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台前后的陆军整编

更新时间:2024-04-27 01: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撤台前后的陆军整编(1949-58)

组织改革的权力、实力与情感因素: 撤台前后的陆军整编(1949-58) 郑为元

作者简介

郑为元: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校区)社会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研究专长为发展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及工业社会学。郑教授在社会学之外嗜读军史,并开设「军事与社会」。他是中华军史学会、中华战略学会、中华民国国防政策与战略研究学会及美国海军学会会员。 提要

1950年在台陆军部队主要属中央嫡系,但地方军系也有几个军。1949-58年十年间,陆军实施大规模的整编。国民政府失去大陆,正当性尽失,民心士气跌到谷底。从组织改革的观点,陆军一方面要整顿番号众多,实力残破的军师单位,以成为可战之师,一方面要安定军心,以防

敌人分化运用。本文由权力、实力和情感三因素分析此一整编经过。从组织理论来看,整编的考虑主要是效率,裁撤残破的单位,但也要考虑到感情,保留有历史和情感的单位。陆军整编对安定军心,关系重大。分析整编的过程,发现客观标准和主观的情感相互为用。决策高层居支配地位。一方面建立整编的规则,又时而权宜运用。整编过程固然依照客观标准,决策高层主观喜好的干预也相当大。客观标准的运用,会避免改变组织原有的权力结构。本研究的结论也可类推到如企业和大学的民间组织改造。

关键词:国军(Chinese Nationalist Army),陆军整编(Army Reorganization),孙立人(Sun Li-jen)。

壹、前言

军队整编是组织合理化的过程,进行单位的合并与裁减。从功能论的组织理论来看,属于组织改革和组织再造。本文主要就是在分析在这重整过程中,什么机制决定,哪些军师保留,哪些军师裁撤。高层如何运用「权力」对「实力」(具有客观的「功能」)和「情感」(由高层支配者主观来「诠释」)两个因素,决定军师的命运。同时也要看部属(受支配者)如何运用其「实力」和诉诸「情感」,来影响权力高层的决策。

从陆军的组织改革(整编)也可对照到民间企业的组织改革。近20年来,全球股市兴旺(多为泡沫现象),企业组织兼并普遍,有的目的是降低成本,私营企业在经营合理化的名目下,进行冷酷无情的裁员。企业组织改革的客观标准是经济价值(实力),如成本、利润、成长率等。如何顺利推动裁员,是一大问题‘有以员工当作改革的障碍,因此强调员工沟通,如互动训练(sensitivity training)1。有以实力表现(merit)来决定去留,是公平公正,能获得多数员工支持的策略2。军队的整编也是如此。「汰弱留强」,裁撤空洞的单位和冗员,提高战力(效率),道理和企业经营合理化一样。黄仁宇指出,改革失败,是「无法在数字上管理而失败」4。组织改革要强调客观标准,但这些标准,就像效率和学术评鉴,是可争议的。

从「合理化」客观来看,被裁并的军师应属「残破之师」。将残余部队纳编到实力比较完整的单位。事实并非都是如此。从国军撤台初期的整编来看,有历史(战绩辉煌),层峰对之有感情,党内派系色彩不浓厚,是单位保留的重要因素。此外,从社会学诠释论及互动论的观点,组织改革也不全是由上而下的过程。组织改革的高层决策者,中层和基层的人员,都扮演一个角色。对于这些行动者的行动,本文也做了描述。由此,本文的分析顺着以下四条思路:

「权力」:指拥有决定军师的保留与裁撤最后决定权。在顺水推舟之下,权力是看不出来的。如一个主客观都优秀的部队,保留下来,就看不出

谁在借势使力。权力只有在「逆向操作」时,显现出来。如保留一个战力不强,又无历史的部队。

「实力」:指的是一个军或师的实力,有如营利组织的「经济价值」,属于「客观标准」,包括部队缺员比例低,武器残缺比例低,建制基本完整,有相当实力。保留实力完整的军师,合乎「汰弱留强」的组织「合理化」原则。评估实力的「客观标准」,泰半笔者称为「规范价值」。由于这些标准无法在战(市)场上验证其价值,但「上面」又要求这些,具有规范作用。评鉴军队的规范价值,有演训成绩,校阅成绩,官兵教育程度,比赛成绩。这些客观标准,都是表面的。至于部队临战时的团结、沉着、勇敢、灵活的表现,无法验证。

「情感」:指的是权力支配者对一个军或师是否产生感情。这种感情也许是建立在该部过去的战绩及名气,如52A,也许是建立在特殊的人脉关系上。如蒋中正总统家乡浙江部队75A,以及虽非嫡系但特别忠贞的部队,如西北军40A,粤军63A。

「中下层人员」:早期组织研究称为基层参与者(lower participant)。他们凭着个人特有的专长、社会资源(人脉)、地位,积极作为或不作为。这些请托大多有关维持或扩大自己及部队。如恢复损失部队番号、维持现有部队番号,请给番号扩充部队、编并他人部队、请托职务和补给等。国军嫡系是以蒋总统为大家长的恩侍关系结构。这个私人关系在

蒋总统下野后继续存在5。国军军政军令分立,补给属军政权,属于国防部部长(行政院长何应钦兼)。部队指挥属军令权,听命于参谋总长(顾祝同)及战区司令官,均唯其派系领袖旨意是赖。6黄埔将领都算「天子门生」,惯于直接向老校长蒋总统请托,越级报告,直达天听。这些请托大多是由蒋总统的小同乡,总统府参军处军务局长俞济时中将转呈7。军务局长负责签报呈转所有送蒋总统的军事公文信函,因此俞局长权倾一时。蒋总统下野后,设立总裁办公室,他还是跟随蒋,签呈公文如常。李代总统宗仁只能调动两个兵团的桂系部队。此外,整编也不是上面一个命令可以搞定的。要顾及被整编的部队长利益和面子。上面的人有时可以不负责任,让当事人(并编和被并编部队长)自己去协调。但是,如果计划被并编的部队长犯了错,他就失去讨价还价的力量了。

贰、撤台陆军的来源

抗战结束国军复员裁军后,保留9l个军(含骑兵军2),252个师(含骑兵师13)。

国共政治协商期间,国军缩编。山西、河北、东北及新疆除外,军缩编为「整编师」,师缩编为旅。抗战后次年1946年3月,颁行「三十五年度陆军整编实施方案」。

年底编成55个整编师,143个整编旅。到1947年2月底止,共编成57个整编师8。许多整编师只辖三旅或二旅六团,军直属部队大部缩减,战力大减。1948年9月底济南失陷后,国军将整编师恢复成军,陆军101个军之中,只有43个编制为三师九团及以上,实力增加有限9。撤台陆军各军,全是历次戡乱战役残存,重建及新建者。历经抗战有历史之军,几无建制完整来台者。抗战及国共内战(戡乱)期间,陆军以军(以下以当时仿日军用法以A表示,代表Army,来台整军后,军依美军习惯以C表示,代表Corps,是Army现译为军团的下一级单位)为战略单位,军部辖有建制内之师及后勤支持单位,而欧美以师(以下以D表示,代表Division)为战略单位,军只是指挥机构,军依任务编配不定数量的师。国军军的番号序号由1至100。番号超过100的是戡乱期间新组建的军,主要是以地方保安团队匆促改编。1948年9月,陆军把新编军(包括著名的N1A,N6A)和暂编军(TA)番号的「新」和「暂」字取消改为一般序号10。师番号由1至200。20lD-209D是青年军。番号序号超过209的师除新编师改番号外,均属匆促扩编和新建的单位。

国军大崩盘始于1948(民国37)年9月济南战役。整个兵团(两个军或整编师以上),一个个损失。济南战役中,国军损失3个整编师,13个旅,11万人。紧接着是东北,损失军12 11,师33,45万人12,只有52A(二师2万人)营口撤出数千人13。关内援军由葫芦岛撤出的,也只有39A、54A和独95D,得以辗转撒来台湾。一周后的徐蚌会战,国

军奋力最后一搏两月余,损失了22个军56个师,45万人。几乎同时的平津会战,天津国军战殁,北京局部和平国军接受G-JUN改编。平津地区13个军39个师又3个旅,40万人,只有塘沽国军由青年军208D扩编的87A(三师),独立95D,新组建的318D(此师国军战史漏列)及交警两个总队(团级)撤出3.6万人。1949年4月,太原孤城终于失陷,围城中有6个军18个师,7万人。以上战役,国军损失54个军及整编师,150多个师及整编旅,130万人以上,而且这都是国军中有经验最有战力的部队。以上数字总加自《戡乱》各次战役国军数量,似乎偏高。因为,依照《戡乱》所载1948年1月「陆军各部队兵员编制、实有、缺额概况表」,陆军共有93个军及整编师,实有220万人。其中东北国军实有25.3万人,华北国军实有28万人,较上面的损失少很多。这是因为没把国军后来大事扩充的来源,地方保安团队和非正规军算进去的缘故14。

徐蚌会战后,国军精锐尽失,但还有相当部队守备长江。剩余的华东部队,包括从东北华北撤出的部队,在长江下游有20个军番号,55个师番号(其中3师只有一团)。不过总指挥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不理会国防部作战计划,以奉下野的蒋总统指示为由,把精锐集中上海,而非G-JUN渡江的南京两翼15,结果G-JUN轻易渡江,准备固守数月以待国际局势变化的上海,也只守了半个月。但上海的黄金及时撤运。1949年5月,这20个军的残余从上海和浙江福建撤退到舟山和台湾。根据大陆出版的正式战史,三野歼敌三十万,国军损失10个军,32个师,

被俘27.8万人,伤亡2.4万人。从G-JUN死伤达4.6万几为国军二倍来看,国军败在部署不当而非不能战16。国军资料显示参战20个军,55个师。在上海有8个军25个师(不含崇明岛及横沙列岛),有14.6万人17。依据《戡乱》,国军从上海撤出7.9万人18,是预定载运人数,而非实际撤出人数。戡乱战史记载52A撤出2.05万人,54A撤出1.7万人,但54A军长阙汉骞自传称,54A三个师,「第八师已在上海全部牺牲,二九一师所余无几,只剩整个一九八师矣,」19。又据52A25D团长张晴光回忆,25D只撤出一个团,他负责殿后,全团来台只有二百人。52A排长郭宗富说,2D和25D一共只撤出5千人,296D则撤出5千人20,合计一万人。G-JUN《三野战史》则称上海国军撤出5万人21。

国军从上海撤退后,清查战斗序列。依据当时(1949.6.3)档案资料,国军估计账面上,全国尚有军93,准备并编为军77,师197,2,106,831人。这包括徐蚌会战后,国军成立九个编练司令部,重建和新建的28个军。但除胡琏的第二编练司令部所练的三个军,有18A老军长江西省主席方天的帮忙征兵外,其余战力有限,枪枝不足,连60迫击炮都很少22。江防战后,国军一路撤退,有些军师下落不明,此数虽然精确到个位数,数字并不可靠。这些部队地理区分如下:

东南区:江防及上海战后,损失惨重,计划将原有33个军(包括新编练之军9)并编为军17,师41。

广东区:军5(新编练军4)师13:青岛区军2师6(4师新编,另有保安旅4,独立团1)。青岛刘安祺部当时正在海上撤往广东、海南途中。上海原来以为可以防守数月,却只守了半个月,由于青岛与上海撤退几乎同时,结果船只调配不及,使得数万上海国军无船可搭;西南区军13师32;华中区军17师44;关中区军l2师32;绥远榆林区军l师5。这些部队,最后只有华东,广东海南,青岛部队的能够有组织的撤退来台。其余地区有华中部队的两万多人经越南富国岛来台。西南部队有云南数千从缅甸来台,甚至新疆还有数百人经印度中东辗转来台。这些后来被称为老芋仔的国军,六成到三分之二是历经千辛万苦,冒死投奔来台的忠贞官兵和流亡学生,包括数万G-JUN释放的归俘。其中5万多无职可派的「编余军官」(联勤就占了一半)和2万无部队可归队的归俘2万多人,成为国防部手中的烫马铃薯。

这7万余人国防部准备以100万银元(袁大头)资遣23。编余军官是抗战后国府的头痛问题24。有些地方官员,为来台不惜入伍当兵。晚到的有韩战的一万四千反共义士(相当比例的是前国军),越南富国岛和缅北接回的四万人。其余三分之一到四成就未必是自愿来台者。徐蚌会战后,国军成立九个兵团级编练司令部,福建、江西、浙江、广东、湖南就占六个,分区征兵。这四成估计自陆军撤退来台约四十万人(依据刘安祺的访谈纪录)中,胡琏第二编练司令部改编的第十二兵团部队就有三个军九个师,有九万余人25,绝大多数是江西福建的征兵。这些被征召之兵,原订服役二年,期满退役26。来台后却不准退伍,后来被列为

「志愿役」,事实上退役后也有家归不得。其它重建和新编练的军,征召不足且撤退中溃散,来台不多。其中多是既有省保安团队整编,而非另外征兵,如江苏暂l军(T1A),123A、闽南莆田的121A,广东重建的4A、62A、63A、64A和新建的109A。此外,还要加上国军撤退途中被拉夫、抓兵来台者、山东流亡青年学生被强征入伍者27,及金门古宁头的七千G-JUN俘虏。

参、来台前的整编

G-JUN渡江后,国军江防部队中,华东部队一部退上海再退舟山,一部退浙江福建。退舟山较完整,退福建部队仅余残部。来台前后,裁并频繁,多数军先缩编为师,师缩编为团,并入其它军师。28

一、舟山及嵊泗列岛部队

浙江的军政首长,省主席兼浙江绥靖司令,是老资格的周碞(1949.2接替被枪决的陈仪),将退浙部队整编,合并。撤来此区有以下各部队:

75A:前身为满清新军第21镇81标,北洋军浙军2D,国民革命军6D。6D是其基本部队,6D扩编为75A时,周碞是师长及第一任军长。这个中华民国最老的部队所以保留,可能是国军唯一蒋老总统老家浙江部

队。大陆时期蒋委员长和国军陈胡汤三巨头都是浙江人。75A抗战末期是接受美式配备的部队。戡乱时在山东及华东作战。豫东战役受重大损失。在江南重建,在上海纳编塘沽撤来的独立95D。淞沪战后移师舟山。在舟山辖6D,16D与95D。16D只有一团,失守外围大榭岛后16D番号撤销。

87A:由驻在河北的青年军208师扩编。208D于1945年4月在江西成军。1948年9月扩编为87C,含220D,221D,222D三师。由塘沽撤退到浙江后,裁撤220D缩编为两个师。其221师防卫登步岛有功。

T1A:江苏省主席兼保安司令及第一绥靖区司令丁治盘(北洋直鲁军出身)由江苏保安部队组建的两个军之一。上海撤退后,T1A由崇明岛撤到舟山北方属于江苏省的嵊泗列岛。三个师(13D,14D,15D)三万多官兵眷属挤在几个小岛上,补给司令部只按1.5万人发给30,难以维持,丁治盘只好把T1A移驻舟山交给周碞指挥,接受改编。

45A:改编自三个总部警卫部队,包括国府警卫总队。原有三师,江防战役后撤到浙江,缩编为一个102D,守备舟山外围的金塘岛。因轻易失守该岛,被撤销番号。

2lA:川军,抗战时出川作战,立下下少汗马功劳。戡乱时任华东守备,除守江之役外,未参与大战。「二二八事变」后来台镇压(文献所称的

21D实为21A改编之整编21D),事毕调回大陆。由上海撤台又奉转调舟山兼并45A。后来陈诚以21A人数不满万人要裁撤21A,拨补舟山各军。重警备司令前军长刘雨卿写信向军务局俞局长求情,略以台北召开的上海作战检讨会中,汤总司令以21A在上海作战「忠勇执行任务从无取巧趋避情事,举战绩为各军之冠...」31。2lA命运在后段分晓。

周碞先后撤销45A并入21A,不久要2lA编散并入75A。又把TlA缩为一师另两团。当时舟山部队包括实力尚可的75A及87A都缺员缺武器32。周碞裁撤的基本原则是,有历史的兼并新编的,人数多的兼并少的,军长是学长,战绩多名气大的,兼并名气小的学弟部队,嫡系兼并旁系。这中间的插曲甚多。周碞是浙军出身,他裁撤的有嫡系45A,106A外,有川军21A,江苏TlA,戴笠的交警总队。他手中最大一支是浙军75A与青年军87A。45A、2lA都是江防战后的残军。45A实力下到六千多人,编为102D,拨2lA。45A军长陈沛抗战时就是著名的军长,意兴兰珊,告病辞职,所以裁撤没有阻力。副军长兼师长朱式勤还想恢复为军,反对并入他军。「一旦并编他部,则共同愿望绝望,势必影响士气。」33 不过45A前军长赵霞反对。他建议将45A余部登陆大陆打游击。意思也是宁愿遣回大陆也不愿意并入他军。34并入75A一事因「双方意见未恰,尚未妥就。35」后来,102D「战约二小时即放弃全岛,且撤退时纪律废弛」失守金塘岛,不但撤销番号,余部拨补75A,多言的朱师长还判刑十二年36。至于2lA,人数只剩3千。舟山的87A(点阅1.8万人)军长段澐(1949.8.2)越级报告俞局长请拨交该军37。层峰依周碞之议,

把川军2lA士兵拨补嫡系之军,番号保留,由军长王克俊率干部回川重建。21A后来不免败北,王克俊投降。38

TlA是人数最多的军,有众2.8万人,移居舟山后各军都想挖一部份。周碞要把T1A缩为一个师,其编余拨充其它兵员不足的军,并以一万人调拨台湾。丁治盘不肯,建议两个方案,一是把空出的军番号授与TlA,二为调往大陆打游击。俞济时收到丁函知丁之意。乃向蒋总裁签呈说:「暂一军分拨不但自削力量,且必增苏人对中央及丁个人之怨毒。盖彼等离乡背井,出境相从。原翼有可依附也。若非分割不可,请勿调台。俾接近大陆。其编余人员易于迁回...」建议「缩为一师,...编余人员留置嵊泗列岛,相机登陆至匪后游击。」这无异将不肯拨编他军的「麻烦人员」抛回大陆,任其自生自灭39,一如把21A军长王克俊丢回大陆。TlA最后改编为71D,另两个团,由TlA副军长李焕阁任师长。丁治盘最后努力想将此二团编为一师不果。此两个团后来又分拨他部。7lD后来是193D,称为北竿师。凤山军校毕业(自24期)的93D师长有四位(王文燮、丁之发、陈廷宠、李建中)升上将,是凤山军校毕业的师长升上将最多的一个师。次多的是26D(原36D)三位,包括汤曜明。

1949年8月,东南长官公署成立,陈诚任长官,设立舟山指挥所,派副长官郭忏为主任40,浙江绥靖司令部撤销,周碞告病辞职来台。次年5月,舟山部队撤退来台。

二、福建地区部队

福建国军由福建绥靖公署统一指挥。绥署主任是福州出生的江苏人朱绍良。抗战时朱曾任八战区司令长官,是很资深的将领。福建部队多是徐蚌会战后各编练司令部编练的第二线重建之军。1949年5月,22兵团副司令石祖德(不久前还是蒋总统随员)报告俞济时,在阐各军成立三月兵源不齐,防守无力。到了7月福州和金厦战役前,各军长都夸称兵员不缺,但缺枪缺炮,请补充武器。如闽北74A军长劳冠英称该军实有人数21,658人。闽南121A军长沈向奎报告该军军直属部队及两师共有官1,631人,兵18,293人。和徐蚌会战前国军一师六千人上下比较,好得太多,但重武器少得可怜。除步枪、自动武器外,只有6门迫炮,还是友军借的。

1949年5月江防作战退闽部队很多。李延年6兵团的25A、73A、74A、96A、106A,和西北军系刘汝明8兵团的55、68军,在福建编练的李良荣22兵团的5A、9A、121A军,以及一些零星单位,包括塘沽撤来的侯镜如17兵团孤伶伶的一个不足额的318D(其余87A及独立95D调舟山),台湾增援来的孙立人训练的201D一个团。朱绍良呈报蒋总裁电文有「入闽部队均成惊弓之鸟,非有时间整顿决难使用。」朱将106A,125A,17兵团直属部队并为三师之军,番号106A,66A,73A,88A,第七绥靖区并编为二师之军,番号73A。74A,85A合并为二师之军,番号74A。撤销17兵团,第七绥靖区、第九编练司令部。他向层峰建议恢复有历史

的66A与88A 42。其余各军情况如下:

73A:原为济南守军。济南失守后,以脱逃及遣返之旧属重建,实力不强,失守平潭岛后,撤到马祖,被撤销番号。

74A:系徐蚌会战后在江西赣州第三编练司令部重建。G-JUN渡江后,该军且战且走,经福州战后,与73A一起退到平潭,再退马祖后被撤销番号。

85A:系徐蚌会战在双堆集战殁,衢县第九编练司令部重建。以宁波绍兴为征兵地区,实力有限,连军长的名字都无记录。G-JUN进入浙江后,并入74A。

9A:由李弥8A扩编。徐蚌会战前成军不久,属13兵团,在会战中覆没。战后在江西赣县第九编练司令部重建,入闽不久缩编为一个116D,并入5A。

106A:由江苏保安团队改编未久。江防战役后残部撤到浙江,后并入96A。

125A投共的西北军59A,77A的忠贞官兵组成。军长吉星文。后来缩编为独立360D编散,并入8兵团西北军刘汝明部。

经过福州战役和平潭战役,福建国军又大受折损,朱绍良将这些蒙受重

大损失的单位再度兼并。李延年6团的73A,74A,先缩编74A为一师并入73A。74A原是五大主力之一,名气比73A大,但73A军长李天霞比74A军长劳冠英资深得多。该部在平潭岛打得很糟,匆促到对岸的马祖。东南军政长官陈诚把三人移送军法,李延年一肩挑,坐牢。劳撤职,以开小杂货店,度过余生。43李天霞虽受军法,出来后还是当上澎防部副司令退役。两军将士来台后,士官兵并入52A,军官则编入军官总队。在军官总队,名为军官,实为士兵。当他们列队进入52A营区时,52A弟兄夹道欢迎。但部队失去番号并编他军的战败军人,有如失去家庭的孤儿,伙伴分散到52A各单位,不再能共处,垂头丧气,心情郁闷,可想而知。44

福建121A沈向奎部及5A高吉人部:由福建保安团队改编,原辖三个师。一个50D在1949年5月改为独立师45,其余两师原有官兵近两万人。5A重建后,后天失调。两个师中45D被打垮,200D一团被师长叶芳拉去投共46。朱绍良要将5A缩为200D并入121A,以22兵团司令李良荣兼军长。5A军长高吉人(黄埔四期)是1944年滇西龙陵战役200D师长,徐蚌会战时任70A军长受重伤,直接求情于俞济时,俞签报蒋总裁曰:「查5A历史悠久...应重整以恢复其光荣传统。拟保留5A番号,仍与高吉人为军长。」47 121A是闽南地方部队,G-JUN攻抵闽南,国军在厦门鼓浪屿打了一仗后退到金门。121A325D副师长叛变,虽然只带了900人投共48,121A溃散。沈向奎官运不错,前在锦州任军长只身脱险,这次又得转任25A军长,属22兵团。

25A:原为北洋军直鲁军徐源泉部,北伐后转为中央军。25A由中央军、川军和东北军各一师组成。1948年7月豫东会战,军长黄百韬获颁青天白日勋章。徐蚌会战及福州战役后两度重建。其40D是25C的基本部队。二度重建的40D由空军警卫第四团加福建地方部队二团合编,另外45D由空军警卫第二旅(三,五,六团约4600人)加上150师二团(2000多人)编成,已非原来的部队,不像其它重建之军,由旧部和后方单位重组。该军在福建一度并编5A,司令李良荣把5A及9A残部并编的200D拨到25A建制。不过后来高吉人请托生效。金门古宁头战役后,25A反而并入5A。沈向奎先任5A军长,不过5A军长调动频繁,一个月后调升金防部副司令闲差后,由李运成少将接任,任职十个月后,高吉人才如愿接任5A军长,任职近两年。

※※※※※※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挡百万师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zgjsyj/msgview.php[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千古谁识鸿门宴(更新超长版) 下一主题:台湾陆军编制及历史(一) [楼主] [2楼] 作者:逍遥候 发表时间: 2009/10/13 01:19 [加为好友][发送消息][个人空间] 回复 修改 来源 删除 撤台前后的陆军整编(2)

肆、撤台时的整编

一、淞沪撤台部队

99A(99D,921)):军长胡长青在江防战役自杀救活,戡乱末期任兵团司令还是殉职。只有一个99D来台,驻防花莲。改编自国府警卫部队的208D撤台后,改番号为92D,拨入99A建制。改番号是因为青年军208D扩编的87A又缩编为

208D之故。99A及99D后来撤销,保留92D,99A副军长兼99D师长与92D师长对调。92D师长李毓南不服,揭发99A副军长弃军脱逃,及其它糗事55。请托奏效,李师长回任92D师长。这个师后调舟山再调马祖。回台后被拨到54A建制后,还是被撤销。

12A:参加淞沪战役,来台后编散,所以很少人提起这个源自东北军的部队。12A抗战初期是东北军系的57A,后来改为暂9军,抗战末期改番号为12A。徐蚌会战属邱清泉兵团战殁,军长舒荣逃出部队重建,辖两个新建师(324D,353D)。依据《戡乱》由上海撤台后编散。

二、广东来台部队:

沈发藻第4兵团辖70A和23A都是徐蚌会战后重建的第二线部队。23A为新建,袭用原晋军番号。70A徐蚌会战后重建。4兵团在G-JUN攻入广州后,攻守得宜,有秩序的从广州附近撤退来台。23A两师并编一211师,70A撤销,其96D,139D两师交给23A。70A的两师,96D,139D都是老番号,军长唐化南是黄埔四期生,而23A211D是新番号,军长刘仲荻又非黄埔毕业生,照理应是23A并入70A。但刘仲荻是官费留日生,部队与学校经历齐全,后来并重用为实践学社(日本白团)副主任。

刘安祺2l兵团辖50A及39A。另一32A派往海南岛归薛岳。39A原皖军番号,1945年初撤销。戡乱末期,8A李弥部队(荣1D,103D,166D,)驻防山东烟台,由荣1D,103师召集胶东青年成立39C。103D,原是黔军,39C的军师长为黔军出身,但刘安祺把39C称为贵州部队不确。39A转战葫芦岛,在徐蚌会战南线属李延年第六兵团。长江之役后一路转进到华南,改隶刘安祺21兵团,和刘部50A一起由广东撤出。来台后39A并入50A。50A原川军番号1945年初撤销。50A和39A都是在山东成立的。50A是1947年12月在青岛以整54D(原54A)为班底和山东保安团队扩编,由青岛撤退来台再转运广东作战。从广东阳江撤退时损失惨重,军长胡家骥弃军逃港,刘安祺差点灭顶,仅以身免。只商得东华轮和中基舰来救,撤出三千人。50A几乎全灭。撤台后,和70A两师并入只有一师的23A情形类似,50A并编只留一个36D(今26D虎啸部队),而39A有91D,147D两师。可是39A军长程鹏是黔军行伍出身,而50A是2l兵团原来班底,以情感论,裁撤39A,保留50A。

三、金厦撤台部队

第八兵团刘汝明部三个军55A、68A及96A在江防作战首当其冲。55A及68A是刘部班底。西北军十分团结,官兵一体,一路撤退到厦门。途中补给被拒,有关八兵团投降及军纪败坏谣言四起,八兵团来台受到撤台部队最屈辱的对待,部队缴械上岸51。不过55A29D在鼓浪屿还打了漂亮的防御战52,陈诚长官令保留郭沛藻的29D为独立师53,不过后来29D只编为干部师,不久裁撤。八兵团残余有官兵5850员(其中官1496员),并不是80A军长唐守治报告所写的「官多兵少」54。八兵团在台还有一些自行来台军官,陆总准备以无职军官处理,经过陈情,申诉,求情(如附上中央军校毕业之军官姓名、期别、职务),最后准以编

余军官纳编受训。

伍、撤台初期陆军各军的裁并

来台陆军最初的整编是淘汰老弱,减少军师数量,将编余军官编入军官战斗团,使各军均辖三个师,每师维持约八千人。此外海南岛来台粤军四个军缩编为三个师,打散分拨到各军,引发各军建制师的大变动。

一、澎湖及金门部队:

96A(原辖39D,212D)原东北军骑二军,战后国军整编,骑二军军部改编为96C。辖原来的一个骑兵师(改为步兵师),纳编东北军51C及山东挺进军各一师。国军整编为整45D。山东作战损失,并为一旅(212旅),纳编整32D之141旅整建,整32D裁撤。长江战役属八兵团,脱离渡江G-JUN包围,一路经福建撤退到澎湖。两师缩编为212D,并纳编澎湖山东青年组建的39D。初期整编纳编32A缩编的32D,后该师选为实验师,改为独立师,又拨入同为32A缩编的87D。

5A(原辖200D,40D,45D)如前述。初期整编40D拨给52A,45D与19A的14D交换,纳编原67A的75D。

二、潮州汕头来台胡琏十二兵团部队

18A(辖11D,43D,118D)徐蚌会战后重建,增援古宁头作战胜利。没有变动。

19A(原辖13D,14D,18D)原晋军番号。徐蚌会战后由胡琏在江西组建。参加古宁头之役与18A是兄弟军,18D原属18A,13D新建,与原来鄂军13D并无渊源。14D渊源是武汉军校改编的教导3D。14D在东北损失,此14D为新建。整编初期13D调马祖,14D与5A的45D交换,拨入广东经海南岛来台被撤销的109A的196D 55。

67A(原辖56D,67D,75D)原川军番号,1948年10月徐蚌会战直前在南京成立,后与江西编成10A并编,属胡琏之十二兵团,不久恢复67A番号,救援登步岛有功。整编初期75D改隶5A,拨入粤军4A缩编的4D。67D选为美制师的实验师。

三、舟山撤台部队

75A(原辖6D,95D)由舟山撤来,纳编原23A之96D及粤军64A缩编的独立64D。6D撤销并入95D及96D,95D改番号为16D。75A原两个建制师6D,16D都被裁并。

87A(原辖221D,222D)由舟山撤来,两师并为一师恢复208D番号,纳编原23A之211D及50A之91D。

四、淞沪撤台部队 52A(原辖2D,25D,296D)先撤台湾后到舟山。296D调金门撤销,拨入5A之40D。

54A(原辖8D,198D),291D)由上海直接来台后,先到花莲驻防,291D撤销。整编初期8D及198D及原驻马祖拨入的92D均缩为两团,92D的两团分拨8D及198D(改番号为50D),前述为争取维持番号一再请托的92D最终逃不过被分解的命运56。后又纳编T1A缩编的71D。1952师整编,50D并编8D之半,新番号竟然叫92D。

五、广东广州直接来台及经海南岛来台部队

23A(辖96D,139D,211D)原23C和70C并编的三个师,已如前述。23A撤销后,139D撤销,96D和211D分拨75A及87A建制。

50A(原辖36D,9lD,147D)如前述,由阳江撤出经海南岛来台并编39A,未参加海南岛作战。整编初期9lD改隶87A,拨入粤军63A缩编的63D。

六、海南岛撤台部队:各军番号都撤销,缩编为师

32A原晋军商震部番号,战后改编为整32D战败撤销。此32A于37年10月在山东即墨以保安部队再组,其实与原整32D无渊源,辖三个暂编师,属刘安祺2l兵团。由青岛撤至海南,受薛岳指挥,因此军长赵琳对刘安祺不甚听命后被免职,来台后很不得意。赵琳曾派专人专函(1949.10.10)越级向蒋总裁要求并编刘安祺兵团留在海南,刘安祺也报请并编的两个山东保安旅及配属的99A268D。王东原签报总裁后回函(1949.10.17)是「兄先商承刘司令官同意为宜。」57。32A从海南岛完整来台由李玉堂(海南防卫部副总司令抗战中获颁青天白日勋章)兼军长。人数约2.5万人。和T1A都属人数充实之军。来台后曾被安排到新竹香山南湖大湖龙山等地,部队就地露营,没有营房58。李玉堂后来以知匪不报被枪决(政府已平反),32A撤销,改编为32D和87D两个师,分拨67A与96A。

4A粤军,北伐抗战的铁军,在长江作战覆没,在广东重建,海南岛撤退时又因船运不及,和粤军64A一起只运出2000人。来台后缩编为独立4D,后拨67A建制。

62A粤军。战后曾来台负责接收南部地区,在天津保卫战覆没。在广东重建后,参加海南岛作战,撤运来台官兵不过800人。来台后并入63A。

63A粤军,徐东作战属黄百韬第七兵团。独立渡河掩护兵团时覆没,军长陈章阵亡,获「忠义之师」封号。在广东重建,经海南岛来台。与海南防卫部一起撤出25,000人。63A,T1A和32A是撤退来台人员最多的三个军。后先缩编为独立63D,再拨50A建制。

64A在徐东作战属黄百韬第七兵团覆没,在广东在以后方的补充旅重建。海南岛作战时是海防主力之一,损失惨重。来台后先缩编为独立64D,后拨75A建制。

粤军四个军中,三个军不到三千人,但为情感,大家都缩编为师,63A把多余的人员平均分配给三个兄弟军。非属以上四军的T13D,保安l,2,3师拨64A改编的64D。海南各要塞部队拨基隆、高雄及澎湖要塞。59

七、在台编练部队:

80A(辖201D,206D,340D)原新一军(N1A)改番号在台组建,但所属各师N1A原辖的50D、N30D、N38D一个都没有,等于是新建军。其201D,206D是在台编练,340D是N1A及N7A(N38D扩编)归来官兵为基础组建,成立于1949年1月,原来番号是339D。徐蚌及东北战殁之军师,很多在1949年4月长江江防作战前重建,孙立人也要求蒋总统循例重建N38D。但因国军已撤销所有「新」字番号,孙改要求授与38D番号,以重振旧日光荣。38D原是西北军老番号(抗战爆发时属宋哲元的老29A,师长是张自忠),隶属第三绥靖区司令冯治安,徐蚌会战直前由绥靖区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澧率领投共,番号原空出,但此时38D番号已再赋与冯部忠贞之余部60,国防部另颁番号339D拨入6A建制(因当时6A只有一个207D)。可是6A军长戴朴拒绝陆军训练司令孙立人派的师长胡英杰(前N30D参谋长,长沙中央军校军官班六期,军校高教班八期)61,坚持另派,也不要老NlA的人,孙戴相持不下。两人分别打报告申诉,从1949年3月打到5月。由国防部在南京,打到广州。戴朴不要孙立人的人马,自行招募兵员,对孙的制止命令置之不理。结果台湾有了两个339D。一为6A的339D由207D为基干,一为由孙立人以N1A及N7A归来干部为基干的339D。后来孙立人退让,只求胡英杰的339D番号维持,请国防部另给戴朴的339D一个番号。但由于339D番号已经国防部明令拨入6A建制,层峰裁定胡英杰的339D改番号为340D,拨入80A建制。戴朴6A的339D,由警备总部高参王洁任师长,副师长及后任师长为马涤心62。马涤心(军校八期陆大十五期高材生)当过蒋委员长侍从室参谋。

6A(辖207D,339D,363D)东北的青年军[整编]207D(三旅九团)升格,先后任军长是罗又(有)伦、戴朴。在台湾重建原只辖一个在台编练的207D,339D是前述抢了孙立人旧部的番号。至于363D是纳编台湾警备旅。该旅原是护卫台北高层长官的卫队。旅长任世桂副旅长王惕五(军校八期,联合报创办人)都出身于军委会警卫旅,该旅军官并不想改编,因6A只辖两师,故将台湾警卫旅改为步兵师,拨6A建制63。在台编练部队原只有三个师,只需一个军部。当时国库缺钱,各师缺兵,国防部原则上不核准新的部队番号,人员以充实现有各师为原则,但孙立人要安插新一军旧部,戴朴又不要新一军的人马,结果成立国防部原来并不想要的三个新师。

以上共有十八个军。在23A及海南岛的五个军裁撤后,剩余十二个。

陆、整编的人员问题

陆军整编的艰巨任务主要落在孙立人身上。从1947年7月15日到1954年6月30日,孙立人从陆军副总司令兼陆军训练司令,历台湾防卫司令,到陆军总司令(1950.4.16—1954.6.30),主导军师整编达七年之久。来台部队均需经过孙司令的整理及补充,包括美援武器的分配。整编计划需上级国防部长官,参谋总长周至柔上将核准,参谋次长留德的徐培根中将(上将衔)则扮演缓冲的角色,防止整编计划过火,影响军心。整编人员问题是士兵的补充和淘汰过剩的军官和老弱的士兵。

一、士兵的补充

㈠并编友军:来台各部队军官过剩,士兵不足。地区高级司令部尽量想法挖其它单位的兵。如前述兵员充足的32A,63A,T1A都被瓜分。前述92D被拨入99A后,99A裁撤,副军长活动当92D师长,挤走原92D师长。另外广东编练部队招募额外三万志愿兵,想另组一军,向台湾要番号。陈诚要这三万人编成团,分别来台。就是准备把这三万人以团为单位分拨在台各部队。64

㈡招收知谠青年:以「官校生」为名在大陆招收知识青年,并设法把逃难来台的流亡学生,征召为士官兵。结果变成「补充兵」。不过「从军学」生并不好管,有自主意识的学生,常对上陈情,挑战军队的威权「结构」。1949年4月8日「陆军训练司令部」从武汉招考三百名「军官学生」来到台南,到台南看到营房大门变成「补充兵总队」(即成大光复校区)从军学生甘志诚先生回忆说:「给我们很大的震撼,因为我们是来台湾进军校的,而不是当补充兵,于是我们这批三百多人的从军青年即刻情绪沸腾,拒下下车,并拉住往来旅客,诉说政府的不是,?带队的干部也傻了眼,不知如何指挥。来接我们的江无畏团长?也都束手无策。?最后,有一位同学(李冠军)挺身而出,交涉火车回高雄港,三百人齐心想搭原『海吉轮』回广州转武汉。」后来贾幼慧副司令官保证不是来当兵的,是培养成为军官干部,现在不论想法如何,总该吃饭休息,现在凤山已经准备好了(注意:转到凤山而不是台南补充兵总队],等司令官回来。五天后孙立人回来,「挺、英俊、潇洒、气宇非凡」,告以营区已经改为「陆军官校第四军官训练班入伍生总队」65,并宣读军政部命令。「大家都没有吭声,乖乖的当天下午到台南旭町营房接受入伍教育。」后来孙立人成立台湾军士教导团,由入伍生总队三个团甄选四百人,甘先生获得录取。但到次年1950年7月第四军官训练班第十九期招生,甘先生才有幸录取。1951年3月1日毕业。其余地区来的同学都有受骗之感。如山东学生徐培资回忆,1949年元月由上海到基隆转台南看到「补充兵总队」招牌时,同学们也哗然骚动。孙立人对他们说「『补充兵总队』是一个避人耳目的权宜之计,因为现在正在进行『国共和谈』不宜再办训练干部。」后来结训被服缴交,毕业学生无被服可用,长官不向上呈报,竟又听任学员集体陈情。国军抗战后有「军官总」及「学生从」的陈情,列为五毒,这在国军撤台后再度发生。「青年从」和知识青年可以挑战军中权威,看来不可思议,但国府珍惜知识青年,抗战时不必当兵,财政极度困难还是提供流亡学生食宿。国府(及国军)视知识青年如子弟,才能容许他们一时的吵闹。

第四军官训练班接受访谈的三十一位毕业生中,九位是没当过兵的高中学生,其中五位都在访谈中提到当看到「补充兵总队」招牌时的骚动。据江苏省主席丁治

盘口述,戡乱战争兵源靠难民和流亡学生。「但以招兵名义,学生都不肯来,我就成立学生总队、各种训练班、教导总队等,以教育名义,学生就来了,成立许多队伍,但还是士兵的待遇。」66笔者以为孙立人也是如此。以军官训练班名义,却把学生送进「补充兵总队」。虽然后来改为「入伍生总队」,但学员不能保送军官班。李民锋回忆,入伍生总队有三个学生团。在台湾的第四军训班办了五期,从十五到十九期,共毕业7766人,但只有十八和十九期有「补充兵总队」的学生。以十八期为例,曹敬三回忆,四个大队只有第一大队是由高中程度学生组成。其余三个似为带职受训。至于第十九期,据考取十九期的入伍生总队学生徐文彧(以中将退役)回忆,招考时,因大陆已经变色,报考者达万人(李民锋先生访谈),考试科目学科考国文、英文、历史、地理、数学,术科考单兵教练、班教练,指挥,且体检合格才可报考,也只录取一千余人,编成四个大队。入伍生总队才考上120人。没有考上军官训练班的,编入装甲伞兵等技术兵种。到了1950年10月,陆军官校复校,入伍生总队未考取军训班十九期的学生同队职官,全部拨编到装甲旅,至此入伍生总队结束,编成四个装甲兵大队(营),一个军校教导营(见邓雪瑞先生访问纪录)。来台当军官不成的青年学生估计在三千人。未被录取的不少考进官校复校后的第二十四、五、六期[以后]升迁反而好得多(徐文彧先生访谈纪录)。

(三)强征流亡学生:唯一个案是前述山东来台流亡学生入伍事件的「澎湖案」。

(四)以「编余军官」组成「军官战斗团」,以官为兵。详见下面说明。

二、裁减和筛选留用军官

部队缩编,三师并为两师,高司单位裁撤,汰弱留强,筛选留用军官。

㈠建立「客观标准」筛选可用的军官:筛选分考核,安置,待遇与资遣三项。

考核:(1)初核:体格检查,学术科测验,及战绩检查。及格者编组训练,不及格者,淘汰资遣,并立时派轮送返内地。(2)复核:训练期间考察品行思想,精神,意志,能力,学术专长,以作安置之根据。

安置:(1)优秀者编队继续训练。(2)有行政经验与生产技能,送请台湾省政府转业。(3)素质庸劣者,随时资遣。非台籍者,并强令离境。

待遇与资遗:(1)收训军官按原职支给薪给。(2)资遣军官发给三个月薪资遣。?资遣令发布时立即发费上轮,而免迟延另生枝节。67先到台湾占地为王的高司单位,把战败来台的残余官兵,以待乱兵,乞丐,土匪,流民之心戒之,来台时先不准上岸,继而限制于驻地,士兵补充其它部队。无职与编余军官好似逃难投靠的穷亲戚,不免持有蔑视,排斥,厌恶的想法,才有将冒死投奔台湾的国军军官,强令遣回大陆的构想。虽然没有看到进一步的档案,但相信遣回大陆,并未严格执行。

㈡编余和无联军官的处置:

部队整编后,无职安插的军官,称为编余军官,大多编入十一个军官战斗团。少尉以二等兵用,以此类推。将容易受攻击的重要据点,派军官战斗团守备,来消耗多余的军官。一江山守军表面是游击部队,其实是军官战斗团。游击部队亦然。东引直到「精实案」,一直由名义上的非正规军「反共救国军」驻防。撤台初期,游击队经费自筹,结果以买卖私货及扣留闯越联合国对大陆禁运封锁线的商船维生68。

「无职军官」指没有跟着原部队来台。有的是原单位在大陆被打垮,只身脱逃来台或被G-JUN释放来台,有的是从原来单位离职,新单位已经消失。许多无职军官,脱逃时,仅以身免,军职和学经历证件丢光,如果找不到军中战友证明,往往成为人球。裁军和企业裁员一样,是伤感情的事。国府迁台,财政困难,这些军官冗员,眞可说是国府的笨重垃圾。可是有些措施,对忠贞军官,可谓「冷酷无情」「刻薄寡恩」台湾省保安司令部(省主席陈诚,司令彭孟辑)于1949年10月23日,在台湾报纸公告无职军官登记办法,限10月27日至11月10日止向各宪兵队登记。「逾期不遵者一律驱逐出境」69对于只身来台,手头拮据,无现职军官友人可资证明的无职军官,需要提出照片、证件(毕业证书、同学录、或同队同学三人以上之证明)、派令及离职文件,何等困难。幸运获准登记后,安插受训,后来多送军官总队和军官战斗团。

柒、师的裁减

一、主客观指标的运用:

1951年1月,陆军调整部分军的建制师,使每个军均辖三师。1950年6月,韩战爆发,不久美援恢复,美军顾问团来台。裁减军师是美国人提出的,数量根据1951年7月第三次中美联席参谋会议的议决,台澎地区现有31个师编成足额八成的二十一个师及十个干部师70。每军将较差的一师改为干部师。干部师就是裁撤之前的过渡单位。中美商订接受美援的国军单位数量,美军顾问团长蔡斯少将致函周至柔总长,「祇有新编制下保留番号之部队,始可给予共同安全法案下装备之援助,此项基本原则必须遵守。」为防止美援单位夹带非美援单位,要求「以数码为番号,将各部队(指军直属部队)制成表格,并注明其现时所隶属何军,以前由何军抽调而来。」及改编后各单位人数71。主要负责官员是普渡工学院及维吉尼亚军校出身孙立人、陆总部参谋长赵家骧中将(东北军及陆大出身,八二三炮战阵亡)、副参谋长龚愚中将(官校六期,留英曾任委员长侍从室参谋),陆总部承办整编业务的第五署(主管编制训练)署长郑为元少将(军校八期,留义军官)及主要幕僚组长齐杰臣、副组长余海峰、参谋李多生设计出一套客观的军师评估办法,来评定一个军所辖三个师的素质。最重要的有下列五项:

官兵素质(30个师):军官学历占20%、年龄10%、士兵教育30%、年龄40%各项得分,军官学历以曾受短期训练为及格(70),年龄以上尉标准年龄为最高分数。士兵教育以小学为及格分数,年龄以19-2l为最高分数。前五名为39D,(79.73)、206D(79.40),340D(79.23)、9lD(77.90)、207D(77.64),

末五名为l6D(72.90)、339D(72.78)、64D(72.05)、71D(71.17),87D(70.48)。差距不大。

射击比赛(26个师):前五名是40D(78.07)、2D(77.83)、25D(77.53),206D(73.27),201D(71.35),末五名是147D(51.53),11D(50.33),63D(49.45),211D(47.68)、64D(45.85)。差距相当大。十六名以后的都不到60分。

总统校阅战斗射击比赛(三十个师):前五名为2D(25.6)、25D(22.4)、96D(20.26)、201D(19.66),340D(19.38),末五名为63D(8.80),16D(8.54)、8D(7.60),208D(6.07),36D(5.67)。分数意义不详。

战历排名(三十个师):以参加战役次数为计算。不计胜败,也不计战役规模。未参战新师以成立先后排名。前九名是2D(34)、64D(33)、11D(27)、4D(23)、25D、118D、147D(22)、8D、50D(21),无参战记录为340D、339D、363D、56D、43D。

无形战力排名(31个师):评鉴项目有参加战役,训练概况,师长特性,官兵素质,作战特长。关于部队特性评估只是虚应故事。排名第一和最后31名的师都属67A,师长评语都是「刚毅豪爽」,部队特长都是「包围机动攻击」。这个综合指标是陆总部第三(作战)署(1951.9.14)所制,而前面四个是陆总五署所制。72前五名是67D、2D、206D、207D、11D,末五名是71D、212D、64D、63D、56D。

以上五项成绩皆有所有参加评比的师排名。各军的三个师的排名以五项排名加总计算。没有加权。以52A为例,所属三个师各项成绩在台澎30个师排名如下:

官兵素质:2D第六名,25D第二十五名,40D第七名,在军内分居一、二、三名。

无形战力:2D第二名,25D第九名,40D第十五名,分居军内一、二、三名。

战绩:2D第一名,25D第五名,40D第二十五名,分居军内一、二、三名。

射击比赛:2D第二名,25D第三名,40D第一名,分居军内一、二、三名。

校阅战斗射击:2D第一名,25D第二名,40D第十五名,分居军内一、二、三名。

三师军内总排名数(愈小愈佳)2D为六,25D及40D都是十二。但

40D被列第三。40D在孙立人的三十师总排名名列第八。但在各军均需三中裁一之下40D要被裁撤。这是为何孙立入主张以师为整编单位,反对以军为整编单位的理由。

二、以「军为单位」和「以师为单位」的选择

以「军为单位」是一军三师中淘汰一个成绩最后的一个。以「以师为单位」是把所有师的成绩排序,淘汰成绩最后的三分之一。1951年3月,先排定各军接受评估顺序,然后在各师进行一连串的评估和测验比赛。在外岛担任守备的军师,则免于受评估。评估的客观标准和最初「以军为单位」都经美军顾问团陆军组的同意。73

来台初期,尚未征召台籍士兵,整编一般是重新调配各部队人员。裁撤三分之一的师,将士官兵补充其它各师。多出来的军官,少数资遗,其余组成训练团队和军官战斗团。从北伐完成后,陆军就经过多次整编,都是以军团、和军级大单位来裁撤的。军团缩编为军,军缩编为师或将三师裁并为两师,但从来没有以师为单位,依上级客观标准来裁撤的。因此高层早已决定以军为单位整编。1951年8月6日,孙立人呈参谋总长周至柔的整编计划,就是以军为整编单位设计的。在完成各师评估排名后,9月27日,陆军总部有国防部徐培根次长和美军顾问团陆军组长魏雷准将列席的整编会议上,孙立人企图翻案。孙立人主张将所有三十一个师按素质排名,撤销排名在后面的师,以合乎「汰弱留强」原则。他指出,依军为单位裁撤,「如一军三师均属劣等,亦保留二师,反使整编失去公允。」74虽然原则无人反对,但执行有问题。美军顾问团陆军组组长魏雷准将认为师成绩优劣因素很多,不能只看表面。国防部五厅认为「以师为单位,抵触国防部的核示,且打破各军建制,混乱增加,恐将影响士气。」75来台二十几个军已经裁到十二个,六十几个师已经裁掉一半,各军都代表一个势力,要待下一步再调整。1951年计划是减少三分之一的师。

当时陆军以军为战略单位,建制师等于军的财产。来台初期陆军整编,各军皆辖三个建制师,以军为单位各裁一个师,要裁撤哪个师,是军的责任。军长要自己负责,各师怨不得上头。如果以师为单位,有些军可能整个都要裁撤,「上面所负的责任甚大。76」得罪人的事那是高层不愿负责的。以「师为单位」的翻案没有获得高层的支持。但孙立人对已经定案的计划一再申复,10月1日向周总长申复「以师为整编单位,依官兵素质、训练成绩、战力战绩,精确评定,依次排列,优者保留充实,劣者编为干部师。」77并提出各师的「客观成绩」左证,但上意已定。11月1日,周总长致陆总孙总司令,「奉裁决,台澎区军师部队整编应仍以军为整编单位(即每军将现有三个师改编为两个充实师一个干部师)?番号及拨编办法限十日内报部为要。」语气甚为严厉,孙立人只得照办78。最后的方案是各军的三个师,都由人数不足额的三团改为足额的两团,被裁撤的一师的两团各分一团给保留的两师。

三、各师评估成绩排名和裁减:

㈠「客观标准」因素

1951年11月22日陆军十二个军三十八个师,有十个军三十个师参加整编前的名次排序。原67A的32D被挑选为日本「白团」实验师,政为独立师不列入,前线部队下列入,金门两个军六个师5A(14D,75D,200D),19A(18D,45D,196D),马祖的一个师(13D)。依照8月6日,孙立人呈报参谋总长周至柔的师整编办法79,排序以官兵素质、校阅成绩、射击比赛成绩、战绩为准。参加排序的师,

以军为单位依成绩为序如下(排在最后的是该军排名第三,即预定裁撤的师):80

6A(207D,363D,339D),18A(118D,11D,43D),50A(36D,147D,63D),52A (2D,25D,40D),54A(8D,50D,71D),67A(67D,413,56D),75A(96D,16D,64D),80A(206D,201D,340D),87A(91D,208D,211D),96A(212D,39D,87D)。台澎地区这三十个师在各项客观标准的排名如何?多少是优秀师遗珠之憾的师?

以淘汰最后三分之一的师来说,以军为单位,的确对优秀的军不利,尤其是刘玉章的52A,在刘军长训练下,40D表现杰出。孙立人亲训的80A的340D训练表现也很好。以军为单位,两师都是全军第三名。金马守军没有参加评比外,独立32D也没有参加排名。独32D先拨67A,因为被选入日本白团为实验师,改回独立师,所以不在以军为单位的排名中。但是实验师不是成为独立师的理由。67A的67D被选为美国顾问的实验师,使得32D与67D「形成某种对立并存的态势,美军顾问略有微词。」67D在四项平均在三十个师中排名第十五,但在陆总三厅的「无形战力」(五项指标之一)名列第一,而32D排名第六。如果四项平均32D的表现比67D好,这不是表明日本顾问比美国顾问高明,这在靠美援的台湾来说,不是给老美没面子吗?师整编完成后,最后被裁撤的十个师中,有四个师不是原来各军排在第三名的。这四个师不是以「客观标准」,而是以下的因素。

㈡权力支配者的情感因素的干预:

陆军部队是有历史的。具有历史传统的部队,是部队团结和荣誉感的来源。从部队传统,一个军裁掉哪个师,或以师为单位,哪个师要保留,根本不需要什么客观标准和一大串评估。只要保留历史久及有光荣战历的部队即可。有权力者的情感因素是关键。如40A在大陆表现,使得蒋总统特地把40A干部从G-JUN包围的安阳和新乡接出来,在澎湖重建39D(精实案前的257D军魂部队和249D龙虎部队)。

从以上各军所挑出要裁撤的师,都是依照五项标准排名,因受战绩,和「无形战力」有主观陆,排名第三的,不是新编师,就是被裁撤的军所拨来的师。6A339D成立在363D的前身台湾警备旅之后。18A43D也是最后成立的。50A63D是拨自粤军。52A40D拨自25A。54A7lD是T1A缩编拨来。75A64D是拨自粤军。80A340D是最后新编。87A211D是最后拨入的23A旧部。96A87D也是最后拨入的海南岛的32A所属。唯一例外,是67A的4D。4D五项排名十一,比第三名的56D的12略好。

列入裁撤的十个师,有四个师最后获保留。他们是339D(新番号69D),63D(新番号27D),71D(新番号93D),87D(新番号58D)。这其间的转折,没有档案可考。6A的339D挤下363D。这两师五项排名都是11。源文件6A将339D和363D战绩均列第二是错的。363D成立时间若溯及台湾警备旅,较330D早。故363D应列第二。但363D是台湾警备旅被挖到6A的,算是外人吃亏,被339D取代。83 50A的147D除官兵素质较63D略差外(74.75对75.79),其余都比63D强。但63D是63A缩编,以两万多人来台,最后连一个师都保不了,实在说不过去。在陆军整编会议上,陆军参谋长赵家骧发言说,「有三个粤籍士兵之师系由海南撤台整编拨入者。如以军为整编单位整编,保留上将发生困难。」84 63A军长陈章在徐蚌会战阵亡,63A被赐与「忠义之师」,这也算是情感因素吧!前面下少篇幅描述了军中孤儿71D的故事。这个由江苏保安团队暂一军改编的师,拨入54A,无论各种排名都是最后。结果不但败部复活,还挤下原排第一的老牌8D 。若粤军三师没拆散,合编一军,就不会有粤军被歧视的问题。50D原是滇西会战荣获虎旗的198D,理应保留。96A87D后来挤下212D。87D平均分数在三十个师中居后,只有「无形战力」比212D高两名。212D还是96A在大陆的建制师,而87D是由32A缩编拨入的。可是96A军部原是东北军,在撤台国军中「没爹没娘」自身难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更换的所裁师的四个军6A,50A,54A,96A中,6A、54A及96A都在下一步军的整编中,被裁撤掉了。

四、「客观标准」的讨论

以一时的评估分数决定有历史部队的去留命运,是粗糙和残酷的。1956年陆军进行所有24个师的战力报告。以人事、装备和训练各占三分之一排名。可以发现五年间有些师的排名有极大变化。美制示范师67D及80A的201D及206D,排名都大幅下降。见表2。

没有参加排名赛的两个军(5A,19A)在军的整编中,先合组新的第四军,不久也被裁掉,并入陆军预备部队训练司令部。外岛七个师都没有保留,六个混编为有官无兵的预备师。由空军警卫旅改编的45D,并入海军陆战队,和陆战第二旅合组陆战第一师。改编过程曲折,先由45D与陆战队司令部讨价还价一级主官人选。45D师长要求三个团都保留,但45D只有4千人,陆战二旅(四个营)的人也要安插,要求未果,45D师长失望之余,打报告退伍。

五、师番号「去大陆化」的新番号:

番号是部队传统的重要部分。维护部队光荣传统,是部队能在逆境中奋战的动力,相关例证,不胜枚举86。西方国家无不珍惜历史悠久的部队番号。师是陆军战略单位,所以师的番号是维系陆军光荣历史的重要一环。各国都有光荣历史的师。中国陆军庞大,所以军也和师一样,有许多光荣历史的军。师的整编1951年底

完成。整编最后一幕却是取消大陆时期具历史意义的番号,采用新番号。在整编过程中,孙立人就要主张用新番号。但是孙立人曾在申请重建N38D时,要求赋予38D番号,孙在呈参谋总长顾祝同文说「核示收容之新一军官兵准编成一师赋与<339>师奉悉。查<38>师[应为N38D,38D为西北军]参加缅甸抗日及东北剿匪,曾迭建战绩,具有悠久光荣历史,拟恳准予仍启用<38>师番号,以警惕该师官兵更加奋勉,谨祈核示。」87孙立人何以废弃具历史性的大陆番号,或许受到国防部把他全国知名,心爱的N1A改为籍籍无名的80A,新38师改为253师的影响!孙立人1951年8月6日呈报周至柔总长的「台澎区陆军军师整编计划意见(稿)」,承办整编业务的陆总第五署署长郑为元少将原拟稿曾签报两案以供裁决:「甲案:重新赋予新番号,使有新气象,以振奋士气。乙案:仍维持原番号,使保持固有历史,增强团结信心。」文稿中有乙案被删除的痕迹,改为「为便整编部队有新气象,以振奋士气,似可重新赋予新番号(其番号表如附件<2>)」。但甲案声称「新番号,使有新气象」在军事文献上完全没有根据。8月15日周总长回电指示「军师番号为免多所更动,以仍维持原番号为宜。」88到了师的裁撤定案,孙立人1951年11月24日再呈报周总长最后的「台澎区陆军军师整编拟案」,结尾加上一句「各师之番号亦以重新赋与新番号较宜」档案没有周总长的回函。不过,1952年陆军各师换用新番号,这些番号与过去大陆时期的番号无关,可谓陆军番号的「去大陆化」。可是陆军各师的队史,仍不忘提及他们在大陆的番号。在各次陆军徽章展中,各师都彰显在大陆的番号。陆军257师在部队史中更声称前身是74A的57D,就是他1952年的新番号是57D 89。国军抛弃具有光荣历史的番号对部队荣誉、团队精神和在国人中的声望都不利,在部队服义务役的青年也少有以自己部队为荣的,即使有此荣誉感,他的家人也因陆军过去对番号的保密,而现在对陆军部队的宣传不足,而难认同。台湾的军事迷反而熟悉美军番号,甚至穿戴美军臂章,参加过抗日戡乱的老国军眞情何以堪。自从陆军改番号后,番号失去军事文化上的意义,后来就一改再改。再加上交换番号,陆军部队的渊源就更难以追溯。世界上大概没有一个陆军像我国陆军,经常更改应珍惜的番号。在过去长时间里,也不能大声说出自己部队的番号。

※※※※※※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挡百万师

[楼主] [3楼] 作者:逍遥候 发表时间: 2009/10/13 08:20 [加为好友][发送消息][个人空间] 回复 修改 来源 删除 撤台前后的陆军整编(3)

捌、军之裁减

抗战爆发后国军以军为战略单位,师只是战术单位,没有自己的后勤单位。有历史性的部队要维持番号,兵员必须维持相当水准。其法是把原来不是自己军内的

师并编。师为联合兵种基本单位,有建制之后勤单位,能独立作战,又为战略基本单位。中国对日抗战以来,部队扩充,新组建之军往往由师扩编而来。1D与1A,11D与18A。武汉会战后,改军为战略单位,师属勤务支持部队及人事、经理部门均改为军部建制,师不再负勤务支持责任。人事补给一切仰赖军部。军辖有建制之师。有些军所辖之师相当固定,如1A的1D,52A的2D和25D,13A的4D,75A的6D,18A的11D,74A的51D、57D、58D,71A的87D和88D,N1A的N38D。军的建制师常有改变,这种情形虽非普遍,但建制师被视为军的关键资产,军师长之间形成「恩侍关系」。

一军三师是整编的目标。二十一个师整编完成后,十二个军势必还要减少到至多七个。这十二个军各有来头或军系90。包括5A(何应钦系。驻防金门不参加评比)、6A(陈诚系青年军)、18A(陈诚系)、19A(陈诚系,驻防金门下参加评比)、50A(陈诚系,刘安祺经手后,色彩淡)、52A(何应钦系)、54A(陈诚系)、67A(陈诚系)、75A(陈诚系,原北洋军),80A(孙立人系)、87A(青年军,无派系)、96A(东北军)。以历史而言,上面十二个军只有52A和54A是的打过抗战,且在戡乱战争中没有覆没的纪录。6A、19A、50A、67A、80A、87A都是抗战后国共内战末期新建的部队。

裁师有组织效率上的考虑,但裁撤军不一样,一军两师过去在国军甚为普通。一旦反攻大陆,以军为基础可以很快扩编。且军代表国军中的传统。陆军对军的裁减,不复情愿,但要接受美援就得听美国人的话,进行陆军的组织瘦身。此说的依据是1952年1月5日,国防部三军联席会议上对国防部五厅(联五)军整编办法的提案决议文,有言「为避免美方误会起见,部队整编工作,应继续进行。」办法是以美援武器的到达订定整编时间表。也就是说,老美你给我多少武器,我就整编多少部队。整编部队的确影响士气,所以整编日期在美援武器到达一个月前才公布。91

军的整编也和师的整编一样,除金门的5A,19A外,经一连串的评比和排名。各军考核成绩比较如表3:

从校阅成绩来说,虽然考察的时间差了一年,国防部和总统和陆总部的分数有些差异,由54A在国防部校阅成绩次优看出。但「客观标准」再次显示没有决断力。1954年军第一期整编完毕,十个军裁撤三个,被裁撤的是6A,54A,96A,在陆总部排比名次分别是四、八、五名。以训练成绩来说,剔除6A、96A看来很不公平。以历史来说,排除转战南北有历史的54A也没道理。何况国防部去年还给次优!如前所述,在金门的5A和19A虽免于排比,但这代表未纳入美援计划,不免被裁撤。

1954年的军整编后也赋予新番号。军的英文代号也从日军习惯的A(Army)改为西方惯用的C(Corps)。新番号是1C(原50A)、2C(原67A)、3C(原87A)、

4C(原5A+原19A)、7C(原18A)、8C(原52A)、9C(原75A)、10(原80A)。1956年再裁撤两个军。原5A和19A并编的4C并入新成立的预备部队训练司令部。所辖各师改编为有官无兵的预备师。原18A改番号的7C,也以不在美国军援帐上,而被撤销。92著名的18A竟未列入美国军援帐上!最后只剩下六个军。除52A与75A外,其余50A、67A、80A、87A都是戡乱末期新建。在原来十二个军中,陈诚系占七个(6A,18A,19A,50A,5dA,67A,75A),被裁撤四个。源于北洋军浙军的75A历史悠久,只保留军部,其起家的6D未获保留。裁撤有名有历史的18A和54A,留下新建没历史的50A和67A,也算是军的「去大陆化」。非陈诚系的五个(6A,52A,80A,87A,96A)裁掉二个。其中5A早非原貌,96A可算北洋军旧部。撤台初期,所有部队来台,都受台湾防卫司令孙立人的指挥,好似孙的天下,但孙立人的顶头上司是东南军政长官陈诚。来台部队长多少都曾忍受过陈孙二人的对待,连尚未复职的蒋总统都不例外93。蒋总统复职后对孙立人有戒心,对陈诚何尝没有戒心?94最后的六个军,三个还是与陈诚有渊源,1956年后师又恢复为战略单位,军仅负责作战指挥,不再负勤务支持之责,也不再辖有建制之师。抗战以来军与师的基本关系改变,由「建制」改为「编配」。以军为中心的陆军派系也告终结。

玖、结论

本文讲述了陆军在撤台前后军师裁并的故事;在这大历史的洪流中,大陆来台各军官兵,泰半是冒死逃难,间有被胁迫及被骗者。前有大海后有追兵,能够来台者,大多仅以身免,狼狈不堪。来台后,又颠沛流离,前途茫茫。政府整编,留在正规单位服务的五十万陆军,由于蒋中正总统不肯像南韩一样,将指挥权交给美军,日子甚为清苦(而南韩军人有美国补贴待遇高,职业军官成为菁英集团,反而时常干政)。其它编余的,不论是在干部师,干训班,军官战斗团,或预备师,都是以官代兵,在拥挤的营房中,将就着过日子。编余官兵被当作人球,由这个单位踢到那个单位。被刷下来的,及不想再干的,只有自谋生活,创造出台湾特有的北方饮食文化(如烧饼油条,永和豆浆)。情况最隆的,忠贞受到怀疑,蒙受不白之冤。事实上国军《戡乱》第九册(226-254页)所载之共谍人数,后证明确为共谍者,将级军官不过十人,原居要职者更寥寥无几。像被枪决的32A兼军长李玉堂已被平反,被枪决的前87A军长段澐和孙立人案涉案将领都不在共谍名单之内。

从组织革新来看,这是陆军的组织改造。「汰弱(无实力)留强(有实力)」是裁并的基本原则。陆军裁并可分为两大阶段;以1950年韩战爆发及美国军援恢复为分界。之前的标准没有客观化和数字化,之后的裁并,陆军颁布几种客观标准,作为评估各个军师和裁并的依据。这些客观标准,在评估过程中,的确认眞运用。但不论是哪一阶段,运用何种标准,最后都免不了被这场整编游戏中的参与者的互动所干扰。实力坚强,人员充实的部队未必被保留,反之亦然。汉人社

会差序关系的情感,扮演积极的角色。陆军中指挥层级系统并不严格,越级报告,直通层峰的例子,不甚枚举。

从孙立人建立客观标准裁撤军师的例子;在汉人社会中,由于差序格局和其它文化因素,理想化的客观评估,实在是缺乏文化上的镶嵌。军队的团队精神是靠传统,部队老番号是军队文化的珍贵遗产。用部队一时的比赛成绩来决定一个历史性部队的永久命运,方法过于简略。看到现在大学进行的各种客观评估,不过是权力支配者,利用其权力,进行维护其地位的政治手段而已95。所有组织改造或革新,都是基于维持对组织原有的支配。组织改造常以客观标准来订定,如利润率、股票市值、人力成本(如国军人事费)、生产效率、个人成绩(如专任教师每人年英文期刊平均值)等。这些客观标准都是表面的规范价值。从企业的并购、投机性的扩张、关厂、机关简并和裁员,各种组织革新,都各有其合理化的客观标准或准绳。使用不同的表面价值和其「操作化」的客观标准,除组织改革的原来目的外,还合理化当权者者对组织的支配。孙立人也好,蒋中正总统也好,保守的陆军势力也好,笔者均如是观。权力支配者改变了,客观标准也随之改变。近十年来国军的「精实案」(在陆军为改旅为战略单位)和精进案(进一步减员和军种总部缩编)也看得出,当国防部长或参谋总长换人,军事改革的进程不也随着变化了吗?

作者附志:

感谢刘熙明教授阅读初稿和指正。又刊于第十一期拙著<寻找消失的番号>第9页所载l69师戡乱时隶属N6A一节,查此169师系交警改编,组建于1947年中,见郑洞国回忆录《我的戎马生涯》453页。原169师缩编为整169旅,1947年初隶属整26师,二者无渊源。第14页N3D(改32D)应为裁撤,第15页15行N34D,改番号为32D,原文误为12D (拨第3军)。末行中央系裁撤之32D与第16页西北军裁撤之32D为同一师,原为西北军,隶中央系26军。

(以上论述纯系作者个人之见解,非代表国防部之立场)

1 S.Robbins,Organizational Theory.3rd 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90:385. H.Weinstein & M.Liebman,“Corporate Scale Down:What Comes Next?”HR Magazine(8/1991):36.

2 A.DuBrin & R.Ireland,Management & Organization.2nd Ed.Cicinati,OH:South-Western,1993,p.590.

3 「汰弱留强原则」语出民40.927陆总孙总司令立人主持之「陆军总部整编会议」纪录,见「陆军军师整编案㈢」pp 211-16。国军档案583.2/7421.2。

4 黄仁宇,《地北天南叙古今》。124页(台北:时报文化,1991)。黄是军校十六期毕业。

5 蒋总统1949.1.2l发表下野文告「由李副总统代行总统职权」,既非「辞职」,李宗仁「代行」也非「继任」,预留1950.3.1「复行视事」之伏笔。见唐德刚撰《李宗仁回忆录》894-7页,1986。

6 同前注927页顾祝同听命于蒋,又932-5页参谋本部江防布署汤恩伯抗命只听命于蒋。

7 俞济时(1904-90),黄埔一期,北伐时总管军需的俞飞鹏之侄。抗战时曾任74A军长、侍卫长、集团军总司令。1945.12-1948.1任总统府参军处军务局长授上将衔(上将待遇)。1948.1军务局改制,长三局、二局,至1952.4辞职止。见俞济时自传,《八十虚度追忆》(国防部史编局,1983),于祥鳞,「俞济时将军小传」《传记文学》334(1990.3):73-74。又容鉴光自刊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学录,注记俞济时为蒋经国表兄。由档案签章来看,俞的签呈甚多由高参周菊村(长沙人,军校十期陆大十九期)拟稿,有时由王东原呈报。王是总裁办公室组长,王是安徽人,保定八期毕业与陈诚同期,曾长73A,中央训练团教育长,及湖北湖南两省主席,见《传记文学》396(1995.5)「民国人物小传」,135-6页。

8 刘凤翰,抗战后的剿共与整军,《国父建党革命一百周年学术讨论集》第三册,582-619页(台北:近代中国,1995)。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国民革命军建军史第三部:抗战与戡乱》,民82,页266,268。

9 「陆军步兵部队编制概况一览表」,「国军部队整编案㈢」,国军档案570.3/6015.4,徐蚌会战国军半数师人数只有6-7千人,半数尚不足6千人,见《戡乱》第四册,77-78页。

10 闻名全国的新一军(N1A),新六军(N6A)都改为不知名的番号。如N1A=80A,N3A=83A,N6A=89A,N7A(由新一军最著名的N38D扩编)=102A,N8A=103A,N22D=240D,N30D=249D,N38=253D 。不过国军正式战史上还是使用旧番号,以免读者混乱,只是在注中说明。国军高层更换具有历史意义,对部队凝聚力有重要性的部队番号,只计较于表面的「数字理性」,不合军事常理,政治目的不明。见国防部史编局,《国民革命军战役史第五部:戡乱》,(以下简称《戡乱》)第三篇第二章表六,「东北地区国军指挥系统表」,1989(民78)。

11 207D是整编师有三旅九团,一旅算一个师,后建6A,由207D师长任军长,只辖一个207D。见《戡乱》「东北地区国军指挥系统表」(民37.10)并无6A番号。见《罗友伦先生访问纪录》。

12 《辽渖战役亲历记》(北京:中国文史,1985)记载东北国军14个军44个师,这包含葫芦岛撤出的4个军13个师,14万人(含营口转来的52A两个师)。

13 层峰彻查52A未有足够船只撤退。刘玉章军长和海军对撤出人数的见证不同。刘玉章《戎马五十年》(自刊1975)和2D团长张晴光《血战余生》(台北:台湾商务,1985)只提到一艘中字号(LST)和一艘小轮船,2D无船可撤,海军的报告运输船只则有中字号六艘,联字号(LSI)一艘,商轮五艘撤运52A。见《戡乱战史㈤:东北地区作战(下)》(国防部史编局,1980),447-8页,和「营口作战案」,国军档案543.6/9960。大陆文献指出全歼2D,25D一个团及52A人力输送团,见曹剑浪《国民党军简史》(解放军出版社,2004),页1311-4及姜克夫《民国军事史略稿》四卷下,604页(北京:中华书局,1995)。

14 第二章三节表一,时东北预定新建的N3A,N5A,N7A在该表人员数空白,但华北应没有兵力大增。

15 李宗仁出席国防部江防会议所亲见,《李宗仁回忆录》,932-35页。

16 南京军区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以下简称《三野战史》),369-70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

17 见《石觉先生访问纪录》208页(中研院近史所,1986)。

18 依据《戡乱》,第四篇第二章插表九,「淞沪国军撤运人数及船只分配一览表」大小船只14艘。一艘数千吨的轮船安排载运5000-7500人。一艘LST安排载运2700-3200人,还要载运车辆。

19 阙汉骞,戎马关山话当年,原载《中外杂志》34卷,转载于赵雍之(编),《戎马关山话当年—陆军第五十四军史略》,355-75页(台北:自刊,1997)。54A正式报告来台人数是6700余人,其余「伫立码头万头攒动情景至为凄惨。」见「陆军各单位转进台湾经过报告书㈠」国军档案543.4/7421。

20 张晴光,《血战余生》。52A排长郭宗富(52A296D师长刘梓皋之表弟)访问纪录,在陈鸿献等,<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官生访问纪录>,498页(国防部史政编译室,2003)。52A在「陆军各单位转进来台湾经过报告书㈠」正式报告只说2D来台1/3,25D只有二千人,296D来台人数未提。

21 12A,52A,54A,75A共4个军11个师在《三野战史》中算是漏网之鱼。

22 江西省主席方天帮忙见廖汀,《力挽狂澜的勇者—胡琏传》,96页(台北:近代中国,1989)。新编练军人枪两缺,见黄杰的第五编练司令部38年3月下旬报告,所辖三个军(14A,100A,102A)九个师只有九门野炮,53门六○迫击炮。见「国军部队整编案㈡」国军档案570.3/6015.4。

23 平均一人得14块银元,当时汇率银元一元合港币9元。而上校月薪合港币2元。不过这笔钱尚无着落,见国防部第一(人事)厅长毛景彪呈军务局长俞济时的长篇报告,见「国军部队整编案㈡」。

24 大陆来台外省第一代都熟知「五毒」之名。抗战后整军,编余军官编入「军官总队」,无所事事,到处陈情。「军官总」被视为当时「五毒」之一。其余是「立法委」员,「国大代」表,「学生从」军(青年军复员学生要安排就学就业,也成特权 ),和「新闻记」者。见网站:202.108.249.200

25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八军军史》11页(史政处,1998)。胡琏对部队兵源常「多动脑筋」自求多福。《戡乱》少有胡琏部队阵亡人数,共俘不后送,直接拨入,强征「散兵游勇,或游手好闲、流亡逃难的青年壮丁」(见《力挽狂澜的勇者—胡琏传》,64-66页)。胡琏也超额征兵,他的第二编练司令部原有三军六师,二师还是有官无兵的干部师,国防部因经费裁减为二军五师,胡琏要求六师,国防部不准。 1949.7.22胡琏直接电请总统府军务局长俞济时,申诉说「10A之三师在东剿匪战绩卓著」。军务局长俞济时签报「部队长不遵照国防部规定整编,致国防部核定人数与部队人数不符。本电所称固有理由,而国防部则有整个计划。」交总长顾祝同驳回。见「胡琏部队整编案」「国军部队整编案㈢」国军档案570.3/6015.4)。不过12GA自筹军饷。又得江西省主席方天同意,以江西保安团组13D,交警总队组 43D,还是把九个师带出来,自建一19A,并在金门与舟山防卫中起了关键作用。

26 《力挽狂澜的勇者—胡琏传》,97页。

27 七干山东流亡广州学生由澎防部司令山东人李振清接运来澎。驻澎湖39D(师长韩凤仪,重建自西北军40A干部)强征他们当兵。学生开始不从,导致校长张敏之和邹鉴及五位领头学生被枪决。是为白色恐怖时期的「澎湖案」,见王记葳,那一段山河变色的日子,清华大学网络文教基金会,

//vm.rdb.nthu.edu.tw/Taiwan/34。李振清在王全吉笔记的口述回忆录《李振清将军行述》(149-50页,吴延环等刊印,1977)中写道「最使我伤心的是,?指望他们成为?青年干部,却由于少数干部思想之偏差,假借肃奸之名,瞒着我做了许多失当的措施,牺牲了许多可爱的青年。」西北军特色是官兵同甘共苦,十分团结,李振清希望同乡青年当兵,但手段不是那么残酷。由于知识青年的比例高,39D在台澎(不合金马)30个师中官兵素质评鉴(民40.11.22)排名第一。见「陆军军师整编案㈢」。39D即后来的257D嘉义大林军魂部队。这些学生之中好几位后来投考复校的陆军官校第二十四、五期,升到将军的有十分之一,包括前联勤总司令王文燮。

28 比对《戡乱》不同时期国军战斗序列,及「入闽部队及交警总队整编」,见「国军部队整编案㈡」。

29 周碞浙江人,保定三期,浙军出身,75A第一任军长,26GA总司令,绥靖区司令。就任之前是京沪警备副总司令(总司令汤恩伯)(见国防部史编局「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七十五军军史」「周碞传略」。《戡乱》第七册73页作周「磊」,误。

30 毛人凤1949.7.10致军务局俞济时转总统[已下野],见「暂编第一军编成情形」见「国军部队整编案㈢」。

31 刘雨卿1949.7.28呈,「川省部队整编」,见「国军部队整编㈡」。

32 张昭然,大陆逆转前后国军在浙江沿海岛屿的经营(一九四九年五月——一九五五年二月)(在《中华民国建国八十年学术讨论集》第一册,台北:近代中国,1991。)一文指出,实力最充实的75A两个师不到一万人。但据87A军长段澐1949.8.2电俞济时,报告87A点名完毕,士兵1万8千人,见「国军部队整编案㈡」。不过人数最多的军应该是T1A(暂一军),有两万八千人。

33 朱式勤呈陈诚长官转总裁。「江浙部队整编案」,见「国军部队整编案㈢」。

34「南京转进时10个军整编案」及赵霞少将1949.10.1在台北撰写数千字建议书呈层峰,对改造国军与教育建言,得任陆军官校复校后的教育长。均见「国军部队整编案㈡」。

35 周碞电俞济时局长,1949.6.28.「江浙部队整编案」,见「国军部队整编案㈢」。

36 总裁虽有固守之令,但东南长官陈诚有「必要时可以放弃」指示。见俞济时《八十虚度追忆》页123-4。

37 1949.8.2段澐致俞济时局长,「国军部队整编案」㈢。

38 依陈予欢《黄埔军校将帅录》(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75页记载王在金堂起义。

39「暂一军编成情形」,见「国军部队整编案㈢」。

40 郭忏,浙江人,保定六期,浙军6D出身,比周碞低三期。陈诚当参谋总长时的参谋次长,时为联勤总司令。常德会战获得青天白日勋章。

41「入闽部队及交警总队整编」,见「国军部队整编案㈡」。

42 朱绍良呈蒋总裁,第一文为1949.5.20,第二文未注日期。注意蒋中正已经下野,见前注。

43 刘增良,《找回失落的记忆:陆军第七十四军与马祖》(马祖南竿:连江县社会教育馆)。

44 见73A旧属江正志自传,《走过硝烟与茫然》(苗栗:自刊,1999)。国家图书馆藏。

45 因派系问题朱绍良1949.4.22电俞济时,「50师因部队历史系统及人事谙练关系,隶属该军[121A]极不相宜。拟请将50师改为独立师。」见「国军部队整

编案㈢」。按50D由独立步4团改编,师长是天子门生李以劻,徐蚌会战时以国防部参军任战地视察官,后率50D投共。

46 此根据钱廉,「温州起义—叶芳率国民党军第二○○师起义纪实」在长舜等编,《百万国民党军起义纪实》(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国防部史编室图书室馆藏)

47 俞1949.6.16签呈。「第五编练司令部及第五军整补案」,见「国军部队整编案㈢」。

48 朱其善等,安海起义—国民党军第三二五师起义纪实,824-836页,在《百万国民党军起义纪实》。

49 国防部史编室,《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军军史》,134页,2002。

50 李毓南1949.11.9直接上书总裁(尚未复行视事),指责其对手作战只身潜逃,浮报员额,不顾官兵生活,行为粗鲁,久居台北活动应酬。「99D,92D并编案」,见「国军部队整编案㈢」。

51 刘汝明,《刘汝明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1979。国防部第一厅长毛景彪给俞济时长文指「刘汝明部已溃退至闽境?不听命令,军纪极坏。」毛景彪同注21,杨碧川《蒋介石的影子兵团:白团物语》(台北:前卫,2000)66页所载陈诚下令,「凡大陆撤台各部队,必须先放下武器,然后依台湾警备总部安排在指定地点登陆,重新整编」应只用于撤销番号部队,海南特区干训团来台也被缴械(见「海南撤台部队拨编案」国军档案583/3815)。但刘安祺兵团,刘玉章52A来台时,都曾受到停留外海,忍受饥渴数日的屈辱。刘安祺说「我带领二十一兵团回到台湾的时候,台湾已经是孙立人的天下了,上岸时把我们当敌人一样,百般刁难,一个一个检查。这眞不是人干的事。?我常常想自杀,觉得眞是走到绝路了。」见《刘安祺先生访问纪录》页144。52A抵台在船上待命二日,并受到「部队在基隆码头军纪荡然,扰害民众及到处便溺」谣言所困,见刘玉章《戎马五十年》172-3页。

52 《戡乱》战史鼓浪屿战役记载甚详。《三野战史》(384-5页)也记载第一次攻击鼓浪屿失败。

53 东南军政长官陈诚1949.10.21曾以署制0181号代电核定保留29D为独立师。「第八兵团撤销案」国军档案583.1/8。

54 同前注。

55 原196D属97A,1944.9桂柳作战后97A及196D被撤销,这个196D是第四编练司令部新组建的109A一部,广东作战后独自撤退到海南岛,见「陆军各单位转进台湾经过报告书」「19A196D报告」。又据《戡乱》「海南特区作战国军指挥系统表」附注196D在海南岛编入4A之90D。

56 「54A整编报告」。「陆军军师整编案㈡」。

57 「海南岛地区部队整编」,在「国军部队整编案㈠」。刘安祺虽对赵不满,不过赵将军过世后,还是为赵将军办理后事,依据刘安愚先生谈话,见《刘安祺先生访问纪录》406页。

58 32A兼军长李五堂,1950.5.10呈陆总孙立人总司令。海南撤台部队登陆后,海南防卫司令部1950.5.5撤销,有部队尚未接到命令,而发生5月9日驻旗山海南教导师(1千人)受薛岳指示移动事件。惹得南部80A军长唐守治紧急派201D监视。见「海南撤台部队拨编案」。

59 「海南撤台部队拨编案」。

60 「李九思(1939.3.17&4.1)及冯治安(1939.4.1)致俞济时,「国军部队整编案㈠」。

61 《传记文学》350期「民国人物小传」,1991年7月。军校高教班招训非军校正期之中高级军官。

62 孙立人及6A军长戴朴各自上书。两人都曾在东北作战。孙告「戴为人骄亢?以化装巧脱,诡报突围,豫蒙拔擢升充今职?」,其实戴朴在东北就是6A军长。戴告孙扣发武器,最后天子门生戴朴胜利,获得武器,师长另派。「6A整编案」在「国军军师整编案㈢」及「339D、340D编成报告案」,国军档案583.3/340。但果实保留未久,6A换苏时继任军长。孙立人当陆军总司令整编时,把6A裁掉了。戴朴中将在1960年代任成功岭大专集训班主任,届龄退役。

63 旅长任世桂1949.8.27&28呈报,「台湾警备旅整编案」,见「国军部队整编案㈢」。

64 第三编练司令沈发藻1949.6.15致俞济时,「国军部队整编案㈢」。

65 孙案发生后,第四军官训练班毕业学员,108人被捕,36人判刑。学员被高层以比叙相当军校期别及补修学分为由,分批召训,目的是要消除第四军官训练班学员,对孙立人将军个人的崇敬。训练内容以批评孙将军为主,学员反应不佳,举办四期后就停办。31位受访者中,因军旅发展不顺,多位转任军训教官。见陈鸿献等《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官生访谈纪录》(史编室,1993.3)。

66 《丁治盘先生访问纪录》111页。

67 孙立人1949.10.7呈东南长官陈诚。「李延年兵团拨编案」,国军档案583.1/4040。 68 Frank Holober,Raiders of the China Coast:CIA Covert Operations during

the Korean War.Annapolis:Naval Institute Press,1999.其实正规军的军费也是很据拮。根据周宏涛回忆录《蒋公与我》297-8页记载,蒋由国内外运台的黄金共3,755,540两,到1950.5底,包括拨付台银准备金80万两在内,共消耗3,212,540两,剩下542,910两。每月军费要用掉18万两。大陆称台湾的经济奇迹是建立在400万两中国全国的黄金储备上,似有问题。不过,还有国库另有美金33500万,外汇7000万美元,7000万美元的白银及银元(李宗仁回忆录,924页。)

69 刊登于1949.10.23报纸,剪报附于「第八兵团撤销案」卷内。

70 1951.9.27「陆军总部整编会议纪录」,见「陆军军师整编案㈢」。

71 蔡斯致周总长,1951.11.2及1951.7.23函正式中文译本,见「陆军军师整编案㈢」。

72 陆军总部第三署(作战),「台湾防卫司令部所属步兵师无形战力序列」(195l.9.14)。为各师排名指标之一,见「陆军军师整编案㈢」。

73 见「陆军总司令部中美合作纪录」1951.11.29/12.3,「陆军军师整编案㈢」pp.168-170。

74 陆军孙总司令1951.10.1呈周总长(40)志渭字505号。「陆军军师整编案㈢」。

75 孙立人,魏雷,五厅发言见1951.9.27陆军总部整编会议纪录,「陆军军师整编案㈢」。

76 1951.9.27陆军总部整编会议纪录,列席指导的参谋次长徐培根发言。「陆军军师整编案㈢」。

77 孙立人呈周总长,1951.10.1,同注56。

78 周总长1951.11.5.(40)网经字712号令。「陆军军师整编案㈢」。

79 (40)志渭字393号,1951.8.6。「陆军军师整编案㈢」。 80「台澎区陆军军师(以军为单位)各项等第排列名次表」。「陆军军师整编案㈢」。

81 「台澎区陆军军师(以军为单位)各项等第排列名次表」。「陆军军师整编案㈢」。

82 林照眞,1996,《覆面部队—日本白团在台秘史》,127页。 83 6A排名363D与339D战绩并列第二,但363D前身台湾警备旅成立较339D早。

84 1951.9.27「陆军总部整编会议纪录」。「陆军军师整编案㈢」。

85 师长出缺其余人事好办。45D三个团长一个升任陆战1D副师长,两位任团长,陆战二旅一人任团长。师长由总统挑选,由陆战二旅旅长升任。见于豪章,《七十回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93。 86 Keller,Anthony, Combat Motivation:The Behavior of Soldiers in Battle (Boston:Kluwer·Nijhoff,1982).

87 孙立人呈顾总长1949.2.19见「339D、340D编成报告案」。

88 孙立人(40)志渭字393号及周至柔总长(40)纲经字559号代电均见「陆军军师整编案㈢」。

89「陆军步兵257D沿革史」,国军档案1864.22/7421.34。

90 军系分类依据姜克夫,《民国军事史略稿》四卷下,页425-428,678-682。

91「国防部陆海空军联席会议记录」1952.1.5.「陆军军师整编案㈢」。

92 「7A撤销案」。国军档案583.2/7。

93 刘安祺回忆到高雄见蒋说,「当时老先生在寿山很凄凉。」《刘安祺先生访问纪录》132页。

94 见蒋总统秘书周宏涛回忆录《蒋公与我》页407-8关于孙立人,关于陈诚见421-22页。1960蒋要连任三届,某次中常会后陈诚私下和黄少谷、张道藩、周宏涛闲谈时说「根本不用修宪,他可以像毛泽东一样,当总裁就好了嘛。」Jay Taylor,The Generalissimo’s Son:Chiang Ching-kuo and the Revolutions In China and Taiwa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p.250叙述蒋经国监听陈诚与陈系将领的聚会,所引Sun Li-fan《陈诚晚年》(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15l页,经查作者为孙宅巍,151页并无此记载。

95 如台湾学术由留学英美人士掌控,大学学术排序只采计英语国家论文,德法西日与本国文皆不计分。

◆◆◆全文完◆◆◆

以上《组织改革的权力、实力与情感因素:撤台前后的陆军整编(1949—58)》,是以国防部史政编译室民国九十四年六月出版之《军事史评论》第十二期中同名内容全文为底本完成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7u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