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军作战思想

更新时间:2023-05-29 20:4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网络学习资料

美国陆军作战思想

作战思想,是指导作战的基本观点。作战思想服从和服务于军事战略,并受军事技术发展变化的影响。美国陆军认为,作战思想是其军事理论的核心,它阐述陆军遂行战斗和战役的方法,包括战术、程序、编制、支援、装备和训练。美国陆军以作战思想为核心的军事理论,是对美国联合部队编成内的陆军打算如何遂行战争和实施非战争行动的表述。美军要求其军事理论必须非常明确,足以指导具体的作战,但又必须具有非常强的适应性,足以适应全球范围各种各样不同的情况。

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陆军作战思想的演变

美国陆军作战思想是依据美国军事战略制定的,直接服从和服务于美国军事战略的需要。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九十年代初,美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势、国家经济力量和军事技术等情况的变化,实现其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曾五次调整其军事战略。在此期间,随着军事战略的变化,美国陆军作战思想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第一时期,强调发展常规条件下的地面进攻战术(1945-1952年)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战败,英、法等国家受到严重的战争创伤,美国依靠战时膨胀起来的力量,垄断着核武器,爬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而苏

网络学习资料

联的影响空前增大,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美国为称霸世界,杜鲁门政府推出并执行以“冷战”为特点的“遏制战略”。其基本构想是:准备在欧洲打一场以苏联为主要作战对象的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规模常规战争;凭借核垄断地位,进行核讹诈,奉行压缩数量,均衡发展,优先发展空军的建军方针;推行前沿战略;拼凑遍布全球的军事联盟体系;在苏联危害西方利益的地方,坚决与之对抗。

这一时期,美军武器装备主要是坦克、飞机和大炮,虽然核武器已在实战中运用,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财力有困难,没有大量生产核武器。因此,仍奉行大规模常规作战思想,准备打一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式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作战方式是:敌对双方沿绵亘的战线,集结大量步兵、机械化部队和炮兵,在空军支援下进行诸兵种协同的攻防战役。进攻以突破、快速合围、正面推进为主,夺占对方地域,消灭敌重兵集团。防御以纵深多地带的阵地配系,结合坦克兵团的反突击稳定防御。美国陆军认真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战经验,认为未来的地面作战仍将是常规性质的,其作战思想仍以常规战场作战为背景。

美国陆军的地面作战强调进攻,认为防御的作用只是为了争取时间、节约兵力或为进攻创造有利条件。进攻的机动样式分为包围和突破两种,在这两种样式中,特别强调包围,只有当情况不利于包围时,进攻部队才实施突破,一旦突破

网络学习资料

成功,就要对敌实施包围。防御只有一种样式,即基本上是一种地域防御。

美国陆军研究了反坦克问题,认为最好的反坦克武器是性能好的坦克,据此要求在步兵师内增编坦克分队。1946年,陆军研究了直升机的使用问题,认为它适于遂行补给、后送、侦察、控制等任务,由于当时直升机机身很小,又极易损坏,陆军并未预见到它在大规模地面作战中会发挥重要的战斗作用。

五十年代初爆发了朝鲜战争,美军作战思想运用于朝鲜战争遇到了困难。一是朝鲜的地形条件限制了美军机械化部队发挥作用;二是美军不适应在兵力不足情况下进行宽大正面作战,采用纵深较浅的线式防御暴露了诸多弱点,无法阻止志愿军大规模进攻;三是不适应夜间作战,在志愿军广泛实施夜间行动时显得极为被动;四是在协同上仍然是步炮协同为主,与海、空军协同作战矛盾很多。

第二时期:确立了地面作战中使用战术核武器的战术(1953-1960年)

苏联于1949年和1953年相继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之后,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美国在侵朝战争中的失败也使其深感与中苏两国在常规战争中进行较量很难取胜。为了扬长避短;美国认为,应该利用自己仍然掌握的核优势,依靠大规模的核报复取得战争胜利,而不需要在地面上与对手进行耗费巨

网络学习资料

大的常规战争,因此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其基本构想是:美国在未来战争中,只能依靠核优势同苏联进行全面核战争,而不能打常规战争;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战争边缘政策(美国走到战争的边缘,但不直接卷入战争);采取重点发展核力量,保持核优势,压缩常规力量的建军方针;进一步完善联盟体系。

美国自1953年开始执政的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大规模报复战略”后,大力加强了战略空军和导弹部队,同时也开始给陆军部队装备战术核武器。1954年出版的美国陆军《作战纲要》及其1956、1958年的修正本,阐述了原子武器的作战使用,指出原子武器是威力最大的影响作战进程的武器。《纲要》要求,将原子武器的威力同军队的机动正确结合起来;在作战中迫敌集中主力,然后用原子武器予以歼灭;迅速利用原子突击的破坏效果和心理效果,《纲要》指出,由于原子武器的使用,突破可能成为最适合的一种机动样式,《纲要》将防御区分为阵地防御和机动防御两种基本类型,首次提出了机动防御。

随着军队装备的原子武器不断增加,产生了“原子火力支援”的概念。对进攻的原子火力支援包括冲击的原子火力准备和进攻过程中的原子火力支援,通常将各级掌握的60-70%的原子弹药用于原子火力准备。在防御中,通常将各级掌握的25-50%的原子弹药用于原子反准备(突击做好进攻

网络学习资料

准备的敌军),其余原子弹药则首先用于保障反冲击和反突击。

美军强调,在核条件下作战,进攻中首先实施核突击,对战役纵深之敌给予重大杀伤,然后以快速机械化部队突入敌纵深,在空炮火力支援下迅速扩张战果;以空降和直升机机降配合主力,歼灭残存的敌人,夺取预定目标。防御中以疏开配置的阵地削弱敌人,然后以核武器突击进攻之敌,并对其翼侧和后方进行反击,挫败敌进攻。

为适应核条件下作战,美陆军建立了五群制师,将师下辖的3个步兵团改编成5个战斗群,每个战斗群下辖4个步兵连(后改为5个连),取消了营一级指挥层次。此后,由于直升机数量增加,开始强调直升机的作用,指出直升机在进攻中可送行下述任务:在原子火力准备后,载运步兵实施冲击,迅速扩张原子火力突击效果;对敌军防御地带内的重要据点实施垂直包围,载运预备队进入战斗和实施追击,增援被敌军切断、包围或孤立的分队;实施侦察、补给和后送等任务。此时,美陆军已开始认识到直升机重要的战斗作用,并准备大量发展直升机。

第三时期:明确了核与常规两种不同条件下的作战方法,强调空中机动作战和特种作战(1961-1968年)

在执行“大规模报复战略”期间,美国既没有有效手段对付日益发展的亚非拉各地的反帝反殖武装斗争,同时又由

网络学习资料

于苏联拥有了洲际导弹和远程轰炸机,具备了以核武器袭击美国本土的能力,因而美国也不敢贸然同苏联打核大战。这就使“大规模报复战略"成为既不敢打大战,又不能打小仗的战略。为了走出这条死胡同,美国提出了“灵活反应战略”。其基本构想是:以苏联为主要作战对象,视中国为次要作战对象;准备打包括核大战、常规战争(有限战争)和特种战争在内的各种战争,侧重打特种战争和常规战争;在常规战争方面推行“一个半战争”战略;在核战争方面先是推行“限制破坏”战略,后又改为“相互确保摧毁”战略;在战争进程方面贯彻“逐步升级理论”;采取保持一支强大的多样化军事力量的建军方针。

依据“灵活反应战略”,美国于1962年更新了《作战纲要》,这一版《纲要》有如下特点:第一,强调打中等强度的有限和常规战争。这两种战争中的作战行动都以九大军事原则(目标、进攻、集中、节约兵力、机动、统一指挥、突然性、简要、安全)为指导,但实施方法有很大的差别:核条件下军队责任地域与关系地域比非核条件下大;核条件下队形需要疏开,非核条件下较为密集;非核条件下往往不可能像在核条件下那样实施大纵深扩张战果的机动;核战争中核火力起主要作用,机动用以利用核火力的效果,常规作战中对火力与机动给予同等重视;核条件下作战速度大大提高,非核条件下作战速度较为缓慢;核条件下作战部队实施半独立

网络学习资料

的分散作战,非核条件下实施较大程度的集中控制。第二,基本的防御样式变为机动防御和地域防御。机动防御通常由师或师以上部队实施,旅有时也可实施机动防御。将"阵地"防御改为“地域”防御,注重实施纵深防御。地域防御要求在前沿集中大量兵力,不要求疏开配置。地域防御是常规战争中的有效防御样式,核战争中的防御作战以机动防御为主。第三,正式确立了“空中机动作战”这一新概念,更加强调使用直升机实施垂直包围。第四,特别详尽地阐述了非正规作战,包括游击战、反游击战和准战争的行动准则、要领和方法,体现了特种战争的思想。

第四时期:强调火力作用,侧重研究对付集群坦克的战术,确立了“积极防御”作战理论(1969-1980年)

美国深陷越南战争,国力相对下降,被迫收缩战线,保障重点。苏联刚乘机崛起,迅速成为一个在军事上与美国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积极推行扩张政策。中苏关系严重恶化,由“盟友”变成“敌国”。为适应上述情况,美国政府制定了“现实威慑战略”。其基本构想是:调整全球军事部署,尽快从越南战争中脱身;利用中苏矛盾,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让盟国承担更多的防务责任,形成美国同盟国和中国共同抗衡苏联的战略格局;将战争区分为战略核战争、战区核战争、战区常规战争和小于战区常规战争的局部战争;在核战争方面推行以打击军事目标为主的“抵销战略”;在常规战争方面

网络学习资料

推行“一个半战争”战略;采取压缩数量、提高质量的建军方针。

根据这一战略,美国在侧重准备打常规战争的同时,重视准备打战区核战争。美国陆军加紧实现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并大力研究欧洲战场上的对苏作战方法,其作战思想有很大的发展。

1973年10月发生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对美国陆军作战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在这场战争结束后,美军学术界十分活跃,集中探讨了新型常规武器对作战的影响。认为新型常规武器使战场有了新的杀伤力,美军要充分利用这种杀伤力来挫败苏军的进攻。这一时期,直升机不仅被用作空中机动的工具,而且被用作火力支援的工具,美军大力研究和试验了直升机打坦克的战术和技术,从而在直升机运用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七十年代,新式常规火器的发展突飞猛进,火器的威力大大提高,美军在作战理论研究中出现了“火力热”现象,陆续提出了充分发扬火力,对付敌集群坦克进攻的种种方法。

美国陆军这一时期的作战思想,集中体现在1976年版(作战纲要)中。《纲要》突出了以苏联为主要作战对象,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的思想,提出了对付苏军进攻的“积极防御”作战理论。这种理论对付敌军进攻的具体方法是:在敌军发起进攻之前,防御部队相对平均地配置在整个防线的各个地段内;

网络学习资料

敌军发起进攻后,美军在掩护部队地域实施一系列迟滞作战,以空间换取时间,疲惫和消耗敌军,同时查明敌军的主突方向从战线的各个地段实施横向机动,将主力部队集中主突方向上,建立为挫败敌人所必需的兵力兵器对认为,防御一方能挫败兵力兵器3倍于己的进攻军队。“积极防御”作战理论主张把绝大部分兵力靠前配置,强调把未投入战斗或战斗不激烈方向上的部队都作为随时机动使用的预备力量,因此不主张在纵深内专门保留强大的预备队。并且认为,实施反冲击会失去防御者的有利条件,因此主张慎重对待反冲击,不强调实施旅以上规模的反冲击,主张尽可能以火力代替反冲击。

1976年版《作战纲要》废弃了九大军事原则,但分别提出了进攻和防御的基本原则。进攻的基本原则是:了解战场上的情况;集中压倒优势的作战力量;压制敌方防御火力;震撼、压倒和歼灭敌人;攻击敌人后方;提供不间断的机动支援。防御的基本原则是:了解敌情;了解战场上的情况;在关键的时间与地点集中兵力;合同战斗;利用防御者的有利条件。

1976年版《作战纲要》在美军内外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大多数人认为“积极防御”作战理论存在着许多缺点:它过分强调防御,缺乏进攻精神;过分强调火力,不重视机动的作用;偏重于抵抗敌军的第一梯队,不重视主动打击其后续梯队;只论述师以下部队的战术行动,不重视对付敌军大兵团

网络学习资料

的战役行动。这种作战理论的主要缺点是没有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它过多地考虑苏军的长处而使自己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没有利用苏军的短处来使自己获得战场主动权。因此,用这种理论指导作战,是难以打败苏军的。

第五时期:扩大九大军事原则的作用,创立“空地一体作战”理论和战役理论(1981年至九十年代初)

1981年里根上台后,针对国际战略格局的新变化,为扭转争霸世界对美不利的战略态势,又将军事战略改为“新的灵活反应战略”。其主要内容是:重建对苏军事优势和对美有利的全球战略态势;针锋相对地对抗苏联扩张,实行“多层次威慑”,力避与苏打核战争和常规大战;在威慑失灵时,准备打赢各种战争,侧重打中、低强度战争;在对苏作战设想上,推行在多条战线上灵活反击的方针;改变打短期战争的方针,准备打持久战;推行“星球大战”计划,积极研究发展航天技术和太空武器。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推动下,美国陆军的作战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第一,恢复并扩大九大军事原则的指导作用。1981年,美陆军颁发的《陆军》野战条令恢复了九大军事原则的地位,重新把它奉为陆军的作战原则,并对其内容进行了修改,使其不仅用于指导战术行动,而且用于指导战略行动。1986年版《陆军》和《作战纲要》等野战条令又扩大了九大军事原则在战役行动领域的指导作用,从而使九大军事原则成了美

网络学习资料

国陆军作战理论的基础。

第二,创立并发展了“空地广体作战”理论。提出“空地一体作战”理论,是自二战结束以来,作战理论上的一次重大变仍,美陆军作战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实施“空地一体作战”以主动、灵敏、纵深、协调作为其基则,这四项基本原则是这一理论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主动——“空地一体作战”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夺取或保持主动权,并积极地运用这种主动权去打败敌军。主动的原则体现在进攻精神、左右战局、独立战斗三个方面。

灵敏——就是使己方部队比敌军更快地行动,以利于集中己方实力去对付敌之弱点。灵敏的原则体现在先敌行动、避强击弱、机动作战三个方面。

纵深——“空地一体作战”理论是一种大纵深作战的理论,他通过对纵深的利用,使指挥官获得为有效实施机动所必需的空间,为计划、安排和实施作战行动所必需的时间,以及为获胜所必需的力量,从而获得进攻的锐势和防御的韧性,同时破坏敌军的进攻锐势和防御韧性。纵深的原则体现在攻击敌军纵深和保护己军纵深两个方面。空间的纵深(扩大战场纵深)、时间的纵深(争取作战时间)、力量的纵深(纵深部署兵力兵器,有足够数量的后续和作战物资,是纵深原则的三个相互关联的侧面。

协调——是指对战场上的各种活动进行时间、空间和目的

网络学习资料

方面的安排,以便在决定性的时间和地点产生最大限度的相对战斗力。协调的原则体现在协调运用各种作战力量、协调运用各种作战方法、协调利用战场的备种空间、协调发挥战斗力诸要素的效力四个方面。

“空地一体作战”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往陆军和空军性作战协同上的矛盾,提出陆军和空军是伙伴关系,共同遂行作战任务。并将战略性空中打击、空中遮断、近距离空中支援作为空军主要任务。

这一理论修正了美军七十年代的消极防御作战思想,提出了以积极进攻和实施纵深作战夺取主动权,以对付苏军宽正面、高速度大纵深的连续进攻。苏军要求在战役的主要方向上,集中航空兵、炮兵和坦克机械化部队,实施连续突破,不断地投入各级二梯队,在空降部队配合下,将战术突破发展为战役突破,最后完成战略突破。方面军一次进攻战役纵深达1000公里,落实到欧洲战场,就是一次方面军进攻战役打到英吉利海峡,将北约拦腰切断。针对苏军的战法,“空地一体作战”注重发挥美军空中优势,以先进的侦察器材查明敌重要目标,然后实施纵深攻击,以强大的空中火力遮断苏军各级二梯队和预备队,摧毁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打乱敌人作战节奏和协同动作,为己方近距离决战创造条件。

“空地一体作战”集中体现在纵深攻击的战法上,纵深攻击打击战场目标的顺序,不像线式作战那样,从前沿向后

网络学习资料

逐次实施火力突击,要求在攻防战斗中,力争把作战行动引向敌人纵深,在对方战役纵深内瓦解敌军。“空地一体作战”的各项基本原则在海湾战争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被认为是正确的。

第三,确立战役理论。1982年版《作战纲要》在美军历史启首次把战争行动区分为战略、战役和战术三个等级,指出。战争的战役级就是为在一个战争战区内达成战略目的而对现有军事力量的使用。1986年版《作战纲要》还引进了“战役法”的概念,指出,战役法研究如何通过筹划、组织和实施战局和战役,在一个战争战区或作战战区内使用军事力量达成战略目的。

第二节陆军作战思想的基本观点

海湾战争中,美国陆军首次在较典型的战场环境中大规将“空地一体作战”理论付诸实施,理论受到实战检验。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取得了成功。海湾战争之后,美陆军全面修改了作战理论。这种已被海湾战争证明是有效的理论,为什么还要修改呢?这是因为:第一,作战对象发生了变化。美军从以苏军和华约集团为对手,主要在欧洲打一场高强度大规模的全面战争,转为对付地区性军事强国,应付突发事件引起的局部战争。第二,军事战略发生了变化。根据国际形

网络学习资料

势的变化,1992年2月25日,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在向国会提交的1993财政年度《国防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布什政府制定的新的——“地区防务战略”,其基本构想是:在安全环境确保“冷战”后美国享有的“战略纵深”;在安全手段上;提出全方位的战略核威慑与发展防止有限核打击的全球防御系统;在作战方针上,突出应急反应;在部队结构上,注重增强重组能力;在军队建设上,实行精兵政策;在武器装备发展上,侧重保持技术优势。根据新的军事战略的要求,美军的战略态势从以往的“前沿部署”改为“前沿存在”,美军不得不以快速兵力投送的方式应付各种地区性危机。第三,高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广泛运用,使未来战争从样式、进程到形态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根据美国政府新的军事战略,并在充分研究海湾战争经验之后,美陆军推出了1993年版《作战纲要》,以一种被美军自己称之为“21世纪的新理论”,取代实行了10年之久的“空地一体作战”理论。与“空地一体作战”理论相比,新理论有以下主要变化:美陆军的主要任务是对付地区冲突和突发事件;美军军事行动的基本方式是“兵力投送”;联合作战由“空地一体化”扩大到“空地海天一体化”;陆军必须具备多种作战能力;在整个作战地域的全纵深同时采取作战行动;集中战斗力的威力而不是集中部队;非战争行动成为美军的重要使命。美陆军这一新的作战理论又可称为“空地

网络学习资料

海天一体作战“理论。

美陆军新的作战理论强调:在作战中要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是美军一切作战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在突发事件引起的局部战争中,实施一切作战行动的根本指导思想。围绕这个指导思想,从六个方面介绍美陆军新的作战理论。

一、更加强调联合作战

联合作战,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军种(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的统一军事活动。美军认为,现代条件下,联合作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任何单一军种都不具备在所有空间打击敌人的手段和能力,无法单独实施战役级作战。陆军不会单独作战,而是作为联合部队的成员,参加联合作战。这种取代“空地一体化”的联合作战已超出空军和陆军的协同,扩大为,“空地海天一体化”的作战,海军的参与和空间作战支援对地面作战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各军种都必须依赖空间系统提供重大技术保障,通过它及时获得情报,不间断地监视对方,保证先敌采取行动。离开空间作战的支持,各军种特难以作战,空间行动在联合作战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美军强调,在整个战区统一实施空中、地面、海上和特种作战行动,这一切都会得到空间作战的支援。它要求在作战行动的每个阶段充分发挥空中、地面、海上和空间部队各自

网络学习资料

具有的长处和能力,从不同层次和方向震撼、打乱和击败对手。使敌久在企图避开一个军种的打击时,便会受到另一个军种的打进。军种之间相互支援,相互弥补,各为其它军种作战创造条件,形成联合作战的整体威力。

海湾战争不仅检验了美陆军“空地一体作战”理论,而且实现了“空地海天一体化”的联合作战。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建立了统一的指挥体制,中央总部司令负责指挥战区内所有军事行动,制定了统一的战役计划,各军种按照统一的战役计划行动,相互支援,相互利用作战成果,以微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博胜利;

二、以应急作战对付可能的地区冲突

由于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全球性高强度冲突的威胁大大减轻。美军认为,未来可能的战争形式是不同类型的地区冲突,这些冲突非常模糊不清和捉摸不定,主要战场和作战对象都不明确,美军可能随时要在世界任何地方和任何条件下作战。今后在地区性非预设战场上的应急作战,成为美军作战的常规形式和主要任务。对美军来说,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一)兵力部署是应急作战的首要问题

随着军事战略的调整,美军全球的战略态势已由以往的“前沿部署”变为“前沿存在”。“空地一体作战”,理论依赖“前沿部署”,而新理论则适应“前沿存在”的需要。美军通

网络学习资料

常希望运用前沿存在的兵力解决危机,防止危机升级。如果行不通,就只能从美国本土或其它战区向出事地点投送兵力,所以陆军随时会在快速兵力投送的条件下作战。新理论甚至把陆军称为“兵力投送部队”,将战场环境、攻防作战等都置于兵力投送的背景下进行分析,把兵力投送作为建立陆军作战理论的基础。

所谓兵力投送,是指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迅速地作好战斗准备、动员、部署和作战的能力。它是美国军事战略中“力量投送”的一个关键要素。力量投送除包括兵力投送外,还包括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多种实力的显示和运用。

为适应应急作战对兵力部署的需要,美军指定陆军第18空降军、海军3个航母编队、空军10个联队、海军陆战队1个陆战远征部队,组成应急作战部队,总兵力约30万人。对应急作战部队从人员编制和训练上确保它们可以通过空中、海上和陆地运输手段,迅速部署到世界任何地方,立即投入战斗。作战力量迅速到位,才能够及时解决突发危机。战前,美军可能在海上或陆上预先部署一些作战物资,而部署应急作战部队需要进行三种重要的战略机动:第一种,为初期作战输送高度合成的应急作战部队而进行的战区间空运;第二种,为部署重要的战斗、战斗支援和战斗勤务支援部队及补给物资而进行的海运;第三种,为加快部队向决战区域运动而进行的战区内空运。

网络学习资料

(二)应急作战的计划与实施

应急作战一般分五个阶段进行计划与实旗

第一阶段制定行动计划

在紧急情况下,要迅速编组应急作战部队,制定行动计划,准备对部队进行部署。应急作战的制定计划阶段可能十分短暂。战略、战役和战术的每一级指挥官,往往都需要在情况不太肯定的背景下很早地定下重大的决心,指挥官和部队必须迅速地计划和实施同时进行的多种活动,以便为顺利完成应急作战任务创造条件。在海湾危机之初,总统布什在5天之内作出了投入美军部队的决定。在入侵巴拿马的行动中,这个决策周期更短,从总统作出决定,到美国士兵在巴拿马打响第一枪,还不到48小时。

第二阶段部队强行进入

部队强行进入的目的是在作战地区夺取最初的立足点。应急作战部队的先头部队在空军支援下,通过伞降突击、机降突击夺取机场或建立空降场;海军航母战斗群及搭载陆战队的两栖舰艇战斗群向作战地区集结,以舰载航空兵的空中打击,海军与陆战队两栖登陆作战,夺取港口或建立登陆场。强行进入作战地区,保障后续梯队进入,制止突发事件进一步扩大。这一阶段作战力量以轻型和特种作战部队为主。

第三阶段巩固扩张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遂行作战行动的同时,尽快

网络学习资料

集结作战力量。要求建立前方作战基地,集结优势兵力,扩大立足点,进行纵深作战,保障部队安全,为决战创造条件。这一阶段作战力量以轻型和重型作战部队为主。

第四阶段决定性作战

通过决战实现作战目标,达成战略目的。主要作战行动是在海空军远距离饱和火力突击和近距离空中支援下,以压倒优势的兵力,高速度快节奏地行动,广泛实施进攻性机动作战,迫敌在不利条件下决战,夺取最后胜利。这一阶段作战力量以重型和轻型作战部队为主。

第五阶段重新部署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尽快将应急作战部队重新部署回本土,中间基地或其它地区。作战部队为再次执行应急作战做好准备。

应急作战的规模,要根据突发事件本身的情况和关系美国利益大小而定。一但使用应急作战部队还未制止事态的发展,就须迅速增强作战力量。美军认为,应急作战的规模应控制在类似海湾战争的范围内。

三、对敌形成“决定性优势“

美军强调,在未来战争中,要运用决定性优势的力量作故;速战速决,以小的代价赢得战争胜利。所谓“决定性优势“,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质量优势表现在拥有训练有素、士气高昂、合理编组、掌握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部队;

网络学习资料

有先进的作战理论、正确的指挥。数量优势,是在决定性的时间和地点集中兵力,达成决定性的数量优势。

(一)美军提出“决定性优势”的原因

一是作战对象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美军的作战对象通常是第三世界中小国家,包括“地区性军事强国”,它们与美国相比,实力相差悬殊,美军有把握形成“决定性优势”。

二是吸取了越南和海湾战争的经验教训。越南战争中,美军采取逐步升级逐次增兵的办法,没有形成“决定性优势”,久拖不决是它失败的原因之一。海湾战争从空袭开始就便用压倒优势的力量,这是美军获胜的重要原因;

三是争取美国公众的支持。今后美军在全球各地区遂行作战任务,取得国内公众的支持比以往更加重要。战争旷日持久,伤亡过大,消耗增多,就会招致公众的反对,导致政治危机,政府失去信任,战争必然失败。美军在越南的失败和在海湾的胜利是两个相反的例子。

二,形成“决定性优势”。的主要方法

一是通过战前的力量投送。以战略空运、海运和陆运力量,在极短时间内将精锐部队投送到世界任何出事地点。二是通过空中作战改变兵力对比。以空军为主体,在空间部队、海军、陆军、特种作战部队的配合下。对敌实施大规模的空中作战,大大削弱对方的战斗力,使美军的总体力量在发起地面进攻时已经构成了"决定性优势"。美军认为,在这种条

网络学习资料

件,陆军部队一般不再需要建立庞大重兵集团,

总之,形成“决定性优势”不但要凭借实力地位、高技术武器,还要扬长避短,采取正确的作战行动获得。“决定性优势”。

四、集中力量打击敌重心

(一)重心的概念和分类

重心是一个物理概念。美军所说的重心是所有力量和运动都要依靠的中心,是军队从中获得行动自由、战斗力量和战斗意志的源泉。

在不同的层次,重心有所不同,可以分为战略重心、战役重心和战术重心。

海湾战争前,美军确定了伊拉克的重心:第一个重心是萨达姆的指挥、控制与领导系统;第二个重心是伊拉克的大规模破坏性武器;第三个重心是共和国卫队。前两个是战略重心,第三个是战役重心。在战役级作战上,美军强调打击对方的战略重心和战役重心。

(二)打击重心是美军作战理论的特色

在作战理论上最先提出重心概念的是克劳塞维茨。美军适用和发展了这--思想,形成了美军作战理论的特色。

美陆军1993年版《作战纲要》指出:“战役法的本质在于能够其中作战威力以攻击敌人力求加以保护的主要力量来源——重心。”重心是一切战役筹划的关键,集中力量打击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bg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