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现状与问题分析

更新时间:2023-03-08 10:06:5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3.1 老挝经济发展概况

老挝人民民族共和国呼吁,老挝成立于1975年,老挝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北部的内陆国家。国土面积为23.68万平方公里,北到南全长1700公里,东到西全长400公里,山地和高原占国土的三分之二。老挝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美的自然景观国家。老挝的人口总数为 638.65 万人(2011年统计),其密度为1方公里/26个人, 有68个部族,老挝有17个省份1个特区和1和1个直辖市,首都是万象。老挝属于系内陆国家,北与中国人民共和国接壤有边境长达505公里、南与柬埔寨王国接壤有边境长达535公里、东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有边境长达2069公里、西北与泰国王国接壤有边境长达1835公里、西北与缅甸联邦接壤有边境长达236公里。老挝是一个十分闭塞、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发展缓慢。老挝是一个独立较晚、深受外国的殖民统治、剥削和掠夺以及国内数十年的战乱,使得老挝经济发展缓慢。目前坚持老挝人民革命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老挝经历了多年的闭关自守和经济停滞之后,于1986年走上了改革之路,认真执行九大决议,为在2015年基本解决贫困问题,在2020年脱离世界贫困国家行列而奋斗,继续向社会主义目标迈进。1 3.1.1 老挝经济发展历史回顾 老挝是传统农业的国家,社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在老挝革命党的带领下和老挝人民的努力奋斗,赢来了1975年12月2日的独立,老挝民族一起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实行社会经济制度。老挝经过10几年自闭发展经济之后,1986年老挝在社会经济的自我反思并走上经济改革之路,并依旧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老挝社会经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5年12月2日老挝人民革命党宣布已完成民族革命胜利,成立了新人民政府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在建立国家初期由于国家受到战争破坏很严重,国家基础设施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因此,新政府就制定了首要三大重要任务,首先要对生产关系进行整顿,把农业的发展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其次提出要以科学技术作为生产的推动力,学习先进科学,派出老挝青年道社会主义国家去学习吸取管理经验。在文化方面,提倡老挝各个民族的团结,凝聚在老挝人民革命党的领导下开创老挝国家的未来。由于,是刚刚建设起来的经济结构还是不稳固和省市和农村生产力落后等因素,导致了新政府面临了不少的困境,国家经济再次陷入停滞状态的尴尬境地。

第二阶段:1979年1986年间的反思和对经济改革的摸索。在这期间,由于之前实施的政策有些偏离群众的实际情况,老挝政府开始对经济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但这些改革和调整涉及到银行、商业、农业和贸易。1980年老挝党和政府发布了《关于整顿农业合作化运动中若干问题的紧急指示》,?这就意味着老挝农业合作运动将暂时运行。政府开始对农业生产方面的进行调整,提出自愿原则来参加农业合作社。推行承包责任制,整合了全国的2696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1943个。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水利灌溉,政府还对农业征收的改革。并在同年的8月颁发了《关于农业税规定的通告》的新征税的法律 1 老挝新闻《老挝老挝人民革命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老挝人民报,万象2012年3月21日. 法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老挝对外开放政策的大门逐渐打开,同时在继续保持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和为了取得这些国家给予更多的援助及资金贷款,另一方面也愿意与西方国家在贸易和经济方面有进一步的合作。放宽和取消各种对外限制,改善投资环境并在1988年4月通过了《外国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投资法》,该法案明确了老挝党和政府的决心和对外承诺,将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确保外国人在老挝的投资利益。 第三阶段:1986年2000年的内外焦灼不稳定?。在这期间除了老挝的国有企业受到

影响较少之外,其它民营和企业几乎在破产边缘状态。因此,老挝政府不得不放宽对商品流通的限制。1987年开始对价格实行自由浮动,由市场调节机制的供求来决定价格。鼓励发展民营企业,对国有效益不佳和亏损的企业进行整顿、分割、转让部分生产产权和私营化。2

3.1.2 老挝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衡量经济总量的指标有很多,在这里本文选取了老挝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全市财政收入和贸易四个指标对老挝1990-2011年的经济总量进行统计描述分析。 3.1.2.1经济增长的总量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0年后,老挝的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经济结构渐趋合理。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126亿基普(8.66亿美元),人均GDP为2,068,030基普(209美元),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668,658.60亿基普(82.98亿美元),人均GDP为5,396,881基普(1,320美元),年均GDP增长率为6.75%。以下图3.1是老挝的人均GDP及GDP增长速度变化趋势3:

图3.1: 老挝1990-2011的名义GDP总额,及GDP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老挝统计年鉴各年1990-2011

2云鹤,云松.老挝2003年形势与2004年展望.东南亚纵横,2004(2):23-28

3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Peace Independence Democracy Unity Prosperity. “Annual Economic

Report 2011” *R+. Bank of The Lao PDR Annual Report 2011,pp.11-14. 从图3-1中可以看出,老挝的GDP,从1990年以来一直不断上升,从1990年的6,126亿基普上升到2011年的668,658.60亿基普,22年间增长109.15倍,是四个衡量经济总量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排第四的,年均增长速度为6.75%。而GDP的增长速度却有高有低,于1994年、2006年、2010年和2011年达到顶峰,分别为8.20%、8.60%、8.50%和8.10%。另外从图中还能看出,从2005年开始,老挝的GDP呈平稳上升(波动小),年均GDP增长率达到7.89%,经济扩张不断加大,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3.1.2.2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即固定资产再生活动。固定资产再生过程包括固定资产更新(局部和全部更新)、改建、扩建、新建等活动。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的主要手段。固定资产投资额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

自改革开放以来,老挝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即从1990年的12.77亿基普上升到2011年的2,828.57亿基普,22年间增长221.57倍,是四个衡量经济总量中增长幅度最大排第一的,年均增长率为5.19%,这就说明老挝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加速度较快。老挝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2008年开始,老挝的固定资产投资呈平稳上升,年均增长率达到10.93%。如以下图3.2所示:

图 3.2: 老挝固定资产投资金额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资料来源:老挝投资部 计划投资委员会各年1990-2011 3.1.2.3老挝财政收入分析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综合。财政收入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

老挝全国财政收入从1990年开始,每年都不断上升,从1990年的725.40 亿基普到2011年的106,023.20 亿元,22年间增长146.16倍,是四个衡量经济总量中增长幅度最大

排第三的。从表3.3中可以看出,老挝全国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各年间起伏较大。 图3.3:1990-2011年老挝财政收入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老挝财务部统计年鉴各年1990-2011 3.1.2.4老挝外贸总额分析

1986年老挝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开放以来,老挝政府出台一系列经济发展策略,建设宏观经济调控决策系统,继续沿着工业化、现代化国家的方向发展;发展社会经济,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经济要与社会文化发展并行;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全面稳定;把政府制定的规划变为具体的实施项目,重点抓好商品生产、脱贫项目并发展服务业。通过各部门动态地反映经济概况和市场态势,推动资源配置机制转换,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老挝对外贸易发展比较稳定,但是由于老挝工业基础薄弱,资金短缺,加上世界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老挝经济发展遇到了很多阻碍,对外贸易增长波动较大,进出口贸易有几年增长率较低,甚至出现较大的负增长。

随着老挝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老挝的涉外经济与贸易活动更加活跃,只有掌握了国际贸易的实务知识,才能在进出口业务活动中,正确贯彻老挝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经营意图,确保最佳经济效益,并且能按国际规范办事,使我们的基本做法能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世界贸易组织(WTO)于2012年12月26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总理事会会议上正式批准老挝成为其第158个成员国。老挝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与19个国家签署了贸易协定,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欧盟、瑞士、加拿大等35个国家(地区)向老挝提供贸易优惠关税待遇。老挝革新外贸体制,减少原材料出口,增加成品、半成品出口。老挝贸易额从1990年开始,每年都不断上升,从1990年的1,868.43亿基普到2011年的407,213.09亿元,22年间增长217.94倍,是四个衡量经济总量中增长幅度最大排第二的。从表3-4中可以看出,老挝贸易的增长速度各年间起伏较大。如以下图3.4所示4:

4 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Peace Independence Democracy Unity Prosperity. “Annual Export-Import Report 2011” *R+.Customs Department Ministry of Finance,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and Electricity Enterprises. Annual Report 2011,pp.16-17. 图3.4:1990-2011年老挝贸易总额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老挝贸易部统计年鉴各年1990-2011 3.1.3 老挝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老挝为典型的传统农业国。从1893年沦为法国殖民地起,到1975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这期间,其农业的GDP始终占全国GDP的90%-95%之间。老挝人民革命党(以下简称老挝党)和政府从1986年开始实施“革新开放”政策,使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从1985到2002年GDP年均增长5.6%, 2002年国民收入达到17亿美元。但到目前为止,其城市化率仅为10%左右, 2002年农业的GDP占其国民经济总量的49.2%。虽然老挝近18年国民经济发展较快,第二、三产业的比例在2002年分别达到25.1%和25.7%,但其工业是以手工业为主、服务业则以个体商贩和餐饮为主,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和服务业企业很少。从四大部分结构可看出,老挝综合国力弱,是一个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缓慢,进口税收减少、流失较大。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老挝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林业、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等部门;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矿产开采和加工工业、建筑业等部门;第三产业包括贸易业、金融保险业、运输机通讯业、旅游业、服务业等部门5。 3.1.3.1 农林业(第一产业)

长久以来,农林业已经成为老挝经济骨干重要地位,与2010年相比,2011年农业部门增加了2.92%,收入总额为95,770亿基普,占GDP的28.14%,其中农业畜牧增加的比例是最高增加了5.49%占GDP的22.76%,渔业部门增加了5.00%站GDP的3.27%,因为农林业

部门只增加了0.02%占GDP的2.10%在林业部门的轻微增长,是由于政府的政策,以保护和储备,森林覆盖率,减少木材出口。 3.1.3.2 工业(第二产业) 近几年来,工业部门已成为促进老挝经济的扩张和强劲增长的关键因素首位,与2010年相比,2011年工业部门增加了15.99%,占GDP的27.78%这是达 94,570.40亿基普,其中电力和供水部门增加了30.67%占GDP的4.88%,建设部门增加了22.65%站GDP的5.96%,制造业增长12.77%占GDP的9.84%,

5 宫葩昌,孙鹤. 老挝产业结构及国民经济调整情况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3月,2(1).pp:19-22.

采矿和采石业增,7.07%站GDP的7.09%。 3.1.3.3 服务业(第三产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部门已成为促进老挝经济的扩张和强劲增长的关键因素第二位,与2010年相比,2011年服务业部门增加了7.75%,占GDP的37.97%这是达 129,228.5亿基普,其一增长最快的是金融服务增长了8.90%占GDP的3.44%,其次是批发,零售贸易和维修增长了8.05%站GDP的19.20%;运输,仓储和邮政通讯增长了6.90%占GDP的4.71%;公共服务增长了7.01%站GDP的7.50%;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同比增长6.4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5%;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上升了4.6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9%;私人家庭与就业同比增长5.5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68%;酒店和餐厅同比增长7.5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67%。老挝的经济产业结构情况如以下图3.5所示: 图3.5: 1991-2011 年老挝经济3行业的产值的比重情况 数据源:老挝投资计划部《老挝统计年鉴》 1991-2011 3.1.3.4 老挝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在201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服务业仍然是一个主要的份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97%,其次是农林业站GDP的28.14%,其三是工业GDP的27.78%;其四是关税税率,生产和净进口关税站GDP的6.15%。2011年老挝国内产业总值结构变化如以下图3.6所示:

图3.6:2008-2011年老挝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变化

数据源:老挝投资计划部《老挝统计年鉴》1991-2011 3.2 老挝金融发展概况

3.2.1 老挝金融发展的总量分析

金融总量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范围内金融发展的总体性指标,金融总量的增长是金融发展的表现之一。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老挝的金融取得巨大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金融规模在不断扩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地增强。金融因素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及发展态势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经济变量,也是牵动宏观经济波动最直接的因素。以货币、股票、债券等为代表的金融资产规模的急剧扩大,老挝的经济货币化程度和经济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 现代经济中,几乎所有的金融活动都与货币的运动有关,因为货币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金融资产,而且其他形式的金融资产的运动、发挥作用都需要借助货币运动加以实现。经济货币化程度就是指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货币分配与货币交换逐渐取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实物分配和实物交换,促进分配的效率得以提高。通常,反映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指标用广义货币(M2)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来衡量。一般来说,该比率越高,代表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金融业也越发达;反之,则说明经济货币化程度低,金融业落后。 3.2.1.1货币存量分析

如图3.7所示,在1991年,老挝经济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的存量仅分别为205.50亿基普、282.26亿基普和513.13亿基普,而到了2011年底,这三个层次的货币量分别达到了56,611.80亿基普、 72,467亿基普和264,018亿基普,分别增长了275.48倍、256.74倍、514.52倍。如果从老挝货币存量的阶段性增长状况来看,过去的二十几年间老挝经济货币总量的增长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以前,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曲线相对比较平缓; 第二阶段,2000年以后,M0、M1、M2增长都呈现出一个加速的态势,增长曲线越来越陡,在2005年到2011年的7年内,各个层次的货币规模均出现了量级上的增长。

图3.7: 1991-2011 老挝货币存量总额(M0、M1、M2总额) 资料来源:经济研究部及老挝中央银行,1991-2011年报 3.2.1.2金融相关比率分析

戈德史密斯(Goldsmith)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FIR)是衡量一个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在实际研究中,很多学者将金融相关比率定义为金融存贷款之和与GDP之比,即FIR=(D+L)/GDP。其中, D代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Deposits),L代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Loans)。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0年后,老挝的金融机构存贷款都呈现出一种快速增长的趋势。1991年老挝存款余额为426.50 亿基普,贷款余额为398.01亿基普,2011年则分别达到214,908.60亿基普和176,080.20亿元,1991-2011年老挝金融存贷款余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8.46%和38.44%。如以下图3.8所示:

图3.8: 1991-2011 老挝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和金融相关比率(FIR) 资料来源:经济研究部及老挝中央银行,1991-2011年报。

从图3.8可以看出,老挝的金融相关比率(FIR)逐年上升的。即从1991年的11.42% 上升至2011年的59.42%,在1991-2011年期间老挝金融相关比率年均为31.01%,说明了金融资产占GDP得比重逐步上升的,显示了老挝的金融机构发展较快。 3.2.1.3存贷款与GDP相关性分析 (一)老挝存款额度与GDP相关分析

图3.9: 老挝1991-2011年存款额与GDP关系散点图单位:亿基普 资料来源:经济研究部及老挝中央银行,1991-2011年报。

从图3.9可以看出,老挝的存款余额逐年上升的。即从1991年的426.50亿基普上升至2011年的214,908.60亿基普,说明了老挝存款余额占GDP得比重逐步上升的,显示了老挝的金融机构发展较快。

(二)老挝贷款余额与GDP相关性分析

图3.10: 1991-2011年老挝贷款额与GDP关系散点图单位:亿基普 资料来源:经济研究部及老挝中央银行,1991-2011年报

从图3.10可以看出,老挝的贷款余额逐年上升的。即从1991年的398.01亿基普上升至2011年的176,080.20亿基普,说明了老挝贷款余额占GDP得比重逐步上升的,显示了老挝的金融机构发展较快。

(三)老挝金融结构盈利能力分析

贷存比:既是银行资产负债中的贷款资产占存款负债的比例,又称为存贷比。通常情况下,贷存比为50%,即至少有50%的存款转化为贷款,是商业银行盈亏平衡点,低于50%,就有可能发生亏损。其他因素不变,贷存比例越高表明银行资产使用效率和盈利能力越强,更高的利率来自于增加贷款利息收入或减少存款利息支出。目前老挝国有商业银行贷存普遍在75左右。较国外成熟银行90%左右尚有较大差距。这也就反映老挝国内银行还有较广阔的盈利上升空间。

存贷款之比和存贷款之差是金融机构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存贷款之比

(Loan-to-deposit Ratio)是指银行贷款总额除以存款总额的比值,即银行贷款总额和存款总额的比例。从银行盈利的角度讲,存贷比越高越好,因为存款是要付息的,即所谓的资金成本,如果一家银行的存款很多,贷款很少,就意味着它成本高,而收入少,银行的、盈利能力就较差。存贷款之差是指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差额。如果贷款余额高于存款余额,说明银行的盈利能力较强,但是也要注意金融风险逐渐增加。

图3.11: 1991-2011年存贷款之比、存贷款之差

资料来源:经济研究部及老挝中央银行,1991-2011年报。 从图3.11中可以看出,老挝的存贷比从1991年逐步从93.32%下降到2011年的79.59%,存贷差从1991年的28.49 亿基普扩大到2011年的45,144.90亿基普。说明老挝的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意识较强,同时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属于中等水平。 3.2.2 老挝金融发展的结构分析 3.2.2.1老挝银行行业分析

老挝银行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东洋银行的基础上,当时老挝是属于法国的殖民地,所有的货币、信用以及各种银行业务活动都是为了法国政府服务而建立出来的。那时的老挝社会—经济是非常落后,主要的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没有融资的资本投资要求。在战争时期,老挝的社会、经济是被法国政治所影响,老挝社会—经济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大都是一些手工艺品的行业,大部分的资金和人力都是来投资、经营和发展这个项目。老挝从1952年初到1953年末,所有的银行都是有私人创办的,如:老挝首都银行(Lao-Vientiane Bank),万象银行(Vientiane Bank)及Viangjaluan Bank。为了发展要求,1954年老挝政府成立了财政部,来管理国家的货币和各种经费,但还是没有很大的权限范围,因为当时的老挝金融市场是被法国政府垄断,发行以及货币兑换都在法国政府的管理之内。

1989年至2004年的八家国有商业银行,重新整顿和合并后还剩三家。它们分别是:老挝外贸银行(Banque pour le commerce exterieur lao简称BCEL),老挝发展银行(Lao Development Bank简称LDB)和农业促进银行(Agriculture promotion Bank简称APB),它们的贷款占整个市场的55%。另外还有三家国内商业银行(两家合资及一家全资),它们占31%的贷款市场。除此之外还有六家外国银行分支机构,它们占14%的贷款市场。 因此看来,国有商业银行是主要银行。其总资产和贷款资产分别是6亿3千万美元和2亿5千万美元,其他商业银行部门在金融市场中占有其次地位。老挝银行的金融机构类别如表3.1所示:

表3.1: 2011年老挝银行业金融机构情况 序号机构类别机构个数

(个)分支机构个数(个)从业人数(人)资产总额(亿基普)占比重 (%)

1国有商业银行043034057214,933.8059.28 2合资银行021138239,478.4010.89 3私营银行1065158973,420.5020.25 4国外分支银行130119034,745.609.58 合计293806,218362,578.30100

资料来源:2011年老挝中央银行统计年报

截至2011年,老挝共有金融机构个数409个,金融机构老挝币(基普)各项存款余额214,908.60亿基普同比增长24.31%,金融机构老挝币(基普)各项贷款余额176,080.20亿基普,同比增长37.90%。如图3.6和图3.7所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稳步增长,金融总量运行呈总体平稳运势,金融资产规模逐步扩大。但从表3-1可以发现,老挝国有商业银行无论从机构个数还是资产总额都占了相当比重,老挝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有4家:Banque pour

le Commerce Extrieur Lao Public、 Lao Development Bank、Agricultural Promotion Bank和Nayoby Bank;合资银行主要有2家:Lao - Viet Bank和Banque Franco Lao;自人银行主要有8家:Joint Development Bank、Phongsavanh Bank、ST Bank、Indochina Bank、Booyong Lao Bank、ANZV Bank、ACleda Bank和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Bank;国外分支银行主要有11家:Siam Commercial Ban、Thai Military Bank、Bangkok Bank、Krung Thai Bank、Ayudhya Bank、Ayudhya Bank Savanakhet Branch、Public Bank、Public Bank Sikhai Branch、Public Bank Savanakhet Branch、Sacom Bank和Military Commercial Joint Stock Bank Lao Branch。6 3.2.2.2 老挝保险业分析

根据1990年颁布的老挝保险No.11/90.NA,以及1992年1月23日颁布的关于保险法实施细则的No.01/PM总理令,老挝境内的授权保险公司必须是经营保险业务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制企业,包括国营企业,联营企业或私营企业(公开上市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外国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根据老挝相关法律法规,国营企业联营企业或私人营企业以及外国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必须从老挝有关机构(财政部、计划和投资委员会、老挝中央银行)获得营业和投资许可。授权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必须遵守老挝的相关法律及法则。目前外国保险业者可以到老挝投资,投资方式两种方式即:有合资和独资。

老挝目前拥有三家保险公司:老挝国家保险公司(INSURANCE DU LAO)、老挝越南-保险公司(LAOS-VIET INSURANCE CO,.LTD)和日本TOKO保险公司(TOKO INSURANCE COMPANY.,LTD)。老挝国家保险公司是财政部与法国安联国际合资合作的保险公司。该保险公司是老挝保险市场上占有最大的份额,并有全国的分公司和办事处。

老挝国家保险公司( Assurances G n rales du Laos简称 AGL)是老挝政府与法国保险公司于1990年12月建立的股份制公司,其合资的资本比例是:老挝财政部持有51%的股份,安联公司持有49%的股份。本公司拥有超过200名员工和超过5000万美金的销售收入,在保险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并在

6 Lao Monetary Statistics,Q1 2. 2012,page34 [I]:http://www.bol.gov.la/laoweb/financial_statistics.html.

2008年得到国际奖项。老挝保险公司在老挝全国设有分支销售网点,在边境口岸等都设有销售服务支点,这些服务网络共同实现了非常好的销售收入和创造了非常丰厚的公司利润。7

老挝-越南联营保险公司是成立于2008年1月8日,其公司由四方代表签署即:越南投资和发展银行(BIDB)、越南BIC保险公司、老挝外商银行(BCEL)、越南联营银行(LVB)。根据协议:老-越保险公司注册资金为300万美元,经营期限50年,主要从事人寿和非人寿保险业务。老挝-越南联营保险公司是老挝外贸银行与越南合资创办的第二家保险公司,该公司创立后很快在老挝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老挝-越南保险公司正在努力扩大业务范围,并设计了很多险种供老挝民众选购。但目前的主要险种是汽车保险,人身意外保险等普通险种。相比于老挝国家保险公司已在老挝经营多年,老挝-越南保险公司需要在经营策略上和险种的创新上做出更多的努力。

TOKO保险公司是日本投资方名为“MUTSUI SUNITOMO INSURANCE GROUP CO.,LTD(MSIG)”的保险公司于2009年4月30日与老挝财政部签署合作协议出资200万美元占51%注册成立MSIG(LAO)保险公司,成为继2008年老挝-越南联营保险公司之后的又一家外资公司进入老挝保险行业的投资公司。该公司计划到2012年占据老挝保险市场30%份额,成为老挝最大保险公司。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汽车保险,人身意外保险等业务,与目前的两家保险公司经营相类似的保险业务。

老挝社会经济正在以较快速的增长,社会风险意识也逐渐提高。目前老挝境内的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业务基本上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需要保险来

保障自身的财产安全的意识就会增多,这对保险行业的发展和涉及的各个行业就会慢慢转变。在保险公司的险种里面还有很多行业或领域尚未涉及到,例如农业,高风险职业等等,这些都需要保险公司来参与并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宏观政策引导下,老挝保险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老挝各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老挝保险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保险规模扩大。2011年老挝保险收入达到7045亿基普,财产保费收入4375亿基普,各类赔款给付2670亿基普。截至2011年底,老挝共有保险业机构6家,28分支机构,保险及机构增加,有力的推动了保险市场的市场化进程。衡量保险业的发展程度一般常用的有两种指标: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两种。下面是所介绍常用的衡量指标: (一)保险密度。

保险密度是指人均保费收入,是当年年末保费收入和人口当年年末的比值。它可以说明该地区人民参加保险的程度,反应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保险业的状况。

从下面图3.12中可以看出,老挝的保险密度呈现增加趋势。从1991年的12,188 基普上升至2011年的112,038基普,年平均保险密度为43,701基普,这数据就说明了老挝的人均参保率较高,保险市场发展有所改善。同时也说明了老挝的保险市场发展潜力较大。 7 Lao P.D.R ,Social Economic Newspaper. “Japan(MSIG) signed a cooperation agreement with the Lao Ministry

of finance”*R+. April 23,2009.

图3.12: 1990-2011年老挝保险密度 资料来源:老挝统计年鉴1990-2011 (二)保险深度

保险深度是保费收入占该地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反映了该地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保险深度取决于一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保险业的发展速度。由于老挝的保费收入与GDP在数值上相差很大,散点图的效果图并不明显,故选用两轴折线图来表示。图上右边刻度是显示保费收入指标,左边刻度显示为GDP的对应数值,按不同的比例尺度将二者放入一张图中,这对于观察二者数据的变化趋势并无影响。从图3.13可以看出,老挝的保费收入与GDP均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图3.13:老挝保费收入与GDP关系图单位:亿基普 资料来源:老挝统计年鉴1990-2011 3.2.2.3 老挝证劵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一)老挝证券市场筹建

在第六次(2006-2010年)的五年老挝社会-经济计划中,建立老挝证劵交易市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政府授权老挝中央银行担任该工作的实施领导人。资源丰富的老挝希望通过复制越南和中国的成功经验,建立本市场来促进经济发展及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过去老挝的金融市场体系非常脆弱且不平衡的,本国经济要依赖银行的短期信贷融资。老挝的证劵市场一直在筹备之中,早在2007年9月19日老挝中央银行就和韩国证劵交易签订了谅解备忘录。2009年5月25日,老挝政府任命了证劵交易委员会,从而取代了原来的领导委员会;原来的证劵市场筹建委员会人员任命为证劵交易委员会办公室人员。2009年7月与韩国证劵市场签订了建立老挝证劵交易的协议,越南证劵交易所和泰国证劵交易所则为老挝证劵交易所的顺利开业提供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和必要条件。8 老挝证劵交易所于2011年1月11日正式成立,该交易所51%的股权属于老挝中央银行(出资102万美元),49%的股权属于韩国证劵交易所(出资980万美元,主要是系统开发和培训)。目前仅有两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一家是老挝外商银行。该银行是老挝最大的商业银行,发行20%的股票,收益约为1920万美元。预计2011年利润额为2120亿基普

(2623万美元),同比2010年增长约27%。另一家是老挝电力公司,许多投资者希望借此在老挝蓬勃发展的水力发电行业以及其快速增长的、向其他更大东南亚经济体输出电力的电力出口领域分一杯羹。老挝电力公司的25%股票可以交易,其中10%的IPO股票面对外国投资者。老挝电力公司本身持有75%的股权。其中Ratchaburi电力公司是老挝电力公司的最大股东,持股数额约为4330万美元。开业当天老挝证劵交易所的交易额比较少,仅仅21.4亿基普(26.5万美元)。这是老挝成立以来的金融交易市场开头的历史回忆。 (二).老挝证券市场基本信息

虽然老挝政府希望通过证劵市场交易吸引约为80亿美元的外资流入老挝从而促进老挝经济发展,但是为了保持外资流入和流出的稳定性从而使老挝货币(基普币)的值坚挺,老挝证劵交易所也对外国投资交易者实行一定的限制:外国人投资者最多只能购买老挝电力公司3%的股票;外国机构投资者则最多能购买该公司10%的股票;所有的证劵交易必须使用老挝货币即基普。老挝证劵交易所交易时间为工作日时间为8:30-11:30,每个交易日有量次交易执行,时间分别是10:00和11:30。国家法定假日、每周六、每年的最后三个工作日以及经济出现突发状况时,暂停证劵交易。 老挝证劵交易所指(简称:LSX指数)LSX指数=计算时点的市场资产/基期市场资产*1000,老挝证劵交易所公司上市标准:至少经营三年以上;股票份额大于或等于100万分,资本大于或等于100亿基普,市值大于或等于200亿基普;中小股东人数100人,持股比例10/100;最近一年的销售额大于或等于300亿基普,有三年盈利史,其中连续两年盈利,减值资本存量。外国人投资者也可以在老挝证劵交易所进行交易投资,主要流程和限制是如以下: 第一,是选择代理。外国人投资者应该指定自己的代理即老挝当地的经济人。本地的个人外国投资者可以自行申请获得身份认证。

第二,是办理身份人正。外国投资者应该准备相关的文件交给代理人,用于办理老挝证劵交易所市场运营颁发的身份认证。

第三,是开户。外国投资者需开立两种类型的账户:银行账户和证劵公司账户。 第四,是投资限制。每个外国投资者不能购买超过单只股票发行数量的3%,外国机构代表的限制为10%。9

8【老挝文】老挝人民民族共和国.《老挝第六次的5年(2006-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报告》[M].老挝投资-规划部,老挝投资与规划委员会编组,2005年3月。 9 老挝证劵交易所.《关于证劵交易产品和服务》[I] 老挝证劵交易网站: http://www.lsx.com.la/lo/product/lsx.jsp.

(三)老挝证券市场现状

2010年,老挝外商银行直接从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为股份制商银行;老挝电力公司则通过切分发电业务新成立控股子公司—大众发电实现股改。在一级市场发行方式,老挝外商银行通过澜沧证劵竞价发行,向国内投资者发行2,049万股,占总股本的15%,申购底价每股5,000基普;大众发电通过外商银行恭泰证劵定价发行2.17亿股,占总股本30%,发行每股4,300基普,外国投资者可以申请购其中40%。从发行效果看,盘子较小的老挝外商银行申购量是发行的170%,最低价成交价为5,500基普;大众发电有74%的发售最后2个申购日才勉强完成。

开市首日,市场成交金额为1.38亿基普(26.5万美元)。其中,老挝外商银行成交16亿基普,收盘价8,000基普,溢价45.5%;大众发电成交5.38亿基普,收盘价4,700基普,溢价9.3%。经过一个月的运行,2月10日证劵市场主席德普旺(Dethphouvang)向媒体透露,一个月来市场累计成交金额800亿基普(8,000万美元),日均成交448股,外国投资者交易量占62%。大盘总体呈现先扬后抑的特征点,头16个交易里表现强劲,从1,000点一路飙升到1864.98点,其中9个交易日连续涨停。外商银行股价从8,000基普涨到15,400

基普,累计涨幅95%,较一级市场最低成交价涨161%;大众发电股价从4,700基普涨到8,800基普,累计涨幅87%,较一级市场发行价涨105%。2月2日,特有大众发电的外国投资者卖出了200多万股手中的股票引发获利回吐,大盘急转之下,在接近6个跌停之后于10日报收于1496.89点。截至4月1日结稿时,大盘经一段慢熊走势回落到1314点,外商银行和大众发电股价分别报收于8,450基普和6,500基普。10

由于老挝证劵业起步较晚,并且受经济总量小、人口偏少等因素影响,证劵市场一直处于相对薄弱状态。专业的证劵和期货公司、以及上市公司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截至2012年年底,老挝共只有2家上市公司,全年累计股票、基金交易额为1236.93亿基普(1546.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了6%左右。证劵市场发展,不仅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也为经济发展筹集了大量资金,促进了产业结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老挝证券市场未来的发展 作为全世界最袖珍的证劵市场,老挝证劵交易所的诞生对于这个贫困的欠发达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来说是其金融业发展的里程碑。未来老挝证劵市场的发展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其一是不断做大做强上市公司,加强证劵市场融资能力。虽然目前老挝证劵交易所只有两家公司上市交易,单是随着交易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上市融资,不仅能够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帮助企业发展,也能够增加居民的投资渠道,更好的吸引外国资金。 其二是构建多层次的证劵市场。老挝目前的上市公司主要是大型国有企业。还没有建立其针对风险性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板。老挝要摆脱依赖农业、资源、国际援助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发展多元化产业,扩大经济增长动力,支持有潜力、有市场的高新技术产业。

其三是完善市场监督管理。健康的证劵市场离不开完善的监管体系。老挝证劵市场虽然正式运营时间不长,又是全球最袖珍的市场,但是在证劵监督管理方面也应尽快建立完善的证劵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及相关法规、政策。 10商务部网站“老挝证券市场浅析”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4月11日 17:38. 3.3 老挝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基本判断

在对老挝经济增长状况和金融发展做了总体描述之后,可以发现,改革开放20多年来,老挝金融总量和经济增长总量一直持续增长,从表3.2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具有同向的变动趋势,其它各项金融指标都与经济增长指标具有正向的相关关系。

表3.2: 老挝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指标(单位:亿基普) 指标19911996200120062011

国内生产总值7,218.0017,256.89157,018.00350,810.76668,658.60 固定资产投资14.6541.75454.371,300.942,828.57

第一产业36,534.7046,620.6060,561.9070,220.0095,770.00 第二产业10,563.4018,399.7027,895.2052,510.0094570.40 第三产业15,699.3022,161.5029,783.9075,527.50129,228.50 财政收入746.722,374.0021,675.0044,112.80106,023.20 贸易总额1,876.689,335.9873,641.44197,155.65407,213.09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26.502,688.2225,995.0064,921.60221,225.10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98.012,070.4719,143.6140,702.60176,080.20 广义货币(M2)513.132,449.2827,047.0070,461.10264,018.00 资料来源:老挝统计年鉴1990-2011 3.3.1经济货币化的程度判断

根据现代金融深化理论的所认为,一个国家的货币化比率会随着改革推进不断提高,但在一个健康的经济体系中,货币化程度不会持续提高,当货币化达到一定程度后,货币化进程度便告结束,经济货币化比率会在某一个区间保持相对稳定,而这个区间的最高上限就在1.0-1.2之间。换言之,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高,并不意味着一个国家金融发展的质量就达到相应的高水准。不仅如此,当一个国家经济货币化程度超过一定规模之后,经济货币的规模收益由规模递增转向规模递减,经济中的“泡沫”增多,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日趋加重。11

图4.14: 1991-2011年老挝人均GDP及金融深化度率趋势图 数据来源:历年《老挝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11 韩秋.金融深化角度下的中国金融稳定[D].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07年10月:pp.155-164.

改革开放以来,老挝经济货币化指标M2/GDP逐年提升,1991年为0.12,2001年为0.32,2011年则达到历史高位0.64,比改革初期提高了近6倍(见图3.14)。从数据中可以看到,1991-12011年间,该比率年均增长了10.17个百分点;2007-2011年间,这一比率开始出现加速上升趋势,每年上升17多个百分点。 3.3.2经济金融化程度判断

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货币存量的增长便会相对放慢,而非货币性金融工具的增长速度则相应加快,此时经济金融化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的金融深化程度。在经济学中,通常以戈的史密斯(Gold Smith,1969)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FIR)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金融化程度的指标。FIR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现存的金融资产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其中,一国的金融资产总量包括货币性金融资产和非货币性金融资产,货币性金融资产是指作为交易媒介的金融资产,可以用广义货币M2表示,非货币性金融资产是指不能充当交易媒介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各类贷款和有价证券。改革开放以来,以金融相关比率来衡量中国经济不同年份的金融深化程度,其发展速度也是相当快的。

下面以老挝1991-201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代表老挝这些年的经济发展程度,以金融相关比率(FIR)来代表老挝的金融发展程度,以此初步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基本判断。这两个指标1991-2011年的变动趋势如图3.15。根据图中所示,从1991年以来,老挝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平稳增长,从金融相关比率却波动较大,且经济的构成比较复杂,而金融却比较容易受外部生产影响,特别是国际、国内环境及资本市场影响相关。但是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从2008年开始,金融相关比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即从34.93上升到63.99%,上升了29.06个百分点。这说明这几年来老挝的金融发展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这与老挝党中央政府一直抓金融发展密不可分。虽然从图中难以看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确切关系,但是可以观察到金融相关比率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有较为相似的变动趋势。

图4.15: 1991-2011年老挝人均GDP及金融相关比率趋势图 数据来源:历年《老挝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3.3.3金融活动机构化程度判断 在经济雪中,金融中介效率是反映一个国家金融活动机构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从统计上说,金融中介效率在流量方面就由国内金融机构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取的国内非金融部门和国外部门发行的金融工具净额占发行总额的比率。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金融中介效率越高,该国家金融机构的垄断程度就越低,这表明间接融资比重下降,而直接融资比重上升,融资方式朝多样化和证劵化方向发展。为测定扩展的金融组织在整个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变化,我们可以把金融中介效率分为银行金融中介效率和其他金融机构中介效率,而前者又可以分为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中介效率和其他商业银行金融中介效率等。这些指标通过各金融机构持

有资产占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重来衡量,以此来衡量老挝扩展的金融组织地位变化状况与政府对金融控制变化状况。

下面将继续以老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代表老挝的经济发展程度,而以衡量金融机构效率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之比L/D(L-LOAN;DEPOSIT-D)代表老挝的金融发展程度,来初步地对老挝1991-2011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基本判断。这两个指标在1991-2011年的变动趋势如图3.16所示。根据图3.16所示,从1991年以来,老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平稳增长,而贷款与存款之比却一直呈下趋势,说明这段时间金融机构存款转化为贷款的相对数一直在下降。这与经济发展趋势不一致,但到了2008年贷存月之比却恢复上升,这就说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间在不同区间的考察一定有不同的判断的结论,不过从上图3.8可以看出老挝近年来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不断增加,这说明老挝金融发展趋势与经济发展趋势有一致性。

图3.16: 1991-2011年老挝人均GDP金融机构贷款与存款之比趋势图 数据来源:历年《老挝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3.4 老挝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过程 3.4.1老挝金融抑制历程

改革前的老挝金融体制是老挝成立之初在对旧的金融体制进行彻底改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政府过分地干预经济运行,造成了严重的“金融抑制”。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过多地依赖政府财政预算。实物生产计划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国营及国家管理的经济部门生产要素随实物生产计划而流动、组合,财政是资金配置的主要渠道,银行仅仅是计划和财政的附属物,只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簿记机关和出纳机构。

在长达12年的时间中,全国基本上只有老挝中央银行一家银行。一切信用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限制银行信用与国家信用以外的所有信用。老挝中央银行“统一天下”不仅垄断了所有的银行业务,而且还是管理国家金融和发行货币的机关,因此,在1986年以前,金融机构与老挝中央银行是同义语,根本不存在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在12年代初就被关闭。金融资产的价格受到严格压制,利率和汇率水平十几年不变,几乎完全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根本不反映资金和外汇供求信息。金融工具和金融资产极为单调。改革开放之前,老挝的金融资产基本上只有存款和现金两种形式。传统体制的集中性和单一性两大特征形成了单一的金融机构,信用形式、信用机构、金融市场、资产价格都存在严重的单一化现象。这种金融抑制并不是由于经济不发达导致金融本身的不发展而出现的一般的金融市场浅化和利率管制问题,从根本上说是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和银行体制要主动并且最大限度地“消灭”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体系。长期实施的结果是,在微观上窒息了企业活力,在宏观上促成了短缺经济,严重损害了实体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3.4.2 老挝金融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老挝的金融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由完全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由严格的金融管制向逐步放松的审慎监管变化的过程。金融机构由单一走向多元;金融制度由刚性走向有较好的弹性,由限制市场发展走向引导市场的发展;金融产品由单一到多元化,由简单到复杂;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服务从无到有。下面是从发展的思路,对此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

3.4.2.1金融制度的变化

老挝金融管理制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央银行自身金融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变革,即从原先纯粹的计划金融管制转变为金融宏观调控,并且宏观调控的方式从计划性、行政性手段为主的直接调控以市场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转变,在调控手段上逐步启用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等货

币政策工具。以及近年来尝试进行本、外币联动的双向公关调控。 (二)对金融机构的管制有所放松,并逐步走向市场化。 对于金融机构的业务管制有所放松。专业银行由严格的业务分工,彼此间不允许进行业务交叉,过渡到允许金融机构的业务适当交叉,再到允许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老挝外商银行、老挝农业促进银行、老挝发展银行、老挝政策银行)全面直接竞争。对金融机构业务管制的放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专业银行都可以开办城乡基普货币、外汇等多种业务,公平竞争;二是企业和银行可以双向自由选择,打破资金供给制。金融管制放松,给各家银行造成了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促使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此外,金融管制的放松也赋予了微观金融机构活力,其金融创新意识开始觉醒,老挝银行业的业务和工具创新在此之后开始涌现。

对金融结构信贷资金的管理由严格的计划管理逐步过渡到实行全面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管理逐步走向间接管理,手段趋于科学化。对金融机构的利率管理部分引入了市场机制。中央银行对同行折放利率基本放开,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简决定折放利率的升降:对存贷款利率允许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以增强利率的弹性和调节作用。

3.4.2.2金融工具的深化

现金国际上金融工具之复杂已几乎到了难以尽数的程度。它们在契约的基本特征、期限、可兑换性、市场销路、安全性、票面收益率的水平和特征,以及特有者和发行者的特点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差别。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银行放松对金融机构的业务管制后,老挝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开始不断涌现。从金融机构的负债业务创新看,先后出现了三个月、六个月、九个月的定期存款保值储蓄存款、住房储蓄存款、委托存款、信托存款等新品种;从资产业务看,出现了抵押贷款、质押贷款、按揭贷款等品种;从中间业务看,最具代表性的是信用卡,从无到有,从单一的消费功能到目前的本、外币存、取款、清算、投资、消费一条龙服务的IC卡,这是老挝过去未有过的新型服务。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老挝金融工具的创新也比较活跃,既有货币市场工具的创新,如国库券、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债卷、回购协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又有资本市场工具的创新,如中长期政府债卷、金融债卷、股票、受益债卷、股权证、基金证劵等。

所谓的金融市场就是资金融的市场,即资金从盈余部门流向赤字部门的行为的综合,包括票据、有价证劵和货币的买卖。金融市场依其所交易金融工具的期限的长短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按交易性质可区分为发行市场(或初级市场)和交易市场(或二级市场);按交易方式可分为柜台交易和交易所交易等。金融市场的深化在上述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改革开放以前,老挝没有金融市场,资金融同完全依靠银行间接融资这一条渠道。1995年,财政部开始发行长期政府债卷,金融市场从此起步。十多年来,老挝已经建立并形成了多种类、多层次、初具规模的金融市场体系。从市场种类看,老挝参照国际金融经验,建立了同业拆借、商业票据和短期政府债卷为主的货币市场:建立了银行与企业间外汇零售市场、银行与银行之间外汇批发市场、中央银行与外汇指定银行间公开操作市场相结合的外汇统一市场。

3.5 老挝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老挝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宏观来看,金融总量和实体经济总量基本是协调匹配的,金融资产规模与实体经济规模比例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波动。但是老挝金融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5.1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不够到位

目前有一些老挝国有商业银行还不是真正的现代金融企业,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但是看起来更像是个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其不以盈利为主目标,为了完成中央银行下达的提

高信贷资产质量任务,有资金也不增加贷款,普遍存在“惜贷”现象;为了完成总行的贷款业务指标,又会在贷款风险控制上放松把关,大量发放贷款,造成不良贷款的增加。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对象的选择上存在比较严重的门户观念,一般只对国有企业发放贷款,对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心存歧视。此外,国有商业银行地方机构缺乏独立性,导致了在地方政府和地方国有企业的压力下盲目发放贷款,在“倒逼机制”的作用下造成对上级机构货币资金的过量需求,从而对中央银行货币资金造成过量需求,客观上助长了通货膨胀和不良资产的沉淀,降低了资金资源的配置效率,客观上也使得老挝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增加了经济发展的隐患。 3.5.2 金融机构形式单一

金融机构是理解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一个关键。由于不同经济主体间的金融需求是有差异的、分层的,所以健全的区域金融机构应是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以满足不同的金融需求。在老挝区域,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的仍是国有四大商业银行,而且分支机构较少。其他股份制银行仍未进入该区域。金融机构在种类和数量上发展不足,缺乏非国有金融机构的引入和建立,总体金融机构的开放性和竞争性较差。 3.5.3 资本市场欠发达

资本市场是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采取市场化的方式,以金融工具为媒介,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场所。资木市场发展主要体现在国内外金融工具对该区域的介入和利用程度。如区域内上市公司的数量、规模、再融资能力等方面。老挝已经形成以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为主的资本市场,初步建立起了现代资本市场体系。但受国内经济发展部平衡的影响,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呈现“中高北南低”的状态。处于北南地区的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数额较少,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目前处于空缺状态,资本市场极其不发达制约了老挝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5.4 金融基础设施薄弱

金融基础设施是推进区域金融发展的基础,在老挝主要存在以下的金融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现象:一是市场发展不平衡。资金市场的金融基建较早、较完善,但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的建设起步较晚,许多方面还很不规范,不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三是体系发展不平衡。一方面表现在市场交易体系、支付结算体系发展较快,支持保障体系发展滞后。另一方面表现在各体系内部各系统的发展也不平衡。比如支付结算体系内的大额支付工具种类较全,小额支付还在发展当中,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品种和使用范围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6 本章小结

本章是对老挝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1991-2011年间做统计描述分析,包括经济增长总量、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经济产业结构、金融发展规模、金融结构、金融中介效率以及对老挝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出基础的判断。

通过分析,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随着老挝金融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越来越呈现出互为促进的积极关系,这种关系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普遍关系。老挝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相关关系,只能作为老挝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一个定性的基本判断,为了进一步的说明问题,需要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对二者关系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ay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