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技术管理措施和质量控制措施

更新时间:2023-11-15 11: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监测技术管理措施和质量控制措施

1.1技术管理组织机构

我院将组建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十一号一标段第三方监测现场项目部,由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监测经验及有结构受力计算、分析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负责整个监测项目的总指挥工作;指导检(监)测人员严格按照监测要求进行工程监测,确保监测质量。

在项目负责人的统筹下,项目部分为技术组、后勤组、财务组及安全组。 (1)技术组:技术负责人的带领下负责现场的监测及内业数据的处理,外部的协调等工作;

(2)后勤组:负责项目部所有人员的饮食及住宿等内容; (3)财务组:负责项目的收入与支出及预算,材料的购买等相关; (4)安全组:负责现场监测人员及项目部的安全。

其中技术组承担监测工作的主要承担小组,其下属又分为六个小组,分别履行以下职能:

前期准备小组:资料收集齐全,并要保管好所有资料,重要文件复印后及时交至档案资料室存档。

现场量测小组:保证人员固定、设备固定、观测线路固定的三固定原则,保证仪器工作正常,现场量测技术过关,注意施工安全。

数据处理小组:现场观测的数据要及时输入计算机进行妥善保存,数据导入准确,软件更新及时,理论基础全面。

信息反馈小组:系统方便快捷,反馈及时到位。

报告编制小组:论述全面,技术支持合理恰当,结论明确,签字齐全。 资料归档小组:保证所有资料能快速查阅,资料控制、保护措施全面。 我院将把技术组全力打造成为一个完善的、系统的技术管理机构。该机构侧重于技术方面的管理,实行专事专管制。涉及监测工作的每个环节都任命一个专项负责人,各环节的技术工作由该环节负责人统筹安排。所有负责人再由项目部技术负责人统一领导,组成以技术负责人为核心的技术管理机构,环节负责人在完成自己负责的事务之后向下一环节的负责人做好技术交接工作,遇到技术难题,由技术负责人召集各负责人开会共同研究解决。各负责人在监测过程中行使

各自职能。

各负责人在监测过程中行使各自职能,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前期准备:资料收集齐全,并要保管好所有资料,重要文件复印后及时交至档案资料室存档。

现场量测:保证人员固定、设备固定、观测线路固定的三固定原则,保证仪器工作正常,现场量测技术过关,注意施工安全。

数据处理:现场观测的数据要及时输入计算机进行妥善保存,数据导入准确,软件更新及时,理论基础全面。

信息反馈:系统方便快捷,反馈及时到位。

报告编制:论述全面,技术支持合理恰当,结论明确,签字齐全。 资料归档:保证所有资料能快速查阅,资料控制、保护措施全面。

1.2技术管理规章制度

1.2.1监测技术要求总则

制定本项目监测技术要求总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本工程应加强信息化施工,施工期间应根据监测资料及时控制和调整 施工进度和施工方法,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动态控制。

(2) 监测数据必须是可靠真实的,数据的可靠性由测试元件安装或埋设的 可靠性、监测仪器的精度以及监测人员的素质来保证。监测数据真实性要求所有 数据必须以原始记录为依据。任何人不得篡改、删除原始记录。

(3) 监测仪器的选型,要考虑最大可能需要的量程并根据隧道工程只在地 下施工期内使用的性质选用满足安全监测要求、合适的仪器。

(4) 监测应综合考虑施工期监测与运营期健康监测,合理选择、布置测点 和仪器。

(5) 仪器安装埋设前要进行检验和率定,绘制监测点安装埋设详图,并按 照方案和埋设要求做好埋设准备。

(6) 仪器埋设时,核定传感器的位置是否正确,埋设方法是否符合技术要 求,按监测的位置和方向埋设传感器。

(7) 埋设于土层或结构中的监测元件应尽量减少对结构正常受力的影响, 埋设监测元件应与岩土介质匹配。

(8) 所有监测点安装埋设完成后,及时绘制监测点位置图,并加强对现场 测点保护,以防监测点被破坏。

(9) 监测数据必须是及时的,监测数据需在现场及时计算处理,发现有问 题应及时复测,做到当天测、当天反馈。

(10) 监测应整理完整监测记录表、数据报表、形象的图表和曲线,及时 整理出监测报告,报告中应注明对应的施工工况及平面分布图等施工信息,便于相关各方分析监测结果所反映的情况。

(11) 对所有监测项目,应按照工程具体情况预先设定预警值和报警制度, 预警体系包括变形、内力或其他监测内容的累积值及变化速率。

(12) 监测数据传输及处理应与风险监测管理平台和运营管理平台系统统 一考虑,并应采用可靠软件对结构工作状态、风险及时进行评估与预警。

(13) 监测工作贯穿工程始终,待全部资料备齐后,应提供完成电子 版监测数据、监测时程曲线图及监测报告予围护设计单位及相关各方。 1.2.2监测实施管理细则

科学合理的监测工作流程是确保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准时反馈到施工中重 要保证措施,针对项目特点并结合以往工程经验,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结合本项目的监测内容及特点制定本项目的监测工序,以保证本次监测项目顺利、及时完成,本项目监测流程规定如图1-1所示。

地铁施工 经专家组判断安全 监测组人工巡检检查仪器工作状态 现场监测 停止施工 抢险预案实施 监测数据分析 原始数据上传监测处理软件。 专家组 业主 抢险组启动抢险预案 审核组、专家顾问组审核 未达到警戒值 是 是否达到控制值 达到警戒值 监测数据分析书面报告 监测成果网络发布平台 否 网络查讯 专家组 业主 设计 业主 监理 施工 召开会议分析原因、商讨措施 指导设计改进施工方法 图1-1 监测流程图

监测开展前工作要求

我院在监测工作开展前,会完成如下准备工作 (1)监测项目部机构的组建 a建立明确的组织机构图; b建立健全、严格的规章制度; c制动监测实施方案细则; d建立与业主正常的沟通渠道。

(2)监测人员

a熟悉合同文件、图纸及相应的技术规范;

b会同业主完成对工程监测图纸的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向业主报告。 (3)准备充足、齐全的监测、测量设施和仪器 (4)技术准备工作

a进行现场踏勘,全面掌握现场的地形、地物、地质等情况,复制测量标志; b配合业主编制工程监测方面的内容;

c完成技术交底、资料交接,熟悉掌握设计意图和设计文件要求。 监测实施阶段工作要求

我院在监测实施阶段将切实满足以下要求:

(1)按照国家现行的标准、规范、规程以及本合同技术要求进行作业,按规定的进度支付成果资料。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业主报告并及时通知驻地监理;

(2)会签认可施工施工单位的埋点实施方案;

(3)对施工单位购置的传感器进行检验认可,检查接收传感器标定曲线和合格证;

(4)检验施工单位布设的测点,对不符合要求的以书面形式提出改正要求; (5)在监测过程中,如应场地条件、设计方案的变更,需增减工作量或改变监测手段时,及时报请业主进行审核,在取得业主的批准后,办理变更手续;

(6)对监测的质量和数据的准确性负完全责任并承担由此造成的全部损失; (7)采取措施确保施工监测安全,并对自身的人员、设施及现场安全负责,保持环境卫生处理好各种关系,确保监测工作按期进行;

(8)提交满足第三方监测要求具有法律效力的监测报告成果,报告盖有我院的“计量认证”章。提交监测成果报告一式八份,按时提交监测成果报告,负责文整、打印、复印、装订、装箱等工作。资料装订规格符合档案归档规定;

(9)接受业主对工期、质量、人员组成、设备、仪器的监督。

(10)配合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需要,提供技术服务,应业主和监理工程师的需求完成监测结构的解释、现场交接、现场实际问题的处理、施工过程的回访等工作。

(11)基坑开挖过程中应根据监测数据进行信息化施工,及时对开挖方案进行

调整。

(12)监测以获得定量数据的专门仪器测量或专用测试元件监测为主,以现场目测检查为辅。

(13)各监测项目在基坑施工影响前应测得稳定的初始值,且不应少于两次。 (14)支护桩顶水平位移、支护结构变形、支撑轴力、锚杆拉力、支撑立柱沉降。监测测点宜布置在同一断面上。 1.2.3人员培训管理细则

主要人员有相当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取得相应岗位的上岗证。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上与所担负的工作相适应,人员上岗前要通过考核。为了使项目人员熟悉相关规范和仪器标准的操作流程,熟悉监测项目的原理和提高观测精度的措施,杜绝无证上岗的现象,制定本制度如下:

(1)目的:积极配合现场施工,贯彻落实标准化管理的各项规定;提升项目人力绩效和员工综合素质,加快企业人才发展速度,有计划地做好建设人才培训、培养和储备工作;增强员工对企业、项目文化的了解与对本职工作的能力,并有

计划地充实其业务素质或知识技能,发挥其潜在能力,确保项目施工顺利进行;

(2)适用范围:凡本项目所有员工的各项培训计划、实施、督导、考评以及改善建议等,均依本制度办理。

(3)权责划分: a.技术负责人权责

a)制定、修改项目部培训制度。 b)拟定、呈报项目年度、季度培训计划。 c)收集整理各种培训信息并及时发布。

d)联系、组织或协助完成全项目各项培训课程的实施。 e)检查、评估培训的实施情况。 f)管理、控制培训费用。 g)管理组织项目内部讲师队伍。

h)负责对各项培训进行记录和相关资料存档。 i)追踪考查培训效果。 j)研拟其他人才开发方案。

b.各监测小组权责 a) 呈报部门培训计划。

b)制定部门专业课程、现场施工行业规范的培训大纲。 c)收集并提供相关专业、行业培训信息。

d)配合部门培训的实施和效果反馈、交流的工作。 e)确定部门内部讲师人选,并配合、支持内部培训工作。 (4)培训管理相关制度 教育培训的要求 a.技术负责人

a)负责项目部人员培训以及政策性文件的制定。

b)审定各作业队的培训需求,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c)负责组织完成上级布置得各项培训任务。

d)负责全项目人员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培训经费管理等工作。 e)负责对各监测小组教育培训工作进行指导、督促、检查、考核。 培训体系

a.教育培训类型(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

a)岗位培训是人员教育的培训的重点,包括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力培训,提高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政治素养、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分为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适应性培训。

b)岗前培训:新进人员上岗前培训,领导干部任前培训,技工岗前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岗前培训、持证,关键岗位管理、技术人员岗前培训、持证。

c)在岗培训:根据岗位职责的要求,以更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定期规范化培训。重点包括日常安全教育、法纪法规教育、岗位技能提高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实施和应用等培训。

d)适应性培训:根据工作实际需要,随时开展各种应急性、针对性培训。 b继续教育是针对专业技术人员补充、扩展和更新知识的培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40学时,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累计不少于32学时。

培训组织形式

短期培训主要包括新员工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适应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形式。

a新员工培训:以项目部概况、规章制度、企业方针、职业道德、安全质量意识、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操作规程等为主要内容的岗前培训。

b岗位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制度,规范化培训与适应性短期培训相结合,转岗教育和晋升培训相一致。

c职业技能培训: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科学设置课程,有效开展初、中、高级的职业技能培训。

岗位培训的工作程序

按照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实施及培训效果评估等程序组织实施,项目部人员必须按照项目部的安全按时参加有关培训。

a.确定培训需求:根据项目部人员现有能力与岗位所需能力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确定培训目标需求。根据国家、行业和企业对持证上岗作业的要求,提出项目部的持证岗位培训需求。

b.制定培训计划:编制项目部人员年度、季度和临时培训计划。对每个班训班次制定详细培训方案,包括培训时间、地点、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教师、培训费用等。

c.组织实施培训:按照培训计划规定的要求组织实施培训。

d.评估培训效果:培训主管部门在各类培训工作结束后均应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培训评价结果反馈组织培训的相关部门,以便培训工作的持续改进。 1.2.4安全预警管理细则

隧道工程发生重大事故前都有预兆,这些预兆首先反映在监测数据中,要从数据中发现工程问题,则需通过确定监控报警值来实现。在隧道工程监测中,每一项监测的项目都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周边环境和设计计算书,事先确定相应的监控报警值,用以判断隧道结构的受力情况、位移是否超过允许的范围,进而判断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决定是否对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法进行调整,并采取有效及时的处理措施。

每种监测项目的报警值在设定时,通常分为两个报警值分别进行控制,即总变化量与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变化速率)控制。而在实际进行报警时,又通常分为

预警值及报警值。预警值一般取报警值的70%,作为提醒工程管理单位的缓冲区。当监测数据超过预警值,进行预警区域时,即可以提醒工程管理单位应该对该数据进行重视,同时在可能的条件下采取措施,防止数据继续变化,从而进行报警区。而一旦数据进入报警区后,即表示该数据已经处于危险状态,必须采取措施以保证工程安全。安全预警对于施工安全来讲非常的重要,我院为此建立严格的监测报警管理程序,警戒等级分为三级,根据不同的警戒等级采用不同的施工措施,具体见表1-1、表1-2。

表1-1 警戒等级划分表

等级 安全状态 三级警戒(关注) 二级警戒(预警) 一级警戒(报警) 警戒标准 U<0.6U0 0.6U0≤U<0.7U0 0.7U0≤U

表1-2警戒等级划分表

等级 安全状态 三级警戒(关注) 二级警戒(预警) 一级警戒(报警) 绿色 黄色 橙色 红色 颜色 数据一旦进入预警区或者报警区后,就应该实施报警。报警的实施可以多种形式:

(1) 以颜色区域显示,一目了然,即通过颜色区域后,即可以方便的知道该数据是否已经报警。

(2) 汇总显示。即通过汇总表的方法,提取目前所有数据的情况,显示其数据,同时辅以颜色,则通过对汇总表的查询即可以清楚的知道目前数据的情况,有无报警等。

(3) 弹出提示。对于自动监测项目,则需要通过弹出报警提示,来提醒管理者该自动监测的数据已经报警,要求立刻采取措施。

(4) 手机等通讯方式。即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报警。 1.2.5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管理细则

(1)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是施工过程中的头等大事,是保证工程保质按期完成的重要工作内容,我院一向都非常重视这一点,第三方监测所有人员都要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保证监测实施过程中监测人员、监测仪器、监测对象的安全。具体采取措施如下:

a建立全员安全性生产责任制

建立安全工作岗位责任制,项目负责人是本项目最高安全责任人,各专业小组组长对其小组的作业安全负责,并负责制定有效的安全措施。

在建立了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机构后,必须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的身上,即建立全员安全性生产责任制,让每个工作人员都明确自己的责任,从而更有效地执行每项安全文明施工的规定,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和“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原则,贯彻“谁主管,谁管安全”的原则,做到事事达到安全文明施工的要求。

b编制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计划

在监测工作开始之前,编制详细的安全文明施工计划,针对工程中易出问题的环节做重点布置,在工程开工前,向参加监测的工作人员进行认真的逐级安全文明施工计划交底,使所有工作人员都知道在哪个阶段(环节)应重点注意哪些问题。

c抓好岗位安全文明教育培训工作

项目部所有工作人员在上岗之前都要接受岗位安全教育培训。对于新调来的工作人员,首先要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培训内容至少包括:①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②国家有关安全文明施工的方针、政策和规定;③本项目部安全生产的情况、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纪律;④近几年业内发生的重大事故及应吸取的教训;⑤触电、高空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等事故的预防和急救措施;⑥发生事故后如何抢救、如何报告、如何保护事故现场等。而对需要进入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还需进行施工现场安全教育培训,如:①施工现场的特点,预防事故的安全措施、方法等;②施工现场的规章制度及安全纪律;③安全用品的使

量保证措施:

(1)施工前必须建立测量控制网。对建设方提交的基线、基点及高程点进行 复测,并办理签证手续。

(2)由于施工开始以后现场复杂,为保证工程测量的准确性,必须妥善保护 好各级控制点,定期复测检查,保证控制点稳定可靠,控制点遭受破坏后,应以同等精度的测量方法进行恢复。

(3)工程施工测量管理必须建立至少二级以上测量管理制度。施工放样测量 由测量班组完成,并经必要的复查检测后,应由项目技术部门测量组检测,确定无误后,报监理验收。施工过程应做好测量记录,并由技术负责人复核测量数据。

(4)使用的测量仪器、器具必须在检定的周期内,施工中定期进行自检校验。 (5)工程完工,对施工过程的测量数据进行整理,绘制测量总平面图。 (6)为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必须遵守下列数据处理措施: a数据的记录与输入

采用专用表格做好数据记录和整理,保留原始资料。资料中测量人、记录人、 审核人、整理人签名齐全。测量数据输入专业监测软件时,并进行二次校核。

b异常值判识

在监测资料整理中,应根据所绘制图表和有关资料,及时分析各监测量的变 化规律和趋势,判断有无异常值。

c监测资料的分析方法

监测资料分析内容:一是判识有无异常观测值;二是根据特定重点监测时段 的工作需要,或业主和监理的要求,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综合分析。监测资料分 析是运用数学、物理模型,根据地质、岩土、结构等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综合分 析,分析成果将作为安全预报与评估、对设计和施工信息反馈的基本依据。

d数据软件管理

采用专业监测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及分析,从而提高监测效率, 确保监测的及时性。

e监测数据和监测资料应及时传输或导入风险监测管理平台,实现监测数据 分析、统计与预警。

1.4 信息化监测和成果反馈

监测数据信息化监测是保证数据及时性、客观性的基本要求,成果的反馈除了起到安全预警作用外,还具有验证和修正设计参数的作用。

由于地质条件千变万化,岩土介质的物理力学性质也异常复杂,而工程地质勘察总是局部的和有限的,因而对地质条件和岩土介质的物理力学性质的认识总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不完善性,需要在施工中进行监测和改进。为保证工程安全经济顺利的进行,并在施工过程中积极改进施工工艺和工艺参数,需对基坑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以合理调整施工参数和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小地层移动,以确保工程安全并保护周围环境。见图1-4。

图1-4 信息化监测与成果反馈示意图

为确保监测结果的质量,加快信息反馈速度,全部监测数据均由计算机管理,每次监测必须有监测结果,每周出周报,每月出月报,必要时出专门分析简报,整编成果应考证清楚、项目齐全、数据可靠、方法合适、图表完整、说明完备。各监测报告内容包括施工进度、监测数据及变化情况、巡视观察信息、分析结论及处理措施建议等。工程结束时,提交完整的监测总报告监测报告一式五份提交给甲方、监理方、施工方和设计方。监测技术负责人参加工程现场例会,汇报最近一段时期的监测情况,分析数据变化的趋势。严格按有关各方讨论的具体报警值分两个阶段报警。当监测值超过预警值的70%时,在报表中注明,以引起有关各方注意。当监测值达到预警值,除在报表中注明外,专门出文通知有关各方。监测技术负责人参加出现险情时的排险应急会议,积极协同有关各方出谋划策,

提出有益的建议,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隧道及周围环境的安全。自动化监测的信息化反馈程序见图1-5所示。

图1-5 自动化监测信息化反馈图

5.4.1地下部分信息化监测与成果反馈流程

根据上述介绍,地下部分信息化监测的数据是及时现场的施工情况的一种被动反应,该数据是否可以反映现场情况是否正常,因此该数据需要准确、及时、快速地反馈到相关单位,其具体流程见图1-6:

调整设计参数、改变施 工方法或辅助施工措施 no 反馈设计施工 是否改变设计、施工方法 yes 新设计施工方法 图1-6人工监测反馈程序框图

甲方、规范要求等 地层、周围建筑物等动态及现状分析说明、提交修正设计、施工建议 报送设计、监理单位 结构稳定、安全性判 现场施工 监控量测 监测设计 资料调研 量测结果的微机信息处理系统 量测结果的综合处理及反分析 监测结果的综合评价 量测结果的形象化、具体化 经验类比 理论分析 现将流程图分成如下几个阶段:

(1)采集数据(包括目测),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初步判断监测对象安全,如果情况可疑应通知业主,并做进行一步监测验证。

(2)数据录入计算机,上传至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各有关审核人或专家顾问组在各个终端进行网上审核。

(3)审核合格,生成成果日报、周报、月报。全部监测工作结束后,生成最终报告。

(4)如果处理计算过程中发现监测数值过大,达到警戒值,那么迅速通知各方,停止施工,由业主、专家组、设计等决定采取措施,直到可以施工为止。

(5)如果监测数值过大,达到了控制值,那么立即紧急通知各方,停止施工,并启动业主相关的抢险预案,监测单位并积急配合业主抢险。直到措施得当,危险解除,可以施工为止。

(6)生成监测成果报告后(全部监测工作结束后,生成最终报告)。成果报告和相关主要数据、图表一并上传至成果发布平台,业主、设计等各方在得到授权的情况下均可以进行实时查询监测成果,与此同时成果报告以书面形式另报送给各相关方。

在信息化施工中,监测后应及时对各种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判断监测对象的稳定性,并及时反馈到施工中去指导施工。本工程监测管理方式为Ⅲ级管理制,如表1-7所示。 表1-7监测管理表

管理等级 Ⅲ Ⅱ Ⅰ 管理位移 U0<Un/3 Un/3≤U0≤2Un/3 U0>2Un/3 施工状态 可正常施工 应注意,并加强监测 应采取加强支护等措施 注:U0—实测位移值;Un—允许位移值;Un的取值,即监测控制标准。

根据上述监测管理基准选择监测频率:在Ⅲ级阶段监测频率适当放大;在Ⅱ级阶段适当加密监测频率;在Ⅰ级阶段则必须增加监测频率。监测管理程序见下图6-6。 监测结果 位移是否超过Ⅲ级管理 Y

NN N 继续施工 安全 综合判断 不安全 采取特殊措施 位移是否超过Ⅱ级管理 Y 位移是否超过Ⅰ级管理 Y 暂停施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bj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