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进展与总结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20 16: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心肺复苏进展与总结

心脏骤停(SCA)是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领域中最危急的情况之一,表现为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患者对刺激无反应,无脉搏,无自主呼吸或濒死喘息等,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常致患者即刻死亡,即心脏性猝死(SCD)。在所有的疾病中,就其突发性、紧急

性、严重性、恶性程度和后果而言,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疾病能够与猝死相比。心肺脑复苏(CPCR)是抢救心脏骤停和心源性猝死最基本的医疗技术和方法,包括开放气道、人工通气、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以及药物治疗等,目的是使患者恢复自主循环(ROSC)和自主呼吸,最终恢复大脑功能。

CPR可分为基础生命支持(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CLS)现代心肺复苏包括基本生命支持(BLS)即徒手(或初步) 心肺复苏、高级生命支持(ALS或ACLS)、持续生命支持(PLS)三部分。

目前公认,在心脏及呼吸突然停止之后,人之脑细胞于四分钟开始死亡,十分钟内脑死亡将成为定局。依据此观念,全世界目前对突发性心脏骤停患者之救治目标是在心脏停

搏后

4分钟内即开始BLS,并在

8分钟内给予高级生命支持(ACLS),如此方

可获得较高的复苏成功率。

现场抢救非常重要,生命重启只有10分钟

如果PaO2>60 mmHg、PaCO2<50 mmHg 应注意呼吸道通畅,使用呼吸兴奋剂 如果PaO2<60mmHg(FiO2>50%)、PaCO2正常或>50mmHg应考虑机械通气

舌根后坠和异物阻塞是造成气道阻塞最常见原因。

然后“正常”吸气(而不是深吸气),再进行第二次呼吸,时间超过1秒

但对于儿科心脏骤停(SCA)患者以及溺水、药物中毒、气道阻塞等引起的心脏骤停(SCA)患者,仍应采用传统CPR方法。

按压与放松时间各为50%

即使正确实施CPR,也可能出现并发症,但不能因为害怕出现并发症而不进行CPR。 一旦发生胃扩张,立即使患者侧卧,压迫上腹,使气体和内容物排出后再行人工呼吸。 如果出现胃内容物反流,应将患者侧卧安置,清除气道和口内异物后,再将患者平卧继续进行CPR。

发现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倒地时,

急救者首先要确定现场

环境是否安全,如有威胁患者和急救者的因素,应及时躲避或脱离危险。通常情况尽可能不移动患者,就地急救。

通过拍击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叫:“喂!你怎么了?”对无反应患者应立即采取平卧位,便于实施CPR。

摆放体位时应注意保护脊柱。

当怀疑患者有头颈部创伤时,应保持轴线翻身,托颌法避免搬动颈部

如患者无反应,但有呼吸,且无脊柱损伤时,可将患者侧卧,保持气道通畅。 复苏后恢复体位 对无反应,但已有呼吸和循环体征的患者,应采取恢复体位。如果在复苏中或之后患者恢复呼吸和循环体征(脉搏、正常呼吸、咳嗽或活动),应继续维持呼吸道通畅,此时,患者也应处于恢复体位。因为如患者继续取仰卧位,患者的舌体、粘液、呕吐物有可能梗阻气道,采取侧卧位后可预防此类情况,没有哪一种体位能适用于所有患者,决定采取何种体位,可按以下6条体位原则:①患者的姿势以接近侧躺为主,头部的姿势要能让口中的分泌物流出;②患者的体位姿势必须很稳定;③避免胸部受压,以免影响呼吸;④必须让患者能再稳定且安全的转回平躺仰卧位,但要注意是否可能有颈椎伤害的存在;⑤应易于观察通气情况,便于气道管理;⑥体位本身不应造成患者进一步损伤。某些情况下不当转动体位可加重患者已有的损伤,对创伤患者或怀疑创伤,只有在气道难以维持通畅时,才转动患者体位开放气道。对肢端血流受损的患者,要密切监护,若患者恢复体位超过30分钟,要把患者转动到另一侧,以免造成肢体压伤。

其次是早期还是晚期低温治疗好 ? 目前在欧洲通常是采用复苏成功半小时后全身低温治疗。然而由于脑神经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极为有限 , 低温治疗宜尽快实施 , 甚至在心跳骤停和复苏的伊始开始实施。第三低温治疗的持续时间多长为宜 ? 欧洲的临床研究采用 12~24小时的低温治疗 , 是否为低温治疗的最佳时间 ? 目前尚没有明确的临床证据。人工亚低温治疗的禁忌证包括 :<18 岁、孕妇、药物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发的昏迷、心源性休克、平均动脉压 <90 mmHg 以及体温 <30 ℃等等。

单人现场急救时,对溺水或其它可能窒息引起的心脏骤停应先做5组CPR,再电话呼救启动EMSS。

一旦发现无呼吸,先给两次人工通气,每次送气时间大

于1秒,应见胸廓起伏。

最理想的按压效果是可触及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但按压力量以按压幅度为准,而不仅仅依靠触及到脉搏。有效的胸外按压能产生60~80mmHg动脉压。

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

?

按压速率至少为每分钟 100 次

? 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 5 厘米;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大约为 4厘米,儿童大约为5厘米)

? ? ?

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 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避免过度通气

? 对于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单人施救者的按压-通气比率建议值 (30:2) 并未更改

?

仍然建议以大约每秒钟1次的速率进行人工呼吸

? 实施高级气道管理后,可继续进行胸外按压 (速率为每分钟至少 100 次)且不必与呼吸同步

? 之后,可按照大约每 6 至 8 秒钟 1 次呼吸的速率进行人工呼吸(每分钟大约8至10次呼吸)

鼓励医务人员根据最有可能的心脏骤停病因展开施救行动对于经

过培训的非专业施救者,仍然建议施救者同时实施按压和通气 进一步强调通过团队形式给予心肺复苏

新的成人生存链

? ?

1. 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 2. 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

? ? ?

3. 快速除颤

4. 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5. 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单纯胸外按压(仅按压)心肺复苏对于未经培训的施救者更容易实施,而且更便于调度员通过电话进行指导。另外,对于心脏病因导致的心脏骤停,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或同时进行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心肺复苏的存活率相近。不过,对于经过培训的非专业施救者,仍然建议施救者同时实施按压和通气。

由于心脏骤停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时间的癫痫发作或濒死喘息,并导致可能的施救者无法分辨,调度员应经过专门培训以识别心脏骤停的表现,从而提高对心脏骤停的识别能力。 进一步强调通过团队形式给予心肺复苏。

应指导非专业施救者在患者“没有呼吸或仅仅是喘息”的情况下开始心肺复苏。 环状软骨加压

1.2010(新):不建议为心脏骤停患者常规性地采用环状软骨加压。

2.理由:环状软骨加压方法是对患者的软状软骨施加压力以向后推动气管,将食管按压到颈椎上。环状软骨加压可以防止胃胀气,减少气囊面罩通气期间发生回流和误吸的风险,但这也有可能妨碍通气。

3.七项随机研究结果表明,环状软骨加压可能会延误或妨碍实施高级气道管理,而且采用环状软骨加压的情况下仍然有可能发生误吸。

4.培训施救者正确使用该方法的难度很大。所以,不建议为心脏骤停患者常规性地采用环状软骨加压。

组织缺氧导致无氧代谢和代谢性酸中毒,酸碱失衡常会导致患者对化学治疗和电击反应迟钝。为了改善氧合功能,应在基础生命支持和循环支持过程中吸入100%浓度的氧。吸入高浓度氧可使动脉血氧饱和度达到最大值,从而达到最佳的动脉血氧含量,同时这种短期的氧疗方案不会造成氧中毒。

在CPR过程中,每30次胸部按压之后利用短暂的间歇(大约3~4s)进行人工呼吸。当高级气道(如气管内插管、食道气管插管或者喉罩气道)建立后,急救者应每分钟给予8~10次通气,每次通气维持1秒钟,同时给予100次/分的胸部按压。对于存在严重的阻塞性肺疾病以及呼气阻力增加的患者,应用低呼吸频率(6~8次/分)。 喉罩导管可应用于颈部损伤、不能施行气管内插管以及气管内插管不能达到合适位置的患者。喉罩导管可作为气管插管的备选方案用于CPR的气道管理

急救者应充分考虑CPR过程建立高级气道的利弊,一般宜在患者对初步的CPR和除颤无反应或自主循环恢复后再实施气管内插管。插管时间限制在10s以内,一旦气管导管通过声门,马上开始胸部按压。如果一次插管失败,应先予以通气和按压再进行下一次尝试。急救者应立即记录导管的深度,以切牙作为标记,并对导管加以保护和固定(Ⅰ级)。在转运过程中,特别是将患者由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个位置时,应对气管内导管的位置作持续监测。

注意:只要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对各种刺激无反应,同时

伴有呼吸停止或极度异常,即可诊为心搏骤停。

急救人员都必须意识到时间就是患者的生命,一经确诊就必须以最快

的速度展开复苏,任何一种不必要的检查和其它动作(如观察瞳孔、测量肢端脉搏及血压、心音听诊、全导联心电图检查以及掐按人中穴等等)都必须坚决舍去。

重要提示:异步复律后,无论患者为何种心律,都应立即首先实施2分钟的胸外心脏按压。

脑死亡和脑复苏

临床死亡

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力: 大脑皮层缺氧耐受时间3—5分钟 瞳孔反射中枢只3—10分钟 小脑约10—15分钟

延髓中的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约20—30分钟,

脊髓约45分钟。

当心跳停止 —— 4秒钟: 黑蒙 5-10秒钟: 昏厥

15-20秒钟: 抽搐、昏迷(脑氧储备耗尽) 20-30秒钟: 呼吸停止

45-60秒钟: 瞳孔散大并眼球固定

4-6分钟以上: 脑细胞死亡,功能永久性停止,即进入生物学死亡

? 临床死亡

– 标志——呼吸心搏停止 – 特点——可逆

? 生物学死亡

– 标志——脑死亡 – 特点——不可逆

? 临床死亡向生物学死亡发展 各脏器对无氧缺血的耐受能力

? 大脑----- -----------------4-6分钟 ? 小脑----------------------10-15分钟 ? 延髓----------------------20-25分钟 ? 心肌和肾小管细胞----30分钟 ? 肝细胞-------------------1-2小时 ? 肺组织-------------------大于2小时 无氧缺血时脑细胞损伤的进程 脑循环中断:

? 10秒———————脑氧储备耗尽 ? 20-30秒——————脑电活动消失

? 4分钟 ——————脑内葡萄糖耗尽,糖无氧代谢停止 ? 5分钟———————脑内ATP枯竭,能量代谢完全停止 ? 4-6分钟——————脑神经元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 ? 6小时———————脑组织均匀性溶解 开胸心肺复苏指征及方法

? 经适当的短暂体外心肺复苏后,仍不能产生人工的颈或股动脉搏动,无自主循环恢

复,应尽快进行开胸心肺复苏。

? 胸廓和脊柱畸形,严重肺气肿不能胸外按压者。

? 胸部严重创伤,多根多处肋骨骨折,连枷胸,张力性气胸。

? 心脏贯通伤,挤压伤,疑有心包填塞,以及心胸外科手术后的病人。

? 疑有较大的肺栓塞,开胸方法可以打碎或取去栓子,可迅速进行体外循环。

? 若为体温过低导致心搏骤停,开胸心肺复苏可以用温盐水直接加温心脏,这对除颤

是必要的。

? 当时胸廓已经打开(在手术室)。

复苏有效指标

1、自主心跳恢复 可听到心音,触及大动脉搏动,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房性或交界性心律,即使为心房扑动或颤动亦是自主心跳恢复的表现。

2、瞳孔变化 散大的瞳孔回缩变小,对光反应恢复。

终止复苏标准

连续30分钟的ACLS后仍然无自主循环恢复 自主循环恢复,不管持续多久,延长复苏时间 药物过量、低体温、溺水等应考虑延长复苏 新生儿15分钟后,无自主循环恢复,可终止复苏

终止复苏的指标 1.脑死亡 2.无心跳与脉搏

符合以上两项,且持续心肺脑复苏30分钟以上,心肌活动毫无反应,可终止复苏。

PUMC Hospital治疗小结脑复苏全在早期10小时后无意义eventROSC2-3hr12-24hr存活充提甘激止尽尽分高露素动早早恢醇、、复、肝镇自低素静主温、循、血环液正稀上拮释限抗降停稳低止定过循、度环通氧气正、输常过送低度微限氧循环MODSCaMAP 130 BVBPBV绝大多数死于失败的脑复苏

– 复苏时未考虑脑复苏

– 迄今无确定有效的脑复苏、脑保护手段

ACLSCPR- 自主循环完全恢复正常条件下,脑循环的全面恢复需 6-12 小时(依断流时

间、严重度、基础病

\\\\目前问题1)复苏率低2)早期脑复苏意识差想到已经晚了2012-1-23157 ? 脑复苏较其它脏器的复苏更难,更重要

– T50最短,最主要失败原因

– 优先原则:激素、低温、镇静、过度通气 – 无害应用原则 – 综合应用原则

? 大血管循环与微循环间关系

– 矫枉过正原则:初期高动力态

促进脑复苏药物

l 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减轻神经组织损伤 l 神经保护剂、促进细胞代谢药物

l NMDA(N甲基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氯化镁) l 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 ---

l NO:↑促进血管再通 ↓抑制兴奋性氨基酸过度释放 l 5-HTIA受体兴奋剂:抑制兴奋性氨基酸过度释放 l ATP、CoA、CyC、脑复新 维生素B1、B12、E l 改善脑水肿药物:脱水剂(甘露醇),地塞米松 脑复苏治疗展望

? 抗氧化药物、Ca离子佶抗剂、镇静药、无基质血红蛋白等合用

? ? 毒性介质清除剂:N-甲基-D-天门冬酸 (NMDA) 及其它(Lazaroids -

21-aminosteroid superoxide and lipid hydroperoxide) ? 铁蛰合剂 ? 免疫治疗 ? 白细胞置换 ? ATP 替代物 ? 阿片受体佶抗剂

? 注意脑卒中研究中的进展可能可移植到脑复苏 ? 强调综合、没有特效 钙拮抗剂的应用

? 钙离子拮抗剂可解除缺血后血管痉挛,改善脑血流功能;降低中枢神经细胞线粒体

内钙负荷,干扰脂质过氧化和组织坏死,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前列腺素、血栓素和白三烯的产生,改善微循环 ? 研究药物:尼莫地平、维拉帕米、硫酸镁

脑代谢营养促进剂

? 脑复新:维生素B6衍生物,促进脑细胞摄取葡萄糖能力,增加脑糖代谢。用法:

1g加入10%葡萄糖1000ml,静脉滴注,qd

? 1,6二磷酸果糖:能量制剂,促进无氧糖代谢。用法:10g静脉滴注

? 胞二磷胆碱:增加脑血流,改善脑代谢,用于脑损伤后意识障碍者。用法:1g加入

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

脑复苏

? 永不放弃

– 在用尽各种办法前,不说没救 – 用尽各种办法后,研究

? 对猝死后脑复苏,还有一些对策

– 只要不带来新伤害,各种治疗就该试

? 有效治疗是综合的,包括多种药物、物理措施等,提高脑灌注、降低脑代谢

脑死亡

? 排除可逆昏迷 ? 临床4条

– GCS≤5

– 脑干反射消失: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前庭反射和阿托品实验5

项全部(-)

– 无自主呼吸(呼吸机维持,呼吸停止试验+) – 观察12小时以上无变化(成人)

? 确诊试验?EEG、经颅DOPPLER、体感诱发电位(SEP),至少一项+?≥3人判断 脑 死 亡

? 包括小脑、脑干直至第一颈髓的全脑功能不可转逆的丧失 ? 病人深昏迷,无自主活动,无自主呼吸(停呼吸机吹氧) ? 无任何脑干反射,包括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疼痛反射

等 ? 脑电图呈等电位 ? 排除低温、麻醉药、肌松药、大量镇静药、止痛药、严重代谢和内分泌紊乱所致假

像 ? 持续72h

脑功能开始好转的迹象

? 意识好转 ? 肌张力增加 ? 自主呼吸恢复 ? 吞咽动作出现

脑缺氧体征 CPR成功后出现 体温升高,肌张力增加,痉挛,抽搐,惊厥,昏迷

脑复苏(一)

? 维持血压 ? 呼吸管理 ? 亚低温治疗 脑复苏(二)

? 冬眠药物 ? 脱水 ? 镇静

? Ca拮抗剂 ? 氧自由基清除

? 激素

? 促脑细胞代谢药物 脑复苏(三)

? 高压氧 转归

? 完全恢复 ? 有后遗症 ? 去大脑皮质 ? 脑死亡

开放气道——Hemlich手法

? 当清醒患者突然不能讲话、咳嗽,并有窘迫窒息症状,或在头后仰或三步法开放气

道(仰头、开口、托下颌)后,仍不能进行有效正压通气,吹气有阻力或胸廓不能抬起,考虑气道异物或分泌物阻塞 ? 如为气道异物梗阻(FBAO),可采用Hemlich手法(腹部冲击法)予以排除

插管后立即通过在上腹部、腋中线、胸前线、胸左右侧听诊以确定导管的位置

在气管插管完成后,要进一步确定气管导管的位置:

① 观察双侧胸廓运动是否对称,双侧听诊呼吸音是否相同,听诊胃部是否有气过水声; ② 通过监测设备确定气管导管的位置:持续或间断检测呼气末CO2浓度;若患儿有脉

搏且体重>20kg,可用食管检测仪判断导管是否在食管内;通过脉搏血氧饱和度测定仪监测氧饱和度;

③ 若仍怀疑导管位置异常,可使用喉镜直接观察导管是否在声门内;

④ 胸部X线检查可确定导管是否在右主支气管内,并避免插管位置过高引起导管移位。

间歇腹部按压(IAC—CPR)

? IAC-CPR是指在心脏按压的放松阶段由另外一名急救人员按压患者腹部 ? 腹部的按压部位在腹部中线、剑突与脐部中点

? 腹部按压的力量应足以在腹主动脉和腔静脉产生100mmHg的压力,即能使主动脉

产生相当于正常心跳时的明显搏动

CPR方法的选择

? 发病时患者状况 ? 胸廓形态

? 是否有穿透性胸腹伤 ? 心脏的位置

? 最好在动态监测下进行,以选择最佳方法

意识丧失患者机械通气,同时合并使用肌松药物制动,控制氧分压100mmHg以上保持正常通气,过度通气可能使脑缺血进一步恶化,过度通气仅用于脑疝患者

加强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 “心脏骤停后治疗”是《2010 指南》中的新增部分

? 为提高在恢复自主循环后收入院的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应当通过统一的方式实

施综合、结构化、完整、多学科的心脏骤停后治疗体系。 ? 治疗应包括心肺复苏和神经系统支持。

? 应根据指征提供低温治疗和经皮冠脉介入术 (PCI)。

? 由于在心脏骤停后往往会发生癫痫症状,应进行脑电图检查以诊断癫痫并尽快给出

解读,并在昏迷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后频繁或持续地进行监测。

ROSC后根据血氧饱和度逐渐降低吸氧浓度

? 恢复自主循环后,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如果有适当的装置,应该逐步调整给氧以

保证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94%。

? 假设有适当的装置,在恢复自主循环后,应该将吸氧浓度 (FIO2) 调整到需要的最

低浓度,以实现血氧饱和度 ≥94%,目的是避免组织内氧过多并确保输送足够的氧。

由于血氧饱和度为 100% 可能的对应肺泡-动脉氧分压差 (PaO2) 为大约 80 至 500 mm Hg 之间的任意值,所以饱和度为 100% 时通常可以取消给予 FIO2,前提是饱和度可以保持为 ≥94%。

氧饱和度在心脏骤停中,外周血管床无充分搏动血流,此时氧饱和度无效

如果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高于 94%,则无需为没有呼吸窘迫症状的患者补充氧气。

建议为有明显肺水肿症状或动脉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低于 90% 的所有患者吸氧。

以下情况复苏中在按压的同时更加强调有效通气

①儿童②气道梗阻、窒息③中枢抑制、麻醉药中毒、呼吸机麻痹所致呼吸心跳停止。④低温溺水 ⑤有害气体中毒

病情难解释或难纠正、急聚恶化、不可阻挡要想到中毒。

对院前由室颤引起的心跳骤停,复苏后仍昏迷但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应将其体温降至32~34℃,并维持12~24h,对患者的恢复有益

诱导低温适应证:

院外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或院内外非室颤(VF)所致的SCA,以及自主循环恢复后无意识但有满意血压的患者。溺水、低温所致的SCA及复苏后低体温患者一般不实施诱导低温。方法:通过血管内置入冷却导管,膀胱内注入冰生理盐水,应用冰毯、冰

袋、冰帽等,迅速将患者体温降至32~34℃,持续12~24h。

妊娠24~25周以上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若经积极的CPR仍不能恢复有效循环,应在4~5min之内实施紧急剖腹产术,以增大母亲和婴儿的生存机会。因为婴儿的娩出可解除子官压迫,允许静脉回流人心脏,有利于CPR的成功。

若无高质量的胸部按压,高级心血管支持技术是无用的。

骨内给药可穿刺胫骨粗隆下方或股骨远程或髂前上棘。骨内给

药时并发症较少见。若静脉通路尚未建立,患儿已气管插管,部分脂溶性药物可经气管内给人。适合于气管内给予的药物包括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及呼吸兴奋剂,而去甲肾上腺素、碳酸氢钠及钙剂禁用。

一旦恢复自主循环,应在ICU进行骤停后续综合治疗,同时请专家进行多学科的会诊和治疗,并对神经系统的功能进行评估,并使用低温治疗

临床死亡:病人心跳和呼吸已经停止如心跳先停

呼吸可能维持20-30秒钟, 如呼吸先停,生理性心跳(多为年轻创伤病员)可能维持10分钟

关于给药途径

外周静脉:药物在体循环达高峰时间为 1.5- 3min,以20ml液体稀释推注,循环时间可缩短40%。稀释液体宜用生理盐水,避免用糖水

中心静脉:药效佳,但插管时影响按压,有并发症,故以大孔径的肘中静脉插管最合适

按压有效的主要指标

①按压时能扪及大动脉搏动,收缩压>8.0kPa; ②患者面色、口唇、指甲及皮肤等色泽再度转红; ③扩大的瞳孔再度缩小; ④出现自主呼吸;

⑤神志逐渐恢复,可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抽动,肌张力增加。

婴儿异物梗阻---意识清醒?头朝下?5 次背部扣击?5次胸部快速挤压?重复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温州医学院定理临床学院温州医学院定理临床学院http://http://www.wzhosp.comwww.wzhosp.com

研究者说,1/3的被救者都在接受传统CPR时发生了肋骨骨折

若目击者或急救人员能在VF发作后5分钟内进行除颤最好。但是,急救人员往往不能很快到达,这时心脏往往已消耗完能量,此时并不需要立即除颤,而应进行胸外按压让心脏得到足够的灌注。此外,提倡早期应用肾上腺素,要避免过度通气,不需马上气管插管。

EMS急救人员在进行复苏时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气管内插管。气管内插管可造成胸部按压较长时间中断,正压通气及通气过度也对患者有害,因此CCR不主张在VF-CA的电活动期及循环期进行气管内插管,而应延后进行。初期通气可采用被动注氧法。

常见CCR 的错误频繁除颤在三个周期胸腔按压前过早气管插管过度通气延迟使用肾上腺素省略或拖延除颤后的胸腔按压给与其他药物如(atropine)

常见 CCR 的错误

频繁除颤

在三个周期胸腔按压前过早气管插管 过度通气

延迟使用肾上腺素

省略或拖延除颤后的胸腔按压 给与其它药物如 (atropine)

中风的危险警告

– (不能微笑 / 露齿 )

– (闭合双眼后, 其中一手不能举高如另一手) – (不能正常说话)

一项现象出现: 72%中风机会 各项现象出现 > 85%中风机会

复 原 卧 式

? 使用于人事不省、但有呼吸的患者 ? 可保持气道畅道及方便呕吐物流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xt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