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更新时间:2023-12-17 09: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较少使用“文化”概念。查阅2009 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仅有十八处。对“文化”一词在全集中的分布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后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马克思把文化当成一个一般的、不证自明的概念使用; 第二,在马克思的文本中,文明使用的频率大大超过文化,而且,在相当的程度上,他所说的文化也就是指文明。。首先,文化概念等同于文明概念,文化泛指人类文明。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 “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恰恰证明对私有财产的这种扬弃决不是真正的占有。”恩格斯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中指出: “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其次,将文化概念限定在文艺领域,用“文学”、“文艺”、“艺术”等词直接表达现在的文化概念。例如,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说: “??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第三,在比艺术领域和知识教育水平更为宽泛、抽象和处于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意义上使用,此时的文化是和意识形态相似的一个概念。例如,马克思恩格斯都不止一次地使用过“文化斗争”这一概念。从文本考察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多种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他们对文化的基本观点是通过“文明”、“文学”、“艺术”、“观念”、“思想”、“精神生产”、“精神生活”、“意识形态”等概念来阐发的。

马克思文化观的一大贡献就在于实现了研究精神文化问题方法论的重要变革,使研究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这主要体现在把文化与经济、

政治看做有机的整体,把精神文化问题的研究与经济、政治的分析相联系,注意文化的整体性的把握。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里,马克思把整个社会系统从结构上划分为相互关联的三个组成部分———社会的经济结构,作为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的政治结构,作为社会意识形式或意识形态的文化结构,从而确立了揭示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内部机制。这就为人们从社会生活整体结构中来认识精神文化现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马克思始终把精神文化问题的研究与经济的分析相联系,立足于经济基础分析和说明精神化现象及其相关问题。在《〈政治经济学〉序言》中,马克思指出: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②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及其方式规定着精神文化思想的客观内容和历史形态。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 “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到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

交往、与现实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 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 的制约。”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把上述思想当做马克思毕生所作的最伟大的发现。他指出: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简单事实: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精神文化问题的研究与制度分析相联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明确指出,文化在阶级社会中是有阶级性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表现为思想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⑤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在阶级社会中进行精神文化创造的人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其特定的阶级地位和阶级立场,影响和制约着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和目的,并进而体现到他们所创造的社会精神文化产品之中。作为精神文化的生产者,统治者在进行精神文化的生产时,一方面,会直接生产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的意识形态文化; 另一方面,会

依据自己的阶级地位和政治立场作出自己的思想文化阐释,形成表征和维护特定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的社会主流文化。正如马克思所说: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⑥ 文化存在于一定的政治环境中,文化的功能也是在与政治的协同作用中体现出来。社会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意识等对社会的文化生态及其变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马克思不仅分析了经济、政治因素对文化的决定和制约作用,同时还分析了文化的特点和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及其对经济、政治发展的能动的反作用。与很少看到马克思对文化概念的明确阐述相反,在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关于文化功能的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的功能是与文化的价值联系在一起的,体现了文化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任何文化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因此,文化的价值是人们之间本质力量交换的手段和媒介,文化的功能正是文化价值的实现。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个方面。一是信息功能。二是教化、培育功能。三是社会发展动力功能。四是认识功能,文化是人类认识活动中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正是由于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的科学把握,及其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重要作用的整体性的把握与认知,马克思才有可能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实现文化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由于文化在构建社会规则、价值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塑造功能,所以本文着重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原著,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尝试做初步的归纳和解读。

一、文化具有实践性———是生产力水平的综合反应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8f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