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Microsoft - Word - 文档

更新时间:2024-05-23 04: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古诗文为教学内容,选文除最后一课之外,其余均是游记,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常识; 2.积累文言词句及经典文篇;

3.诵读赏析,借鉴写法,体会作者在特定境况下的思想精神,提升思想认识。 三、课时分配

最后一课3课时,其余均设2课时,另单元起始、总结、检测各1课时,共预计14课时。

单元起始课

一、阅读单元提示,确定学习要点——诵读、识记、理解、比较赏析、借鉴运用、扩展阅读、提升认识。

二、通读各篇课文,预习时当每篇四遍,依次要求:第一遍,读出障碍——读音、停顿及词句理解方面的问题;第二遍,读通文句;第三遍,读懂意思;第四遍,赏析探究——读出在写作手法及思想内涵方面的认识和疑惑。

三、教师检测初读效果,订正错误。

26.小石潭记

柳宗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识记永州八记,积累文言词句;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者凄凉忧郁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诵读,赏析。 难点:探究文中“乐”与“忧”的关系。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教学,介绍作者及本文创作背景,学生识记永州八记。(详见《教材全解》225页)

2.听读,练读,初步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3.把握文意,分类积累词句,课堂检测。 4.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思路及情调。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小石潭?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景物总的特点是什么?(概貌、潭边树木、潭中鱼水、石潭地势及环境气氛;按游踪顺序写即移步换景;景物特点—幽静优美。)

注:末段介绍同游者或作记时间,是古代游记惯用的格式。 (2)文章总的感情基调如何?(悲凉忧郁) 5.诵读赏析

1至4段任选一段,从景物及写法的角度赏读品析。(提问:你

从中读出了什么样的景物?你欣赏作者的什么写法?读出你的欣赏?)

重点赏读第2段——想象描述,让你陶醉的是什么?作者的写法妙在那里?醉心诵读。

6.探析作者的情感历程

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补充介绍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经历。详见《教师用书》)

总结:作者因贬而忧,因忧而寻景,因景而乐,又因环境气氛冷清而触发忧郁之情。统观全篇,忧郁悲凉笼罩全文,乐是暂时的,且是忧的另一种形式。

7.拓展实践(任选其一)

1)模仿作者的文笔描写一处景物,寓情于中,亦可以文言的形式呈现,字数不限。

2)收集描写山水的古诗文名句名篇,赏读识记。 3)选读永州八记的其它文篇。 9.布置作业。(略) 附板书设计:

景(概貌、树木、鱼水、源流形势、气氛—幽静优美、凄凉冷寂)——移步换景

借景抒情 情(乐 悲凉忧郁

27.岳阳楼记 范仲淹 集体备课: 执笔人:马孝剑

备课人:王志道 马俊平 席生林 海江 罗贵军 杜鲁凤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词句,记诵文篇。

2.辨析文中的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及其内在联系。 3.体会作者对滕子京、迁客骚人、自己及古仁人的情感态度,深入把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内涵,进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积累 难点:把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流程

1.让学生以格言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理想,引入教学。 2.听读、跟读、练读。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先|天下之忧|而忧

3.自由读课文,疏通文意,分类积累词句,课堂检测,完成练习三。

4.提取主旨句,初步把握作者思想核心。 5.逐段把握文章内容、表达及情感。

第一段:交代作记的缘由,表明作者对滕子京的政绩持以肯定的态度。

第二段:描述岳阳楼大观,景物壮阔,气势磅礴,流露出慷慨激昂的情感。

三四段:分别以洞庭湖昏暗阴冷及和美明丽之景表达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一暗一明自成对比,又与第二段呼应。

第五段:卒章显志,称颂古仁人之心,表明自己的人生志向,且流露出知音难觅的感慨与悲凉。

6.深入探究

1)作者对滕子京、迁客骚人、自己及古仁人的感情态度有何不同?

2)文章如何使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其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3)如何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这在今天有何意义?(提示:补充介绍此文的写作背景及范仲淹的生平事迹—详见《教师用书》249页)

总结:范仲淹这一思想源于孟子“忧以天下,乐以天下”,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发展,已经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范仲淹用他的一生实践了这一志向,尽管靠个人的努力无法改变“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社会制度,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光照千秋,“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人生格言成为后世一切仁人志士的一把生命标尺。

7.诵读全文,注意体会情感的变化。 8.布置作业。(略) 附板书设计:

1. 洞庭全景

2. “悲景” 3. “喜景” 作记缘由— 乐

(记叙) (描写抒情)教后反思:

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议论)

28.醉翁亭记

欧阳修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词句篇;

2.诵读课文,结合对“而”字句、“也”字句及句式的分析,体会文章酣畅淋漓的文气;

3.理解文意,梳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4.赏析文章简洁洗练的语言、优美丰富的景物及富足和乐的生活。

5.探析“醉”与“乐”的关系,认识不同层次的“乐”,进而深入领悟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赏析 难点:探析“醉”与“乐”的关系,把握作者心中的“乐其乐”。

三、教学流程

1.联系《岳阳楼记》导入教学,介绍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 2.朗读指导及训练。

3.疏通文意,理解难句,积累生词,课堂检测。 知识要点: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名之者谁 佳木秀而繁阴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2)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醒能述以文者(倒装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省略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判断句)

3.赏读美文

1)明晰顺畅的结构美

第一段,描写醉翁亭环境,介绍其命名由来,最后两句既道出全文立意核心,又自然引出下文描写山水之乐的内容。步步推进,娓娓道来——

环境:环滁皆山—琅琊—醉翁亭 名由:作亭者—名之者—名意 第二段,由分到总写山中之景。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亦无穷 第三段,写滁人游及太守宴,由外而内。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第四段,写太守日暮醉归情景。

太守归—宾客从—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统观全篇,引出醉翁亭后,描写景物——先自然之景,后人文之景;最后由景入情,点明文旨,且文段之间借助“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衔接,全文一气呵成,脉络分明。

2)简洁洗练的词语和骈散结合且急缓有致的文句——语言美。 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式及“而”字句、“也”字句的表达效果结合诵读品味,可顺便探究课后练习三。(要点:黄庭坚改文虽简洁扼

要,但去掉描述性文字,缺乏具体生动的形象之美;另外,多处删去“也”“而”等字,文句简短却缺乏急缓有致酣畅淋漓的语流之美。)

注:a.“也”字表达的不同语气——陈述语气(描述景物)、肯定语气(介绍人名地名)、感叹语气(直抒胸臆)。b.“而”字句的读法——表递进转折的重读,表连接或调节音节的轻读。——可用删去虚词改变句式的办法比较体会。

3)意趣丰富的风景美

通过诵读关键句,借助想象描述去品味。 4)其乐融融的人情美

提问:结合相关文句说说当时滁州人民的生活和精神状况? 5)作者豁达高远的精神美 探究:

a. 文中“醉”与“乐”的关系?(提示:找出写作者醉与乐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他因何而醉?因何而乐?——山水、佳酿、人民富足安乐的生活。)

总结: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b.文中的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有何区别?(提示:依据本文是否可以断定作者被贬滁州后一蹶不振,不理政事,一味地苦中寻乐?)

总结:三者之乐分别是自然之乐、自发之乐、自醒之乐,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作者的乐来自于人民富足安乐的生活,来自于官爱民民拥官的和谐融洽,由此可见,被贬后作者能够积极从政,勤于治理。

这是一种难得的开阔胸襟和高原境界。因此,欧阳修的“与民同乐”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出一辙,异曲同工。

4.美读背诵。 5.拓展延伸

列举中国历史上像欧阳修一样虽被贬谪,却能积极做事的仁人志士,说说他们的具体表现,评评他们的思想精神。 6.布置作业(略) 附板书设计:

结构美——明晰顺畅

语言美——凝练、流畅 美文 风景美——意趣丰富 人情美——其乐融融 精神美——与民同乐 教后反思:

29.满井游记

袁宏道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的白描、比喻等方法。

2.诵读课文,赏析美景,结合作者生平及相关背景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诵读 难点:赏析优美文句;结合末段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教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及其创作风格。(见《全解》278页)

2.朗读训练。

3.自读,疏通,质疑释疑,分类整理,课堂检测,并完成课后练习三。

重点文言词——“犹”“辄”“茗”“罍”“蹇”“始”“未始”“堕”“恶”等。

重点文句—— “城居者未之知也”“山峦为晴雪所洗”等。 4.自读课文,初步感知作者对自然之春的欣喜之情。 1)跳读课文,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研读一三段,结合作者生平及有关背景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

喜悦之情,把握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注:作者生平酷爱山水,曾言:“与其死于床第,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中进士后,曾辞去吴县县令,历游山川。万历二十六年受朝廷委任及其兄劝说,回京任顺天府教授,暂收游兴。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所幸仍属闲职,可时常出游,本文就写于这一年。此后的第二年,他便告假还乡,以后尽管亦曾出仕,但终非所愿,常年以游山访水为重,直至四十二岁英年早逝。

5.研读第二段,深入体会寄情山水的喜悦之情。

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景物具有怎样的风韵和情态?——可用自己的话描述,亦可套用课文词句,如“肥沃湿润的土地”。

2)结合练习二三赏析文章的白描、比喻、拟人写法,品析文句。 6.比较探究,进一步认识作者“独抒性灵”的创作风格。 与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相比,本文在思想倾向上有何独特之处? 7.课堂实践

记诵文中写景佳句,模仿或套用。 附板书设计:

抑(天气、心情)

满井游记 寄情山水、独抒性灵 扬(白描、比喻、拟人)

30.诗五首

一、教学目标

1.诵读默写本课诗歌,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大意,结合背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意境,赏析诗歌艺术手法,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体式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诵读积累;

2.品析语言,比较赏析,领会其意蕴。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教学。 2.学习《饮酒》。

1)回顾陶渊明及其有关作品,介绍本诗体裁(古体诗中的五言古风)及创作背景(见《全解》)。

2)朗读,把握重音及节奏。 3)默读,疏通。 4)赏析品读

a.本诗写了陶渊明归隐后怎样的生活状态?试结合关键词句说明,并借助想象描绘作者的生活情态。

b.“心远地自偏”所蕴含的道理?联系现实说说给你的启示? ——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这是心灵的归隐,不在乎身居何处。在今天看来,要想让自己的人生得以提升,那就得在纷扰喧闹的环境中保

持自己独立的人格。

c.“此中有真意”中“真意”即作者对人生的认知——返璞归真,物我相融,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彻底回归自然。

d.总结,背诵。 附:板书设计

饮酒 生活——安适、宁静 哲理——心远地自偏 真意——物我相融 3.学习《行路难(其一)》 1)介绍本诗体裁及创作背景。

2)听读练读,注意情感及语势的起伏变化。

3)自读,理解诗意。注意“雪满山”“冰塞川”“路”等词语的含义。 4)赏读背诵。

联系具体诗句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本诗感情波澜起伏,三回九转,具体表现如下:

友人盛情饯行,作者倍感欣慰,——此情此境却引发作者对自己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人生境遇的悲愤之感,——然而毕竟正值风华之年,作者仍痴心不改,遥想未来,希望能被起用,大展宏图——但回顾现实,又感到处境艰难,无所适从,顿生迷茫。——最后,将所有的思绪都化作

坚定的信念,相信必有机会长风破浪,一展雄才。

统观全篇,尽管感情起伏不定,但末两句激情澎湃,气势磅礴,是

全诗感情的主旋律,也是千古励志名言。

4.联系相关时代背景,讨论课后练习一。 附:板书设计

行路难

坚信

希望 欣慰 悲愤 迷茫 5.比较赏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题解两首诗,介绍歌行体诗的特点——“歌”,情感激荡,格调奔放;“行”,句式自由,问起酣畅淋漓,如行云流水。

2)介绍两首诗的创作背景(见《全解》或《教师用书》271—275页) 3)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4)从句式和表达两个方面比较赏析。

提示:先找出每首诗各种表达方式的相关文句,从思想意义及艺术效果等角度赏析之后再作总结。

a.句式上——两首诗都较为自由,篇无定句,句无定数,依内容而定;但前一首以七字句为主兼以九字句、二字句,较为错杂,后一首通篇为七字句,且有对偶、顶针句,韵律更加和谐。

b.表达上——两首诗都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抒发作者特定境况下的思想感情。但前者叙事情节性强,抒情强烈直接;后者叙事概括,点到为止,重在写景,抒情含蓄而丰富,及寄情于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z5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