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许渊冲翻译理论

更新时间:2023-08-14 21:05: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许渊冲,翻译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小议许渊冲翻译理论

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

金良友

要]继严复、傅雷的翻译思想给中国译论界带来重大的发展之后,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则给中国传统译论带来了第二次

,虽然他的翻译思想引发了长久的争论,但是许渊冲的重大贡献恰恰飞跃。他的翻译理论可以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在于他的这种创新精神。

[关键词]中国传统译论

三美

竞赛论

[3]

挥译文语言的优势。”这是许渊冲首次提出发挥译文语言优

1.前言

许渊冲在中国译论界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他把自己。“美”是指“意的翻译经验总结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美、音美、形美”,提出译诗要尽量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化”,即“等化,浅化,深化”,源于钱钟书的“化境说”;美”

“之”即“知之,好之,乐之”,源于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艺术”即“翻译是艺术,不是科学”;“创”之者不如乐之者”

即“文学翻译等于创作”;“优”即“翻译要发挥译文语言优势”;“似”,即“意似、音似、形似”或“意似、形似、神似”;“竞赛”即“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1]

说2.“三美”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主要是针对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而提出的。他早在1979年就提出了译诗“三美说”,认为译诗要尽量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三美”的基础是,即“意似、音似、形似”。“意似”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三似”

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总的观点是:在“三美”之中,意美最重要,音美次之,形美更次之;要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关于意美与意似的关系,许渊冲认为,意美指深层内容,意似指表层内容,所以译诗时只求意似是低标准,意美才是高标准。他还认为诗歌的音美和形美可能影响诗歌的意美,所以坚持以诗体译诗体。三美说提出后,受到译界好评。

如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之一其二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许渊冲将其译为:

“注重修辞”的一种方法手段,取代势,此时,许渊冲将它作为

“雅”的提法。他认为,在忠实通顺的前提下,是否发挥了译文语言的优势是判断译文好坏的标准。

《译文能否胜过原文》中例举了大量唐诗1982年许渊冲在

英译的佳作,说明译文能够胜过原文。他在文末首次提出翻译《中国翻又可以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1999年和2000年,他在

译》先后发表《译学要敢为天下先》和《新世纪的新译论》,将上述思想作了概括,提出优势竞赛论,认为中西文学差距较大,各有优势,译文对等未必能取得最佳效果,所以翻译时要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甚至不妨和原作竞赛,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对此,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反对和批评的态度,认为把两种规律不同的语言放到一起搞竞赛,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译者的审美判断到读者的审美期待来分析竞赛论和优势论的不恰当,认为竞赛论和优势论将会削弱和破坏原作的审美价值,剥夺读者追求异国情调的审美期待。他还认为,竞赛论和优势,变桥梁为跳板,与翻译活动的本质不相论变“译意”为“创意”符合,与文化交流的宗旨相抵触。本人认为,引起反对的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一直强调忠实是译者的天职,不论,还是严复的“信、达、雅”,“忠实”是佛经翻译时的“案本而传”都被放在显著的核心地位,鲁迅甚至提出“宁信而不顺”。许渊,但说“求真”或“不逾矩”只是低冲虽一再强调“首先要忠实”标准,因此遭到处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学者所反对。

(2)在于反对者对于对优势竞赛论的精神实质存在误解。许渊冲认为,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如英语精确,汉语精炼,英语长于分析,汉语长于描述。翻译时就要充分利用译入语的优势;发挥了译语优势的译文可能胜过原文。反对者认为,发挥译语优势等于说语言有优劣之分,等于说译语优于原语,这与事实不符,与逻辑不合。许渊冲认为翻译中存在均势和劣势。一般说来,原文多占优势,三种基本态势:优势、

很少占劣势,译文却一般占劣势。因此,译者要扭转劣势,争取均势,尽量发挥优势。这就要求译者发挥创造力,挖掘原作内容所有而形式所无的深层含义。下面这个例子就可以说明他的学说的具体运用:

毛泽东诗《七绝 为女民兵题照》后面两句的许译: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II

Peaks

TurbulentseawithmonstrousBreakswhite

Orgallopingsteeds

Intheheatofthefight[2]

原诗为十六字组成,译文也由十六词组成,字数完全对“山”的外形,与原诗一致,与主等,而且整体外形呈现出汉字题相映成趣,使人身临其境。

将中文意美、音美、形美这三大特点用于翻译,特别是用于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可以说是许渊冲的匠心独到之处。本人认为“三美”说更适合于诗歌翻译,尤其是浪漫主义的诗歌翻译。诗歌的再创造空间要大于其它文学形式。

MostChinesedaughtershavedesiretostrong

Tofacethepowderandnottopowdertheface.

这是中国翻译界的一个著名译例,也是颇具争议的译例:发对者认为译文主观创造性太强、不忠实原文。但是我们可以“红装”、“武装”是同源词语,此外,“红装”换个角度来看,原文

之“装”为名词性词语,有“衣服”之意;“武装”之“装”为动词性词语,有“装备”的意思。因此两词含有俏皮、诙谐的成分在里面。而译文中,face与powder成对出现,powder的意思也有变化;前一名词意为“火药”;后一个动词指“搽(下转第95页)

3.优势竞赛论

许渊冲早在1981年《翻译的标准》一文中提出要发挥译

文语言优势。他说:“翻译首先要忠实准确,主要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在可能的情况下也要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其次是要求通顺流畅,符合译文语言的习惯用法;最后还要注重修辞,发

—93—

许渊冲,翻译

科技信息

做得像你/告诉我怎么做”。

人文社科

美。在同莎格一起拼缝被单时:

我把我缝的那一块给她,我另外再缝一块。……

女人并不都是一个样,托比阿斯,她说。不管你信不信。奥,我信的,她说。只是没办法向世界证明。

我第一次想到了世界。世界跟这种事情有什么关系,我(陶洁,1998,46)想。

西丽想到了世界,就想到了周围的和谐与美好:“我忽然看到自己坐在莎格和埃弗利和某某先生中间缝被子。……我(同上)这辈子第一次感到心满意足。”

缝制百衲被是小说《紫颜色》中最突出的文化美学主题。在艾丽斯 沃克看来,缝合百衲被代表了美国黑人妇女的美学传统,体现了黑人女性的价值,传承了民族文化遗产。小说由九十多封信组成,这不正像用九十多块布片组成的百衲被?这恰恰是沃克的用意所在。

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紫颜色》故事结构平淡简单,易于理解,但这都是表面现象。它是一部经典的妇女主义作品,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它的美学意识更为突出。黑人美学分许多方《紫颜色》对文化的描述对面,但文化美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

我们研究黑人美学有着重大的意义。文化的内容包括很多,语言,音乐与百衲被习俗知识文化的三个方面,但同时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方面。美学是一个很难定义的范畴,所以,对黑人美学的研究还有待于我们去进行更深的探索。

参考文献

《紫颜色》中的重要人物莎格是一位敢爱敢恨的布鲁斯女歌唱家,她是对主人公精神世界影响最大的女性。莎格是一位独立的女性,不但经济上是独立的,精神上也是独立的。作为一名布鲁斯歌手,她美丽,自信又独立,是新一代女性的代表。虽然她曾有过不堪回首的往事,虽然她的内心也有伤痛的时候,但她从不自怨自艾,而是每天生气勃勃,兴高采烈的唱歌。这就是布鲁斯的魅力,它能够抚平人们不幸的心绪,安慰我们受伤的心灵。哈波的第二个女朋友“吱吱叫”(原名玛丽 安吉丽斯)也是同样如此。当她为了救索非亚被她的堂叔奸污了之后,曾经一度非常失落,是布鲁斯歌曲使她重新充满自信。一开始她唱歌是为了发泄自己心中的痛苦与无奈:他们叫我黄色/好像黄色就是我的名字/他们叫我黄色/好像黄色就是我的名字/如果黄色是名字/为什么黑色不是名字/哼,如果我说:喂,黑姑娘/上帝啊,它会糟蹋我的好戏的。(陶洁,

1998,77)布鲁斯音乐在小说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莎格的音乐

不但带给了女主人公自信与美丽,使西丽变成为一名独立自强的新女性,而且带给了整篇小说之艺术美感。

三、黑人习俗

缝制百衲被这种活动源于英国和非洲。在19世纪90年代以前,新英格兰的寒冬使每个家庭必须有四五条被子,但那时并买不到被子,因此妇女们常常聚在一起缝制百衲被。这种活动不但促进友谊,也成为庆祝生日、交流信息或讨论政治的场合。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百衲被的缝制已不再是生活的需要,而慢慢沿袭成为一种文化习俗,并跨越了种族、地域和阶级的限制。百衲被也开始有了各种色彩、花纹、图案或几何图形,有的甚至体现了黑人文化或印第安人的艺术传统。百衲被不仅成为了一种艺术,它的缝合技巧也影响了许多小说家与诗人,如埃米利 迪金森的诗歌和惠特曼的《草叶集》在形式上和结构上都受其影响。(程锡林,王晓路,

2001,168)同时,百衲被的缝合对新一代黑人女作家也具有不

可估量的影响。托尼 莫里森和艾丽斯 沃克等都曾从百衲被中获得灵感。百衲被同布鲁斯一样都有即兴发挥的成分,因此,它被认为是黑人美学的关键成分。百衲被成了黑人美学传统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在《姐妹的选择》一书中,肖沃尔特将“百衲被”视为美国女性文化和写作传统中充当“共同的丝“大熔炉”,成为美国线”作用的中心意象,并认为其已经取代(ElaineS,1991,169)百衲被还是一种文化身份的中心隐喻。

巧妙的叙事策略,可以用来建构起自己的文化立场和话语空间。(刘晓文,2004,101)沃克的早期短篇小说《日常用途》(EverydayUse)清楚地展示了她的百衲被美学主题。同样,在《紫颜色》中,百衲被也表现了沃克的美学思想。在小说中,百衲被不仅是女性才能的一种体现,更反映了黑人妇女之间的联系。她们在缝制“姐妹的选择”时,一起探讨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有一次她们甚至谈到了“什么是世界”这个问题。就是在这次探讨中西丽第一次感受到了周围,感受到了世界的(上接第93页)

[1]WalkerAlice.TheColorPurple[M].NewYork,Simon

Schuster,Inc.,1982.

[2]Elaine,S.Sister’sChoice:TraditionandChangeinAmer-icanWoman’sWriting[M].Oxford:ClarendonPress,1991.

[3]JudyGrahn.MurderingtheKing’sEnglish[A].InTruetolifeAdventureStories[C].Oakland:DianaPress,1978:14.

[4]PeterS.Prescott.ALongRoadtoLiberationJ.NewsWeek,1982,Vol,XCIX,No.25.

[5]Smitherman.Geneva.TalkinandTestifyin[M].Detroit:WayneStateUniversityPress,1977(2).

[6]程锡林,王晓路.当代美国小说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68-212.

[7]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1.

[8]李保平.非洲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9]刘晓文.美国黑人女性小说的边缘化表述策略[A].文化理论与批评[J],2004(2):101.

[10]艾丽斯 沃克.紫颜色[M].陶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46-77.

脂抹粉”,“火药”与“脂粉”构成了双关。因此,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创新精神。随着国内译界对许渊冲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研究,对许的译论所体现的价值终会得到译界人士广泛的认可。

参考文献

从同源词语与双关的角度看,译文和原文之间正是一种等势或均势的关系。也就是说,译文既没有不忠实原文,也没有明显地超过原文,而是堪称佳译。

4.结语

许渊冲译论中最富有特色的就是他的优势竞赛论。发挥译文语言优势,可以说是他整个译论核心,要达到三美必须发挥优势,可以运用三化的方法,发挥了优势的译文,可以让读者知之、好之、乐之;和原作竞赛甚至胜过原作。许的译论也许不够严密,但整体上是正确的,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许渊冲

[1]许渊冲.译学要敢为天下先[J].中国翻译,1999,(2):9

[2]许渊冲.毛泽东诗词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9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ut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