员。主编、参编、主审教材及文集4部,《高等建筑教育》杂志主编。建设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理事;重庆市高等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工程、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边坡工程及地质灾害评价与监控等方向的研究。先后主持纵横向科研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呈任原重庆建筑大学建工学院副院长和重庆大学教务处处长,校长处理,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管委会主任,现任重庆大学副校级领导、新疆石河子大学副校长(援疆至2011年7月)。1994始任硕士导师,到目前为止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名,博士研究生20余名。

罗云菊 女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环境岩土工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公路隧道病害及整治、地质环境工程的研究。主研国家及省部级项目7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6篇,其中1篇SCI期刊,4篇EI检索。获“重庆大学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是“重庆大学青年教师创新奖教金”、 “重庆大学‘越众—中广核’奖教金一等奖”获得者。2006年参加于英国诺丁汉召开的第十届国际工程地质大会(IAEG2006),并在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进行短期的学术交流。计划2010于美国作一年的访问学者。

白绍良

重庆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混凝土结构委员会(fib)抗震设计委员会中方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混凝土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工程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理论,结构非弹性二阶效应及稳定理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多项研究成果经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8名,硕士研究生109名,博士后研究人员3人。参加和参与主持了国家设计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两次重大修订。

傅剑平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修订组成员,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混凝土结构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混凝土结构及构件抗震性能、混凝土结构复杂受力区的受力性能和设计方法等方向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主持或参与主研国家和地方的重大工程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10余篇被SCI、EI检索系统收录。

王志军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堪萨斯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钢筋混凝土结构性能与构造、结构抗震和复杂结构的受力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科委项目2项、重庆市科委项目3项、重庆市建委项目1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现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张川

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混凝土结构的非线性分析、抗震性能、加固以及设计方法的研究。先后负责和主研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横向项目十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4篇被EI检索系统收录;获得省部科技进步奖1项。 杨红

博士,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土木结构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钢筋混凝土基本性能、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以及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等。先后主持教育部、重庆市科研项目3项,参与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部委、省市科研项目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EI核心检索10余篇。 魏巍

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性能、结构分析与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部分条文修订工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加编写专著三部。其中被EI核心检索2篇。

李英民

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理事、建筑结构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高层抗震专业委员会委员,《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副主编。主要从事工程结构地震动输入、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等方向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研4项、主研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项目1项、主研建设部项目2项、主研重庆市科委项目4项,参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编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肖明葵 女

肖明葵,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重庆市精品课程“理论力学”课程负责人。从事结构地震响应动力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科研项目一项,发表科研论文20多篇。获得多项科研奖励。 曹晖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震抗震和结构健康监测的研究。先后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地方重点工程科研项目2项。参与主研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2篇被SCI核心收录,6篇被EI核心收录;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项。

夏洪流

夏洪流,副教授。主要从事结构抗震、结构分析与设计方向的研究。先后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横向科研项目十余项,先后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建设部优秀设计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6篇。

刘立平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市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后备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含组合结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土-结构相互作用等方向的研究。先后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主研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项、地方科研项目10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6项。

姬淑艳 女

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混凝土结构基础理论与抗震构造、结构性能鉴定与维修加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工程结构的地震动输入问题研究”和“现代谱估计技术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获2005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07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20余篇。

龙渝川 博士,讲师

研究领域或方向:准脆性材料(混凝土、岩石等)损伤断裂机理、钢筋混凝土结构动力非线

性分析、混凝土结构疲劳破坏机理等领域研究。

教育经历: 2002年7月,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08年1月,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2008.2~至今,在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任教。

科研成果及主研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拱坝强震破损机理的仿真研究”(50909109)。迄今,已在《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Engineering Structures》、《工程力学》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EI收录论文6篇。

李正良

现任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风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筑标准化协会建筑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抗震加固改造技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力学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工程力学学报编委,重庆大学学报编委。先后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重点工程科研项目几十项,如重庆大剧院、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西电东送1000KV特高压输电塔、四川省投资集团大厦等的风洞试验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有60余篇被SCI、EI等三大检索系统检索。1994年获得四川省“十佳青年教师”称号,1996年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重庆市首届巴渝学者特聘教授,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先后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6项。

陈朝晖 女

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或方向:结构风工程研究、结构系统可靠性与耐久性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灾害作用下结构的风险分析、结构非线性数值分析方法的研究

199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98年至今任职于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04~2006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作访问学者,并担任助理研究员。

主持和主研的项目包括:“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技术创新基金项目、“973”重大项目基础研究项目、国家高技术应用部门发展项目以及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等国家级与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

郭惠勇

博士,副教授

研究领域或方向:结构的损伤检测研究;结构的防灾、减灾与振动控制研究;结构的设计优化研究。

教育经历:2001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4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2005年1月 ~2006年9月,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2006年10月~至今,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

学术及科研成果:主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项目编号:2006BB6165);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项目编号:10202018,50678181/E0805)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项目编号:2002E206),参加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资助项目一项,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横向课题“三峡工程大型户外电器设备地震作用下安全性问题及对策研究”。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被SCI检索4篇,被EI核心检索13篇,被ISTP检索论文2篇。

主要科研项目:主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可靠性信息融合技术的拱桥损伤识别研究”(2007-2008)。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大跨越超高压输电塔-线结构体系风致耦合振动的精细分析方法” (50678181/E0805,2007-2009)。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构大变形形状优化及灵敏分析的多尺度无网格方法” (10202018,2002-2004)。主要参与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智能建筑灾变监控信息融合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2002E206,2002-2004)。参与了锦州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委托的横向课题“三峡工程大型户外电器设备地震作用下安全性问题及对策研究”(2002-2003)。

晏致涛

博士,副教授

研究领域或方向:高耸及大跨结构风工程研究

教育经历:1999,南昌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2002年,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2006~至今,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

获奖:2008年获重庆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奖。

主要研究项目: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分裂导线覆冰及舞动机理研究;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特高压输电线路导线覆冰及舞动。

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复杂山地地形的近地风场模型及超高层建筑风致振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跨越超高压输电塔-线结构体系风致耦合振动的精细分析方法。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李正英 女

博士,副教授

研究领域或方向:结构动力分析,大跨度结构的防灾、减灾,抗震减震控制研究。

教育经历:2000年12月,重庆大学工程力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8年7月,重庆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2001年1月~2003年7月,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助教;2003年7月~2008年7月,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2008年7月~至今,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2009.8~至今,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访问学者。

科研成果及主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及被EI核心检索共6篇。先后主持及参加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作为项目主要研究者,进行了国家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计划)“大跨度拱桥地震反应特性及减震控制研究”,该项目研究成果获得“重庆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作为项目主持人,正在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强震下高墩大跨桥梁破坏机制及基于性能的减震控制研究”的研究。获得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授权。

王卫永

个人简介: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南太康人,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教育经历:2002年7月毕业于青岛建筑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

2005年7月毕业于青岛理工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8年6月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

2010年3月—6月,获International Young Researcher Scholarship Program Based on the

Advanced Researcher Development Project的资助,赴日本Tokyo University of Science进行访问和研究。

社会兼职:中国钢结构协会房屋建筑钢结构协会理事;

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结构抗火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钢结构协会防火与防腐分会会员。

科研项目:主持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项目1项(20090191120032),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50838143)。

科研成果: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录7篇。

学术交流:2008年5月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参加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es in Fire (SIF’08)并做大会报告。

2009年3月作为邀请报告人赴韩国首尔参加了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eel Structures(ISSS’09)并做大会报告;

2009年10月赴山东济南参加了第五届全国钢结构防火及防腐技术研讨会暨第三届全国结构抗火学术交流会并做大会报告;

2009年11月赴武汉参加中国钢结构协会房屋建筑钢结构分会第六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暨2009年学术年会。

杨佑发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结构工程实验室主任。研究领域: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和工程力学。主持或参与了15项纵向项目及多项横向项目,其中主研的4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了有关结构分析方面的论文7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近60篇,被SCI和EI收录论文20余篇。入选“重庆市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主持了数十项建筑和桥梁结构工程的检测和鉴定等科技服务项目。

张亮亮

现任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风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商务部国际合作局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高层建筑结构及桥梁结构抗风、抗震以及桥梁健康检测与加固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重点工程科研项目十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8篇被SCI、EI检索系统收录。先后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项。

姚刚

现任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现代施工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总工程师联合会常务理事、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学会特许建造师(MCIOB)、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咨询专家、重庆市土木工程学会理事、全国高校土木工程施工学科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高层建筑结构施工及其信息化、深基坑施工方法及安全控制、大跨度钢结构施工等方向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重大、重点工程施工方案编制数十项,作为主要执笔人,编写国家及地方工程建设标准4部、主编国家及省部级施工法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10余篇被EI检索系统收录。先后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

张宏胜

副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高层建筑结构、超高层建筑结构施工技术、深基坑施工方法及安全控制、大跨度钢结构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及其信息化等方向的研究。主持监理工作标准化系列工作项目,形成监理工作标准化系列手册(二册),主持完成市建委课题建设工程施工方案安全可靠度评价体系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两项。 发表论文20余篇,著作和教材7本。

孙俊贻

工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土木工程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大型结构状态监测与健康诊断系统等。先后参与重大工程科研项目7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11篇被SCI、EI检索系统收录,发明专利2项。

土木工程学科学术团队

1、张永兴学术团队

(1)负责人:张永兴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学科带头人。现任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目前承担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7项,已经完成科研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与其他专家合著公开出版学术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2)主要研究方向

山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整治等成套关键技术

锚杆—围岩结构系统智能检测技术

高层建筑复杂地基稳定性分析研究

山地城市浅埋隧道与地面结构相互作用

(3)团队主要成员

阴可教授(博士后)、靳晓光副教授、周小平副教授(博士后)、许明副教授(博士)、王桂林副教授(博士)

2、李正良学术团队

(1)负责人:李正良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工程力学学报编委、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和主研包括“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1994年获“四川省十佳青年教师”称号,1996年获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1997年获 “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主要研究方向

高层建筑上部结构及地基基础分析和设计的新方法、新理论

结构灾变行为与损伤诊断理论及方法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评估及维修决策方法

大跨度桥梁结构的抗震与抗风

(3)团队主要成员

邓安福教授(博导)、陈朝晖副教授(博士)、干腾君副教授(博士)、李正英讲师、熊辉讲师(博士生)、黄超讲师 3、李英民学术团队

(1)负责人:李英民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高层抗震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建筑物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编委、《世界地震工程》编委、《工程抗震》编委。主持和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它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2项,参加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编制。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1996年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2)主要研究方向

结构抗震分析方法

工程地震与地震动输入

现代信息技术在结构抗震工程中的应用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工程抗震性能鉴定与加固

(3)团队主要成员

杨溥副教授(博士)、肖明葵教授(博士)、曹晖副教授(博士)、夏洪流副教授(博士)、刘立平副教授(博士)、董银峰讲师(博士生)、常中仁讲师(博士生)、郑妮娜讲师(博士生) 4、黄宗明学术团队

(1)负责人:黄宗明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学科带头人,全国机械振动与冲击标准化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土木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重庆市建委科技委建筑结构专委会副主任,《重庆建筑大学学报》主编,《世界地震工程》副主编,《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编委,曾主持和主研完成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目前正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4项。近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各一本.

(2)主要研究方向

钢筋混凝土结构三维非线性动力分析及其相关问题

大跨度钢筋混凝土预应力住宅结构

钢筋混凝土异型柱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

轻型钢结构住宅结构设计与施工方法研究

(3)团队主要成员

钟树生教授(博士)、杨溥副教授(博士)、陈滔副教授、陈名弟讲师、程睿讲师

5、刘东燕学术团队

(1)负责人:刘东燕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地质工程学科带头人。现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建设部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地质工程、灾害地质防治方面的科学及工程实践研究。曾参加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国家博士生专项基金项目和重庆市建委、重庆市科委的研究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能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得国家专利一项。发表论文40余篇.

(2)主要研究方向

地质环境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边坡工程、基础工程以及岩土工程可靠性分析

(3)主要成员

罗云菊讲师(博士生),6名博士生 6、白绍良学术团队

(1)负责人:白绍良

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深教授,结构工程学科带头人。现任国际混凝土学会(fib)抗震设计委员会中方委员、中国标准化协会混凝土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世界地震工程》副主任委员。已完成和正在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3项、其它部级项目12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2)主要研究方向

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理论

钢筋混凝土结构二阶效应和稳定问题分析和设计方法

混凝土结构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

抗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累积损伤规律及控制

(3)团队主要成员

张川教授(博士)、王志军教授(博士)、傅剑平副教授(博士)、杨红副教授(博士)、魏巍副教授(博士)、刘毅讲师(博士)、许绍乾讲师 7、张亮亮学术团队

(1)负责人:张亮亮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带头人。现为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风工程专委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风工程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大跨度桥梁和高耸建筑结构抗风研究。主持和主研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5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部委级以上科技成果奖7项,其中二等奖三项。

(2)主要研究方向

复杂结构的力学性能分析

大跨度桥梁的动力稳定性

(3)主要成员

邓朝荣教授、朱正刚讲师、李加讲师

8、李唐宁学术团队

(1)负责人:李唐宁

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参加预应力结构科研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获重庆市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次,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次。目前正参加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建筑体系与工程质量保障关键教授》研究工作。

(2)主要研究方向

预应力大开间住宅结构体系

大跨度预应力次梁结构体系

预应力框架次内力和弯矩调幅

预应力钢结构基本问题

预应力在建筑物改造和加固中的应用研究

(3)团队主要成员

秦士洪副教授、简斌副教授(博士)、黄音讲师(博士)、华建民讲师(博士)、邹胜斌讲师(博士生)、邢世建讲师

9、刘新荣学术团队

(1)负责人:刘新荣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日本东京大学土木工学科任客座研究员,现任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及副秘书长、《地下空间》杂志副主编。主持或主研完成国家攻关项目等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编写教材2部。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4项课题。

(2)主要研究方向

复杂地质条件下公路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稳定性

地下溶腔围岩稳定性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其立法

岩土体基本力学特性及边坡稳定性

大跨市扁平隧道的开挖力学效应

(3)团队主要成员

朱可善教授(博导)、胡振瀛教授、陈林讲师、吕欣讲师

10、陈山林学术团队

(1)负责人:陈山林

教授、博士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工程力学学科带头人,主研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中国科学”、“力学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仪器仪表学报”、

“应用力学进展”(英文,荷兰)等中外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

(2)主要研究方向

结构及桥梁工程设计计算理论及施工监控方法

结构、基础及桥梁工程非线性分析方法

工程造价信息集成化系统研究

(3)主要成员

谭德精副教授、孙俊贻副教授、郑周练副教授(博士)、杨凌川讲师(博士生)、杨春讲师(博士生)、何晓婷讲师(博士生)

11、戴国欣学术团队

(1)负责人:戴国欣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钢结构协会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结构设计基础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结构可靠度委员会委员,《工业建筑》编委,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主要编著者。承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计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建设部等省部级科技项目4项,重庆市重点建设研究项目1项。参编、主编教材2部,在各种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2)主要研究方向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靠性分析的理论与工程应用

轻型住宅钢结构体系?肷杓品椒?

大跨度钢管结构整体稳定及抗风分析

复合不锈钢网架技术开发

受力蒙皮结构抗剪性能分析

钢-砼组合结构构件及性能研究

钢-砼组合结构在高层建筑转换结构中的应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ri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