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 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案(新版)新

更新时间:2023-03-08 06:47:5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9 谈生命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2.体会本文中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2.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激发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的鲜活的形象,揣摩文中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

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难点

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悟文中蕴含的哲理。

朗读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配乐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冰心的相关资料。

2课时

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冰心(1900~1999年),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1900年10月5日生于一个北洋水师的军官家庭,福建长乐人。五四运动爆发时,满腔热情地投入青年爱国运动,并以写“问题小说”而引人注目,作品多涉及教育、男女平等、报国、婚姻家庭等问题。在此同时,还写了许多清新隽美的小诗,其诗集《繁星》《春水》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作。其文笔隽逸,艺术精巧。冰心最喜欢的文学形式还是散文,其散文立意新颖,构思灵巧,独成一体,被当时读者誉为“冰心体”。冰心的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合集《超人》《往事》,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小桔灯》《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等。

1

本文原发表于《京沪周刊》1947年第1卷第27期,是一篇带有哲理寓意的“生命体验”散文。这位世纪老人在《霞》一文中提及:40年代初期,在重庆郊外歌乐山闲居时,看到英文《读者文摘》上一个使她惊心的句子:“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生命也一样。

1.感知课文。

(1)听配乐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2)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3)学生放声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2.把握大意。

本文围绕生命谈了些什么内容?

这篇文章用“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形象地描述了生命的历程、揭示了生命的本质,表达了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和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

1.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作“水”,比作“树”?作者是怎样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写的?

作者把抽象的事物,通过形象、贴切的比喻,使其具体化。生命——水、树。 2.文章描写水和树时抓住了它们什么特点?试说说它们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 水的特点:水——生命长河——流淌的过程——复杂、曲折、多变。树的特点:树——人生之树——春秋四季——发荣滋长、繁盛凋零。作者笔下的水和树与人的生命的规律是一致的:人生没有绝对的幸福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顺境与挫折,成功与失败,而是相伴而行,相生相成。

3.“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呢?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作者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的角度,引出下文对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4.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分展开,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一江春水”侧重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5.本文以一江春水东流入海,一棵小树长大到叶落归根来比喻一个人生命的全过程。分别说说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和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阐述了怎样的人生过程。

本文以“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和“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为喻,都是为形象地阐述人生是一个快乐而痛苦的过程。其中“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着重突出曲折和大起大落的特点;“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则侧重表现这个过程的平静和温柔的特点。

6.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2

最后一层绾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这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描写之后得出的结论。

7.请同学们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教师总结:大家谈得都很好。本文情、景、理交融,是一篇难得的美文。下面我们将从意境、哲理、语言三方面欣赏本文的美。

8.赏析课文的意境美(美在形象,美在情感)。 (1)“美在形象”赏析。 ①话说“一江春水”

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动感画面,雪山、峭壁、巉岩、平原、斜阳草树、夹岸桃花、激电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画面依次出现,春水一路走来,奔流激荡。

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结合画面,想象春水一路高歌的情形。

a.请大家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过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这个过程的欢乐和痛苦。 b.品味相关词句,体味一江春水的特征,感受这个鲜活的形象。 四个“有时候”,体现流程的丰富多彩。

“聚集”“奔注”“冲倒”“挟卷”“奔腾”“回旋”等词体现了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快乐勇敢”“享受”“愤激”“心平气和”“快乐又羞怯”“心魂惊骇”“憩息睡眠”等词刻画了“春水”的性格、情怀。

②话说“一棵小树”

多媒体显示一棵小树的成长历程:泥土中欠伸、破土而出、长出嫩叶、开出繁花、蜂蝶飘翔、小鸟欢唱、浓阴如盖、硕果累累、黄叶翻飞、叶落归根。

学生齐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

a.请按照原文思路,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小树的生命历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时序(早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体现特有的平静和温柔。

b.品味相关词句,感受一棵小树鲜活的形象。

小树生命历程中的几个连续的阶段代表了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终结。 “聚集”、“欠伸”、“破壳”、“伸出”、“吟唱”、“跳舞”、“挣脱”、“挺直”、“抬头”等词体现了小树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

勇敢快乐、宁静怡悦体现了小树勃发的生机、恬淡从容的情怀。 (2)阐释“美在情感”。 教师提示:

在对形象的描摹过程中,寄寓出作者的情思。

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描写一棵小树则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但总的说来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的。 请大家大声读课文,悉心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师总结:作者将抽象的生命形象化、人格化,将生命的历程物象化,描绘出一幅幅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wk.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