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探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及部分答案

更新时间:2024-01-29 12:4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地质勘探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前 言

根据原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工程技术等系列中、初级职称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 [2005]26号)及《关于北京市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34号)文件的要求,从2005年起,我市工程技术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试行考评结合的评价方式。为了做好考试工作,我们编写了本大纲。本大纲既是申报人参加考试的复习备考依据,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考试知识体系及知识点的知晓程度上,本大纲从对地质勘探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学识和技能要求出发,提出了“掌握”、“熟悉”和“了解”共3个层次的要求,这3个层次的具体涵义为:掌握系指在理解准确、透彻的基础上,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并分析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熟悉系指能说明其要点,并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了解系指概略知道其原理及应用范畴。

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本大纲从对地质勘探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工作需要和综合素质要求出发,主要考核申报人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命题内容在本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内,考试采取笔试、闭卷的方式。考试题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

《地质勘探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

考试大纲编写组 二○一一年一月

第一部分 地质学

一、掌握地质作用 (一)外力地质作用:

是由地球范围以外的能源所产生的地质作用。它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以及日月引力及地球重力能等。

1、风化作用的概念及类型

风化作用是地表环境中,矿物和岩石因大气温度的变化,水分、氧、二氧化碳和生物的作用在原地分解,碎裂的作用。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2、剥蚀作用概念及类型

将风华产物从岩石上剥离下来,同时也对未风化的岩石进行破坏,不断改变着岩石面貌的作用。按力的作用方向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3、搬运作用的概念及类型

风化剥蚀的产物,在地质应力作用下离开母岩区,经过长距离搬运到达沉积区的过程,称为搬运作用。搬运作用的方式有拖曳搬运、悬浮搬运、溶解搬运。

4、沉积作用的概念及类型

被搬运的物质经过一定距离之后,由于搬运介质搬运能力(风速或水流速)的减弱、搬运介质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或存在生物作用,从风或流水等介质中分离出来,形成沉积物的过程,称为沉积作用。沉积作用的方式有机械沉积作用、化学沉积作用、生物沉积作用。

(二)内力地质作用

由地球转动能、重力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的热能产生的地质动力所引起的地质作用,主要是在地壳中或地幔中进行的,故称为内力地质作用。

1、岩浆岩作用

岩浆是地壳深处的一种富含挥发性物质、高温高压的黏稠硅酸盐熔融体,其中尚含有一些金属硫化物和氧化物。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由于外部压力的变化,岩浆向压力减小的方向移动,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成为岩石的全过程,统称为岩浆作用。

2、变质岩作用

由于地壳运动及岩浆活动,使已形成的矿物和岩石受到高温、高压及化学成分加入的影响,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的变化,形成新的矿物和岩石,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3、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tectogenesis):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1

二、矿物学与岩石学 (一)掌握矿物 1、矿物的概念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中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从而具有一定的形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它们在一定的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位。

2、矿物的物理性质

矿物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硬度、解理、断口、密度等。 3、矿物的分类

成因分类法:根据形成矿物的主要地质作用进行分类。 地球化学分类法:根据矿物组成中的主要化学元素进行分类。 形态分类法:根据矿物晶形进行分类。

一般将矿物分为自然矿物、硫化及其类似矿物、卤化矿物、氧化及氢氧化矿物及含氧类矿物。

(二)掌握岩石 1、岩浆岩及分类

岩浆岩是内力地质作用的产物,是由地壳深处的岩浆沿地壳裂隙上升、冷凝而成。 2、变质岩及分类

变质岩是岩浆岩或沉积岩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与原岩截然不同的岩石。 3、沉积岩及分类

沉积岩是由成层沉积的松散堆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三、地层学 (一)地层 1、掌握地层定义

地层指地壳表层成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是在某一地质年代因岩浆活动形成的岩体及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的总称。

2、熟悉地层划分

地层划分(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是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中的岩层进行划分,建立地层层序的工作。一般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首先根据岩性、岩相特征进行岩石地层划分,然后根据系统采集的化石进行生物地层划分,进而建立年代地层顺序。在划分一个地区的地层时,必须充分参考邻区已经建立的地层划分方案,便于地层对比。

(二)地质年代

1、掌握地质年代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 地质时代为宙、代、纪、世、期。

2

年代地层单位分宇、界、系、统、阶。 2、熟悉地质年代表

四、构造地质

(一)岩层产状及接触关系 1、掌握产状的定义及描述要素

岩层的产状是岩层在空间产出的状态和方位的总称。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2、掌握地层的接触关系

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通常,最基本的地层接触关系有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三种。另外,侵入接触,断层接触。

(二)褶皱 1、掌握褶皱的定义

岩层受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连续弯曲现象。

2、掌握褶皱的要素

褶皱的基本组成部分,用以描述褶皱的形态和产状。包括: ①核,褶皱的中心部位;

②翼,泛指核部两侧比较平直的部分;

③轴迹,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时出露的轴部; ④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⑤轴面,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联成的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曲面,轴面与地面或其他面的交线称为该面上的轴迹;

⑥轴,理想的圆柱状褶皱可以由一条平行其自身移动而描绘出该褶皱面弯曲形态的直线,这一直线又称为褶轴。

3、掌握褶皱的基本形态

褶皱的基本形态分背斜和向斜。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接触关系看,背斜核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则相反,核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4、熟悉研究褶皱的意义

许多矿产在成因、产状、空间分布上都与褶皱有密切关系,褶皱还不同程度的影响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因此,研究褶皱的形态、产状、分布和组合特点及形成方式和时代 ,对揭示一个地区地质构造的形成规律和发展史有重要的意义

(三)断裂构造

1、掌握断裂构造及断层定义

3

岩石在破裂变形阶段产生的构造,统称为断裂构造。 断层是一种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2、掌握断层的几何三要素

断层面,断层盘,断层线,断层位移 3、掌握断层的基本类型

根据两盘动向分: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根据断层走向和地层走向关系分3种:走向断层(纵断层),倾向断层(横断层),斜向断层(斜断层)。

根据断层组合分类:阶梯状断层,叠瓦状断层,地堑,地垒。 4、了解同沉积断层及其特点

同沉积断层又称生长断层,主要发育于沉积盆地边缘,尤其是大中型断陷盆地的边缘。在大盆地内部也常有次级同沉积断层。

在沉积盆地形成发育的过程中,盆地不断沉降,沉积不断进行、盆地外侧不断隆起,这些作用都是在控制盆地边缘的断层的不断活动中发生的。

1同沉积层断层一般为走向正断层,在剖面上常呈上陡下缓凹面向上勺状 2上盘地层增厚

3断距随深度增大地层时代越老断距越大

4上盘发育逆牵引构造,构成背斜,与断层走向一致延伸,背斜顶点向深部偏移,偏移轨迹与断层面平衡。

5、熟悉研究断层的方法和意义

区域性的断层不仅控制或影响区域地址构造的结构和发展,还常控制和影响区域成矿作用,并以为背景形成区域成矿带。某些中小型断层决定了矿体的产状和形态,对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的分布,储聚和运移也有重要影响,活动性断层更直接影响水工建筑和地震活动

(四)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岩石圈板块像木块漂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软流圈上漂移,它们的运动是不同步的.海洋岩石圈通过洋中脊扩张不断增长,老的岩石圈则又通过俯冲带被削减并返回到软流圈中.通过俯冲带的岛弧和大陆边缘火山作用可产生新的地壳,在弧后则产生弧后引张和弧后盆地火山作用.这样一种运动是通过软流圈的浅地幔对流所驱动.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亚欧地震带,所以是世界上地震较多的国家之一.

第二部分 矿床学

一、掌握有关矿床学的基本概念

4

(一)矿床和矿产

矿床是由地壳中的地质作用形成的,所含的有用矿物资源的质量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利用的地质体。

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二)矿体和围岩

矿体是由矿石组成的具有一定形状、规模和产状的地质体。矿体是采矿的对象,是矿床的主要组成部分。一个矿床通常包括数个甚至上百个矿体。

围岩是矿体周围包围矿体的各种岩石,它与矿体之间的界限有时明显,有时过渡不清,一般用品位来确定矿体。

(三)矿物和矿石

矿物:地壳中具有固定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天然化合物或自然元素。

矿石:当岩石中某一成份或某些成份的含量,以目前生产技术在经济上可有利地提取利用时,该岩石便称为矿石。

(四)了解矿石的品位、品级和储量 矿石品位: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

矿石品级:矿石的质量分级。一般划分依据有:矿石的品位,伴生组分,工艺性能。

二、了解有关成矿作用的基本概念 (一)元素的富集和成矿

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元素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称为成矿作用

(二)成矿作用的类型和特征

成矿作用按作用性质和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和变质成矿作用三大类

三、了解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一)矿床成因分类

矿床成因分类是依据矿床所具有的成矿特征来确定它们的成因归属。 (二)岩浆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岩浆矿床是指岩浆经分异作用使其中的有用组分富集而形成的矿床。 岩浆矿床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1、绝大多数矿体产于岩浆岩中,岩浆岩既是母岩也多是矿体的围岩。 2、矿床是在岩浆固结成岩的过程中形成的,即矿体与岩浆岩是同时或近同时形成的。因此,除个别贯入矿体外绝大多数岩浆矿床属同生矿床。

3、由于岩浆分异不可能进行的完全彻底,矿体与围岩多呈渐变过渡关系(贯入矿体例外);矿石与母(围)岩石矿物组合常具一致性,即矿石中的矿石矿物常是岩浆岩的副矿物,而母岩的主矿物常是矿石中的脉石矿物。

5

4、矿体围岩蚀变一般不发育或蚀变较微弱。

5、成矿温度高,多在1200-1500oC,硫化物多在1100-500oC。 (三)伟晶岩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伟晶岩矿床: 由伟晶岩形成过程中有用组分富集达到工业要求而形成的矿床。

特点:伟晶岩脉大多产在侵入体的顶部,往往成群出现。伟晶岩脉中除长石、石英和白云母等主要矿物之外,还可以找到很多种不常见的金属矿物和宝石矿物。花岗伟晶岩脉中的金属矿产可以有锡、钨、铋、钇、钍、铀、锂、铌、钽、铍、铯、稀土元素、锆和铪等。很多伟晶岩岩体呈脉状或透镜状,但也有巢状、筒状和不规则状的。伟晶岩脉有大有小,以长数米到数十米的最多。伟晶岩形成过程比较长,大多数伟晶岩是在700~950℃之间形成的。

(四)气水热液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特点:

(五)接触交代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在中酸性-中基性侵入岩与碳酸盐类岩石(或其它钙镁质岩石)的接触带上或其附近,由于含矿气水热液进行交代作用而形成的矿床,成为接触交代矿床。接触交代矿床具

6

典型的矿物组合(钙铝-钙铁榴石系列;透辉石-钙铁辉石系列),这些矿物组合称矽卡岩组合,由于矿床的形成在时间和成因上与矽卡岩存在密切联系,因而也称矽卡岩矿床。 特点

(1)矿床产出部位:在岩浆岩与围岩的接触带上,并受接触带的明显控制。

(2)矿石的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成分复杂,但具典型的矽卡岩矿物组合,结构构造也多种多样,但由于温度较高,有挥发分参加,因而矿石一般为粗粒结构。这为宝石矿的形成创造的良好的前题条件。

(3)矿床分带性:常具明显分带性。一般分为内带、过渡带和外带。

(六)热液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热液矿床是指含矿热水溶液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在各种有利的构造和岩石中,由充填和交代等方式形成的有用矿物堆积体。

特征:1)成矿物质来源多样性,比较复杂,以水为主,基本成分K、Na,Ca,Mg,Al;挥发性F,Cl,B;金属元素W;Sn;Pb;B……。

2)形成温度多在50-600℃。

3)矿床受构造控制明显(断层、节理、褶皱)。 4)成矿一般晚于围岩,属后生矿床,围岩蚀变明显。

(七)风化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地壳表面的岩石和矿石,在大气、水、生物等营力的机械和化学作用影响下,发生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使有用物质重新组合、调整、富集起来形成矿床的地质作用叫风化成矿作用,由这种作用形成的矿床叫风化矿床。 特点

(1)大部分是第三、第四纪的产物。因此,它们埋藏浅,便于露天开采。

(2)矿床分布范围与原生岩石或矿体出露的范围一致或相距不远,往往是沿现代丘陵地形呈覆盖层状分布,多为面形矿体。

(3)矿体深度决定于自由氧化渗透到地下的深度,一般几米-几十米。

(4)组成矿体的是在风化条件下较稳定的元素或矿物。 (5)矿石结构一般疏松多孔,多为土状、多孔状或网状构造。 (6)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个别也在大型或特大型。

(八)沉积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7

地表岩石、矿石在风化作用下被破碎、分解的产物,有机残骸和火山喷发物等,被水、风、冰川、生物等营力搬运到有利沉积的环境中,经过沉积分异作用沉积下来,形成的各种沉积物,当其有用部分达到工业要求时,即形成沉积矿床。

特点

(1)矿体常呈层状,且与围岩产状一致,整合接触。

(2)矿体规模一般较大,矿层沿走向延伸较广,可达数千公里,面积可达几万甚致几十万平方

分里。

(3)矿床常产于特定的地层层位。

(4)由于沉积作用较为复杂,因而沉积矿床的物质组成也较复杂。

(九)油气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十)变质矿床的概念和特点

早期形成的矿床或岩石,受到新的温度、压力、构造变动或热水溶液等因素的影响,即遭受变质作用,使其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形态、产状发生剧烈变化所形成的矿床,称之为变质矿床。

特点:

a、矿床分布于混合岩化区。

b、成矿时代大致与混合岩化时代相同。

c、矿化受构造裂隙控制,常伴有明显的围岩蚀变。

四、了解矿床的工业类型 (一)矿床工业类型的概念

矿床的工业类型:是在矿床成因类型的基础上,从工业利用的角度划分的矿床类型,

是按矿床中主要矿石加工工艺特征和加工方法而划分的矿床类型。它们是某种矿产的主要来源,

在工业上起重要作用的矿床类型。

(二)金属矿床的主要工业类型

金属矿床分为黑色金属、轻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放射性金属和贵金属矿床,以及分散元素和稀土元素矿床。

五、了解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一)成矿规律的控制条件

控制条件:区域地球化学、构造、岩浆、地层和岩相等方面 (二)成矿预测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部分 矿产勘查学

一、矿产勘查概论

8

(一)熟悉矿产勘查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矿产勘查亦称矿产资源勘查或矿产地质勘查,它是在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地质科学理论,使用多种勘查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矿床地质和矿产资源所进行的系统调查研究工作。矿产勘查是矿产预查、矿产普查、矿产详查与矿产勘探的总称。

矿产勘查原则(prospecting and exploration principles)是指导矿产勘查工作正确进行的一些基本原则。它源自矿产勘查工作的实践和经验总结,与矿产资源具有的地质和经济价值双重特性以及地质勘探工作性质有密切的关联。1957年克列特尔等提出矿床勘探原则,包括调查完满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均匀原则、最少人力物力消耗原则和最少时间消耗原则。这一问题的研究在中国得到重视和发展。1962年总结地质勘探工作经验时,明确指出地质勘探工作为国民经济服务,提出勘查手段的运用要以地质为基础等基本原则。1988年发展为将矿床勘查基本原则概括为:最优地质效果与经济效果统一、最高精度要求与最大可靠程度统一、模型类比与因地制宜统一、全面勘查与循序渐进统一。[

一、因地制宜原则 二、循序渐进原则 三、全面研究原则 四、综合评价原则 五、经济合理原则

(二)了解矿产勘查阶段的划分

矿产预查、矿产普查、矿产详查与矿产勘探 (三)熟悉矿产勘查的基本工序

1、勘查项目的确立与论证(立项论证) 2、勘查设计的编制与审批(设计编审) 3、勘查报告的编制与审批(报告编审

二、矿产勘查技术

(一)熟悉矿产勘查技术手段 1、地质测量法

地质测量是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对地层、岩石、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和矿产等进行观测与研究,把调查区域的地质特征系统综合起来,并客观地反映在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上,绘制成地质图,用来了解调查区域各种地质规律,特别是矿产形成和分布的规律,从而进行矿产预测,为发展国民经济提供地质和矿产资料的一项重要的地质工作

2、重砂测量法

重砂测量进行找矿时,主要是通过对矿床或含矿岩石中某些有用矿物及伴生矿物在风化、搬运、沉积和富集的地质作用过程中,在残坡积层中形成的重砂矿物的分散晕;在水系沉积物(冲积层)

9

中形成的重砂矿物的分散流中的重矿物的鉴定分析达到发现矿床的目的。

3、地球化学测量法

地球化学测量主要是研究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分散及集中的规律。在矿体形成的同时在围岩中形成了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的原生晕,以及在矿体受到破坏过程中发育了较晚期的次生晕。无论是原生晕或是次生晕其分布范围都较矿体大,因此可通过发现这些原生晕及次生晕来达到发现矿体的目的。

4、地球物理测量法

利用地球物理的原理,根据各种岩石之间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选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仪器,测量工程区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以了解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推断地质构造和能源矿产分布等的勘探和测试方法。

5、遥感地质测量法

是综合应用现代遥感技术来研究地质规律,进行地质调查和资源勘察的一种方法。它从宏观的角度,着眼于由空中取得的地质信息,即以各种地质体对电磁辐射的反应作为基本依据,结合其他各种地质资料及遥感资料的综合应用,以分析、判断一定地区内的地质构造情况。

6、探矿工程法

工程揭露法即通过探矿工程揭露松散覆盖的和地下深处的地质体(包括矿体)进行地质观察研究,从而取得地质矿产资料的方法。

(二)了解矿产勘查方法的合理使用 1、勘查工作阶段

2、地质条件和矿产特征 3、自然地理条件 三、勘探系统工程

(一)了解勘探工程的总体布置 1、勘探线 2、勘探网 3、水平勘探 (二)了解勘探类型

1、勘探类型的概念及划分依据 2、勘探类型的划分及注意的问题 (三)了解合理勘探网密度的确定 四、矿产资源/储量

(一)了解矿产资源/储量的概念与分类

10

(二)矿产储量估算 1、熟悉矿产储量工业指标

工业指标就是根据国家的各项技术经济政策、我国现有工业技术水平、矿产资源条件等因素而制定的。

主要工业指标:

1)边界品位,是指在储量计算圈定矿体时,单个样品有用组分含量的最低要求,它是矿石与围岩(或夹石)的分解品位,当有用组分品位低于边界品位时,即作为岩石处理。

2)工业品位,即在当前工业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下,工业上可被利用的矿体或矿块的有用组分最低平均品位,故又常称为最低工业品位和最低可采品位。

3)有害杂质平均允许含量,是指矿体(或矿段或工程)内的矿石中,对产品质量和加工生产过程起不良影响的组分的最大平均允许含量。

4)最小可采厚度,即在当前开采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对有开采价值的单层矿体的最小厚度要求。在储量计算圈定工业矿体时,是区分能利用(表内)储量和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的标准之一。

5)夹石剔除厚度,指在储量计算时,允许夹在矿体中间非工业矿石(夹石)的最大厚度。当夹石厚度大于或等于该指标时,必须将其剔除;当夹石厚度小于该指标时,则当作矿石一起参加储量计算。

6)最低工业米百分值,又称最低米百分值或米百分率,是工业部门对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等工业利用价值较高的矿产提出的一项关于矿体厚度和矿石品位的综合指标。主要用于圈定厚度小于可采厚度,但品位显著高于工业品位的矿体。

2、熟悉储量边界线的圈定和储量估算

3、了解储量估算参数的测定与计算估算 4、熟悉储量估算方法

5、熟悉矿产储量误差与精度估计

第四部分 水文地质学

一、地下水

(一)了解地下水赋存空间的特征

(二)了解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

(三)熟悉地下水的埋藏类型

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11

(四)了解地下水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五)熟悉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

地下水经常不断地参与着自然界的水循环,即地下水循环,包括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过程。

补给——含水层(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径流——水由补给处向排泄处的运动过程。 排泄——含水层(含水系统)失去水量的过程。

(六)熟悉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地下水的动态:地下水的各要素(水位、水量、水质、水温、流速、流向等)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随时间作有规律的变化。

地下水的均衡: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地下水在某地区某时段内水量、热量和盐量的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平衡关系。

(七)熟悉地下水资源与环境

二、水文学原理

(一)了解水体的水文特征及其基本变化规律 1、水循环与水平衡

2、河流的补给、径流、地下水以及河口水文 (二)了解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1、我国水资源概况 2、水资源系统基本理论 3、地表水和地下水调查方法

4、水资源的质量评价和数量评价方法 5、水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及保护问题

第五部分 环境地质学

一、了解环境地质学 (一)环境地质学的概念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二)环境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包括自然和人为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三)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

①区域地质环境研究

②地质灾害的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 ③地球化学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

12

④古气候的变化规律

⑤工程建设中可能引起的环境恶化问题 ⑥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环境地质问题

二、了解地球的生态环境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生物多样性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三)生态系统主要类型 三、了解地球的资源与环境 (一)自然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二)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四、了解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一)地质灾害的概念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或现象。

(二)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典型泥石流示意图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13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三)地质灾害的防治

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如支档、锚固、减载、固化等,并附以各种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简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或修地表排水渠。

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注入。

第六部分 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

一、了解地球化学基础 (一)地球化学的概念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

(二)地球及地壳的元素丰度

(三)地球化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四)同位素地球化学 二、了解地球物理基础 (一)地球物理的概念 (二)固体地球的主要物理特性 (三)地球物理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七部分 知识产权相关知识

一、了解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 二、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 三、了解知识产权法 四、了解专利权的定义与分类 五、了解商标的定义 六、了解著作权与版权的定义 七、了解专利权和商标的申报程序 八、了解专利权和商标保护的时效

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pe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