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三历史非选择题提分捷径(二)六大非选择题型分析

更新时间:2023-10-16 02: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6高三历史非选择题提分捷径(二)

题型1 背景、原因类非选择题

[题型特点]

背景、原因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因素。此类设问主要是依据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来命制的,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理解和分析能力。具体的设问方式有:

(1)限定性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产生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主观、客观、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其历史依据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等。

[解题模板]

模板一 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具体表现为:

(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模板二 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客观(内因+外因)。

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①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②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模板三 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原因:从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分析。

(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一般指在诸多原因中占支配地位的,起主导、决定作用的重要因素。

(3)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

1 / 5

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的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高考例证] (2013·安徽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

——《新唐书·狄仁杰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 答案 父系血缘关系或“家天下”政治等;礼乐制度等。 [技巧归纳]

(1)本题设问是“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实际包含感悟的根本原因是宗法制的影响。父系血缘关系,主要原因是封建社会的礼乐制度,材料反映了这些有效信息,其他因素还有武则天自身的感悟,对大臣建议的理解等。设问已明确限定“历史因素”,这样就不用考虑唐朝及武则天的因素。平时应注意理解答题模板,学会灵活运用。(2)对“原因”类问题的解答一定要注意其两个限定,一是看其时空限定,即所问“原因”是何时何事的原因,定位其时间和知识范畴,才能有效地进行知识的调动和运用,从而进一步全面准确地归纳各种因素;二是看其程度限定词,即“主要”“直接”“根本”“主观”“客观”等,围绕这些限定性词语,才能有效地获取信息,克服所答非所问的现象。

题型2 内容、措施类非选择题

[题型特点]

此类设问主要依据史料,对基本史实进行考查,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识记和迁移能力。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

(2)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

[解题模板]

模板一 具体史实型设问,首先据材料定位该史实发生的背景或社会矛盾,其次据所学知识推断解决问题或矛盾的意图;最后结合设问限定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农业、工业、商业/对内、对外等)组织答案。

模板二 纵向专题型设问,首先据材料定位专题主旨;其次据所学知识划分阶段;最后结合设问限历史影响如何等。

(2)意义类:①限定性设问,如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现实意义,有何国内意义,其重大国际(世界)意义是什么,说明历史事件、现象的政治(或经济、思想文化)意义是什么;②宽泛性设问,如有何历史意义,其历史意义(指积极作用)如何等。 定条件提炼各阶段的中心词(开始、发展、结局/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等)组织答案。

[高考例证] (2013·天津高考)(节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臵吏”,二是“得赋敛”。 ——摘

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答案 (1)措施:分封诸侯王国。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2)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

题型3 影响、意义类非选择题

[题型特点]

影响、意义是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评价,影响、意义类设问是历史主观命题中常见设问。此类设问主要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中的功能来命制试题。主要设问方式有:

(1)影响类:①限定性设问,如有何积极影响,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如何,对世界或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影响如何等;②宽泛性设问,如有何影响,其

2 / 5

[解题模板]

(1)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 ①经济影响,从是否促进经济发展、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改变了经济格局或经济体制、是否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 ②政治影响,主要从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有利于政治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 ③思想文化影响,主要看是否符合时代潮流、是否有利于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等 模板一分④国际关系影响,主要看是否有利于两国或者该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是项分析 否会促进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影响国际关系的格局等 影(2)从现实和深远影响方面分析: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社会产生的直接影响响,表现为目的的指向性或动机实现的影响;深远影响是指对以后产生类 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等。 (3)从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方面分析:主观影响可从主观动机(目的)、方针、政策、经验等方面思考;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科技等方面思考 模板二全主要从积极影响(进步性)、消极影响(局限性)两方面客观、理性地分析事面分析 物的影响 模板三国主要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之间的相互影响等际化分析 方面考虑 模板四转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将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将工业革命化分析 对印度的影响转变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二是将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参战各国的影响转化为对中国的影响等 ①意义=性质+作用+影响(积极的)。 意义(作模板六有用) 具体设问类 角度 角度的影响等方面归纳 [高考例证] (2013·山东高考,节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臵简表。

科目 经学科 政法科 文学科 商科 格致科 农科 工科 医科 专业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政治、法律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学、林学等 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学、药学 ——据《奏定大学堂章程》1904年

据表,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答案 表现:经学大义等课程被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代化学、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思想。影响: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和“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

3 / 5

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题型4 启示、认识类非选择题

[题型特点]

启示、认识类非选择题的设问一般含有以下引导词语:认识、启示、说明、看法、见解、感想、观点、借鉴、经验教训、态度、对策、建议、主张等。此类型设问主要是就某一个(类)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学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出现在非选择题设问的最后部分,与前面设问的解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解题模板]

认识类:一般从事件本身思考,“就事备注 论事”,侧重于是什么、为什么、反映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的角度回从设问提示角度,一般采用专项分析: (1)政治方面,一般可从国情、领导阶级及其实施的方针策略、群众支持或拥护程度等方面思考 (2)经济方面,一般可从符合国情、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适时调整政策等方面思考 模板五宽②意义=国内意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意义(政治、经济、泛性设问 思想文化??) ①政治、文化意义:从事件性质、过去的影响、未来的影响等角度思考 ②经济意义:从事件背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经济措施不同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 经学大义 人伦道德 中国文学 外国语 体操 模板一 答。答案可从两方面组织:一是共性特征(从材料或题目的答案内容入手,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二是“探因寻果” 启示类:一般从经验、教训方面思考,(3)思想文化方面,一般从以下三点思考:联系现实,侧重于要怎么样、不能怎么样两方面回答。答案一般从三个方面组模板二 织:一是理论高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二是现实指向(要密切联系当前时事,对现实①从在批判中继承发展等方面思考;②从文化活动或思想的地位、对国内和国际的影响等方面思考;③从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方面思考(4)外交方面,可从外交政策的改变取决于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国家间有指导意义);三是反面的东西正面说 的合作有利于各国的发展等方面思考 [高考例证] (2012·山东高考)(节选)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

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答案 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然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应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解了经济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

模板二 评述类一般分三个步骤解答:①“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指出观点是什么或者你赞同哪种观点;②“为什么”,即得出该结论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③“怎么样”,即你对该意见如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的对与错及其根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者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来思考。

[高考例证] (2014·山东文综)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史论

题型5 评价、评述类非选择题

[题型特点]

评价和评述类问题是对历史知识的深化,也是对历史知识客观认识的表现。此类设问主要依据对历史事实的掌握来命制试题。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或影响等;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

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的标志性词语有评价、简评、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

[解题模板]

模板一 历史评价=史实(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等)进行阐述、评判+性质、特点+影响(积极和消极或两者之一)+结论。

4 / 5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

答案 评述: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站在欧洲的立场上,过分强调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无视亚非拉等地区对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其观点具有片面性。近代欧洲的制度创新、经济发展和思想进步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奴隶贸易等史实表明,欧洲的“中心”地位及其对世界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剥削和血腥掠夺基础之上的。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题型6 开放探究类非选择题

[题型特点]

此类设问常常从新闻时事、社会生活、历史图片入手,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该题型可分两类:提炼观点型开放题,其设问方式一般是“评析材料中关于??的观点”“提炼一个观点(主题)并进行阐释”;提供观点型开放题,其设问方式一般是“??(材料),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解题模板]

模板一 提炼观点型

(1)解题方法:先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再进行论述。

(2)解题步骤:①明确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②提炼观点,在研读材料的基础上,遴选出其中的主要观点,以备论证;③选择观点,从提炼出的观点中选出能有力论证的观点;④遴选史实,从所学的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论证观点的史实;⑤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 模板二 提供观点型

(1)解题方法: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2)解题步骤:①选择观点,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可以有力论证的观点; ②遴选史实,从所学的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论证观点的史实;③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 特别注意:有的试题除了已经列出的观点以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提出其他观点进行论证。

[高考例证] (2014·课标全国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5 / 5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 示例: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4d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