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更新时间:2023-03-08 05:18:2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2.2 一阶电路三要素导学案

12.2 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考纲要求:1、理解瞬态过程中时间常数的物理意义。

2、掌握一阶电路瞬态过程中电流、电压初始值、稳态值和时间常数的计算。

教学目的要求:1、理解瞬态过程中时间常数的物理意义。

2、掌握一阶电路瞬态过程中电流、电压初始值、稳态值和时间常数的计算。

教学重点:一阶电路瞬态过程中电流、电压初始值、稳态值和时间常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一阶电路瞬态过程中电流、电压初始值、稳态值和时间常数的计算。 课时安排:4节 课型:复习 教学过程: 【知识点回顾】

一、一阶线性电路: 。 二、一阶电路的三要素: 、 、 。

应用三要素条件: 。 三、应用三要素电路中各部分电压、电流的表达式: 。 四、应用三要素解题步骤:

1、作出t=0-(稳态1)时的等效电路图,求出uc(0-)和iL(0-);

此时在稳态1时,电容可看作 ,电感可看作 。

2、作出t=0+时的等效电路图,根据换路定理确定uc(0+)和iL(0+),其他的初始值按t=0+时刻的等效电路,依据基尔霍夫定律计算确定。

此时在换路瞬间,电容未储能,则电容可看作 ,若电容储能,则电容可看作 。电感未储能,则电感可看作 ,若电感储能,则电感可看作 。 3、作出t=∞(稳态2)时的等效电路图,根据基尔霍夫定律求出所要求得f(∞)。 此时在稳态2时,电容可看作 ,电感可看作 。

4、求时间常数τ:把储能元件断开,画出无源二端网络的电路图,求出两端的等效电阻R。 此时在RC电路中,τ= ;在RL电路中,τ= 。

5、写出电压或电流的表达式: 。 【课前练习】 一、判断题

1、初始值、有效值、时间常数称为一阶电路的三要素。 ( )

2、一阶RC放电电路,换路后的瞬态过程和R有关,R越大,瞬态过程越长。 ( ) 3、稳态电路中的电压、电流一定是不随时间变化的。 ( ) 二、选择题

1、一只已充电压100V的电容器,经一电阻放电,经20S后电压降压到67V,则时间常数τ的值约为( )

A.20S B.大于20S C.小于20S D.无法计算

1

12.2 一阶电路三要素导学案

2、如图所示,开关S断开前电路已处于稳态,当t=0时 开关断开,则( )

A. uc(0+)=8 V, uc(∞)=OV, τ=4uS B.uc(0+)=4 V, uc(∞)=0V, τ=1uS C. uc(0+)=O V. uc(∞)=8V. τ=1uS D.uc(0+)=8 V, uc(∞)=4V, τ=4Us 3、如图所示电路,开关S断开前电路已处于稳态,则S断开后初始瞬间 ( )

A.uc(O+)=4V,i1(0+)=1A,ic(O+)=1A B. uc(O+)=6V,i1(0+)=0A,ic(O+)=0A C. uc(O+)=0V,i1(0+)=3A,ic(O+)=3A D. uc(O+)=2V,i1(0+)=2A,ic(O+)=2A 4、如图电路,S闭合前电路已稳定,在t-o时S闭合,则( )

2V, τ=6s 322 C.uc(0+)=2V,uc(∞)= V, τ=2s D.uc(0+)=-2V,uc(∞)= V, τ=3s

33 A.uc(0+)=2V,uc(∞)=lV, τ=2s B.uc(0+)=-2V,uc(∞)=

第2题图 第3题图 第4题图 三、填空题

1、图示电路,S闭合前为稳态,t=0时,开关闭合,则iL(O+)= A,iL(∞)= A, 电路的时间常数τ= S。

2、如图S断开前电路处于稳态,在t=0时刻断开S,则uc(O+)= V,uc(∞)= V, τ= S。

3、电路如图所示,S断开前电路已处于稳定状态,在t=0时刻,断开开关S,则iL(0+) = A,iL(∞) = A, τ= s。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4、如图所示,在开关闭合前电路已处于稳态,在开关S闭合后,iL(O+)= , iL(∞)= , τ= .

5、图示的电路中,开关S闭合前电路已处于稳态,在t=0时,将开关S闭合,电容上电压的初始值uc(O+)= V,稳态值uc(∞) = V,电路的时间常数τ= uS。

6、电路如图所示,在开关闭合前电路已处于稳态,在开关S闭合后,uc(O+)= ,τ= .

第4题图 第5题图 第6题图

2

12.2 一阶电路三要素导学案

7、已知某电容过渡过程电压uc(t)=(10+6e)V,可知其稳态值Uc(∞)= V.初始值uc(O+)= V;时间常数τ= S.

8、如图所示,开关S断开前,电路已经达到稳定状态,当t=0时刻开关S断开,则初 始值ic(O+)= A,电路的时间常数τ= s,稳定后uc(∞)= V。

9、已知如图所示电路,开关s闭合前处于稳态.在t=0时刻开关闭合,初始值uc(0+)= V,稳态值uc(∞)= V,时间常数τ=___ _。

第8题图 第9题图

四、分析计算题

1、如图所示电路中,当t=0时开关闭合,将电阻R2短接,换路前电路已处于稳态,L=2H,试用三要素法求解电路中的电流iL、电压uL和uRl。

-20t

2、如图所示,E=20V,R1=12kΩ,R2=6kΩ,C1=10uF,C2=20uF。电容元件原先均末储能,当S闭合后,求uc。

【例题讲解】

例1:如图所示电路中,电路原已稳定,R1=20Ω,R2=20Ω,R3=10Ω,L=1H.E=10V。 试求:在t=0瞬间将开关S接通后的电感电压uL (t)。

3

12.2 一阶电路三要素导学案

例2:图示电路中,已知Us=50 V,R1=R2=5kΩ,C=2uF。开关K在1位时,电路处于稳态。t=0时,K由1位打向2位,

求:(1)电容电压uc和电路电流i的解析式;

(2)K打向2位经20 ms时电容电压和电路电流的大小。

【巩固练习】

1、如图,换路前电路已处于稳态,t=0时刻开关断开。 求:uc(0+).、uc(∞)、uC(t)。

【课后练习】 一、判断题

1、应用三要素法时,电路必须是线性的,电路中只有一个独立的储能元件,并且在t=0时刻进行换路。 ( )

2、电路的瞬态过程是短暂的,其时间的长短是由电路的参数决定的。 ( ) 3、在一阶过渡过程中,过渡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等于电路的时间常数τ。 ( ) 二、选择题

1、电路如图所示,t=0时开关闭合,t≥O时,i(t)为 ( )

18t121812ttt D.e- A. 12e5 B.12e- C.e-25525-

2、如图所示电路,t<0时电路已稳定,t=0时开关S从1扳至2。已知Is=25A。若 t从O→∞,电阻R吸收的能量为10J,则L= ( ) A.

1H B.1H C.2H D.25H 2

第1题图 第2题图

3、如图所示,t=0时开关闭合,t≥0时,uc(t)为( ) A.-100(1-e?1000t)V B. –50+50e?50t)V C.-100e?100tV D. -50(1-e?100t)V

4、如图,R1=1Ω,R2 =R3=2Ω,L=2H,U=2V,开关长期合在1的位置。当将开关合到2的位置后,则 ( )

4

12.2 一阶电路三要素导学案

222A,iL(∞)=0A,τ=0.5s B. iL(0+)=0A,iL(∞)= A,τ=s 33322211 C.iL(0+)=A,iL(∞)= A,τ=s D. iL(0+)=A,iL(∞)= A,τ=0.5s

33322 A.iL(0+)=

5、如图所示电路中,S由2合向1后 ( )

416A,uL(0+)=V 33288216 C. i1(0+)=2A,i2 (0+)=A,uL(0+)=V D. i1(0+)=A,i2 (0+)=A,uL(0+)=-V

33333 A.i1(0+)=2A,i2 (0+)=2A,uL(0+)=0V B. i1(0+)=0A,i2 (0+)=

第3题图 第4题图 第5题图 三、填空题

1、如图所示,开关S断开前,电路已经达到稳定状态,当t=0时刻开关S断开,则初始 值i(0+)= A,电路的时间常数= s,稳定后uc(∞)=____。

-0.5t

2、如图所示电路中,t=0时开关S闭合,这时iL=(1-e)A,可知该电路的时间常数τ= s,电感L= ,初始值iL(0+)= . 3、如图电路,开关S闭合前已处于稳定,在t=0时闭合S,则i(O+)= mA,i(∞)= A,τ= S。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5、如图所示电路,t

-2t

iL(t) =4eA,则电阻R=____。

第5题图

四、分析计算题

1、如图换路前电路处于稳态,试用三要素法,求t≥O时的i1,i2及iL。

5

12.2 一阶电路三要素导学案

2、如图所示,K是R=250Ω,的继电器,吸合时其电感L=25H,R1=230Ω,E=24V,继电

-0.693- 2.5

器的释放电流为0.004A,问S闭合后多长时间继电器开始释放?(e=0.5,e =0.08, -5

e=0. 00674)

3、试用三要素法写出如图所示指数函数的表达式uc。

4、在图中,R1=2Ω,R2=1Ω,L1=0.O1H,L2=0.02H,E=6V。 (1)试求Sl闭合后电路中电流i1和i2的变化规律;

(2)当Sl闭合后电路到达稳定状态时再闭合S2,试求i1和i2的变化规律。

5、如图所示电路中,开关长期合在位置1上,在t=0时把它合到位置2后,求iL表达式。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u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