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T梁外观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分析

更新时间:2023-08-29 02:10: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预制T梁外观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分析

摘要:混凝土的外观质量优劣是水泥混凝土最直接的、直观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施工技术水平,关系到施工企业的形象,所以提高混凝土的外观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预制T梁外观质量问题及成因,接着从模板和混凝土施工两个方面对质量控制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预制T梁;问题;模板;混凝土

一、预制T梁外观质量问题及成因分析

1、边线不整齐

(1)、问题呈现:边线不整齐

(2)、问题部位:实践中,我们发现该问题常常出现的几个部位为马蹄底边、变线斜边和翼板部位。

(3)、成因分析

实践经验表明,出现该问题的原因主要出在模板上:模板的加工和制作未能做到精细化,导致使用过程把问题暴露出来影响了边线质量;模板制作没有问题,但是在反复使用的过程中,模板变形,未及时察觉和调整;模板实施安装和支撑定位的牢固程度不够,在施工过程中受到混凝土侧压力的作用,导致局部出现变形。

2、色泽不均

(1)、问题呈现:在混凝土表面出现黑斑、白斑、鱼鳞纹和颜色不均匀等问题。

(2)、问题部位:梁体表面。

(3)成因分析:该问题的主要成因在混凝土施作工序上:黑斑、白斑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拌制的质量不高,存在不充分、不均匀,水灰比大等问题,没形成良好的胶浆,导致振捣后出现粗骨料集中的现象所造成的;斑点的成因,大多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有水泥浆水泥砂浆溅起或是有些混凝土粘在了模板内表面,在凝固之后清除不到位于是埋于混凝土中,待拆模后在表面形成的;鱼鳞纹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坍落度较大的混凝土振捣没有能够振捣充分,在实施上层混凝土的浇筑作业时,由于其自重影响,导致下层混凝土受力再次下沉所形成的。

3、蜂窝

(1)、问题呈现:混凝土表面微露出粗骨料,形成状如蜂窝、不规则形状、且大小不等的洞。

(2)、问题部位:梁端马蹄底部的混凝土表面。

(3)、成因分析:出现蜂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于模板施作的原因,如果模板局部本身就存在孔洞或是在拼接作业上不严密,从T粱的施工实际来看,T粱混凝土坍落度通常在5~7cm,振捣不充分或局部漏振,不规范的振捣方式,如果再加上模板上的孔洞跑浆在所难免;混凝土生产过程的不合理是造成蜂窝的主要原因,配合比设计不科学,或是生产过程中未能按照配合比进行搅拌,搅拌不均匀,容易造成局部粗骨料比较集中;混凝土浇筑也很重要,如果采用的是振捣器带料的方法,容易造成局部的漏振导致蜂窝问题。

4、麻面

(1)、问题呈现:在混凝土的表面上出现不规则的小凹点(通常小于等于5mm)或是混凝土无光亮面。

(2)、问题部位: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该问题通常产生于梁端、腹板、马蹄斜面、翼板根部等等部位。

(3)、成因分析:从成因上分析小凹点通常是施工中气泡未能及时排出,由于气泡引起的;无光亮面通常是采用不合适的脱模剂,表面被模板粘掉所致。

5、明显层印

(1)、问题出现:明显层印。

(2)、问题部位: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该问题通常发生在粱体马蹄、腹板部位。

(3)、成因分析:该问题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分层浇筑的过程控制不力导致的,在具体的浇筑过程中,上、下层混凝土进行那个浇筑的时间间隔过长,如果振捣又不是很充分,在混凝土的表面势必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接茬痕迹,如果浇筑作业过程中过振,那么会导致粗骨料下沉度高,水泥砂浆过多的上浮,这样一来势必导致在胶浆多的部位颜色比较深,在骨料比较多的部位颜色则比较浅,色差上形成鲜明对比。

二、预制T梁外观质量控制研究

1、模板工序控制

(1)、严格按照模板施工工序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具体的施工工序如图1所示。

(2)、工序质量控制点:

①、工程中应严格把好模板的选择关,必须保证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足够的大。 ②、立模的工艺应该选择端包侧、侧包底的方式,同时应保证管道位置与重力合心。 ③、严格审查和测量梁体的各个部位形状、尺寸,准确设置预埋件的位置,确保模板施工做到接缝严密、接缝密贴,同时还应该满足可重复使用的功能。

④、应综合分析设计的要求和实际张拉力、混凝土弹性模量及上拱度等等数据,预设反拱及预留压缩量。通常情况下,反拱是按照二次抛物线的轨迹来设置的。

⑤、侧模板上应配备足够数量和激振力适宜附着式的振动器。

⑥、在模板投入使用之前应仔细地将其打磨光滑,涂刷脱模剂,混凝土浇筑前模板的温度也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实践经验来看,最好控制在5℃~35℃的区间内。

2、混凝土施工控制

(1)、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控制

①、混凝土配合比应结合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条件要求进行科学的选定,在进行配料的过程中,严格控制粗、细骨料的称量偏差小于等于 2%,其余的材料称量偏差 1%。

②、混凝土出机后应严格检测其和易性、枯聚性、流动性和保水性。

③、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确保其符合标准,含气量应控制在3%~ 4%,入模的温度应控制在l0℃~30℃之间,同时在浇筑过程应实时监测和抽检,确保质量。拌合物的滞留时限应控制在lh之内,浇筑中间的间断时间应控制在2h之内。

④、实施混凝土浇筑的工艺和原则上,应遵循斜向分段、水平分层、连续浇筑、一次成形的原则。每层厚度不大于30cm,总浇筑时间不超过3.5h。

⑤、混凝土捣固采用附着式振动器为主、插人式振动器为辅的联合振捣工艺,同时注意振捣棒不得碰触模板、预应力管道。

⑥、桥面按照设计的要求收坡抹平,平整度控制在3mm/m之内,在混凝土浇筑完毕,且混凝土的强度位于6Mpa~8 Mpa之间时,将预埋胶管抽拔出来。

(2)、混凝土养护的控制

为了有效地缩短制梁的工期以及台座的周转时间,保证施工的正常有序,T梁的养护通常采用的是蒸汽养护的方式,从阶段上可以将养护进一步分为“静停、升温、恒温、降温”四个阶段。各个阶段控制的总体要求如下:

①、静停时间的设置上应 4h。

②、升温速度 10 C/h。

③、恒温时养护拥内各部位温度差控制 5 C,体芯部温度控制 60 C。

④、降温速度和升温速度一样要控制 10 C/h。

当梁体混凝土芯部温度、表层、环境温度差 15 C时,可以将保温设施撤除,进入自然养护状态。自然养护时梁体表面用保湿材料覆盖,确保混凝土的表面一直保持湿润,实践经验来看自然养护的时间通常应至少为14d。

参考文献:

[1]吴红兵 桥梁中预制T梁的施工技术探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8(9)

[2]TZ 203-2008.客货共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2008

[3]TZ 210-2005.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2005

[4]姚燕;王玲;田培.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技术丛书[M]. 2001

[5]宋卫民.任明艳.T型预制梁外观质量控制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8d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