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缘政治学对日本侵华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3-03-18 17:13:01 阅读量: 工程科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地缘政治学对日本侵华的影响

连江五中历史组 肖友保

中文摘要

20世纪地缘政治学对日本侵华的动机、策略、结果等影响深远。1895年甲午战争前的东亚一直是中国占主导地位,日本明治维新后,随着军事实力的增长和“地缘野心的膨胀”,日本开始挑战中国在本地区的主导地位。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占据欧亚大陆半壁江山,既有“世界心脏地带”的一部分,又有“边缘地带”——欧亚沿海陆地的一部分,而这些部分正是日本称霸亚太地区甚或世界的“兵家必争之地”。于是仅因客观原因的地理存在,中国即被一心想统领亚太甚或世界的日本视为当然的对手。在欧亚大陆,中国是唯一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及俄罗斯(苏联)直接为邻的国家,其辽阔的幅员及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能够严重影响日本全球性或地区性利益的地缘政治大国。至此,以中国为中心目标,以朝鲜,台湾和东南亚为两翼,以控制欧亚大陆东部边缘地带为重心,进而掌控中国东北(满蒙)和俄罗斯(苏联)的西伯利亚等“心脏地带”,从而称霸亚太或世界,成为日本的对外战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日本帝国主义可谓费尽心思,图谋已久。但由于日本实力与先北进,北进受挫后又以南下促北进即想以海权促陆权的发展,突出陆权的地缘政治战略目标相差甚远,最终称霸亚太或世界的美梦还是功亏一篑。

关键词:地缘政治学 陆权论 海权论 大陆政策 海洋政策

The Influence Of Geopolitics Upon Japan Invading

China

Abstract

The Influence of Geopolitics on the motivations, strategies and results that Japan invaded China were profound in 20 century. China was in holding sway in Eastern Asia before jia-wu war on 1895.After Meiji reform in Japan, with the growth of military resource and the expedition of geopolitical ambition, Japan began to challenge Chinese station in the areas. In geopolitics terms, China was in half of the country in Eurasia, not only was in a measure of heartland of the land in the word, but also in a measure of borderland of the land along a coast in Eurasia. These parts were

points of battle which (where) Japan wanted to dominate the Asia-Pacific even the world. On objective geographic causes, China was regarded as an opponent by Japan. In Eurasia, China is exclusive country adjacent to Northeast Asia, Southeast Asia, Central Asia and Russia (soviets). For its vast extent of territory and peculiar

geographical position, China is a geopolitical big power which can affect Japanese worldwide or regional interests. By this time, the foreign policy of Japan came into being: China was centered on the chief object; Korea, 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 were looked as two flank; Controlling the east borderland in Eurasia was regarded as center of gravity; Dominating the heartland of northeast China (Man-meng) and Siberia of Russia (Soviet Union) was its further intention; if all these were finished, Japan could dominate the Asia-Pacific even the world. In order to finish its target, Japanese imperialism makes an all-out attempt, conspires for ages. But, because the Japanese strength wa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its geopolitical strategic objective that sea power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power, that Southing promoted Northing frustrated. Finally, its dreams ruined.

Key Words: Geopolitics land Power theory Sea Power theory continent Policy Marine Policy

一、地缘政治理论

过去人们研究日本侵华战争的原因主要关注点是日益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空前激化的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如刘天路、王文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魏宏远主编的《中国现代史》也一样。近年来也有人从日本的总体战略论来着手分析,却很少有人关注当时国际上地缘战略学对日本侵华的影响。本文试分析当时国际战略学对日本侵华战略的影响,并浅析日本为什么会采取先北上侵占满蒙的“大陆政策”,而后又南下太平洋的“海洋政策”,并且把大陆政策置于优先目标。日本侵华的“大陆政策”、“海洋政策”,其实是受西方地缘政治学陆权理论、海权理论的影响。

(一)陆权理论

西方地缘政治学首先诞生在德国。179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在他的《论永久和平》一书中提出一种世界政府的设想。康德认为,欧洲的联合将是世界联合的第一步。地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拉采尔被认为是现代政治地理学的创建人。他强调“地理法则”,规定了空间和位置对国家的影响,认为国家是一个空间性的有机体。人及国家的活动、特性、命运都是位置、大小、高度、边界和空间的产物。并认为,人需要有大的空间以及有效地利用大空间的能力,这将是20世纪

国际政治宣言。欧洲在世界政治中已经降到一个次要位置。历史将由占有大陆区域的大国,如北美洲、亚洲的俄国、澳大利亚、南美洲的大国所控制。

瑞典鲁道夫·契伦于1901年出版了《国家有机体》一书,第一次使用了“地缘政治”这一术语。根据契伦的定义,地缘政治是“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加以认识的科学。”

地缘战略家詹姆士·费格里夫用“举足轻重的世界”来形容位置和能源分布与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世界历史主要是30度和60度之间的国家的历史,这一区域的各民族一直领导着世界。”在这两个纬度之间,美国、欧洲(包括俄国)和中国相互间由海路陆路联结起来,构成了费格里夫所说的“举足轻重的世界”。他1915年在写到未来的可能性时,提出两条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可能有一天会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因为越接近赤道,节约能源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费格里夫在他1915年的著作《地理和世界大国》中还提出了世界“心脏区”的概念。

二十世纪初,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1861-1947)在一系列论文中,首先提出关于世界的“地理中枢”的概念,他由此而形成了关于地缘战略学的理论。 他认为,全球可以化分为若干大岛。联于一体的欧、亚、非三大洲是其中一块最大的陆岛。其次为南北美洲大陆,再次为澳洲大陆。所以他称欧亚非大陆为“世界岛”。他认为,在这块世界岛上居于顶端部分的欧亚大陆,是决定世界历史发展的地理中枢,称之为全球的 “心脏地带”。他所谓的地球的“心脏地带”, 大概包括自苏联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起,向南延伸沿蒙古高原、克什米尔高原、西藏高原、伊朗高原,向西延伸至中东高原,以迄于黑海、波罗的海之间西欧山地所回环围绕下的东欧平原和西伯利亚平原。这一块地域之所以称为“世界心脏 地带”,主要由于这块横跨欧亚的大平原位于地球上诸大陆中心地带。其形势易守难攻,因其北部为北冰洋,东部及南部所邻地域,均相邻于高原及沙漠地区,而西部则面临西欧山地,四面形成天然屏障。加以此一地域辽阔而富饶,具有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俄罗斯(前苏联)由于财力、人力不足,至今难以充分开发利用】,以及适于农业的肥沃土地和优越的地理条件。

由此心脏地带出发,东进可以达到中国、日本,南下可以到伊朗、印度和中南半岛(东南亚),进而越过阿拉伯半岛可以进入非洲大陆,西向可以控制西欧山地,从北或西面越大洋,即可进入美洲。

因此,如果从世界整体的战略眼光看,这块地域的战略地位,恰恰相当于中国为历代兵家必争的中原——中央平原地区。实际上,麦金德所谓“地理中枢”,也正是把这块地域看作世界的“中原”。由这种地理战略眼光出发,他提出了三句影响深远的名言:

“谁统治了东欧平原,谁就控制了全球‘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能支配世界。”

在麦金德关于世界中枢理论的基础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学者斯派克曼对麦金德的理论进行修正。他认为这心脏地带地理战略位置虽好,但由于人口气候及经济发展条件的不足,还不足以构成控制全球权力的中心。他认为,将影响未来世界历史发展的战略地域,并不完全集中在“心脏地带”。如能控制环绕心脏地带的欧亚沿海地区,那将足以遏止心脏地带的国家称霸世界的企图,并且进而与之争霸。由此,他提出了地缘战略学中的“边缘地带论”。而中国等正处于这个“边缘地带”区域内。

德国地理战略学家哈斯霍夫在他的“生存空间”理论里认为未来的世界必将走向某种形态的统一,因为对大国来说,“没有世界的统一就不可能获得经济资源真正的自给自足”。他认为,这种世界统一,应当首先通过形成若干跨国界的大区域组合而实现。他设想了三个到四个这种跨国界的“泛区域”。每一个“泛区域”都是一块足以自给自足的生存空间。其构想如下:

⒈ 泛美地区:实现南北美洲统一,以美国为统治国。

⒉ 泛亚地区:亚洲由北至南实现统一,以日本为统治国。

⒊ 泛非地区:使欧洲与非洲统一起来,以德国为统治国。

⒋ 泛苏地区:使苏联与印度统一为一个地区。

⒌ 或者使德国占领苏联纳入欧非地区。使日本占领印度 ,纳入泛亚地

区。

关于泛亚地区的构想是哈斯霍夫1908年奉命出访日本,考察了日本,并且在朝鲜和中国的东北地区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之后得出的。回国两年之后,发表了《大日本》一书。

日本在战争中谋求建立以日本为核心的“大东亚共荣圈”,从战略意图上看也渗透了哈斯霍夫的观念的印迹。如1941年1月, 日本外相松冈出访德、意、苏三国,日本把世界格局设计为四大势力圈,即由日本控制的大东亚圈,德国控制的欧洲圈(包括非洲),美国的美洲圈,另外由苏联控制中国的外蒙古、新疆以及伊朗、印度等形成的苏联圈。

日本希望能按这个“四圈构想”一道瓜分世界。并同苏方4月13日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松冈的“四圈构想”岂不是哈斯霍夫的“泛区域”构想? 从地源战略学的观点看,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处太平洋的“边缘地带”,而且是欧亚边缘区域中幅员最大,人口最多的地区,并且有一部分还处于“心脏地带”。麦金德1904年在英国《地理学月刊》上发表的《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一文认为,陆地大国,不管是俄国、德国,还是中国,完全有可能控制世界枢纽地区,对海洋世界进行侧翼包围。他在这里划定的世界枢纽地区是东欧和北亚。最后结论中曾有一段警句:“如果日本和中国统一起来,征服俄国的东部领土,进而推翻俄罗斯帝国,就将既掌握对世界的制海权,又拥有制陆权。”我们知道,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战略意图之一。

(二)海权理论

日本的侵华战略思想不仅受到国际上陆权的影响,还受到海权理论的影响。 在人类对地理环境与政治、战略关系的认识中,陆权学派的影响最为源远流长,在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内占压倒性的统治地位。但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长期占统治地位的陆权地缘理论开始遇到了挑战。较早提出挑战的是美国人阿尔弗莱德·马汉。事实上,马汉的“海权理论”提出的时间比麦金德的“陆权理论”还要早。

马汉认为,只有控制了有战略位置上的优势、有良好的海岸线以及对保卫内地有防御纵深的岸上基地,才能控制海洋。马汉提出,制海权特别是对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狭窄航道的控制是国家力量至关重要的因素。

马汉的理论最初发表在《亚洲问题》一书中,后来集中体现在他于1890年发表的《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这篇代表作中。马汉认为北半球的陆区是获得世界实力的关键。在北半球最重要的部分欧亚大陆内部,俄国占有统治亚洲大陆的地位,很难被外界攻破。不过,马汉提出这种封闭地位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他预言,由于海上运动对陆上运动固有的优势,英美联盟可以从围绕欧亚大陆的关键的陆上基地保持对世界的控制权。

从地缘政治意义上说,尼古拉 斯派克曼可以被看作是马汉战略学的直接继承人。不过,斯派克曼的用词,他对全球地理环境的详细阐述,以及他根据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得出的政治结论,却表明他基本上是从麦金德那里得到启示的,可他又企图驳斥后者的战略结论。斯派克曼说,欧亚沿海陆地(麦金德叫做“边界新月带”,包括欧洲近海地区、中东、印度、东南亚、中国),由于人中众多,资源富饶,能利用内海航线,将是控制世界的锁钥(关键)。斯派克曼基本上持有麦金德相同的全球观点,但他拒绝了陆权学派的理论,而主张“谁能控制边缘区谁就能统治欧亚大陆;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能控制世界的命运”斯派克曼认为,边缘区、麦金德的边界新月带是争夺世界的钥匙。

照此理论,在亚太谁控制了东南亚谁就能控制中国这欧亚大陆的边缘性大国,谁控制了中国,谁就能控制或威胁世界心脏地带,从而控制整个世界。这也正是日本侵华期间实施“海洋政策”的原因之一。

二.地缘战略学对日本侵华战略的影响

20世纪日本的全部对华政策,从来没有脱离过地缘政治战略观点的轨道。日本在陆权理论的影响下实施北进满蒙等地区的战略。一心想通过控制世界心脏地带的边缘地带进而控制世界的心脏地带,从而称霸亚太甚或世界,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另外海权理论对日本的“海洋政策”的实施具有推动作用。虽然,整个二战中是以陆权理论为中心,以海权理论为辅,以海洋政策促大陆政策的实施。但为了更好地夺取世界中枢,日本受海权理论影响南下控制太平洋。因此,陆权海权理论都对日本侵华战略影响深远。

这从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集内阁成员而开的“东方会议”上提出的《对华政策纲领》中可看出。其第一点就说:“关于满蒙,特别是东三省”,由于在国防上及国民的生存上对日本“有重大的利害关系”,日本不能不对这个地区“做特殊的考虑”和“负有特殊的责任”。第二条明显地指出要以武力“防卫”东北。(10)1932年6月和8月,石原莞尔在两个有关“满蒙”侵略方针的文件中就一再声称:占领“满洲”之目的不仅在于开发“满洲”,而且要开发“支那本部”,并进而率领“东亚诸民族”,与盎格鲁撒克逊人进行“世界争霸战”。(11)1936年8月《国策大纲》规定日本的“根本国策在于外交和国际互相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并提出“消除苏联的威胁,同时防范英美”,(12)企图控制东亚大陆和控制太平洋。另外《田中奏折》更为明显地反映了日本想控制太平洋“边缘地区”进而有遏制或进入“心脏地带”的实力,从而达到称霸世界的企图。(13)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扩大为太平洋战争,到1945年8月战败无条件投降以前,一直提倡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这个构想不仅包括朝鲜半岛和“满洲国”,而且包括整个中国、蒙古,以及南方的菲律宾、印尼、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地区,

主张构建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并提出要通过相互扶助和协同防卫,来实现亚洲的生存与发展的口号,以此掩盖日本要在亚洲实现霸权主义统治目的。(14)

(一) 陆权理论对日本侵华的影响

为了达到战略目标,日本可谓煞费苦心,日本在陆权理论影响下于实施大陆政策之前或实施过程中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首先,深入中国进行军事地图的测绘。在大陆政策驱使下,日本认识中国的手段及途径,均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而此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地图来实现的。1874年,日本政府在内务省设置地理局,负责国内地图的测绘工作。1885年地理局测绘人员及资料全部移归陆军参谋部,由参谋本部组建测量局。1889年,参谋部增设陆地测量部,负责军事地图及国内一般地图的测绘。伴随日本大陆政策的实施,陆地测量部不断派遣测图人员,赴中国实施战地测绘,直接服务于侵略战争,直至1945年败降。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把侵略目光投向经营已久的东北。在日本看来,大兴安岭地区蒙汉杂居,民族关系复杂,是日本制造“满蒙独立”、分裂中国的理想场所。1931年6月初,日本参谋部军事间谍中村震太郎大尉,率领退伍骑兵曹长井杉延太郎和一名担任向导的蒙古人及一名白俄,从海拉尔出发,到兴安岭地区进行侦察活动,被当地屯垦军第三团识破逮捕,屯垦军缴获中村的物品计有:日文和中文十万分之一军用地图各一份,晒蓝纸俄文地图一张,表册三份,一册记载兴安区中国屯垦军的兵力、枪炮和种类及口径、官兵数量、驻屯地点、营房景况等;一册记载蒙旗县人口等;一册记载土壤、水源、气候等地方风土。屯垦军官兵发现“他将军用地图对照现地,加以纠正改绘,凡他所经过的地区,关于雨量、气候、村落、居民、土质、水井以及可以容驻的兵力等都记载很详”(之后不久,便发生了“九一八事变”)。

(15)可见,日本为了达到战略目标,对东北图谋已久。

小川琢治先生(1870—1941)于1939年7月出版的《战争地理学》一书,就是为研究对中国大规模侵略所作的。这可以从此书出版商家——东京古今书院在著作扉页上撰写的“开板小引”为例:“此次请求先生收录出版关于战争的诸篇论著,是先生站在地理学者的立场上,俯视以东亚为中心的欧亚两洲诸多战场舞台,所做的独到判断”,特别是先生几度踏察庚子战后的北、中支那,历观已成为新战场的古战场,不仅立论持有根据,其慨想也富有热情。”由于是书整理成稿于“七七事变”后的第三年,最后落笔于这一年的6月,1937年中日开战以来的军事形势均在作者的分析之列。作者对当时的中日战局是十分关注的,他在著作的结语中还说,从历史地理学上考察日本及大陆战场的论稿,尚有许多未

(16)加收录,在东亚战局更加进一步之后,打算再以续篇公之于世。“日本研究

(17)地学,往往与军事政治相并进”。有鉴于此,我们可知日本对中国地理的考

察、测绘本身就是为其实现地缘战略服务。

其次,对“文化中国”做透彻研究。“在过去1000年间华北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为异族入侵者所统治。日本军国主义者策划征服华北,并通过中国傀儡来进行统治,他们所借鉴于历史的许多事实中,上述的历史事实就是其中之一 ”。

(18)“近代初期的中国还保留了非民族主义的传统,即只要统治者统治有方,谁来统治都没关系”。(19)华北夷狄入侵一连建立了好几个朝代如北魏(386~534

年)契丹蒙古族建立的辽(907~1127年),他们几乎同蒙古人的元朝(1279~1368年)和满洲人的清朝(1644~1911年)一样出名。“入侵的游牧民族发现他们只能按中国方式才能统治中国,通常他们取得政权,是由于听取了边区一些合作分子的意见,那些人既懂得儒家的一套东西,又能维持一个有组织的政府,只要继承天命的人按儒家原则办事,不管谁来统治都行”(20)“君主制政体的稳定,不管在位的是否为汉人”。(21)日本人在“满洲国”也企图大谈五道,利用一些懂中国统治方式的汉人(汉奸),像中国古代那些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统治者一样,想成为中国的统治者。无奈“田中义一和土肥原贤二之流说来可悲,他们把中国的历史研究得太到家了,但没有研究到最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历史上一股新兴力量,蒙古人和满洲人过去辉煌的征略得意场面,再也不能在今天重

(22)演了”。

再次,向东北移民。“向中国大规模移民的长期目标, 从而最终吞并中

(23)国东北,使其日本化的目的。”

日本由于国内资源匮乏,考虑到日本的长远发展,不得不做好准备。地缘较近,资源又很丰富的中国自然成为它的后备基地,特别是东北地区,并强调“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日本参谋本部小矶国昭少佐研究欧洲大战时于1917年8月以“帝国国防资源”为题提出一份长篇报告,断言:“长期战争的最后胜利,归于铁与火不能决裁时经营自足经济者之掌中。”(24)经营“自给自足”的经济的资源从何方来?小矶认为,中国各地尤其是“满蒙”是其所需资源的供应地,提出解决国防资源问题可能性最大的是“搬来中国的资源”,(25)强调中国的资源对日本未来实施帝国战略的至关重要。(26)日本在二战中把最精锐的军队,不是南投于激烈鏖战中的中国战场和东南亚战场,却长期集中部署在中国东北蒙古(关东军),面向蒙古和西伯利亚,其战略意图绝非仅仅为了防御而也是伺机西下连手德国,进取“心脏地带”。另外,前面已讲过的向东北移民,不仅可作为解决人口出路问题,补充关东军粮食和日本国内资源问题,也可以在中国东北与苏联之间筑一道屏障,还可以随时补充兵员等,东北成为日本战略储备库。并由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日本知道只要采用汉人用汉化统治,扶持傀儡政权,收买汉奸经营东北,就可以达到在日本统治下,日汉分治的策略,完成最初吞并地缘战略极为重要的地区——满蒙地区的策略。但是“1945年8月8日,苏联终于出兵 日本关东军的全线溃败,打乱了日本将关东军调回本土增援的如意

(27)算盘”,而使中国东北成为后备基地的可能性也消失了。“日本皇室及政府原本打算一旦东京沦陷,便转移至满洲里这一想法也落空了”。(28)可见日本天皇想到东京沦陷后移民到这麦金德所说“心脏地带”区域内,按照麦金德的观点,岂不是可以动山再起,进而有可以控制世界的可能性。

(二)海权理论对日本侵华的影响

在陆权理论影响日本对华战略采取“大陆政策”的同时,海权理论对日本战略的影响也很大。1890年马汉的《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刚刚出版,日本的领导层便深深地领悟到它的重要性。认为马汉创立的理论并不止于为美国一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的国策论,甚作为世界军事战略理论的普遍意义更值得重视。

金子坚太郎是马汉海权论的最初传播者。他倡导日本民众“熟读马汉的著作,奋发图强,使日本帝国掌握太平洋海权”。(29)最初全盘接受马汉理论的是小笠原太郎。在其所著的《帝国海军史论》(1898年)中指出“自古以来海上权力的盛衰和国权国威的消长就是形影相随的。”他以马汉《海上权力史论》第一章的论述为根据,认为“作为岛国的日本,其位置、地势及国民性的自然的结果就是使海上权力发达。如同马汉所讲的那样,海上权力并不单单是在战时击破当面之敌,掌握海上霸权。即使在平时,使海上航路得以保全,以保障本土与殖民地之间的联系,也是必要的。”被誉为日本海军兵学鬼才的秋山真之则可以说是马汉的嫡传弟子。1900年归国后,秋山在海军大学从事战术讲座,他的讲义中以美西战争中的实见和研究为基础,又加入了日本的史实和国情,对战略战术和其他各种兵学进行了根本的修正,开辟了日本海军秋山兵学。使马汉的理论更适用于日本地缘战略学,并创立日本特色的海洋国防理论的是佐藤铁太郎。他曾赴英国从事国防理论研究,并赴美考察。在此之前佐藤便对马汉的著作情有独钟。其后,马汉理论对其产生了进一步的影响。1908年写成的《帝国国防史论》详细论述了作为“海洋之国”、“岛屿之国”的日本应以英国为模型,将海军战略作为一线国防的主张。其次,佐藤主张日本海军的主要战略目标,是歼灭跨越太平洋的来犯之敌。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应以确立日本海军力量在西太洋的局部优势为前提。再次,佐藤又以马汉的海外扩张论为基础,阐述了自己的全球海洋发展思想。他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世界性发展的重要关头,而世界性发展有待于海洋发展,世界发展的前途在海洋上”。(30)

另外,日本的“海洋战略”还受斯派克曼地缘政治思想的影响,从而想以中国为中心目标,以朝鲜、台湾和东南亚为两翼,以控制欧亚东部边缘地带为重心,进而掌握中国东北等地,完全控制住中国。这在苏联在西伯利亚派驻大量军队阻止日军北进,中国内部反日统治活动不断,日本侵华陷入困境之时,南进便成为日本完全控制中国的最好的地缘战略武器。1940年德军横扫北、西欧,极大刺激了日本的扩张胃口。“不要误了公共汽车”,成为朝野上下一句响亮口号。

此时,日军不是趁苏联兵力移往欧洲有利时机入侵西伯利亚,而是“促进迅速解决中国事变,同时抓住良机解决南方问题。”(31)可见,日本南进的核心任务是想通过控制东亚的沿海边缘地带如东南亚等来解决中国问题。1940年7月3日,日本大本营陆军部提出《伴随世界形势发展及时局处理纲要》规定:第一条,“解决中国事变须集中政战两略综合力量,尤须采取一切手段杜绝第三国援蒋行为等,俾使重庆政权迅速屈服”,“对法属印度支那(含广州湾),期待彻底切断援蒋行为,迅速使之承认担负我之补给,允许军队通过使用飞机场等项,并为获得帝国所需资源而努力。根据情况,可行使武力。”“在中国事变尚未解决前,尽量采取不与第三国开战之施策”,可见,日本中心任务就是要解决中国问题。但要彻底解决中国问题,就必须占领地处联结太平洋、印度洋及大洋州的战略要冲的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诸岛,进行南进政策。一是可切断援华交通线,隔绝中国在南方的对外联结,迫使中国反日力量转变态度。二是德苏战争解除了日本的北方牵制,是南进“千载难逢”的时机。(32)三是通过新的战争摆脱对华战争僵局,攻占菲律宾,香港,新加坡等要地改善自身战略态势。四是,掠取其自身所严重缺乏的战略资源,如东南亚半岛的橡胶、锡和大米,荷属印度群岛的石油,澳大利亚的铁矿石、煤、小麦和羊毛等。从而“以战养战”,为完全控制中国夺取必要的战略资源。五是消灭或打击美、英等国在该地区的力量存在,或迫其采取守势,迫使其不要干涉日本霸占中国。

1927年在田中内阁召开的“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33)的侵略方针。这个方针反映出日本军国主义者把“大陆政策”放在“海洋政策”之前,就是以日本资源贫乏,拟通过向大陆扩张,夺取地大物博的中国,为其进一步侵略提供“国防资源”为依据的。这样,资源丰富而国家衰弱的中国就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大陆扩张的第一个目标。但是,在日本帝国主义者看来,侵吞中国不过是夺取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霸权的一个重要台阶而已。(34)可就是这个重要台阶即夺取欧亚大陆东部边缘地带——中国无法完成,“大陆政策”搁浅。“侵华战争的困境导致日军扩大战争而转向南进”,企图夺取欧亚东部边缘地带(中国)的边缘地带——东南亚。采取“海洋政策”(35)“自先在南方动手,再反转讨伐北方”对于北方“待柿子熟再摘”(36)摧毁美、英、荷等太平洋上的海上实力以实现对东亚边缘(中国是东亚的中心)区――东南亚的控制,进而夺取欧亚大陆岛的东部边缘区——中国,实现控制世界“心脏地带”攫取亚太霸权服务。

综上所述,日本侵华的动机、策略和最终由此造成的结果与地缘政治战略学不无关系。为了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日本可谓费尽心机。只可惜,北进战略陷入困境时,日本想以南进战略促北进,这场“大东亚战争”从根本上说是日本国力所无力承担的空前的战争赌博。虽然日本海军在初期取得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结果,但是迷信马汉的战舰中心主义、舰队决战至上、轻视防卫等主张,对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海军的行动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结果是灾难性的。

实施南进的“海洋政策”(想以此促进“大陆政策”的实施),出兵东南亚,虽对支援中国的路线有一定的影响,中国抗战受到一定挫折。但是美国对日转向强硬,“驼峰空运”打破了日对中国的封锁,并没有使“中国转向亲日,依附日本”(37)相反,新的大战使日军的全盘战略陷入被动。本来是为打开对华战争出路而发动太平洋战争,却使对华战争更加走入绝境。日本既无法以南进支持其对华战争,也无法从中国抽身专注于太平洋战场,只好身不由己,多方挨打。对于侵华战争来说,则正如日本战略家所分析:“太平洋战争的开始,就是对华战争的破产 ,只好放弃对华战争的指导。”(38)“海洋政策”的破产,宣布“大陆政策”的破产。最终,日本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仁之师最终必败!

注释:

(1)熊沛彪:《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战略意图》,载自南开大

学日本研究中心编《日本研究论集3》,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264页。

(2)叶自成:《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41

页。

(3)美国陆军学院:《军事战略》,第146页;叶自成:《地缘政治与

中国外交》1998年版,第43页。

(4)叶自成:《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版,第44页。

(5)美国陆军学院:《军事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37页。

(6)徐勇:《论日本在二战中的北南进战略抉择》,载自南开大学日本

研究中心编《日本研究论集2》,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3页。

(7)麦金德关于“心脏地带”的边界线有三次变更,即1904年、1919

年、1943年。本文倾向于1904年或1919年的边界线。

(8)美国陆军学院:《军事战略》,第147页。

(9)叶自成:《地缘战略与中国外交》,第46页。

(10)魏宏远主编:《中国现代史》2002年1月第1版,第207页;《东

方会议真相与田中奏折问题》,载自俞辛焞《近代日本研究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11)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10月版,第284页。

(12)王文泉、刘天路主编:《1840—1949中国近代史》2001年12月1

版,第394页。

(13)尽管《田中奏折》是否存在还有争议,但是日本的行动却印证了一

些书上所揭露的内容。见《东方会议真相与田中奏折问题》载自俞辛焞著《近代日本研究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14)(日本)阪仓笃秀著,程尼娜译《东亚共同体与日中关系的历史及

未来》,《史学集刊》,2005年第2期,第9页。

(15)曹大臣:《近代日本侵华军事地图的测绘》,载自南开大学日本研

究院编《日本研究论集》2004,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127页;楚云著《中日战争内幕全公开》,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第4—12页。

(16)侯勇坚:《小川琢治的战争地理学研究》,《历史地理学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页。

(17)张其春:《日本地学界纪略》,《地理教育》第1卷第2期,1936

年。

(18)(美国)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第四版,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

版社,第77页。

(19)同上,第92页。

(20)同上,第80页。

(21)同上,第99页。

(22)同上,第89页。

(23)马玉良、孔艳波:《今年来对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综述》,

中国现代史2005年第4期,第154页。

(24)日本防卫探究所战史室:《战史丛书陆军军需动员(1)计划编》,

朝公新闻社,1976年第40页。转载自熊沛彪《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战略意图》,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编《日本研究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4—265页

(25)同上,265页。

(26)熊沛彪:《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战略意图》,南开大学日

本研究中心编《日本研究论集3》,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5页。

(27)《苏联打日本大捞好处》,《上海译报》2005年4月28日。

(28)同上。

(29)杜小军:《近代日本的海权意识》,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编《日

本研究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8页。

(30)同上,第269—270页。

(31)1940年7月3日,大本营陆军部提出《伴随世界形势发展及时局

处理纲要》,见载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6页。

(32)《美国对日本政策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转载俞辛焞著《近代日

本研究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4页。

(33)王春良著《世界现代史诸问题》(增订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9

年版,第245页。

(34)同上

(35)徐勇:《论日本在二战中的北南进战略抉择》,载自南开大学日本

研究中心编《日本研究论集2》,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5页。

(36)同上,第308页。

(37)熊沛彪:《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战略意图》,载自南开大

学日本研究中心编《日本研究论集3》,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4页。

(38)崛场一雄:《中国事变战争指导史》,时事通信社,昭和23年,

第40页。转载自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编《日本研究论集2》,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6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cf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