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账必做工作经验之谈

更新时间:2024-03-11 14: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主讲老师 杨明明

目录:

第一部分:结账前的基础工作 第二部分:检查、核对工作 第三部分:必要的转账工作 第四部分:年度结账的特殊事项 第一部分:结账前的基础工作 (一)结账工作的前提和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企业在组织会计核算时,应遵循的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期限持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倒闭进行结算。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二)结账基础工作的具体内容 1.财务会计日常工作流程 ? 原始凭证分类 ? 会计编制凭证 ? 审核凭证 ? 记账

? 月末结转 ? 科目汇总 ? 编制财务报告 2.结账前的准备工作

1)时间上的安排。首先约定好结账的时间,通常为每月的25日开始做结账的准备工作。 ? 集团公司下属子公司:集团合并报表要求下属企业提前完成结账在无法提高结账效率

的前提下,现实中可行的方案就是将结账日提前。 ? 大中型企业:业务量大、结账流程复杂周期长。

? 生产制造企业:先核对原材料、产成品生产使用、库存数量。同时要结合生产要求确

定结账时间。

? 中小企业:财会人员少内外报表兼职事务多,提前做好结账时间可以按时完成各类报

表,同时中小企业结账时间受外部影响小,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安排合理的结账时间。

? 外资企业:中外会计准则对结账日要求不同,产生自定义结账日的做法。

? 另外有些企业根据内部管理的需要,比如要用财务数据进行业绩考核等等的要求,也

会对结账日期的确定产生影响。 2)人员的安排

负责资金、成本、往来、税务核算的财务人员应分别与对口业务部门提交核对,做好结账的准备工作。

3)具体工作的安排

? 凭证编制完整

? 正确性检查(审核凭证) ? 完整性检查(会计分工协作) 第二部分:检查、核对工作 (一)凭证核对

1.审核所有已编制好的凭证

先对本月所有凭证重新进行审核,仔细核对以减少差错。月末结账是建立在日常会计凭证的日清基础上,要求日常的会计凭证数据和分录准确无误。

2.检查凭证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原始凭证是否完整。

3.检查凭证编制是否完整,本月该入账的凭证是否都已编制凭证入账。 (二)账实核对 1. 现金盘点

? 出纳人员与会计核对现金余额是否一致,当期累计发生额是否相同,核对现金入账是

否完整、准确;

? 财务主管与出纳一同实地盘点现金,并编制库存现金盘点表。 如有差异,查明差异原因。直至账实相符为止。 现金日记账是根据收、付款凭证逐笔登记的,现金总分类账是根据收、付款凭证汇总登记的,记账的依据是相同的,记录的结果应该完全一致,但由于两个账簿是由不同人员分别记账的,可能发生差错。出纳应定期出具“出纳报告单”与总账会计进行核对,找出错误后应立即按规定的方法加以更正,做到账账相符。

查找差异的方法,差额查找法或者逐笔核对法。 2.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是现金管理的基础,调节后余额就是企业的可用资金。 要求一个银行账号编制一张调节表,如没有未达账款也要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 如果企业业务量大,应该至少每周编制一次银行余额调节表,处理未达账项。 3.盘点承兑汇票

核对库存承兑汇票与登记簿结存明细是否一致;

核对承兑汇票明细账与库存承兑汇票一一核对,检查是否存在差异; 核对库存承兑汇票总额与库存承兑汇票票面总额是否一致。 4.库存商品核对

库存商品包括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

在月末时应进行盘点或抽盘,并对盘点结果与明细账进行核对,如有差异应查明原因进行处理。

对于当月新购入的库存商品,如果商品已入库,但未收到发票账单的,需要做暂估入库处理,登记该商品入库。

库存商品核对的重点是产成品出入库和收入发票截止期的核查(收入、成本配比)。 (三)账账核对 1.辅助核算核对 1)部门费用核对

通过核对部门明细账,检查会计科目是否准确,部门划分是否正确。 2)往来账辅助核算核对

设置辅助核算的往来账,核对其辅助核算是否正确。 3)项目核算核对

对设置项目核算的科目,通过项目核算检查该项核算是否正确。 2.查看所有明细科目余额

查看所有明细科目余额,对于有异常的方向余额的进行调整。

1)对应收应付账的核对。

2)对所有明细账与总账进行核对。

3)清查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有无串户情况进行清理。

4)查看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明细账所有明细有无贷方余额,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应清查借方余额。如有应查清原因进行调整。

3.总账、明细账核对

这一项核对工作是财务月底结账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编制财务报表的重要基础工作。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已实现电算化,总账与明细账的核对主要是指电子账与备查账的核对。 (四)税款核对

1.应交增值税的核对

1)销项税金核对:可以将金税开票的销项清单、普通发票及无票收入清单和企业的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行核对。注意无票收入的税金计算。

2)进项税金的核对:进项税额认证清单、运费、海关完税凭证、农产品收购进项税的合计与企业的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明细账进行核对。

注意查看当期是否存在进项税转出的情况。 2.计提附加税

根据当期应缴纳的流转税计算附加税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附加税包括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

3.所得税核对

1)核对个人所得税计算是否准确。

当期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与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本月贷方发生额进行核对。 2)核对企业所得税计算是否准确。

当期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与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本月贷方发生额进行核对。 第三部分:必要的转账工作 (一)结转和计提

1)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计提所有费用,如工资、福利费、利息费用、营业税、附加税等; 2)摊销低值易耗品、无形资产、待摊费用,计提折旧、预提费用等;

3)库存商品暂估入库。对于企业已入库存货未收到发票的应建立明细台账; 4)结转分配制造费用计算产成品成本; 5)结转研发费用至管理费用; 6)计算未票收入,计算销项税金; 7)计提销售税金及附加;

8)根据企业的存货发出制度及存货盘点结果计算产品销售成本。 (二)期末结算损益

将损益类科目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平所有损益类科目。 收入收益转入本年利润: 借: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外收入 投资收益 贷:本年利润

费用损失转入本年利润: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营业税金及附加 其他业务成本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营业外支出 所得税费用

第四部分:年度结账的特殊事项 (一)借款清理 1.个人借款清理

对员工个人借款应在年底结账前清理完毕,尤其是备用金应在每年12月25日前归还; 2.往来单位的借款清理

每年年终,财务人员应对各往来单位核对、清理往来款,尽可能收回应收款项。 3.关联方借款

如果大额关联方借款,应引起公司管理层的重视,尽快清偿。 (二)减值测算 1.坏账准备

根据企业的坏账准备政策计算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同时应对每一笔应收款项进行评估,如果存在已经成为坏账的应收款,应及时调账,减少债权。

2.测算折旧、摊销数额

计算全年应计提的折旧、应摊销资产的金额,测算当期已计提的折旧和摊销资产的金额是否准确。

3.复核库存数量、金额是否准确

根据实际库存盘点表计算库存商品账存数量和金额是否准确,评估库存是否存在减值的可能。 (三)企业所得税预估 根据当年的收入、成本和费用计算当年利润,根据企业所得税相关规定调增、调减本年利润,计算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根据企业适用的税率计算当期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注意事项:

1)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调增、调减项。

2)年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需要提交相关材料申报。具体法规如下:

据国税发〔2008〕116 号文第七条的规定:企业根据财务会计核算和研发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发生的研发费用进行费用化或资本化处理的,可按下述规定计算加计扣除: (1)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 (2)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 收入 减:成本 减:费用 =本年利润 加:调增项目 减:调减项目 =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应纳企业所得税 (四)年末结转

1.上述所有工作都完成后,年底应将本年利润转入利润分配。 借:本年利润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计提盈余公积和利润分配

按利润总额的10%计提法定盈余公积金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盈余公积

根据公司情况自主决定是否计提任意盈余公积金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盈余公积 向股东分配利润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应付股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rz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