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节日为什么能在中国流行?

更新时间:2024-04-26 20: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些思考

近年来,在我国的大学校园里,“洋节”越来越流行,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却越过越淡。2010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农历新年和西方情人节刚好是同一天,许多人讨论究竟该过哪一个,不少年轻人热衷于西方外来节日,更喜欢与自己的另一半度过甜蜜幸福的情人节。为什么中国传统节日对现代人缺乏吸引力?

陕西民间文学家协会主席傅功振认为,“因为它有些沉重,又富含教化意味”“传统节庆积淀深厚,但主题多源于‘祭祖’劝行孝善,而且仪式感很重。为何圣诞节、情人节能在中国‘反客为主?因为我们罕见‘狂欢式’‘享受式’的节日。”我国传统节日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积淀了丰厚的中华文化传统,蕴含着大量历史民俗”中国日益开放,工业化逐步实现,我国传统节日也必须适应时代变化,“提取当代价值”与“ 普 及 传 统 内 涵”是 否 矛盾?傅功振认为不必担心,“普及传统文化内涵永远是内核,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更娱乐,更轻松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寓教于乐。

我国的节日虽然不少,但专供抒发某一特定人群情感的节日却较少。我们在春节吃饺子,在元宵节吃汤圆,在端午节吃粽子,在中秋节吃月饼,连清明节我们都要吃素,似乎每个节日都要与吃联系在一起,由于过节和吃喝结下的这种不解之缘一定程度上也削弱和淡化了一个节日的其他内容功能。洋节它更多地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这与中国节的封闭性、家族性恰好相反。而这些,正是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前进的必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群体性、众人共同参与性,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共同发泄情绪的愿望。

近年来,以圣诞节为主打菜的洋节攻势越来越猛,而中国传统节日相对于洋节则越来越冷清。特别是大城市的一些年轻人一提到过圣诞就眉飞色舞,而传统的农历春节却越来越觉得“老一套、单调、冷静、越过越没意思??”。圣诞节这种咄咄逼人的局面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原因:

1、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过圣诞节,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经济越发达,居民收入越高,居民的物质基础就越雄厚,对闲暇的追求也就越强,假期和节日就越多。 2、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和西方强势经济的作用

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大量的欧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为数众多的西方人到中国工作和旅游,西方的很多传统习惯也被更为广泛的带入并产生深远影响。

圣诞节在中国日渐盛行,经济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中国这样一个根本没有基督教传统的国家,圣诞节这么风靡,西方的经济、文化的相对强势起了微妙的作用。

3、都市居民尤其是青年人对圣诞节形成了特殊定位

春节是中国人习惯了的重温亲情的时间,讲的是团聚;十一五一是奢侈的休息时间,居民只想着举家出游,或干脆休养生息睡懒觉养精神;而对于圣诞节为代表的洋节,中国的都市居民尤其是青年人模糊了它原有的意义,已经把它变成了聚会疯狂开心狂欢的盛宴了。如果从民俗学的角度上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团圆,因此对于很多青年人来说反倒显得是一种负担,而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圣诞节更像是为自己过的。对于崇尚个性、追求时尚的青年人来说,洋节日更加能够张扬一种自由的心情。 4、商家和媒体推波助澜的宣传

商家和媒体从各方面推波助澜的宣传攻势引领了普通大众对节日的幻想和渴望,从而产生出波澜壮阔的圣诞节大军。正如现在的国庆黄金周,民众本来不一定非要出去旅游,但当大环境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行为的条件,当媒体和商家又做好这样一个“美丽的”陷阱后,民众就不得不往里面跳了。当然,让更多的人跳这种陷阱并无坏处,这也是一种节假日经济。 二、中国圣诞节消费的特征

圣诞节作为一种舶来品,在中国有其特定的适用主体和时空条件。从当前来看,中国的圣诞节消费存在以下特征: 1、圣诞节消费的主体是青年人

调查发现,70%过圣诞节的人为38岁以下的青年人,而他们中的45%

都有相当的经济实力。

学生和一些比较开放的、直接与脑力相关的行业的从业人员是圣诞节的主要买单者。学生能够迅速接受新鲜事物,而一些比较开放的、直接与脑力相关的行业,比如网络、商务、教育等等,容易接触到外来的新事物,在这些行业中工作的人自然而然就被职业带进了平安夜,其中突出的是外企白领阶层。

2、发达开放城市是圣诞节消费的集中区域

一个城市是否过圣诞节,怎么过圣诞节,这与城市的文化构成、经济发展、开放程度紧密相关。在北京、上海、广州这种发达开放的城市,圣诞节已经成为寻常百姓都知道的洋节日,但是西北一些内地城市平安夜的热闹空气十分稀薄,尤其是一些经济并不发达的中小型城市,圣诞节形同虚设。再到城镇、农村,圣诞节更没有踪迹了。 3、圣诞节娱乐消费时间集中于平安夜

因为没有假期,所以庆祝活动100%都聚集在夜晚进行,忙碌了一天的学生、白领,这些活跃在时尚前沿的人群,都趁着这个机会好好放松一把。因为圣诞节也是“第二个情人节”,所以高校里的学子们最为热衷于此,尤其是那些热恋之中的情侣,都会选择在平安夜里聚众狂欢。同样因为没有假期,圣诞节完全没有阖家团聚的意义,圣诞节也就止于圣诞夜。

4、圣诞节娱乐消费强调其特有的情调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喜欢圣诞的年轻人的理由是“因为浪漫”、“是一个快乐的借口”等等,其实他们喜欢的是的圣诞节特有的一种情调。年轻人向往的是在节日的气氛中,感受到他们所向往的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另外一种文化氛围。 5、圣诞节礼物不可或缺

在圣诞节互赠礼品,很有人情味,对人际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因此圣诞节礼物被青年人认为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圣诞贺卡,电子贺卡正在对传统贺卡发起强有力的冲击。

三、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措施

面对文化全球化挑战,应加强对青年人过传统节日的引导可以说,某些洋节,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现代青年人的情趣,满足了宣泄某种感情的需要,对加强青年人之间的横向联系也起着积极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大量民族节日从生活中消失而代之以“洋节”,必然会导致青年接受民族文化上存在着褪色、扭曲和蜕变。青年人过洋节这一现象,对它完全否定是不正确的,也是办不到的。对此,我们需要更多的引导:

3.1拓宽社会传播渠道,优化社会环境,为青年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空间。

我们要充分重视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加强大众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引导。不要再对青年人过洋节大做文章、推波助澜。同时应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抵制不良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市场的冲击,为青年人成长提供一个健康有序、活泼向上的,有利于实现自我的宽松环境。

3.2对民族节日的建设,引导青年继承优良文化传统。 加强民族节日的建设,既要加强对传统节日的介绍,适时介绍传统节日的由来、过节的形式和内容、蕴含的深意等,又要从宏观上加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使传统节日变成“法定节假日”,让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人们有时间过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法定节假日偏少。元宵节和重阳节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虽然不一定要将其设为法定节假日,但通过强调并适当注入新的内涵,可以达到家庭和睦、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目的。同时要依据时代要求完善传统节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增加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3.3引导,克服青年人过洋节的盲目性。

西方许多国家把某个宗教作为国教,这样西方人过他们自己的宗教节日是有法定休息日的,而我们拿着西方的感恩节、万圣节等津津

乐道,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人家过节假日。即使是圣诞节,从任何角度来说都和我们没有关系,中国的圣人不是一个洋人,他的诞生,即使是真的有其人也和我们黄皮肤的中国人没有什么关联。接受西方的思维方式,不见得是接受西方的信仰,更不意味着接受西方的宗教节日。对此,我们必须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和娱乐观,对一些含有不利于青年人身心健康、有损民族尊严因素的洋节,有关部门要采取引导、限制,甚至制止。

为 传 承 传 统 节 日,国 家 将 春 节、清 明、端 午和 中 秋 定 为 法 定 节 假日。足 可 以看出国家对此的重视程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iu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