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培总结

更新时间:2024-05-14 18: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上 篇 组织学 组织学总论第 1 章 组 织 学 绪 论

第 2 章 上 皮 组 织 第 3 章 结 缔 组 织 第 4 章 血 液

第 5 章 软 骨 和 骨 第 6 章 肌 组 织

组织学与胚胎学 第 7 章 神 经 组 织

组织学各论

下 篇 胚胎学

第一章 组织学绪论

大纲要求:

1.熟悉组织学的内容和意义 2.掌握显微镜下常用的长度单位 3.熟悉组织学技术简介 一、组织学的内容和意义

组织学(Histology):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 细胞:是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 ? 组织:细胞群+细胞外基质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 器官:组织按一定的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具一定形态结构,能完成特定生理功能 ? 系统:功能相关的器官组成系统,完成连续的生理过程. 三、组织学技术简介 (一)光镜技术 [1].石蜡切片术

取材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 染色→封片 [2].冰冻切片

取材→速冻→冰冻切片→染色→封固 [3].其他:涂片、磨片、铺片等。 常用HE染色

苏木精(hematoxylin):染细胞核及细胞质内嗜碱性物质成紫蓝色。 伊 红(eosin):染细胞质及胶原纤维成粉红色。 嗜碱性 嗜酸性 中 性

特殊显微镜:荧光显微镜(DNA/RNA): 组织化学术 相差显微镜(活细胞): (二)电镜技术

1.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分辩率为0.2nm

固定→包埋→切片→染色 细胞内部结构、细胞外基质

2.扫描电镜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固定→脱水 →干燥→喷镀

组织、细胞表面立体结构

显微镜观察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 1微米(μm)=1/1000毫米(mm) 1纳米(nm)=1/1000微米(μm) 光镜最大分辨率为0.2μm 光镜结构(LM)

透射电子显微镜最大分辩率为0.2nm 超微结构(EM)

(三) 组织化学术(histochemistry)

组织化学术:应用化学、物理、生物化学、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技术与组织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技术,能在组织切片定位、定性、定量地显示某种物质的存在与否、以及分布状况。

细胞化学术(cytochemistry):应用于游离细胞的样品。 1.一般组织化学术

在切片上加某种试剂,与组织中的待检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在原位形成有色沉淀物(重金属沉淀)。

显示糖类、脂类、核酸、酶类。 过碘酸--雪夫氏反应(PAS反应):

(periodic acid Schiff reaction)

多 糖 + HIO4→多醛 + Shiff试剂 紫红色沉淀物 (乙二醇基) (乙二醛基) 2.免疫组织化学术(immunocytochemistry)

定义: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检测细胞内蛋白质及膜表面受体、抗原等大分子物质的存在和分布。 组织切片 + 标记了的抗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

(四).细胞培养术及组织工程 细胞培养(cell cultrue):是把从机体取得的细胞在体外模拟体内的条件下进行培养的技术(in vitro).

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利用细胞培养术在体外模拟构建机体组织或器官的技术。(五)放射自显影术(autoradiography)

通过活细胞对放射性物质的特异性摄入以显示该细胞的功能状态或该物质在组织和细胞内的代谢过程。

(六)图像分析术(image analysis)

利用数学和统计学原理对组织切片提供的平面图像进行分析,从而获得立体的组织和细胞内各种有形成分的数量、体积、表面积等参数。 试 题 测 试

1.下列有关HE染色法的叙述, 哪一项是 正确的

A 、能显示细胞内的高尔基复合体 B 、能显示网状纤维

C 、能将细胞核染成蓝紫色 D 、能将细胞膜染成蓝紫色 E、 能显示弹性纤维 2.PAS反应显示 A 、RNA B 、DNA C、 多糖 D 、蛋白质 E 、脂肪

3.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可以定位 A 、多肽、蛋白质 B 、铁 C 、锌 D 、核酸 E 、铜

4.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是多少 A 、 2mm B、 0.2μm C 、 0.2ηm D 、 0.01 ηm E、 0.1ηm 本章重点

? 组织学、组织、嗜酸性、嗜碱性、中性的概念 ? 常用长度计量单位 ? HE染色法

第二章 上皮组织 (Epithelial Tissue)

细 胞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肌组织 神经组织

器官 系统 循环系统 免疫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内分泌系统 男、女生殖系统 大纲要求:

? 1.掌握上皮组织的特点、分类和几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关系。 ? 2.了解腺上皮和腺的概念。

? 3.掌握上皮细胞游离面、侧面和基底面特化结构的超微结构和功能意义。 概 述

1.结构特点:

细胞多,排列紧密,细胞外基质少。 无血管,有极性 游离面 基底面 侧面

2.分布特点:体表或衬于体内各种有腔器官的内表面。 3.分类

(1)被覆上皮(covering epithelium) (2)腺 上 皮(glandular epithelium) 4.功能

保护、吸收、分泌、排泄。 一.被覆上皮

(一)被覆上皮的类型和结构

被覆上皮

单层上皮 复层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单层立方上皮 复层柱状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 变移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单层鳞状上皮):表面观:细胞呈不规则形或多边形,核椭圆形,位于中央;边缘锯齿状或波浪状,互相嵌合。

垂直切面:细胞扁薄,胞质很少,含核部分略厚 分布:

1、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

2、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 3、其它:肺泡、肾小囊

2、单层立方上皮

表面观:六角形,多边形 垂直面:立方形,核圆,居中 分布:肾小管,甲状腺滤泡等处 3、单层柱状上皮

表面观:六角形,多角形

垂直面:柱状,核长圆形,位于基底部 分布:胃、肠、胆囊、子宫等器官。 吸收、分泌功能。

杯状细胞:高脚酒杯形,核深染,充满分泌颗粒, 颗粒中含有粘蛋白;润滑保护作用。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形态不同,高矮不一,核位置不在同一水平上,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上。 分布:呼吸道等。

5、复层扁平上皮(复层磷状上皮)

功能:保护作用,受损伤后修复能力很强 1)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最表层扁平细胞已退化,浅层细胞的核消失,胞质充满角蛋白,细胞干硬。 分布:皮肤表面

2)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浅层细胞有细胞核,角蛋白少

分布:衬贴在口腔、食管、阴道等腔面 6、复层柱状上皮

? 深层:一层或几层多边形细胞 ? 浅层:一层排列整齐的柱状细胞 ? 分布:眼睑结膜,男性尿道 7、变移上皮

特点:厚度和细胞形态可随所在器官的收缩和扩张状态而变化(收缩时上皮变厚,细胞层数变多,细胞变高; 扩张时上皮变薄,细胞层数变少,细胞变薄) 盖细胞

分布:排尿管道

二、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上皮细胞的游离面:微绒毛、纤毛

上皮细胞的侧面: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 上皮细胞的基底面: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 (一)上皮细胞的游离面

1、微绒毛(microvillus):D: 0.1μm 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LM:小肠上皮细胞游离面多见 ——纹状缘

EM:表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内有许多纵行微丝(肌动蛋白丝) 功能: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2、纤毛(cilium)(5~10um)(d=0.2um)

LM: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能力。 EM:中央有两条单独微管,周围有9组二联微管(9+2结构) (二).上皮细胞的侧面

屏障、粘着、固定、通讯作用

紧密连接 中间连接 桥粒 缝隙连接

(三)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1、基膜(basement membrane)

LM: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和复层扁平上皮的基膜较厚,可呈粉红色。 EM:基板-上皮细胞分泌,层粘连蛋白/IV型 胶原蛋白/硫酸肝素蛋白多糖

网板-成纤维C分泌,网状纤维+基质 功能:支持、连接、固着和物质交换。 2、质膜内褶

作用:扩大细胞基底面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3、半桥粒(hemidesmosome)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半桥粒为桥粒结构的一半. 作用: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上

三.腺上皮和腺 (glandular epithelium and gland)

腺上皮: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 (一).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

外分泌腺: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 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直接释放入血液 (二).外分泌腺的结构和分类

分泌部:腺细胞组成(腺泡),浆液性和粘液性细胞 导 管:与分泌部通连,由单层或复层上皮构成 小结 1.组织学

2.石蜡切片、HE染色方法及原理 3.嗜酸性、 嗜碱性、中性的概念 4.常用长度计量单位

5.上皮组织的特点、分类和几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关系。 6.上皮细胞游离面特化结构的超微结构和功能意义。

第三章 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CT )

大纲要求

1.掌握结缔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 2.掌握疏松结缔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一)结构特点

结缔组织与上皮组织的结构比较

? 细胞数量少,种类多; ? 细胞间质多;

? 细胞散在分布,无极性;

? 不直接与外环境接触—内环境组织 (二)分布特点:分布广泛 (三)分 类

固有CT 疏松CT

致密CT 脂肪组织 网状组织

血液、淋巴 软骨 骨

(四)功 能

连接,支持,保护,营养,防御。 (五)起 源

胚胎时期的间充质 间充质细胞 间充质

基质

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结构比较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细胞 多 少 细胞外基质 少 多 神级末梢 丰富 + 血管 - + 极性 + - 一、疏松CT (loose connective tissue) 特点:细胞种类较多,纤维较少,排列疏松.

疏 松 CT

细 胞 细胞外基质 1.成纤维细胞 胶原纤维 2.巨噬细胞 纤维 弹性纤维 3.浆细胞 网状纤维 4.肥大细胞 基质 5.脂肪细胞

6.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7.白细胞 一、疏松CT (一)细 胞

1.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LM:细胞扁平,多突起,呈星状,胞质弱嗜碱性. 胞核较大,色浅,核仁明显. EM: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合成纤维和基质 纤维细胞(Fibrocytes):功能静止的成纤维细胞

结构:胞体小,长梭形,嗜酸性、胞核小,色深。粗面内质网少,高尔基体不发达。

2.巨噬细胞(macrophage) LM:细胞形态多样,常伸出较长的伪足而形态不甚规则,胞质丰富, 嗜酸性,核较小,肾形或卵圆形,着色深.

EM:表面有许多皱褶、小泡和微绒毛,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和残余体,微丝、微管. 功能:

(1)变形运动和趋化性(细菌、炎症变性蛋白) (2)吞噬作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吞噬)

(3)抗原提呈作用(抗原肽 T淋巴C 免疫应答) (4)分泌作用 溶菌酶、补体 3.浆细胞(plasma cell)

LM:细胞卵圆形或圆形,胞质丰富,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核圆形,多偏于细胞一侧,染色质呈块状沿核膜内面呈辐射状排列.

EM: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蛋白体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来源:B淋巴细胞

功能: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简称Ig)即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4.肥大细胞(mast cell)

LM:细胞较大,圆形或卵圆形,核小而圆,胞质内充满嗜碱性颗粒。颗粒内含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肝素和组胺,胞质内有白三烯。 EM:颗粒大小不一,有膜包裹,圆或卵圆形。 作用:与变态反应有密切的关系 5.脂肪细胞(fat cell)

6.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undifferentiatedmesenchymal cell) 7.白细胞

(二)纤维(fiber)

1.胶原纤维(collagenous fiber)

LM:嗜酸性,着浅红色,纤维粗细不等,呈波浪形,相互交织。

EM:胶原原纤维构成,胶原原纤维显明暗交替的周期性横纹,横纹周期约64nm。 胶原纤维韧性大,抗拉力强。化学成分为I型、III型胶原蛋白。 2.弹性纤维(elastic fiber)

LM:HE标本中着色轻微, 纤维较细,分支交织,粗细不等,末端常卷曲. EM:

上:横断面 1.弹性蛋白 2.微原纤维 左:纵切面 1.弹性蛋白 2.胶原原纤维 3.微原纤维

4.成纤维细胞胞质突起

3.网状纤维(reticular fiber) (嗜银纤维)

光镜下见纤维细短,分枝多,交织成网. (三)基质(ground substance)

蛋 白 质

蛋白多糖

透明质酸 糖胺多糖 硫酸软骨素 硫酸角质素 硫酸肝素 纤维粘连蛋白: 三.致密结缔组织 不规则致密CT 规则致密CT

四.脂肪组织(adipose tissue) 五.网状组织(reticular tissue)

网状细胞 网状纤维 基 质 分布特点: 功 能: 本章重点

? 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 ? 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形态特点、分子构成和特性 ? 基质的分子构成和作用(分子筛概念) ? 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分类

第四章 血 液 blood

内容提要

1.熟悉血液的组成。

2.掌握血液有形成分的结构特点、功能和正常值。 概述:

5L 约占体重的7%。 血 浆: 55% 血细胞:红细胞

45%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plasma)

90%的水,余为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相当于纤维)]脂蛋白,酶,激素,维生素,无机盐,营养代谢物质. 血清(serum)

除不含纤维蛋白原外,其余成分与血浆相同。(相当于基质)

? 血像: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 血涂片的常用染色方法:Wright或Giemsa染色

血细胞分类和计数的正常值

血细胞 正常值 红细胞 男:(4.0~5.5)×1012/L 女:(3.5~5.0)× 1012/L 白细胞 (4.0~10)× 109/L 白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3% 嗜碱性粒细胞 0%~1% 单核细胞 3%~8% 淋巴细胞 25%~30%

血小板 (100~300) × 109/L 一、红细胞(erythrocyte)

1.结构:直径:7.5μm双凹的圆盘状结构,无核,无细胞器。 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 Hb:男性:120~150g/l 女性:110~140g/l

2.功能:结合与运输O2和CO2。

肺 器官组织 (O2分压高) (CO2分压高)

CO2+HbO2 HbCO2+O2

? 变形性:

当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

? 血型:

红细胞膜中有血型抗原A和/或血型抗原B,构成ABO血型抗原系统 A型-有血型抗原A B型-有血型抗原B

AB型-兼有血型抗原A和B O型-二种血型抗原均无

蛇毒、溶血性细菌、脂溶剂等,也能引起溶血

? 红细胞无任何细胞器,不能合成蛋白质和酶类(120天)。

?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细胞内残留部分核糖体(占

0.5~1.5%)。

网织红细胞

案例4-1

患儿,男性,8岁,偏食消瘦,面黄2个月就诊,母亲代诉;患儿近2个月来食欲下降,上学体力难撑,记忆力下降,易怒,体格检查:眼睑、口唇粘膜苍白,指甲扁平,无光泽,部分呈勺状。实验室检查:血涂片染色显示红细胞色浅,中央淡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3%,骨髓增生活跃;血红蛋白70g/L,血清铁、铁蛋白均降低,大便隐血试验阴性,肝、肾功能正常,经过加强营养,补充硫酸亚铁制剂1个月后各项指标恢复正常。 问题:1.你知道患儿得的什么病吗?

2.用组织学知识能解释上述症状和体征吗?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贫血是血液内成分低下,突出表现为红细胞数目减少(RBC低于4.0×1012/L)或Hb减低(Hb<100g/L,引起的原因很多,可以是原材料的缺乏(如营养不良,缺铁),长期慢性失血(月经过多,痔疮等),血液的再生障碍等等。贫血的原因一旦找到,需要尽快消除病因,如及时足量补充体内缺乏的物质(蛋白,铁等),治疗慢性病(痔疮手术等),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首先保证营养供给,防止营养性贫血的发生,维护大众的身体健康。 二、白细胞(leukocyte)

为有核的球形细胞,能作变形运动,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 白细胞分类

有粒白细胞 中性粒C 嗜酸性粒C 嗜碱性粒C

白细胞

无粒白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LM:

直 径:10~12μm

细胞核:杆状核或分叶 核,2~5叶 。

胞 质: 呈粉红色,含许多细小颗粒: 浅紫色嗜天青颗粒(溶酶体)

浅红色特殊颗粒

EM:

嗜天青颗粒:20%,体积较大 (0.6~0.7μm),含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和多种酸性水解酶。

特殊 颗 粒:80%,颗粒较小( 0.3~0.4μm ),内含吞噬素和溶菌酶等。 功 能

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

吞噬大量细菌 —— 死亡—— 脓细胞 结缔组织中可存活2~3d

2.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ic granulocyte) LM:

直 径:10~12μm

细胞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

细胞质:内含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紫蓝色。 EM:

颗粒: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胞质:白三烯 功能:

参与过敏反应,组织中可存活10~15d

3.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 LM:

直 径:10~15μm

细胞核:常为2叶,呈八字型。

细胞质: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溶酶体酶,芳基硫酸酯酶,组胺酶和阳离子蛋白。

EM:颗粒多呈椭圆形,内含方形或长方形结晶体。

功 能:变形运动和趋化性;分解组胺,灭活白三烯,抑制过敏反应;抗寄生虫。结缔组织中可存活8~12d

4.单核细胞(monocyte) LM:

直 径: 14~20μm

细胞核:核呈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故着色浅。 胞 质: 丰富,呈弱嗜碱性(灰蓝色),含有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溶酶体) 功能:进入CT或其它组织中,分化为巨噬细胞等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 5.淋巴细胞(lymphocyte) 细胞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

小淋巴细胞, 6~8μm(多见) 中淋巴细胞, 9~12μm

大淋巴细胞, 13~20μm(L组织) 小淋巴细胞

LM:核圆,一侧常有凹陷,染色质致密,呈块状,着色深。胞质很少,嗜碱性,染成蔚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

功 能:机体防御疾病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主要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分类

? T细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 产生于胸腺,占75%.参与细胞免疫.

? B细胞(bong marrow dependent lymphocyte) 产生于骨髓,占10~15%,参与体液免疫.

? 自然杀伤细胞(nutrue killer cell NK) 产生于骨髓,占10%,为中淋巴细胞.

为有核的球形细胞,能作变形运动,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 三、血小板(blood platelet) 为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胞质小块。

LM:直径:2~4μm,双凸圆盘状,无核。 颗粒区:中央,有蓝紫色血小板颗粒。 透明区:周边,浅蓝色。 功 能

1.参于止血和凝血

2.保护血管内皮,参与血管内皮修复。 小 结

? 血液的组成。

? 血液有形成分的结构特点、功能和正常值。 单项选择题

1.正常成年男性周围血液中红细胞数的 范围是

A.(3.5~5.0)×1012/L B.(4.0~5.5)×1012/L C.(4.0~10)×109/L

D.(100~300)×109/L E.120~150g/L

B 2.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 A. 50%~70% B. 0.5%~3% C. 0%~1% D. 3%~8% E. 25%~30%

多项选择题

1.嗜碱性粒细胞的嗜碱性颗粒中含 A.肝素

B.过氧化物酶

C.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D.组胺酶 E.组胺

2.中性粒细胞嗜天青颗粒中含 A.酸性磷酸酶 B.碱性磷酸酶 C.过氧化物酶 D.溶菌酶 E.吞噬素

AC

第五章 软骨和骨

大纲要求

1.了解软骨组织的基本结构及分类。 2.熟悉骨组织和长骨的结构。 3.了解骨发生的一般过程。 一、软骨(cartilage)

软骨细胞

软骨组织 无定形基质 组成: 软骨基质

软骨膜 纤维

根据纤维成分: 透明软骨 弹性软骨 纤维软骨 (一) 透明软骨(hyalinecartilage) 分布:肋软骨、关节软骨、呼吸道软骨 (1)软骨细胞(chondrocyte)

LM:胞质弱嗜碱性,核小,扁圆形,位于软骨陷窝(cartilage lacunae)

C

ACE 周边:细胞较幼稚,体 积小,呈扁椭圆 形,单个分布。

中央:细胞接近圆形, 2~8个成群分布同源细胞群(isogenous group) EM: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2)软骨基质(cartilage matrix) 软骨细胞分泌 1)无定形基质:

蛋白多糖

(分子筛)

呈凝胶状,

软骨囊(cartilage capsule) 2)纤维:胶原原纤维

(3)软骨膜(perichondrium) 外层:胶原F 内层:细胞

骨祖细胞(osteoprogenitor cell) (二) 纤维软骨(fibrous cartilage) 分布:椎间盘、耻骨联合、关节盘等处。

较小而少,基质较少,大量平行或交叉排列的胶原纤维束,故韧性强大。 (三)弹性软骨(elastic cartilage) 分布:耳廓、咽喉、会厌等。 弹性纤维

(四)软骨的生长方式

1.附加性生长:软骨膜下生长(终身) 骨祖细胞 成软骨细胞 软骨细胞 2.间质性生长:软骨内生长(幼稚时期) 软骨细胞 生长、分裂增殖 软骨基质 二、骨(bone) 骨组织 骨髓 骨膜

(一)骨组织(osseous tissue) 细胞

细胞外基质:骨盐沉积 1.骨基质(bone matrix):(骨质) 胶原纤维(90%)

有机成分:无定形基质

无机成分:骨盐(bone salt),占干骨重量65%,羟基磷灰石结晶,呈细针状 类骨质(osteoid):无骨盐沉积

骨板(bone lamella)——骨质的基本结构形式

松质骨(spongy bone):长骨骨骺、扁骨板障、短骨中心 密质骨(compact bone):长骨骨干、扁骨和短骨表层

三种肌组织比较

骨骼肌 心肌 平滑肌

C 形 态 粗长圆柱形 短圆柱形 细长梭形 有分枝

C 核 椭圆形,多, 椭圆形,1个 椭圆形,

位于C边缘 偶见双核, 1个,位于 位于C中央 C中央 横 纹 有,明显 闰 盘 无 肌原纤维 明 显 横 小 管 有,位AI带 交界处。

肌 浆 网 发达,三联体 分 布 附于骨骼

单项选择题 1.肌节是由

A. I带+A带组成

B. 1/2A带+I带+1/2A带组成 C. A带+A带组成 D. 1/2I带+A带组成

E. 1/2 I带+A带+1/2 I带组成

2.骨骼肌纤维三联体的结构是

A. 由一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构成 B. 由两条横小管及其中间终池构成 C. 由两条纵小管及其中间终池构成 D. 由一条横小管和一个终池构成 E. 由两条纵小管和一条横小管构成

3.心肌闰盘处有

A. 中间连接、桥粒、紧密连接 B. 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 C. 紧密连接、桥粒、缝隙连接 D. 连接复合体、缝隙连接

E. 连接复合体、桥粒、紧密连接

有,不明显 有,位Z线水平 不 明 显 有,位Z线水平 不发达,二联体 心壁/大血管壁 无 无 无 无 发育较差 消化/呼吸

及血管壁

4.人骨骼肌内横小管的位置在 A. 明、暗带交界处 B. 相当于Z线部位 C. 相当于M线部位 D. H带的两侧 E. Z线两侧

小 结

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种肌组织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及其功能。

第七章 神经组织(nervous tissue)

大纲要求

1.掌握神经元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2.掌握突触的概念,化学性突触的超微结构、类型和功能。 3.熟悉神经胶质细胞的类型、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4.掌握神经纤维的结构和类型,了解神经的概念。 5.了解神经末梢的类型、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概 述

神经组织:

是神经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 组 成:

神经细胞(Nerve cell):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单位。有接受刺激,整合信息,传导冲动能力,某些神经元具有内分泌功能。

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l cell):对神经细胞起支持,营养,保护和绝缘等作用。 (隔离神经元,保持神经专一性。) 一、神经元(neuron)

(200多种细胞中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可产生动作】:神经元,肌细胞,腺细胞) (一)神经元的结构

1.胞体:是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其形态、大小各异。 细胞膜:可兴奋膜,可接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 细胞核:一个,大而圆,居中,着色浅,核仁清晰。 细胞质:尼氏体,神经原纤维。

(1)尼氏体:又称嗜染质(nissl body)(一般只看到核) LM:嗜碱性,斑块状或细颗粒状,位于胞体和树突内.

EM:发达的RER(粗面内质网,一般嗜碱性,染成蓝紫色)和游离核糖体. 功能:合成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及肽类的神经调质.

(神经递质:肽类、胆碱类、氨基酸类,小分子物质;神经调质:一般为肽类,能增强或减弱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反应,起调节作用。) (2)神经原纤维(neurofibril):

LM:银染显示为棕黑色细丝,交错排列成网,位于胞体和突起. EM:神经丝和微管.

功能:构成细胞骨架;物质运输.

2.突起

树 突(dendrite): 1~多个,呈树枝状,有树突棘.内含尼氏体及神经原纤维。 功能: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

轴 突(axon): 1个,细长,无尼氏体,有神经原纤维。轴丘,轴膜,轴质。

功能:传导神经冲动。 (二)神经元的分类

? 按神经元突起数量分类:多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

双假单

? 按神经元轴突的长短:GolgiⅠ型神经元和GolgiⅡ型神经元 ? 按神经元功能分类: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 按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分类:

胆碱能神经元;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胺能神经元;氨基酸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 二、突触(synapse)

概念: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是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实现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

分类: 化学突触:神经递质为媒介 电突触:(缝隙连接)

化学性突触

突触前成分:球状膨大的轴突终末 ,突触小体.

突触前膜:

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 表面—突触素

少量线粒体,微丝,微管

突触间隙:宽15~30nm.

突触后成分:突触后膜:有相应的神经递质受体及离子通道.

信息是如何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 神经冲动轴膜轴突终末 前膜上Ca2+通道开放突触素磷酸化小泡内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后膜中受体与特异性神经递质结合 突触后神经元出现兴奋或抑制

三、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l cell)

星形胶质细胞:纤维性 原浆性

中枢神经系统 突胶质细胞:构成神经纤维的髓鞘。 小胶质细胞:吞噬作用。 室管膜细胞:

周围神经系统 施万细胞 (Schwann cell):构成神经纤维的髓鞘。 卫星细胞: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jz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