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法家的教育主张

更新时间:2023-05-13 17:0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外教育史

第二章 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第四节 墨家、法家的教育主张

中外教育史

一、墨家功利主义的教育主张 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 始人为墨子(墨翟),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 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曾做过宋国大夫,当过制作 器具的工匠,善于制造守城器械。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 ”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 主张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

中外教育史

(一)“素丝说”与教育主张1. “素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 形成。人性不是先天形成的,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下 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颜色的丝,即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 造就什么样的人。因此,不同的人性全是因为后天不同的环境与教 育造就成的,而非先天有善恶之分、智愚差别,所以人人都应该学 习和接受教育。墨翟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出发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 墨翟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 人”,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天下匹夫徒步之 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教育通过使天下人“知义” 实现社会的完善,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人人受教育的。墨翟将对人的 教育看成是“爱人”、“利人”的重要内容和表现。

2.

中外教育史

(二)教育对象与教育目的墨家主要植根于“农与工肆之人”,重视实用,强调下层人 民的利益。 2. “兼相爱,交相利”(互爱互利,利己与利他统一)的社会 理想决定了墨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即“ 兼士”或“贤士”。兼士有三条标准: (1) “厚乎德行”,即道德的要求。 (2) “博乎道术”, 即知识技能的要求。 (3) “辩乎言谈”,即思维论辩的要求。 1.

中外教育史

(三)功利主义的教育内容1.政治和道德教育主要是墨家的十大纲领,即“十论”:通过“兼爱”实现人与人之间 的平等与和睦;通过“非攻”去除“强凌弱、众暴寡”的非正义征战 ;通过“尚贤”破除世袭特权,实现贤人政治;通过“尚同”统一人 们的视听言行;通过“节用”、“节葬”、“非乐”制止劳民耗材; 通过“非命”鼓励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自强不息;而“天志”、“明鬼 ”则表明天与神鬼通过惩恶赏善的意志力量,来约束下界的统治者谨 慎行事。其中,“兼爱”是核心。

中外教育史

2.科学和技术教育这是墨家教育内容中最有特色的方面,包括生产技术和军事科学技术 知识教育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实际本领。 墨家在自然科学教育有

很高的造诣,涉及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及 心理学等许多方面。

3.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目的在于训练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论辩,雄辩的逻辑力量 去说服他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辩乎言谈”是墨家私学教育的 要求之一。墨翟在中国古代逻辑学史上首先提出“类”、“故”的概 念,提出“察类明故”的命题,要求懂得运用类推和求故的方法。

中外教育史

(四)教育方法1.主动 墨子不赞成儒家“叩则鸣,不扣则不鸣”的被动施教的态度,因为它容易 把学生放过去,墨子强调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提倡积极的说教 和劝教,但却忽视了启发,忽视了学习必须具备知识和心理的准备。 2.创造 墨子批评儒家“述而不作”,主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 欲善之益多也”。对古代的好东西应该继承,而在今天则进一步创造出新 的东西来,希望好的东西能够更多一些。这既反映了墨翟对待文化遗产的 态度,又表现了他在学习与教育方法上重创造的特点。 3.实践 孔子重行,强调的主要是道德实践,而且十分强调思想动机的问题,要求 慎其独处;墨翟则提出“合其志功而观焉”,志是动机,功是效果,主张 以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评价人的行为,更着眼于“功”,即实践效果。 4.量力 墨翟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的,他十分注意 在施教时考虑学生的力之所能及。其一,就学生的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 进行几方面的学习;其二,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应当量其力而教,要 求对学生“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中外教育史

二、法家“以法为教”的教育思 想 法家是先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利益的学派。代表人 物有李悝 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等。他们都是 一批主张“变法”的政治改革家和思想家。法家学派在政 治上、理论上,一般说来都是主张变法革新,要求加强君 权,提倡以“法治”代替“礼治” 积极发展封建经济,鼓励 耕战”,力求做到“富国强兵”,以达到加强和巩固地主 阶级专政的目的。在文化教育领域里,法家也提出了许多 有别于其他学派的教育理论和政策。其中杰出的思想代表 人物是商鞅和韩非。

中外教育史

(一)商鞅的教育主张 商鞅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特别重视为新兴地主阶级培养革新 变法的人才。他提出“ 壹教”的教育纲领,“壹教”的实质就是执行 新兴地主阶级的统一教育,它的主要内容是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令、 政策统一人们的思想。 凡不符合法令的言论,不听;不符合法令的行为,不赞扬;不符合法 令的事情,不做。一切的言论、行

动必须根据新兴地主阶级的“法” 为标准。 明确指出“法”是地主阶级的生命,治理国家的根本,因此对民众必 须加强“法治”的教育。 教育主张:加强农战教育 教育目的:为了加强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 培养目标:“耕战之士”,就是那些在进行兼并战争和发展封建经济 中对新兴地主阶级作出了实际贡献的人。 教育内容:法令和对耕战有用的实际知识

1. 2. 3. 4.

中外教育史

(二)韩非子及其教育思想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 ) 战国末期韩国人,是先秦法家思想的 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为秦王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主义国家奠定 了理论基础。韩非继承和发展了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的思想政策,把 新兴地主阶级的法令、政策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1. 性恶论:人具有趋利避害之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非利害关系。人 不能自觉为善,管理必须用严刑峻法。

2.以法为教:废除、清算古代奴隶制的文化典籍和道德说教,特别是儒 家所尊崇的“礼、乐、诗、书”和“仁、义、孝、悌”这一套东西,把新 兴地主阶级的法令、政策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3.以吏为师: 就是要选拔和任用一批忠于新兴地主阶级“法治”路线, 能够“明法”、“知法”、“行法”的政治官吏担任教师。把解释和宣传 法令、政策的权力掌握在经过严格和慎重选拔的官吏手中。 4.培养目标:“智术之士”或“能法之士” 。这些“智术能法之士”就 是懂得和坚决实行法治路线的革新人物,并且是积极拥护“耕战”政策而 为它进行斗争的战士。

中外教育史

如何看待法家教育主张?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韩非的法家思想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中的激进 派利益的,它是一种进步的思潮,对建立地主阶级的统一政权方面起 了重大作用。但是韩非的法家思想也反映了地主阶级反动性的一面, 即对劳动人民实行思想统制的愚民政策。韩非的这种文化专制主义的 思想,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对学术流派的繁荣也是极为不利的。 取消文化知识的传授,抹煞了学校和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特殊地位和 作用,这是违反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这一点是先秦法家 教育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缺陷。

中外教育史

总结与对比

墨家(墨翟) VS 法家(韩非) 思想来源: “素丝说” “性恶论” 教育主张: 兼爱、非攻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教育目的: 兼士或贤士 耕战之士、能法之士 教育内容: 古代文化知识 法令、政策 实用知识和技术 教育途径 教师主动说教 官吏向民众强灌法令政策

VS

中外教育史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5g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