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犯罪浅议

更新时间:2023-03-08 09:23:14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流动人口犯罪浅议

作者:顾昊 何鹏 程吴双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6期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源源不断的外来人口涌入城市,在给城市带来生命与活力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近年来,与流动人口有关的社会治安事件正在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流动人口犯罪成为影响城市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入手,着重分析探讨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犯罪;特点;原因;对策

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的异地居住的人员,国外一般称之为人口流动。流动人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也是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生产力高效配置的一种必然需要。

但伴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的突飞猛进,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更是与日俱增。有统计显示:上海有72%以上的犯罪为非本地户籍人所为、杭州外来人口犯罪已经突破90%、而深圳近十年来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中,非深圳户籍的占到98%以上,真是令人触目惊心[1]。因此,深入分析研究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原因并找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是一项迫在眉睫却又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一、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手段残暴、凶狠

流动人口大都来自于生活水平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城市里灯红酒绿、繁华异常的生活对他们的刺激很大,他们中大多数会对此产生羡慕,但同时也会有人感到不平衡。因此,流动人犯罪分子普遍具有反社会倾向[2]。他们在作案时,大多表现为见钱眼红、图一时之快、不计后果、手段凶残,在社会上具有很恶劣的影响。 (二)通常以亲缘或地缘为纽带结成团伙实施犯罪

流动人口绝大多数是来自农村地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处于社会底层,地位较低,这就决定了他们的人际交往只能以亲缘或地缘为纽带形成,范围非常有限。由于生活中受到各种歧视和排挤,他们极易形成抱团、排外的心理,长此以往,他们借助亲缘或地缘拉帮结派,在犯罪过程中相互协助,共同实施犯罪。 (三)犯罪特点具有独特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流动人口犯罪的总体情况来看,多数为流窜作案,往往是甲地作案、乙地藏身、丙地销赃,以此来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但也有不少犯罪分子会在某个地方停留一段时间后再转到另外一个地方,但转来转去,基本会保持在一个地域[3]。从犯罪地点的选择来看,犯罪分子往往会选择城乡结合部这个治安力量相对较为薄弱的地区作案,因为这里居住密度小、管理松散,便于得手后逃离和销赃。从作案的场所来看,他们大多数会选择建筑工地、旅馆、商业娱乐场所,因为这里流动人口较为密集,为作案创造了条件。 (四)犯罪成员低龄化趋势明显

流动人口本身就是以青年人居多,且他们当中未成年人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心智、社会经验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各方面发展的不成熟,他们在外界物质的强烈刺激以及不法分子的唆使下,极易走极端,产生偏激的心理,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

(一)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聚焦民生》显示,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为323:1,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但生活在农村的居民并不能直接感受到这种差距,可当他们一旦进入城市,在城市里所从事的都是脏活、累活,工资很低、待遇很差,而城市居民却朝九晚五,薪酬很高。时间一长,他们的心里难免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从而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相关管理的缺位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由于资金、人员等因素的短缺以及流动人口流动性大等特点,造成相关主管部门在流动人口的管理上乏力,这就出现了有些地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乡村管不着,城市也不管的“真空地带”,使这里成为流动人口犯罪的“温床”。 (三)流动人口素质偏低及法律意识淡薄

流动人口从小生活在农村,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文化素质的缺失决定了他们进入到城市以后所从事的只能是建筑、环卫等卖体力且收入较低的行业,由此容易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同时,法律知识的淡薄,使得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违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犯罪的发生。

三、防控流动人口犯罪的对策

(一)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gq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