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与永续社区发展 概念探讨与研究议题

更新时间:2023-03-08 09:41:1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社會資本與永續社區發展:概念探討與研究議題1

蔡必焜2 王俊豪3

摘要

社會資本概念近年來深受學界的普遍討論。概括地說,社會資本指涉的是人們可以運用來解決共同問題的社會信任、規範和網絡之存量。對鄉村和都市社區而言,社會資本表示藉由參與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和機制,社區成員得以產生互動並連結在一貣,解決共同問題,達成永續性的目的。因此,永續社區發展是目的,而如何達成永續發展的策略規劃,則與社會資本的活化和運用有密切關係。本文的論述架構,首先說明社會資本的意義、層次、形式和功能;其次探討地理的、非地理的社會資本。永續社區發展之概念;最後再提出可能的研究議題,以供後續時正研究設計之參考。

關鍵詞:外部性、永續性、永續社區發展、社會資本

1 2 3

本文為國科會補助研究計畫之部分成果(NSC91-2412-H-002-018-SSS),謹此致謝。 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助理教授。

.

-

壹、前言

社會資本概念近年來深受學界的普遍討論。包括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教育學及其他學門,均從各自專業領域觀點來探討社會資本的鄉關議題。相關的研究主題多半集中在家庭、青少年問題、學校教育、公共衛生與健康、社區生活、就業與職業成就、組織學習與企業競爭優勢、民主與治理、經濟發展、環境保護以及集體行動等(Portes & Sensenbrenner 1993; Woolcock 1998: Baker 2000)。

在社區議題方面,近年來則著重社會資本在鄉村和都市社區的形成和作用以及異同的比較(Portney & Berry 1997; Flora 1998; Hofferth & Iceland 1998)。概括地說,社會資本指涉的是人們可以運用來解決共同問題的社會信任、規範和網絡之存量。對鄉村和都市社區而言,社會資本表示藉由參與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和機制,社區成員得以產生互動並連結在一貣,解決共同問題,達成共同目的和利益。日前政府推行的所謂「新故鄉運動」、「社區總體營造」等社區發展計畫,其基本精神為永續性,其策略規劃上,則與社會資本的活化和運用有密切關係。

本文在論述社會資本與永續社區發展關係時,擬依下列架構來加以探討: 1.社會資本的意義、層次、形式與功能 2.社區和社會資本 3.永續社區發展 4.可能的研究議題

.

-

貳、社會資本的意義、層次、形式與功能

從資本的角度來看,永續發展的觀念可被定義為一種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未來世代每個人所獲得的資本應等於或大於當代世代。傳統上這個資本的概念包含自然、物質和人力資本。前述資本對一國的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已普遍受到證實和認同。經濟發展的過程可說是不同資本運用和組合的變化過程,特別的是人力資本在二十世紀獲得快速而大量的積累。

然而,自然、物質和人力資本只能解釋部分經濟發展的因素,但卻甚少探討經濟行動者間如何互動和組織貣來創造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忽略了社會資本的重要性。換言之有些國家具有相似的自然、物質和人力資本,但在經濟表現和發展程度上卻大相逕庭;在同一個國家中,具有相似條件的地區、城市或鄉村也常有不同的發展程度。這些現象皆顯示社會資本的特徵及其對社會經濟的貢獻(Putnam 1993; Woolcock 1998)。

一、社會資本的意義

社會學的研究領域中,社會資本最常被認定為是一套規範、網絡和組織的組合,透過這些組合,人們得以取得權力和資源,進行決策和形成政策。經濟學者主要則關注社會資本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在個體經濟層面探討社會資本對市場功能的增進作用。在總體層面則檢驗制度、法律和政府角色對經濟表現的影響。

社會學者和經濟學者對社會資本持有不同的分析取向。社會學者傾向從人們如何聯繫、互動及形成社會關係網絡的觀點看社會資本,因為經濟學者則多半以數學方程式表示「個人效用如何受到他人影響」來解釋社會資本。經濟學的核心觀點認為在理性自利的行為原則下,個人和他人的效用可達到最大化,基本上利潤動機和效用最大化是自我導向的(I oriented)行為準則。因此,經濟學者通常對我們導向的(We oriented)或利他主義(altruism)的行為較少賦予關注。利他主義意謂個人效用影響他人效用,這種外部性(externality)的效果卻是社會資本的重要特性之一。

.

-

布爾迪厄較早對社會資本解釋為「社會資本是實際或潛在資源的集合體,資源與某種持久性網絡的占有密不可分,這一網絡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認的,而且是一種制度化的網絡,或換句話說,這一網絡是同某個團體的會員間相聯繫的,它從集體性擁有的資本的角度為每個會員提供支持,提供為他們贏得聲望的『憑證』,而對於聲望則可以有各種各樣的理解。」(劉少杰 2002:222)從布爾迪厄的定義,可看出社會資本具有如下的特點:

首先,社會資本是一種從中可以吸取某種資源的、持續性的社會網絡關係;其次,社會資本是一種體制化的社會關係,而不是那些靠親屬關係和組織關係建立起來的自然聯繫,是在特定的工作關係、群體關係和組織關係中存在的,它要通過某種制度的關係來加強,否則就是變動不定的偶然聯繫,而不是作為具有穩定聯繫的社會網絡;再者,社會資本具有潛在性和現實性,只有當社會網絡被行動者啟動或利用時,他才能以某種能量或資源,發揮資本在實踐中的作用,這時它就是現實的社會資本,而當它未被調動和利用時,它僅僅是靜態的網絡關係,是潛在的社會資本,可見,社會資本是動態的實踐性概念;最後,社會資本作為一種網絡資源,每一個被聯繫在其中的社會成員都可以從中受益,但受益的程度要依每個人實踐能力的大小而有所區別(ibid 222)。

普特南將社會資本較具體定義為「社會資本是人際間的水帄聯結,它包含社會網絡、信任及相關的規範,並且對社會(區)生產力具有貢獻」(Putnam 1993)。

此外科爾曼對社會資本則採取較廣泛的界定;他認為「社會資本的定義由其功能而來;它不是某種單獨的實體,而是具有各種不同形式的不同實體;其共同特徵有兩個:它們由構成社會結構的各個要素所組成;它們為結構內的個人行動提供便利。和其他形式的資本一樣,社會資本是生產性(productive)的,是否擁有社會資本,決定了人們是否可能實現某些既定目標。與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一樣,社會資本並非可以完全替代,只是對某些特殊的活動而言,它可以被替代。…與其他形式

.

-

的資本不同,社會資本存在於人際關係的結構之中,它即不能依附於獨立的個人,也不在於物質生產的過程之中」(鄧方譯 1992:299)。

儘管上述代表性定義略有差異,仍可發現社會資本概念的共同特徵如下所列: 1.聯繫經濟、社會和政治領域,認為社會資本影響經濟表現,反之亦然。 2.社會資本可能產生正面效果,也可能產生負面效果,視社會關係的本質及其法律、政治環境而異。 3.焦點在行動者的互動關係。

4.社會資本屬公共財性質,具正面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ies),個人無法私有化社會資本效益,因此可能產生搭便車(free-rider)和低度投資(underinvestment)的傾向。

5.社會經濟發展過程需要不同類型資本的最適組合,社會資本則扮演整合配置自然、物質與人力資本的功能。

6.網絡、規範和信任具自我增強效用,經由持續利用,社會資本存量得以累積。

二、社會資本的層次

社會資本的分析層次有三:即個體、中間(meso)和總體層次。個體層次的社會資本經驗分析,首推普特南在對義大利公民結社的分析。他將社會資本定義為水帄的(horizontal)社會組織連結的特徵,例如個人或家庭社會網絡、促進連結的規範和價值等,有助於社區形成一個整體並藉以創造社區外部性的特徵

(Putnam,1993)。普特南最初將外部性僅視為正向結果,但後續的研究發現許多人際互動產生的負面的外部性結果,如黑手黨等暴力幫派,極端的種族隔離主義者團體等,社會資本帶來的效益可普及於該團體成員,但對非屬該團體的個人或社區則不一定有利,甚且可能造成傷害。在中間層次方面,柯爾曼進一步將垂直的(vertical)社會連結導入社會資本的分析,探討個體之間、團體之間或組織內的人際互動關係。垂直連結關係有別於水帄連結關係,其呈現的是成員之間階層性關係和不公帄

.

-

的權力分布狀態。總體層次的社會資本分析,包含形塑社會結構和促進規範發展的社會、政治等總體環境因素,涵蓋各種非正式和正式、水帄和垂直的制度化關係和結構,例如法律規章、法院系統、市場交易制度等。

上述三種層次社會資本可具有高強度的互補性(complementarity),其和諧共存與整合運作可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產生最大效用。例如整體性的農產品市場交易制度有利於地方產銷班組織的運作;同樣地,運作良好的地方產銷班組織則能促進農產品市場交易制度的維持和穩定性。此外,社會資本三種層次之間亦具有替代性(substitution),高強度的總體層次社會資本可部份替代相對薄弱的中間和個體社會資本,反之亦然。舉例言之,完善的產地農藥殘留監控制度能部分替代農政部門對農藥殘留檢驗規定和措施的不足(Falk and Kilpatrick, 200)。

三、社會資本的形式

社會資本具有結構的(structural)和認知的(cognitive)兩種形式,並可同時在個體、中間和總體層次產生影響力。結構的社會資本,包括既定的角色、社會網絡和制度、規章等;認知的社會資本,則指成員間共享的規範、價值、信任、態度和信念等。前者相對客觀且外表可觀察;後者則較主觀且無形的概念。兩種形式的社會資本可以是,但不必然是互補性的關係,例如農民之間農忙時期的換工措施可說是基於認知性的價值因素而非正式的結構安排;同樣的,社區發展協會的存在並不必然表示社區居民間的高程度參與合作互動關係。

四、社會資本的功能

社會資本主要具有促進資訊分享、集體行動和決策,以及減少投機行為三種功能。首先,個人參與社會網絡可增加資訊取得能力並降低資訊取得成本。參與產銷班組織和加入農會可分享來自組織和其他成員提供的農產品市場價格、貸款來源、新技術和資材的資訊,有利農場經營。其次,持續的參與和互動能增進成員之間的

.

-

相互信任,有利於集體決策和行動,諸如社會資本在社區發展和灌溉水源管理等集體決策和行動的促進作用。最後,互動網絡和規範則可抑制成員的投機行為,具有高強度信任和規範的產銷班成員較不可能違反組織計劃的農產品產銷行為,因為違反者須程受來自同儕成員的壓力和社會排斥(social ostracism),影響其個人日常的社會和經濟生活(Serageldin and Grootaert, 2000)。

.

-

參、社區與社會資本 一、社區

社區和社會資本的關係,為本文探討的主題之一。社區一詞從集體的類型上分類,可分為地理的社區和非地理的社區。前者指共同擁有一個確定的物質空間或地理區域的群體,如鄰里、城市、村莊等;後者指具有共同特質、歸屬感,以及維持形成社會實體的社會關係和社會互動的群體,如基於親緣的宗族團體、共同信仰形成的宗教團體、學術團體和共同興趣團體等。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地緣和非地緣的區別。因此,社區可分為「地理的社區」和「非地理的社群」二種(龍冠海 1985)。通常基於共同興趣的非地理「社群」,在中或高所得團體中較易形成;而低得團體則多與地理的「社區」關係密切。

無論是地理的或是非地理的社區,共同分享的信念、價值、關注和興趣等,均是構成是社區或社群的共同要素。然而,共享的信念、價值、關注和興趣,也可能因為地理的鄰近性而產生。例如居住於著名媽祖廟周邊的住戶和商家,可能基於共同的宗教活動而形成社區。或是共同的問題也可能強化社區凝聚力。例如在SARS的衝擊之下,台北市萬華地區的商業受到嚴重影響,當地商家於是團結貣來進行促銷活動,希望早日掃去SARS陰霾,重現商機。這表現了地理的社區和非地理的社群之間交錯盤節的關係。非地理的社群常常跨越地區的限制,而同一地理社區內則涵蓋眾多的社群。因此社區(群)可說是社會資本的孕育生成處所。隱喻地說,則社區(群)是社會資本的子宮,沒有社區(群)就沒有社會資本。社區和社群和社會資本兩者間密切關連,只是內涵有所不同。

二、地理的社會資本

所謂地理的社會資本指鑲嵌於(embedded)一定空間界限內的成員所形成各種形式的社會關係、網路、制度,以及成員間共享的價值、規範和信念等。在都市社區中,最常見的地理的社會資本,為特定社區或範圍內的鄰里情誼(neighborhood)。

.

-

例如二十年的台北「民生社區」,基於低密度、開放性高、公園綠地比例高,較諸其他社區較能促進居民之間的互動和人際關係網絡形成,有助於社區居民建立較佳的鄰里關係和情誼,其住房需求和房價帄均較當時台北市一般社區高。這種鄰里關係由都市社區中特定地區範圍內居民的人際互動中形成,即屬地理的社會資本。相對於特定地區範圍內某一類型鄰里關係,地理社會資本的觀點,則可能應用於指涉某種特殊屬性的職業或社會經濟階層的一群居民。

雖說地理的社會資本形式與職業或社經階層可能有關係,但並不代表高所得社區或鄰里,其社會資本網路的強度必然高於低所得社區或鄰里的社會資本網路強度。例如高房價地區的住屋常常圍著高牆和密閉鐵門,這些人為的障礙自然會阻礙居民間的互動和凝結力,以及限制社區社會資本網絡的形成和發展。又如帄均收入較低的地區或社區,可能因為家中沒有圍牆、冷氣,社區中的大樹成為炎炎夏日夜晚乘涼避暑、談天交誼的場所,有助於建立和維持高強度的社會資本網絡。

地理的社會資本具有根著於一定地理界線之內的特性。因此,諸如社區發展協會、農漁會、地區文教基金會、社區大學、守望相助協會、大樓管理委員會、特殊的社區意識或價值規範等,皆屬地理的社會資本形式之一。相同的社區活動中心、老人會館、社區游泳池、社區運動公園等設施,能提供居民互動和人際關係發展機會,建立社區意識和規範,則是有助於地理社會資本的形成和維持之場域。

三、非地理的社會資本

地理的社會資本既是根著於一定空間界縣內的社會資本網路,其建立的基礎主要在於空間或地理的親近性(proximity)。非地理的社會資本的形成則主要立基於共同的信念、價值、問題、利益、興趣和嗜好等。非地理的社會資本大多是跨越空間界線,或是跨社區的,但也可能存在於一個社區或某一特定的空間界限內。

教會組織可說是最古老且最基本的非地理社會資本。基於共同的信仰和價值,來自不同社區或地理範圍的人民常聚集於教堂尋求心靈慰藉。秉持共同的信仰和價

.

-

值觀,慈濟功德會、紅十字會等宗教性、慈善性組織更是充分發揮「捨小愛、獻大愛」的利他精神,正是非地理社會資本的明顯例證。

同一公司內員工所組成的工會、工業會、商業會、律師公會等職業性團體則是以成員共同利益為前提的非地理社會資本網絡組織形式。這類組織所創造的利益或「公共財」的「私有化」(privatization)程度,通常較其他社會資本網路組織形式為高。亦即此類社會資本所創造的利益或所增加的效用,大部分集中網絡成員,較少澤及網絡外的個人。進一步言,此類社會資本形式可能過度集中關注自身利益,而危害其他廣大社會民眾的共同利益,產生負面效果,此即社會資本的陰暗面(Schulman and Anderson 1999)。

此外,非地理的社會資本則表現在成員之間共同的興趣和嗜好,以產生的人際關係互動網絡。諸如合唱團、土風舞社、桌球隊、保齡球隊、高爾夫球隊等休閒組織即屬此類。另外,非地理的社會資本網絡,也可能貣源於成員之間共同面臨的問題或共同關注的議題。例如農民權益促進會關心的是農民生計和農產品產銷問題;勞工權益促進會主要關注勞工就業、收入及勞動條件等問題;無殼蝸牛聯盟則關心都市房價高漲及住屋問題;核四公投促進會關心核四興建議題。

.

-

肆、永續社區發展

世代正義與物種和諧的永續性(sustainability)觀念,近年來受到各界的普遍重視。永續性所強調的是同時關注效率、效果和公帄三種意涵,並成為政治訴求、政策目標、制度設計和評估的重要指標。特別是「生命共同體」、「社區總體營造」、「新故鄉運動」等社區發展的訴求或政策,均與永續性的理念有關。

一、永續性的意義

根據Hemple(2001)看法,永續性觀念之所以成為一種普世的價值,至少可從下列四個方面解釋:

(一)一種回應(response):如後現代主義所聲稱的現代發展,對全球生態、文化

多樣性和民主制度的威脅以及長期失序混亂的一種回應。

(二)一種反應(reaction):對於技術快速進步所帶來劇烈變遷的一種反應。為抵

擋如杒弗勒(Toffler)所謂未來震撼(future shock)所帶來的社會劇變和斷裂的一種社會持續(continuity)的訴求。

(三)一種結果(result):認為永續性是整體社會對環境破壞、鼓勵快速發展、浪

費性質的消費之生活方式的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的結果。

(四)一種副產物(outgrowth):認為永續性是懷舊情懷(nostalgia)的副產品,是

檢約生活、少交通壅塞、更多開放空間以及地方意識等觀念和訴求的自然結果。

事實上,從物質狀態而言,並沒有所謂的恆久的(permanent)狀態,包括人類居住的地球和太陽系,就此觀點而言,並不存在任何的永續社區或社會。基此,本文在永續社區發展的探討上,則採取下列的論述立場。

(一)策略性模糊:永續性和社區本來就是二個難以清楚和明確定義的概念。因此,

不主張明確定義永續性,而從各學者的定義中尋求永續性的特徵、原則和目的,以策略性模糊的立場來理解永續性。

.

-

(二)過程重於目的、相對重於絕對:既然不存在絕對的永續狀態,故無從界定絕

對的、最終的永續狀態,並加以測量。因此,本文所指的永續性是指,從較不永續(unsustainable)朝向較永續的動態發展過程而言。對任何時間地點的永續性的測量和比較均應是相對的,對任何時空背景下的社會或社區“絕對永續性”(absolute sustainability)的測量和討論不具意義。

(三)永續性及永續發展:由於對“發展”一詞的觀點不同,部分環境學者反對將

永續性和發展連結使用。本文採用大部分社會、經濟、政治和發展學者的觀點,交互使用永續性和永續發展概念。

根據韋氏字典的解釋,作為動詞的永續(sustain)意謂保持存在狀態、維持和持久;發展則指進步或改善過程中的一個步驟或階段。永續發展亦在整合上述永續和發展的要義,作為過去人類現代化近程較不永續的發展路徑的替代方案。聯合國世界環境暨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在“我們的共同未來”一文中,將永續發展定義為「滿足當代需要的發展,不應損及後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WCED 1987)。科斯塔查(Costanza 1992)認為永續發展是在動態的人類經濟體系和較大的動態生態系統之間建立一種關係的方式,在此關係中:(一)人類生命可無限延續;(二)個人得以繁榮興盛;(三)人類文化得以發展;但(四)人類活動的影響必須適當的限制,以免破壞生態維持的多樣性、複雜性和功能性。

永續發展關注的範圍廣泛,首先強調在經濟上以永續的方式,滿足人類食、衣、住、行等基本需要;同時尋求提供有關健康、教育、就業、政治參與、人權保障等方法;並且強調保護或增進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複雜性和功能性。本質上言,永續發展強調創造一個生態永續的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永續性或永續發展概念指涉支持(support)、恆久(persistence)、帄衡(balance)和彈性(resilience)的意涵。表一列舉一些重要的概念定義和陳述。 表一:永續性的定義

.

- 1.維持(sustenance):支持生命。支持不墜;保持、承受或抵擋。 2.一種非遞減性的(undeclining)效用函數或非遞減性的資本;非遞減性意味人類福祉歷久不衰。 3.彈性:在紛擾不安的過程中,維持結構整體性、形式和行為模式的能力。 4.在自然的方法下確保人類福祉。 5.堅持創造、維持和更新的過程與減少、死亡和衰退的過程處於帄衡的狀態。 6.永續性與社會和有意義的選擇有關:留給後代和我們這一代相同或者更多的選擇機會。 7.一種社會系統和自然系統無限期地共存共榮的情境。 8.被期望能改善人類情境且此種改善狀態得以維持的各種活動的總和。 9.滿足當代需要的發展,不應損及後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 10.在時空條件下,一個系統不能對其他系統造成傷害;一個系統維持一定生活品質水準不能造成其人類成員的身體痛苦或社會不滿;系統內維持生命的生態成員得以維持在目前或者更好的水準。 資料來源:Hempel 2001: 47

二、永續社區發展的原則

吉魯士和赫門(Chirasand and Herman 1997)指出永續發展概念的基本原則,主要來自五個領域,包括生態學、社會學、倫理學、政治學和經濟學,並且進一步整理出十二項永續發展原則,此也正是永續社區發展的基本原則。

(一)永續發展的生態原則 原則1:依賴性

長期來受到忽略的重要事實是:人類依賴生態系統供給財貨和服務。舉例而言,森林提供造屋材料、涵養潔淨水源並且供應氧氣維持人類生命。從系統的觀點

.

-

而言,生態系統提供經濟系統物質資源的“投入”,並作為最終廢棄物“產出”的回收堆積場。生態系統可說是現代社會的生物基礎結構(biological infrastructure),環境使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結構(physical infrastructure)成為可能,它供了建築、水庫、公路及一切設施的基礎。依賴性原則指出了環境保護和環境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原則2:有限性

地球和生態系統提供各式各樣的再生和非再生資源。前者如海洋中的魚類,後者如石油、天然氣等。二種資源均有其侷限性,即使是魚類等再生資源在人類過度捕捉下已呈現枯竭現象。許多城市朝高密度開發,鄉村地區農田過度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均已超越大自然的侷限性,造成無可回復的損害。永續發展體認有限性的存在和逼近,並且尋求和有限性共存之道。 原則3:和有限性共存

自然界生物數量的維持,主要受生物棲息地的承受力(carrying capacity)的限制。因此人類和其他生物必須和其生長環境的有限性生存,也就是與環境承受力的上限共存。承受力的上限與二個因素有關,一為環境的資源供應能力,二為環境吸收、分解廢棄物的能力。永續發展的支持者鼓吹滿足人類需要必須在環境承受力的極限內進行。漁源枯竭、可耕地面積減少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均是超限利用的結果。在社區層次,發展必須在與地方承受力調和的方向下達成。 原則4:互賴性

雖說生物依賴環境,但人類就其數量和技術能力而言,已成為地球的守護者。因此,地球和生態環境的命運,亦很大程度地依賴於人類日常活動,地球和人類命運展現唇齒相依的關係,和地球、生態系統和諧互賴是永續發展的重要訴求。

(二)永續發展的社會/倫理原則 原則5:代間公帄

.

-

永續發展概念包含一個強有力的現象,即代間公帄(Inter-Generation)。代間公帄原則認為所有世代的人類均是共同生活於地球的利害相關者(stakeholders),應賦予同等的責任和義務。因此,每一世代的人類有責任和義務為其後世代人類保有相同或者更多的自然資源和經濟機會。 原則6:代內公帄

代內公帄(Intra-Generation)的原則強調自我在創造效益滿足需要的同時,不應對他人產生負面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從風險社會的角度而言,人類行為可能產生全球性的影響(Beck 1992)。北半球氟氯碳化物的過度釋放造成的臭氧層破壞可能造成南美安地斯山脈的農民罹患皮膚癌。代內公帄原則呼應了艾齊歐尼(Etzioni 1996)社區的社區(community of communities)的觀念,一個社區的發展不應以其他社區的犧牲或問題作為代價。 原則7:生態正義

生態正義原則認為人類和其他生物共存於地球。因此,人類不只對本身的生存負有責任,也對其他當代和未來世代生物的生存負有責任。人類在滿足需要的同時,應盡保護和維持生物多樣性的責任。

(三)永續發展的政治原則 原則8:參與和合作

欲建設一個永續的未來,除了必須建立新的法規以推動各項永續性的原則、政策和實務外,包括政府部門、企業組織、非營利部門的公民參與亦同等重要。除了參與之外,合作亦是永續發展行動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合作意謂社會或社區各部門和組織的成員為共同目的而工作在一貣。若依據“社區的社區”觀點,則區域合作或社區合作,亦屬重要。許多問題,如河川污染、酸雨、空氣污染、勞動力缺乏等,多屬跨區域或跨社區問題,需要社區共同參與和合作才能改善或解決。 原則9:新領導才能

.

-

合作必須在有效的領導下完成,此領導才能至少包括建立永續未來的願景,在不同團體中異中求同建立共識,建立穩固的共同工作關係,使成員瞭解滴水成河、眾志成城的賦權(empowerment)的觀念。 原則10:強調根本原因

過去對環境問題的探索主要針對外部的表面症狀,忽略內部根本原因,因此不能將問題防患於未燃。等到問題產生了,早已變成社會的、經濟的和環境的負債。永續發展概念強調在問題產生之前排除可能問題形成的不利因素。

(四)永續發展的經濟原則 原則11:滿足人類需要

一味地追求人類需要的滿足和經濟發展,可能產生和預期情況完全相反的結果。例如過度追求經濟發展,可能破壞鄉村地區的清靜空氣,視野景觀和社會關係。永續發展觀念強調在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原則12:較大程度的自給自足

自給自足強調較大程度地依賴地方知識、技術和資源,以達到更完備和更穩定的永續地方經濟和社會。然而,較大程度的地方自給自足並非完全的隔離狀態。進口替代(import substitution)是永續發展的經濟策略之一,強調減少物質財貨的輸出,較大程度的本地消費由本地供給,如此可增加地方經濟體的穩定性和永續性,緩和因全球或國際政治和經濟的劇烈變動對地方經濟永續發展的衝擊。

.

-

伍、結論

本文在正論述的過程中並不特別針對永續社區發展的定義和指標加以說明,也未對其與社會資本的關係作深入探討,而是以提出可研究議題的方式來代替結論,供進一步思辨和檢證兩者理論關連性的參考:

一、資本的形式包括自然(環境)、人造(物質)、人力(知識)和社會資本,社區

中各種資本的形式和存量如何測量與調查?不同發展程度或發展性質的社區,在各種形式資本的存量和比例上是否有所差異?或是,不同的社區是否必須運用不同的永續發展策略?

二、如何整合運用社會資本和其他形式的資本,始能達到永續社區發展?社會資本

在永續社區發展的過程中又可扮演何種角色與功能?

三、社區中的社會資本在數量和性質上如何測量?又社區永續性如何定義和測量?

一個社區的社會資本指標是否等同於社區永續發展指標?最終的永續社區是否存在?

四、不同發展程度的地方社區是否具有不同質、量的社會資本?較大規模的社區或

社群是否比較小規模的社區或社群有較多的社會資本存量?

五、所得、教育、職業的社經變遷和社會資本的關係為何?由高所得、高級教育程

度和高職業階層者所組成的社區社群,比低所得、低教育程度和低職業階層者所組成的社區或社群在社會資本存量上是否比較大?不同社群的社會資本形式是否不同?

六、經濟成長對社會資本具有增進或抑減的作用?隨著社區由較不永續到較永續的

.

-

發展進程,社會資本在數量上和性質上如何變化?在發展進程中所扮演的功能如何變化?

七、社區的社會資本如何形成?所得成長、所得分配(不均)、種族、性別、階級

(層)、政治制度等因素如何增進或抑減社會資本的形成和累積?

八、鄉村社區永續發展和都市社區永續發展有何異同?社會資本的作用是否有所不

同?

九、政府、商業和非營利部門如何協調運作以推動永續區發展?社會資本和上述三

部門的關係為何?各級政府在促進永續社區發展和社會資本的形成與累積的過程可發揮的功能為何?

十、個人和家庭的社會資本存量和性質如何變化?這些變化和永續社區發展的關係

為何?

十一、基於全球思考、在地行動原則,全球化如何影響在地社區的永續發展?在地

社區如何動員各種資本以回應全球衝擊?其中社會資本的功能為何?

十二、社會資本的社區居民就業的關係為何?失業率上升對社區社會資本造成何種

影響?

十三、社會資本與社區居民健康的關係為何?社會資本和社區居民間的社會支持

(social support)有何關連?此關連是否進一步影響生理和心理健康?

.

-

十四、社會資本和社區參與、社區決策的關係為何?社會資本是否促進社會包容

(social inclusion),抑或是造成社會排擠(social exclusion)?

十五、社會資本的負面外部性為何?社會資本有其陰暗面,這些負面外部性如何影

響永續社區發展。

.

-

參考文獻

鄧方(譯),Coleman, J. S. (1992)社會理論的基礎。台北:五南。 龍冠海主編(1985)社會學。台北:台灣商務。

劉少杰(2002)後現代西方社會學理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Baker, W. (2000) Achieving success through social capital. Francisco: Jossey-Bass. Beck, U. (1992) Risk society: toward a new modernity. London: Sage.

Chiras, D. D. and J. Herman (1997)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 systems approach in Ⅰ. Audirac(ed.)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merica.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Etzioni, A. (1996) “The responsive community: A communitarian perspectiv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1(1):1-9.

Falk, I. and S. Kilpatrick (2000) “What is social capital? A study of interaction in a rural community.” Sociologia Ruralis 40(1):87-110.

Flora, J. L. (1998) “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ies of place.” Rural Sociology 63(4):481-506. Hemple, L. C. (2001) Conceptual and analytical challenges in building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in Toward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Edited by D. A. Mazmanian and M. E. Kraf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oferth, S. L. and J. Iceland (1998) “Social capital in rural and urban communities.” Rural Sociology 63(4):574-598.

Portes, A. and J. Sensenbrenner (1993) “Embeddedness and immigration: notes on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action.” Am. J. Sociol 98:1320-1350.

Portney, K. E. and M. B. Jeffrey (1997) “Mobilizing minority communities: social capital and participation in urban neighborhood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0(5):632-644.

Putnum, R. D. (1993) “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 American Prospect 13:35-42.

.

-

Schulman, M. and C. Anderson (1999) “The dark side of the force: A case study of restructuring and social capital.” Rural Sociology 64(3):351-372.

Serageldin, I. and C. Grootaert (2000) “Defining social capital: an integrative view in Social capital: a multifacet perspective. Edited by P. Dasgupta and I. Serageldin, Washington, D. C.: The World Bank.

WCED. (1987) Our common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olcock, M. (1998) “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ward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and policy framework.” Theory and Society 27(2):151-208.

.

-

Abstract

A rapidly expanding literature exists on social capital concept and its importance to community research. Generally speaking, social capital means the stocks of social trust, norms and networks that can be used by people in order to solve the common problems. For rural and urban communities, social capital refers to the institutions and mechanisms by which community members relate to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for sustainability.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is the goal. The revitalization and use of social capital is the strateg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eanings, layers, forms and functions of social capital firstly. Secondly,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ility and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Lastly, some qu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externality, social capital, sustainability,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0k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