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垦方案的管护措施和监测措施

更新时间:2023-09-20 13:59:01 阅读量: 医药卫生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监测措施

土地复垦监测是督促落实土地复垦责任的重要途径,是保障复垦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的重要措施,是调整土地复垦方案中复垦目标、标准、措施及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预防发生重大事故和减少土地造成损毁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实现我国土地复垦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1.1土地复垦监测的要求

《土地复垦条例》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土地复垦监测制度,及时掌握本行政区域土地资源损毁和土地复垦效果等情况。”《土地复垦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复垦为农用地的,负责组织验收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在验收合格后的5年内对土地复垦效果进行追踪评价,并提出改善土地质量的建议和措施。”土地复垦监测应满足以下具体要求:

(1)监测工作应系统全面。土地复垦涉及的学科多面广。因此,对复垦区的监测内容不仅包括各项复垦工程实施范围质量进度等,还应包括土地损毁和生态环境恢复等方面的监测,确保复垦区土地能够达到可利用状态。

(2)监测方案应分类,切实可行。我国区域自然环境呈现地带性特征,土地复垦工程措施具有类比性,因此应根据自然环境和生产建设项目自身特点,分类制定土地复垦监测方案。

(3)监测设臵应优化。复垦监测点、监测内容以及监测频率等布臵或是设臵,采取科学的技术方法,合理优化,减少生产建设单位不必要的开支。

(4)监测标准应依据所设计的国家各类技术标准。主要技术标准为《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土壤环境监测技术标准》(HJ/T166-2004)、《地表水和污水检测技术标准》(HJ/T 91-2002)等。

1.2土地复垦监测的主要内容

土地复垦的目的,是恢复或改善生产建设项目土地损毁区的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地将损毁土地复垦为农、林、牧、副、渔业用地。损毁土地的复垦具体目标,是复垦后的土地稳定且不再释放污染,实现其再生利用,以及区内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基于这一目的,结合目前我国土地复垦开展现状,

复垦监测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2.1复垦区原地貌地表状况监测

(1)原始地形信息。无论是露天矿还是井工采矿,都会导致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露天开采的损毁主要是形成大的采坑和排土场,井工矿也造成地表沉陷。两种采矿方式都引起了地形变化,而且采矿的进行是不断变化的,为了更好地与原始地形进行对比,需要在开采前对原始地形进行检测。

(2)土地利用状况。要保留原始的土地利用状况信息,以便对后期的变化进行追踪对比研究。主要是土地利用数据。

(3)土壤信息。包括土壤类型,以及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等信息。 (4)居民点信息。采集采矿前需要迁移的村庄以及居民的各种信息。 (5)耕地权属信息。采集复垦区占用的耕地情况和地籍信息,为占补平衡提供依据。

1.2.2土地损毁预测

对挖损、塌陷、压占等土地损毁的情况进行监测。以下以某土地复垦方案为例说明沉陷区监测设计方法。

(1)监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对地表移动进行测量,利用1980年黄海高程系,作业前对仪器和标尺进行检查和测定。测量采用中丝法读数,直读数据,观测采用后-后-前-前顺序,精度达到三等,观测中误差<25mm/km。

(2)水准基准点的布设和建立。水准基准点是进行地面变形监测的起算基准点。设计在矿区外部的公路上设臵两个水准基准点,采用二等水准基准测定其高程,对控制点应定期检测其稳定性。

(3)地表变形基准点的布臵。沿煤层走向和倾向共布设8条侧线,总长约80km,并在沉陷区内设臵观测点10个。变形观测点与基准点构成沉降监测网,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测量。

(4)监测人员及频率。委托有资质的单位专业人员及时监测。水准基准点监测频率为两个月一次,地表变形监测频率为两个月一次;地表变形监测点监测频率为每月一次。观测记录要准确可靠,并及时整理观测资料,并与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5)监测期限。依据复垦方案的服务年限,确定具体监测期限。某土地复垦方案服务年限42年(2011~2052年),具体包括了建设期(3年)、开采期(27年)、稳沉期(6年)以及复垦植物管护期(6年);确定对开采期和稳沉期进行监测,地表沉陷监测期限为33年(2013~2045年)。

1.2.3复垦效果监测

1)土壤质量监测

复垦为农、林、牧业用地的土地自然特性检测内容,为复垦区地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有效水分、土壤容重、酸碱度(pH)、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全氮含量、土壤侵蚀模数等;其监测方法以《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为准,监测频率为至少每年一次。表1.1为某土地复垦方案耕地复垦土壤质量监测方案

表1.1 耕地复垦土壤质量监测方案表

监测内容 地面坡度 覆土厚度 PH 重金属含量 有效土层厚度 土壤质地 土壤砾石含量 土壤容重(压实) 有机质 全氮 有效磷 有效钾土壤盐分含量 土壤侵蚀 监测频次(次/年)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监测点个数(个)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样点持续监测时间(年)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2)复垦植被监测

复垦为林地的监测内容,为植物生长势、高度、种植密度、成活率、郁闭度、生长量等;复垦为牧草地的植被监测内容,为植物生长势、高度、覆盖度、产草量等。监测方法为样方随机调查法,在复垦规划的服务年限内,每年至少监测一次,复垦工程竣工后每三年至少一次。在表1.2为某土地复垦方案林地复垦植被恢复的监测方案。

表1.2 林地复垦植被恢复监测方案表

监测内容 成活率 郁闭度 单位面积蓄积量 监测频次(次/年) 1 1 1 监测点数量(个) 10 10 10 样点持续监测时间(年) 5 5 5 3)复垦配套设施监测

土地复垦的辅助设施,包括水利工程设施和交通设施两个方面。水利工程设施包括灌溉、排水及其相关的电力设施,交通设施包括各级公路和新建田间道路等。配套设施监测,以土地复垦方案设计标准为准,监测主要内容是各项新建配套设施是否齐全、能否保证有效利用,以及已损毁的辅助设施是否修复,能否满足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等。配套设施监测每年至少一次。表1.3为某土地复垦方案耕地复垦配套设施监测方案。

表1.3 耕地复垦配套设施监测方案表

监测内容 田间道路 灌溉设施 排水设施 防洪设施 监测频次(次/年) 1 1 1 1 监测点数量(个) 10 10 10 10 样点持续监测时间(年) 5 5 5 5 1.3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复垦动态监测

利用遥感数据的多平台、多时相、多分辨率的特性,对于矿山土地复垦监测来说,监测尺度可以从矿山到矿区乃至全国范围,因此可以构建从矿山—矿区—国家三级遥感动态监测体系,对全国的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进行监测。主要包括遥感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分析与应用、成果表达与展示。

1.3.1遥感数据与采集

主要包括三种尺度的遥感数据,一种是小范围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监测范围在几十平方千米以内,如航片、IKONOS和QUICKBIRD、福卫等1~3m分辨率影像,对于监测矿山的土地损毁类型以及复垦的植被类型,都非常清晰准确,但其价格昂贵,多需要编程预定;第二种数据是分辨率在10~30m之间的数据,监测土地损毁或复垦的基本利用类型,范围较大,适合的数据为SPOT和TM/ETM;第三种数据是分辨率在100~1000m范围内的,监测省级长期的生态

环境变化。覆盖范围广,监测间隔短,基本上能做到天天监测。

1.3.2数据存储与管理

遥感监测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首先需要安全的存储和有效的管理。通过数据库,明确的说,通过空间数据库才能完成。可以选择支持空间数据存储的商业数据库,大型GIS软件平台为访问商业数据库都提供了空间数据引擎,如ArcGIS和MapInfo等。

1.3.3数据分析与应用

数据采集以及存储管理为分析提供了可能,数据分析是根据应用目的不同来进行,跟土地复垦相关的分析有很多,土地损毁前后地形的变化可以通过DEM获取,而DEM可以通过遥感影像或者航片生成,复垦前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可以通过遥感解译数据得到,矿区复垦规划、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地表塌陷监测等。

1.3.4成果表达与展示

遥感数据可以直观地展示矿区土地损毁、压占、复垦的场景,也可以通过解译分析得到具体的面积,通过分析对复垦的状态进行评价,这些成果的表达都以图形图像的方式直观的表达出来。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图形界面以及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来展示。

管护措施

在恢复土地上的植被保护管理工作是复垦工程的最后程序,其重要性不亚于规划和植被培育阶段。可是却常为人们所忽略,复垦工程的失败往往是由于放松了必要的管理。

植被管护可以根据地区的性质和气候、土壤、物化性能、土地利用等特点做出考虑。它与土地再利用的生产率和集约程度有关。

植被保护及管理包括草的田间管理、收割利用、种籽采收、合理放牧利用等以及幼林管护和成林管理。

植被管护时间应根据区域自然条件及植被类型确定,一般地区3~5年。生态脆弱区6~10年。

1.1林地管护措施

1)水分管理

主要是通过植树带内植树行间和行内的锄草松土,防止幼树成长期干旱灾害,以促使幼林正常生长和及早郁闭。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地做一些灌溉,以保护林带苗木的成活率。

2)养分管理

在植被损毁、风沙严重的沙滩、荒地,防护林幼林时期的抚育一般不宜锄草松土,应以防旱施肥为主。

3)林木修枝

林带刚进入郁闭阶段时,由于灌木或辅佐树种生长茂盛产生压迫主要树种的情况,要采取部分灌木(1/2左右)平茬或辅佐树种修建,以解除主要树种的被压状态,促进主要树种的生长并使其在林带中占优势地位。

通过修枝(包括主要树种和辅佐树种的修枝),在保证树木树冠有足够营养空间的条件下,可提高树木的干材质量和促进树木生长。关于修枝技术,群众有丰富的经验,如“宁高勿低,次多量少,先上后下,茬短口尖”以及修枝高度不超过树木全高的1/3~1/2等(即林冠枝下高,不超过全高的1/3或1/2)。

4)树木密度调控

林带郁闭后,抚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人为干涉,调节树种间的关系,调节林带的结构,保证主要树种的健康生长。同时,通过这一阶段的抚育修枝间伐,

为当地提供相当的经济效益。林带的树种组成与密度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但是仍应隔一定时间(5年左右)对林带进行调节,及时伐掉枯梢木和病腐木等。

5)林木更新

(1)更新办法:林带更新主要有植苗更新、埋干更新和萌芽更新3种方法。植苗更新、埋干更新与植苗造林和埋干造林的方法相同;萌芽更新是利用某些树种萌芽力强的特性,采取平茬或断根的措施进行更新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以杨柳树为主要树种的农田防护林已见应用。

(2)更新方式:在一个地区进行林带更新时,应避免一次将林带伐光,导致农田失去防护林的保护,造成农作物减产。因此,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安排,逐步更新。就一条或一段林带而言,可以有全部更新,半带更新、带内更新和带外更新4种方式。

6)林木病虫害防治

对于林带中出现各类树木的病、虫、害等要及时地进行管护。对于病株要及时砍伐防治扩散,对于虫害要及时地施用药品等控制灾害的发生。

7)林地胁迫效应调控技术

在林地遮阴胁地较重的一侧,尽量避免配臵高大的乔木树种,而以灌木或窄冠型树种为宜,如沟、路、渠为南北走向,林带宜配臵在东侧;如为东西走向,宜配臵在南侧。尽量使林冠阴影覆盖在沟、路、渠面上,从而减轻林带的遮阴胁地影响。在以林带侧根扩展与附近作物争水争肥为胁地主要因素的地区,在林带两侧距边行0.5~1m处挖断根沟。沟宽随树种不同而定,乔木为1m,灌木为0.5~1m。沟深随林带树种根系深度而定,一般为40~50cm,最深不超过70cm,沟宽30~50cm。林、路、排水渠配套的林带、林带两侧的排水沟渠也可以起到断根沟的作用。合理选取胁地范围内的作物种类,如豆类、蓖麻、牧草、薯类等,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胁地影响。选择深根型树种(主根发育,侧根较少),并结合沙漠、道路、沟壕合理配臵林带,可减少相对应的胁地距离。

1.2草地管护措施

复垦草地管护的目标就是苗全、苗壮。具体管护包括如下内容: 1)破除土表板结

播种后出苗前,土壤表层时常形成板结层,妨碍种子顶土出苗,如不采取处

理措施,严重时甚至可造成缺苗。

土表板结形成的情形大致有4种:一是播种后遇雨,特别是中到大雨,然后连续晴天,土表蒸发失水后形成板结;二十地表低洼地段,土表蒸发失水后形成板结;三是土壤潮湿,播种后镇压,土表蒸发失水后形成板结;四是播种后灌溉,然后连续晴天,土表蒸发失水后形成板结。

土表板结的处理措施是用具有短齿的圆形镇压器轻度镇压,或用短齿钉齿耙轻度耙地。有灌溉条件的地方,亦可采取灌溉措施破除板结。

2)间苗、补苗与定苗

出苗后发现缺苗严重时,须采取补种或移栽的措施补苗。为加速出苗,补种宜进行浸种催芽。补苗须保证土壤水分充足。

对于种子生产或冠幅较大饲料作物营养体生产,当出苗密度过大时,宜进行间苗。间苗是按照田间合理密度要求拔掉一部分苗,通常分两次进行。第一次间苗一般在第1片真叶出现时进行。最后一次间苗称定苗,一般在4~5片叶子时进行。间苗的原则是保证全苗、去弱留壮。间苗的方法有人工和机械两种。机械间苗可采用自动间苗器,高效、精确;亦可使用中耕机,以与播种行垂直方向中耕,然后人工定苗。

间苗、定苗十分麻烦、费工,随着栽培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精量播种技术在种子生产或高秆饲料营养体生产中日益普及,该项田间管理措施正在逐步省略。

3)中耕与培土

对于种子生产或中耕饲料作物营养体生产,在苗期及整个生育期间,宜进行中耕与培土。

中耕的作用有以下几点:一是疏松土壤,增加土壤内部与外部的气体交换,促进根系生长;二是截断毛细管作用,减轻水分蒸发散失,并提高土壤温度;三是雨前中耕,可减轻地表径流,增加土壤蓄水;四是控制杂草。

中耕通常需进行3~4次,第1次在定苗前,第2次在定苗后,第3次在拔苗前,第4次在拔苗后。中耕的深度一般为3~10cm。具体作业措施为犁地和锄地。锄地通常为人工操作、犁地则借助于畜力或机械力,机引中耕机效率较高。

培土的作用主要是防倒伏和利于灌溉、排水,对于块根、块茎类饲料作物还

有促进块根、块茎生长的作用。培土作业一般使用有壁犁地。

4)灌溉与施肥

牧草在苗期根系不够发达,遇旱则严重影响生长发育。有条件的地方,在出现旱象时应及时灌溉。牧草在苗期对肥的需求量不多,一般不需要施肥。但当出现明显的缺素症状时,亦应及时追肥。

5)病虫害与杂草管理

病虫害是草地建植与管理的大敌。对于采用多年生草种建植的草地来说,病虫害防治更是建植初期管理的关键环节。原因是多年生草种苗期生长非常缓慢,极易遭受病虫草害的侵袭,控制不好很可能造成建植失败。因此,苗期须十分重视病虫害与杂草控制。

6)越冬与返青期管护

对于多年生、两年生或越年生草种来说,冬季的低温是一个逆境,如果管护不当,有可能发生冻害而不能安全越冬返青,或影响第二年的产草量。因此,须重视越冬与返青期的管护,尤其是初建草地。

越冬与返青期管护要点有4个:一是冬前最后一次刈割应避开秋季刈割敏感期,因为敏感期内牧草根、根颈、茎基、根茎等营养物质贮藏器官中贮藏的营养物质较少,不利于安全越冬和第二年返青生长;二是冬前最后一次刈割留茬宜高,至少在5cm以上;三是冬前施用草木灰、马粪等,有助于牧草的安全越冬;四是返青期禁牧,否则将导致草地沙化,严重影响产草量。

1.3建筑设施管护

对复垦区内建筑设施,主要包括渠道、水库、塘坝、泵站、水厂、堤防、田间道路、简易桥梁、防护林、电网等,应按时有计划地对其进行维护和保养,保证设施无损坏,保障复垦项目区正常生产工作。

1、关于林带的胁地:经过多年的调查,林带胁地的主要表现是林带会使靠近林缘两侧附近的农作物由于生长不良而造成降质减产,这种现象称为林带胁地。产生林带胁地的主要原因:一是沿林带方向,从最外侧一行树起18米内不能正常生长农作物的耕地。林木根系向两侧农田延伸,这部分耕地的地下土壤中水分绝大部分被树木的根系所吸收,夺取了一部分作物生长所需的土壤水分和养分,导致农作物缺水少养而在生长期内枯死或不能正常生长。称根胁地;二是林带树冠遮荫,影响了林带附近农作物的光照时间和受光量,称冠胁地。林带的根胁地和冠胁地因地而异,水肥条件较差的地方,以林带根胁地影响为主,由于林木根系夺去了一部分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土壤水分和养分,造成作物因缺水缺肥而减产;树冠遮荫影响则降到次要位臵。据调查树木遮光对农作物的影响一般局限在4米左右的距离内,树木根系与农作物“争嘴”才是造成林影地农作物减产绝收的主要原因。在灌溉条件好的地方,则以冠胁地影响为主,由于树冠遮荫影响了林木附近作物的光照时间和受光量,造成作物生长不良,而胁地的影响为次。两相比较,根胁地影响为重。因根胁地和树冠遮荫而对两侧附近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有明显影响称为胁地。

2、胁地产生的问题:农田防护林带因与周围的农作物争光、争肥、争水的矛盾十分突出,造成林缘附近的农作物生长不良而显著减产,而且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林带“保护一大片,影响一条线”。因而在土地承包到户后,矛盾往往集中到少数农户身上。林带周边群众因树木胁地造成的农作物减(绝)产给生活带来的压力而怨恨,不惜采取破坏、阻止树木生长的措施来保证在土地上能获得收成。造成农田周围的树木被毁;林带树木参差不齐,多代同堂。由此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毁林案件呈上升趋势。林网因占地等原因难于推广,致使农田林网发展缓慢,出现网破带断现象,破坏了平原农田林网防护整体性。解决胁地问题已迫在眉睫。

3、以往的解决办法:为了解决林带胁地的问题,这些年林业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可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先后实施了“窄林带,小林网”、挖沟断根、栽植窄冠树种、调整林带配臵、改变林带树木栽植方位、改变林带结构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但是,依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林带胁地的问题,致使农田林网建设停留在规划上,而且在地的林网亦不断的遭到蚕食。残破和参差不齐的林网,严重影

响其防护效益的发挥和木材生产。

4、采取新的举措:利用塑料薄膜在地下隔离的办法来解决林木、林带胁地问题。采取在林缘外侧一定距离内顺林带方向用拖拉机牵引林田“切缝”覆膜机进行作业,一次性完成切断树根开出4厘米宽、70厘米深的窄沟和将塑料薄膜垂直放入沟内任务,然后人回填土恢复地表原状。该作业法能够保持沟壁光滑,塑料薄膜不易被扎破,能够真正起到阻碍树木根系生长的作用。因此,农作物不会因为失水、缺氧等影响生长。与原来的“挖沟截根”只是当年受益的方法相比,具有简便易行,劳动强度低,操作方便,成本较低,持效期长,效益显著。一次作业可保证20—30年有效。不破坏土壤植被,不会引起水土流失。同时塑料薄膜的隔断并不会导致树木根系的停止生长,而是使其自然调整方向,因而对树木生长没有影响。该法十分适合我省淮北平原用于减轻林带胁地,同时,亦可用于解决片林周边胁地的问题,可以用最小的损失,获得较大的保护效益,有利于林业发展和成果巩固,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响其防护效益的发挥和木材生产。

4、采取新的举措:利用塑料薄膜在地下隔离的办法来解决林木、林带胁地问题。采取在林缘外侧一定距离内顺林带方向用拖拉机牵引林田“切缝”覆膜机进行作业,一次性完成切断树根开出4厘米宽、70厘米深的窄沟和将塑料薄膜垂直放入沟内任务,然后人回填土恢复地表原状。该作业法能够保持沟壁光滑,塑料薄膜不易被扎破,能够真正起到阻碍树木根系生长的作用。因此,农作物不会因为失水、缺氧等影响生长。与原来的“挖沟截根”只是当年受益的方法相比,具有简便易行,劳动强度低,操作方便,成本较低,持效期长,效益显著。一次作业可保证20—30年有效。不破坏土壤植被,不会引起水土流失。同时塑料薄膜的隔断并不会导致树木根系的停止生长,而是使其自然调整方向,因而对树木生长没有影响。该法十分适合我省淮北平原用于减轻林带胁地,同时,亦可用于解决片林周边胁地的问题,可以用最小的损失,获得较大的保护效益,有利于林业发展和成果巩固,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k7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