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答案汇总

更新时间:2024-03-25 16: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学知与行》练习题以及参考答案

单选题

(B)体现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C.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C)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C)为保护中华文化之根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A、曾国藩B、李鸿章C、张之洞D、林则徐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D)”]。A、不逾矩B、谨而信C、不贰过D、思无邪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出自(D)。A、《论语·乡党》B、《论语·先进》C、《论语·子罕》D、《论语·泰伯》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D)。A、《孟子·梁惠王上》B、《孟子·滕文公下》C、《孟子·离娄下》D、《孟子·尽心下》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出自(A)。A、《尚书·太甲中》B、《孟子·滕文公下》C、《论语·子张》D、《孟子·尽心下》 [往者不可谏,(B)。]A、切问而近思B、来者犹可追C、来者不可举D、道听而途说 [孝弟也者,其为(A)之本与。A、仁B、义C、礼D、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B)。”。A、光阴如梭B、不舍昼夜C、光阴如晦D、不曾停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A.《论语》B.《学记》C.《四书集注》D.《孟子》 “不迁怒、不贰过”出自(A)。A、《论语》B、《孟子》C、《大学》D、《中庸》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

的(C)的关系。A.教与学B.师与生C.学与思、学与行D.行与知

“传道受业解惑”的“业”指(C)A.事业B.学业C.古人“六艺”之业D.专业知识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A)。A、《论语》B、《孟子》C、《大学》D、《中庸》

“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朱

子语类》提倡读书比较好的方法是(B)A.广闻博览B.熟读精思C.多方汲取D.反复思考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中,弟是指(D)。A、敬爱父母B、敬爱师长C、友爱弟弟D、敬爱兄长 “东施效颦”的故事出自(D)。A、《战国策》B、《孟子》C、《道德经》D、《庄子》

“苟非本心之乐为,强之而不能以终日”语出(A)A.《习性诸论》B.《书院》C.《尚书引义》D.《四书训义》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此话

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B)A.专心致志B.磨练意志C.持之以恒D.深造自得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

指的是(B)A官府B.学校C.家庭D.社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出自(A)。A、《庄子·渔父》B、《庄子·天下篇》C、《庄子·杂篇》D、《庄子·秋水》

“君子不器”的含义是(B)。A、君子不应被器重B、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有单一功能C、君子应当被器重D、君子不是器皿,不是摆设 “立大学以教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中的“庠序”是指什么?(C)A.公园B.医院C.学校D.监狱 “吕端大事不糊涂”典出(C)。A、宋太祖B、宋高祖C、宋太宗D、宋江

“吕端大事不糊涂”中的吕端为(C)时期宰相。A、东晋B、西晋C、北宋D、南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D)A.教育思想B.学术思想C.等级观念D.民本思想 “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出自(A)。A、石涛B、郑板桥C、唐寅D、朱耷

“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中,啮雪是指(A)。A、精神上的超升B、技法上的精进C、人格上的完善D、意念上的执着 “强勉行道”的“行道”指什么?(C)A.行动B.替天行道C.践行圣人的学说或道理D.人行横道

“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出自以下哪篇?(D)A.《三字经》B.《百家姓》C.《千字文》D.《对贤良策》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意思是(C)A.人生很平静,这是上天注定的B.人生没有大起大落C.人出生没有情欲,这是天赋予的本性D.人

生的情欲是由上天注定的

“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出自(A)。A、程颐B、孔子C、程顾D、朱熹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说的是(B)的典故。A、秦穆公B、楚庄王C、齐桓公D、晋文公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A)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择其好者而从之,其不好者而改之。C.选其善者而跟

之,其不善者而更之。D.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岁寒三友”,除了松、梅,另外一种是(B)A.柏B.竹C.桧D.杉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中,北辰是指(C)。A、北斗星B、北方的星空C、北极星D、北方的星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B)A.《学记》B.《论语》C.《四书集注》D.《孟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A)A.《论语》B.《荀子》C.《春秋》D.《中庸》 “吾日三省吾身”出自(C)。A、孔子B、孟子C、曾子D、荀子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B)的知行理论。A.梁启超B.王夫之C.谭嗣同D.黄宗羲

“修身,齐家,安天下”出自于以下哪一部经典?(C)A.《论语》B.《中庸》C.《大学》D.《孟子》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出自:(C)A.《孝经》B.《诗经》C.《论语》D.《千字文》 “学而优则仕”概括了(A)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揭示了(B)规律。A.教育B.学习成败C.道德教育D.人的成长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C)。A.中立B.平庸C.中和D.保守

《大学》和《中庸》是(C)中的两篇。A、《论语》B、《孟子》C、《礼记》D、《国风》 《大学》篇中“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A)。A.亲民B.治民C.为民D.富民 《韩非子》是一部(A)学巨著。A、政治B、经济C、文化D、社会

《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A)。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

《论语·泰伯》有言:兴于、立于、成于。(D)A、乐、礼、诗B、诗、乐、礼C、礼、乐、诗D、诗、礼、乐 《孟子》一书在(C)时正式被列为“经”。A、东汉B、西汉C、北宋D、南宋

《诗》曰:“夙夜匪解。”是什么意思?(B)A.从早到晚都在解题。B.从早到晚都不懈怠。C.早出晚归D.早上和晚上都没有时间。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原与《D》并称“六经”。A、《论语》B、《道德经》C、《国风》D、《乐经》 《学记》用(D)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D.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家教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A)A.家教规范B处世哲学

C.集大成之作D.家庭教科书

《中庸》认为人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称为“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

的发扬,称为“道问学”。这两条途径是(A)。A.相依并进,相辅相成B.相矛盾C.相中和D.相抑制

《庄子》名句“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中,“指”的意思为(C)。A、指导B、手指C、油脂D、旨在 《庄子》中“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权”是指(B)。A、权利B、变通C、权力D、特权

《庄子·德充符》中,与孔子门徒一样多的人是(A)。A、王骀B、王充C、常季D、子由 《庄子·说剑》中,庄子向(B)说剑。A、赵平王B、赵文王C、宋平王D、宋襄王 成语“仁者无敌”出自(A)。A、《孟子》B、《论语》C、《中庸》D、《战国策》

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B)是儒家的代表人物。A.墨子B.孔子C.韩非D.老子 典故“五十步笑百步”出自(A)。A、《孟子》B、《论语》C、《中庸》D、《战国策》

二十四史中“前四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和(D)A.左传B.春秋C.汉纪D.三国志

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A)A.有教无类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古人认为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B)A.安详B.怨恨C.愤懑D.欢快 顾炎武和(C)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A.王夫之B.梁启超C.黄宗羲D.康有为

韩非的思想博大精深,涉猎广泛,但其核心思想是(A)。A、政治B、经济C、文化D、社会 韩非的思想渊源颇多,其中最为突出的是(B)家思想。A、儒B、道C、法D、墨

韩非认为不同时代拥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上古时期主要是(A)。A、道德B、智谋C、气力D、法制 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是(B)。A、社会进化论B、人性论C、治国论D、宿命论 韩非子的学术思想服务的对象是(C)。A、农民B、商人C、帝王D、军队

韩非子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这个后来被称作是心理学上的(C)。A、挫折反应B、晕轮效应C、补偿反应D、门面效应 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B)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 黄宗羲是(C)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A.明朝B.清朝C.明末清初D.元末明初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

上之风,必偃。”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B)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

将韩非子“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称作是心理学上的补偿反应的人是(C)。A、茅盾B、鲁迅C、钱钟书D、巴金 蒋琬是三国时期(B)的名臣。A、魏国B、蜀国C、吴国D、晋国

孔子非常喜欢《B》,甚至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A、诗B、易C、书D、乐

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A)A.礼、乐、射、御、书、数B.《诗》《书》《礼》《乐》《易》《春秋》C.文法、

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孔子是春秋时(A)国人。A、鲁B、齐C、燕D、韩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D)。A、忍B、仁C、和D、恕

孔子说的“不迁怒、不贰过”,是指哪个弟子?(B)。A、子贡B、颜回C、子路D、子由 孔子在(B)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

乐宜适中,乐强调过分了就会(B)A.使人疏离不相亲B.使人随便放浪C.协和感情D.使人平和安静

林语堂在其1937年版的《C》中,把中庸生活作为一种生活的最高典型而大加称赞。A、人生的境界B、论语译注C、生活的艺术D、求知

的渴望

马援之女“马皇后”为(A)的皇后。A、汉明帝B、汉武帝C、光武帝D、汉章帝

孟子的“(A)”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A、性善论B、性恶论C、人性自利D、仁的思想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发展为(C)学说。A、法治B、人治C、仁政D、德政 孟子认为(A)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B)A.智之端B.仁之端C.义之端D.礼之端

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A)A.是非之心B.进退之心C.悲喜之心D.善恶之心 孟子认为有无(B)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A、知识B、先天善良本性C、才能D、财富 孟子以(B)为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A.人性恶B.人性善C.人性无善恶D.人性有善恶 孟子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B)。A、子由B、子思C、子路D、孔融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C)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

节D.因材施教

秦相李斯是韩非子的(B)。A、老师B、同学C、学生D、没有关系

认为“寓言成为一种文艺,是从庄子开始的”人是(B)A、郭沫若B、闻一多C、刘心武D、茅盾 儒家以(A)为人生追求的目标。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经世致用C、博古通今D、经邦济世 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 司马相如为(C)时人。A、春秋B、战国C、西汉D、东汉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A)治天下”的名言。A.《论语》B.《荀子》C.《孟子》D.《韩非子》

宋代理学家把(A)、《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作为《四书》。A.《中庸》B.《三字经》C.《弟子规》D.《诗经》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揠苗助

长”的寓言说明了(C)的重要性。A.巩固性B.启发性C.循序渐进D.因材施教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A)。A.谦B.律C.醒D.查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A)也。A.必慎其独B.必慎其慎C.必独其慎D.必独其独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A),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A.倍B.众C.广D.出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C)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A.奋第B.奋弃C.忿

惕D.负第

汤之《盘铭》曰:“(A),日日新,又日新。”A.苟日新B.近日新C.今日新D.再日新 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C)A.道B.教C.性D.义

王夫之被世人称为(A)A.船山先生B.梨洲先生C.亭林先生D.余姚居士

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D)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

德实践相统一

下列不属于法家的代表性人物的有(D)。A、韩非子B、商鞅C、申不害D、太子丹 下列孟子认为最为重要的是(C)。A、君主B、军队C、人民D、社稷

下列名言属于孔子说的是(A)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C.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D)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C.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D)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性相

近也,习相远也。

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C)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C.善民心,易风俗D.提升国家形象 先王治乐的原因是(A)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B.教人民欣赏音乐C.给人民带来快乐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 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B)A.行愈远B.思愈远C.行愈高D.教愈好

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他提出了(C)的思维方法。A.注重“积”“渐”B.闻、

见、知、行结合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D.“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荀子是韩非子的(A)。A、老师B、同学C、学生D、没有关系

颜之推认为培养的人应该具有“应世经务”的能力,这种人是指(D)A.清谈家B.章句博士C.状元D.服务国家的统治人才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B)。A.义B.仁C.礼D.智

犹太人世代相传的箴言是:(A)是最可靠的财富。A、知识B、道德C、权力D、宗教 有子曰:“(B)之用,和为贵”。A、仁B、礼C、信D、勇

在《鲁迅与庄子》中对庄子进行高度赞扬的作家是(A)。A、郭沫若B、瞿秋白C、刘心武D、茅盾 在法家中,商鞅重视的思想是(B)。A、术B、法C、势D、说 在法家中,申不害重视的思想是(A)。A、术B、法C、势D、说 在法家中,慎到重视的思想是(C)。A、术B、法C、势D、说

在汉明帝的马皇后之言行上,我们看到了(C)。A、私欲B、偏爱C、无私的爱D、暴戾

在教育的基本方法上,孔子主张(B)。A、三人行,必有我师B、因材施教C、文、行、忠、信D、好为人师 在其妻死后能“鼓盆而歌”的人是(C)。A、孟子B、老子C、庄子D、韩非子

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A)A.王夫之B.梁启超C.顾炎武D.黄宗羲 在知与行的认知上,王夫之的观点是(C)A.行先知后,知行并进B.知先行后C.知行合一D.知行分离 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A)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朱熹认为,最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是(C)A.明人伦B.明确伦理纲常C.居敬D.反省 庄子认为人生最大的悲哀是(C)。A、失宠B、失窃C、失志D、死亡

庄子云:“无迁令,无劝成,过度无益。”其中无迁令是指(A)。A、改变法令B、无法下达命令C、执行命令而不改变D、勉强下达命令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A)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 子曰:“(A)之为德也,其至矣乎!”。A、中庸B、仁义C、忠孝D、孝弟 子曰:“好学近乎(C)”。A.仁B.智C.知D.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B)的教学方法。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启发诱导

D.有教无类

自天子以至于(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A.庶人B.众人C.草民D.庶民

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B)A.朱熹B.王阳明C.韩非子D.黄宗羲 多选题

“花中四君子”指(ABCD)A梅B竹C兰D菊。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韩愈《进学解》)也就是说“勤”要做到(BCD)

A.善于思考B.手勤C.口勤D.脑勤

“六书”指汉字六种造字方法,除了象形、指事,还包括:(ABCD)A会意B形声C转注D假借 “损者三友”是指(BCD)。A、友酒肉B、友便辟C、友善柔D、友便佞 “益者三友”是指(ACD)。A、友直B、友善柔C、友多闻D、友谅 《大学》强调的是(ABCD)的统一。A.知B.情C.意D.行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ABC)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值得今人借鉴。A、态度B、目的C、方法D、价值 《论语·颜渊》中强调违反礼法不要做的事有(ABCD)。A、视B、听C、言D、动

《孟子》一书是孟子和其弟子(CD)等人共同完成的。A、子路B、子由C、公孙丑D、万章 《战国策》记载,在秦国加害韩非子的人主要是(AB)。A、李斯B、姚贾C、荀子D、苏秦 《庄子》分为(ACD)。A、内篇B、中篇C、外篇D、杂篇

参与《孟子》一书创作的有(ABC)。A、孟子B、公孙丑C、万章D、子思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ABCD)。A.审问之B.慎思之C.明辨之D.笃行之 除了“仁”和“礼”,孔子还注重“(C)”和“(D)”的结合。A、忠B、孝C、学D、思 二十四节气中,春季的节气有(ACD)A立春B小满C雨水D惊蛰 法家思想主要流行于战国时的(BCD)三国。A、燕B、赵C、魏D、韩 古代的“六畜”,除了马、牛,还包括:(ABCD)A羊B猪C狗D鸡 古代的“五谷”,除了黍,还包括:(ABCD)A稷B麦C菽D稻 古代的“五音”指五声音阶,包括宫(ABCD)A商B角C徵D羽

古代婚姻讲究“六礼”,即六种程序和礼仪,除了纳采、问名,还包括:(ABCD)A纳吉B纳征C请期D亲迎。 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ABCD)A《大学》B《中庸》C《论语》D《孟子》 古人倡导的“三不朽”是指(ACD)。A、立德B、立志C、立功D、立言 古时百姓的称谓有(ABCD)A黔首B生民C黎元D氓

韩非的思想来源颇多,主要包括(ABCD)。A、儒B、道C、法D、墨

韩非否定的墨家学说思想有(AB)。A、非攻B、兼爱C、非命D、富国利民 韩非接受的墨家学说思想有(CD)。A、非攻B、兼爱C、非命D、富国利民

韩非认为不同时代解决不同问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ABC)。A、道德B、智谋C、气力D、法制 韩非用进化的观点将人类历史分为(BCD)等阶段。A、太古B、当今C、近古D、中古

汉代继承了秦的(BC),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A、科举体制B、集权体制C、法律体制D、管理体制 孔子的核心政治思想即“(AD)”。A、“仁”B、“忠”C、“义”D、“礼” 孔子说“君子道者三”中,道是指(BCD)。A、义B、仁C、智D、勇

孔子在回答子贡时,提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的三个起码条件有(ACD)。A、食B、民C、兵D、信 孟子的教育内容是(AB)A.人伦教育B.道德教育C.权术教育D.法律教育 孟子将道德规范概括为(ABCD)。A、仁B、义C、智D、礼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所具有的善端有(ABCD)。A、仁B、义C、礼D、智

孟子认为诸侯有三样宝贝,分别是(BCD)。A、军队B、人民C、土地D、政事 孟子施教的目标是培养(ABCD)的君子。A.明人伦B.修身齐家C.治国D.平天下 名臣吕蒙历经的朝代有(AC)A、宋太宗B、宋高祖C、宋真宗D、宋仁宗 明清三大学者是(ABC)A.黄宗羲B.顾炎武C.王夫之D.张之洞

儒家哲学提出的、、思想,都需要有“仁智勇”的基础作铺垫。(BC)。A、他律B、自律C、内省D、耻感 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B)A.《孟子》B.《论语》C.《学记》D.《荀子》 十二生肖包括下列哪些:(ABCD)A鼠B虎C龙D猪

完备的科举考试包括哪些层级?(BCD)A童生试B乡试C会试D殿试 玩物丧志B、引而不发C、玩人丧德D、功亏一篑

下列成语典故中,出自《庄子》的有(ABC)A.邯郸学步B.东施效颦C.井底之蛙D.五十步笑百步

下列出自《论语·乡党》中的言论有(CD)。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不在其位,不谋其政C、食不语,寝不言D、唯酒无量,不及乱 下列出自《孟子》的典故故事有(ABC)。A、揠苗助长B、五十步笑百步C、再作冯妇D、自相矛盾 下列出自庄子的典故有(BC)。A、有教无类B、朝三暮四C、庖丁解牛D、五十步笑百步 下列历史人物中,曾饱受流言之害的有(ABC)。A、欧阳修B、朱熹C、貉稽D、孟子

下列名句中,出自《韩非子》的有(ABCD)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B.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C.奉法者

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D.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下列名句中,出自《老子》的有(ABCD)A.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B.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C.大成若

缺,其用不蔽,大盈若冲,其用不穷D.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下列名句中,出自《论语》的有(ABC)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B.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C.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D.人皆可以为尧舜

下列名句中,出自《论语》的有(ABCD)A.不患人不己知,患不知人也B.朝闻道,夕死可矣C.见义不为,无勇也D.人而无信,不知

其可也

下列名句中,出自《孟子》的有(ABC)A.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B.民事不可缓也C.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D.治大国

若烹小鲜

下列名句中,出自《庄子》的有(ABD)A.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B.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下列哪些是对王夫之的称呼(AC)A.船山先生B.梨洲先生C.一壶道人D.饮冰室主人 下列人物中,孔子的弟子有(ABC)A.子路B.子贡C.颜回D.公孙丑 下列人物属于同一个时代的有(BC)。A、孟子B、老子C、庄子D、韩非子

下列适合形容庄子的角色有(CD)。A、政治家B、军事家C、哲学家D、文学家

下列有关孟子的典故有(BC)。A、郑人买履B、孟母三迁C、子不学断机杼D、亡羊补牢 下列属于“负荆请罪”典故中的人物有(AB)。A、廉颇B、蔺相如C、楚申君D、信陵君

下列属于《论语·季氏》中提出到“君子有九思”中的有(CD)。A、视思聪B、听思明C、事思敬D、忿思难 下列属于《论语·述而》中“子不语”内容的有(ABD)。A、怪B、力C、巫D、神

下列属于《论语·阳货》中学诗作用的有(ABCD)。A、可以兴B、可以观C、可以群D、可以怨 下列属于《论语·雍也》中描述“仁者”特点的有(ACD)。A、乐山B、乐C、静D、寿 下列属于《论语·雍也》中描述“智者”特点的有(BCD)。A、寿B、乐C、动D、乐水

下列属于《论语·子罕》中“子绝四”内容的有(ABD)。A、毋意B、毋必C、毋忘D、毋我 下列属于《庄子》内篇的有(ABC)。A、《齐物论》B、《逍遥游》C、《大宗师》D、《离娄》 下列属于法家的代表性人物的有(ABC)。A、韩非子B、商鞅C、申不害D、太子丹

下列属于韩非子的著作有(ABC)。A、《孤愤》B、《说林》C、《内外储》D、《子虚赋》 下列属于孔子提出的治国的基本方法的有(ABCD)。A、选才B、富国C、育人D、立法

下列属于儒家的代表性典籍的有(ABC)。A、“四书”B、“六艺”C、“五经”D、“三颂” 下列作品中属于“四书”的是(ACD)。A、《论语》B、《尚书》C、《中庸》D、《大学》 下列作品中属于“五经”的是(BD)。A、《孟子》B、《礼记》C、《乐经》D、《周易》

下面哪些表现音乐的道理与政治相通(ABCD)A.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B.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C.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D.以上

都对

荀子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ABCD)A.注重“积”“渐”B.闻、见、知、行结合C.“虚壹而静”,专心有恒D.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要做到允执其中,需要做到五忌。其中包括(ACD)。A、言行过头B、迁怒于人C、失度不足D、折中调和 以下有关周武王的典故有(ACD)。

以下属于我国古代诚信典故的有(CD)。A、越王卧薪尝胆B、霸王破釜沉舟C、周成王桐叶封弟D、季扎挂剑 月亮的别称有(ABC)A桂魄B银盘C婵娟D曦和

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三品”指(BCD)A.上中下三等人B.上智之人C.下愚之人D.中庸之人 庄子的“道”是(BCD)。A、道义B、天道C、效法自然之道D、自然而然的道

庄子对(ABCD)等方面都有非常独到而深刻的论述。A、养生B、仁义C、交友D、快乐

判断题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语出子路。(×) “过犹不及”出自《道德经》。(×)

“过犹不及”是指事情做过了头就不好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了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

“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中,后半句是指小人总是忧愁不安。(√) “君子周而不比”是指君子不喜欢与人比较。(×) “脍不厌细”是指鱼肉不嫌切得细。(√) “礼之用,和为贵”出自《论语·学而》(√)

“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之外,再加《乐经》。(√)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明荀子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

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仁者无敌”一词出自《论语》。(×)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出自《论语·子罕》。(√) “逝者如斯夫”中逝者是指死去的先烈。(×)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出自《孟子》。(×) “吾日三省吾身”出自颜回之口。(×)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出自《论语·乡党》。(×) “仰之弥高,钻之弥深”是对老师学问的赞美与推崇。(√)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语出《孟子》。(√)

《大学》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的孔子关于“初学入德之门”的讲解。(×)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康熙字典》是我国字书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字典”为书名的著述。(√)

《论语》反映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错)

《论语》是孔子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首创语录体。(√) 《论语》中认为,学诗可以培养集体观念。(√)

《论语·乡党》中言“唯酒无量”是指孔子酒量惊人。(×) 《论语·子罕》中提到,孔子有固执己见的毛病。(×) 《孟子》仍是语录体著作。(√)

《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伯夷与叔齐是亲密朋友关系。(×) 伯夷与叔齐是殷朝末年人。(√)

不了解儒家就不能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与精神源泉。(√) 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学说是道教创立和传承的,道家和道教是一回事。(×) 道家与道教本质上是一回事。(×)

道家主张削弱人的个性,以求得人的共性上的和谐。(×)

二十八星宿指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和南方朱雀七宿(×) 范蠡是越王勾践时的大将军。(√)

古时,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

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

国学是指过去的学问。(×)

国学是中国人的性命之学。(√)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知识共同体。(√)

国学一词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着的学术名词。(×)

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其中以经部、史部为主。(×) 国学中的每一种学问都有不完美之处。(√) 国学主要是文献之学。(×)

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人性好利而恶害。(√) 韩非子是春秋时期韩国人。(×)

简而言之,国学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 蒋琬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臣。(√)

近代陈独秀曾提出“整理国故”以“再造文明”。(×)

科举中“连中三元”指乡试中解元、会试中会元、殿试中状元。(√) 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被尊为“亚圣”,他们合称孔孟。(√) 孔子的思想以“和”为核心。(×)

孔子的思想在政治上继承东周以来的敬德保民思想。(×)

孔子认为,无论什么原因,只要“父母在”,都应“不远游”。(×) 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孔子是在楚国闻《韶》乐。(×)

孔子主张学习内容要博、广,不能偏颇、单一。(√)

老子指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而且揭示了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规律。(√) 吕端是南宋时的贤臣。(×)

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仁政学说的基础,而仁政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告诫学生:“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这说明有为者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孟子认为“人皆可以尧舜”。(√)

孟子认为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孟子以“人性恶”为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 儒家被列为九流十家之首。(√)

儒家强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儒学不仅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髓。(√)

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数千年来,中国人做学问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司马相如是今天湖北人。(×)

文学性较强是《孟子》的一大特色。(√)

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 现如今,我们可以将国学精神搬来作为时代精神。(√)

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

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

训诂学是中国人做学问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一个人的成就是可以由他的生活态度来决定的。(√) 佾是指古代的舞蹈,每行八人为一佾。(√)

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诸子百家思想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

庄子从不借鉴儒家的观点来阐明自己的主张。(√) 庄子具有通达的生死观。(√)

庄子认为不应该勉强别人去成功。(√) 庄子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

庄子所持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 庄子为春秋时宋国蒙城人。(×)

庄子主张在精神上逍遥自在,但在形体上需要有所约束。(×)

单选题

1、孔子是春秋时(A)国人。

A、鲁 B、齐 C、燕 D、韩 2、《大学》和《中庸》是(C)中的两篇。 A、《论语》 B、《孟子》 C、《礼记》 D、《国风》 3、《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原与《 D 》并称“六经”。 A、《论语》 B、《道德经》 C、《国风》 D、《乐经》 4、孔子非常喜欢《 B 》,甚至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A、诗 B、易 C、书 D、乐 5、儒家以(A)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经世致用 C、博古通今 D、经邦济世 6、在教育的基本方法上,孔子主张(B )。

A、三人行,必有我师 B、因材施教 C、文、行、忠、信 D、好为人师 7、“君子不器”的含义是( B )。

A、君子不应被器重 B、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有单一功能 C、君子应当被器重 D、君子不是器皿,不是摆设 8、“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中,北辰是指( C)。

A、北斗星 B、北方的星空 C、北极星 D、北方的星辰 9、“弟子入则孝,出则弟”中,弟是指(D)。

A、敬爱父母 B、敬爱师长 C、友爱弟弟 D、敬爱兄长 10、[《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D)”]。

A、不逾矩 B、谨而信 C、不贰过 D、思无邪 11、“德不孤,必有邻”出自(A)。 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12、“不迁怒、不贰过”出自( A )。 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1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出自( D)。 A、《论语·乡党》 B、《论语·先进》 C、《论语·子罕》 D、《论语·泰伯》 1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B )。” 。

A、光阴如梭 B、不舍昼夜 C、光阴如晦 D、不曾停留 15、《论语·泰伯》有言:兴于 、立于 、成于 。( D )

A、乐、礼、诗 B、诗、乐、礼 C、礼、乐、诗 D、诗、礼、乐 16、[往者不可谏,( B )。]

A、切问而近思 B、来者犹可追 C、来者不可举 D、道听而途说 17、“吾日三省吾身”出自( C )。

A、孔子 B、孟子 C、曾子 D、荀子 18、有子曰:“( B)之用,和为贵”。 A、仁 B、礼 C、信 D、勇 19、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 B )。 A、忍 B、仁 C、和 D、恕 20、“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说的是(B)的典故。 A、秦穆公 B、楚庄王 C、齐桓公 D、晋文公 21、“吕端大事不糊涂”中的吕端为( )时期宰相。 A、东晋 B、西晋 C、北宋 D、南宋 22、[孝弟也者,其为( )之本与。 A、仁 B、义 C、礼 D、智 23、孔子说的“不迁怒、不贰过”,是指哪个弟子?( )。 A、子贡 B、颜回 C、子路 D、子由 24、子曰:“( )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A、中庸 B、仁义 C、忠孝 D、孝弟

25、林语堂在其1937年版的《 》中,把中庸生活作为一种生活的最高典型而大加称赞。 A、人生的境界 B、论语译注 C、生活的艺术 D、求知的渴望 26、“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出自( )。 A、程颐 B、孔子 C、程顾 D、朱熹 27、“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出自( )。 A、石涛 B、郑板桥 C、唐寅 D、朱耷 28、“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中,啮雪是指( )。

A、精神上的超升 B、技法上的精进 C、人格上的完善 D、意念上的执着 29、“吕端大事不糊涂”典出( )。

A、宋太祖 B、宋高祖 C、宋太宗 D、宋江 30、蒋琬是三国时期( )的名臣。

A、魏国 B、蜀国 C、吴国 D、晋国

3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 )

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

3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 34、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35、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36、孔子在( )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37、下列名言属于孔子说的是( )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四书集注》 D.《孟子》 39、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 ) A.有教无类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40、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4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择其好者而从之,其不好者而改之。 C.选其善者而跟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D.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42、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 )治天下”的名言。 A.《论语》 B.《荀子》 C.《孟子》 D.《韩非子》

43、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的教学方法。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诱导 D.有教无类 44、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 )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 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45、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46、古人认为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 ) A.安详 B.怨恨 C.愤懑 D.欢快

47、“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 )

A.《论语》 B.《荀子》 C.《春秋》 D.《中庸》 48、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49、《诗》曰:“夙夜匪解。”是什么意思?( ) A.从早到晚都在解题。 B.从早到晚都不懈怠。 C.早出晚归 D.早上和晚上都没有时间。 50、子曰:“好学近乎( )”。 A.仁 B.智 C.知 D.勇 51、( )为保护中华文化之根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林则徐 52、孟子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 )。 A、子由 B、子思 C、子路 D、孔融

53、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发展为( )学说。 A、法治 B、人治 C、仁政 D、德政 54、孟子的“( )”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 A、性善论 B、性恶论 C、人性自利 D、仁的思想 55、《孟子》一书在( )时正式被列为“经”。 A、东汉 B、西汉 C、北宋 D、南宋 56、典故“五十步笑百步”出自( )。 A、《孟子》 B、《论语》 C、《中庸》 D、《战国策》 57、成语“仁者无敌”出自( )。 A、《孟子》 B、《论语》 C、《中庸》 D、《战国策》 58、下列孟子认为最为重要的是( )。 A、君主 B、军队 C、人民 D、社稷 5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 )。 A、《孟子·梁惠王上》 B、《孟子·滕文公下》 C、《孟子·离娄下》 D、《孟子·尽心下》 60、[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出自( )。 A、《尚书·太甲中》 B、《孟子·滕文公下》 C、《论语·子张》 D、《孟子·尽心下》

6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 ) A.教育思想 B.学术思想 C.等级观念 D.民本思想 62、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 )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D.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3、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 ) A.是非之心 B.进退之心 C.悲喜之心 D.善恶之心 64、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 )。 A.义 B.仁 C.礼 D.智

65、孟子以( )为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A.人性恶 B.人性善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

66、孟子认为( )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 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67、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 )的重要性。 A.巩固性 B.启发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68、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 )

A.智之端 B.仁之端 C.义之端 D.礼之端

6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 ) 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

70、孟子认为有无( )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A、知识 B、先天善良本性 C、才能 D、财富 7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出自( )。 A、《庄子·渔父》 B、《庄子·天下篇》 C、《庄子·杂篇》 D、《庄子·秋水》 72、庄子认为人生最大的悲哀是( )。 A、失宠 B、失窃 C、失志 D、死亡 73、在其妻死后能“鼓盆而歌”的人是( )。 A、孟子 B、老子 C、庄子 D、韩非子 74、“东施效颦”的故事出自( )。 A、《战国策》 B、《孟子》 C、《道德经》 D、《庄子》 75、在《鲁迅与庄子》中对庄子进行高度赞扬的作家是( )。 A、郭沫若 B、瞿秋白 C、刘心武 D、茅盾

76、认为“寓言成为一种文艺,是从庄子开始的”人是( ) A、郭沫若 B、闻一多 C、刘心武 D、茅盾 77、《庄子》名句“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中,“指”的意思为( )。 A、指导 B、手指 C、油脂 D、旨在 78、犹太人世代相传的箴言是:( )是最可靠的财富。 A、知识 B、道德 C、权力 D、宗教 79、司马相如为( )时人。

A、春秋 B、战国 C、西汉 D、东汉 80、庄子云:“无迁令,无劝成,过度无益。”其中无迁令是指( )。

A、改变法令 B、无法下达命令 C、执行命令而不改变 D、勉强下达命令 81、马援之女“马皇后”为( )的皇后。

A、汉明帝 B、汉武帝 C、光武帝 D、汉章帝 82、在汉明帝的马皇后之言行上,我们看到了( )。 A、私欲 B、偏爱 C、无私的爱 D、暴戾 83、《庄子》中“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权”是指( )。 A、权利 B、变通 C、权力 D、特权 84、《庄子·说剑》中,庄子向( )说剑。

A、赵平王 B、赵文王 C、宋平王 D、宋襄王 85、《庄子·德充符》中,与孔子门徒一样多的人是( )。 A、王骀 B、王充 C、常季 D、子由 86、荀子是韩非子的( )。

A、老师 B、同学 C、学生 D、没有关系 87、秦相李斯是韩非子的( )。

A、老师 B、同学 C、学生 D、没有关系 88、韩非子的学术思想服务的对象是( )。 A、农民 B、商人 C、帝王 D、军队

89、韩非子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这个后来被称作是心理学上的( )。 A、挫折反应 B、晕轮效应 C、补偿反应 D、门面效应

90、将韩非子“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称作是心理学上的补偿反应的人是( A、茅盾 B、鲁迅 C、钱钟书 D、巴金 91、下列不属于法家的代表性人物的有( )。 A、韩非子 B、商鞅 C、申不害 D、太子丹 92、在法家中,商鞅重视的思想是( )。 A、术 B、法 C、势 D、说

93、在法家中,申不害重视的思想是( )。 A、术 B、法 C、势 D、说

94、在法家中,慎到重视的思想是( )。 A、术 B、法 C、势 D、说

。 ) 95、《韩非子》是一部( )学巨著。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社会

96、韩非的思想博大精深,涉猎广泛,但其核心思想是( )。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社会

97、韩非的思想渊源颇多,其中最为突出的是( )家思想。 A、儒 B、道 C、法 D、墨 98、韩非思想的理论基础是( )。

A、社会进化论 B、人性论 C、治国论 D、宿命论 99、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是( )。

A、社会进化论 B、人性论 C、治国论 D、宿命论

100、韩非认为不同时代拥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上古时期主要是( )。 A、道德 B、智谋 C、气力 D、法制

10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

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

102.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10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 ) A.教育思想 B.学术思想 C.等级观念 D.民本思想 104.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 )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D.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05.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 ) A.是非之心 B.进退之心 C.悲喜之心 D.善恶之心 106.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 A.义 B.仁 C.礼 D.智

10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108.孟子以()为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A.人性恶 B.人性善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

109.孟子认为( )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 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110.孔子在()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11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的重要性。 A.巩固性 B.启发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112.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 )

A.智之端 B.仁之端 C.义之端 D.礼之端

113.《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 )。 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114.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 )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A.墨子 B.孔子 C.韩非 D.老子

11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

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

116.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他提出了()的思维方法。 A.注重“积”“渐” B.闻、见、知、行结合 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D.“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11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1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四书集注》 D.《孟子》 119.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 ) A.有教无类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120.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12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择其好者而从之,其不好者而改之。 C.选其善者而跟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D.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122.( )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23.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 )治天下”的名言。 A.《论语》 B.《荀子》 C.《孟子》 D.《韩非子》

124.《学记》用( )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125.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的教学方法。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诱导 D.有教无类 126.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 )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 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127.( )体现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28.先王治乐的原因是( )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B.教人民欣赏音乐 C.给人民带来快乐 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 129.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 )

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 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 C.善民心,易风俗 D.提升国家形象 130.“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意思是( )

A.人生很平静,这是上天注定的 B.人生没有大起大落

C.人出生没有情欲,这是天赋予的本性 D.人生的情欲是由上天注定的 131.乐宜适中,乐强调过分了就会( )

A.使人疏离不相亲 B.使人随便放浪 C.协和感情 D.使人平和安静 132.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133.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134.“立大学以教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中的“庠序”是指什么?() A.公园 B.医院 C.学校 D.监狱

135.《诗》曰:“夙夜匪解。”是什么意思?( ) A.从早到晚都在解题。 B.从早到晚都不懈怠。

C.早出晚归 D.早上和晚上都没有时间。

136.“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出自以下哪篇?( )

A.《三字经》 B.《百家姓》 C.《千字文》 D.《对贤良策》 137、“强勉行道”的“行道”指什么?( )

A.行动 B.替天行道 C.践行圣人的学说或道理 D.人行横道 138.“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出自:( ) A.《孝经》 B.《诗经》 C.《论语》 D.《千字文》 139.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 A.道 B.教 C.性 D.义 140、子曰:“好学近乎()”。 A.仁 B.智 C.知 D.勇 141.“中庸”的核心思想是()。

A.中立 B.平庸 C.中和 D.保守 142.宋代理学家把()、《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作为《四书》。 A.《中庸》 B.《三字经》 C.《弟子规》 D.《诗经》

143.“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的关系。

A.教与学 B.师与生 C.学与思、学与行 D.行与知

144.《中庸》认为人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称为“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称为“道问学”。这两条途径是( )。 A.相依并进,相辅相成 B.相矛盾 C.相中和 D.相抑制

14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 )。 A.谦 B.律 C.醒 D.查

146.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A. 奋第 B.奋弃 C.忿惕 D.负第

147.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 ),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A.倍 B.众 C.广 D.出 148.汤之《盘铭》曰:“(),日日新,又日新。” A.苟日新 B.近日新 C.今日新 D.再日新 149.自天子以至于(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A.庶人 B.众人 C.草民 D.庶民

150.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 )也。 A.必慎其独 B.必慎其慎 C.必独其慎 D.必独其独 151.“修身,齐家,安天下”出自于以下哪一部经典?( ) A.《论语》 B.《中庸》 C.《大学》 D.《孟子》 152.《大学》篇中“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 )。 A.亲民 B.治民 C.为民 D.富民 153.“岁寒三友”,除了松、梅,另外一种是() A.柏 B.竹 C.桧 D.杉

154.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 ) A.朱熹 B.王阳明 C.韩非子 D.黄宗羲 155.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 )

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 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

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 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 156.“传道受业解惑”的“业”指()

A.事业 B.学业 C.古人“六艺”之业 D.专业知识

15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揭示了()规律。 A.教育 B.学习成败 C.道德教育 D.人的成长

158.“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朱子语类》提倡读书比较好的方法是( ) A.广闻博览 B.熟读精思 C.多方汲取 D.反复思考

159.朱熹认为,最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是( )

A.明人伦 B.明确伦理纲常 C.居敬 D.反省

160.《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家教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 ) A.家教规范 B处世哲学 C.集大成之作 D.家庭教科书

161.颜之推认为培养的人应该具有“应世经务”的能力,这种人是指( ) A.清谈家 B.章句博士 C.状元 D.服务国家的统治人才

162.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 ) A. 王夫之 B.梁启超 C.顾炎武 D. 黄宗羲 163.王夫之被世人称为( )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亭林先生 D.余姚居士 164.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 )

A.行愈远 B.思愈远 C.行愈高 D .教愈好 165.在知与行的认知上,王夫之的观点是( ) A.行先知后,知行并进 B.知先行后 C.知行合一 D.知行分离

166.“苟非本心之乐为,强之而不能以终日”语出()

A.《习性诸论》 B.《书院》 C.《尚书引义》 D.《四书训义》 167.顾炎武和( )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 A.王夫之 B.梁启超 C.黄宗羲 D.康有为 168.黄宗羲是( )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A. 明朝 B.清朝 C.明末清初 D.元末明初

169.“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 )的知行理论。 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170.二十四史中“前四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和() A.左传 B.春秋 C.汉纪 D.三国志

多选题

1、除了“仁”和“礼”,孔子还注重“( )”和“( )”的结合。 A、忠 B、孝 C、学 D、思 2、下列作品中属于“四书”的是( )。 A、《论语》 B、《尚书》 C、《中庸》 D、《大学》 3、下列作品中属于“五经”的是( )。 A、《孟子》 B、《礼记》 C、《乐经》 D、《周易》 5、下列属于儒家的代表性典籍的有( )。 A、“四书” B、“六艺” C、“五经” D、“三颂” 6、孔子的核心政治思想即“( )”。 A、“仁” B、“忠” C、“义” D、“礼” 7、《论语》中关于学习的( )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值得今人借鉴。 A、态度 B、目的 C、方法 D、价值

8、下列属于孔子提出的治国的基本方法的有( )。 A、选才 B、富国 C、育人 D、立法 9、“益者三友”是指( )。

A、友直 B、友善柔 C、友多闻 D、友谅 10、“损者三友”是指( )。

A、友酒肉 B、友便辟 C、友善柔 D、友便佞

11、下列属于《论语·季氏》中提出到“君子有九思”中的有( )。 A、视思聪 B、听思明 C、事思敬 D、忿思难 12、要做到允执其中,需要做到五忌。其中包括( )。 A、言行过头 B、迁怒于人 C、失度不足 D、折中调和 13、孔子说“君子道者三”中,道是指( )。 A、义 B、仁 C、智 D、勇

14、以下属于我国古代诚信典故的有( )。

A、越王卧薪尝胆 B、霸王破釜沉舟 C、周成王桐叶封弟 D、季扎挂剑 15、下列属于“负荆请罪”典故中的人物有( )。 A、廉颇 B、蔺相如 C、楚申君 D、信陵君 16、名臣吕蒙历经的朝代有( )

A、宋太宗 B、宋高祖 C、宋真宗 D、宋仁宗

17、下列属于《论语·子罕》中“子绝四”内容的有( )。 A、毋意 B、毋必 C、毋忘 D、毋我

18、下列属于《论语·述而》中“子不语”内容的有( )。 A、怪 B、力 C、巫 D、神

19、下列属于《论语·雍也》中描述“智者”特点的有( )。 A、寿 B、乐 C、动 D、乐水

20、下列属于《论语·雍也》中描述“仁者”特点的有( )。 A、乐山 B、乐 C、静 D、寿 21、《论语·颜渊》中强调违反礼法不要做的事有( )。 A、视 B、听 C、言 D、动

22、下列属于《论语·阳货》中学诗作用的有( )。 A、可以兴 B、可以观 C、可以群 D、可以怨

23、孔子在回答子贡时,提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的三个起码条件有( )。A、食 B、民 C、兵 D、信

24、儒家哲学提出的 、 、 思想,都需要有“仁智勇”的基础作铺垫。( A、他律 B、自律 C、内省 D、耻感

25、下列出自《论语·乡党》中的言论有(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C、食不语,寝不言 D、唯酒无量,不及乱 26、下列人物中,孔子的弟子有 ( ) A.子路 B.子贡 C.颜回 D.公孙丑 27、下列名句中,出自《论语》的有 ( )

A.不患人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B.朝闻道,夕死可矣 C.见义不为,无勇也 D.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8、下列名句中,出自《论语》的有 ( )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C.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D.人皆可以为尧舜

29、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 )

A.《孟子》 B.《论语》 C.《学记》 D.《荀子》 30、下面哪些表现音乐的道理与政治相通( )

A.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B.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C.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D.以上都对 31、下列有关孟子的典故有( )。

A、郑人买履 B、孟母三迁 C、子不学断机杼 D、亡羊补牢 32、孟子将道德规范概括为( )。 A、仁 B、义 C、智 D、礼

33、下列出自《孟子》的典故故事有( )。

A、揠苗助长 B、五十步笑百步 C、再作冯妇 D、自相矛盾 34、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所具有的善端有( )。 A、仁 B、义 C、礼 D、智 35、《孟子》一书是孟子和其弟子( )等人共同完成的。 A、子路 B、子由 C、公孙丑 D、万章 36、孟子认为诸侯有三样宝贝,分别是( )。 A、军队 B、人民 C、土地 D、政事 37、以下有关周武王的典故有( )。

。 ) A、玩物丧志 B、引而不发 C、玩人丧德 D、功亏一篑 38、古人倡导的“三不朽”是指( )。 A、立德 B、立志 C、立功 D、立言

39、下列历史人物中,曾饱受流言之害的有( )。 A、欧阳修 B、朱熹 C、貉稽 D、孟子 40、参与《孟子》一书创作的有( )。 A、孟子 B、公孙丑 C、万章 D、子思 41、下列名句中,出自《孟子》的有 ( ) A.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B.民事不可缓也

C.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D.治大国若烹小鲜

42、孟子施教的目标是培养( )的君子。

A.明人伦 B.修身齐家 C.治国 D.平天下 43、孟子的教育内容是( )

A.人伦教育 B.道德教育 C.权术教育 D.法律教育 44、下列人物属于同一个时代的有( )。 A、孟子 B、老子 C、庄子 D、韩非子 45、庄子的“道”是( )。

A、道义 B、天道 C、效法自然之道 D、自然而然的道 46、庄子对( )等方面都有非常独到而深刻的论述。 A、养生 B、仁义 C、交友 D、快乐 47、下列出自庄子的典故有( )。

A、有教无类 B、朝三暮四 C、庖丁解牛 D、五十步笑百步 48、《庄子》分为( )。

A、内篇 B、中篇 C、外篇 D、杂篇 49、下列属于《庄子》内篇的有( )。 A、《齐物论》 B、《逍遥游》 C、《大宗师》 D、《离娄》 50、下列适合形容庄子的角色有( )。

A、政治家 B、军事家 C、哲学家 D、文学家 51、法家思想主要流行于战国时的( )三国。 A、燕 B、赵 C、魏 D、韩

52、下列属于法家的代表性人物的有( )。 A、韩非子 B、商鞅 C、申不害 D、太子丹 53、汉代继承了秦的( ),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A、科举体制 B、集权体制 C、法律体制 D、管理体制 54、下列属于韩非子的著作有( )。 A、《孤愤》 B、《说林》 C、《内外储》 D、《子虚赋》 55、《战国策》记载,在秦国加害韩非子的人主要是( )。 A、李斯 B、姚贾 C、荀子 D、苏秦 56、韩非的思想来源颇多,主要包括( )。 A、儒 B、道 C、法 D、墨

57、韩非接受的墨家学说思想有( )。

A、非攻 B、兼爱 C、非命 D、富国利民 58、韩非否定的墨家学说思想有( )。

A、非攻 B、兼爱 C、非命 D、富国利民

59、韩非用进化的观点将人类历史分为( )等阶段。 A、太古 B、当今 C、近古 D、中古

60、韩非认为不同时代解决不同问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 A、道德 B、智谋 C、气力 D、法制 61.下列人物中,孔子的弟子有 () A.子路 B.子贡 C.颜回 D.公孙丑

62.下列成语典故中,出自《庄子》的有 ( )

A.邯郸学步 B.东施效颦 C.井底之蛙 D.五十步笑百步 63.下列名句中,出自《论语》的有 ( )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C.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D.人皆可以为尧舜

64.下列名句中,出自《孟子》的有 ( ) A.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B.民事不可缓也

C.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D.治大国若烹小鲜

65.下列名句中,出自《老子》的有 () A.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B.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C.大成若缺,其用不蔽,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D.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66.下列名句中,出自《庄子》的有 ( ) A.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B.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67.下列名句中,出自《韩非子》的有 ( )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B.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C.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D.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68.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 )

A.《孟子》 B.《论语》 C.《学记》 D.《荀子》 69.孟子施教的目标是培养()的君子。

A.明人伦 B.修身齐家 C.治国 D.平天下 70.荀子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

A.注重“积”“渐” B.闻、见、知、行结合 C.“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D.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71.下面哪些表现音乐的道理与政治相通()

A.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B.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C.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D.以上都对 72.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 A.审问之 B.慎思之 C.明辨之 D.笃行之 73.《大学》强调的是( )的统一。 A.知 B.情 C.意 D.行

74.“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韩愈《进学解》)也就是说“勤”要做到()

A.善于思考 B.手勤 C.口勤 D.脑勤

75.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三品”指() A.上中下三等人 B.上智之人 C.下愚之人 D.中庸之人 76.明清三大学者是( )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张之洞 77.下列哪些是对王夫之的称呼()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一壶道人 D.饮冰室主人 78.古时百姓的称谓有( )

A黔首 B生民 C黎元 D 氓

79.月亮的别称有( )

A桂魄 B银盘 C婵娟 D曦和 80.二十四节气中,春季的节气有( ) A立春 B小满 C雨水 D惊蛰 81.完备的科举考试包括哪些层级?( ) A童生试 B乡试 C会试 D殿试 82.十二生肖包括下列哪些:( ) A鼠 B虎 C龙 D猪 83.古代婚姻讲究“六礼”,即六种程序和礼仪,除了纳采、问名,还包括:() A纳吉 B纳征 C请期 D亲迎。 84.古代的“五谷”,除了黍,还包括:() A稷 B麦 C菽 D稻 85.古代的“六畜”,除了马、牛,还包括:() A羊 B猪 C狗 D鸡

86. 古代的“五音”指五声音阶,包括宫() A商 B角 C徵 D羽

87.“六书”指汉字六种造字方法,除了象形、指事,还包括:() A会意 B形声 C转注 D假借 88.“花中四君子”指()

A梅 B竹 C兰 D菊。

89.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判断题

1、儒家被列为九流十家之首。( ) 2、孔子的思想以“和”为核心。( )

3、孔子的思想在政治上继承东周以来的敬德保民思想。( ) 4、儒学不仅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髓。( ) 5、孔子主张学习内容要博、广,不能偏颇、单一。( ) 6、范蠡是越王勾践时的大将军。( ) 7、吕端是南宋时的贤臣。( ) 8、伯夷与叔齐是殷朝末年人。( ) 9、伯夷与叔齐是亲密朋友关系。( ) 10、蒋琬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臣。( ) 11、“仰之弥高,钻之弥深”是对老师学问的赞美与推崇。( ) 12、《论语·乡党》中言“唯酒无量”是指孔子酒量惊人。( ) 13、《论语》中认为,学诗可以培养集体观念。( ) 14、“过犹不及”出自《道德经》。( ) 15、“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出自《孟子》。( ) 16、“吾日三省吾身”出自颜回之口。( ) 17、“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语出《孟子》。( ) 18、“逝者如斯夫”中逝者是指死去的先烈。( ) 19、“过犹不及”是指事情做过了头就不好了。( ) 20、“脍不厌细”是指鱼肉不嫌切得细。( ) 2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出自《论语·乡党》。( ) 22、“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出自《论语·子罕》。( ) 23、孔子是在楚国闻《韶》乐。( )

24、孔子认为,无论什么原因,只要“父母在”,都应“不远游”。( ) 2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中,后半句是指小人总是忧愁不安。( ) 26、《论语·子罕》中提到,孔子有固执己见的毛病。( )

27、佾是指古代的舞蹈,每行八人为一佾。( ) 28、“君子周而不比”是指君子不喜欢与人比较。( ) 29、“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语出子路。( ) 30、“礼之用,和为贵”出自《论语·学而》( )

31、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 32、“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 ) 33、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 34国学是指过去的学问。( )

35数千年来,中国人做学问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

36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其中以经部、史部为主。( ) 37简而言之,国学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 ) 38国学一词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着的学术名词。( ) 39训诂学是中国人做学问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 40国学是中国人的性命之学。( )

41诸子百家思想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 ) 42国学主要是文献之学。( )

43国学中的每一种学问都有不完美之处。( ) 44道家与道教本质上是一回事。( )

45不了解儒家就不能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与精神源泉。( ) 46现如今,我们可以将国学精神搬来作为时代精神。( ) 47近代陈独秀曾提出“整理国故”以“再造文明”。( ) 58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知识共同体。( ) 49文学性较强是《孟子》的一大特色。( ) 50《孟子》仍是语录体著作。( ) 51孟子认为“人皆可以尧舜”。( ) 52“仁者无敌”一词出自《论语》。( )

53孟子认为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

54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仁政学说的基础,而仁政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

55孟子告诫学生:“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这说明有为者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

56《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

57孟子以“人性恶”为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 ) 58庄子为春秋时宋国蒙城人。( )

59庄子所持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 ) 60庄子具有通达的生死观。( )

61庄子主张在精神上逍遥自在,但在形体上需要有所约束。( ) 62庄子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 ) 63司马相如是今天湖北人。( )

64一个人的成就是可以由他的生活态度来决定的。( ) 65庄子认为不应该勉强别人去成功。( )

66道家主张削弱人的个性,以求得人的共性上的和谐。( ) 67儒家强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

68庄子从不借鉴儒家的观点来阐明自己的主张。( ) 69道家学说是道教创立和传承的,道家和道教是一回事。( ) 70韩非子是春秋时期韩国人。( ) 71.“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之外,再加《乐经》。() 72.《大学》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的孔子关于“初学入德之门”的讲解。() 73.孟子以“人性恶”为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 74.《论语》是孔子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首创语录体。()

75.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仁政学说的基础,而仁政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76.老子指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而且揭示了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规律。()

77.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人性好利而恶害。() 78.《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79.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被尊为“亚圣”,他们合称孔孟。()

80.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81.孟子告诫学生:“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这说明有为者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82.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

8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了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84.二十八星宿指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和南方朱雀七宿()

85.《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86.道家学说是道教创立和传承的,道家和道教是一回事。() 87.《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88.古时,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 ()

89.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90.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91.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

92.《论语》反映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93.科举中“连中三元”指乡试中解元、会试中会元、殿试中状元。() 94.《康熙字典》是我国字书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字典”为书名的著述。() 95.“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 96.《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9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说明荀子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98.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国学知与行》练习题

一、判断题

1.“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之外,再加《乐经》。(√)

2.《大学》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的孔子关于“初学入德之门”的讲解。(×) 3.孟子以“人性恶”为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

4.《论语》是孔子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首创语录体。(√)

5.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仁政学说的基础,而仁政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6.老子指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而且揭示了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规律。(√)

7.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人性好利而恶害。(√)

8.《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9.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被尊为“亚圣”,他们合称孔孟。(√)

10.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11.孟子告诫学生:“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这说明有为者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12.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

1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了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14.二十八星宿指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和南方朱雀七宿(√)

15.《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16.道家学说是道教创立和传承的,道家和道教是一回事。(×)

17.《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18.古时,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 (√)

19.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0.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21.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

22.《论语》反映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23.科举中“连中三元”指乡试中解元、会试中会元、殿试中状元。(√) 24.《康熙字典》是我国字书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字典”为书名的著述。(√) 25.“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 26.《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2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说明荀子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28.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二、单选题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 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

2.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 D ) A.教育思想 B.学术思想 C.等级观念 D.民本思想

4.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 D )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D.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 A) A.是非之心 B.进退之心 C.悲喜之心 D.善恶之心

6.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B)。 A.义 B.仁 C.礼 D.智

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A)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8.孟子以(B)为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A.人性恶 B.人性善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

9.孟子认为( A )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 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10.孔子在(B)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1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C)的重要性。 A.巩固性 B.启发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12.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B )

A.智之端 B.仁之端 C.义之端 D.礼之端

13.《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 A )。 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14.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B )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A.墨子 B.孔子 C.韩非 D.老子

1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B) 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

16.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他提出了(C)

的思维方法。

A.注重“积”“渐” B.闻、见、知、行结合 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D.“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1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D )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 B ) A.《学记》 B.《论语》 C.《四书集注》 D.《孟子》

19.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 A ) A.有教无类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20.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B)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2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A)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择其好者而从之,其不好者而改之。 C.选其善者而跟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D.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22.( C )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3.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 A )治天下”的名言。 A.《论语》 B.《荀子》 C.《孟子》 D.《韩非子》

24.《学记》用(D )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25.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B )的教学方法。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诱导 D.有教无类

26.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A )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 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27.( B)体现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28.先王治乐的原因是( A )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B.教人民欣赏音乐 C.给人民带来快乐 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

29.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 C )

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 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 C.善民心,易风俗 D.提升国家形象

30.“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意思是( C )

A.人生很平静,这是上天注定的 B.人生没有大起大落

C.人出生没有情欲,这是天赋予的本性 D.人生的情欲是由上天注定的

31.乐宜适中,乐强调过分了就会( B )

A.使人疏离不相亲 B.使人随便放浪 C.协和感情 D.使人平和安静 32.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B )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33.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B )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34.“立大学以教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中的“庠序”是指什么?(C) A.公园 B.医院 C.学校 D.监狱 35.《诗》曰:“夙夜匪解。”是什么意思?( B ) A.从早到晚都在解题。 B.从早到晚都不懈怠。 C.早出晚归 D.早上和晚上都没有时间。 36.“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出自以下哪篇?(D ) A.《三字经》 B.《百家姓》 C.《千字文》 D.《对贤良策》 37、“强勉行道”的“行道”指什么?( C )

A.行动 B.替天行道 C.践行圣人的学说或道理 D.人行横道 38.“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出自:( C ) A.《孝经》 B.《诗经》 C.《论语》 D.《千字文》 39.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C)

A.道 B.教 C.性 D.义 40、子曰:“好学近乎(C)”。

A.仁 B.智 C.知 D.勇 41.“中庸”的核心思想是(C)。

A.中立 B.平庸 C.中和 D.保守

42.宋代理学家把(A)、《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作为《四书》。 A.《中庸》 B.《三字经》 C.《弟子规》 D.《诗经》

43.“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C)的关系。

A.教与学 B.师与生 C.学与思、学与行 D.行与知

44.《中庸》认为人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称为“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称为“道问学”。这两条途径是( A)。

A.相依并进,相辅相成 B.相矛盾 C.相中和 D.相抑制 4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 )。 A.谦 B.律 C.醒 D.查

46.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C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A. 奋第 B.奋弃 C.忿惕 D.负第

47.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 A ),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A.倍 B.众 C.广 D.出 48.汤之《盘铭》曰:“(A),日日新,又日新。” A.苟日新 B.近日新 C.今日新 D.再日新 49.自天子以至于( 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A.庶人 B.众人 C.草民 D.庶民

50.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A )也。 A.必慎其独 B.必慎其慎 C.必独其慎 D.必独其独 51.“修身,齐家,安天下”出自于以下哪一部经典?(C ) A.《论语》 B.《中庸》 C.《大学》 D.《孟子》 52.《大学》篇中“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A )。 A.亲民 B.治民 C.为民 D.富民

53.“岁寒三友”,除了松、梅,另外一种是(B) A.柏 B.竹 C.桧 D.杉

54.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B ) A.朱熹 B.王阳明 C.韩非子 D.黄宗羲

55.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D )

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 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 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 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 56.“传道受业解惑”的“业”指(C)

A.事业 B.学业 C.古人“六艺”之业 D.专业知识 5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揭示了(B)规律。 A.教育 B.学习成败 C.道德教育 D.人的成长

58.“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朱子语类》提倡读书比较好的方法是( B )

A.广闻博览 B.熟读精思 C.多方汲取 D.反复思考 59.朱熹认为,最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是(C )

A.明人伦 B.明确伦理纲常 C.居敬 D.反省

60.《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家教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 A )

A.家教规范 B处世哲学 C.集大成之作 D.家庭教科书 61.颜之推认为培养的人应该具有“应世经务”的能力,这种人是指(D ) A.清谈家 B.章句博士 C.状元 D.服务国家的统治人才

62.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A )

A. 王夫之 B.梁启超 C.顾炎武 D. 黄宗羲 63.王夫之被世人称为(A )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亭林先生 D.余姚居士 64.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 B )

A.行愈远 B.思愈远 C.行愈高 D .教愈好 65.在知与行的认知上,王夫之的观点是( A) A.行先知后,知行并进 B.知先行后 C.知行合一 D.知行分离

66.“苟非本心之乐为,强之而不能以终日”语出(A)

A.《习性诸论》 B.《书院》 C.《尚书引义》 D.《四书训义》 67.顾炎武和( C )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 A.王夫之 B.梁启超 C.黄宗羲 D.康有为 68.黄宗羲是( C )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A. 明朝 B.清朝 C.明末清初 D.元末明初 69.“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 B )的知行理论。 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70.二十四史中“前四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和(D)

A.左传 B.春秋 C.汉纪 D.三国志

三、多选题

1.下列人物中,孔子的弟子有 (ABC) A.子路 B.子贡 C.颜回 D.公孙丑 2.下列成语典故中,出自《庄子》的有 (ABC )

A.邯郸学步 B.东施效颦 C.井底之蛙 D.五十步笑百步 3.下列名句中,出自《论语》的有 (ABC )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C.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D.人皆可以为尧舜

4.下列名句中,出自《孟子》的有 ( ABC) A.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B.民事不可缓也

C.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D.治大国若烹小鲜

5.下列名句中,出自《老子》的有 (ABCD) A.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B.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C.大成若缺,其用不蔽,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D.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6.下列名句中,出自《庄子》的有 ( ABD) A.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B.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7.下列名句中,出自《韩非子》的有 ( ABCD)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B.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C.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D.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8.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 AB)

A.《孟子》 B.《论语》 C.《学记》 D.《荀子》 9.孟子施教的目标是培养(ABCD)的君子。

A.明人伦 B.修身齐家 C.治国 D.平天下 10.荀子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ABCD)

A.注重“积”“渐” B.闻、见、知、行结合 C.“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D.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11.下面哪些表现音乐的道理与政治相通(ABCD)

A.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B.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C.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D.以上都对 12.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ABCD)。 A.审问之 B.慎思之 C.明辨之 D.笃行之 13.《大学》强调的是( ABCD )的统一。 A.知 B.情 C.意 D.行

14.“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学解》)也就是说“勤”要做到(BCD)

A.善于思考 B.手勤 C.口勤 D.脑勤

15.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三品”指(BCD) A.上中下三等人 B.上智之人 C.下愚之人 D.中庸之人 16.明清三大学者是(ABC )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张之洞 17.下列哪些是对王夫之的称呼(AC)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一壶道人 D.饮冰室主人 18.古时百姓的称谓有( ABCD ) A黔首 B生民 C黎元 D 氓 19.月亮的别称有( ABCD )

A桂魄 B银盘 C婵娟 D曦和 20.二十四节气中,春季的节气有( ACD ) A立春 B小满 C雨水 D惊蛰

21.完备的科举考试包括哪些层级?(BCD ) A童生试 B乡试 C会试 D殿试 22.十二生肖包括下列哪些:( ABCD ) A鼠 B虎 C龙 D猪

23.古代婚姻讲究“六礼”,即六种程序和礼仪,除了纳采、问名,还包括:(ABCD) A纳吉 B纳征 C请期 D亲迎。

《进(韩愈24.古代的“五谷”,除了黍,还包括:(ABCD) A稷 B麦 C菽 D稻

25.古代的“六畜”,除了马、牛,还包括:(ACBD) A羊 B猪 C狗 D鸡

26. 古代的“五音”指五声音阶,包括宫(ABCD) A商 B角 C徵 D羽

27.“六书”指汉字六种造字方法,除了象形、指事,还包括:(ABCD) A会意 B形声 C转注 D假借 28.“花中四君子”指(ABCD) A梅 B竹 C兰 D菊。

29.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ABCD)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重庆市中小学(中职)教师公共课 《国学经典与教育》测试题

一、单选题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 B )

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 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 A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C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 D ) A.教育思想 B.学术思想 C.等级观念 D.民本思想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 )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 )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是用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 C )

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D ) A.朱熹 B.孟子 C.董仲舒 D.孔子 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C )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 B )中有充分反映。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11.《学记》要求“学不躐等”属于( A )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直观性原则 12.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 D )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也。” 一句出自( C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出自( B )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

15.“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 B )。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 16.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 A ) A.是非之心 B.进退之心 C.悲喜之心 D.善恶之心 17、《学记》是( C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A.《大学》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8.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 A ) A.孔子B.孟子C.荀子 D.墨子 19.( C )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20.“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臵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这个故事说明了( B )对教育的影响。

A.父母 B.环境 C.老师 D.教学方法 2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 B )。 A.义 B.仁 C.礼 D.智

2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C)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 2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不平衡性要求 B.个别差异性要求 C.顺序性要求 D.互补性要求

24.荀子以( A )作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 B )的关系。 A.经济 B.政治 C.军事 D.文化

26.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 D )看作是最终目标。 A.闻 B.见 C.知 D.行 27.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此话意在说明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 A )上去。

A.简约 B.复杂 C.炫耀 D.文化

28.( D )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2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A )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30.孟子以( B )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A.人性恶 B.人性善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

31.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 A )

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 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32.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C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33.孟子认为( A )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 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34.孔子在( B )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3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映了教学的( D )。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教学相长原则

36.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 C )的重要性。

A.巩固性 B.启发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37.孔子在( A )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 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38.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 B )

A.人性善 B.人性恶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

39.“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 就是《学记》强调的( C )。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 40.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 B )

A.智之端 B.仁之端 C.义之端 D.礼之端

41.荀子以( B )作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2.《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 A )。 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43.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 B )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A.墨子 B.孔子 C.韩非 D.老子

4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 B )

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

45.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他提出了( C )的思维方法。

A.注重“积”“渐” B.闻、见、知、行结合 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D.“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46.下列名言属于孔子说的是( A )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D )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 B )

A.《学记》 B.《论语》 C.《四书集注》 D.《孟子》 49.“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B )

A.《论语》 B.《学记》 C.《尚书》 D.《孟子》 50.《学记》上说:“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体现了( B )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51.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 A )

A.有教无类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B )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53.“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此话中提出了( C )的观点。 A.以意逆志 B.以己度人 C.知人论世 D.诗无达诂

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 A )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择其好者而从之,其不好者而改之。 C.选其善者而跟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D.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55.( C )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6.孟子认为有无( B )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A、知识 B、先天善良本性 C、才能 D、财富

57.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 C )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学而优则仕。

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8.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 B )占首位。

A.文化知识 B.道德教育 C.自然科学 D.生产劳动 59.孟子认为,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像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自行学习的。这体现了( D )的精神。

A.诲人不倦 B.循序渐进 C.由博反约 D.因材施教 60.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 A )治天下”的名言。

A.《论语》 B.《荀子》 C.《孟子》 D.《韩非子》 61.《学记》用( D )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6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出自( C )

A.《大学》 B.《论语》 C.《孟子》 D.《中庸》 6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一段讲(A )的重要性。 A.躬身实践 B.冥思苦想 C.学思结合 D.废寝忘食 64.《学记》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 B )。

A.教材 B.教师 C.教法 D.学法

65.荀子认为成为老师的条件有四种,而( D )并不包括在这里面。 A.尊严而使人敬畏 B.年老而有威信 C.懂得精微的道理而又能清楚阐述 D.博学

66.战国后期,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是( C )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 C )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 68.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B )的教学方法。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诱导 D.有教无类

69.《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B )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70.孔子招收的学生有出身平民的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这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D )的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诱导 D.有教无类

71.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C ) 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温故而知新 7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 D )教学原则。 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73.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 A )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 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7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出自( A )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 75.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 D )。

A.循序渐进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7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段讲( C )的重要性。 A.躬身实践 B.冥思苦想 C.学思结合 D.废寝忘食 77.《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个观点的就是( D )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导而弗牵

7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C )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79.( B )体现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80.孔子主张( C ),扩大了教育对象。

A.为政以德 B.以礼治国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 81.“乐”的起因是:( A )

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 B.是由不同是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 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 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

82.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 B )A.安详 B.怨恨 C.愤懑 D.欢快 83.先王治乐的原因是( A )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B.教人民欣赏音乐 C.给人民带来快乐 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

84.“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 D ) A.《大学》 B.《易经》 C.《论语》 D.《礼记》 85.先王设臵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 C )

A.设臵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 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 C.善民心,易风俗 D.提升国家形象

86.只知晓歌曲而不知晓乐的是( B ) A.禽兽 B.老百姓 C.君子 D.以上皆对 87.先王制定射乡食飨的礼仪是用来( C )

A.调节人对安乐的享受 B.制定婚姻冠笄的礼仪 C.使人交往正常化 D.指导人们如何射乡食飨

88.先王用礼是为了( A )A.节制人心 B.调和人生 C.推行国家政策 D.防止倾邪的行为 89.礼是用来( B ) A.协和感情 B.区别等级 C.使人亲近 D.相互尊敬 90.达到了乐的要求便会( A )

A.没有怨恨 B.没有争斗 C.没有穷困 D.没有灾难 91.“明圣”的意思是( C )

A.制作礼乐的人 B.传授礼乐的人

C.传授与制作礼乐的人 D.在学术道德上取得极高成就的人 92.教育,对于人民而言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进行教育就会( B ) A.发生饥荒 B.有伤世风 C.产生疾病 D.劳而无功 93.研究礼乐的结果是( A )

A.提高内心的修养 B.了解民心所向 C.丰富精神生活 D.以上皆非 94.“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意思是( C )

A.人生很平静,这是上天注定的 B.人生没有大起大落

C.人出生没有情欲,这是天赋予的本性 D.人生的情欲是由上天注定的 95.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下列说法对的是( B )

A.凡事预先计划好就会成功,不预先计划好也可能成功。 B.“豫”同“预”。 C.一个人不预先计划好就会成残废人。 D.站着预习,等于浪费光阴。 9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 A )

A.《论语》 B.《荀子》 C.《春秋》 D.《中庸》

97.“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的意思是( A ) A.声音 B.声乐 C.歌曲D.名声 98.乐是由( A ) A.从内心发出来的 B.在外貌上表现

C.从自然中音响而来 D.从乐器中演奏而来

99.乐宜适中,乐强调过分了就会( B )

A.使人疏离不相亲 B.使人随便放浪 C.协和感情 D.使人平和安静 100.乐得到通行,就会使( A ) A.人心向道 B.人心思逸 .C人心向善

101.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B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102.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B )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103.“立大学以教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中的“庠序”是指什么?( C ) A.公园 B.医院 C.学校 D.监狱 104.以下句子翻译错误的是:( C ) A.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提防之,不能止也。(万民追逐利益,就像水向下流一样,不用教化来做提防,就不能防止了。)

B.《诗》曰:“夙夜匪解(xiè)。”(《诗经》说:“从早到晚都不懈怠。”) C.《书》云:“茂哉茂哉。”(《尚书》说:“茂盛啊,茂盛啊。”) D.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然而一般的玉不雕琢的话,就不能成就美好的花纹。) 105.下列句子中通假字不正确的是?( C ) A.而颛(zhuān为自恣苟简之治 “颛”通“专”,专门。 B.埽(sǎo)除其迹而悉去之 “埽”通“扫”,扫除。 C.渐(jiān)民以仁 “渐”通“间”,离间。 D.臧(cáng)于骨髓 “臧”通“藏”,收藏。 106.下列句子中汉字注音不正确的是:( D )

A.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还:xuán B.自非大亡道之世者。亡:wú C.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汤:tāng D.不以教化堤防之。堤:tí 107.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见闻广博、心智聪明?( A ) A.努力勤勉、钻研学问。 B.无所事事,异想天开。 C.贪图玩乐,乐于享受。 D.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108.君王制作乐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C )

A.打发时间 B.制造气氛 C.改变民风,感化民俗 D.其他 109.《诗》曰:“夙夜匪解。”是什么意思?( B )

A.从早到晚都在解题。 B.从早到晚都不懈怠。C.早出晚归 D.早上和晚上都没有时间。 110.“乐”的声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来的?( B ) A.天灾人祸 B.社会和谐 C.国家衰亡 D.其他 111.圣明的君王在乱世中继承王位后会做什么?( C )

A.严禁学术 B.焚书坑儒 C.扫除乱世迹象,恢复教化 D.什么也不做 112.古代的君王将什么作为管理人民的重大事务?( A ) A.教化 B.物质诱惑 C.行暴政 D.其他 113.“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出自以下哪篇?( D ) A.《三字经》 B.《百家姓》 C.《千字文》 D.《对贤良策》 114、“强勉行道”的“行道”指什么?( C )

A.行动 B.替天行道 C.践行圣人的学说或道理 D.人行横道

115.汉代时称呼学校为什么?( D )A.校 B.庠 C.序 D.庠序 116.秦朝继承周朝之后,“重禁文学”,这里的“文学”指:( A ) A.儒家学说 B.现代文学 C.当代文学 D.其他 117.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用仁来熏陶人民,用义来砥砺人民,用礼来规范人民就能使人民习俗美善。

B.如果教化已经鲜明,习俗已经成就,子孙遵循下去,过个五六百年仍然不会衰败。 C.汉朝没有很好的治理好的原因就在于应当改革时却没有改革。 D.乐是用于给君王行乐,而不是用来改变民风、感化民俗的。 118.“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中的“虞氏”指:( A ) A.虞舜 B.虞姬 C.虞美人 D.其他

119.纵观周朝、秦朝,君王统治因为缺少什么而导致灭国?( C ) A.货币 B、实权 C.王道 D.法度 120.“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出自:( C ) A.《孝经》 B.《诗经》 C.《论语?公冶长》 D.《千字文》 121.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 C ) A.道 B.教 C.性 D.义 122、子曰:“好学近乎( C )”。 A.仁 B.智 C.知 D.勇 12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 A )A.则不跲 B.则不用 C.则不废 D.则不穷 124.有弗学,( B ) A.问之弗知弗措也。 B.学之弗能弗措也。

C.思之弗得弗措也。 C.辨之弗明弗措也。

125.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A )。

A.则能尽人之性 B.则能尽物之性。 C.则可赞大地之化育 D.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26.温故而知新,( D )。 A.敏而好学 B.诲人不倦 C.不耻下问 D.敦厚以崇礼 127.“中庸”的核心思想是( C )。 A.中立 B.平庸 C.中和D.保守 128.宋代理学家把( A )、《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作为《四书》。 A.《中庸》 B.《三字经》 C.《弟子规》 D.《诗经》 129.《中庸》是( C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A.《大学》 B.《论语》 C.《礼记》 D.《四书》 130.《中庸》一开头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只是继承了思孟学派( B )的思想。 A.天命论 B.性善论 C.初本论 D.其它

131.( C )的实现需要有人性的依据,故要尊重德性,发扬自己的先天的善性。 A.学习 B.教育 C.学习和教育 D.其它

132.为了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实现( B )的中和。 A.学生—教师 B.主导—主体 C.学校—家庭 D.其它 133.《中庸》强调了教育的( A )的和谐。

A.本质与作用 B.过程与方法 C.主观与能动 D.主导和主体

134.“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 C )的关系。

A.教与学 B.师与生 C.学与思、学与行 D.行与知

135.《中庸》认为人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称为“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称为“道问学”。这两条途径是( A )。 A.相依并进,相辅相成 B.相矛盾 C.相中和 D.相抑制

136.人性的完善要依赖于( C ),故要注意后天的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 A.学习 B.教育 C.学习和教育 D.其它 137.《中庸》继承了重视( B )的个别差异的思想。 A.群体 B.主体 C.个体 D.其它 138.运用在学习中,《中庸》强调( A )。

A.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B 主体的主导作用 C.客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D.客体的主导作用

139.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下面的注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洋洋:盛大,浩瀚无边。B.优优:很多的忧愁。C.其人:指圣人。 D.凝聚:引申为成功。 140.下面的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译文:真诚是天的德性,追求真诚的人的德性。 B.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译文:有不曾学过的知识,学习了还不能通晓就不放弃。 C.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译文:有不问过虑的疑问,问了还不明了就不放弃。 D.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译文:有不曾考虑的问题,考虑了还不得其解就放弃。 141.大学之道,( A )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A.在明明德,在亲民, B.在名明德,在亲民,

C.在明明德,在兴民, D.在明名德,在亲民,

14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 A )。 A.谦 B.律 C.醒 D.查

143.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 C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A. 奋第 B.奋弃 C.忿惕 D.负第

144.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 A )矣。

A.鲜 B.闲 C.兼 D.先

145.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 A )之。 A.无 B.弃 C.众 D.去

146.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 A ),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A.倍 B.众 C.广 D.出

147.“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 D )也。A.齐B.律 C. 醒 D.修 148.心诚求之,虽不中不( A )矣。 A.远 B.偏 C.责 D.负 149.汤之《盘铭》曰:“( A ),日日新,又日新。”

A.苟日新 B.近日新 C.今日新 D.再日新

150.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A )。 A.格物 B.知物 C.其物 D.及物 151.自天子以至于( A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A.庶人 B.众人 C.草民 D.庶民

15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 A )也。 A.必慎其独 B.必慎其慎 C.必独其慎 D.必独其独

153.是故君子有( A )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A.诸 B.知 C.彼 D.其

154.《大学》是( B )系统的经典论著。A.释 B. 儒 C.道 D.法 155.在《大学》中,教育过程与政治过程是一个( A )的过程。 A.统一 B.矛盾 C.融合 D.发展

156.“修身,齐家,安天下”出自于以下哪一部经典?( C ) A.《礼记》 B.《中庸》 C.《大学》 D.《春秋》 157.《大学》篇中。“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 A )。A.亲民 B.治民 C.为民 D.富民 158.从《大学》的“三纲领”看,教育的最高目的是( A )。 A.政治目的 B.经济目的 C.文化目的 D.历史目的

159.《大学》原为《理记》的第( D )篇。A.38 B.40 C.39 D.41 160.( A )的精神贯穿在《大学》始终。

A.伦理道德教育 B.君王至上 C.儒学 D.政治修明 1.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 B ) A.朱熹 B.王守仁 C.韩非子 D.黄宗羲 2.“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体现出的教学原则是( D )

A.可接受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3.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体现的教学艺术是( B )

A.自主学习 B.量力而精 C.愉快教学 D.尊重个性 4.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 D )

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 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

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 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 5.“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选读)其中“重”的正确解释是( B ) A.重要 B.严格 C.以……为重 D.重视

6.“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原毁》选读)其中“修”的正确解释是( D ) A.修养 B.修身 C.养性情 D.进修,求上进 7.“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原毁》选读)其中“廉”的解释是( B ): A.廉洁 B.少,低 C.清廉 D.廉政

8.“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进学解》)最正确的大意是( C ) A.做事选精当的事情,说话一定要有玄机。

B.记叙事情选最重要的,记叙言论掌握言外之意。

C.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勾划出它深奥的意义。 D.记事的人要选重要的人,写言论的人要有涵养。

9.韩愈在教育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著有论述教师问题的《师说》,目的在于( A ) A.光复“师道” B.论述教师的价值 C.传授学习方法 D.树立师德 10.“传道、受业、解惑也”的“业”指( C )

A.事业 B.学业 C.古人“六艺”之业 D.专业知识 1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揭示了( B )规律。 A.教育 B.学习成败 C.道德教育 D.人的成长 12.对“蒙养弗端,长益浮靡。”(《朱子语类》)的正确理解是( A ): A.儿童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B.成人对小孩的影响 C.小孩与成人道德教育的因果关系 D.道德教育的任务有阶段性

13.“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

得尔。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朱子语类》)提倡读书比较好的方法是( B ) A.广闻博览 B.熟读而精思 C.多方汲取 D.反复思考

14.朱熹认为的“小学教育阶段”,年龄段是( B ) A.6—12岁 B.8—15岁 C.7-12岁 D.5-12岁 15.朱熹认为的“大学教育阶段”, 年龄段是(A )

A.15岁以后 B.15—20岁 C.16岁以后 D.18岁以后。

16.朱熹认为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 A ),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A.教理 B.认识事物 C.传授科学知识 D.明人伦

17.朱熹:“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D )

A.修身 B.传授治国之道 C.传授家族礼仪 D.为朝廷培养有用的人才 18.朱熹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是( C )

A.明人伦 B.明确伦理纲常 C.居敬 D.反省

19.朱熹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千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体现他主张的教学原则是( A ) A.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20.朱熹说:\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别人理会,来放自家口里\。体现他主张的教学原则是( D ) A.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21.朱熹说:\圣贤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拨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功夫。若半上半下,半沉半浮,济得甚事?\体现他主张的教学原则是( B )

A.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22.朱熹说:\人而不学,则无以知其所当知之理,无以能其所当为之事。学而不习,则虽知其理,能其事,然亦生涩危殆,而不能以自安。习而不时,虽日习之而其功夫间断,一暴十寒,终不足以成其习之功矣\。他强调了( A )的教学原则。

A.时习 B.笃行 C.博学与专精 D.勇猛奋发 23.朱熹的“教人有序不可说等”的最准确理解是( C ) A.不断努力 B.循序渐进

C.遵循由易而难、由近而远的阶段,且努力学习,则自有进步 D.学习要有计划性

24.朱熹说:\徒明不行,则明无所有,空明而已;徒行不明,则行无所问,冥行而已\。他强调的主要观点是( C )

A.知的作用 B.行的重要性 C.知行并进 D.知与行的关系 25.《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家教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 A ) A.家教规范 B处世哲学 C.集大成之作 D.家庭教科书

26.颜之推认为培养的人应该具有“应世经务”的能力,这种人是指( D ) A.清谈家 B.章句博士 C.状元 D.服务国家的统治人才

27.为了培养“行道以利世”的实用人才,颜之推提倡的教育内容是( A )。 A.实学 B.章句 C.诗词歌赋 D.四书五经 28.颜之推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是说父母的教育应该( C ) A.严爱 B.慈爱 C.严慈结合 D.顺其自然 29.颜之推特别重视为人之道的教育,最主要的主张是( A ) A.强调为人厚重 B.强调孝与仁 C.强调为人厚道 D.强调诚实守信

30.颜之推认为“厚重”的道德品质包括忠君、孝顺、谦恭和( A ) A.礼让 B.城市 C.谦逊 D.厚道 3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 B. )。 A.两回事 B.一回事 C. 两截 D.不相干 32.“以知为行”知与行的关系是( A. )

A.知决定行 B.行决定知 C. 二者相干 D.二者不相干 33.王守仁的籍贯是( C )

A.广东 B.河南 C.浙江人 D.福建人 34.王守仁是那个朝代的( C.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5.《传习录》是他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分为上、中、下卷。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 A. )著作。 A.哲学 B.文学 C.历史 D.社会学

36.王守仁是宋明( D )的集大成者,是明朝中期有影响的教育家。 A.哲学 B.文学 C.历史 D.主观唯心主义

37.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B )。 A.《王文成公全书》 B. 《传习录》 C.《大学问》 D.《进学解》

38.韩愈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诗句中指出理解书本知识(A ) A.重要 B.不重要 C.有的重要 D.有的不重要

39.韩愈“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讲述了( C )

A. 有的疑惑可以不解 B.学生自悟的重要性 C.教师解惑的重要性 D.有的疑惑不重要

40.韩愈的籍贯是现在(B )省。 A.河北 B. 河南 C.陕西 D.山东 41.下列作品属于韩愈的是( D )

A.《明儒学案》 B.《留别海昌同学序》 C、《广师说》 D. 《韩昌黎集》 42.( A )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A.纪 B.记 C.计 D.既 43.怠者不能( A ),而忌者畏人修。 A.修 B.秀 C.休 D.羞 44.“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译文正确的是( B ) A. 对记事之的人提取它的要点,对造谣者划出它深奥的意义。

B. 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勾划出它深奥的意义。

C. 记事情要抓主要的内容,说话要抓住玄机。 D. 记事情抓要点,说话抓重点。 45.“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其中“详”的正确解释是( C ) A.详细 B.仔细 C.(对别人要求)高 D.端详

46.种树者必( A )其根 ,种德者必养其心。 A.培 B.赔 C.配 D.倍 47.夫同言而信,信其所( D );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A. 钦 B.勤 C.清 D. 亲 48.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的正确解释是( B )

A. 每个人都爱孩子,很少不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 B. 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 C. 每个人都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不多。 D.人们都一样爱孩子,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不多见.

49.兄弟不( A ),则于侄不爱. A.睦 B.慕 C.牧 D.目 50.“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的最正确的解释是( C ) A.当今常有讲施舍就成为奢侈。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好了。 B.讲节俭就变成吝啬的情况。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好了。

C. 当今常有讲施舍就成为奢侈,讲节俭就变成吝啬的情况。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好了。

D. 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好了。 51.礼云:“欲不可纵,( D )不可满。”A.自 B.只 C.治 D志 52.宇宙可臻其极,( A )不知其穷。A.情性 B. 清醒 C. 情形 D.庆幸 53.颜之推是( A )朝代人。A.北齐 B. 北周 C. 宋 D.清

54.颜之推祖籍是现在的( D )省。A.山西 B. 陕西 C. 江西 D. 山东

55.将天下正大底( C. )去处臵事,便公。A. 事理 B.明理 C.道理 D.道与理 56.以自家( C )去处之,便私。 A.思意 B.司仪 C.私意 D.思议 57.蒙养弗端,长益( A )。A.浮靡 B.富民 C.福民 D.抚民 58.“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此句说明读书的方法是( C ) A. 熟读 B. 精思 C.熟读与精思 D. 泛观博取

59.“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说明孩子的教育( C )

A. 应该严格 B. 应该慈爱 C.应该严格与慈爱结合 D. 应该因人而异。 60.“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从教育的角度说明( D ) A. 言教的重要性 B. 身教的重要性

C.身教胜于言教 D. 教育者的 人格魅力有利于言教 61.“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

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说明“孝仁礼义”等教育( D ) A. 应该从小开始 B. 无所谓

C.一律从出生开始 D. 根据外在环境和孩子自身条件,力求越早越好。 62.“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说明对待“贤俊者”和“顽鲁者”这两类孩子的态度是( C ) A.偏爱“贤俊者” B.偏爱“顽鲁者”

C. “贤俊者”与“顽鲁者”同等 D. 不偏爱对待。 63.“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体现出对孩子的“爱”应该(D ) A.偏宠 B.厚爱 C. 溺爱 D.溺爱害人 64.“兄弟不睦,则于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说明家庭和睦对孩子待人处事的影响是( A ) A.重要 B.不重要 C.不一定重要 D.没有关系

65.“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说明“风俗”传承中,卑者、幼者与尊者、长者之间的关系是( D )

A. 没有关系 B. 卑者幼者影响尊者长者 C.相互影响 D. 尊者长者影响卑者幼者 66.“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说明父、兄、夫的为人道德对子、弟、妇的影响( C )A. 不一定重要 B.不重要 C. 重要 D.没有关系

67.“世人多不举女,贼行骨肉,岂当如此,而望福于天乎?”这句话的主要观点是( B ) A. 不要“重男轻女” B.不要怠慢女孩 C. 优待女孩 D.女孩可以适当怠慢 68.“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则加贤字,尊卑之差也。”说明对待不同辈行的长辈,正确的态度是( B )

A. 分层对待 B.分长幼和辈行对待 C. 同样对待 D.没有关系 69.“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说明的主要观点是( D )

A. 选择邻居的重要性 B.交友的重要性 C. 墨子的交友之道 D. 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须谨慎 70.“ 人有坎壈(lǎn),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与今天提倡的( C )观点相符。 A. 从小学习 B.晚年学习比年轻学习更重要 C.终身学习 D.中年更要注重学习 71.“夫养生者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与当今学校德育强调的( C )一致。 A. 尊重个性 B、道德教育 C.安全教育 D.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72.朱熹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继孔丘之后的又一个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古代教育宝库,对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主要著作《朱子语类》是一部涉及( D )领域的重要著作。

A. 哲学 B. 历史 C. 文学 D.政治、哲学、历史、文学 73.“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对“诚”的正确理解是( C ) A. 不自己欺骗自己 B. 不做不该做的事情 C. 不自己欺骗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 D. 讲信誉 74.“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对“敬”的正确理解是( D )

A. 尊重人 B. 有礼貌 C. 对人毕恭毕敬 D. 对人不怠慢,不纵情放荡自己 75、《原毁》所阐述的内容,从今天的角度去解释,主要写的是( C ) A. 个人修养 B. 为人处事 C. 个人修养与为人处事 D.都不是 76、《进学解》的主要观点是(A )A、不计较名誉得失,努力学习 B、努力学习

C、关注名誉 D、既要努力学习,又要注重名誉兼得 77、《进学解》的“进学”的含义是( B ):

A、中进士 B、意谓勉励生徒刻苦学习,求取进步 C、进一不学习 D 、要求进步

78、韩愈在《进学解》中论及了教学艺术,其中包括( C )等内容。 A. 教 B. 学 C. 教和学 D.教学规律 7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讲了为人之师的标准是( B )A.贤者为师 B.闻道在先者为师 C.学高为师 D. 能者为师

8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道”指的是( C ) A.道德 B.知识 C.儒家礼教、思想 D.抚民思想

1、梁启超的籍贯是( B ) A 广西 B 广东 C 浙江 D福建

2、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 A ) A 王夫之 B梁启超 C顾炎武 D 黄宗羲 3、“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那一句( C )

A少年强则国强 B少年胜则国胜 C少年富则国富 D少年雄则国雄

4、黄宗羲被称为( B)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 亭林先生 D余姚居士 5、小疑则小( C ) A智 B聪 C悟 D愚

6、王夫之被世人称为( A)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亭林先生 D余姚居士

7、国民教育之道之端中“道”意思是( A)A途径、方法 B道路 C修道 D道理 8、“气日以滋,理日以成”中“滋”的意思是( C )A滋润 B滋味 C滋长 D 滋补 9、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 B )A行愈远 B思愈远 C行愈高 D 思愈高 10、王夫之别号( A)A一壶道人 B白石道人 C亭林先生 D梨洲先生 11、顾炎武与黄宗羲和( D)同称明清三大学者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王夫之

12、王夫之的籍贯在( A) A湖南 B湖北 C河南 D河北 13、在( B)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 A《四书训义》 B《尚书引义》 C《习性诸论》 D《书院》

14、王夫之谈教学原则注意对(C)提出相关要求.A教师 B学生 C教学双方 D家校 15、王夫之是明末清初(B) A政治家 B思想家 C文学家 D活动家 16、“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语出(D)

A《习性诸论》 B《书院》 C《尚书引义》 D《四书训义》 17、顾炎武和( C )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 A王夫之 B 梁启超 C黄宗羲 D康有为

18、黄宗羲倡导的基本教学方法是( C )A 自学 B 讲解 C 讨论 D探究 19、黄宗羲的籍贯在(B ) A 江苏 B 浙江 C 上海 D 福建 20、“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D )之口 A 王夫之 B 顾炎武 C 谭嗣同 D黄宗羲

21、黄宗羲认为,学习贵在( A ) A 适用 B 背经 C 明理 D启智 22、黄宗羲大胆地对( D )进行了革新

A 教学目的 B 教学方法 C教学手段 D教学内容 23、黄宗羲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 A )

A培养人才 B改变世风 C 匡扶政治 D传承知识 24、梁启超认为磨练人格的最高学校是( C )

A 正规的学校 B 和美的家庭 C.人生的苦难 D安定的社会 25、梁启超认为一个人要有成就,必须在( B )树立奋斗目标 A青年时代 B儿童时代 C中年时代 D 出生之时 26、梁启超认为( B )是维护天下安定的公开利器 A 舆论 B 法律 C 报刊 D专制

27、为了培养新民,梁启超最为重视的教育活动是( C )

A 私塾教育 B家庭教育 C 社会教育 D特殊教育 28、梁启超说:救亡图存、教化愚昧,都必须以( D )为本源 A强化专制 B扩充军队 C对外修好 D学校教育 29、( A )倡导了“诗界”和“小说界”革命

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30、王夫之关于教与学关系的正确认识是( D)

A 教可以代替学 B 学可以代替教 C 教比学重要 D 教是为了学

31、黄宗羲被学者尊称为( B)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亭林先生 D余姚居士 32、梁启超被称作( D)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亭林先生 D饮冰室主人

33、下列哪部是王夫之的著作(A )A《习性诸论》 B《取士下》 C《学校》 D《取士上》 34、梁启超没有主办过下列哪种刊物( C)

A《时务报》 B《清议报》 C《新华日报》 D《新小说》 35、下列哪个不是梁启超的称呼( C)

A卓如 B任公 C 一壶道人 D 饮冰室主人 36、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三种,其中没有(D)

A特殊教育 B社会教育 C 学校教育 D 家庭教育

37、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到了( B )A美国 B日本 C新加坡 D马来西亚 38、黄宗羲和( B )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 A梁启超 B 顾炎武 C黄宗羲 D康有为 39、“学校,所以养士也。”中“士”理解为( D ) A勇士 B 战士 C人民 D人才

40、在对老师职责的看法上,与韩愈最为接近的是( D ) 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41、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不包括( A )

A《广师说》 B《取士下》 C《学校》 D《取士上》

42、黄宗羲认为( B )是成才的必然途径 A穷经 B致知 C适用 D独创 43、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书院》和( C )

A《广师说》 B《取士下》 C《习性诸论》 D《取士上》 44、王夫之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 D )

A只讲天理 B只讲人欲 C只讲天理,不讲人欲 D既讲天理,有讲人欲 45、王夫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 D )

A只重视学 B不重视实践 C只重视教 D必须重视实践 46、“学校,所以养士也。”中“士”意思是( D ) A 食客 B士兵 C学士 D有才能的人 47、语出《明夷待访录》的语句是( D )

A道无定体,学贵适用 B小疑则小悟 C发先儒之所未发者 D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 48、、黄宗羲是( C )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A 明朝 B清朝 C明末清初 D元末明初 49、( C )不是黄宗羲的代表作A《学校》 B《取士下》 C《习性诸论》 D《取士上》 50、王夫之提出了( D )的教育理论。(对)

A学与思分离 B知与行分离 C学与行分离 D知与行结合 51、“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 D )的《习性诸论》 A梁启超 B 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夫之 52、( A )别号饮冰室主人,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53、中学语文教材选有( B )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A王夫之 B 梁启超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54、“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 B )的知行理论。 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55、“学非有碍于思”是说( C )

A 学对思有妨碍 B思对学有妨碍 C学对思并无妨碍 D思对学并无妨碍 二、多选题

1.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 AB )

A.《孟子》 B.《论语》 C.《学记》 D.《荀子》 2.下列话语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有( BC )

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不躐等

3.下列话语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有( AD )

A.不陵节而施 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不躐等

4.孟子施教的目标是培养( ABCD )的君子。A.明人伦 B.修身齐家 C.治国 D.平天下 5.孟子的教育内容是( AB )

A.人伦教育 B.道德教育 C.权术教育 D.法律教育 6.以下哪些言论是孔子讲学的内容 ( ABC )

A.为政以德 B.以礼治国 C.有教无类 D.事异则备变 7.荀子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 ABCD ) A.注重“积”“渐” B.闻、见、知、行结合 C.“虚壹而静”,专心有恒D.解蔽救偏,兼陈中衡8.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 BCD )三个部分。

A.生产劳动 B.道德教育 C.文化知识 D.技能技巧培养

9.《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豫时孙摩”原则包括( ABCD ) A.预防 B.适时 C.顺序 D.观摩

10.荀子把教师提高到与( ABCE )同等的地位。A.天 B.地 C.君 D.神 E.亲 11.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 ABC )

A.耳聪目明 B.血气和平 C.移风易俗 D.以欲忘道

12.研究乐可以提高内心修养,可以产生( ABCD )之心

A.平易 B.正直 C.慈爱 D.诚信 13.下面哪些表现音乐的道理与政治相通( ABCD )

A.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B.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C.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D.以上都对

14.在《对贤良策》中,董仲舒主要针对文教政策提出了以下哪三点建议?( ABC ) A.罢百家以尊儒; B.立大学以养士;

C.行贡举以选士; 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5.君王要怎样做才能使国家的根本明显?( ABCD )

A.很谨慎地对待奉承天意之事 B.用修明的教育感化人民 C.辨证法度是否适宜,区别上下使有秩序 D.以上都正确 16.天下的道理除了君臣关系之理,还有( ABCD )。

A.父子关系之理 B.夫妇关系之理 C.兄弟关系之理 D.朋友交往之理 17.用来实行天下通理的天下通德有( ABC )。A.智慧 B.仁爱 C.勇敢 D.道义 18.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 ABCD ). A.审问之 B.慎思之 C.明辨之 D.笃行之

19.伦理道德是( AB)A.政治的核心 B.教育的根本 C.社会的风气D.教育的过程 20.《大学》强调的是( ABCD )的统一。A.知 B.情 C.意 D.行 21.《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正确的是(ABD)。 A.量力而精 B.因材施教 C.知行合一 D.学贵自得 22.韩愈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也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实践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 ACD )等著作中。 A.《师说》B.《张中丞传后叙》 C.《进学解》D.《原毁》

23.韩愈关于教与学的主要观点是(ABC)

A.勤学致知 B.广泛涉猎,刻苦钻研 C.不计毁誉,勤于治学 D.讨论辩难

24.“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韩愈《进学解》)也就是说“勤”要做到( BCD)

A.善于思考 B.手勤 C.口勤 D.脑勤

25.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 AD )A.小学 B.中学 C.幼稚园 D.大学 26.朱熹在长期的大学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教学原则(ABCD)。 A.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27.朱熹总结出六条“朱子读书法”。分别是( ABCD )

A.循序渐进,熟读深思 B.虚心涵咏,切己体察 C.着紧用力 D.居敬持志 28.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三品”指(BCD) A.上中下三等人 B.上智之人 C.下愚之人 D.中庸之人 29.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颜之推提倡( ABCD )

A.虚心务实 B.博习广见 C.勤勉惜时 D.相互切磋 30.关于家庭教育,颜之推的主张是( ABCD ) A.尽早施教,严格教育 B.注重环境习染

C.处理好家庭关系 D.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和注重道德教育

31.明清三大学者是( ABC )A.黄宗羲B.顾炎武 C.王夫之 D.张之洞 32.以下哪些是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ABCD )

A.力学致知 B.学贵适用 C.学贵独创 D.穷经经士

33.王夫之的著作有(AB )A.《习性诸论》 B.《书院》 C.《学校》 D.《取士上》 34.梁启超主办过的刊物有( ABCD)

A.《时务报》 B.《清议报》 C.《新民报》 D.《新小说》 35.下列哪些是对王夫之的称呼( AC)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一壶道人 D.饮冰室主人 36.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主要有(ABCD)

A.论性与习 B.论学与思 C.论知与行 D.论教与学 37.下列语句出自《习性诸论》的有( ABCD)

A.习成而性与成也 B.学非有碍于思 C.行可兼知 D.善教者必有善学者

38.以下属于黄宗羲的著作有( ABC)A.《学校》 B.《取士上》 C.《广师说》 D.《书院》 39.( B )和( C )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

A.王夫之 B.顾炎武 C.黄宗羲 D.康有为

40.关于师德师风,黄宗羲对老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ABC ) A.真才实学 B.品行端正 C.身体力行 D.不干预政治 三、判断题

1.“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 √ ) 2.《论语》是“四书”之一。( √ ) 3.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 X ) 4.至圣是孔子,亚圣是孟子,他们合称孔孟。 ( √ )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说明荀子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 )

6.《论语》是一部对话体散文。( X ) 7.孟子以“人性恶”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来阐述了教育的内容、目标、作用以及任务。( X ) 8.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 ) 9.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X ) 10.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 ) 11.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 X )

12.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 )

13.《论语》反映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X )

14.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 ) 15.孟子告诫学生:“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这说明有为者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 )

16.“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 X ) 17.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 √ ) 18.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X )

1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了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 )

20.《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 )

21.大乐必繁,大礼必复。( × ) 22.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 √ ) 33.乐可以试人心向善。( √ )

24.君子是因为从乐中得到了道而感到欢乐。( √ )

25.教育对于人民来说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教育就会有伤世风。 ( √ )

26.《对贤良策》提出独尊儒术;设立太学;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其教育作用是: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待教而后善。( √ )

27.《对贤良策》的道德教育内容:树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以仁俺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 √ ) 28.一般的玉如果不雕琢的话就不能成就美好的花纹,同理,君子如果不学习的话,就不能成就他的德行。 ( √ )

29.“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中的“瑑”应读zhuó。( × ) 30.只要用教化来规范人民,就能取得成功。( √ )

31.《中庸》是儒家关于世界、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的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观和思想方法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指导思想。( √ )

32.《中庸》就是以“中立”的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 × )

33.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于智慧,努力实行就接近于仁爱,知道廉耻就接近于勇。”( √ ) 34.《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大学》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内文的撰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 √ )

35.“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 )

36.《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 )

37.按照朱熹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因此,朱熹把它

列为“四书”之首。( √ )

38.《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 √ )

39.音乐的道理与政治是相通的。( √ )

40.一个人的聪明与坚强是在顽强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 √ ) 41.“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 )

42.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

43.《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的对教师职责的论述。(√ ) 4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此段文字是说:只要有“修己治人之道”的人,就可以为人师长。(√ )

45.“凡人所以立身行正,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朱子语类》)此句话讲了“诚”和“敬”对一个人立身做事的重要性。(√ )

46.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臵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 )

47.“读书,须有次序……然后将全章反复抽绎玩味。”《朱子语类》)其中“玩味”的意思是探索体味 。(√ )

48.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物欲之蔽”:“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 )

49.朱熹继承了儒家关于笃行的思想,在教学上重视行的作用,而且强调知行并进。(√ ) 50.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 ) 51.颜之推是宋朝文学家、教育家。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还冤志》等。( × ) 52.颜之推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 ) 53.颜之推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 (√ )

54.颜之推提倡虚心务实的学习态度,他反对妄自尊大,骄傲浮夸的学风。(√ )

55.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

56.颜之推认为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应珍惜时光,年幼“固须早教”。 (√ ) 57.颜之推认为人如果达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程度,是早教的结果。(√ ) 58.颜之推主张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树立一定的威信,不主张父母对子女的慈爱。(×) 59.颜之推承袭了孔孟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十分注意对子女道德的教育。(√) 60.他认为士大夫子弟的教育应该学业为根本,道德次之。(× ) 61.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对) 62.《名夷待访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 63.黄宗羲和王夫之开创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

64.“道无定体,学贵实用”意思是修道不讲固定的形式,学习贵在适用。(×) 65.王夫之提出了学与思、知与行相结合的教育理论。(√) 66.“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黄宗羲的《习性诸论》。(×) 67.梁启超别号饮冰室主人,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68.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69.“亡而存之,废而举之------”出自《少年中国说》(×) 70.王夫之提出了“夫学以夫教,而学必非教”的教学原则。(√) 71.“行可兼知,而知亦可兼行”是王夫之的知行理论。(×) 72.“学非有碍于思”是说“学对思并无妨碍”(√) 73.黄宗羲、王夫之和顾炎武合称明清三大学者。(√) 74.明末清初三先生是指船山先生、梨洲先生和亭林先生。(√) 75.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习性诸论》和《书院》。(√) 76.在知行认识上王夫之的观点和朱熹的“知先行后“观点一致。(×) 77.“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解释为性是生理,天天在生长形成。(√) 78.王夫之认为“善学者必有善教者”。(×) 79.梁启超曾提出“诗界革命”,并参与了戊戌变法。(√) 80.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主要见于《学校》、《取士上》和《取士下》三篇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eu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