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更新时间:2023-10-27 01: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建筑设计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前 言

根据原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工程技术等系列中、初级职称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 [2005]26号)及《关于北京市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34号)文件的要求,从2005年起,我市工程技术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试行考评结合的评价方式,为了做好考试工作,我们编写了本大纲。本大纲既是申报人参加考试的复习备考依据,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考试知识体系及知识点的知晓程度上,本大纲从对建筑设计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学识和技能要求出发,提出了“掌握”、“熟悉”和“了解”共3个层次的要求,这3个层次的具体涵义为:掌握系指在理解准确、透彻的基础上,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熟悉系指能说明其要点,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系指概略知道其原理及应用范畴。

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本大纲从对建筑设计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工作需要和综合素质要求出发,主要考核申报人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命题内容在本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内。考试采取笔试、闭卷的方式。考试题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

《建筑设计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

考试大纲编写组 二○一二年一月

第一部分 专业基础知识

一、建筑设计

(一)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1.掌握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方式 2.熟悉公共建筑造型艺术的基本特点 3.掌握公共建筑空间组合形式

4.了解常见公共建筑的空间尺度、视线设计及方法 5.了解公共建筑的技术和经济问题 (二)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1.掌握住宅套内各生活空间的布局与环境要求 2.掌握住宅空间尺度和细部设计尺寸 3.熟悉各类住宅的设计特点

4.了解各类公寓住宅的功能要求和设计标准 (三) 建筑设计过程与实践 1.掌握建筑类别等级的划分

2.掌握建筑各设计阶段设计深度要求

3.掌握中小型建筑工程及细部设计的实践能力

4.了解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技术、建筑与心理、行为的关系 二、建筑历史 (一) 中国建筑史

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过程及主要特征和技术成就 2.了解中国建筑发展中形成的各种法式规则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3.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成过程、典型特征和现有著名实物 4.熟悉中国古典园林和北京传统民居的主要特征 5.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纲领 (二) 外国建筑史

1.了解古埃及、古西亚、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成就与风格特征 2.了解欧洲中世纪拜占庭建筑、哥特建筑的结构与风格特征 3.熟悉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主要代表建筑、广场及建筑师 4.熟悉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艺术特色 5.了解19世纪工业革命后西方建筑的发展和变革

6.熟悉近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三、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 1.了解近代和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1

2.了解城市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的划分和主要内容 3.熟悉城市设计和居住区规划的基础理论和设计知识 4.了解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层次及设计原则 四、场地设计

1.了解场地的地理特征,包括地形、地貌、气象、地质、水文 2.了解场地的交通情况、周围建筑、空间特征与场地设计的关系 3.熟悉主要常见公共建筑的场地设计和居住区场地布局

4.熟悉道路交通、停车、广场、竖向设计、管线及绿化布置,并符合相关法规规范 5.掌握城市用地标准及场地设计的控制指标 五、标准与法规

1.掌握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

2.掌握民用建筑设计和北京地区建设工程规划设计通则 3.掌握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4.掌握工程建设标准中有关房屋建筑部分的强制性条文 5.掌握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6.掌握城市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规范。

第二部分 专业理论知识

一、建筑结构

1.了解结构力学基本原理

2.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的结构概念和力学性能 3.了解抗震设计的基础知识

4.熟悉常用结构选型和结构概念设计 二、建筑热工

1.了解建筑热工的基本原理

2.了解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基本原则 3.掌握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防潮的设计 4.掌握日照、遮阳、自然通风设计 三、建筑采光与照明

1.了解建筑采光和照明的基本原理 2.掌握一般民用建筑采光设计标准与计算 3.了解室内外环境照明对光和色的控制 四、建筑声学

1.了解建筑声学的基本原理

2.了解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与民用建筑隔声标准

2

3.了解各类建筑厅堂的混响控制时间

4.了解建筑隔声设计与吸声材料和构造的选用原则 五、建筑构造与材料

1.掌握一般建筑构造的原理与方法 2.了解高层建筑和无障碍设计的构造措施 3.了解建筑装饰装修构造

4.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分类和性质 5.能正确选用材料,合理解决构造与连接 六、建筑经济

1.掌握一般建筑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方法 2.掌握建筑面积的计算规则 3.了解基本建设费用的组成

4.了解工程项目概、预算内容及编制方法

第三部分 新技术知识与理论

一、 了解建筑参数化设计的基本概念

参数化设计是Revit Building的一个重要思想,它分为两个部分:参数化图元和参数化修改引擎。Revit Building中的图元都是以构件的形式出现,这些构件之间的不同,是通过参数的调整反映出来的,参数保存了图元作为数字化建筑构件的所有信息。参数化修改引擎提供的参数更改技术使用户对建筑设计或文档部分作的任何改动都可以自动的在其它相关联的部分反映出来,采用智能建筑构件、视图和注释符号,使每一个构件都通过一个变更传播引擎互相关联。构件的移动、删除和尺寸的改动所引起的参数变化会引起相关构件的参数产生关联的变化,任一视图下所发生的变更都能参数化的、双向的传播到所有视图,以保证所有图纸的一致性,毋须逐一对所有视图进行修改。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参数化设计,对应的英文是Parametric Design。是一种建筑设计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把建筑设计的全要素都变成某个函数的变量,通过改变函数,或者说改变算法,人们能够获得不同的建筑设计方案,简单理解为一种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自动生成设计方案的方法。

二、了解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和标准

一、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3

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

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二、绿色建筑评价有那些标准?

2006年3月7日,原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同年6月1日,此标准正式实施,成为我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地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

这个体系包括六大方面内容,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这六类指标涵盖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

二、 了解解构主义、极简主义、新都市主义等建筑与城市规划新思想 一些解构主义的建筑师受到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文字和他解构的想法的影响。虽然这个影响的程度仍然对受到怀疑; 而其他人则被重申的俄国人构成主义运动中的几何学不平衡想法所影响。在解构主义,也有对其它二十世纪运动作另外的参考: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互相作用,表现主义, 立体派, 简约主义及当代艺术。解构主义的全面尝试,就是让建筑学远离那些实习者所看见的现代主义的束紧规范 ,譬如“形式跟随功能”,“形式的纯度”,“材料的真我”和“结构的表达”。

在解构主义运动的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包括了1982年拉维列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 的建筑设计竞争(特别德里达和彼得·艾森曼的作品 并且柏纳德·楚米的得奖作品), 1988年现代艺术博物馆在纽约的解构主义建筑展览, 由菲利普·约翰逊和马克·威格利组织, 还有1989年初位于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由彼得·艾森曼设计的卫克斯那艺术中心(Wexner Center for the Arts)。

极简主义风格的居室设计极简主义(Minimalism),并不是现今所称的简约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之后60年代所兴起的一个艺术派系,又可称为“Minimal Art”,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动而走向极至,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于观者面前为表现方式,意图消弥作者借着作品对观者意识的压迫性,极少化作品作为文本或符号形式出现时的暴力感,开放作品自身在艺术概念上的意像空间,让观者自主参与对作品的建构,最终成为作品在不特定限制下的作者。

新都市主义的历史形成

新都市主义(NewUrbanism)是指上世纪80年代晚期美国在社区发展和城市规划界兴起的一个新运动。其宗旨是重新定义城市与住宅的意义和形成,创造出新一代的城市与住宅。它的出现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城市住宅和社区发展,并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在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中国。它起源于二战前的城市发展模式,即寻求重新整合现代生活诸种因素,如居家、工作、购物、休闲等,试图在更大的区域开放性空间范围内以交通线联系,重构一个紧凑、便利行人的邻里社区。

4

新都市主义包含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个方面体现为通过旧城改造,改善城区的居住环境,提倡回归城市的理念。另一个方面是在城市的郊区发展,对城市边缘进行重构。也是对城市郊区化扩张模式的深刻反思。与郊区化扩张模式相反,新都市主义赞同将不断扩张的城市边缘重构形成社区,使其具有多样化邻里街区,而不是简单地形成一个人们居住的“卧城”。

将这两个方面简单概括为:让城市自然化,让自然城市化。新都市主义的精髓就是让都市文明与自然属性和谐共存,在满足人们对城市资源的高度利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城市的基本作用,充分顾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倡导的是一种快节奏、低生活成本、高娱乐的都市“跃动人群”生活模式,强调居住背景、个性化生活;强调生活轻松便利的居住环境、和睦的邻里关系、全力以赴的工作、尽情地享受与娱乐的生活方式。 新都市主义的演变

18、19世纪工业革命是西方城市迅速发展的时期,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因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为解决所出现的这些城市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规划方案,如公园城市运动、田园城市运动、城市美化运动等。

面对大规模的郊区化,人们的反思一直没停止过。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一种后来称为“新都市”的浪潮出现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建筑界。新都市主义者旗帜鲜明地向郊区化无序蔓延“宣战”,以作为郊区化蔓延的“终结者”为己任。针对郊区化过程中的问题,新都市主义重新倡导较高密度、重视邻里关系的社区,广泛提倡不同阶层的融合,以步行为主要交通形式的居住模式。 新都市主义倡导一种生活

目前有这样一群人,为了不受都市的嘈杂、都市交通拥挤的影响,就把家和工作都安在离城不远,但是环境优美、生活方便、工作舒心。黄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住在城南可以享受一个比市区更为舒适的环境,打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大片的绿地、田野,可以选择花园洋房、联排别墅、独栋别墅等多种低密度的住宅,不必再去挤电梯公寓。新城南的政府配套设施、新会展中心带来更加便利的生活,医院、学校、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一样都不少,完备的商业配套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不仅可以居家在城南,更可以工作在城南,不必再每天起早贪黑奔波在家和单位之间,有更多的时间可以休息、娱乐、学习。新都市主义带来的就是这种生活。

第四部分 知识产权相关知识

一、了解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 二、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 三、了解知识产权法

四、了解专利权的定义与分类 五、了解商标的定义

六、了解著作权与版权的定义 七、了解专利权和商标的申报程序

5

八、了解专利权和商标保护的时效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1n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