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更新时间:2024-02-27 14: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

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 竞争力 物流管理 信息化

一、我国第三方物流的概述

1、物流概念的引入

物流这一概念最早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1963年被引入日本。我国1979年从日本引进开始使用“物流”一词。“物流”(Logistics)概念起源于二次大战中的军事后勤保障服务,至今发展成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中应用范围很广的一个概念。 在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定义中指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2、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及发展

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的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第三方物流,英文表达为Third-Party Logistics,简称3PL,也简称TPL,是相对“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3PL既不属于第一方,也不属于第二方,而是通过与第一方或第二方的合作来提供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它不拥有商品,不参与商品的买卖,而是为客户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务。最常见的3PL服务包括设计物流系统、EDI能力、报表管理、货物集运、选择承运人、货代人、海关代理、信息管理、仓储、咨询、运费支付、运费谈判等。由于业服的务方式一般是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的物流服务合同,所以有人称第三方物流为“合同契约物流(contract Logistics)”。

3、第三方物流的特征

从发达国家物流业的状况看,第三方物流在发展中已逐渐形成鲜明特征,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1)关系契约化。 (2)服务个性化。 (3)功能专业化。

(4)管理系统化。 (5)信息网络化。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分析

1、我国第三方物流业格局分析

我国物流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我国在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以沿海大城市群为中心的4大区域性物流圈格局:①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和青岛为中心的环渤海物流圈;②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圈;③以厦门和福州为中心的环台湾海峡物流圈;④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物流圈。

2、东中西部第三方物流发展的不平衡分析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历史上经济发达且改革开放较早,经济发展快,基础设施完善,物流需求比较旺盛,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和机会较多,物流发展水平高,短时间内能实现物流现代化;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区位条件、历史因素、国家经济政策等原因,物流业发展水平低,发展物流业的难度较大,使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物流业发展的东、中、西差异,这种不平衡性减少了商品流通的相对规模,给东中西部地区物流业的合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南北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差距分析

由于我国南北方地区的经济基础不同,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开放政策倾向于珠三角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各种影响因素作用下,南北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愈来愈大。物流产业作为流通领域中最重要的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衔接地带,经济发展的差距问题深刻影响了物流经济活动的发展。南北物流产业发展差距很明显是我国经济开放政策倾向的产物,如果经济开放政策仍旧过分倾向南方地区,这种差距就继续加大。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存在的问题

1、物流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落后,装备标准化程度低

(1)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企业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格局,除了新兴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外,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运输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在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的调查,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在500人以上的企业仅占 11%左右,大部分企业规模在500人以下,从事公路运输的企业拥有的车辆不多。企业规模过小,运输能力、仓储配送能力、服务范围都有限,造成服务成本相对较高,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2)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基础设施大都简易、落后、机械化程度不高。

智能化、自动化仓库比较少,信息化建设滞后,由此造成仓储运输系统的整合效能比较低,信息流通不畅,不能保证时时的对物流服务过程及时的了解,很难对物流市场需求的达到全面的掌握。陈旧落后的设备已经成为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瓶颈之一。

(3)物流业不但涉及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甚至管道运输方式,还涉及多种业务种类。物流涉及的行业主管部门不但有交通部、铁道部,还有邮政局、海关等,这些部门各有各的规定,各作各的规划,缺乏统一的大物流构想,因而在物流管理缺乏系统性,在发展物流设施设备上,缺乏前瞻性,标准化程度低,很难与国际物流对接。由于缺乏系统性管理,物流市场上的无序竞争严重,“劣质”物流企业扰乱整体市场秩序。

2、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匮乏及物流理论研究落后

(1)由于物流教育的落后,虽然中国物流从业人员也已初具规模,但大多数是从管理专业、工程专业、交通运输专业等转行过来,真正懂得物流科学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少之又少。职业教育贫乏,通过委托培训方式培训员工的企业也不多见。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缺乏物流人才,企业也就缺少了创新的能力和发展的动力,只能依靠传统的方式管理现代物流,导致物流企业低效运行,缺乏活力和竞争力。

(2)虽然我国物流活动自古就有,但关于物流研究的理沦却没有发展起来,物流方面的资料和教材很少,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更少。直到80年代才引进国外有关物流的理论,进行物流的有关研究,到现在不过20年的时间,与国外相比,在物流理论研究上远远落后。在经济活动中,物流活动的发展却有几千年的历史,其发展快于理论的研究,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活动。

3 、第三方物流平台构筑滞后,信息化程度低

根据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范围与广度,目前的物流行业IT应用系统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单点应用。针对个别功能的各种软件工具和单点系统的建设。第二层次是流程优化。针对物流企业的个别业务流程或管理职能,实施部门级的信息系统建设。第三层次是综合管理。针对整个企业的综合管理,实施企业级的信息系统建设。第四层次是公共平台。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整个物流行业的信息化问题,如物流信息的发布与共享,物流行业与其他相关机构的信息交互。信息化程度低,极大制约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四、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趋势

1、物流提供商和分销商之间的协作增加

随着全球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增长,物流服务提供商发现客户变得越来越挑剔。过去一套标准的服务就能满足需求,而如今复杂的供应链却常常要求他们能

提供客户化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承诺IT投资和与其客户协同合作成为物流服务提供商赢得市场的关键。客户越来越高的要求使两个曾是竞争对手的角色物流提供商和电子分销商结为合作伙伴。

2、服务内容日趋复杂

首先,对客户而言,降低成本和周期,提高服务水平是面临的主要挑战,但不同行业重点不同。比如汽车制造业,随着其逐步从依赖进口零配件转向从本地的零配件生产企业进货,他们日趋强调通过“及时配送”降低库存水平的重要性;对服装行业,更重要的是如何缩短周转时间,以便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流行趋势做出及时反应;对家电行业,由于生产能力过剩和巨大的价格压力,降低物流成本对确保盈利变得至关重要。其次,客户对供应链和物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希望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提供传统的物流功能,还希望能开发出先进软件,部署全球的ERP和EDI系统,能创建简单标准的IT接口,自动提交海关和出口申报单证,并能对全球各地的仓库实行JIT交货,进行需求预测的服务等供应链全套方案。

3、服务需求存在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的制造商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存在差异。比如北美大部分制造商偏向能够提供整体供应链管理服务的分销商,而不是那些专业从事运输和仓储服务的物流公司。如今对供应链服务的许多咨询来自供应商,它们希望整体供应链管理服务商能预测物料需求,平衡库存和保持合理的安全库存,并为世界各地的生产线提供准时的物料运送。这些服务是分销业务模式中核心内容。没有物料管理和部分物流服务的分销业务并不多见。

4、物流提供商更多介入

为获得更大的市场,顶级物流公司不断出台新的物流和供应链服务。比如联邦快递供应链服务公司(FedExSCS)是联邦快递的子公司。该公司与德勤公司搭建了一个全新的按需付费技术,使FedExSCS的客户能够实时查看订单状态和来自多家公司的运输日程安排。

五、结束语

能够保持自身优势并使之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确是使一个企业长期处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面临着的挑战是要能提供比客户自身物流运作更高的价值。针对我国物流企业的特点,当今之计便是在国家政策的激励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期获得最后的胜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jq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