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更新时间:2023-10-16 23: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重建家园,医治战争带来的创伤,休养生息。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这一根本愿望出发,主张团结一切爱国民主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在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战的关键时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败了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为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前途。通过与国民党实行的军政独裁的状况的对比,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二、教学重难点:

1.内战爆发的原因,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到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战略大决战。

2.广大人民与民主党派的民主运动和反内战运动。 3.分析中国共产党能够打败国民党的原因。 4.新中国的诞生及其伟大意义。

5.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三、计划课时:3课时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战后的国内外政治形势

抗战胜利后,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建设新中国一个新的中国。 战后的政治形势,总的说来,有利于建设新中国的目标。在国际上,帝国主义遭到削弱,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力量有了新的发展,世界反动势力已经难以集中起来干涉中国革命。在国内,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提高,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万人,解放区扩大到1亿人口。经过整风学习,中国

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中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实现其基本历史要求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是,通向新中国的道路仍然是崎岖而曲折的,以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占有优势,主张继续实行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不行的话,就以武力消灭异己(主要是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但也迫于形势,又表示愿意与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真要打也需要准备,谈判正好也可以掩盖内战准备。并诱使中国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以期不战而控制全中国。

于是中国的这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构成了战后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国民党的反共方针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美国的目的:一是为了让蒋介石政府成为它在亚洲的主要支持者;二是为了“遏制苏联”;三是为了维护美国在中国的利益。因此,美国在战后实施了“扶蒋反共”政策。(传统的观点说,蒋介石是美国的走狗,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但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是很正确,准确的说是蒋介石把美国拉进了中国的内战。美国人并不希望战后的中国发生内战,而希望战后的中国是一个实行西方民主体制的国家。在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和美国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的调整,包括美军观察团来到延安考察。观察组的报告认为,中国共产党经济搞得不错,政治上也挺民主。由此美国对中国共产党有了一定的印象,而中国共产党对美国也有了相当的了解。美国支持“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的口号,希望中国共产党把军队交出来,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军队,同时,国家政治要实现民主化,这个国家不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国家,而是由国共两党及其他的民主政党一起负起责任的国家。但国共两党和谈最后没有成功,内战爆发了。美国一开始做了不少调停工作。但对于美国来说,在第一个层次上希望国共能和谈,在第二个层次上,如果国共一定要打仗的话就支持国民党。内战全面爆发后,美国向国民党提供了援助,当然这个援助也是有限度的。战争后期国民党节节败退,美国国内开始有人指责美国政府援助国民党不力才导致国民党的失败。美国政府为此专门炮制出了一个有关美中关系的白皮书,全面回顾了美国和中国的交往,尤其是在20 世纪30、40 年代的交往,其核心思想是指出国民党政府太腐败,无论美国如何对其援助都将无济于事。)

显然,中国人民要实现和平、民主,建设一个新中国还面临严重的困难。

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

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建设新中国。但是怎样去实现这个目标呢?

中国共产党也曾希望通过和平的途径,对中国进行政治、社会的改革。原因是:人民经历长期的战争后,有和平建国的强烈要求,应当充分考虑人民愿望。同时,由于人民力量强大了,加上其他条件,中国共产党估计,造成国共两党合作(加上民主同盟等)、和平发展的新阶段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党应当努力争取中国出现这种局面。

为此,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对时局的宣言中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为什么要努力争取和平民主呢?因为当时的人民对和平民主有强烈的要求。

(二)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8月28日携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会议达成五项协议。

政协的协议规定,要建立的中央政权,体制相当于英国、法国的议会制和内阁制,这对于蒋介石独裁政体是一种限制。它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是有利于人民的。虽然它还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协议较多地吸收了中间人士的意见,它激起了亿万善良的中国人对于实现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热切期望。但由于政协的协议妨碍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因此,政协的协议最终为国民党集团所破坏。

如果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怎么办?我党在争取和平民主的同时,领导解放区军民抓好减租、生产、练兵三项工作,进行自卫战争的准备。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尽管最终未能阻止全面内战。但使各界群众增强了对党的了解,懂得了谁该对随后的内战负责。这是政治上一个重大的胜利。中共代表团返回延安时,李维汉在当天的日记中写到:“国共谈判破裂了,但我党满载人心归去。”同时,经过努力,中国人民毕竟赢得了近一年的和平时间。为扩大和巩固解放区、进行自卫战争的准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一)全面内战的爆发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1946年10月11日,国民党军占领华北解放区重镇张家口,并于当天片面下令于11月12日召开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次年3月,国民党当局限期令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三地代表及工作人员全部撤退,至此,一切和平谈判之门都被关闭,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全面内战爆发时,共产党面临的形势是极为严峻的。当时,国民党军总兵力为430万人,它占有3.39亿以上的人口,73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地区,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它不仅接收了100余万日军和数十万伪军的装备,而且美国还为它训练和装备了50万军队。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为127万人,装备基本上是缴自日军的步兵武器;解放区的人口为1.36亿,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而且是被分割包围的,在物质上没有外援。

凭着军力和经济的优势,蒋介石声称,这场战争“一定能速战速决”。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陈诚扬言,“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整个解决”中共领导的军队。

(二)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

共产党清醒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认为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必须打败蒋,是因为他发动是在美国扶持下的反对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反革命的战争。此时,如果我们表示软弱退让,中国就将变成黑暗世界,民族的前途就会被断送。能够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人心向背,则是经久起作用的因素,我们占优势。具有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的战争,必然要获得人民的拥护。这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为打退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中共中央指出,政治上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军事上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在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的一年里,人民军队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但是,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12万,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战局的发展,是粉碎了国民党的速战速决计划。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1947年7月,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430万人下降为373万人,其中正规军由200万下降为150万;由于战线延长,大部分兵力用于守备,战略性的机动兵力大为减少;而且士气低落,官兵中充满失败情绪。

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则由127万人上升为195万人,其中正规军近100万人;部队的武器装备也因大量缴获而得到很大改善;由于不需要分兵守卫后方供给线和城市,机动兵力大大增强。士气高涨。

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军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消耗和破坏解放区的人力和物力,中共中央做出人意料的决定:不待完全粉碎敌人的战略进攻,不等解放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立刻将主力打到外线去,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

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战争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随后,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它们调动和吸引国民党军南线全部兵力160多个旅中约90个旅左右于自己周围,迫使国民党军处于被动地位。

二、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民主党派的一些人士认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不能用武力消灭共产党,共产党也不能用武力推翻国民党,这是实现中间路线(或称第三条道路)的千载一时的机会。周恩来当时说:“民盟由于抗战特别由于政协的机缘,客观上一时造成了他在全国的第三党地位,它的许多领导人代表着中产阶级的想法,想在国共对立的纲领之处外,寻找出第三条道路。”

中间路线主张:在政治上“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在经济上,“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而实行的方法,则是走和平的改良的道路。这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民族资产阶级是真诚地希望通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但是它的力量过于软弱。它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中间党派中的一些人所代表的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旧封建土地所有制关系密切,提不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的纲领,这就决定了他们无法动员农民这个中国最广大的群众。

他们主张实行和平的改良的合法的活动,不准备也没有能力建立自己的强有力的军队,就决定了他们在没有民主制度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的政治斗争中,不可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在政治上份量不足。只能将实现民主政治的希望寄托于统治者的让步。但是中国在战后面临的是两个命运、两个前途的尖锐斗争。客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n2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