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分析

更新时间:2024-04-01 08: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分析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国贸903 200920190309)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日益活跃。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中国企业在美国直接投资面临着投资规模小、一些行业难进入和企业本身等问题,问题的本身有中方问题,也有美方问题。体上中方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企业实力弱、对美投资起步晚等经济因素,而美方的原因则以将投资与政治挂钩、对中国企业歧视性对待、限制性政策等非经济因素为主。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对美国投资的流量、存量变化和行业选择的研究,发现对美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积极对策。

关键词:美国 直接投资 问题

一、引言

(一)对美国直接投资研究的背景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我国逐步认识到过去一味追求引进外资做法的片面性,并开始使用对外直接投资这一方式开拓国际市场。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美国具有的强大经济实力和广阔市场,打开了这一市场,也就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因此,美国必然将成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首选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发展迅速,截至1999年底,共有500多家获准在美国投资,协议金额达7.91亿美元,其中方投资额为5.65亿美元。到2010年底,我国在美国直接投资金额 13.08亿美元,同比增产长44%,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1.9%,主要流向制造业、商务服务业、建筑业、采矿亚、批发和零售业等。美国亚洲协会的《报告》显示,从2003- 2010年。共发生244起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总金额达到116亿美元。但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数据,中国对美国历年直接投资存量仅相当于各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存量的千分之一。在2006-2010年,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阶段,存量增加了近25倍,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和日木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一样,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正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1

(二)对美国直接投资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虽然我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过分偏重对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偏重对国内连锁效应弱的产业投资而忽视对国内连锁效应强的产业投资;从事商品流通的贸易企业偏多,而生产性企业和金融服务性企业偏少等。然而,继续撑大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半径,不仅需要在宏观层面增强中美两国的政治互相度,还要排除来自美国国内的政治干扰,同时更需要中国企业进一步熟悉与适应美国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中国企业在美投资的情况也反映了当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特别是发达市场投资的处境。那么中国企业在美投资为何规模如此之小?中国企业在美投资的收益率为何如此之低?本文就此结合相关理论,对中国企业在美投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积极对策。

(三)文献综述

1、Beldelbos and Sleuwaegen (1998)①提出贸易与投资之间的这种替代关系从“关税引致投资”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即在东道国存在贸易保护的情况下,对外直接投资会替代东道国进口贸易。贸易与投资之间具有替代性,即贸易障碍会产生资本的流动,而资本流动障碍会产生贸易。

2、C.Casson(2005)②认为外商直接给美国政府带来重要的财政收人,美国需要依靠长期性外资流人弥补其国民储蓄与投资之间的缺口,维持美元汇率的高需求和高水平运行,使美国经济稳定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活动促进东道国美国的经济发展外,还将在一定程度上增进美国当地的就业和社会福利。

3、John H Dunning(2004)③认为中国对美直接投资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投资,实际上也是一种和平投资。回顾历史,尽管在中美建交初期中美之间的跨国直接投资关系以美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为主,中国对美国进行的直接投资很少,但是早期中国对美国有限的直接投资对于当时刚刚打破对外封闭状态的新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4、许海峰(2005)④认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发展很快,但在总量、方式以及其他方面和发达国家都有很大差距。当前,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比较状况为:发达国家1:1.33,发展中国家平均是1:0.19,中国是1:

2

0.03。可见我国直接投资的流人量和流出量呈现出被不对称性。在新形式下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既要扩大内需,又要扩大对外投资。这不仅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摆脱困境,获得广阔空间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5、李元媛(2010)⑤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日益活跃。中国企业在美国直接投资面临着外部环境风险和企业本身等制约因素。中国企业应多采用绿地投资与合资的方式组织企业,投资规模不局限与大企业,小企业同样可以以特色与专业取胜。为了未来的发展,企业应注重技术应用与管理,增强投资竞争力与长期盈利能力。同时,企业应多了解美国的监管和政策环境,尽可能的避免官方壁垒。

6、蔡恩泽(2011)⑥认为投资美国,有一定风险,有点抄底的味道。投资需要胆识,退出亦需要智慧,要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退出机制,发现危机苗头。及时抽身。以保证资金不受损失。

7、倪权生(2011)⑦认为中国企业在美直接投资并未带来更高的收益,传统的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实践,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动因更倾向于为了获取市场和战略资产。通过分析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和劣势,我们发现中国企业还不具备技术和管理上的完全优势。投资动机和比较优势合理解释了中国企业为何在美国的投资没有获得较高的收益率。

8、张焕波(2011)⑧认为加强国际分工和合作,充分发挥各国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方向。中美经贸发展,不仅关系到两国的切身利益,也对全球经济的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具有重要影响。扩大和深化中美双边贸易与投资,意义重大。

9、葛顺奇,阎大颖⑨(2012)认为中国的OFDI热潮才刚刚开始,而以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转折点,美国正在成为中国OFDI的主要受益者:中国对美国的投资已超过110亿美元,为美国创造了数以千计的就业机会,而且这些数字的年增长率均超过100%。

10、朱华(2012)⑩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活动迅速增长,呈现出明显的“蚌跳”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的极度落后到当前的一举领先,呈现出戏剧性的转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是进一步展开研究的直观判断基础。

3

二、中国对直接美国投资概况

(一)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现状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到1991年的起步阶段。中国处于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探索阶段,每年的对美国直接投资流量非常少,对外投资直接决策绝大多数属于政府行为;第一阶段1992-2003年的起伏发展阶段。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额迅速扩大,但年度之间非常不均衡、政府和企业开始主动对外直接投资。第三阶段是2004年到目前的持续发展阶段。2010年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流量为13.08亿美元,存量为48.74亿美元。收入与美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相比微不足道,但呈现快速上涨的势头。

近年来,中国对美国投资总体呈增长的趋势。2008年,按投资存量计,美国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第七大的目的地。根据美方统计,2008年中国在美国直接投资的流量超过4.2亿美元,存量为12.05亿美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4倍多和58%,占美国吸引海外直接投资的0.13%和0.056% 。2009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出现了大规模的回撤,致使当年投资存量只有7.9亿美元,占美国吸收外资存量的0.034%。以存量计,中国在美国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但近年来在存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从2007年的近88%,下降到2009 年的61%。从表2—1、2--2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后中国对美国制造业投资总体上有所回暖。2008年中国对美国计算机及电子设备,电气设备、家电及构成领域的投资存量由负转正,对化学领域的投资存量明显提高;但在机械、运输设备及其他制造业的投资存量继续下降。在2008年信息、储蓄机构及专业、科学和技术服务业的数据没有被披露出来,但按照投资存量总额推算,三者合计应为6.3 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美投资存量总额的一半以上,应是中国对美投资陡增的重要来源。2009年中国对美投资存量的下降主要由对批发贸易投资大幅下降引起。中国在该领域投资的降幅约为3.9亿美元。

4

表2--1 美方统计中国对美直接投资情况(2005—2009年) (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合计 1634121 1840463 2055176 2165748 2319585 中国 金额 比重 574 0.035 785 0.043 762 0.037 1205 0.056 91 0.034 直接投资存量,以历史 成本为基础 资料来源:美国国家经济分析局网

表2--2 美方统计中国在美国直接投资存量的行业分布

(2007~2009年基于历史成本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所有产业 小计 食品 化学 原生及合成金属 制造机械 业 计算机及电子产品 电气设备,家电及构成 运输设备 其他制造业 批发贸易 零售贸易 信息 储蓄机构 金融(储蓄机构除外)和保险 房地产及租赁 专业,科学和技术服务 其他产业 2007 726 -376 -2 -133 10 -12 -21 -3 -128 -87 668 1 * D D 2 65 152 2008 1205 -246 * -12 5 -25 85 9 -164 -144 873 -5 D D 135 2 D 117 2009 791 -187 -3 -72 -9 -16 79 34 -132 -67 486 -14 -4 D D 2 87 129 注:D为因避免披露个别企业数据而被隐藏;*为低于50万美元。 资料来源:美国国家经济分析局网

就2011年而言,截至年底,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到2600亿美元,投资的地区和国家已经达到177个,在境外设立了1.3万家企业。其中,中国境内投资者在美国设立的1600多家直接投资企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对美国投资流量为13.0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4%,存量为48.74亿美元。 从中国对美投资流量的行业分布情况看,制造业3.32亿美元,占25.4%;

5

商务服务业占17.7%;建筑业占12.9%;金融业和采矿业各占9.6%;批发和零售业占8.6%;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占3.6%;住宿和餐饮业占3.3%;房地产业占2.8%。

从中国对美投资存量的主要行业分布情况看(表2--3),制造业13.17亿美元,占27%,主要分布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橡胶制品制造业、医药设备制造业等;批发零售业11.26亿美元,占23.1%;商务服务业占11.8%;金融业占10.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占5.6%;交通运输、仓储业占5.1%;建筑业占4.7%;采矿业占3.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3%;房地产业占1.6%;住宿和餐饮业占1.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1%;农、林、牧、渔业占0.6%;其他行业占0.7%。 表2--3:2010年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单位:万美元) 行业 制造业 批发和零售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金融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建筑业 采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房地产业 住宿和餐饮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农、林、牧、渔业 其他行业 合计 流量 33196 11280 23145 12533 12533 2446 16859 12621 2564 3666 4275 1474 198 1813 130829 比重% 25.4 8.6 17.7 9.6 3.6 1.9 12.9 9.6 2.0 2.8 3.3 1.1 0.1 1.4 100.0 存量 131753 112609 57384 52440 27350 24654 22750 18662 14788 8034 5992 4650 3125 3208 487399 比重% 27.0 23.1 1.8 10.8 5.6 5.1 4.7 3.8 3.0 1.6 1.2 1.0 0.6 0.7 100.0 数据来源: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6

(二)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特点

1、投资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9年在境内注册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约1.2万家,其中近六成是有限责任公司,国有企业仅占13.4%,较前一年还下降了2.7。虽然2009年国有企业在中国全球对外投资存量中占70% ,但这只反映了以往国企比其他企业更早获得对外投资批准。同时,由于国有企业支配着中国的自然资源,因此其海外资源类投资项目的比例远高于私营企业。而自然资源投资项目在美国比巴西或澳大利亚要少。因此在美国的中国投资者大多是通过长期出口对美国市场比较了解的私营企业。2003-2010年,230项在美的中国投资中,有170项( 74%)为私营企业投资。民营企业除了通过的出门建立了对美国市场的更多了解外,主要是其投资行为容易被美方理解为纯粹的商业动机而不是其他。

2、投资方式以“绿地投资”为主。绿地投资又称新创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立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其部分或全部资产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就投资方式而言,绿地投资比兼并收购更容易受到美方的欢迎。正是如此,中国在美绿地投资不仅高于自身在美的并购比例,而且投资比重高于2010年其他国家的均值。

3、投资行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虽然中国在美投资呈现出全面开花的格局,但总体上并没有改变资本向制造业集中的传统趋势,而且传统组装业务依然是中国企业走向美国的“大头”。据悉,在2011年对美投资的十个产业中,达到了2亿美元以上的投资项目一半以上集中于工业制造业,而且投资最大的产业是机械设备和电子制造业。

(三)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动因

中国由一个重要的外资吸收者转变为重要的对外投资者始于2005 年。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数字相对于发达国家仍偏低,只占全球直接投资存量的1.2%。但是从动态角度来看, 近期各年流量的增长十分突出。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还不到世界总流量的1%,2009 年已接近4%,中国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的排名也在两年中从第20 位上升到第六位。由于中国的对外投资额持续增长, 而全球投资环境尚未从金融危机中完全恢复, 联合国贸 发会议组织估计,2010 年的全球直接投资流量与2009 年相比变化不大, 中国

7

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可以超过600 亿美元, 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十个对外投资来源地之一。如果按照以往典型新兴经济体崛起的发展模式来看,到2020年中国向海外输出的直接投资将达到一万亿至两万亿美元。不少媒体观察家和政界人士普遍认为, 中国近期对美国及其他西方工业国的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是政府推动的结果。但纵观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几个阶段, 这其实还是与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为了满足国内快速的经济增长需求,中国早期的对外投资集中在能源和资源领域;随着进出口贸易的持续扩大,贸易促进设施和相关服务业成为新的对外投资领域。近一时期,面临国内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需要, 在人民币升值的推动下, 对外投资开始向科技和高端技术市场转移。因此,政策推动是重要的政治前提,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真正动力是中国变化中的。

三、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

1、对美投资规模小,且波动大

中国对美投资虽然增长快,且居中国对外投资的前10位,但无论是在中国对外投资中的比重(1.2%,2008年,以存量计),还是在美国吸引外资中的比重(0.059%),都非常低。而且,中国对美投资非常不稳定,具有明显的波动性。2003—2009年间,中国在美国的投资流量在升降之间不断转换。中国对美投资不但总体规模小,单个企业的平均投资规模也很小。根据中国在美设立的1200家企业的统计数据测算,截至2008年末,中国对美投资单个企业的平均投资存量不足200万美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98年以来,在美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中50%以上的投资金额超过了20亿美元,而1亿美元以下的投资不足10%。

2、并购投资较少,问题突出

并购是美国等市场成熟经济体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据统计,1992—2008年并购形式对外直接投资占美国吸收FDI总额的均值为85.9%。而中国企业对美国的投资情况正相反,绿地投资的比重超过了80%。中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并购前期,中国企业的并购活动更容

8

易被认为危害美国国家安全而遭到抵制,中海油竞购优尼科(Unoea1)公司、华为收购3eom公司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案例;另一方面在并购后,中国企业与当地企业的整合容易出现问题,致使经营出现困难,最终导致并购失败。 3、有些行业难以进入

根据美国的政策,美国对直接投资的限制主要在航运、能源、传媒、基础设施、银行等行业的准人方面,具体规定包括:禁止外国船只从事美国各港口间的客运或商业运输业务;外国投资者在从事美国国内航空运输的航空公司中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5%,并且不得用其它方式对航空公司实施控制;禁止或限制在一些特定的能源领域(如核燃料材料)的外商投资;限制外资在美国拥有和运营大规模通讯媒体;限制外资在美国修建铁路、开发矿产和发展水电;外国银行在美设立分行、并购受到严格的监管限制。 4、签证中存在大量问题,影响了正常的商务活动

一、签证困难,获签率低。美国中国商会的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赴美人员的签证率仅为75.5%,赴美人数远远低于实际申请的人数。赴美签证难,已经成为很多中美经贸活动中的第一难题。二、签证手续烦琐,获得时间长。“9.11”以后,美国签证政策中增加了指纹扫描等生物鉴定程序,扩大了面谈对象的范畴,增加了对申请人的安全背景调查,致使赴美签证的获得时间延长,有些城市的申请者必须等候8O~100天才能获得面谈机会。三、签证有效期短。中国籍人员每次只能获得三个月有效、两次入境工作签证,致使许多中资企业的经理人员每三个月要回国重新办理签证。

(二)造成中国对美投资受阻的主要原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方企业实力弱、对美投资起步晚等原因,也有美方将投资与政治挂钩、对中国企业歧视性对待、现有政策中一些限制性因素等原因;既有经济因素的作用,也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总体上中方的原因主要表现为经济因素,而美方则是以非经济因素为主。 1、中方的原因

企业规模小、实力有限。中国企业的实力与中国经济总量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非常不相称。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当初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时的情况不同,中国缺乏有实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虽然在金融危机中,

9

中国企业的相对实力有所提高,但2009年中国入选世界500强的企业只有34 家,而人选的美国企业有140家。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不但造成了中国对美投资规模小、起伏大,而且制约对美并购形式投资的发展。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前期的研究、咨询投入,以及后期的并购支付。在对美投资中,中国企业多数采取了绿地投资的方式,只有少数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采用了并购的方式。而这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多数是有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极易遭到抵制。

对美投资起步晚。中国企业有规模的走出去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现象,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普遍低,国际化人才十分有限。根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2009年的企业调查报告,进行过对外投资的受访企业总体跨国经营指数在20%左右,而世界顶级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指数大多超过50%。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程度总体上较低。很多企业走出去后,经历了艰难的学习过程。中国对美投资也是如此。以IT业为例,中国四大电信运营商在美都有投资。这些企业在中国均属于全国性的大型公司,有的公司用户超过了3亿个,但在美国的业务却刚刚起步,还未立足,除中国电信外,企业的业务范围仅限于北美与亚洲的互联互通。 2、美方的原因

经济问题的政治化倾向,造成了对中资企业事实上的歧视。美国政府在对中国企业进行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过程中,往往因其“中国”或“政府”背景而给予特别对待,对中国对美投资正常发展的阻碍已日益凸显。

存在着一些客观上影响企业进入的障碍。我国企业对美国市场的开放度、竞争的公平性和法律的透明度等环境评价较高,但美国完备、复杂且过于专业的法律制度体系,造成了我国企业难以短时间明了在美国所要面临的政策环境,前期投入压力很大,后期的经营也存在诸多困难。

四、推动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健康稳定发展的建议

1、直接投资方式选择。中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时应该选择适当的投资方式与规模。在不追求相等的经济投入和回报的情况下,绿地投资不像并购那样容易引起政治敏感的问题。所以在可行的范围内,中国应该促进绿地投资,而应该尽量避免收购,特别是避免主动的竞标和带侵略性意图的交易等收购行为。与直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lj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