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考试复习题(附答案)

更新时间:2023-03-09 17: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判断说明题

判断说明题

1. 没有人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人。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①文化属于人类的创造。从本质上来说,所有的文化都为人类所创造。所以,文化具有人为的性质,是人的本质活动的对象化,是历史地凝聚而成的人的活动的产物。人类不仅将文化创造出来,还将这种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进而累积成传统和历史。因此没有人就没有文化。

②人是文化的产物。文化是人类发明新的适应环境的方式,人总是文化的人。首先,文化先于个人而存在,每个人出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并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不断地从周围文化中学习,被文化环境进行着改造和加工。其次,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经过许多代人无意识、集体选择而形成、积淀下来的。最后,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化创造的历史。

2. 没有社会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社会。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①文化属于人类的创造,而人又是社会的主要构成部分,因而文化就是社会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发展。文化是社会全体成员或一个群体共同享有的。

②文化是社会存在、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如中华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作用;文化也是导致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文化转型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新的文化类型促进旧的文化要素和体制的消除,

1 文化学

判断说明题

推动新的文化要素和体制的建立。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亚文化都是落后的。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①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这些价值与观念不都是落后的。

②亚文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总体文化的次属文化。一个文化区的文化对于全民族文化来说是亚文化,而对于文化区内的各社区和群体文化来说则是总体文化,而后者又是亚文化。但是,在这些文化不都是落后的。

4. 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在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需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避免迷失自我,迷失了自己的文化特性;因为只有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共同存在,世界文化才更有活力。如果不抱着开放的心态,一味地抓住民族文化,陈因守旧,没法与日新月异的世界沟通,文化就无法传承或传播。

5. 存在不具民族性的文化

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文化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文化的民族性是指文化所具有的民族间的差异性,即内部的共享性。

2 文化学

判断说明题

从文化的来源来看,人类文化创造的一部分来源于民族内部的独立发明,即由社会群体成员通过改良、探索实验而创新的来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来源于民族内部,在这个意义上可说存在不具民族性的文化。从文化的发展来看,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文化内部共享性逐渐传播开来,各个民族都在尽力彰显自己的本土文化个性,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融入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在这个意义上不存在不具民族性的文化。

6. 文化有优劣之分。

这种说法不全面。所谓文化的优劣之分,即文化的好坏之分。在广义的文化来看,至少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来看,是存在优劣之分的,可从两方面进行考察:是否促进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还是束缚人们的天性;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据此,在文化主体的基础上可对文化进行区分。至于观念文化则无优劣之分,主要取决于它的承载主体。

7. 所有的文化都是当代文化

这个说法不全面。从文化时代性的特点来看,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文化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可说:所有的文化都是当代文化,反映出文化创造时期时代的特征。但是,文化具有变异性,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中某些阻碍社会发展的不适应因素或者被调整,或者被淘汰并代之以新的文化因素。因此,文化不仅仅是当代文化,也是未来文化。

3 文化学

判断说明题

8. 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性

这种说法不正确。 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所以只有部分文化才具有意识形态性质,不能笼统的指全部文化。

②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都具有阶级性,有些文化事项是超过阶级界限、被所有社会成员享用的,故具有非阶级性。文化的阶级性是相对的,它往往与文化的非阶级性交织在一起。

9. 中华文化就是中国文化。

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华文化是指华人社会继承自中国文化后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中国文化则是指在中国疆土上形成而发展的文化。从狭义上来说,中华文化也可理解为所有中国地区的文化,即中华文化就是中国文化;从广义上来说,中华文化包括中国文化,以及在中国疆土外的华夏儿女发展形成的文化。

10. 文化冲突的根源是利益冲突。

这个说法是不全面的。文化冲突的前提是差异性的存在。产生文化冲突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文化模式中的深层结构,即价值取向、宇宙观、伦理观等文化硬核部分产生了本质性的差异,而利益很多时候是表现在物质层面的,并非深入到

4 文化学

判断说明题

文化模式的深层结构,因此不能说文化冲突的根源是利益兔冲。文化冲突的根源主要在于文化主体的内在矛盾、文化客体的内在矛盾、文化手段的内在矛盾。

11. 精神文化比物质文化更易传播。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文化传播的前提是相遇和接触,其传播的模式主要分为三种模型:直接接触、媒介接触和刺激接触。就直接接触的方式来看,精神文化日常接触交易,很容易以信息的方式迅速扩散;物质文化则较为缓慢。就媒介接触的方式来说,精神文化传播载体多,方式丰富,工具多样化,物质文化相对较少;就刺激接触的方式来说,精神文化更易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实现文化的传播。

5 文化学

简答题

简答题

1. 请你简述如何学习文化?

①培养正确的文化观、文化态度; ②提高文化适应、文化选择能力; ③养成良好的文化消费习惯;

④培养观察问题的文化视野、文化思维。

2. 如何理解文化产业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①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卷入商业化、经济化和工业化,文化与其他行业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并融合,在商业、经济和工业中渗透了文化因素的商品更能迎合现代社会人们对消费的要求和对文化的渴求,更能满足现代化形势下群众对物质繁荣背后精神需求的追求。

③文化的产业发展顺应了文化大众化的趋势,实现了文化大众化、产品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互动与循环。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使文化以商品化模式迅速普及,也使得商品因具有文化元素而更具有市场和发展的空间。

3. 请你简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主要体现为: ①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6 文化学

简答题

②文化对经济强有力的渗透与促进; ③文化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④文化生产力地位的凸显:人类在现实的文化实践中进行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的能力。

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①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的建立与维护;

②文化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观念的传播、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政治体制的建构将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③文化加强了国家主权的维护,保护了国家的文化安全。

4. 试评价泰罗对文化的定义:

“人类学之父”泰罗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①这种定义将文化内容进行罗列,因此非常具体,能够使一般人易于理解文化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和具体由什么组成。

②这样的定义是狭义的,他仅仅是列举文化的具体表现,未能揭示文化的本质,难以穷尽文化的外延。

5. 试评价社会性的文化定义:

1973年版《苏联大百科全书》这样定义文化:“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文化这个概念用来表明一定的历史时代,社会经济形态,具体社会,氏族和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发展水平,以及专门的活动或生活领域。”

①该类定义从文化对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反映维度去

7 文化学

简答题

说明文化,突出文化作为社会演变状态的标识意义。让人们透过不同时代的文化形态,理解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而向前推进的,文化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

②社会性定义将文化与社会结合起来考察,认识到文化是社会的折射和反映,文化的发展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有其合理性。

③社会性定义容易导致将文化与社会等同,难以反映文化的特殊性质。

6. 试评价立体立意性的文化定义:

该类定义强调“人”这一主体对文化的特殊意义和本质地位。1973年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第3版)》叙述得最为典型:“文化概念最初是指人对自然的有目的的影响,以及人本身的培养和训练。培养不仅包括培养人们遵守现有准则和习惯的能力,而且包括鼓励他们遵守这些准则和习惯的愿望,使他们相信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全部要求和需要。任何社会的文化观都包含这两层意思。”

①主体性定义揭示了文化属人的精神特质和人的内在文化本性,阐明了文化即“人化”的理念。

②忽视外在于人的社会客观因素对文化的作用,有“见人不见物”之偏。

7. 试评价功能性的文化定义:

该类定义试图从文化对人的意义、功用和价值的角度去界说文化。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一个满足人的要求的过程,为应付该环境中面临的具

8 文化学

简答题

体、特殊的课题,而把自己置于一个更好的位置上的工具性装置。”

①功能性定义揭示了文化的功用价值,指明了文化一个方面的内涵,揭示了认为创造文化的目的从来都是非常明确的。

②功能性定义完全从价值或功利目的出发不能解释所有的文化现象,功能的多元性使这种定义方式难以周全。

8. 试评价历史性的文化定义:

该类定义把文化放到历史发展演进的层面,从文化的累积和传承的过程性去理解文化。美国社会学家福尔森认为:“文化是一切人工产物的总和,包括一切由人类发明并由人类传递后代的器物的全部,及生活的习惯。” 日本文化学家祖父江孝男也指出:文化就是“由后天被造就的,成为群体成员之间共同具有且被保持下来的行为方式(也可以叫模式)”

①这一定义将文化放到历史发展的层面上去认识,强调文化的群体性和群体赖以生存下去的知识,指向文化的发展性、过程性,有其合理性。

②其仅仅从历史发展的层面叙述文化,仅仅能揭示文化的连续性,未能揭示文化的本质。

9. 试评价方法论的文化定义:

该类定义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并非由遗传而得来的生活方式。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者鲁斯?本尼迪克特提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

9 文化学

简答题

①该类定义从民族活动出发,说明了文化存在的样态和表现形式,表现文化属于人的创造,并存在与民族的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②但是该类定义仅仅将文化的来源归结于民族的活动,而忽视人类的其他活动对文化创造的贡献,以点概面,不及其余,具有一定的缺陷。

10. 请你简述文化二分法中的文化结构

根据文化二分法,可将文化结构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正)文化与反文化四种类型。

①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在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人的思想、意图的东西都是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有形的,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

非物质文化是指各民族世代传承、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如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②主文化和亚文化 主文化就是主导文化,体现文化的核心价值或社会的核心价值。

亚文化,又称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

③正文化和反文化

10 文化学

简答题

主文化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是特殊的亚文化的一种,它的价值观,信仰或行为模式与主要文化是对立的、互相冲突的。

11. 请你简述三种文化

三种文化是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其具有变化、多样的形态,能够被感悟感知、大脑感悟,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民族性与区域性的特点。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创设、由社会确认的社会关系规范与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称。按制度的功能划分: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公共制度、私人制度。制度文化具有制度的规范性、系统性、稳定性、强制性。既可促进社会运行,也可阻碍社会运行。

精神文化是指世俗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综合。世俗形态是处于同一共同体的人们所共有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交往规则。这是具有普遍性、群众性、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形态。理论形态是由少数专业精神生产者所创造的哲学、法律、文学、艺术、道德、宗教等文化形式。它处于文化结构的上层,具有导向和定位作用。

三种文化具有一定的联系。

第一,物质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在文化系统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同时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存在方式提供条件,是基础作用和一定意义上的决定作用。

第二,制度文化在文化系统起中介传递作用,并构建保障

11 文化学

简答题

和约束机制,是文化系统的维系力量。

第三,精神文化是文化系统的核心,也是文化世界的灵魂。

12. 请你简述文化的特性

①普遍性。特指文化为人类的基本生存、生产生活需要和社会组织服务的特性,这种特性不因种族、民族、地域、阶级、时代而有所区别,因此,文化是全人类的文化。

②民族性。是指文化所具有的民族间的差异性,在本质上表现为文化的内部共享性。

③阶级性。是指创造文化的人都属于一定的阶级或阶层,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是一定时代文化发展的产物,寓于时代性中。

④时代性。是指文化在时间中形成、存在、延续,任何文化都属于一定的时代。

⑤地域性。文化是人们适应环境的产物,不同的地域共同体必然面对不同的生存环境,由此形成了文化的地域性。

13. 请你简述文化的功能

①信息功能。文化具有记录、储存、传递和加工社会信息的能力。

②认识功能。文化具有指导或制约人们认识活动的能力。 ③实践功能。文化具有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的功能。 ④评判功能。文化具有维护或批判现实的功能。

⑤凝聚功能。文化是形成共同的心理素质、精神信仰的工具。

12 文化学

简答题

⑥教化功能。体现在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的教化、社会角色意识的教化和个人社会生活技能的教化。

14. 请你简述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和联系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①文明是同野蛮、愚昧相对应的概念,文化是与自然比较而言的;

②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即产生了不从事农业人群的聚居点之后的产物;文化观念来源于人类最初的自觉创造活动——农业耕作的出现。

③文明是物质的、外在的,容易传到;文化是精神的、内在的,不太容易传导;

④文明一般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一切成果,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⑤文明的变迁十分迅速;文化的变迁则十分缓慢。

文化与文明的联系:①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 ②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越高;

③文化进步与文明水平统一通过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表现出来。

15. 请你简述文化是如何诞生的。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实践活动具有意识性,在精神活动的过程中,人不断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升华创造的过程;

②社会机制推动文化的发生。社会发展水平决定文化的发展程度,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文化生产的性质,社会的变革

13 文化学

简答题

决定文化发展的变革。

③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有重要的影响。自然环境构成文化发生的天然基础;自然地理环境制约文化类型的特色;自然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密切相关。

16. 如何评价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

一方面,地理环境决定论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政治体制形成的影响,在越古老的阶段,就越合理,它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地理学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另一方面,过分的依赖地理环境对政治体制的影响,则会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违背,在实践中碰壁,无法形成合力的政治体制研究。

17. 请你简述导致文化遗失的原因。

①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 ②战争; ③政治斗争;

④外来文化的挤压。

18. 请你简述世界主要的文化类型和划分文化类型的意义。

世界主要的文化类型包括:古埃及文化、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古代印度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玛雅文化、阿拉伯文化。

14 文化学

简答题

划分文化类型的意义:

①有助于认识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发展道路,以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②有助于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③有助于不同类型文化的相互借鉴与吸收。

19. 请你简述区分文化模式的意义

①有利于认清不同文化模式的历史个性与价值取向; ②有利于认识文化适应的重要性;

③有利于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相互尊重。

20. 请你简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②文化的民族性差异; ③自然环境的差异; ④人口的数量与质量、重大历史事件,对于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1. 请你简述文化传播的特征及作用。

特征:①社会性。离开了社会关系,文化传播既不存在,也无法实现。任何文化传播都是社会传播。

②目的性。人类的文化传播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的有目的、有指向的活动,是使文化由一人或数人所独有转化为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③创造性。在文化传播活动中,人类对信息的收集、选择、加工和处理,处处都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彰显着人

15 文化学

简答题

类的创新。

④互动性。文化传播是双向的,是传者与受传者之间信息共享和双向沟通与交流的过程。

⑤永恒性。文化传播生生不息,绵延不断,超时空、跨种族,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是恒久不变的人类活动。

作用:①文化传播促进文化发展; ②文化传播能促进文化反思;

③文化传播促进文化整合。人类文化的传播,是促使文化整合、生成新的文化的关键因素,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文化不断整合的历史。

④文化传播促成文化增殖。文化传播溢出了民族国家的疆界之后,往往会衍生出一种新的价值和意义。

⑤文化传播造成文化积淀。文化传播使文化承接和传播开来,成为不断积累的文化遗产,使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沉淀和堆积。

22. 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特征和文化冲突的作用:

原因:①不同文化传统塑造的民族性格、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的差异;

②对文化符号理解的差异与语境的不同; ③宗教信仰的差异; ④文化的非均衡发展; ⑤文化的新旧更替。

特征:①复杂性:文化冲突是世界各民族之间、本民族内部各派系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冲突,常表现为错综

16 文化学

简答题

复杂的状态。

②内隐性:文化冲突常需要较长的时期才能看到,一般都是在思想观念等精神领域发生 。

③自发性:文化冲突不易被人所支配,随着文化空间上的扩散,文化冲突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人们难以把握。

作用:①文化冲突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百家争鸣);

②文化冲突有助于增进人们的理性态度,摆脱蒙昧的意识状态;

③文化冲突将增加民族文化的自我保护意识,促进文化的更新或转型。

消极影响:①文化冲突的根源是利益冲突,将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②在文化冲突中,强势文化往往对弱势文化采取压抑、排斥甚至全盘否定的态度,从而阻碍文化的发展。

③文化冲突将引发其他社会冲突。

23. 试评价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其一,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其二,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其三,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其四,西方文化是独特的而非普遍适用的;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种文明(西方、儒教、日本、伊斯兰、印度、斯拉夫、拉丁美洲,可能的非洲

17 文化学

简答题

文明)的冲突,而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共同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或提出挑战。

其具有强烈的消极影响:第一,其曲解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在亨廷顿看来,西方文明是人类历史的最终选择,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潮流方向的文明,其他文明则相反。第二,“文明冲突论”掩盖了世界新的对抗的实质和真相。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政治的对抗和协调的真正模式是国际霸权主义和国际民主的冲突,其实质是生存冲突、利益冲突。第三,“文明冲突论” 是美国推进霸权的有效工具。一方面,以文明的相似性为幌子,利用西方其他国家的力量来消灭其他民族的反抗;另一方面,将不同民族的矛盾扩大为所谓的文明矛盾,挑起和激化民族矛盾,为美国的霸权所用。第四,“文明冲突论”为美国霸权的推进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模式。通过文化侵略,击垮其他民族的文化,动摇其民族自信,破坏其团结的基础。美国的文化侵略还妄图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套认可其霸权的价值观体系,从而减低其霸权推进的门槛。这样既为霸权的建立扫清了障碍,也为今后霸权的稳固奠定了基础。

24. 请你简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定义。

①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②强大的文化魅力(对内、对外的吸引力); ③强大的文化创造、生产和传播能力; ④能有效维护国家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 ⑤国民具有较高的文明素养。

18 文化学

简答题

25. 请你简述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目标? 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②洞察世界潮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 ③文化特性和发展规律使然;

④完成中国共产党肩负文化使命的需要。

26. 请你简述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

①“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文化发展方向。首先,文化要实现内容的民族化、形式的民族化和风格的民族化。其次文化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正确反映历史与现实,还要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最后,文化发展要从大众的实际需要、审美需要、接受能力出发,发挥大众在文化创造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将文化工作者与人民大众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 ③“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发展原则。

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取向

27. 请你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及评价它。

含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评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相承接;凝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体现“最大公约数”。

19 文化学

简答题

28. 试评述复古主义派的基本主张。

复古主义派主张固守中国传统文化,排拒西方近代文化。他们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不必学西方;中西文化是性质的差异,而非程度的不同;西学所主张,中国古已有之。

但是,过分强调自身的民族文化,是民族自尊、民族自信与民族自大、民族自傲的交织,以文化的民族性否定文化的时代性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必要性不可取,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具有一定的落后性。

29. 试评述保守主义派的基本主张。

保守主义派主张:在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借鉴西方的物质文明。他们认为:中西文化是性质、类型相异的两种文化,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新旧文化不能分割对立,必须以旧文化为基础;未来世界文化发展路向“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保守主义派注意到了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而且承认西方文化的长处,有利于西方文化的借鉴和引进;但是一定程度上带有华夏中心主义的色彩,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30. 试评述全盘西化派的基本主张。

全盘西化派主张全盘引进西方文化,基本否定中国文化。他们认为文化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不同文化只有时代与程度的差异,没有种类与路向的不同。

20 文化学

简答题

他们的主张过分强调文化的整体性,忽视了文化的可分性 ;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忽略了文化的民族性;因中国一时的落后而产生的民族自悲感,导致民族虚无主义;而且具有反对封建复古主义、反对国民党文化专制、政治独裁的积极意义。

21 文化学

论述题

论述题

1. 请你谈谈西方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现状及对我国文化产品的启示。

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现状:

就美国的情况来看,其文化产业可以说是雄霸全球,主要体现在影视业、图书报业。艺术表演产业的发展现状之中,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索尼音乐娱乐公司等,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应。

英国也是另外一个文化产业大国,文化创意产业在英国蓬勃发展,为英国带来了高达565亿英镑的收益。日本的动漫和旅游观光业也颇有盛名。

对我国的启示:

①加强政府对文化产业在政策、资金和人才方面的保护和扶持,支持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②重视我国文化产业规模化与集团化的经营,快速整合产业的资本和资源,使相关产业快速发展,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③促进我国文化产业走原创性高质量之路,促进产业升级,突出创意和创造。

④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及社会结构调整,培育既懂文化又懂经济,既懂法律法规又懂金融财会的复合型人才。

2. 论述文化的几种定义,并根据你的理解,归纳出你对文化的定义。

① 描述性定义:该类定义以对文化内容或成果详加罗

22 文化学

论述题

列和具体描述为特征,是最为常见的定义方法之一。文化人类学的奠基者泰罗于1871发表《原始文化》,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总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

②社会性定义:该类定义从文化对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反映维度去说明文化,突出文化作为社会演变状态的标识意义。1973年版《苏联大百科全书》这样定义文化:“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文化这个概念用来表明一定的历史时代,社会经济形态,具体社会,氏族和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发展水平,以及专门的活动或生活领域。”

③立体性定义:该类定义强调“人”这一主体对文化的特殊意义和本质地位。1973年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第3版)》叙述得最为典型:“文化概念最初是指人对自然的有目的的影响,以及人本身的培养和训练。培养不仅包括培养人们遵守现有准则和习惯的能力,而且包括鼓励他们遵守这些准则和习惯的愿望,使他们相信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全部要求和需要。任何社会的文化观都包含这两层意思。”

④功能性定义(又称为价值认定性定义):该类定义试图从文化对人的意义、功用和价值的角度去界说文化。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一个满足人的要求的过程,为应付该环境中面临的具体、特殊的课题,而把自己置于一个更好的位置上的工具性装置。”

⑤历史性定义:该类定义把文化放到历史发展演进的层面,从文化的累积和传承的过程性去理解文化。美国社会学家福尔森认为:“文化是一切人工产物的总和,包括一切由人类发明并由人类传递后代的器物的全部,及生活的习惯。” 日本

23 文化学

论述题

文化学家祖父江孝男也指出:文化就是“由后天被造就的,成为群体成员之间共同具有且被保持下来的行为方式(也可以叫模式)”。

⑥方法论定义:该类定义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并非由遗传而得来的生活方式。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者鲁斯·本尼迪克特提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

根据上面几种不同的形式对文化的定义,结合我的理解,我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之所以这样定义,有以下四点原因:

①文化是由人类这一主体创造并享用的,文化一旦离开人类这一主题,一切都没有意义。

②人类创造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人类自身的有序生存和持续发展,这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③文化所牵扯到的面很宽广,用描述性的方法难以列举,人类所涉及的创造,都归类到了我们的文化之中。

④我们强调的是文化形成过程中所取得的所有成果,它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有形的无形的。

3. 请你评述中西死亡观的异同。

中西生死观的共同点:重生畏死。首先,重生是人类的永恒主体。中西方的生死观都重生,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可看出中方重的是生,而不是死。其次,是对人生据需

24 文化学

论述题

无限的希望。中西方人都会在人死后怀着同样的虔诚超度亡灵,强调死后的精神永存。

中西死亡观的差异在于:第一,责任的民族与权利的民族;中国一般将人生看做是一场责任,死后也是向群体生命过度的一种责任。而西方则是将死看做是个体的事情,是个体的权利。第二,回避死亡和直视死亡。在中国,死是比较忌讳的话题,意味着世俗生命之乐的彻底破灭。在西方,他们把人和肉体生命相结合,像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生,正是西方直视死亡的真实写照。

4. 请你论述中西文化精神的差异

陈独秀:西方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自由、平等、独立、科学和人权(即民主)。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则以三纲为其本原。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

个人本位和家庭本位:西洋民族,自古讫今,彻头彻尾个人主义之民族也。举一切伦理道德、政治法律,社会之所向往,国家之祈求,拥护个人之自由权利与幸福而已。思想言论之自由,谋个性之发展也。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也。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人权者,成人以往,自非奴隶,悉享此权,无有差别,此纯粹个人主义之大精神也。中国文化的家庭本位:中国社会为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个人无权利。

法治、实利本位与情感、虚文本位:西方文化以法治、实

25 文化学

论述题

利为本位,重视法治,非国家政治如此,家庭亦是如此。如买卖、借东西,都要立字据,即使亲如父子也得如此。家庭成员间以个人权利为重,不会因感情而越界要求。中国文化的情感、虚文本位:中国文化重情感,虚文,人与人关系以情感为基础。

5. 请你论述西方死亡观的过程

第一,死亡的诧异阶段。

这是西方死亡哲学的初始阶段。哲学始自差异,正是从对死亡及其本性的诧异、怀疑和震惊中产生出古希腊罗马的死亡思想,并为后世的死亡哲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在这一阶段,西方人用自然的眼光审视死亡,侧重于思考死亡的本性问题(如死亡的终极性问题、灵魂的毁灭问题、人生的有限与无限性问题等。)

第二,死亡的渴望阶段。

在这个阶段,西方人因受宗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而开始用宗教的眼光来审视死亡。他们认为,死亡是人步入天堂、实现“永生”、回归上帝怀抱的必要途径,因而把对死后天国生活的渴望寄望于死亡的渴望上。其基本信念是:“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其基本特征是:厌恶生存,热恋死亡。

第三,死亡的漠视阶段

在这个阶段,西方人不再用神的眼光而是开始用人的眼光来看待死亡。他们认为,“热恋生存,厌恶死亡”是人的自

26 文化学

论述题

然天性,故“自由人的智慧,不是默思死而是默思生”(斯宾罗莎)。他们的思维模式是机械主义的,许多思想家把死亡看作与人生毫无关系的自然事件,因而对死亡采取极端漠视的态度。

第四,死亡的直面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改变近代人对死亡的漠视态度,而从一个更高的思想层次重新思考死亡问题。他们认为,人们不应漠视死亡和回避死亡,而要“直面死亡”,积极地思考、筹划人生。这一时期的代表是海德格尔和弗洛伊德。

27 文化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n8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