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及应对对策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3-12-17 09:2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及应对对策研究综述

(广东肇庆学院 教育学院, 肇庆 端州)

摘 要: 入园焦虑是幼儿最初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后, 由于环境的改变导致心理体验和外在行为表现出的不适应。具体表现在幼儿初入园时哭闹, 不愿上幼儿园等。该文在阐述幼儿入园焦虑表现的基础上, 对幼儿初入园焦虑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分别从家长、教师、家园合作三方面提出幼儿入园焦虑的消除对策。

关键词: 幼儿;幼儿园;入园适应性;入园焦虑

一、引 言

幼儿刚开始入园时哭闹,是家长送孩子入园的一大烦恼。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和家长须紧密配合。家长可轮流送孩子去幼儿园,努力帮助孩子建立良性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规律。幼儿教师要爱孩子,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用他们喜欢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使之尽快克服分离焦虑,融入幼儿园生活。在幼儿园小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幼儿被家长送到幼儿园后便喊叫哭泣,拒绝入园,这种“分离焦虑”严重影响儿童情绪,甚而会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而如何帮助幼儿克服对亲人的依恋情绪,的确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课题。“分离焦虑”主要是指幼儿和抚养者之间分离时所表现出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幼儿一生中最大的“分离焦虑”是在幼儿园产生的,因为那是一个看不到亲人的地方。对幼儿而言,幼儿园是个充满陌生的环境。所以如何使幼儿开开心心上幼儿园不仅是父母,更是幼儿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难题。毫无疑问,要使幼儿愿意上幼儿园,家长和教师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家长和教师应明确各自的作用[1]。

二、幼儿入园不适应现象及入园焦虑的表现

(一)幼儿与养护者分离导致的不适应

幼儿园的新生入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孩子会紧紧抓住养护者的手不放,边哭边喊“我要妈妈”等。对于陌生的环境, 他们非常容易怯生, 经常用哭闹来表达他们心中的不安, 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入园焦虑的表现。这是孩子入园时普遍出现的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现象。

(二)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和对幼儿园作息制度不习惯导致的不适应

幼儿在脱离熟悉的家庭环境到幼儿园时,需要改变在入园前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系统——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这就对幼儿而言是一大挑战,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幼儿适应困难。因为这部分幼儿在入园时,有的不会如厕,有的不会独立吃饭、有的不会穿脱衣服,有的需要含着奶瓶睡觉等,这就导致幼儿在幼儿园里出现打湿裤子、吃饭慢吞吞等现象的

出现。这都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导致的不适应。这样的不适应若处理不好很容易在集体生活中受到其他小朋友的嘲笑,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和胆怯的心理,加重分离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最终使幼儿不愿入园。

还有的幼儿在家里形成的作息制度与幼儿园的作息制度不一致导致的不适应。有的孩子,晚睡晚起,别人游戏时他磕睡,别人午睡他精神十足,要玩要闹,弄的全班不安宁,因此这样的孩子也不想入园。

(三)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导致的不适应

皮亚杰在提出幼儿思维发展时,提到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自我中心是指主体在认识事物时,从自己的身体、动作或观念出发,以自我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幼儿的这种自我中心性使他们在游戏时有着各自对游戏的理解和规则,由此常常导致幼儿在游戏时的冲突性。再加上现在的幼儿几乎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在家里习惯于独享父母之爱,独享玩具、食物,进入幼儿园后却一切都要与小朋友分享。同时还要遵守幼儿园这个大集体的一定的规则,需要他们一定的自我约束性和克制。这些变化和要求,就会使得一些幼儿感到陌生、不安和恐惧,进一步导致幼儿入园的不适应性[2]。

幼儿入园适应是幼儿园、教师、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如何缓解孩子的焦虑, 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是每个幼儿教师和初入园幼儿家长需要掌握的。

三、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性依恋及分离焦虑的产生

依恋 (attachment)“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这个人是母亲, 也可以是别的抚养者或与婴儿联系密切的人, 如家庭其他成员。依恋主要表现为啼哭、笑、吸吮、喊叫、咿呀学语、抓握、身体接近偎依和跟随等行为”[3]。社会性依恋是指个体对和其有密切关系的人 ( 如父母、亲戚或亲近的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和依赖。与社会性依恋相伴而生的是分离焦虑[4]。分离焦虑是幼儿和抚养者分离时所表现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 使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害怕感的反应。引起分离焦虑有两个条件, 一是直接分离(unmitigated), 即幼儿与父母完全分离, 独自呆着; 二是间接分离(mitigated), 即幼儿与父母分离, 但与其他人在一起[5]。幼儿分离焦虑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3—5岁幼儿的分离焦虑程度较高[6]。“幼儿一生中最大‘分离焦虑’是在幼儿园产生的”[7], 对幼儿而言, 幼儿园是个充满陌生的环境, 所以如何使幼儿开开心心上幼儿园不仅是幼儿教师, 也是父母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二)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

幼儿初入园适应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究其本质是基本需要尤其是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 1908- 1970)提出人的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ical theoryofneeds), 他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幼儿由于无力应付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的威胁, 他们的安全需要就显得尤为强烈[8]。幼儿在家里一直跟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 刚入园时突然和亲人分离, 从早到晚面对的是陌生的教师、小朋友和周围环境, 加上活动的相对不自由和一系列集体生活规则的约束, 幼儿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 会觉得安全受到威胁,有的孩子表现得很拘谨, 有的孩子则会大哭大闹。

(三)依赖向自理的过渡

“由于生理的不成熟, 早期的幼儿必然要完全依靠成人的照料。人类个体早期的依赖是一种生物适应性行为。作为生物适应性行为是一种生存的能力和手段”。[9]但是在当前家庭生活中, 依赖大多是家长照料下形成的一种结果, 这就造成孩子缺少一定的自理能力,无法照顾自己最基本的日常生活, 如吃饭、盥洗、穿脱衣服、上厕所等等。进入幼儿园以后, 由于班里的幼儿都需要照顾, 教师无法对每一个幼儿都照顾得很全面,很多时候幼儿要独自面对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如果孩子不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就会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受挫, 不愿意上幼儿园。

四、幼儿入园焦虑的应对对策

幼儿刚入园时出现焦虑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幼儿入园焦虑是对父母的依恋行为和对于陌生环境的一种本能的不安全感和害怕感以及生活习惯的变化和一定自理能力的缺乏, 几方面因素相互作用使幼儿产生入园初期的焦虑现象。如果幼儿长期处于这种消极情绪状态, 会严重影响身心发展。因此, 帮助幼儿缩短适应期, 较快地稳定情绪, 愉快地上幼儿园是非常重要的。

(一)家长方面

1. 交往准备。幼儿对父母依恋一方面与教养方式有关, 另一方面与幼儿成长过程中与社会接触的程度有关。父母要使幼儿的交往范围扩大, 降低其对家人的依恋, 帮助孩子建立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如果平时较少接触家庭成员以外的人员和外界事物, 在陌生的环境中很容易产生焦虑。因此, 入园前家长要有计划地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和活动空间, 帮孩子找玩伴, 多和其他孩子接触, 引导幼儿主动与他人交往。家长间也要多接触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初步建立交往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2. 心理准备。培养孩子入园后具备的一些情感态度。家长可以提前带孩子参观幼儿

园, 熟悉幼儿园环境, 初步体验幼儿园的生活。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小朋友学习本领、游戏玩耍的地方, 在那里能够玩到许多新玩具、结交许多新朋友, 有教师和小朋友一起玩, 激起孩子想上幼儿园的愿望。加深对幼儿园的认识, 寻找孩子在幼儿园的兴趣, 以培养其喜欢幼儿园的积极情感。同时, 家长要告诉孩子: “从上幼儿园那天起, 爸爸妈妈早上把你送进幼儿园, 晚上下班再来接你。”让幼儿对家长“暂时的消失”有心理准备, 知道并不是永远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3. 生活准备。要让幼儿学习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规,初步培养自理能力。如果在入园前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 那么孩子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将有一定困难。家长要了解幼儿园的一日常规, 有目标的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节奏和要求, 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给孩子更多自我锻炼与自我服务的机会, 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赖, 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盥洗、穿脱衣服、上厕所、叠被子等。

(二)教师方面

幼儿入园前教师可在报名时让家长填写有关幼儿生活规律的表格, 对幼儿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 以及父母素养和对待幼儿教育问题所持的观点等进行全面的了解, 熟悉幼儿的好恶, 了解幼儿个性。其次要充分理解初入园幼儿的心理和行为。教师要尽量设法让他们放松, 以积极的情感代替消极的情感, 并根据幼儿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喜好, 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解除幼儿的哭闹情况, 尽快成为孩子新的依恋对象, 补偿幼儿的情感缺失。再次, 运用小班幼儿喜欢的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转移孩子注意。小班幼儿在入园之前, 通常由家人看护, 自由活动较多。入园后, 为了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 教师每天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尽量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幼儿在户外自由玩耍, 玩沙、玩水、滑滑梯、做集体游戏等都是幼儿喜欢的。此外, 教一些幼儿喜欢且容易接受的儿歌、故事、舞蹈, 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又可以利用这些游戏活动转移幼儿想家的情绪, 让幼儿完全放松下来投入到自由自在的玩耍中去, 在自由、愉快、轻松的氛围中, 他们会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在新环境中逐渐感受新的群体的吸引力与乐趣。

(三)家园合作

教师应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 主动和家长交流幼儿在园情况, 随时了解幼儿的动态, 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 以便共同帮助幼儿克服不良的情绪。家长要多与教师沟通, 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在与孩子交流时, 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导向, 不要总问一些消极性的如“在幼儿园吃饱了吗? ”“有小朋友欺负你吗? ”等问题, 这无形中会让孩子对上幼儿园产生不好的印象。家长应在和教师沟通的基础上, 从正面引导幼儿, 比如: “今天你得了一个‘聪明豆’, 真棒! 明天我们还去幼儿园, 再得一个‘聪明豆’好吗? ”

“老师说你很乖, 可喜欢你了。”“今天和谁做好朋友了? ” 用积极鼓励的语言与幼儿交流, 多鼓励孩子正确的行为, 以此帮助孩子和教师、小朋友建立起感情, 会让孩子感受到上幼儿园的快乐。对于个别一个劲儿要找妈妈的幼儿, 教师可让其父母早点下班来幼儿园陪孩子[10]。

五、展 望

因此,在了解和分析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种种原因后,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展开入园前的准备活动。首先,教师有目的进行家访;其次,园内的环境温馨舒适 ;再次,入园前让幼儿提前进行适应;最后,家长要积极配合。

减少幼儿分离焦虑的方法: 1.家长和孩子共同游戏;

2.创造宽松的环境,帮助幼儿更好地融入集体;

3.树立好的榜样鼓励孩子积极模仿,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4.让幼儿尽快熟悉园内生活常规和游戏活动内容,如户外游戏前告诉幼儿将去院子里做游戏,吃完午饭后要到睡眠室午睡等。幼儿熟悉和习惯了每天生活和游戏的主要内容后,内心的不安和紧张就会逐渐减退。

另外,帮助家长度过成人分离焦虑

在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家长在幼儿入园时所产生的成人分离焦虑现象。有时候幼儿分离焦虑时间的长短,分离焦虑的程度是由家长引发的。如家长送孩子到幼儿园后在教室外久久徘徊让孩子总是看到屋外的家长,或是对孩子说你要坚强不要想爸爸妈妈,想爸爸妈妈的时候也不要哭。在家长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会忍不住哭闹,家长也和孩子一起哭。成人分离焦虑会大大加重幼儿的焦虑心理,使幼儿的分离焦虑期延长甚至会影响到集体幼儿的情绪变化。孩子从家庭走出来,第一次接触家人以外的集体就是入幼儿园。入园对幼儿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幼儿成长中一个重要的历程。幼儿分离焦虑的产生与转变对幼儿能否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帮助他们尽快度过分离焦虑期,将会为幼儿更好地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幼儿入园焦虑以及适应性问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因此幼儿园一方面要让家长知道刚入园的孩子的哭闹与反复现象是正常的,另一方面要清楚的告知家长应该了解的注意事项,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等,以便共同帮助孩子度过如愿的不适应期与焦虑情绪。 参考文献

[1] 郊海芹.儿童入园“分离焦虑”问题娇治[J].教育科学,2003年第6期 [2]唐林兰.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探析

[3]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11.

[4]姜永杰.心理学视野中的幼儿入园适应探悉[J].幼儿教育(教师版), 2006, (8). [5]Bowlby J. Attachment and loss: Separation. Lon-don: Hogarth Press, 1973转引自佘翠花.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J].幼儿教育(教师版), 2006, (8). [6]罗增让.儿童分离焦虑的发展变化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4). [7]祁海芹.儿童入园“分离焦虑”问题矫治[J].教育科学, 2003, (12). [8]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29- 330. [9]王丽燕.入托危机的表现形式[J].学前教育研究, 2005, (7、8). [10]刘 昕.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及应对对策

[1] 郊海芹.儿童入园“分离焦虑”问题娇治[J].教育科学,2003年第6期 [2]唐林兰.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探析

[3]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11.

[4]姜永杰.心理学视野中的幼儿入园适应探悉[J].幼儿教育(教师版), 2006, (8). [5]Bowlby J. Attachment and loss: Separation. Lon-don: Hogarth Press, 1973转引自佘翠花.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J].幼儿教育(教师版), 2006, (8). [6]罗增让.儿童分离焦虑的发展变化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4). [7]祁海芹.儿童入园“分离焦虑”问题矫治[J].教育科学, 2003, (12). [8]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29- 330. [9]王丽燕.入托危机的表现形式[J].学前教育研究, 2005, (7、8). [10]刘 昕.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及应对对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8f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