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该挨板子

更新时间:2024-05-13 03: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怦然心动

读《我在故我思》

浙江省桐乡市南日中心小学 钱伟强 邮编314506

教育 重如磐石

纵然你举重若轻

又怎能忽视重心

站在一个忽高忽低的翘翘板上 台下虽有雷鸣似的掌声

内心的轻重无人问津

这多像危险的杂技

长年不断的演出 你累了

你终于开始担心有一天 学生在下面会顶不住 你在上面也会站不稳 于是 你举起手中的锄头

作“心远地自偏”的自在耕耘

它是岁月的内伤

撕开了不见一滴鲜血 一直惦记着良心理性 告诉人们最好的教育

是在良知中求证生存的价值 ……

当新的教育思想渗透了各个领域,教育才会从本质上发生变化。二十世纪末叶,素质教育浪潮冲动全国,王雷从《我在故我思》中喊出“时代最缺少教育家”,“最缺少”这词语便道出了时代最需要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可惜一个正确的声音要响彻云霄,下达民间,以至被倡导成为国民共识,从而改变教育制度,解决教育所存在的根本问题,太难。

1999年冬天,范围已经20岁,他站在一个人生的抉择前。“报考什么专业呢”,少年时代想当教师的梦想再次浮现,但他发现自己已不可能报考师范了。如冬风掳掠过的原野,会很快连一小片的希望也不存。

“为什么?”许多问。许多是他的学友,他们正在一起复习。 往事如烟一幕幕掠过范围眼前,仿佛就在昨天,“我的老师,中学时的女老师,被分数逼得神志不清,然后退养了。”范围说,这是她的学生中考考不好引起的。范围的母亲,也是一位教师,也在受分数线的煎熬。虽然有很多人已在对分数口诛笔伐,可范围依然感到,现行的教育制度有缺陷。于是,他报考了法律系。

他考上了。这真是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我不赞成这一代学生的对教育的偏见。但范围身上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为自己的未来选择确定了坐标,他的选择凝聚成一种力量诉说着教育的不幸,于是我们又听见了那流传已久的声音: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

宝!

新世纪到来后,人们越来越清楚应试教育对国民素质的腐蚀,人们也越来越理解素质教育,教育现状也有了较大的改进,虽不能至天翻地覆的地步,但教育向素质方向所迈进的这一大步,实在是中国教育的之幸。在此同时令人感叹的是,许多教育界的专家、学者、领导,似乎有点怀旧,他们依然向往传统的教育制度,他们依然向往阵旧的教学管理,他们依然向往原先的师生关系,难道他们都不懂教育?难道他们都不想对时代负责?难道他们都不想成为教育家?!!

王雷先生让我所敬重的,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呐喊,更因为他的冲锋。他曾经是个应试高手,但他在学校“重利轻育”盛行,教育被应试打得遍体鳞伤尚伸手可触时选择了素质教育。他在拷问自己的心灵时提到:他自己长达8年之久的高中毕业班教学,最大的屈辱、羞忿是为应试教育贡献了全部青春和热情??

谁也不会想到:8年后,他竟向应试教育宣战!这可真是个奇人!也许,他不只是想当个名师。也许,他想以自己的努力挽回一个民族在教育方面蒙受的损失。他的经历是个奇迹。我要为他的《我在故我思》鼓与呼,我知道,这并不是为了王雷。拿破伦曾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不敢幻想自己成为教育家。但我可以想。中国像王雷那样的人并不是太多。一个优秀的民族是应该有更多这样的人的。他现在的教育思想、改革决策、人生境界,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有助于人们在撩开教育神秘的面纱时,去认识这个时代和自己。

一个教师在年轻时敢有成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之类的大志并不奇怪,但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呢?在功利面前,他们多少会有点心浮气躁!我看来看去,在我眼中的“教学能手,只是可怜的“教师匠”。中国教师的集体问题,乃是在不论它们的呈现方式是什么,它们所遭受是什么,它们所遭受的共同命运,都是“被层层桎梏”的命运——被传统的教育方式缠住,被自己的教学水平缠住,被传统的教学观念缠住,,被传统的教材教法缠住,被应试的粗糙肤浅缠住??这就是应试教育盛行的主要原因,作为教师又怎么可以不说?因此,这个曾在应试界的叱咤风云的圣手,今天把射击的目标瞄准应试堡垒。他曾以自己富有特色的应试技巧“称霸”了高三教坛,他曾以骄人的成绩赢得无数鲜花和掌声。王雷不可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王雷也因此不得不在诸多场合中谈自己、论教学、议教育。如果我们细听他的话语就会感觉到,他的言与他的行一样,他在放纵自己甘润酣畅的柔情同时,又洋溢着豪放的风格,让人感到既“异端”又过瘾。他在《我》中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教育观”,既有思想,又有阐述,让人觉得实在厚重,毫不矫揉造作。他辩证地描绘他心中的“标准教育”:教育尤其是基础的任务是培养“人”。我认为在教育的词典里没有必要在“人”之外再造出“人才”这个词来。比如说创新,当创新成了目的,人也就越来越沦为工具和手段;不是人利用科技来造福人类,而是利用科技来证明自己的力量。这时我们再也看不到人的崇高,看到的只是人的渺小、卑微和委琐。这些话具体、鲜明,教育成功不成功,答案不是唯一的,因为凡事都要辩证地看。当你读到王雷这种利索精到的“教育论”,是否有耳目一新之感呢?

(一) 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 新世纪的到来,对于那些好赶时髦的人来说,又是一个宣传自己的好机会,打开因特网,不知又有多少故事要讲述,又有多少感情要抒发?然而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一切都和旧世纪没有什么两样。而人们总在寻找一切能够滋生希望的起点,《我在故我思》却以现身说法的形式预先到达人们的预定地点。

作者所提出的也许算不上很时尚的话题,有人说他说的是教育经典之谈,有人说他站教育家的高度娓娓传述了教育的真谛,也有人说他那饱蘸真情的语言比“减负不减质”的口号至少强一千倍。到底怎么样,也许不是我们所能评定的.但这确实是个可以在教育这块园地里点燃一根烟,泡上一杯茶,慢慢品尝的故事.语言很纯,思想很净,有多少共鸣就看我们自己的频率了。

说《我在故我思》是一部“教育史诗”有些吓人,可是除了“教育史诗”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汇。当你细细品尝以后又觉得它还是一部“教育小说”,它没有絮絮叨叨说教育本源的 问题,没有说语文课如何建设的问题,没有说作文教学这块园地如何耕耘的问题……作者讲的是他亲身经历的故事,这故事耐人寻味,经得起时间的锯啮,却经不起你一声轻微的叹息!瞧那些标题:

破重于立

作文教学,你在扮演什么角色? 培养人还是培养人才? 教师应该是最优秀的。

当你捧读完毕,你会发现该说的作者都说了。 也许,作者是个很出色的诗人,《我在故我思》的诗意叙述造就了一切真理,诗化的语言提示了教育的本质、目的、规律。诗化的思维中蕴藏着教育最高远的真理和对本质教育的最真倾慕。他希望一切都有新的发现,他把一切寄托在良心发现、文化自觉、人文怀抱之中。

人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但对于生存的感受却完全不同,除了物质的不同之外,更主要还在于精神空间的不同。《我在故我思》,好就好在先从自己的情感出发,面对教育现实作真实的描述,真切地转达了一个时代的教育面貌。不象那些资料堆积起来的论文,在“存在与虚无”之间进行着精神漫游的语言游戏,发表后就没有什么价值了。作者没有把它写成赶时髦的追星词。也有人说他诚实得庸俗,我们认为,这比虚伪的崇高好多了,至少我们能够心甘情愿地进入他的思想轨道。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仿佛见到了自己藏在名利缝隙中的灵魂的模子,它们被物欲击得粉碎。在那以前的每一时、每一天、每一年,我们都在做着别人希望我们做的事:轰轰烈烈地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比分数。对上面,我们积极响应减负;对学生,我们逐步加负。为了对付考试,我们违心将“素质教育”应变为“应试教育”,甚至变本加厉地这样做。从读它起,我们的教育跨上了新的台阶,国为过去不曾在我们教育、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独立思考开始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件大事。

这是一部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叛逆者的宣言,这种近乎救赎的行为带给人类一种“无意义的教育”的终结。它说时代缺乏教育家,就是因为教育界的人们还欠缺对时代的把握能力。当今的教育评价还在强化着一个目标――不要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

一个个貌似轻巧的皮球被人们踢出堡垒,还没来得及落地,又被另一个堡垒的人们接住,踢腾起来。这里面有个球的诱惑问题,这诱惑也许是精神以外的一切。如不解决这个问题,那皮球就永远没有机会落地.它永远被为之疯狂的球迷们追着飞,它永远被魔术师似的球星踢腾着飞。

西方教育界对学生看法是“学生是民族生命的延续”,让学生健康成长是最重要的事。而我们周围的那些胸怀大志的才子、秀女视学生为自己的广告牌,学生肩负着为师争光的使命。在我们的周围,有多少骨干教师,双休日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特殊训练:强化英语、强化数奥、强化写作,练钢琴、学书画、??尽管,这些教师自己并不喜欢搞,或者根本不爱这一切,但他们都怀着一个心愿――做学科带头人。

“读而优则仕”在现代中国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排斥在成才路上学生个性化的努力,不仅让个性不同的学生站在同一起点开始学习,还设想让差异明显的学生经过努力达到同一标准。在我们的身边,有多少年轻的教师,顽固不化地死守在“应试教育”的堡垒中,因为他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手里能出多少状元、榜眼、探花┅┅

看着今天如火如荼的教育,不由得使人想起《资治通鉴》里的一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大意是以其渊博的知识去喂养学生——“做经师”并不算难事;而以其精湛的学问、光明磊落的形象唤醒人之初的“善本性”——“为人师”就难能可贵了。“教师应该是最优秀的,这是一个民族成为优秀民族的奥秘”!(引)这话道出了恢复教育应有的功能的奥秘!

客观地说,教育的成功与否,与苍白无力的阿拉伯数字无关,分数只是一个数量单位而已。然而,人们总是以分数来印证教育的走向,如何教育的问题在分数面前久久徘徊,以至教育一度进入误区,霍华德曾经说过这样句名言:“通常情况下,并不是我们没有吸取过去的教训,而是因为我们固有的思维放不开”。因而,我们有理由要求人们的教育思维朝素质的方向伸展。从而使教育得到应有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而使每一个受教育者从教育餐桌上的一顿顿美餐中获取营养,从而使教育一步一步走向和谐和健康。

阿拉伯有几句名言:马的美在奔跑中,人的美在实践中,话的美在真理中。《我在故我思》之所以精彩,不仅仅是因为作者拥有切身体会,还在于他对学生的热爱和关注,更在于他内在的优良素质、文明修养的积淀与外化。当你置身于它的怀抱之中的时候,你心灵中被名利所操练的怨气和痛苦,也将像冰雪一样渐渐地消融在明媚的春光里,你会感觉到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的季节已经到来!

真正的学校是一个充满新奇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充满民族生命意识的基调的神圣家园,而不是一个仅靠现有知识和能力就能解决一切的应试基地!

王雷的手指穿透应试的堡垒,穿过时间和空间,指向一条成功之路:你切实感到风声过耳,路边百花怒放、草木芬芳,这条路有多长,谁也不知道。也许有一天,堡垒中的你将被这条花香四溢的路吸引,你会怎么做?出来做一个“新浪过客”,只是在附近稍作停驻,还是认准这条路,执着地走下去?

其实,你不必犹豫,你可以把它当作一条林中的小路,有空时出来漫步度量,如果你是第一种选择,那么你便是“走近”了他,并不了解他的思想;如果你是第二种选择,那么你的内心世界已经被他扩展,在这个被扩展的世界里,你眼中的教育将有更广阔的视野;你也将在这个被扩展的世界里,感悟到在自己的那个分数世界里感悟不到的东西。

当然这也许仅仅是我们的一种自我解嘲,不过你可以试着走走看。

同在课堂上课,同在学校上班,同样要走过喧哗的街道,同样要回到温馨的家,可是感觉就是不一样,因此你的做法就是不一样。

为了分数,你只传授给学生们一些只能在试卷上大耍威风、百无一用的知识的赝品,而他却在培养真正的大写的“人”;为了分数,你在学校里加班加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他已经在家里为学生准备明天的精神食粮;因为街道的喧哗,你匆匆走过,而他还要听听人们讨价还价的声音,然后试试自己的嗓子;因为家的的宁静,你早早睡下,躺在被窝估算着自己的学生中能出多少优秀率、平均分、及格率,而他还要看看新闻,写写心得,然后考虑学生的精神世界到底需要些什么。

差别就这些,剩下的就该你自己去琢磨。

分数是学生的命根,也曾是教师的命根。每逢考试,教师和学生一样紧张,教师和学生一起吃饭、睡觉,分数几乎把握了教师最初的教育生涯,但它不可能把握教师的一生。当《我在故我思》散发着墨香,摆在案前的时候,窗外那叽叽喳喳的小鸟已在提醒我们,一个与众崭新的教育时代已经到来:每一个学生都将感受到父母的期待,每一个学生都将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每一个教师都将感受到教育的乐趣。太多太多的梦想将从这里起步,太多太多的希望将从这里开花,太多太多的体验将从这里出现奇迹。

我们离真有多远

教师应该是最优秀的,有多少人掂过这话的份量?也许,你每天在做着同一件事:用“分数是生命线”的醒目标语无休止地刺激学子们的大脑,不断地向学生灌输“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思想,把学生赶入茫茫题海,逼迫学生朝着“成功”的彼岸游去,因为你心里有一个心愿:我手里要多出几个状元!很难想象一个追名逐利的教师能教出心灵纯洁的学生来。

常常听到同行们议论:某某老师的责任感很强,有点高雅脱俗!大概人人都喜欢给人以一种不错的气质。然而,事实证明,谁也装不出气质。稳定的外表美,正是优秀的内在素质、修养所释放出来的。

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曾说过:你如果失去了金钱,你只失去了一点;你如果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如果失去了人格,你就失去了全部。大多数教师的教学风格都可能社会化,都会物化,而这一切最终都要靠良心和人性来承担。教育的结果,多数是良心发现的结果,最后谁也都不能回避这个现实问题,这就是教育能否实现真善美的积淀与外化。这也是我们须臾不可忽视的问题啊!

当一个学生以幼儿的身份初来学校,他那稚嫩的脸庞和好动的四肢,尤其是那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睛,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在他的眼睛深处会有一个怎么样的世界呢?当幼儿园阿姨给他讲“狼来了”的故事时,他那双眼睛里跳动的音符、潺潺的清泉,泠泠作响,仿佛能把蓝天推动:原来,不经意间,一朵小花已经在春风里开放,一面诚信的旗帜已经竖起。

面对这样一种神奇的教育效果,我的脑海里便浮现出另一种图画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已长成一个需要用笔来表达“诚信”的学生,他那双历经风风雨雨的眼睛里的却衍生着疑惑、团团的迷雾,浮游荡漾,那曾经是幼儿时代的甜美果实,到今天怎地变得如此苦涩?比如,上级检查组要来了,有的学校要进行统一口径的培训,还要发下与之配套的书面材料,谁离了谱,谁承担责任。明明有的教师为应付升学考试忙得抽不出身,连家访的时间都没有,一定得说每学期家访30人次,只要有书面材料的记载,便不碍事了。在多次应付上级的检查中已得出一条定理:写了不做,马马虎虎;做了不写,等于不做。怎么说呢,学校这座教

育圣殿,这块净土,总不能因为分数把道德和信用给尘封起来吧。

因此,我们有理由去思考自己现在该做什么,将来要做什么,我们有理由去自己的分数统帅下教育对学生意味着什么,我们有理由构思自己的教育空间,有理由要求自己探索一些对教育有重大意义的问题。比如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教育的宗旨是什么?我们以为,教

育本是作为人类生存真理的置入和生存意义的启示而提出的,旨在挖掘生活的本真、演绎人类的精神意义。教育的功能一旦恢复就会有奇迹出现,这是摸过新世纪的门槛之后第一个发现。

我们知道,至少眼下我们无法带给我们所认定的教育以新的生机,因为考试就像一种计算机病毒——特洛伊木马程序,它出现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感染我们天性中的良好心理素质,而将它完全排斥,又会带来心理感觉的极其贫乏苍白,就像计算机感染了无法清除的病毒一样,将病毒和被感染的重要文件删除,可能会导致计算机无法正常驱动。于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都长出似是而非的庸俗花草,这种在人与人之间不断地移植、嫁接过程中所培植出的新品种缺少自然色彩,好比一朵美丽的谎花,它也许高贵,它也许不同凡响而又孤芳自赏,甚至价值连城,但买主只能是一些欣赏怪异的行家,为了摆设的需要,我们为自然界频添三色月季,并直接为它大吹大擂。这又是一种毫无根柢的人文精神。

我们决定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一方面,我们渴望自己的付出得到回报,实现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我们又尽力去履行自己对学生、对社会的义务。说得通俗一点,我们想过一种充实的、有意义的教学生活。所以,我们不愿意做分数的奴隶,分数把握了我们的最初,人格把握着我们的现在,真理将把握我们的一生。因为我们还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发现生命意识和唤醒生命意识,是人性美的证明过程。一位思想家说过:我们捏造了观念世界,我们就剥夺了现实世界的价值、意义、和真理。每个有良知的教师应该努力从不同角度对教育本质和功能作不同层次的探索和叩问,一些既得经验中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不学礼、无以立“,“传道、授业、解惑”等千万不要搞掉了,经史中的为人师表就是创新了一万年也不要丢掉,我们教育界好的东西搞掉了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要搞得更好一些。因为那些失落的才是永恒,而创新的部分,我们正探索的部分,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瞬间困惑。对文化自觉、人文怀抱的解剖与重建,归属到教育,不能不暗示为一种话语背景之下的美丽怀旧。

一个没有风格的教师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当你手中的双刃剑(教育)的锋芒触及灵魂的时候,教师的个性只能从人类生存的感悟中去力图实现教育应有的功能,是培养人,而不是培养人才。对素质的放任自流,无论现在有多少个“状元”出现,无论将来有多少“秀才”出现,都有是极不负责的教育。因为这每一步成功的幻影里都暗藏着流于平庸走向堕落的危机。在应试和素质之间,急功近利的人把握不好自己,懦弱无能的人把握不好自己,圆滑世故的人把握不好自己。

成功的教育靠成功的心态

20世纪末叶,我国教育科研成果中频频出现素质教育的新名词,素质教育的科研成果,也是有一阵没一阵地跟着潮流跑。以教师为例,年轻教师一提到素质德育准会雄牛般地大吼,从德智体美劳汇报成果开始,诸如自己获了什么奖,取得了什么成就之类作一番辉煌的回顾。他们的教育成果就是一张分数排行榜和个人成就阅览表,他们的教学菜单里只有分数、分数、分数??分数是学生的生命线,更是他们自己的生命线。在无数学生的灵魂被扭曲,灵性被扼杀的同时,他们却一个劲地点算着考分和升学率!他们的教学生涯中除了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就再没有感兴趣的事了!这就是无数人为之疯狂、为之呕心沥血的教育科研成果!

曾经看到过一篇名叫《玻璃环里的教育》的故事: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要学生培养豆芽,学生由于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完成这作业,等到要作业时,这个学生的妈妈竟到街市买了些豆芽装在玻璃环里,给自己的学生溥衍去老师,老师不知细底,还表扬了这位学生。从家长到学生,从学生到老师,从老师到学生,这一切看来好像是无关紧要,却让人感到忧心仲仲!应试教育越搞越烈,诚信日渐成为“从大陆脱离开来龙去脉的岛屿”(沃尔科特语),它几乎不再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在这个人们纷纷要“质量”的时代,谁顾得上诚信呢?连教师也不再多谈了。人们几乎已忘记了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种可爱元素存在。

那些表面的教育繁荣、花哨的科研成果让人有点来历不明之感,它们缺乏对学生个性

的理解、对民族命运的承担,它们只会使教育功能削弱、逐渐与育人脱节。最成功的教育大约不是用最时髦的教法磨出来的,悲悯情怀、使命感、责任感、对时代的洞察和思考——这一切都是一个成功的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要素。一个教师面对自己所处的时代,他首先应该关心的,是这个时代最普遍的事物。他必须找到和这些事物相对应的教育方式。反思是一种“当下”的行为。正因为如此,我觉得一个教师的才能的高低,就表现在他处理那些最普遍的教育方式的能力上。我想正是出于上述原因,我喜欢上了王雷的《我在故我思》。你得相信,这就是教育。

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我收到了嘉兴市第四届生活作文研讨会的邀请。我自己一个人曾有过生活作文的构思,没想到我们自己的家乡已扯起了这样一面旗帜。但是,与其说我兴奋,还不如说我有点怀疑:有必要吗?生活作文能与应试作文抗衡吗?

可是,一到研讨会所在地,我发现那里某种气氛了:一篇篇充满灵气的习作,一个个富有创意的课题,让我的心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当上观摩课的教师把学生放飞到生活的广袤的蓝天中去翱翔的时候,我一愣,一股亲切的气息扑面而来,并惊喜于自己的直觉:这不正是我孜孜以求的那种境界吗?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会场上与高中时代的语文老师不期而遇。我更是兴奋无忌:咱们师生十年未见面了,真没想到聚在一起时竟是研讨生活作文。

从科研理论到教育现实,是一个砸破沉重、奋战逆境的过程,这需要理智和毅力,可能这条路长得没有尽头。

人与人才,谁先谁后?分数与素质,孰重孰轻?高考升学率达到了100%,分数达到了满分,是否就已经实现了教育的繁荣?是否就已经把握住了教育的功能?教育科研呢,抓不住关键,找不准圆心,不是大刀阔斧,就是缩手缩脚。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曾经经历的迷茫和痛苦。我们知道,仅以“多出人才”的心态去对待教育,终究不能获得成功;我们清楚,须用“出好人才”的意识去处理教育问题,才能找到教育的本源;我们认为,弄清这些问题恐怕比制作十个赶时髦的课件,生产一百篇隔靴搔痒的文章,给所谓的差生补插九百九朵玫瑰重要一万倍。

来自世纪更替之际的“我在故我思”,就像那无边的黑夜里一盏刺破黑暗的灯,在浩翰的时空里熠熠生辉。在远离升学和考试的时空里,抚其思,诵其诗,你会觉得世界是多么空灵和纯净,地位虽平凡却无从悲哀。其壮美与高远,练我身,勉我志,寄我情,慰我心,我在它的牵引下,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小市民一样生活,其乐融融!它让人领略到不仅仅是思想上的进步,更是人类无处不在的智慧之光那辉煌的闪烁。

的理解、对民族命运的承担,它们只会使教育功能削弱、逐渐与育人脱节。最成功的教育大约不是用最时髦的教法磨出来的,悲悯情怀、使命感、责任感、对时代的洞察和思考——这一切都是一个成功的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要素。一个教师面对自己所处的时代,他首先应该关心的,是这个时代最普遍的事物。他必须找到和这些事物相对应的教育方式。反思是一种“当下”的行为。正因为如此,我觉得一个教师的才能的高低,就表现在他处理那些最普遍的教育方式的能力上。我想正是出于上述原因,我喜欢上了王雷的《我在故我思》。你得相信,这就是教育。

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我收到了嘉兴市第四届生活作文研讨会的邀请。我自己一个人曾有过生活作文的构思,没想到我们自己的家乡已扯起了这样一面旗帜。但是,与其说我兴奋,还不如说我有点怀疑:有必要吗?生活作文能与应试作文抗衡吗?

可是,一到研讨会所在地,我发现那里某种气氛了:一篇篇充满灵气的习作,一个个富有创意的课题,让我的心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当上观摩课的教师把学生放飞到生活的广袤的蓝天中去翱翔的时候,我一愣,一股亲切的气息扑面而来,并惊喜于自己的直觉:这不正是我孜孜以求的那种境界吗?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会场上与高中时代的语文老师不期而遇。我更是兴奋无忌:咱们师生十年未见面了,真没想到聚在一起时竟是研讨生活作文。

从科研理论到教育现实,是一个砸破沉重、奋战逆境的过程,这需要理智和毅力,可能这条路长得没有尽头。

人与人才,谁先谁后?分数与素质,孰重孰轻?高考升学率达到了100%,分数达到了满分,是否就已经实现了教育的繁荣?是否就已经把握住了教育的功能?教育科研呢,抓不住关键,找不准圆心,不是大刀阔斧,就是缩手缩脚。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曾经经历的迷茫和痛苦。我们知道,仅以“多出人才”的心态去对待教育,终究不能获得成功;我们清楚,须用“出好人才”的意识去处理教育问题,才能找到教育的本源;我们认为,弄清这些问题恐怕比制作十个赶时髦的课件,生产一百篇隔靴搔痒的文章,给所谓的差生补插九百九朵玫瑰重要一万倍。

来自世纪更替之际的“我在故我思”,就像那无边的黑夜里一盏刺破黑暗的灯,在浩翰的时空里熠熠生辉。在远离升学和考试的时空里,抚其思,诵其诗,你会觉得世界是多么空灵和纯净,地位虽平凡却无从悲哀。其壮美与高远,练我身,勉我志,寄我情,慰我心,我在它的牵引下,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小市民一样生活,其乐融融!它让人领略到不仅仅是思想上的进步,更是人类无处不在的智慧之光那辉煌的闪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au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