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萜类与挥发油

更新时间:2024-05-14 17: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六章

一、选择题

萜类与挥发油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单萜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数为( )

A.10个 B.15个 C.5个 D.20个 E.25个

2.挥发油中的萜类化合物主要是( )

A.二萜类 B.二倍半萜类 C.单萜和倍半萜类 D.小分子脂肪族化合物 E.挥发性生物碱 3.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 )

A.游离的萜类化合物 B.与糖结合成苷的萜类化合物 C.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 D.皂苷类化合物

E.单糖类化合物

4.可(或易)溶于水及乙醇,难(或不)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 )

A.游离的单萜类化合物 B.游离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C.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 D.游离的二萜类化合物 E.大分子脂肪族化合物

5.通常以树脂、苦味质、植物醇等为存在形式的萜类化合物为( )

A.单萜 B.二萜 C.倍半萜 D.二倍半萜 E.三萜

6.即能溶解游离的萜类化合物,又能溶解萜苷类化合物的溶剂是( )

A.乙醇 B.水 C.氯仿 D.苯 E.石油醚 7.非含氧的开链萜烯分子符合下列哪项通式( )

A.(C8H5)n B.(C5H8)n C.(5C8H)n D.(C5H5)n E.(C8H8)n

8.二萜类化合物具有( )

A.两个异戊二烯单元 B.三个异戊二烯单元 C.有四个异戊二烯单元 D.五个异戊二烯单元 E.六个异戊二烯单元

CH39. 属于( )

A.开链单萜 B.单环单萜

C.双环单萜 D.双环倍半萜 E.异戊二烯

H3CCH310.能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合物是( )

A.具有双键、羰基的化合物 B.具有醇羟基的化合物 C.具有醚键的化合物 D.具有酯键的化合物 E.具有酚羟基的化合物

11.组成挥发油的芳香族化合物大多属于( )

A.苯丙素衍生物 B.桂皮酸类化合物 C.水杨酸类化合物 D.色原酮类化合物 E.丁香酚

12.挥发油如果具有颜色,往往是由于油中存在( )

A.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 B.薁类化合物或色素 C.小分子脂肪族化合物 D.苯丙素类化合物 E.双环单萜类化合物

13.组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 )

A.脂肪族化合物 B.芳香族化合物

C.单萜、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 D.某些含硫和含氮的化合物 E.三萜类化合物

14.组成挥发油的芳香族化合物大多具有( )

A.6C—3C的基本碳架 B.异戊二烯的基本单元

C.内酯结构 D.色原酮的基本母核 E.6C—3C—6C的基本碳架

15.鉴别挥发油时,一般先测的物理常数为( )

A.相对密度 B.旋光度 C.折光率 D.比重 E.沸点

16.区别油脂和挥发油,一般可采用( )

A.升华试验 B.挥发性试验 C.泡沫试验 D.溶血试验 E.沉淀反应

17.在含氧单萜中,沸点随功能基极性不同而增大的顺序应为( )

A.醚<酮<醛<醇<羧酸 B.酮<醚<醛<醇<羧酸 C.醛<醚<酮<醇<羧酸 D.羧酸<醚<酮<醛<醇 E.醇<羧酸<醚<醛<酮

18.溶剂提取法提取挥发油,一般使用的溶剂为( )

A.乙醇 B.石油醚 C.醋酸乙酯 D.酸性水溶液 E.碱性水溶液

19.如果挥发油中既含有萜烯类,又含有萜的含氧衍生物,在用薄层色谱展开时,常常采用( )

A.上行展开 B.下行展开 C.径向展开

D.单向二次展开 E.单向多次展开

20.水蒸汽蒸馏法能用于下列除哪项化合物以外的的提取( )

A.挥发油 B.挥发性生物碱 C.小分子游离香豆素 D.小分子游离苯醌类 E.生物碱的盐

21.利用亚硫酸氢钠加成反应分离挥发油中羰基类化合物,要求的反应条件是( )

A.低温长时间振摇 B.低温短时间振摇

C.高温短时间振摇 D.低温下振摇,与时间无关 E.短时间振摇,与温度无关

22.在硝酸银薄层色谱中,影响化合物与银离子形成л-络合物稳定性的因素不包括( )

A.双键的数目 B.双键的位置 C.双键的顺反异构 D.双键的有无 E.含氧官能团的种类

23.挥发油不具有的通性有( )

A.特殊气味 B. 挥发性 C. 几乎不溶于水

D. 稳定性 E. 具有一定的物理常数

24.分离挥发油中的羰基成分,常采用的试剂为( )

A. 亚硫酸氢钠试剂 B. 三氯化铁试剂 C. 2%高锰酸钾溶液 D. 异羟肟酸铁试剂 E. 香草醛浓硫酸试剂

25.采用薄层色谱检识挥发油,为了能使含氧化合物及不含氧化合物较好地展开,且被分离成分排列成一条直线,应选择的展开方式为( )

A. 径向展开 B. 上行展开 C. 下行展开

D. 双向二次展开 E. 单向二次展开 26. 挥发油薄层色谱后,一般情况下选择的显色剂是( )

A. 三氯化铁试剂 B. 香草醛-浓硫酸试剂 C. 高锰酸钾溶液 D. 异羟肟酸铁试剂 E. 2,4-二硝基苯肼试剂 27.具有挥发性的化合物( )

A. 紫杉醇 B. 穿心莲内酯 C. 龙胆苦苷 D. 薄荷醇 E. 银杏内酯 28.苷元具有半缩醛结构的是( )

A.强心苷 B.三萜皂苷 C.甾体皂苷 D. 环稀醚萜苷 E. 蒽醌苷 29.卓酚酮不具有的性质是( )

A.酸性强于酚类 B.酸性弱于羧酸类 C.溶于60~70%硫酸 D.与铜离子生成绿色结晶 E.多具抗菌活性,但有毒性

30.奥类所不具有的性质是( )

A.与FeCl3呈色 B.能溶于60%硫酸 C.与5%溴/CHCl3呈色 D.呈现蓝色、紫色或绿色 E.能溶于石油醚

31.具有抗疟作用的倍半萜内酯是( )

A.莪术醇 B.莪术二酮 C.马桑毒素 D.青蒿素 E.紫杉醇

32.CO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挥发油的优点不包括( )

A.提取效率高 B.没有污染 C.较常规提取方法成本低、设备简便 D.可用于提取性质不稳定的挥发油 E.缩短提取流程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萜类化合物的分类依据不是( )( )( )( )( )

A.分子中含有的异戊二烯单位数 B.氮原子的结合状态

C.分子中是否具有6C—3C骨架 D.结构中有无碳环及碳环的数量 E.含氧官能团的种类

2.一般具有挥发性的成分是( )( )( )( )( )

A.二萜类 B.单萜类 C.倍半萜类

D.三萜苷类 E.二萜内酯类

3.萜苷类化合物提取、纯化常采用的方法有( )( )( )( )( )

A.溶剂法 B.活性炭吸附法 C.大孔树脂吸附法 D.水蒸汽蒸馏法 E.升华法

4.非苷萜类化合物的提取溶剂可选用( )( )( )( )( )

A.酸性水溶液 B.碱性水溶液 C.乙醇 D.氯仿 E.甲醇

5.能利用加成反应进行分离、纯化的有( )( )( )( )( )

A.具有双键的萜类化合物 B.具有醇羟基的萜类化合物 C.具有羰基的萜类化合物 D.具有醚键的萜类化合物 E.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化合物

6.在萜类化合物的分离中,可利用的特殊官能团有( )( )( )( )( )

A.内酯键 B.双键 C.羰基

D.碱性基团 E.酸性基团

7.碱溶酸沉法适用于分离( )( )( )( )( )

A.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化合物与不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化合物 B.具有内酯键的萜苷类化合物与不具有内酯键的萜苷类化合物 C.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化合物与不具有内酯键的萜苷类化合物

D.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化合物与不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及其它化合物 E.具有羰基的萜类化合物与不具有羰基的萜类化合物 8.属于单萜类化合物的是( )( )( )( )( )

A. 3 B. C. CH 3

H3CCH3CH2OHCH2OHOOOGLUOCHOHD. E.

H3COCH3OH3CCH3CH3CH39.不属于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的为( )( )( )( )( )

A. B. C H C.

3OHH3C

OOCH2OHOGLUOH3CH3CCH3 D. O O E.

H3CR1OOOHOOOHR2R3CH3CH3CH3HCH3OCH3OOCH310.萜类化合物在硅胶色谱柱上,用石油醚-醋酸乙酯梯度洗脱时,洗脱规律为( )( )( )( )( )

A.化合物的极性越大,洗脱速度越快 B.化合物的极性越大,洗脱速度越慢 C.化合物的极性越小,洗脱速度越快 D.化合物的极性越小,洗脱速度越慢 E.化合物的极性与洗脱速度无关

11.挥发油中脂肪族、芳香族和萜类的含氧衍生物包括( )( )( )( )( )

A.醇、酚 B.醚 C.醛酮 D.酸 E.酯和内酯

12.常用于分离、鉴定挥发油的色谱法为( )( )( )( )( )

1.BCDE 2.BC 3.ABC 4.CDE 5.AC 6.ABCDE 7.AD 8.ABCDE 9.BCDE 10.BC 11.ABCDE 12.ABC 13.ACD 14.ABCD 15.AC 16.ABDE 17.BCD 18.ABCDE 19.ABCD 20.ABCDE 21.BCDE 22.ABCE 23.ABD 二、名词解释

1.是一类结构多变,数量很大,生物活性广泛的一大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份。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可以看作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但从生源的观点看,甲戊二羟酸(mevalonic acid, MVA)才是萜类化合物真正的基本单元。

2.挥发油(Volatile oils)又称精油(essential oils),是一类难溶于水、可随水蒸气蒸馏、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混合物。

3.精油:是一类难溶于水、可随水蒸气蒸馏、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混合物。 4.SF/SFE:

超临界流体(SF):处于临界度(Tc),临界压力(Pc)以上的流体。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利用一种物质在超临界区域形成的流体进行提取的方法称为超临界流体萃取。

5.挥发油在常温下为透明液体,低温时某些挥发油中含量高的主要成分可析出结晶,这种析出物习称为脑。

三、填空题

1.液,挥发性,极,增高。 2.氧,抗疟疾。 3.强,弱。

4.异戊二烯,(C5H8)n 5.植物,油状液体。 6. 异戊二烯,20。 7.脑,薄荷脑。

8.Girard T(P) ,邻苯二甲酸酐。 9.半缩醛。 10.挥发油。

四、鉴别题

1. A 溶于氯仿 不显色 B 5%Br2/氯仿 蓝、紫或绿色

或二甲氨基苯甲醛 不显色

浓硫酸 红或紫色

2.分别取a、b的乙醇溶液少许,加铜盐溶液有绿色结晶(或者加铁盐溶液有赤色结晶)的是B,无上述现象的是A。

3.分别取a、b的乙醇溶液少许,加铜盐溶液有绿色结晶(或者加铁盐溶液有赤色结晶)的是a,无上述现象的是b。

五、分析比较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1.Rf大→小排列顺序:D>E>B>A>C

理由:硅胶TLC是极性吸附,极性大的吸附牢,Rf大,反之Rf小,上述化合物的极性大小排序是:C>A>B>E >D,所以,Rf大→小排列顺序:D>E>B>A>C。

2.洗脱先后顺序为 A > B > C

理由:采用硝酸银柱色谱分离,双键数目相同时,比较空间位阻的影响。A是反式双键较顺式双键空间位阻大吸附力弱于B,C有末端双键因为空间位阻最小,较非末端双键吸附牢,最后洗脱;所以洗脱先→后顺序依次为A→B→C。

3.洗脱先后顺序为 a > b > c 理由:b、c双键多、吸附力>a双键少、吸附力 c为环外双键吸附力>b环内双键吸附力 六、完成下列反应 1.

OHOOOOSO3NaNaSO3 + H2SO4 HOCH2OHHO

CH2OH

2.

Cl冰 醋 酸 + 2HClCl

七、问答题

1.分类依据是根据分子中包含异戊二烯的单元数进行的。将含有两个异戊二烯单元的称为单萜;含有三个异戊二烯单元的称为倍半萜;含有四个异戊二烯单元的称为二萜;含有五个异戊二烯单元的称为二倍半萜;含有六个异戊二烯单元的称为三萜,依次类推。并根据各萜类分子中具有碳环数目的有无和多少,进一步分为链萜、单环萜、双环萜、三环萜、四环萜等。

2.水蒸气蒸馏液中的油水混合物不易分离时,则可将饱和盐水(如硫酸钠、氯化钠水溶液)加入其中,利用盐析作用促使油水的分离,或在盐析的同时用低沸点有机溶剂(如乙醚)作两相溶剂萃取以萃出挥发油,然后蒸馏回收有机溶剂即可得到挥发油。

3.单向二次展开先用极性稍强的展开剂进行第一次展层,当展开剂展至薄层板的一半

距离时停止,立即挥去薄层板上的溶剂。此时挥发油中极性较大的成分被分离展开,再改换极性较小的展开剂作第二次展层,极性较小的成分则被展开到终端,从而可使极性小的成分更好地分离展开,达到在一块薄层板上实现极性大小不同的多种成分都得到较好分离的目的。

4.可用于挥发油检识的性质有:挥发性、气味、比重、比旋度、折光率等。

5.挥发油各类成分的沸点随结构变化的规律为:含氧单萜的沸点大于单萜,在单萜中,沸点随分子中双键数目的增多而增高,一般三烯〉二烯〉一烯;在含氧单萜中,沸点随功能基极性增大而升高,醚〈酮〈醛〈 醇〈 羧酸,酯的沸点比相应的醇沸点高(分子量大的原因);含氧倍半萜与含氧单萜分子结构相差5个碳原子,沸点更高。

6.测定相对密度大于1.0的挥发油,也可在相对密度小于1.0的测定器中进行。关键是在加热前,预先加入1ml二甲苯于测定器内,然后再进行水蒸气蒸馏,使蒸出的相对密度大于1.0的挥发油溶于二甲苯中。由于二甲苯的相对密度为0.8969,一般能使挥发油与二甲苯的混合溶液浮于水面.在计算挥发油的含量时,扣除加入二甲苯的体积即可。

八、提取分离题

1.(1)

药材粉末

水蒸气蒸馏

蒸馏液 水煎液 药渣 ( E ) 浓缩,加4倍量乙醇、过滤

沉淀 滤液 (B ) 回收乙醇,通过聚酰胺柱分别用水,

含水乙醇梯度洗脱 水洗液 稀醇洗脱液 较浓醇洗脱液

水饱和 ( D ) ( A )

正丁醇萃取

水层 正丁醇层 ( C )

(2)水蒸气蒸馏: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

加4倍量乙醇:水提醇沉法分离多糖

通过聚酰胺柱:用聚酰胺色谱法分离黄酮苷及苷元 正丁醇萃取:皂苷提取通法 2.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上述化合物的苷元结构类型并给苷元碳原子标号 五环三萜中的齐墩果烷型

(2)若使化合物C只水解28位糖而不水解3位糖应采用哪种水解方法? 采用碱性条件下水解

(3)比较上述5种化合物在硅胶柱层析时,以氯仿-甲醇-水(65:35:5)洗脱,指出洗脱出柱的先后顺序

先后顺序为E>D>A>B>C

(4)归属化合物D的C3 、C12 、C25 、C28的13C-NMR信号

15.4 ppm(C25 ), 78.9 ppm( C3 ), 122.8 ppm(C12 ),180.2ppm( C28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4z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