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2020年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冲A复习标准示范卷420

更新时间:2024-03-04 01:1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广东省普通高中2020年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冲A复习标准示范卷4

(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本卷共4页)

第Ⅰ卷(选择题 共5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共5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20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21~25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20题,每小题2分,第21~25题每小题3分,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下列有关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蓝藻和水绵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 B.它们都有染色体

C.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D.原核细胞的细胞膜化学组成和结构与真核细胞相似 B [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

2.我们日常烹调中使用的味精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已知谷氨酸分子的R基为—C3H5O2,则一分子谷氨酸中含有的C、H、O、N原子数依次是 ( )

A.5、9 4、1 C.5、8、4、1、

B.4、8、5、1 D.4、9、4、1

A [氨基酸有一个C原子上连有氨基(—NH2)、羧基(—COOH)和R基,R基为—C3H5O2,因此分子式为C5H9O4N。]

3.信息传递在生物种群的繁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雌蛾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尾,这一过程传递的信息属于 ( )

A.物理信息 C.行为信息 答案:B

4.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答案:C

5.有同学尝试设计生态瓶,在制订方案时,下列有关设计的方法步骤错误的是( ) A.合理搭配瓶内生物与非生物的成分 B.按合适的比例放入不同营养级的生物 C.生态瓶摆放在光照适宜的位置

B.化学信息 D.营养信息

- 1 -

D.定期向瓶内投放食物

D [生态瓶制作时需密封,物质要自给自足,不能向瓶内投放食物。]

6.一个DNA分子中有100个碱基对,其中有40个腺嘌呤。如果连续复制2次,参与到复制过程中的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 )

A.60 C.180

B.120 D.240

2

C [DNA复制过程消耗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量=(2-1)×60=180。] 7.下列细胞中,DNA含量最少的是( ) A.癌细胞 C.酵母细胞

B.人成熟红细胞 D.成熟叶肉细胞

B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少量分布在细胞质中。人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及细胞器,所以不含DNA。]

8.细胞核中的DNA不能直接到细胞质中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在DNA和蛋白质之间充当信使的物质是( )

A.ATP C.氨基酸 答案:B

9.生物兴趣小组在进行人类遗传病调查时,发现某家族成员中有红绿色盲患者。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家族中女性患者的男性后代都不患该病 B.可通过该家族系谱图推测红绿色盲症的遗传方式 C.该家族红绿色盲发病率即普通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 D.可通过染色体检查确诊该病基因的携带者

B [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女性患者的男性后代都患该病;研究人类的遗传病,不能做遗传学实验,可以从家族系谱图的研究中获取资料;一般地,该家族红绿色盲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红绿色盲是基因异常遗传病,不能通过检查染色体确定该病基因的携带者。]

10.已知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含42条染色体。下列有关普通小麦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它的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含21条染色体 B.它的每个染色体组含7条染色体 C.它的花粉含1个染色体组

D.离体培养它的花粉,产生的植株表现高度不育

C [六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中含有6个染色体组,因此花粉中应含有3个染色体组。]

- 2 -

B.mRNA D.DNA聚合酶

11.当你专心作答英语听力题时,参与的主要高级中枢不含有( ) A.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B.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C.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D.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B [专心作答英语听力题时,不需要出声说话,因此参与的主要高级中枢不包含运动性语言中枢。]

12.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1.6~1.8 g/L B.人体内环境失衡后必将引起血友病

C.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0.8 g/L~1.2 g/L;血友病是遗传病,不是内环境失调病;稳态的调节需要多个器官和系统共同参与;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3.叶绿体中有多种色素,可以用纸层析方法将它们分离。如图为纸层析结果示意图,其中Ⅳ是( )

A.叶绿素a C.叶黄素

B.叶绿素b D.胡萝卜素

B [层析的结果由上至下应该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故答案选B。] 14.在观察藓类叶片细胞的叶绿体形态与分布、黑藻叶片细胞的细胞质流动、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花生子叶中脂肪鉴定的四个实验中,它们的共同点是( )

A.实验全过程都要使实验对象保持活性 B.适当提高温度将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 C.都使用了高倍显微镜观察 D.都需要对实验材料进行染色

C [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和花生子叶中脂肪的鉴定材料都没有生物活性,适当提高温度只能对观察藓类叶片的叶绿体的形态和与分布实验结果影响明显。四个实验观察时都使用了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形态与分布和细胞质流动都无需染色。]

15.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可用于检测二氧化碳,颜色变化是 ( )

- 3 -

A.产生砖红色沉淀 C.由黄变绿再变蓝 答案:D

B.反应呈紫色 D.由蓝变绿再变黄

16.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甘油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需要消耗ATP B.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不消耗ATP C.大分子物质只有通过主动运输才能进入细胞 D.蜜饯腌制过程中蔗糖进入细胞是主动运输的结果

B [水、气体、小分子的有机溶剂(如苯、乙醇等)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跨膜运输,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跨膜运输,葡萄糖进入其他细胞通过主动运输跨膜运输,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蜜饯腌制过程细胞膜遭到破坏;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不消耗ATP;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消耗ATP;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ATP;胞吞、胞吐不需要载体,消耗ATP。]

17.下列有关细胞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衰老细胞的膜通透性改变,呼吸速率减慢 B.衰老的生物体中,细胞都处于衰老状态 C.细胞凋亡是由细胞内的基因决定的 D.人体细胞中都有与癌变有关的基因

B [衰老的生物体中也有新产生的细胞,B选项错误。] 18.有关蛋白质合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个氨基酸只对应一个密码子 B.每个密码子都对应一种氨基酸 C.都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 D.氨基酸由mRNA上的密码子决定

D [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决定;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氨基酸;核糖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中,所以A、B、C三项错误。]

19.某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2 000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2 000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6 000个。它们迁移到一个孤岛上自由交配繁衍。A基因在初始时的频率和繁衍两代(假设子代都存活)后的频率分别是( )

A.20%或30% C.20%或50%

B.30%和50% D.30%和30%

D [A基因初始频率是30%,在孤岛上自由交配,没有选择、突变等因素,其基因频率不变仍是30%。但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20.下列有关艾滋病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4 -

A.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能摧毁大多数病毒 B.HIV主要攻击T细胞,既影响细胞免疫也影响体液免疫 C.艾滋病可通过母婴途径传染给后代,但不属于遗传病

D.艾滋病患者易患恶性肿瘤,说明其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大大减弱

D [艾滋病病毒的宿主细胞是T细胞,患者易患恶性肿瘤的原因是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大幅减弱。]

21.下列对相关实验原理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 A.用苏丹Ⅲ染液可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的存在 B.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可使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变小 C.用健那绿染液可使活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现蓝绿色 D.用动物细胞制备细胞膜比用植物细胞更容易

ABD [健那绿染液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C不符合题意。]

22.如图是从一种生物体内获得的某个细胞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显微镜下观察此细胞,可以看出染色体、纺锤体、赤道板 B.此时细胞正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含有两个四分体 C.此时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 D.这种生物体内所含的多糖是纤维素,二糖是乳糖

ABD [赤道板是一个假想的平面而不是一个可见的结构;此细胞应处在有丝分裂中期,没有形成四分体;它有细胞壁而无中心体,应是一个高等植物的细胞,植物细胞不含乳糖。]

23.病原体进入人体后,机体会对其做出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反应。下列选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 B.皮肤出现荨麻疹

C.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 D.体液中的溶菌酶杀死病原菌

BC [特异性免疫是第三道防线,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体液中的溶菌酶杀死病原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选择和隔离是生物进化的三个基本环节。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 5 -

B.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C.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ABD [物种形成有渐变式和爆发式,爆发式的形成一般不经过地理隔离。] 25.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调节功能不相符的是( ) A.在形成无子番茄过程中生长素改变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B.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中,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 C.植物组织培养形成根、芽时受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影响 D.赤霉素引起植株增高的原因主要是促进了细胞的分裂

ABD [在形成无子番茄过程中生长素只是促进子房发育形成果实,并没有改变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成熟组织中,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赤霉素引起植株增高的原因是促进了细胞的伸长。]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

26.(14分)图1是夏季晴朗的白天,某种绿色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的曲线图。图2为将该植物移入恒温密闭玻璃温室中,连续24 h测定的温室内CO2浓度以及植物CO2吸收速率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图1

图2

(1)夏季植物大多会出现“午休”现象,如图1中C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C段与DE段光合作用强度下降的原因

- 6 -

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2)图1中A点和E点时叶肉细胞产生[H]的场所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B点相比,C点时植株叶绿体内C3与C5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的是________。

(3)图2中,一昼夜温室中O2浓度最高时在________时,6 h时,图2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产生的O2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线粒体消耗的氧气量。

(4)图2所示结果对应的密闭容器中,经过一昼夜________(填“有”或“没有”)有机物的积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除特殊标记外,每空2分)(1)温度过高,气孔关闭,CO2摄入量不足 不相同(1分) (2)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C5 (3)18 大于 (4)没有(1分) 一昼夜之后,CO2浓度不变,说明植物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多于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

【解析】 本题结合图形考查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图中曲线走势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1)图1中“午休”现象的原因是环境温度过高,叶表面的气孔大量关闭,CO2吸收量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BC段光照过强,温度过高,叶肉细胞的气孔部分关闭,CO2供应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减弱,曲线下降;夏季晴朗的白天,DE段光照逐渐减弱是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

(2)图1中A点和E点都是两曲线的交点,说明此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细胞可通过光反应与有氧呼吸过程产生[H],即产生[H]的场所有叶绿体(类囊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与B点相比,C点CO2含量减少,故会导致C3的含量减少,C5的含量增加。

(3)分析图2可知,图中的CO2吸收速率表示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室内CO2浓度变化可表示该植物有机物的积累量;从曲线可知,实验前3小时内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6 h、18 h时对应曲线与横轴的交点,说明此时植物细胞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植物既不从外界吸收也不向外界释放CO2,其呼吸产生的CO2正好供应给光合作用,因此一昼夜温室中氧气浓度最高时在18 h时。6 h时CO2的吸收速率等于0,说明此时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有氧呼吸的强度,但由于此时植物体内还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非叶肉细胞)也能进行有氧呼吸消耗O2,所以此时植株的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产生的O2量就必须大于线粒体消耗的O2量,这样才能保证非叶肉细胞的O2供应,而使整个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有氧呼吸的强度。

(4)图2曲线表明,一昼夜之后,温室内CO2浓度不变(a、b两点的纵坐标相同),说明24 h内植物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等于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没有有机物的积累。

27.(16分)下图表示某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甲、乙、丙是该动物体内的三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7 -

甲 乙 丙

(1)该生物个体的性别为________性,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填“实线”或“虚线”),其中GH段为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分裂方式和时期)。

(3)图中EF段变化发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丙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

(5)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条。

【答案】 (每空2分) (1)雌性 甲细胞(或丙细胞)细胞质分裂不均等 (2)虚线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3)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子细胞中 (4)甲、乙 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5)4

【解析】 (1)甲、丙细胞不均等分裂,该生物个体的性别为雌性。

(2)依题意和图中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虚线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线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数目的变化。GH段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3)图中EF段,染色体数目与细胞核内的DNA数目均减半,是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子细胞中。

(4)减数第一次分裂和有丝分裂都有同源染色体,故甲、乙细胞都有同源染色体,丙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据此可判断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又因其细胞膜从偏向细胞一极的部位向内凹陷,所以丙细胞的名称是次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名称为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5)乙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据此可判断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其含有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因此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条。

28.(15分)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甲~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 8 -

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________(填序号),能量进入群落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填序号)。

(2)图2中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鼠摄入的能量为2.2×10 KJ,A中能量为1.6×10 KJ,B中能量为1.2×10 KJ,狼同化能量为2.4×10 KJ,则该生态系统中鼠到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

(3)调查鼠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标记物容易脱落,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

(4)在草原生态系统向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逐渐增强。

【答案】 (除特殊标记外,每空2分)(1)②③④ ① (2)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储存在体内的能量) 15% (3)偏大 (负)反馈调节 (4)大于(1分) 抵抗力

【解析】 (1)图1中,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②③(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量进入群落的主要途径是①(光合作用)。

(2)根据分析可知,图2中B表示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若鼠摄入的能量为2.2×10 KJ,A中能量为1.6×10 KJ,B中能量为1.2×10 KJ,狼同化能量为2.4×10 KJ,则该生态系统中鼠到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4×10÷1.6×10=15%。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如果标记物容易脱落,则重捕时获得的标记个体数减少,根据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所以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

- 9 -

8

9

9

9

9

8

9

9

8

9

(4)在草原生态系统向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大于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 10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5t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