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现实启示

更新时间:2023-10-19 04: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现实启示

[摘要]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的自然社会问题,更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同时也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课题相关联。这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思我们的生态观,寻求解决生态问题的对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基础,强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对人们正确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现实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当代的阐释

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并没有明确使用“生态文明”这个词语,但他

们的一系列的思想和结论都体现了对生态文明的追求,显露了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来面对的严峻课题。在人类文明发展频频遭遇挫折的时候,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进入人类视野,开始发挥它的有利之处。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认为人作为自然界一个组成部分的客观地位,决定了人不应该以自然的征服者、 统治者自居,而要把自己当作自然界的一员。但是此时人是可以通过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的,自然界对于人也就显示出了它的存在意义和生存价值。人类通过自己的

生产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我们的生产实践活动就不能完全以人为中心,而应该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我们指明了生态文明的真正本质,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生态文明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发展问题,只有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由此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有了更先进的生产方式,这样人类在历史中才能实现生态文明。这为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为当代生态文明有序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全面、准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础理论指导,我们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就是要求我们按照自然规律,科学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现实启示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作为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国家“五位一体”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坚定不移的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根据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国家都应该借鉴其理

论及实践优势做好自己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

1、加强生态文明道德教育

个体的全面发展是生态文明得以落实的根本途径,生态文明建设

的深层推进理应包括对个体的教育,而这种教育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这种针对个体的生态文明教育要求人们调整对美好生活性质和质量的看法,引导人类克服当今单纯注重物质享受的价值取向,重视对精神生活的拓展和丰富,追求更全面、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因此必须首先加强民众的生态文明道德,改变民众的思想观念,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中心主义”的意识深入人心,让“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全体民众的自觉行为。

2、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明,也是对世界现代化进程进行反思的结

果。世界现代化的历程使我们清楚地看到,经济的高速增长的背后,往往是生态环境的恶化,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的背后,恰恰是对自然环境的漠视。表面上,人们似乎越来越熟练自如地奴役自然,而事实上,自然的每一次反击都超乎人类的想象。于是,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开始成为世人反思的焦点。

在物质主义肆虐横行的今天,民众的幸福观也早已物质化了。这

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鼓励个体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导致人的片面发展,人退化为精神萎缩而物欲发达的个体,从而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掠夺,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剧烈矛盾。马克思以其锋利的思想之剑击中了生态问题的本质所在,从哲学层面上科学

解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类的诞生、生存、发展等都离不开自然界,人类必须要与自然界协调发展、和谐共存,要求我们必须保护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的内在的本质的要求。由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以及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的不断觉醒,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切和诉求也愈发强烈,即对自身及后代良好生存环境的迫切愿望的不断增强。因此可以说,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与自然共赢则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落脚点。

因此,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

使人们共享美好的生态环境,无不成为世界各国家的重要举措之一。

3、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马克思恩格斯对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着深刻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应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自然界的规律,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随着新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人类对自然界规律的科学认识有了深远的进步,但这只是技术层面。而在认识层面、实践层面,我们人类的活动,是否能真正做到符合这些规律,依然是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应用和推广层面,我们人类只是从现实需要出发,利用自然规律,有时甚至改变和破坏自然规律,却很少思考现代科技产品的应用和推广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任意违背自然规律。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生态环境的最佳承载能力,认清人类社会对自然界改造的限度,并合理加以掌握,避免人类利用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盲目和短视,做到考虑人类需求的同时,充分对生态环境给予足够的关怀和珍爱。

4、发展绿色经济

现代意义上的绿色经济是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减少浪费和资源再利用为原则,以清洁生产、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资源为重点;通过采取调整结构、加强管理以及改进技术等措施,大幅减少能源损耗,减少资源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伴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经历了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人类经历了三种经济方式,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发展到生态经济。现今社会的经济方式是农业经济方式、工业经济方式和生态经济方式并存,但其实是以工业经济方式为主的。经济活动成为人类活动的基本方式,而自然地理环境则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背景和基础,离开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则任何经济方式都将不复存在。并且不同经济方式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虽然层次越低的经济活动越容易受自然环境特别是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制约,但高层次的经济活动也不能摆脱与自然环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消耗的物质燃料如何少,基础始终都是物质。层次越高的经济活动,受到人文环境特别是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就越明显,虽然低层次的经济活动同样也会受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只要人类按照经济活动规律办事,积极推行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就一定能够使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协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ko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