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思想的核心

更新时间:2024-02-19 10:22:02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尔雅通识课国学智慧考试题目

《春秋》是根据()历史改编的。A、鲁国 D、孔子把商朝最重要的典籍做了整理

孔子用()区分君子与小人。B、道德

《论语》是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没有打破了“学在官府”传统,导致只有贵族可以读书。 信奉鬼神较少的典籍是()D、《论语》

在儒家典籍里()的关系处于核心地位C、人与人 孔子最提倡以()来区分君子与小人。A、格局

《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107次,“小人”一词出现107次。错的

孙中山革命提出的口号“大同社会”是由儒家思想提升出来的。

孟子从不以财产和地位区分君子与小人。()错的 ?

? ? 论语中有句“父母唯其疾之忧”是对()的解释。C、孝 要想成为君子,下列做法错误的是()D、自弃 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君子?下面不包括哪些?C、要吃亏

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说的是人到了一定年纪听天由命,不用学习的意思。()错

儒家思想认为君子的道德底线是“仁”。()

?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对()的描述。B、仁 “德不孤必有邻”是谁说的?C、孔子

?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解释错误的是:()D、做事不

用认真

墨家的爱是无差别的,而儒家的爱是有差别分先后顺序的。 孔子认为所有人认为是好人的人就是好人。错

? D、在古代《春秋》只是鲁国才有的

错的

? B、现在的《春秋》是记录西周和东周的历史

错的

? C、“天人”不是史官的组成系统

错的

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12个国君,242年的历史大事纲要。 在周朝,卜官和巫官地位上升,而主管作用下降。错的 《春秋》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 B、《春秋》的字数比《左传》多

错的 ?

现在说的春秋三传不包括C、《夹氏传》

?

对《公羊传》和《谷梁传》说法不正确的是()。D、没有谈义例

《公羊传》和《谷梁传》在汉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汉代时对《春秋》这本书诠释的有“春秋五传”。

? 不属于范宁在《谷梁传集解序》对三传的评说的是B、谷梁

辩而裁

? C、《谷梁传》不属于齐学

?

不属于郑玄在《六艺论》中对三传评说的是D、公羊善于经

《公羊传》主要强调了帝权对国家的控制,属于齐学。 叶少蕴在《春秋序传》中认为《左传》传义不传事。错的 秦朝之前,记录《尚书》用的文字是隶书错

法相同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政书 汉学以训诂为特征,宋学对经蕴含的哲理进行讨论阐发。汉代初传播的汉书称为今文尚书。

意汉代的孔安国序不属于尚书的一部分错的

现在的《古文尚书》不是先秦的,也不是汉代的,是晋朝时伪造的。()

在东汉时期,《古文尚书》得到广泛传播。×

《尚书》的内容包括虞、夏、商、周四个朝代

在记录内容方面,《尚书》比《国语》更正式,更重要。() 百官在古代是由特定的家族担任的。()

周朝更多继承了商朝错的

商朝能统一国家的重要原因是有了铜器并且发明了车。()

不属于《诗经》中的篇章的是()。《烛之武退秦师》徒歌指唱歌时无伴奏,又称为清唱

关于汉朝4个诗派说法错误的是()鲁诗侧重于讲故事。颂”分为早期积累和后期加工以及改编的。

汉朝时《诗经》分为四个流派,其中不包括()。赵《诗经》

的编订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春秋时期墨家和儒家是广 卿大夫不可以以个人名义献诗错的 《商颂》是宋国专门整理他们流传下来的商朝祭祀先祖的曲子。

周诗有大雅和小雅两种,后来的周诗指的是《诗经》。

政之所由废兴也

朱熹的《诗集传》兼顾诗与经的做法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三体三用”。 “比”是类比,形成咏物和比德的传统。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孟子谨言南宋的()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称为四书。朱熹孟子认为人类之所以为人类是因为人有仁、义、礼、智。()儒家的道讲的是仁、义、礼、智、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仁指的是责任对诸子百家的学说不

篇二:尔雅通识国学智慧作业和考试答案

对于“经”的说法错误的是()。1.0 分?A、经是文化的根本?B、是国家的核心典籍?C、是国家的一个文化宗旨?D、今文经在延传中保持了本意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2信奉鬼神较少的典籍是()。1.0 分?A、《左传》?B、《国语》?C、《楚辞》?D、《论语》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3道教有五门学问:山、卜、()、相、医。1.0 分

?A、炼丹?B、修炼?C、调养?D、命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4古时对天的看法不包括:()1.0 分?A、自然之天?B、主宰之天?C、法律之天?D、道德之天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 分?A、

史官在古代是很多官员的统称?B、老子是出身于史官?C、“天人”不是史官的组成系统?D、古代的“卜官”也属于史官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6读《周易》要有阴阳平衡,()的视角。1.0 分?A、对立统一?B、矛盾对立?C、物我平衡?D、和谐相处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 分?A、《国语》讲的是“谋”

?B、孟子游说过齐威王?C、孟子在晚年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编订典籍?D、《战国策》讲的是“仁”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8《春秋》是根据()历史改编的。1.0 分?A、鲁国?B、燕国?C、赵国?D、魏国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9不属于《中庸》的要求的是:()1.0 分?A、博学?B、

不问?C、明辨?D、笃行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10国学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所积累的有关政治 经济 文化,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1.0 分?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0.0 分?A、列士是以国家诸侯名义献诗?B、卿大夫以个人名义献诗?C、卿大夫以职务名义献诗?D、商颂是周天子管的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C

篇三:诸子百家核心思想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名 士

孟子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作品:《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荀子

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老子

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诞生,诞辰: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址河南鹿邑太清宫镇。著书《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与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同时,长孔子20余岁。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

作品:《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

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庄子

(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蒙又称萧蒙或小蒙,一说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河南商丘人)人。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作品:庄周著《庄子》。《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构架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方才编定。《庄子》又名《南华经》。

列子

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作品:列子著《列子》。《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墨子

(前468 -前376),名翟(dí),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一说鲁国(今山东滕州)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

作品:《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墨子著。原有71篇,现存53篇,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韩非子

(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 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作品:《韩非子》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李斯

(约前284年—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其实应该是氏李名斯。先秦的男子称氏而不称姓,女子才称姓)。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司马迁著《史记》,设

有《李斯列传》,是现今研究李斯事迹的主要史料来源。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商鞅

(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又称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氏於国,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诸侯之子曰公子,诸侯之孙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死后被车裂。商鞅在秦执政约二十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作品:《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4篇,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商君书》的文体多样。议论体有《农战》、《开塞》、《划策》等十数篇,或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兼用归纳演绎,首尾呼应。有时也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徕民》篇运用了“齐人有东郭敞者”的寓言,以增强说理的效果和形像性。说明体有《垦令》、《靳令》、《境内》等篇,是对秦政令的诠释。辩难体有《更法》,通过人物对话相互驳辩来阐述中心论点,司马迁录入《史记.商君列传》(文字有改动),用以表明商鞅的主张。《商君书》文字虽然不多,但内容庞杂,其中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法治等等诸多重大问题,可谓洋洋大观。 吕不韦

(?-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国相邦十三年,其门客有三千人。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关成语:一字千金。

《吕氏春秋》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吕不韦著《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 《吕氏春秋》深得人们的好评。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大出诸子之右”。客观地说,《吕氏春秋》不是一部系统的哲学著作,它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更主要的是资料价值。它的一些寓言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富有教育意义。书中还提出了“法天地”、“传言必察”、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的旧说传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书中也有一些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应该加以分辨。

曾子

(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济宁嘉祥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著述《大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ea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