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中文协议36.212-930 - TDD - T3G - 1009 - tracked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26 20: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通信标准类技术报告 YDB XXXX—XXXX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技术要求

第3部分:物理信道复用和信道编码

TD-LTE digital cellular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Uu Interface Technical Requirement – Part 3 :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

200X –XX –XX 印发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YD/T 1849—2009

目 次

目 次 .............................................................................. I 前 言 ............................................................................. II 1 范围 ................................................................................ 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4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 4 3.1 术语和定义 ......................................................................... 4 3.2 缩略语 ............................................................................. 4 4 物理信道映射 ........................................................................ 5 4.1 上行 ............................................................................... 5 4.2 下行 ............................................................................... 6 5 信道编码,复用和交织 ................................................................ 6 5.1 通用流程 ........................................................................... 6 5.2 上行传输信道和控制信息 ............................................................ 20 5.3 下行传输信道和控制信息 ............................................................ 41 参考文献 ............................................................................. 63

I

YD/T 1849—2009

前 言

YDB XXXX-XXXX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技术要求》分为十一个部分:

─ 第1部分:物理层概述; ─ 第2部分:物理信道和调制

─ 第3部分:物理层复用和信道编码 ─ 第4部分:物理层过程 ─ 第5部分:物理层测量 ─ 第6部分:MAC协议 ─ 第7部分:RLC协议 ─ 第8部分:PDCP协议 ─ 第9部分:RRC协议

─ 第10部分:UE处于空闲模式下的过程 ─ 第11部分:UE无线接入能力 本部分是第3部分。

YDB XXXX-XXXX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技术要求》是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系列技术报告之一,该系列技术报告的结构和名称预计如下:

a) YDB XXXX-XXXX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无线接入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b) YDB XXXX-XXXX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技术要求》

─ 第1部分:物理层概述; ─ 第2部分:物理信道和调制

─ 第3部分:物理层复用和信道编码 ─ 第4部分:物理层过程 ─ 第5部分:物理层测量 ─ 第6部分:MAC协议 ─ 第7部分:RLC协议 ─ 第8部分:PDCP协议 ─ 第9部分:RRC协议

─ 第10部分:UE处于空闲模式下的过程 ─ 第11部分:UE无线接入能力 c) YDB XXXX-XXXX 《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X2接口技术要求》

─ 第1部分:概述; ─ 第2部分:层1

─ 第3部分:信令传输 ─ 第4部分:应用协议 ─ 第5部分:数据传输 d) YDB XXXX-XXXX 《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S1接口技术要求》

─ 第1部分:概述; ─ 第2部分:层1

─ 第3部分:信令传输

II

YD/T 1849—2009

─ 第4部分:应用协议 ─ 第5部分:数据传输

为适应信息通信业发展对通信标准文件的需要,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一安排下,对于技术尚在发展中,又需要有相应的标准性文件引导其发展的领域,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组织制定“通信标准类技术报告”,推荐有关方面参考采用。有关对本技术报告的建议和意见,向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反映。

本部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南京爱立信熊猫通信有限公司、诺基亚西门子通信(上海)有限公司、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诺基亚通信有限公司、北京天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重邮信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展讯高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

III

YD/T 1849—2009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技术要求 第X部分:XXXX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物理层的复用、信道编码和物理信道映射等。 本部分适用于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1 术语(Void)

3.1.2 定义(Void)

3.1.3 符号

DLNRB ULNRB

下行带宽配置,单位为资源块[1] 上行带宽配置,单位为资源块[1] 一个子帧中承载PUSCH的SC-FDMA符号数

在初始PUSCH传输子帧中承载PUSCH的SC-FDMA符号数

PUSCHNsymbPUSCH-initialNsymbULNsymb 一个上行时隙中SC-FDMA符号数

一个子帧中用于SRS传输的SC-FDMA符号数(0或or 1)

NSRS

3.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部分。

BCH CDD CFI CP DCI

4

Broadcast channel Cyclic Delay Diversity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yclic Prefix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广播信道 循环延时分集 控制格式指示 循环前缀 下行控制信息

YD/T 1849—2009

DL-SCH HI MCH PBCH PCFICH PCH PDCCH PDSCH PHICH PMCH PMI PRACH PUCCH PUSCH RACH RI SRS TDD TPC TPMI UCI UL-SCH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HARQ indicator Multicast channel

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

下行共享信道

HARQ指示 多播信道 物理广播信道 寻呼信道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物理HARQ指示信道 物理多播信道 预编码矩阵指示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随机接入信道 秩指示

信号探测参考信号 时分双工 发送功率控制 发射预编码矩阵指示 上行控制信息 上行共享信道

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Paging channel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Physical HARQ indicator channel 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 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Random Access channel Rank Indication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Time Division Duplexin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ransmitted 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Uplink Shared channel

4 物理信道映射

4.1 上行

表1定义了上行传输信道和对应的物理信道的映射关系。表2定义了上行控制信道信息与对应的物理信道的映射关系。

表1

传输信道(TrCH) 上行共享信道(UL-SCH) 随机接入信道(RACH)

表2 控制信息(Control information) 物理信道(Physical Channel) 上行控制信息(UCI)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

5

物理信道(Physical Channel)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 YD/T 1849—2009

4.2 下行

表3定义了下行传输信道与对应的物理信道的映射关系。表4定义了下行控制信道信息与对应的物理信道的映射关系。

表3

传输信道(TrCH) 下行共享信道(DL-SCH) 广播信道(BCH) 寻呼信道(PCH) 多播信道(MCH)

表4 控制信息(Control information) 物理信道(Physical Channel) 控制格式指示(CFI) HARQ指示(HI) 下行控制信息(DCI)

5 信道编码,复用和交织

来自MAC层/向MAC层输出的数据和控制流经过编/解码,通过无线传输链路提供传输和控制服务。

信道编码方案是错误检测、错误纠正、速率匹配、交织以及传输信道或控制信息向物理信道映射/从物理信道到传输信道控制信息解析或分离的组合方案。

5.1 通用流程

本节包含多条传输信道或控制信息类型的编码流程。 5.1.1 CRC计算

CRC计算单元的输入比特为a0,a1,a2,a3,...,aA?1,奇偶校验比特为p0,p1,p2,p3,...,pL?1。 A 是输入序列的长度,L 表示校验比特的数目。校验比特由以下循环生成多项式之一产生:

2423181714111076543

- gCRC24A(D) = [D + D + D + D + D + D + D + D + D + D + D + D + D + 1];

242365

- gCRC24B(D) = [D + D + D + D + D + 1], CRC 长度 L = 24。

16125

- gCRC16(D) = [D + D + D + 1],CRC 长度 L = 16。

8743

- gCRC8(D) = [D + D + D + D + D + 1],CRC 长度 L = 8。

编码以系统方式进行。这意味着在GF(2)中,多项式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 物理HARQ指示信道(PHICH)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 物理信道(Physical Channel)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 物理广播信道(PBCH)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 物理多播信道(PMCH) a0DA?23?a1DA?22?...?aA?1D24?p0D23?p1D22?...?p22D1?p23被对应的长度为24的CRC生成

多项式

gCRC24A(D) 或 gCRC24B(D)除时产生的余数为

0;多项式

a0DA?15?a1DA?14?...?aA?1D16?p0D15?p1D14?...?p14D1?p15被gCRC16(D)除时产生的余数为

0;而多项式a0DA?7?a1DA?6?...?aA?1D8?p0D7?p1D6?...?p6D1?p7被gCRC8(D)除产生的余

6

YD/T 1849—2009

数为0。

附加CRC之后的比特序列表示为b0,b1,b2,b3,...,bB?1,这里B = A+ L, ak 和 bk 的关系如下:

bk?ak

对于k = 0, 1, 2, ?, A-1

bk?pk?A

对于k = A, A+1, A+2,..., A+L-1

5.1.2 码块分段和码块CRC添加

输入码块分段单元的比特序列为b0,b1,b2,b3,...,bB?1,这里B > 0。如果B大于最大码块大小Z,则输入序列要进行分段操作,并且每个分段后的码块要被附上一个L = 24的CRC序列。最大码块大小为:

- Z = 6144.

如果下述计算的填充比特数目F不等于0,则在第一个块的开始处添加填充序列。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B < 40,则在码块的开始处添加填充序列。 在编码器的输入位置,将填充序列设置为空()。 码块总数C 根据如下方法计算得到: if B?Z

L = 0

码块数目为:C?1

B??B

Else

L = 24

码块数目为:C??B/?Z?L??

B??B?C?L

end if

当C ? 0时,码块分段的输出比特为cr0,cr1,cr2,cr3,...,cr?Kr?1?,其中r 为码块号,Kr 是码块r中的比特数。

每一个码块中比特数为(仅适用于C ? 0的情况):

第一个分段大小:K?= 表7 中满足 C?K?B?的最小K值

if C?1

长度为K?的码块数目为C?=1, K??0, C??0 else if C?1

第二个分段大小为:K?= 在表7 中满足K?K?的最大K值

?K?K??K?

7

YD/T 1849—2009

长度为K?的分段数目为:C????C?K??B??? ?K??长度为K?的分段数目为:C??C?C? end if

填充比特数目为:F?C??K??C??K??B? for k = 0 to F-1

c0k??NULL?

--插入填充比特

end for

k = F s = 0

for r = 0 to C-1

if r?C?

Kr?K?

Else

Kr?K?

end if

while k?Kr?L

crk?bs k?k?1

s?s?1

end while if C >1

根据5.1.1节,使用序列cr0,cr1,cr2,cr3,...,cr?Kr?L?1?和生成多项式gCRC24B(D)来计算CRC奇偶校验比特pr0,pr1,pr2,...,pr?L?1?。对于CRC计算,如果存在填充比特,假定其值为0。 whilek?Kr

crk?pr(k?L?Kr)

k?k?1

end while

end if k?0

end for 5.1.3 信道编码

对于一个给定的码块,输入信道编码模块的比特序列表示为c0,c1,c2,c3,...,cK?1,其中K为需要进

8

YD/T 1849—2009

(i)(i)(i)(i)行编码的比特数。编码后的比特表示为d0其中D为每个编码输出流的比特数,,d1(i),d2,d3,...,dD?1,

i表示为编码器编码输出流的序号。ck和dk(i)的关系以及K和D的关系依赖于所使用的编码方案。

传输信道使用下面的编码方案:

- 咬尾卷积编码(tail biting convolutional coding)

- Turbo编码(turbo coding) 不同类型的传输信道使用的编码方案和编码速率如表5所示;不同类型的控制信道使用的编码方案和编码速率如表6所示。

每一个编码方案中D值计算方法如下:- - 咬尾卷积编码:编码速率为1/3,D = K; - Turbo编码:编码速率为1/3,D = K + 4

对于两种编码方案,其编码输出流序号i的范围是0, 1 和2

表5 传输信道使用的信道编码方案和码率

传输信道 UL-SCH DL-SCH PCH MCH BCH

表6 控制信息使用的信道编码方案与码率

控制信息 DCI CFI HI UCI 编码方案 咬尾卷积编码 块编码 重复编码 块编码 咬尾卷积编码 码率 1/3 1/16 1/3 可变 1/3 咬尾卷积编码 1/3 Turbo编码 1/3 编码方案 码率

5.1.3.1 咬尾卷积编码

本节定义了约束长度为7、码率为1/3的咬尾卷积编码。 卷积编码器的配置如图1所示。

编码器的移位寄存器的初始值设置为输入流最后的6个信息比特对应的值,使得移位寄存器的初始和最终状态相同。因此,用s0,s1,s2,...,s5表示编码器的移位寄存器,那么移位寄存器初始值被设置为:

si?c?K?1?i?

9

YD/T 1849—2009 ckDDDDDD(0)dkG0 = 133 (octal)(1)dkG1 = 171 (octal)(2)dkG2 = 165 (octal)

图1 码率为1/3的咬尾卷积编码器

(0)(1)(2)编码器的输出流dk, dk 和dk分别对应第一、第二和第三个校验数据流,如图1所示。

5.1.3.2 Turbo编码 5.1.3.2.1 Turbo编码器

Turbo编码器的方案是:并行级联卷积编码(PCCC,Parallel Concatenated Convolutional Code),它使用了两个8状态子编码器和一个Turbo码内交织器。Turbo编码器的码率为1/3,结构如图2所示

PCCC中8状态子编码器的传输函数为:

G(D) =[1,g1(D)], g0(D)其中:

g0(D) = 1 + D2 + D3 g1(D) = 1 + D + D3

当开始进行编码时,8状态子编码器中移位寄存器的初始值为0。 Turbo编码器输出为:

(0)dk?xk(1)dk?zk(2)dk?z?k

其中,k?0,1,2,...,K?1。

如果被编码的码块是0号码块,并且填充比特的数目大于0,即F > 0,则在编码器的输入时设ck=

(0)0, k = 0,?,(F-1),并输出时设置dk??NULL?, k = 0,?,(F-1)、 dk(1)??NULL?, k =

0,?,(F-1)。

输入Turbo编码器的比特表示为c0,c1,c2,c3,...,cK?1,第一个和第二个8状态子编码器的输出比特

?,z1?,z???分别为z0,z1,z2,z3,...,zK?1和z02,z3,...,zK?1。从Turbo码内交织器的输出比特表示为?,c1?,...,c?c0K?1,这些比特将输入第二个8状态子编码器。

10

YD/T 1849—2009

xk第一个分支编码器zkckDDD输出输入 Turbo编码内交织器输出第二个分支编码器z?k?ckDDD?xk图2 码率为1/3的Turbo编码器结构(虚线仅应用于Turbo编码的迫零处理)

5.1.3.2.2 Turbo编码器的迫零处理

Turbo编码的迫零处理通过从所有信息比特编码之后的移位寄存器反馈中获取尾比特来完成编码,

尾比特在信息比特编码之后添加。

前三个尾编码用于终止第一个编码器(图2中上面的那一个开关处于低端位置),此时第二个子编码器被禁用。最后三个尾比特用于终止第二个子编码器(图2中下面的那一个开关处于低端位置),此时第一个子编码器被禁用。

那么,用于Trellis Termination 的传输比特为:

(0)(0)(0)(0)dK?xK, dK?1?zK?1, dK?2?x?K, dK?3?z?K?1 (1)(1)(1)d(1)?x??dK?zK, dK?1?xK?2, dKK?2 ?2?zK, K?3(2)(2)(2)(2)??dK?xK?1, dK?1?zK?2, dK?2?xK?1, dK?3?zK?2

5.1.3.2.3 Turbo码内交织器

输入Turbo码内交织器的比特表示为c0,c1,...,cK?1,其中K为输入比特的数目。Turbo码内交织器

?,c1?,...,c?的输出表示为c0K?1

输入与输出比特的关系如下:

11

YD/T 1849—2009

ci??c??i?, i=0, 1,?, (K-1)

其中,输出序号i和输入序号?(i)的关系满足如下二次形式,即:

?(i)?f1?i?f2?i2modK

??参数f1 和f2取决于编码块大小K,如表7所示

12

表7 Turbo码内交织器参数

YD/T 1849—2009

i K f1 f2 i K f1 f2 i K f1 f2 i K f1 f2 1 40 3 10 48 416 25 52 95 1120 67 140 142 3200 111 240 2 48 7 12 49 424 51 106 96 1152 35 72 143 3264 443 204 3 56 19 42 50 432 47 72 97 1184 19 74 144 3328 51 104 4 64 7 16 51 440 91 110 98 1216 39 76 145 3392 51 212 5 72 7 18 52 448 29 168 99 1248 19 78 146 3456 451 192 6 80 11 20 53 456 29 114 100 1280 199 240 147 3520 257 220 7 88 5 22 54 464 247 58 101 1312 21 82 148 3584 57 336 8 96 11 24 55 472 29 118 102 1344 211 252 149 3648 313 228 9 104 7 26 56 480 89 180 103 1376 21 86 150 3712 271 232 10 112 41 84 57 488 91 122 104 1408 43 88 151 3776 179 236 11 120 103 90 58 496 157 62 105 1440 149 60 152 3840 331 120 12 128 15 32 59 504 55 84 106 1472 45 92 153 3904 363 244 13 136 9 34 60 512 31 64 107 1504 49 846 154 3968 375 248 14 144 17 108 61 528 17 66 108 1536 71 48 155 4032 127 168 15 152 9 38 62 544 35 68 109 1568 13 28 156 4096 31 64 16 160 21 120 63 560 227 420 110 1600 17 80 157 4160 33 130 17 168 101 84 64 576 65 96 111 1632 25 102 158 4224 43 264 18 176 21 44 65 592 19 74 112 1664 183 104 159 4288 33 134 19 184 57 46 66 608 37 76 113 1696 55 954 160 4352 477 408 20 192 23 48 67 624 41 234 114 1728 127 96 161 4416 35 138 21 200 13 50 68 640 39 80 115 1760 27 110 162 4480 233 280 22 208 27 52 69 656 185 82 116 1792 29 112 163 4544 357 142 23 216 11 36 70 672 43 252 117 1824 29 114 164 4608 337 480 24 224 27 56 71 688 21 86 118 1856 57 116 165 4672 37 146 25 232 85 58 72 704 155 44 119 1888 45 354 166 4736 71 444 26 240 29 60 73 720 79 120 120 1920 31 120 167 4800 71 120 27 248 33 62 74 736 139 92 121 1952 59 610 168 4864 37 152 28 256 15 32 75 752 23 94 122 1984 185 124 169 4928 39 462 29 264 17 198 76 768 217 48 123 2016 113 420 170 4992 127 234 30 272 33 68 77 784 25 98 124 2048 31 64 171 5056 39 158 31 280 103 210 78 800 17 80 125 2112 17 66 172 5120 39 80 32 288 19 36 79 816 127 102 126 2176 171 136 173 5184 31 96 33 296 19 74 80 832 25 52 127 2240 209 420 174 5248 113 902 13

YD/T 1849—2009

34 304 37 35 312 19 76 81 848 239 106 128 2304 253 216 175 5312 41 166 78 82 864 17 48 129 2368 367 444 176 5376 251 336 36 320 21 120 83 880 137 110 130 2432 265 456 177 5440 43 170 37 328 21 82 84 896 215 112 131 2496 181 468 178 5504 21 29 114 132 2560 39 15 86 38 336 115 84 85 912 39 344 193 86 86 928 40 352 21 80 179 5568 43 174 58 133 2624 27 164 180 5632 45 176 44 87 944 147 118 134 2688 127 504 181 5696 45 178 29 60 135 2752 143 172 182 5760 161 120 88 183 5824 89 182 41 360 133 90 88 960 42 368 81 43 376 45 44 384 23 46 89 976 94 90 992 59 122 136 2816 43 65 124 137 2880 29 300 184 5888 323 184 84 138 2944 45 92 185 5952 47 186 94 48 91 1008 55 45 392 243 98 92 1024 31 46 400 151 40 93 1056 17 64 139 3008 157 188 186 6016 23 66 140 3072 47 96 187 6080 47 190 28 188 6144 263 480 47 408 155 102 94 1088 171 204 141 3136 13 5.1.4 速率匹配

5.1.4.1 Turbo编码传输信道速率匹配

(0)(1)Turbo编码的传输信道的速率匹配以码块为单位进行,过程为:首先将三个信息比特流dk、dk(2)及dk分别进行交织,然后进行比特收集,最后是循环缓存器的产生,如图3所示。每个码块的输出比

特的传输方式见5.1.4.1.2小节中描述。

(0)dk子块交织器(0)vk(1)dk虚拟循环缓存子块交织器(1)vk比特收集wk比特选择及删减ek(2)dk子块交织器(2)vk

图3 Turbo编码的传输信道的速率匹配

(0)比特流dk根据5.1.4.1.1小节中定义的子块交织器进行进行交织,其对应的输出序列定义为

(0)(0)(0)(0),K?的定义见5.1.4.1.1小节。 v0,v1,v2,...,vK??1(1)比特流dk根据小节5.1.4.1.1中定义的子块交织器进行交织,其对应的输出序列定义为

14

YD/T 1849—2009

(1)(1)(1)。 v0,v1(1),v2,...,vK??1(2)比特流dk根据5.1.4.1.1小节中定义的子块交织器进行交织,其对应的输出序列定义为

(2)(2)(2)(2)。 v0,v1,v2,...,vK??1用于传输的比特序列ek的生成过程在小节5.1.4.1.2中给出。

5.1.4.1.1 子块交织器

(i)(i)(i)用d0,d1(i),d2,...,dD?1表示子块交织器的输入比特,D为比特数。子块交织器的输出比特序列生

成过程为:

TCTCa) 令Csubblock?1。 ?32为矩阵的列数,矩阵的各列序号从左至右为0, 1, 2,?,CsubblockTCb) 阵的行数Rsubblock为满足下式的最小的整数:

TCTCD?Rsubblock?Csubblock

??TC矩阵的各行序号从上至下为0, 1, 2,?,Rsubblock?1。

TCTCTCTCc) 如果Rsubblock?Csubblock?D个虚比特(dummy ?Csubblock?D,则在头部添加ND?Rsubblock????bits),使得yk = , k = 0, 1,?, ND – 1。然后,yND?k?dk(k = 0, 1,?, D-1),

TCTC从矩阵Rsubblock第0行第0列位置开始逐行写入比特序列yk(从比特y0开始写)。 ?Csubblock(i)??y0??yCTC?subblock????y(RTC?1)?CTCsubblock?subblock(0)对于dk和dk(1):

y1yCTCy(RTCsubblock?1y2yCTCy(RTCsubblock?2?TCsubblock?1)?Csubblock?1?TCsubblock?1)?Csubblock?2???y2CTC?1?subblock?????y(RTC?CTC?1)?subblocksubblock? ?subblock?1yCTCd) 基于表8所示的P?j?TCj?0,1,...,Csubblock?1??的模式,进行矩阵的列间置换,其中P(j)表示第j个变

换列的原始列位置。进行列间置换后的Rsubblock?Csubblock维矩阵为:

15

?TCTC?YD/T 1849—2009

yP(0)??yP(0)?CTC?subblock????yP(0)?(RTC?1)?CTCsubblocksubblock?yP(1)yP(1)?CTC?yP(1)?(RTCTCsubblock?1)?CsubblocksubblockyP(2)yP(2)?CTC?yP(2)?(RTCTCsubblock?1)?Csubblocksubblock???yP(CTC?1)?CTC?subblocksubblock?????yP(CTC?1)?(RTC?1)?CTC?subblocksubblocksubblock??subblock?1)yP(CTC

TCTCe) 块交织器的输出是从列变换之后的Rsubblock维矩阵中逐列读出的比特序列。子块交?Csubblock??(i)(i)(i)(i)(i)织的输出比特表示为v0,其中对应于,对应于yP(0)?CCCvyv,v1(i),v2,...,vK1P(0)0?1?TCTC且K??Rsubblock。 ?Csubblock??,

subblock??(2)对于dk:

(2)(2)(2)(2)(2)f) 用v0表示子块交织器的输出,其中,v1,v2,...,vKv?y?(k),同时 ?1k????k?(k)??P??TC???R???subblock???TCTC?????Csubblock?kmodRsubblock?1?modK?????

??置换模式P的定义见表8。

表8子块交织器列间置换模式

列数 TC Csubblock列间置换模式 TC?P(0),P(1),...,P(Csubblock?1)? < 0, 16, 8, 24, 4, 20, 12, 28, 2, 18, 10, 26, 32 6, 22, 14, 30, 1, 17, 9, 25, 5, 21, 13, 29, 3, 19, 11, 27, 7, 23, 15, 31 >

5.1.4.1.2 比特收集、选择及传输

对应第r个码块的长度为Kw?3K?的循环缓存器按如下方式生成:

(0)wk?vk

for k = 0,?, K??1 for k = 0,?, K??1

(1)wK??2k?vk(2)wK??2k?1?vk for k = 0,?, K??1

NIR表示传输块软缓存的比特长度,Ncb表示第r个码块软缓存的比特长度 。Ncb的计算方式为

16

YD/T 1849—2009

-

??NIR???Ncb?min?,Kw??C?? 对于DL-SCH和PCH传输信道 ????-

Ncb?Kw

对于UL-SCH和MCH传输信道

其中,C为5.1.2小节中计算出的码块的数量,NIR为

NIR其中

??Nsoft???

??K?minM,M?DL_HARQlimit??MIMO?Nsoft为总的软信道比特数[3]。

在UE被配置在文献[2]的7.1节所描述的传输模式3、传输模式4或传输模式8下接收PDSCH传输

时,KMIMO取值为2,其他情况下取值为1。

MDL_HARQ为文献[2]第7章所定义的最大下行HARQ进程数。 Mlimit为常数8。

E表示第r个码块的速率匹配的输出序列长度,rvidx表示该传输的冗余版本号(rvidx= 0, 1, 2 , 3),速率匹配的输出序列表示为ek, k = 0,1,..., E?1。

G表示一个传输块的总的可用比特数。

令G??G?NL?Qm?,其中Qm在调制方式为QPSK、16QAM、64QAM时取值分别为2、4、6。 - -

当传输块映射到单层传输层时,NL取值为1, 当传输块映射到2或4层传输层时,NL取值为2。

令??G?modC,其中C为5.1.2小节中计算出的码块的数量,则E的计算方法为: if r?C???1

设置E?NL?Qm??G?/C? else

设置E?NL?Qm??G?/C?

end if

??NcbTC?k?R?令0subblock?2??TC8Rsubblock????TC?,其中Rsubblock?rv?2为5.1.4.1.1小节中定义的矩阵行数。?idx???速率匹配的输出序列ek的计算方法为: 设置k = 0,j = 0

while { k < E }

if w(k0?j)modNcb??NULL?

17

YD/T 1849—2009

ek?w(k0?j)modNcb

k = k +1 end if j = j +1 end while

5.1.4.2 卷积编码的传输信道和控制信息的速率匹配

(0)(1)(2)卷积编码的传输信道和控制信息的速率匹配如图4所示,包括三个信息比特流dk, dk 和 dk各自的交织过程, 然后是比特收集, 最后是循环缓冲器生成。传输的输出比特见5.1.4.2.2小节中的描述。

(0)dk子码块交织器(0)vk虚拟循环缓冲器(1)dk子码块交织器(1)vk比特收集wk比特选择和修剪ek(2)dk子码块交织器(2)vk

图4 卷积编码的传输信道和控制信息的速率匹配

(0)比特流dk根据5.1.4.2.1小节定义的子块交织器进行交织,其输出序列为v0,v1,v2,...,vK??1,

(0)(0)(0)(0)其中K?的定义见5.1.4.2.1小节。

(1)比特流dk根据5.1.4.2.1小节节定义的子块交织器进行交织,其输出序列为

(1)(1)(1)v0,v1(1),v2,..v.K,??1。

(2)比特流dk根据5.1.4.2.1小节定义的子块交织器进行交织,其输出序列为v0,v1,v2,...,vK??1。

(2)(2)(2)(2)传输的比特序列ek按照5.1.4.2.2小节描述被生成。 5.1.4.2.1 子块交织器

输入子块交织器的比特表示为d0,d1,d2,...,dD?1,其中D是比特数目。从子块交织器输出的输出比特序列按照如下描述获得:

CCCC?1。 a) 设矩阵的列数为Csubblock?32,矩阵的列数从左向右依次编号为0, 1, 2,?,CsubblockCCb) 确定矩阵的行数Rsubblock,它是满足下式的最小整数,即:

(i)(i)(i)(i)18

YD/T 1849—2009

CCCC D?Rsubblock?Csubblock??CC矩阵的行从上到下编号为0, 1, 2,?,Rsubblock?1。

CCCCCCCCc) 如果Rsubblock则在头部添加ND?Rsubblock(dummy bits),?Csubblock?D,?Csubblock?D个虚比特

????(i)使得yk = , k = 0, 1,?, ND – 1。然后,yND?k?dk(k = 0, 1,?, D-1),从矩阵

?RTCsubblockTC。 ?第0行第0列位置开始逐行写入比特序列yk(从比特y0开始写)?Csubblocky0??yCCC?subblock????yCCCC?(Rsubblock?1)?Csubblocky1yCCCy(RCCsubblock?1y2yCCCy(RCCsubblock?2?CCsubblock?1)?Csubblock?1?CCsubblock?1)?Csubblock?2???y2CCC?subblock?1?

?????y(RCCCC?C?1)subblocksubblock??subblock?1yCCCd) 基于表9所示的P?j?CCj?0,1,...,Csubblock?1??的模式,进行矩阵的列间置换,其中P(j)表示第j个变换

TCTC列的原始列位置。进行列间置换后的Rsubblock维矩阵为: ?Csubblock??

yP(0)??yP(0)?CCC?subblock????yP(0)?(RCC?1)?CCCsubblocksubblock?yP(1)yP(1)?CCC?yP(1)?(RCCCCsubblock?1)?CsubblocksubblockyP(2)yP(2)?CCC?yP(2)?(RCCCCsubblock?1)?Csubblocksubblock???yP(CCC?1)?CCC?subblocksubblock?????yP(CCC?1)?(RCC?1)?CCC?subblocksubblocksubblock??subblock?1)yP(CCC

CCCCe) 子块交织器的输出是从列变换之后的Rsubblock维矩阵中逐列读出的比特序列。子块?Csubblock(i)交织的输出比特表示为v0,v1,v2,...对应于yP(0),v1vK,??1,其中v0??(i)(i)(i)(i)(i)

对应于

yP(0)?CCCsubblockCCCC??,且K??Rsubblock。 ?Csubblock??表9子块交织器列间置换模式

列数 CC Csubblock 列间置换模式 CC?P(0),P(1),...,P(Csubblock?1)? < 1, 17, 9, 25, 5, 21, 13, 29, 3, 19, 11, 27, 32 7, 23, 15, 31, 0, 16, 8, 24, 4, 20, 12, 28, 2, 18, 10, 26, 6, 22, 14, 30 >

该子块交织器也被用做PDCCH调制符号的交织。在PDCCH调制符号的交织中,输入比特序列由PDCCH

符号四元组组成[1]。

19

YD/T 1849—2009

5.1.4.2.2 比特收集,选择及传输

长度为Kw?3K?的循环缓冲器生成方式如下:

(0)wk?vk

k = 0,?, K??1 k = 0,?, K??1 k = 0,?, K??1

(1)wK??k?vk(2)w2K??k?vkE 表示速率匹配输出序列长度,速率匹配输出比特序列为ek,k = 0,1,..., E?1。

设置k = 0,j = 0 while { k < E }

if wjmodKw??NULL?

ek?wjmodKw

k = k +1 end if j = j +1 end while 5.1.5 码块级联

码块级联块的输入比特序列表示为erk,r?0,...,C?1 和 k?0,...,Er?1。码块级联块的输出比特序列表示为fk, k?0,...,G?1。

码块级联包括依次级联不同码块的速率匹配输出。因此, 设置k?0,r?0 while r?C Set j?0 while j?Er

fk?erj k?k?1 j?j?1 end while r?r?1

end while

5.2 上行传输信道和控制信息 5.2.1 随机接入信道

随机接入信道的序列编号从高层获得,并按照[1]中描述进行处理。 5.2.2 上行共享信道

UL-SCH传输信道的处理结构如图5所示。到达编码单元的数据,每一个传输时间间隔(TTI)最多

20

YD/T 1849—2009

有一个传输块。其编码流程如下:

? 向传输块添加CRC

? 码块分段和码块CRC添加 ? 数据和控制信息的信道编码 ? 速率匹配 ? 码块级联

? 数据和控制信息的复用 ? 信道交织

UL-SCH传输信道其编码流程如下图所示。

a0,a1,...,aA?1传输块CRC 添加b0,b1,...,bB?1码块分段码块 CRC 添加cr0,cr1,...,cr?Kr?1?信道编码dr(i0),dr(i1),...,d(i?)rDr?1?速率匹配o0,o1,...,oO?1[oRIRI0]or [o0 oRI][oACK] or [oACK oACK1001]or e[oACKoACKACK0 1?or0,er1,...,er?EOACK?1]r?1?码块信道信道信道级联编码编码编码fq0,q1,...,qQCQI?1q0,f1,...,fG?10RI,q1RI,...,qQRIRI?1q0ACK,q1ACK,...,qQACKACK?1数据和控制复用g0,g1,...,gH?1信道交织h0,h1,...,hH+QRI?1

21

YD/T 1849—2009

图5 UL-SCH的传输信道处理流程

5.2.2.1 传输块CRC添加

UL-SCH传输块的错误检测由循环冗余校验码(CRC)提供。

使用整个传输块来计算CRC校验比特。送到层1的一个传输块的比特表示为a0,a1,a2,a3,...,aA?1,校验比特为p0,p1,p2,p3,...,pL?1。A是传输块大小,L是校验比特数。按照[4]中6.1.1小节的定义,最低顺序信息比特a0 被映射到传输块的最高有效位。

校验比特按照5.1.1小节的描述进行计算并添加到UL-SCH传输块中,同时设置L为24,使用生成多项式gCRC24A(D)。

5.2.2.2 码块分段及CRC添加

码块分段的输入比特流记为b0,b1,b2,b3,...,bB?1,其中B表示传输块的比特数目(包含CRC)。根据5.1.2小节中描述进行码块分段及CRC添加。

码块分段之后的比特流记为cr0,cr1,cr2,cr3,...,cr?Kr?1?,其中r是码块序数,Kr是第r个码块的比特数目。

5.2.2.3 UL-SCH的信道编码

码块比特流会送至信道编码模块表示为cr0,cr1,cr2,cr3,...,cr?Kr?1?,其中r是码块序号,Kr是第r个码块的比特数目。码块的总数记为C,每个码块根据5.1.3.2小节描述独立进行Turbo编码。

信道编码之后的比特流记为dr0,dr1,dr2,dr3,...,dr?Dr?1?,其中i?0,1 或 2,Dr是第r个码块的

(i)(i)(i)(i)(i)第i个编码后比特流,即Dr?Kr?4。 5.2.2.4 速率匹配

Turbo 编码之后的码块会送至速率匹配模块,记为dr0,dr1,dr2,dr3,...,dr?Dr?1?,其中i?0,1 或 2,

(i)(i)(i)(i)(i)r是码块序号,i是比特流序号,Dr是对应于第r个码块的每个比特流的比特数。码块的总数记为C,

每个码块按照5.1.4.1小节的方法独立进行速率匹配。

速率匹配之后的比特流记为er0,er1,er2,er3,...,er?Er?1?,其中r是码块的序号,Er是第r个码块在速率匹配之后的比特总数。 5.2.2.5 码块级联

码块级联的输入比特流记为er0,er1,er2,er3,...,er?Er?1?,其中r?0,...,C?1,Er是第r个码块在速率匹配之后的比特数。根据5.1.5小节进行码块级联。

码块级联之后输出的比特记为f0,f1,f2,f3,...,fG?1,其中G为用于传输的总的编码比特数,对控制信息与UL-SCH复用的情况,该比特数目不包含控制信息比特。 5.2.2.6 控制信息的信道编码

22

YD/T 1849—2009

进入信道编码单元的控制信息包含信道质量信息(CQI 或PMI)、HARQ-ACK或秩指示(Rank Indication)。传输的不同编码符号数决定了控制信息的不同的码率。当控制信息在PUSCH上传输时,HARQ-ACK、秩指示和信道质量指示的信道编码是独立于PUSCH进行的。

对于TD-LTE,高层配置支持两种HARQ-ACK反馈模式。 - HARQ-ACK绑定(ACK/NACK bundling),和 -

HARQ-ACK复用(ACK/NACK multiplexing)

对于TD-LTE HARQ-ACK 绑定模式,HARQ-ACK由1或2个信息比特构成。对TD-LTE HARQ-ACK复用模式,HARQ-ACK由2或4个信息比特构成,比特数的确定见参考文献[2]的7.3小节中的描述。

当终端发送HARQ-ACK比特或秩指示比特时,相应的编码符号数Q?由终端根据下式决定:

????PUSCH?initialPUSCH?initialPUSCHO?M?N??scsymboffset?Q??min?C?1??Kr????r?0????PUSCH?,4?Msc??????????

PUSCH其中O为HARQ-ACK比特或秩指示比特数,Msc为当前子幀发送的PUSCH对应的传输块所占用的带

PUSCH-initial宽,以子载波数目来表示(见参考文献[1]),Nsymb表示每个子幀中,上述传输块所承载的初始PUSCH-initialULPUSCH传输所占用的SC-FDMA符号的数目,其表达式为Nsymb?2?Nsymb?1?NSRS。如果终端

????在初始传输时需要在同一个子幀中传送PUSCH和SRS,或者初始传输时PUSCH的资源配置与小区特定的

PUSCH?initialSRS子幀部分重叠(SRS带宽配置见[1]中5.5.3小节),则NSRS等于1;否则,、NSRS等于0。MscC和K可从该传输块的初始PDCCH中获得。如果该传输块没有对应的DCI格式为0的初始PDCCH,则

rPUSCH?initial、C和Kr将来自于: Msc- 当用于该传输块的初始PUSCH是半静态调度的,则根据最近的半静态调度分配的PDCCH来确定

PUSCH?initial、C和Kr,或者 Msc- 当PUSCH由随机接入响应许可(random access response grant)初始化,则由该传输块的随机接入响应许可来确定MscPUSCH?initial、C和Kr。

HARQ?ACKHARQ?ACK,其中?offset根据[2]中描述确定。 ??offset对于HARQ-ACKQACK?Qm?Q?,且?offset对于秩指示,QRI?Qm?Q?,且?offset对于HARQ-ACK

PUSCHPUSCHRIRI,其中?offset根据[2]中描述确定。 ??offset23

YD/T 1849—2009

-

每个正确接收的确认(ACK)编码为一个二进制比特‘1’,每个错误接受的确认(NACK)编码为一个二进制比特‘0’。

ACK如果HARQ-ACK由一个信息比特来构成,即[o0],那么它按照表10首先进行编码。

-

-

ACK如果HARQ-ACK由两个信息比特来构成,即[o0 o1ACK],其中o0ACK 对应码字0,o1ACK对应码ACKACK字1,那么它按照表11首先进行编码,其中o2?(o0 ?o1ACK)mod2。

表10 1比特HARQ-ACK的编码

Qm 2 编码的HARQ-ACK [o0ACK y] ACK [o0 y x x]4 6 ACK[o0 y x x x x ]

表11 2比特HARQ-ACK的编码 Qm 2 编码的HARQ-ACK ACKACKACKACKACKACK[o0 o1 o2 o0 o1 o2] ACKACKACKACK[o0 o1ACK x x o2 o0 x x o1ACK o2 x x] 4 6 ACKACKACKACKACKACK[o0 o1 x x x x o2 o0 x x x x o1 o2 x x x x]

表10和11中的“x”和“y”为参考文献[1]中定义的占位符,用来对HARQ-ACK比特进行加扰,以

使承载HARQ-ACK信息的调制符号的欧式距离达到最大。

对于对包含一个或两个信息比特的TD-LTE HARQ-ACK复用模式的情况,比特序列

ACKACK由多个已编码的HARQ-ACK块级联而成,其中QACK指对所有已编码的q0ACK,q1ACK,q2,...,qQACK?1HARQ-ACK块进行级联之后的编码比特数目。对最后一个已编码的HARQ-ACK块的级联有可能只是部分比特的级联,以此保证比特序列长度等于QACK。

~对于TD-LTE HARQ-ACK绑定模式,比特序列q0ACK~ACK,q~ACK,...,q~ACK由多个已编码的HARQ-ACK,q12QACK?1块级联而成,其中QACK指对所有已编码的HARQ-ACK块进行级联之后的输出比特数目。对最后一个已编码的HARQ-ACK模块的级联有可能只是部分比特的级联,以此保证比特序列长度等于QACK。加扰序列

?w24

ACK0ACKACKw1ACKw2w3选自表12,序号为i??Nbundled?1?mod4,其中Nbundled的选取见参考文献[2]

?YD/T 1849—2009

中第7.3小节描述。如果HARQ-ACK由一个比特信息构成,设置m=1;如果HARQ-ACK是由2个比特信息

~ACK,q~ACK,q~ACK,...,q~ACK进行加扰来生成比特序列构成,设置m=2;然后根据下述步骤对q012QACK?1ACKACK。 q0ACK,q1ACK,q2,...,qQACK?1设i ,k 为 0 while i?QACK

~ACK?y if qi //占位符的重复

~ACK?wACKmod2 qiACK?qi?1?k/m?k?(k?1)mod4m

else

??~ACK?xqif i

~ACK qiACK?qielse

//一个占位符比特

//编码比特

~ACK?wACKmod2qiACK?qi?k/m?k?(k?1)mod4m

end if

??

i?i?1

end while

表12 TD-LTE HARQ-ACK 绑定模式的加扰序列的选择

i 0 1 2 3 ?wACK0ACKACKw1ACKw2w3? [1 1 1 1] [1 0 1 0] [1 1 0 0] [1 0 0 1]

对于HARQ-ACK由超过两个信息比特构成的情况,即在[o0列q0ACKACKACK由下式获得 ,q1ACK,q2,...,qQACK?1OACK?1n?0ACKACKACKO?2,比特序中 o1ACK?oO]ACK?1qiACK???oACKn?M?imod32?,nmod2?

25

YD/T 1849—2009

其中i = 0, 1, 2, ?, QACK-1,基础序列Mi,n见表25中定义。

对HARQ-ACK信息进行信道编码之后的输出向量序列表示为qACK0,q1ACK,...,qQ?ACKACK?1,其中

Q?ACK?QACK/Qm,该向量序列的获得方法如下:

设i ,k 为 0

while i?QACK

TqACK?[qiACK ...qiACK?Qm?1] k

i?i?Qm k?k?1

end while 对于秩指示RI -

,由表18、表21、表24、表31和表35给出PDSCH传输的秩指示反馈的相应比特宽度,该宽度根据推断的eNodeB天线配置和UE能力等级来决定 -

RIRI如果RI由一个信息比特构成,即[o0],那么它按照表13首先进行编码。[o0]和RI的对应关系

由表15给出。 -

RIRI如果RI由2个信息比特构成,即[o0对应于高位比特,o1RI对应于低位比特,那 o1RI],其中o0RIRIRI么它按照表14首先进行编码,其中o2?(o0 ?o1RI)mod2。[o0 o1RI]到RI的对应关系由表16

给出。

表13 1比特RI的编码

Qm 2 4 6

编码的RI RI[o0 y] RI [o0 y x x]RI[o0 y x x x x ] 表14 2比特 RI编码

26

YD/T 1849—2009

Qm 2 4 6

编码的RI RIRIRIRIRIRI[o0 o1 o2 o0 o1 o2] RIRIRIRIRIRI[o0 o1 x x o2 o0 x x o1 o2 x x] RIRIRIRIRIRI[o0 o1 x x x x o2 o0 x x x x o1 o2 x x x x] RI表15 o0到RI的映射 RI o0RI 0 1 1 2

RI表16 o0、o1RI到RI的映射 RIRI, o1 o0RI 0, 0 0, 1 1, 0 1, 1 1 2 3 4

表13和表14中的占位符“x”和“y”(见[1])用于对RI信息比特进行加扰,使得调制后携带秩信息的符号具有最大的欧氏距离。

比特序列q0,q1,q2,...,qQRI?1通过级联多个编码的RI块得到,其中QRI为所有的编码的RI块的总比特数。最后一个编码的RI块可能只有部分级联,以保证该比特序列的长度为QRI。信道编码后的秩信息的输出向量序列表示为q0,q1,...,qQ?设置i、k为0 while i?QRI

qRI?[qiRI ...qiRI]T?Q?1kmRIRIRIRIRIRIRIRI?1??QRI/Qm,该向量序列按如下步骤获得: ,其中QRI

i?i?Qm

k?k?1

27

YD/T 1849—2009

end while

对于信道质量控制信息(CQI和PMI,表示为CQI/PMI)

当终端传输信道质量控制信息比特时,其信道质量信息编码后的总符号数Q?根据如下公式确定:

????PUSCH?initialPUSCH?initialPUSCH??(O?L)?Msc?Nsymb??offsetQ??min??C?1??Kr???r?0??????QRI??PUSCHPUSCH??Nsymb??,MscQm???????

??0O?11PUSCHCQICQIL是CRC比特数;其中O是CQI/PMI比特数;,[?offset],?offsetQCQI?Qm?Q?;??offsetL???8其它的取值见[2]。当没有RI信息传输时,QRI?0。

PUSCH?initial Msc、C和Kr的取值从该传输块的初始PDCCH中获得。如果该传输块没有DCI格式为0PUSCH?initial的初始PDCCH时,Msc、C和Kr由下述方式确定:

- 当该传输块的促使PUSCH是半静态调度时,由最近的半静态调度分配的PDCCH决定

PUSCH?initial、C和Kr,或者, Msc-

PUSCH?initial当初始的PUSCH是由随机接入响应授权发起时,Msc、C和Kr由该传输块的随机接

入响应授权决定。

PUSCH-initial是该传输块的初始PUSCH传输时每个子帧中SC-FDMA符号数。 NsymbPUSCHPUSCHPUSCH对于UL-SCH数据信息G?Nsymb是当前子帧中PUSCH传?Msc?Qm?QCQI?QRI,其中Msc输所占用的带宽,NsymbPUSCHPUSCHUL是当前PUSCH传输子帧中SC-FDMA符号数Nsymb?2?Nsymb?1?NSRS,当

????UE配置成在同一个子帧中同时传输PUSCH和SRS时,或者当前子帧中PUSCH的资源分配与参考文献[1]中5.5.3小节配置的SRS子帧、带宽资源冲突时,NSRS取值为1;否则NSRS取值为0。

-

如果信道质量信息载荷小于或者等于11比特,则按照5.2.2.6.4小节的描述进行信道编码,输入序列为o0,o1,o2,...,oO?1。 -

如果信道质量信息载荷大于11比特,则分别按照5.1.1小节、5.1.3.1小节和5.1.4.2小节的

描述进行码块CRC添加、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码块CRC添加操作的输入比特序列是码块CRC添加操作的输出比特序列是信道编码操作的输入,信道编码操作的o0,o1,o2,...,oO?1,

输出序列则是速率匹配操作的输入。

信道质量信息经信道编码之后的输出比特表示为q0,q1,q2,q3,...,qQCQI?1。

28

YD/T 1849—2009

5.2.2.6.1 宽带CQI报告的信道质量信息格式

表17给出了传输模式4、传输模式6和配置了PMI/RI报告的传输模式8的PDSCH所使用的宽带信道质量反馈报告的信息字段以及对应的位宽。表17中N的定义见文档[2]的7.2节。 表17 宽带报告的信道质量信息反馈字段(传输模式4、传输模式6和配置了PMI/RI报告的传输模式8)

字段 2天线端口 位宽 4天线端口 Rank = 1 Rank = 2 Rank = 1 Rank > 1 宽带CQI码字0 宽带CQI码字1 预编码矩阵指示 4 0 2N 4 4 N 4 0 4N 4 4 4N 表18给出了传输模式4和配置了PMI/RI报告的传输模式8的PDSCH所使用的宽带CQI报告的秩指示反馈字段以及对应的位宽。

表18 宽带CQI反馈的秩指示反馈的信息字段(传输模式4和配置了PMI/RI报告的传输模式8)

位宽 字段 4天线端口 2天线端口 1 最多2层 最多4层 1 2 秩指示(RI)

根据表17形成信道质量比特序列o0,o1,o2,...,oO?1,其中o0对应于表格第一个字段的第一个比特,

o1对应于表格第一个字段的第二个比特,oO?1对应于表格最后一个字段的最后一个比特。PMI字段根据

子带(subband)序号递增的顺序,每个字段的第一个比特对应于最高位,最后一个比特对应于最低位。表18中RI比特序列的组成见5.2.2.6小节。

5.2.2.6.2 高层配置子带CQI报告的信道质量信息格式

表19给出了传输模式1、传输模式2、传输模式3、传输模式7和未配置PMI/RI报告的传输模式8的PDSCH所使用的高层配置的子带信道质量反馈报告信息字段以及对应的位宽。表19中N的定义见参考文献[2]中的7.2节。

表19 高层配置的子带信道质量信息反馈报告的信息字段(给出了传输模式1、传输模式2、传输模式3、

传输模式7和未配置PMI/RI报告的传输模式8) 字段 宽带CQI码字 子带差分CQI

表20给出了使用传输模式4、传输模式5、传输模式6和配置了PMI/RI报告的传输模式8的PDSCH所使用的高层配置的子带信道质量反馈报告的信息字段及对应的位宽。表20中N的定义见文档[2]中的7.2节。

29

位宽 4 2N YD/T 1849—2009

表20 高层配置的子带信道信息反馈报告信息字段(传输模式4、传输模式5、传输模式6和配置了PMI/RI

报告的传输模式8) 字段 2天线端口 位宽 4天线端口 Rank = 1 Rank = 2 Rank = 1 Rank > 1 宽带CQI码字0 子带差分CQI码字0 宽带CQI码字1 子带差分CQI码字1 预编码矩阵指示

表21给出了传输模式3、传输模式4和配置了PMI/RI报告的传输模式8的PDSCH所使用的高层配置的子带CQI报告的秩指示反馈字段以及对应的位宽。

表21 高层配置的子带CQI报告的秩指示反馈字段(传输模式3、传输模式4和配置了PMI/RI报告的

传输模式8) 位宽 字段 4天线端口 2天线端口 1 最多2层 1 最多4层 2 4 2N 4 2N 4 2N 4 2N 0 0 2 4 2N 0 0 4 4 2N 1 4 秩指示(RI) 从表19或者表20而来信道质量比特形成一个比特序列o0,o1,o2,...,oO?1,其中o0对应于每个表格第一个字段的第一个比特,o1对应于每个表格第一个字段的第二个比特,oO?1对应于每个表格最后一个字段的最后一个比特。PMI和子带差分CQI字段按照子带序号递增顺序,每个字段的第一个比特对应于最高位,最后一个比特对应于最低位。表21中RI比特序列根据5.2.2.6小节的描述进行编码。 5.2.2.6.3 终端选择子带CQI报告的信道质量信息格式

表22给出了传输模式1、传输模式2、传输模式3、传输模式7和未配置PMI/RI报告的传输模式8的PDSCH所使用的终端选择子带CQI报告的信道质量信息反馈的信息字段以及对应的位宽。表22中L的定义见文档[2]中的7.2节。

表22 终端选择子带报告的信道质量信息反馈的信息字段(传输模式1、传输模式2、传输模式3、传输

模式7和未配置PMI/RI报告的传输模式8)

字段 宽带CQI码字 子带差分CQI M个选定子带的位置 位宽 4 2 L 表23给出了传输模式4、传输模式6和配置了PMI/RI报告的传输模式8的PDSCH所使用的终端选择子带信道质量信息反馈报告的信息字段以及对应的位宽。表23中L的定义见文档[2]中的7.2节。 表23 终端选择的子带CQI反馈报告的信息字段(传输模式4、传输模式6和配置了PMI/RI报告的传输

模式8)

30

YD/T 1849—2009

字段 2天线端口 位宽 4天线端口 Rank = 1 Rank = 2 Rank = 1 Rank > 1 宽带CQI码字0 子带差分CQI码字0 宽带CQI码字1 子带差分CQI码字1 M个选定子带的位置 预编码矩阵指示

表24给出了传输模式3、传输模式4和配置了PMI/RI报告的传输模式8的PDSCH所使用的终端选择子带CQI报告的RI反馈字段以及对应的位宽。

表24 UE选择的子带CQI报告的秩指示反馈字段(传输模式3、传输模式4和配置了PMI/RI报告的传

输模式8) 位宽 字段 4天线端口 2天线端口 1 最多2层 1 最多4层 2 4 2 0 0 L 4 2 4 2 L 4 2 0 0 L 4 2 4 2 L 4 2 8 8 秩指示(RI) 表22中信道质量比特通过表23组成比特序列 o0,o1,o2,...,oO?1,其中o0相当于每个表中第一个字段的第一个比特,o1相当于每个表中第一个字段的第二个比特,oO?1相当于每个表中最后一个字段的最后一个比特。PMI字段起始于宽带PMI,后面紧跟着的是用于M个 选定的子带PMI。每个字段的第一个比特对应于最高位,最后一个比特对应于最低位。表24中的RI比特序列根据5.2.2.6.小节中的描述进行编码。

5.2.2.6.4 PUSCH中CQI/PMI信息的信道编码

信道质量比特的数目与o0,o1,o2,o3,...,oO?1为输入信道编码块的信道质量比特,其中O 是比特数。

传输格式有关。当使用基于PUCCH的报告格式时,宽带报告与子带报告中CQI/PMI的比特数量分别在

5.2.3.3.1小节和5.2.3.3.1小节中定义。当使用基于PUSCH的报告格式时,5.2.2.6.1小节定义了用于宽带报告的CQI/PMI的比特数量,5.2.2.6.2小节定义了高层配置的子带报告的CQI/PMI的比特数量,5.2.2.6.3小节定义了终端选择子带报告的CQI/PMI的比特数量。

信道质量信息首先用(32, O) 块编码进行编码。(32, O) 的编码字是有11个基础序列的线性组合。基础序列用Mi,n表示,在表25中有定义。

表25 (32, O)编码的基础序列

31

YD/T 1849—2009

i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Mi,0 Mi,1 Mi,2 Mi,3 Mi,4 Mi,5 Mi,6 Mi,7 Mi,8 Mi,9 Mi,1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1 1 0 0 1 0 0 1 0 1 0 1 1 0 1 0 0 1 0 1 1 1 0 1 0 0 1 0 0 1 0 1 1 0 1 0 0 1 1 1 0 0 0 0 1 0 0 0 1 0 0 1 1 0 1 1 1 1 1 0 0 0 1 1 1 0 0 1 1 1 0 0 1 1 0 0 0 1 1 0 0 1 0 0 1 0 1 1 0 1 1 0 0 0 0 0 0 1 1 1 1 1 0 0 0 0 1 1 1 1 1 0 0 0 1 1 1 0 0 0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1 1 1 1 1 1 0 0 0 1 0 0 1 1 0 0 1 1 1 0 0 0 1 1 0 1 1 1 0 0 0 1 1 0 0 1 1 1 0 0 0 0 0 1 1 0 1 1 0 1 0 1 1 1 1 0 0 1 0 0 0 1 0 1 1 0 1 0 1 1 0 0 0 1 1 0 1 1 1 0 0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1 1 1 0 1 1 1 1 1 0 0 1 1 0 0 0 1 0 1 1 1 0 1 1 0 1 1 0 0 0 0 1 0 1 1 0 1 1 0 0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0 0 1 1 1 1 0 1 0 0 0 0 1 0 32

YD/T 1849—2009

其中B?32;b0,b1,b2,b3,...,bB?1代表编码后的CQI/PMI数据块,bi???on?Mi,n?mod2 其中 i

n?0O?1= 0, 1, 2, ?, B-1.

输出比特序列q0,q1,q2,q3,...,qQCQI?1,通过按照下面的公式循环 编码后的CQI/PMI块获得:

qi?b?imodB?,其中i = 0, 1, 2, ?, QCQI-1.

5.2.2.7 数据和控制信息的复用

控制和数据的复用执行后,使得HARQ-ACK的信息出现在两个时隙,并映射到解调参考信号的周围的物理资源上。另外,复用确保控制和数据信息会映射到不同的调制符号上。

数据和控制复用的输入编码比特中,q0,q1,q2,q3,...,qQCQI?1代表着控制信息编码比特,

f0,f1,f2,f3,...,fG?1代表着UL-SCH的编码比特。数据和控制复用操作的输出表示为

g0,g1,g2,g3,...,gH??1,其中H??G?QCQI?,H??H/Qm,gi(i?0,...,H??1)是长度为Qm的

列向量,H是分配给UL-SCH数据和CQI/PMI信息的总的编码比特数。

控制信息和数据信息的复用过程如下: 设i、j、k为0

while j?QCQI ——控制信息的第一个位置

g?[qj ... qj?Qm?1]T

kj?j?Qm k?k?1

end while

while i?G ——安排数据信息

gk?[fi ... fi?Qm?1]T i?i?Qm

k?k?1

end while 5.2.2.8 信道交织

本节描述的信道交织与PUSCH的资源栅格映射相结合实现了调制符号时域优先映射到发射波形上,同时保证HARQ-ACK信息被分配到一个子帧的两个时隙上,并保证其资源映射的时候映射到解调参考信号周围。

信道交织器的输入信号为g0,g1,g2,...,gH??1,q0,q1,q2,...,qQ?RIRIRIRIRI?1 和

q0ACK,q1ACK,q2ACK,...,qQ?ACKACK,子帧中调制符号的数目为H\?H??QRI。信道交织器的输出比特序列按?1'以下步骤得到:

33

YD/T 1849—2009

PUSCHPUSCHa) Cmux?Nsymb为矩阵的列数目,从左到右依次为0, 1, 2,?,Cmux?1,Nsymb根据5.2.2.6

小节确定。

??Rmux/Qm。行数从上倒下依次为:0, 1, b) 矩阵的行数目是Rmux??H\?Qm?/Cmux,其中Rmux2,?, Rmux?1。

c) 如果这个子帧中传输RI信息,那么向量序列q0,q1,q2,...,qQ?RIRIRIRIRI?1根据表26写入列,并对长

度为Qm的列向量从最后一行开始,按照下述伪代码向上移动进行放置。

设置i、j为0 ??1 设置r等于Rmux? while i < QRI

cRI?Column Set?j?

yr?Cmux?cRI?qRI ii?i?1 ??1??i4? r?Rmuxj??j?3?mod4

end while

其中ColumnSet由表26给出,从左到右编号为0到3。

d) 把数据和控制信息复用之后的输入向量序列写入?Rmux?Cmux?维矩阵,这些长度为Qm的列向

量按如下所示从向量y开始写入第零行第零列,如果矩阵中的元素已经被占用就跳过去:

0y0??yCmux? ???y??1)?C?mux?(Rmux伪代码如下:

y1yCy(R?mux?1y2yCy(R?mux?2??mux?1)?Cmux?1?mux?1)?Cmux?2??y2C?1?? mux?????y(R??C?1)?muxmux?mux?1yCSet i, k to 0. // k = 0, 1,…, H??1, While k

if yi is not assigned to RI symbols

34

YD/T 1849—2009

y?g

ik k = k + 1 end if i = i+1 end While

e) 如果此帧中传输HARQ-ACK信息,那么向量序列q0ACK,q1ACK,q2ACK,...,qQ?ACKACK?1根据表27写到列上

面,同时,这些长度为Qm的列向量从最后一行开始,按照下述伪代码向上移动进行放置。需要说明的是本操作会覆盖步骤d)中得到的部分信道交织结果。

设置i、j为0

?设置r 等于 Rmux?1

while i < Q?ACK

cACK?ColumnSet?j?y?qACKi

r?Cmux?cACK

i?i?1

??1??i4?r?Rmuxj??j?3?mod4

end while

其中ColumnSet由表2给出,从左到右编号为0到3.

f) 块交织器的输出比特序列,从?Rmux?Cmux?维矩阵中按列读出,通过信道交织器后的比特序列

为h0,h1,h2,...,hH?QRI?1。

表26 用于秩信息插入的列集合 循环前缀配置 Normal Extended

35

列集合 {1, 4, 7, 10} {0, 3, 5, 8} YD/T 1849—2009

表27 用于HARQ-ACK信息插入的列集合 循环前缀配置 Normal Extended 列集合 {2, 3, 8, 9} {1, 2, 6, 7}

5.2.3 PUCCH上的控制信息

数据以测量指示、调度请求及HARQ确认指示的形式到达编码单元。

共有三种形式的信道编码方式,一种是用于信道质量信息CQI/PMI,一种是用于HARQ-ACK(确认)和调度请求,还有一种是用于信道质量信息CQI/PMI和HARQ-ACK的组合。

a0,a1,...,aA?1信道编码b0,b1,...,bB?1

图6 UCI的处理流程

5.2.3.1 UCI HARQ-ACK的信道编码

HARQ-ACK来自于高层。HARQ-ACK包含1比特信息,即b0;或者2比特信息,即b0,b1。其中,b0对应于码字0的HARQ-ACK比特,b1对应于码字1的HARQ-ACK比特。每个肯定的确认(ACK)编码为二进制“1”,每个否定的确认(NACK)编码为二进制的“0”。HARQ-ACK比特的处理参考[1]。 5.2.3.2 UCI调度请求的信道编码

调度请求指示从高层得到,它的处理参考[1]。 5.2.3.3 UCI信道质量信息的信道编码

输入信道编码模块的信道质量比特表示为a0,a1,a2,a3,...,aA?1,其中A是比特数。信道质量的信息比特数取决于传输格式,宽带报告的信道质量的信息比特数见5.2.3.3.1小节和终端选择子带报告的信道质量的信息比特数见5.2.3.3.2小节。

信道质量信息采用(20, A)码进行编码。(20, A)码的码字是13个基础序列的线性组合,这13个基础序列用Mi,n表示,在表28中定义。

表28(20,A)码基础序列

36

YD/T 1849—2009

i Mi,0 Mi,1 Mi,2 Mi,3 Mi,4 Mi,5 Mi,6 Mi,7 Mi,8 Mi,9 Mi,10 Mi,11 Mi,12 0 1 1 0 0 0 0 0 0 0 0 1 1 0 1 1 1 1 0 0 0 0 0 0 1 1 1 0 2 1 0 0 1 0 0 1 0 1 1 1 1 1 3 1 0 1 1 0 0 0 0 1 0 1 1 1 4 1 1 1 1 0 0 0 1 0 0 1 1 1 5 1 1 0 0 1 0 1 1 1 0 1 1 1 6 1 0 1 0 1 0 1 0 1 1 1 1 1 7 1 0 0 1 1 0 0 1 1 0 1 1 1 8 1 1 0 1 1 0 0 1 0 1 1 1 1 9 1 0 1 1 1 0 1 0 0 1 1 1 1 10 1 0 1 0 0 1 1 1 0 1 1 1 1 11 1 1 1 0 0 1 1 0 1 0 1 1 1 12 1 0 0 1 0 1 0 1 1 1 1 1 1 13 1 1 0 1 0 1 0 1 0 1 1 1 1 14 1 0 0 0 1 1 0 1 0 0 1 0 1 15 1 1 0 0 1 1 1 1 0 1 1 0 1 16 1 1 1 0 1 1 1 0 0 1 0 1 1 17 1 0 0 1 1 1 0 0 1 0 0 1 1 18 1 1 0 1 1 1 1 1 0 0 0 0 0 19 1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编码之后,这些比特表示为b0,b1,b2,b3,...,bB?1,其中B?20,

bi???an?Mi,n?mod2,i = 0, 1, 2, ?, B-1。

n?0A?1

5.2.3.3.1 宽带报告的信道质量信息格式

表29给出了使用传输模式1、传输模式2、传输模式3、传输模式7和未配置PMI/RI的传输模式8

的PDSCH传输的宽带报告的信道质量信息反馈字段及位宽。

表29 用于宽带信道质量信息反馈报告的UCI字段(给出了使用传输模式1、传输模式2、传输模式3、

传输模式7和未配置PMI/RI的传输模式8) 字段 宽带CQI 位宽 4 表30给出了使用传输模式4、传输模式5、传输模式6和配置了PMI/RI的传输模式8的PDSCH传输的宽带报告的信道质量和预编码矩阵信息反馈字段及相应的位宽。

表30 用于宽带报告的信道质量信息反馈的UCI字段(传输模式4、传输模式5、传输模式6和配置了

PMI/RI的传输模式8)

37

YD/T 1849—2009

位宽 字段 2天线端口 4天线端口 Rank = 1 Rank = 2 Rank = 1 Rank > 1 宽带CQI 空间差分CQI 预编码矩阵指示 4 0 2 4 3 1 4 0 4 4 3 4 表31给出了传输模式为3、传输模式4和配置了PMI/RI报告的传输模式8的PUSCH传输的宽带报告的秩指示反馈字段及位宽。

表31 用于宽带报告的秩指示反馈的UCI字段(传输模式为3、传输模式4和配置了PMI/RI报告的传输

模式8) 位宽 字段 4天线端口 2天线端口 1 最多2层 最多4层 1 2 秩指示(RI)

根据表31,表29中的信道质量比特形成比特序列a0,a1,a2,a3,...,aA?1,其中a0对应于每个表中的第一个字段的第一个比特,a1对应每个表的第一个字段的第二个比特,aA?1对应每个表中最后一个字段的最后一个比特。每个字段的第一个比特对应最高有效位,最后一个比特对应最低有效位。1比特的RI

RIRI反馈信息根据表15进行映射,其中o0被a0代替。2比特RI反馈信息根据表16进行映射,其中o0,

o1RI被a0,a1.取代。

5.2.3.3.2 终端选择子带报告的信道质量信息格式

表32给出了使用传输模式1、传输模式2、传输模式3、传输模式7和未配置PMI/RI报告传输模式8的PDSCH传输的终端选择子带报告的子带质量信息反馈字段和相应的位宽。 表32 用于终端选择的子带报告的信道质量信息反馈的UCI字段(传输模式1、传输模式2、传输模式3、

传输模式7和未配置PMI/RI报告传输模式8)

字段 子带CQI 位宽 4 字段标签 1 or 2

表33给出了使用传输模式4、传输模式5、传输模式6和配置了PMI/RI报告的传输模式8的PDSCH传输的终端选择子带报告的子带信道质量信息反馈字段和相应的位宽。

表33: UCI fields for channel quality information (CQI) feedback for UE-selected sub-band

reports (transmission mode 4, transmission mode 5 and transmission mode 6)

表33 用于终端选择子带报告的信道质量信息反馈的UCI字段(传输模式4、传输模式5、传输模式6

和配置了PMI/RI报告的传输模式8)

38

YD/T 1849—2009

位宽 字段 2天线端口 4天线端口 Rank = 1 Rank = 2 Rank = 1 Rank > 1 子带CQI 空间差分CQI 子带标签 4 0 1 or 2 4 3 1 or 2 4 0 1 or 2 4 3 1 or 2 表34给出了使用传输模式4、传输模式5、传输模式6和配置了PMI/RI报告的传输模式8的PDSCH传输的终端选择子带报告的宽带信道质量和预编码矩阵信息反馈字段以及相应的位宽。

表34 用于终端选择子带报告的CQI反馈的UCI字段的信道质量信息(传输模式4、传输模式5、传输

模式6和配置了PMI/RI报告的传输模式8) 位宽 字段 2天线端口 4天线端口 Rank = 1 Rank = 2 Rank = 1 Rank > 1 宽带CQI 空间差分CQI 预编码矩阵指示

表35描述了使用传输模式3、传输模式4和配置了PMI/RI报告的传输模式8的PDSCH传输的终端选择子带报告的秩指示字段和相应的位宽。

表35 用于终端选择子带报告的秩指示反馈的UCI字段(传输模式3、传输模式4和配置了PMI/RI报告

的传输模式8)

位宽 字段 2天线端口 1 4天线端口 最多2层 最多4层 1 2 4 0 2 4 3 1 4 0 4 4 3 4 秩指示(RI)

根据表35,表32中的信道质量比特形成比特序列a0,a1,a2,a3,...,aA?1,其中a0对应每个表的第一个字段的第一个比特,a1对应每个表的第一个字段的第二个比特,aA?1对应每个表的最后一个字段的最后一个比特。每个字段的第一个比特为最高有效位,最后一个比特为最低有效位。1比特的RI反馈信息

RIRI根据表15进行映射,其中a0代替o0;2比特的RI反馈信息根据表16进行映射,其中a0,a1.代替o0,

o1RI。

5.2.3.4 UCI信道质量信息和HARQ-ACK的信道编码

39

YD/T 1849—2009

本节定义了一个子帧之内同时传输信道质量信息和HARQ-ACK时的信道编码方案。 如果上行传输采用normal CP,那么信道质量信息根据第5.2.3.3小节中的描述进行编码,其输入

?,b1?,b2?,b3?,...,bB???1,其中B??20。如果HARQ确认?,a1?,a2?,a3?,...,a?比特序列是a0输出比特序列是b0A??1,??,a1??表示。HARQ每子帧进行报告。每个肯??表示;如果是2比特,则通过a0信息只有1比特,则通过a0定的确认(ACK),编码为二进制“1”,每个否定的确认(NAK)编码为二进制“0”。

Normal CP时信道编码模块的输出表示为b0,b1,b2,b3,...,bB?1,其中:

bi?bi?, i?0,...,B??1

??,且B??B??1?。 每子帧发送1比特HARQ确认信息时,bB??a0??, bB??1?a1??,且B??B??2?。 每子帧发送2比特HARQ确认比特时,bB??a0如果上行采用扩展CP,信道质量信息和HARQ-ACK确认比特将进行联合编码。如果每子帧只有一个

??,a1???表示。 ??表示;如果是2个HARQ比特,则用?a0HARQ比特,用a0?,a1?,a2?,a3?,...,a?信道质量信息通过a0和HARQ确认比特复用产生序列a0,a1,a2,a3,...,aA?1,A??1表示,ai?ai?, i?0,...,A??1,且:

- -

??,并且A??A??1?;或者 在每一个子帧中报告一个HARQ应答比特时,aA??a0??,a?A??1??a1??并且A??A??2?。 在每一个子帧中报告两个HARQ应答比特时,aA??a0序列a0,a1,a2,a3,...,aA?1按照5.2.3.3小节描述进行信道编码,形成比特序列b0,b1,b2,b3,...,bB?1,其中B?20。

5.2.4 不包括UL-SCH 数据的PUSCH上行控制信息

当控制信息在不包括UL-SCH数据的PUSCH发送时,采用下面的步骤进行信道编码: - 控制信息信道编码

- -

控制信息映射 信道交织

5.2.4.1 控制信息的信道编码

上行控制信息以信道质量信息(CQI和/或PMI)、HARQ-ACK和秩指示的形式到达编码单元。 控制信息的不同编码速率通过向其传输分配不同数目的编码符号来获得。当UE发送HARQ-ACK比特或RI比特时,HARQ-ACK比特或RI比特编码后的符号数Q?通过下式得到:

PUSCHPUSCHPUSCH??O?Msc???Nsymb??offsetPUSCH??Q??min? ?,4?Msc???OCQI?MIN???其中,O是HARQ-ACK比特数,高层为TD-LTE配置的两种HARQ-ACK反馈模式参见5.2.2.6小节,或者

40

YD/T 1849—2009

PUSCHO是RI的比特数;OCQI?MIN是当秩为1时包括CRC 的CQI比特数;Msc是当前子帧中PUSCH发射

带宽,以子载波为单位,详见[1];

PUSCHULNsymb?2?Nsymb?1?NSRSPUSCHNsymb是当前子帧中的SC-FDMA符号数,由

????得到,其中,当UE 配置为PUSCH 和SRS 在相同子帧发射或者分配在当

NSRS等于1,否则NSRS等于0。

CQIHARQ?ACK,其中?offset取值 根据?offset前子帧的PUSCH与小区指定的SRS 相重叠时,

PUSCHHARQ?ACK对于HARQ-ACK信息:QACK?Qm?Q?和?offset??offset[2]确定。

PUSCHRI对于RI: QRI?Qm?Q?和?offset??offsetCQIRI,其中?offset取值根据[2]确定。 ?offsetPUSCHPUSCH对CQI和/或PMI信息:QCQI?Nsym?Msc?Qm?QRI。 b控制信息的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按照5.2.2.6小节执行。编码后输出的信道质量信息序列表示为

q0,q1,q2,q3,...,qQCQI?1;编码后HARQ-ACK矢量序列表示为q0序列为q0,q1,q2,...,qQ?5.2.4.2 控制信息映射

RIRIRIRIRIACK,q1ACK,q2ACK,...,qQ?ACKACK?1;编码后的RI

?1。

控制信息映射的输入为编码后的信道质量信息比特,记为q0,q1,q2,q3,...,qQCQI?1;输出为

g0,g1,g2,g3,...,gH??1。其中,H?QCQI,H??H/Qm,gi是长度为Qm的列向量,i?0,...,H??1,

H是分配给CQI/PMI信息的总编码比特数。

控制信息映射方式如下: 设置j、k 为0 while j?QCQI

g?[qj ... qj?Qm?1]T

k

j?j?Qm k?k?1

end while 5.2.4.3 信道交织

向量序列g0,g1,g2,...,gH??1,q0,q1,q2,...,qQ?RIRIRIRIRI和q0?1ACK,q1ACK,q2ACK,...,qQ?ACKACK?1根据5.2.2.8

小节中描述进行信道交织。信道交织后的输出比特表示为h0,h1,h2,...,hH?QRI?1。

5.3 下行传输信道和控制信息 5.3.1 广播信道

图7给出了传输信道BCH的处理结构。到达编码单元的数据,一个TTI(40ms)中最多有一个传输块,其编码流程如下:

41

YD/T 1849—2009

- 向传输块添加CRC - 信道编码 - 速率匹配

传输信道BCH的编码步骤如下图所示:

a0,a1,...,aA?1CRC添加c0,c1,...,cK?1信道编码(i)(i)d0,d1(i),...,dD?1r速率匹配e0,e1,...,eE?1

图7 传输信道BCH的处理流程

5.3.1.1 传输块CRC添加

BCH传输块的错误检测通过CRC提供。

使用整个传输块来计算CRC校验比特。一个传输块送到物理层的比特记为a0,a1,a2,a3,...,aA?1,校验比特为p0,p1,p2,p3,...,pL?1,A 是传输块 大小,并设置为24比特,L是校验比特的数目。最低信息位比特a0被映射到[4]中6.1.1小节中定义的传输块的最高位。

校验比特按照5.1.1小节中的描述进行计算并添加到BCH传输块中,并且L设置为16比特。

在完成CRC添加之后,CRC比特按照基站的传输天线配置,使用表36所示的序列

xant,0,xant,1,...,xant,15进行加扰,形成比特序列c0,c1,c2,c3,...,cK?1,其中

ck?ak k = 0, 1, 2, ?, A-1 k = A, A+1, A+2,..., A+15.

ck??pk?A?xant,k?A?mod2

表36 PBCH的CRC掩码

42

YD/T 1849—2009

基站侧的传输天线端口数目 PBCH CRC 掩码 ?xant,0,xant,1,...,xant,15? 1 2 4

5.3.1.2 信道编码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1> 信息比特被送入信道编码模块。这些比特表示为c0,c1,c2,c3,...,cK?1,其中K是比特数目。这些比特按照5.1.3.1小节中的描述进行咬尾卷积编码。

(i)(i)(i)(i)信道编码后的比特表示为d0,d1(i),d2,d3,...,dD,2), D是每一个编码流中的比特数,即?1(i?0,1D?K。

5.3.1.3 速率匹配

(i)(i)(i)(i)咬尾卷积编码后的比特块被输入速率匹配单元,d0,d1(i),d2,d3,...,dD?1表示输入比特,其中

i?0,1, and 2,i是编码流序号,D是每个编码流中的比特数目。码块按照5.1.4.2小节的描述进行速

率匹配。

速率匹配之后的比特表示为e0,e1,e2,e3,...,eE?1,其中是E速率匹配比特数,定义见参考文献[1]中小节6.6.1。

5.3.2 下行共享信道,寻呼信道和多播信道

图8给出了下行共享信道(DL-SCH),寻呼信道(PCH)以及多播信道(MCH)各传输块的处理结构。到达编码单元的数据,一个TTI中最多有两个传输块。各传输块的编码流程如下:

- 向传输块添加CRC

- - - -

码块分段以及码块CRC添加 信道编码 速率匹配 码块级联

传输信道DL-SCH, PCH 及 MCH的编码流程如下图所示:

43

YD/T 1849—2009

a0,a1,...,aA?1传输块CRC添加b0,b1,...,bB?1码块分段码块CRC添加cr0,cr1,...,cr?Kr?1?信道编码i)dr(i0),dr(1,...,dr(i?)Dr?1?速率匹配er0,er1,...,er?Er?1?码块级联f0,f1,...,fG?1

图8 传输信道DL-SCH、PCH和MCH的处理流程

5.3.2.1 传输块循环冗余校验添加

传输块的错误检测由CRC提供。

使用整个传输块来计算CRC校验比特。送到层1的一个传输块的比特表示为a0,a1,a2,a3,...,aA?1,校验比特为p0,p1,p2,p3,...,pL?1,其中,A为传输块的大小,L为校验比特数。最低信息位a0对应于[4]中6.1.1节定义的传输块的最高有效位。

校验比特按照5.1.1小节的描述进行计算并添加到传输块中,设置L为24比特,并使用生成多项式gCRC24A(D)。

5.3.2.2 码块分段与码块CRC添加

输入到码块分段的比特表示为b0,b1,b2,b3,...,bB?1,其中B是传输块(包括CRC)中的比特数。 码块分段和码块CRC添加按照5.1.2小节的描述进行处理。码块分段之后的比特表示为

cr0,cr1,cr2,cr3,...,cr?Kr?1?,其中r是码块号,Kr是码块r中的比特数。

5.3.2.3 信道编码

码块被送入信道编码模块。码块分段之后的比特表示为cr0,cr1,cr2,cr3,...,cr?Kr?1?,其中r为码块号,

44

YD/T 1849—2009

Kr是码块r中的比特数,总码块数为C,每个码块按照5.1.3.2节中的描述单独进行Turbo编码。

i)i)i)信道编码之后的比特表示为dr(0,dr(1,dr(i2),dr(3,...,dr(?i)Dr?1?,i?0,1, 2,其中Dr是码块r的第i个编

码流的比特数,即Dr?Kr?4。 5.3.2.4 速率匹配

i)i)i)Turbo编码之后的比特块被送入速率匹配单元,表示为dr(0其中i?0,1,2,,dr(1,dr(i2),dr(3,...,dr(?i)Dr?1?,

r为码块序号,i是编码流序号,Dr是码块r的每个编码流的比特数,总码块数为C,每个码块按照

5.1.4.1小节中的描述独立地进行速率匹配。

速率匹配之后的比特表示为er0,er1,er2,er3,...,er?Er?1?,其中,r为码块序号,Er为码块r速率匹配之后的比特数。 5.3.2.5 码块级联

输入码块级联单元的比特表示为er0,er1,er2,er3,...,er?Er?1?(r?0,...,C?1),其中Er为第r个码块的速率匹配的比特数目。

码块级联按照5.1.5小节描述进行。

码块级联后的比特表示为f0,f1,f2,f3,...,fG?1,其中G为用于传输的编码比特总数目。与一个码块级联后的传输块相对应的这个编码序列,可以认为是参考文献[1]中小节6.3.1中定义的码字。在一个TTI包含多个传输块的情况下,传输块到码字的映射按照小节5.3.3.1.5、小节5.3.3.1.5A和小节5.3.3.1.5B中描述,根据DCI格式进行。 5.3.3 下行控制信息

DCI传输针对一个RNTI的下行或者上行调度信息、对非周期性CQI报告的请求、MCCH改变通知[5]或者上行功率控制命令。RNTI被隐式地编码在CRC中。

图9给出了DCI的处理结构。编码流程如下: - - - -

信息单元复用 CRC添加 信道编码 速率匹配

DCI的编码步骤如下图所示。

45

YD/T 1849—2009

a0,a1,...,aA?1CRC添加c0,c1,...,cK?1信道编码(i)(i)d0,d1(i),...,dD?1速率匹配e0,e1,...,eE?1

图9 DCI的处理

5.3.3.1 DCI格式

下面的DCI格式中定义的字段对应于信息比特a0到aA-1。

每一个字段(如果有的话,填充的0比特也包括在内)按照下面描述中出现的顺序来进行映射,第一个字段映射到最低信息位a0,接下来的字段映射到高信息位。每一个字段的最高有效位映射到对应字段的最低信息位,例如,第一个字段的最高有效位映射到a0。

注意:DCI格式0、1A、3和3A的载荷大小相同。 5.3.3.1.1 格式0

DCI格式0用于PUSCH调度。

下面的信息通过DCI格式0来传输:

- 格式0和格式1A区分的标志——1比特,其中:“0”表示格式0,“1”表示格式1A - 跳频标志位——1比特,见[2]的8.4小节定义 -

ULULlog(N(N?1)/2)?比特 ?2RBRB资源块分配和跳频资源分配——

- 对于PUSCH跳频:

~(i)的值,其中,n~(i)在[2]的8.4节给出 - NUL_hop 个最高有效位用来获取nPRBPRBULUL?- ???log2(NRB(NRB?1)/2)??NUL_hop?个比特提供上行子帧的第一个时隙的资源分配

??- 对于非跳频PUSCH:

ULUL- ???log2(NRB(NRB?1)/2)???个比特提供上行子帧的资源分配,见[2]的8.1节定义

??- - - - -

调制编码方案和冗余版本——5比特,见[2]的8.6节定义 新数据指示——1比特

被调度的PUSCH的传输功率控制命令——2比特,见[2]的5.1.1.1小节定义 解调参考信号循环移位——3比特,见[1]的5.5.2.1.1小节定义

上行索引号——2比特,见[2]的第8节和5.1.1.1、7.1.2和8.4小节定义(这个字段只出现在TD-LTE的上下行配置0情况中)

46

YD/T 1849—2009

- 下行分配索引——2比特,见[2]的7.3小节定义(这个字段只出现在TD-LTE上下行配置1-6

情况中)

- CQI请求——1比特,见[2]的7.2.1小节定义

如果格式0的信息比特位数目小于格式1A的有效载荷大小(包括任何添加到格式1A的填充比特),格式0必须填充0直到有效载荷大小等于格式1A的有效载荷大小。 5.3.3.1.2 格式1

DCI格式1用于调度一个PDSCH码字。 下面的信息通过DCI格式1来传输:

- 资源分配头(资源分配类型0或者1)——1比特,见[2]的7.1.6小节定义

如果下行带宽小于等于10个PRB,则没有资源分配头,并假设为资源分配类型0 - 资源块分配:

- 对于资源分配类型0(见[2] 的7.1.6.1小节定义)

DL? NRB/P个比特提供资源分配信息 ??- 对于资源分配类型1(见[2] 的7.1.6.2节定义)

? 该字段的?log2?P??个比特被用作为这种资源分配类型专有的资源分配头,用来指示被选择的资源块子集

? 1比特指示资源分配跨度的移位 ?

??NDLRB/P???log2?P???1 个比特提供资源分配信息

?P的取值依赖于下行资源块数,见[2]的7.1.6节

调制与编码方案——5比特,见[2]的7.1.7节定义 HARQ进程数——4比特 新数据指示——1比特 冗余版本——2比特

PUCCH传输功率控制命令——2比特,见[2]的5.1.2.1节定义

下行分配索引(这个字段出现在全部上下行配置中,仅仅在TD-LTE上下行配置1-6使用)——2比特

如果格式1的信息比特数等于格式0和1A的信息比特数,在格式1中要填充一个0比特。

如果格式1的信息比特数是表37中的一个,格式1中要填充一个或者多个的0比特,直到格式1的有效载荷大小不是表37给出的任何一个值,且不等于格式0 或格式1A的有效载荷大小。

表37 容易引起歧义的信息比特数

{12, 14, 16 ,20, 24, 26, 32, 40, 44, 56} - - - - - -

5.3.3.1.3 格式1A

DCI格式1A用于一个PDSCH码字和由一个PDCCH命令发起的随机接入进程的压缩调度。 下面的信息通过DCI格式1A进行传输:

- 格式0和格式1A区分标志 ——1比特,其中,“0”表示格式0,“1”表示格式1A

仅当DCI格式1A的CRC使用C-RNTI进行加扰时,格式1A用于由PDCCH命令发起的随机接入进程,其余的字段设置如下:

- 集中式和分布式VRB分配标志——1比特,设置为0

47

YD/T 1849—2009

DLDL- 资源块分配——log2(NRB(NRB?1)/2)比特,所有比特设置为1

??- 随机接入导频序列号——6比特 - PRACH掩码号——4比特,[4]

- 格式1A中用于一个PDSCH码字的压缩调度的其余比特全部设置成0 否则,

- 集中式和分布式VRB分配标志——1比特,见[2]的7.1.6.3节定义

DLDL- 资源块分配——log2(NRB(NRB?1)/2)个比特,见[2]的7.1.6.3节定义

??- 对于集中式VRB:

DLDL(NRB?1)/2)??log2(NRB个比特提供资源分配信息

- 对于分布式VRB:

DL- 如果NRB?50或者格式1A的CRC使用RA-RNTI、P-RNTI或SI-RNTI进行加扰

DLDL(NRB?1)/2)??log2(NRB- 比特提供资源分配信息

- 否则 -

1比特,最高有效位指示间隔值,其中:0表示Ngap?Ngap,1,1表示

Ngap?Ngap,2

-

DLDL(?log2(NRB(NRB?1)/2)??1)比特提供资源分配信息

其中,Ngap定义见参考文献[1]。

- 调制与编码方案——5比特,见[2]的7.1.7节定义

- HARQ进程数——4比特 - 新数据指示——1比特

- 如果格式1A的CRC使用 RA-RNTI、P-RNTI或SI-RNTI进行加扰:

DL? 如果NRB?50且集中式和分布式VRB分配标志设置成1

- 新数据指示位指示间隔值,其中,0表示Ngap?Ngap,1,1表示

Ngap?Ngap, 2? 否则,保留新数据指示位

- 否则

? 新数据指示位见 [4]中定义

- 冗余版本—— 2比特

- PUCCH传输功控命令—— 2比特,见[2]的5.1.2.1节定义

- 如果格式1A的CRC使用 RA-RNTI、P-RNTI或SI-RNTI扰码:

? 保留功控命令的最高有效位

4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iu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