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更新时间:2023-05-30 02:2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刘跃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23期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生态问题却日益严峻,很多人认识到研究生态问题的迫切性。所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很值得我们研究,其生态思想理论精深,对于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对其理论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从理论上讲,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同时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思想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的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的内在统一思想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脱离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他一直强调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我们认识生态问题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实现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人类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人对自然的破坏力也不断加强。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脱离生态文明所追求的发展也不可能达到社会全面进步,更不可能称之为和谐的社会。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我们之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我们一直深受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者,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和用之不竭的。回顾建国以来,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支配下,人们提出了一些不贴实际的口号,为了赶英超美, 森林被大肆地砍伐,直接导致森林面积的缩减、生态环境不断的恶化。这错误的做法造成我们今天生态文明建设难以估量的阻力。要避免由于人类的无知和错误所造成的生态问题,我们必须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进行重新审视,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确立绿色思想和文明的行为方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强调,要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相处,关键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然涉及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只有把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传统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中转变过来,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坚决抵制人类为所欲为的去主宰自然。要不

然,人类必将遭到自然界无情地报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也最终不会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也将遭到破坏。要使人与自然和谐、保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关键在于解决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问题。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重要的位置,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点,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石,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以绿色科技为助动力,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环境开发应用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e7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