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6-06 05: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赋存和运动于地面以下土层中和岩石空隙中的水。与地表水相比;具有可储性,更加安全,分布更广泛。 3.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4.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5.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6.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7.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二、填空 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 地下水 的科学。它研究 岩石圈 、 水圈 、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 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 水文 循环和 地质 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 大 循环和 小 循环。 5.水文循环是在 太阳辐射 和 重力 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主要气象要素有 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 7.在水文学中常用 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 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 ( √ ) 2.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 × ) 3.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 ( √ ) 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 ( × ) 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 √ )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 √ ) 7.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 ( × ) 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 ( √ ) 9.蒸发是指在100℃时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 × ) 10.蒸发速度或强度与饱和差成正比。 ( √ ) 四、简答题 1.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哪三个时期? 1856年以前的萌芽时期,1856年至本世纪中叶的奠基时期,本世纪中叶至今的发展时期。 1

2.水文地质学已形成了若干分支学科,属于基础性的学科分支有哪些?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区域水文地质学。

3.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

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 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地质循环发生于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与合成,转换速度缓慢。

4.简述水文循环的驱动力及其基本循环过程? 水文循环的驱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

地表水、包气带水及饱水带中浅层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而变为水蒸气进入大气圈。水汽随风飘移,在适宜条件下形成降水。落到陆地的降水,部分汇聚于江河湖沼形成地表水,部分渗入地下,部分滞留于包气带中,其余部分渗入饱水带岩石空隙之中,成为地下水。地表水与地下水有的重新蒸发返回大气圈,有的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返回海洋。 5.大循环与小循环的区别?

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 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为小循环。 6.水循环的作用?

一方面,水通过不断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另方面,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五、论述题

1. 1. 影响水面蒸发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影响? 影响因素有:气温、气压、湿度和风速。

气温愈高,绝对湿度愈低,蒸发愈强烈,反之,蒸发愈弱。

气压是通过气压差的大小影响空气对流而影响蒸发的,气压差和风速愈大,蒸发就愈强烈,反之,蒸发愈弱 2. 自然界水循环的意义?

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使水质得以净化; 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维持生命繁衍与人类社会发展;维持生态平衡。

第二章 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一、名词解释

1.岩石空隙:岩石中没有被固体颗粒所占据的那部分空间,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移通道。

2.孔隙:松散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3.孔隙度:某一体积岩石(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4.裂隙:固结的坚硬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在各种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空隙。

5.裂隙率:岩石中裂隙体积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6.岩溶率:溶穴的体积与包括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7.溶穴:可溶的沉积岩(如盐岩、石膏、石灰石、白云石等)在地下水溶蚀作

2

用下产生的空洞。

8.结合水: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大于水分子自身重力的那部分水。

9.重力水: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作用影响下运动的那部分水。

10.毛细水:受毛细力作用保持在岩石空隙中的水。

11.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从地下水面沿孔隙上升形成一个毛细水带,此带中的毛细水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

12.悬挂毛细水:由于上下弯液面毛细力的作用,在细土层会保留与地下水面不相联接的毛细水。

13.容水度: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14.重量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重量与干燥岩石重量的比值。 15.体积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体积与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16.饱和含水量:孔隙充分饱水时的含水量。

17.饱和差:饱和含水量与实际含水量之间的差值。 18.饱和度:实际含水量与饱和含水量之比。

19.孔角毛细水:在包气带中颗粒接点上由毛细力作用而保持的水。

20.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21.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量。

22.残留含水量:包气带充分重力释水而又未受到蒸发、蒸腾消耗时的含水量。 23.岩石的透水性: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 24.有效应力:实际作用于砂层骨架上的应力。 二、填空

1.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空隙的 多少、大小、形状 、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分步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2.岩石空隙可分为松散岩石中的 孔隙 、坚硬岩石中的裂隙 、和可溶岩石中的 溶穴 。

3.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分选程度 及 颗粒排列 情况,另外颗粒形状及胶结充填情况也影响孔隙度 。

4.岩石裂隙按成因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隙、风化裂隙。

5.地下水按岩层的空隙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6.毛细现象是发生在 固、液、气 三相界面上的。

7.通常以 容水度、含水量、给水度 、持水度和透水性来表征与水分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

8.岩性对给水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空隙的 大小 与 多少 。

9.松散岩层中,决定透水性好坏的主要因素是 孔隙 大小;只有在孔隙大小达到一定程度,孔隙度 才对岩石的透水性起作用。

3

三、判断题

1.松散岩石中也存在裂隙。 ( √ ) 2.坚硬岩石中也存在孔隙。 ( √ )

3.松散岩石中颗粒的形状对孔隙度没有影响。 ( × )

4.两种颗粒直径不同的等粒圆球状岩石,排列方式相同时,孔隙度完全相同。 ( √ )

5.松散岩石中颗粒的分选程度对孔隙度的大小有影响。 ( √ ) 6.松散岩石中颗粒的排列情况对孔隙度的大小没影响。 ( × ) 7.松散岩石中孔隙大小取决于颗粒大小。 ( √ )

8.松散岩石中颗粒的排列方式对孔隙大小没影响。 ( × )

9.裂隙率是裂隙体积与不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 × ) 10.结合水具有抗剪强度。 ( √ )

11.在饱水带中也存在孔角毛细水。 ( × )

12.在松散的砂层中,一般来说容水度在数值上与孔隙度相当。 ( √ ) 13.在连通性较好的含水层中,岩石的空隙越大,给水度越大。 ( √ ) 14.松散岩石中,当初始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小于最大毛细上升高度时,地下水位下降后,给水度偏小。 ( √ )

15.对于颗粒较小的松散岩石,地下水位下降速率较大时,给水度的值也大。 ( × )

16.颗粒较小的松散岩石中,重力释水并非瞬时完成,往往滞后于水位下降,所以给水度与时间有关。 ( √ )

17.松散岩石中孔隙度等于给水度与持水度之和。 ( √ )

18.松散岩石中,孔隙直径愈小,连通性愈差,透水性就愈差。 ( √ ) 19.在松散岩石中,不论孔隙大小如何,孔隙度对岩石的透水性不起作用。 ( × )

20.饱含水的砂层因孔隙水压力下降而压密,待孔隙压力恢复后,砂层仍不能恢复原状。 ( × )

21.粘性土因孔隙水压力下降而压密,待孔隙压力恢复后,粘性土层仍不能恢复原状。 ( √ )

22.在一定条件下,含水层的给水度可以是时间的函数,也可以是一个常数。 ( √ )

23.在其它条件相同而只是岩性不同的两个潜水含水层中.在补给期时,给水度大,水位上升大,给水度小,水位上升小。 ( × )

24.某一松散的饱水岩层体积含水量为30%,那么该岩层的孔隙度为0.3。 ( √ ) 四、简答题

1. 1. 简述影响孔隙度大小的因素,并说明如何影响?

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有:颗粒大小、颗粒排列情况、分选程度、 颗粒形状及胶结程度。

排列方式愈规则、分选性愈好、颗粒形状愈不规则、胶结充填愈差时,孔

4

隙度愈大;反之,排列方式愈不规则、分选性愈差、颗粒形状愈规则、胶结充填愈好时,孔隙度愈小。

3.裂隙率一般分为哪几种? 各自的定义?

裂隙率分为面裂隙率、线裂隙和体积裂隙率。 面裂隙率:单位面积岩石上裂隙所占比例。

线裂隙率:与裂隙走向垂直方向上单位长度内裂隙所占的比例。 体积裂隙率:单位体积岩石裂隙所占体积。 4.地壳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有哪些? 地壳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1) 岩石“骨架”中的水(沸石水、结晶水、结构水)。 (2) 岩石空隙中的水(结合水、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5.结合水、重力水和毛细水有何特点?

结合水束缚于固体表面,不能在自身重力影响下运动,水分子排列精密、密度大,具抗剪强度;重力水在自身重力下运动,不具抗剪强度;毛细水受毛细力作用存在于固、液、气三相界上。 6.影响给水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影响给水度的因素有岩性、初始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位降速。

岩性主要表现为决定空隙的大小和多少,空隙越大越多,给水度越大;反之,越小。初始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小于最大毛细上升高度时,地下水下降后给水度偏小。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大时,释水不充分,给水度偏小。 7.影响岩石透水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影响因素有:岩性、颗粒的分选性、孔隙度。

岩性越粗、分选性越好、孔隙度越大、透水能力越强;反之,岩性越细、分选性越差、孔隙度越小,透水能力越弱。 8.简述太砂基有效应力原理?

在松散沉积物质构成的饱水砂层中,作用在任意水平断面上的总应力P由水和骨架共同承担。及总应力P等于孔隙水压力U和有效应力P' 之和。因此,有效应力等于总应力减去孔隙水压力,这就是有效应力原理。 9.简述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岩土压密?

地下水位下降后,孔隙水压力降低,有效应力增加,颗粒发生位移,排列更加紧密,颗粒的接触面积增加,孔隙度降低,岩土层受到压密。 五、论述题

1.岩石空隙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岩石空隙分为:孔隙、裂隙和溶穴。

孔隙分布于颗粒之间,连通好,分布均匀,在不同方向上孔隙通道的大小和多少都很接近;裂隙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连通性较孔隙为差,分布不均匀;溶穴孔隙大小悬殊而且分布极不均匀。

2.为什么说空隙大小和数量不同的岩石,其容纳、保持、释出及透水的能力不同?

岩石容纳、保持、释出及透水的能力与空隙的大小和多少有关。而空隙的

5

低。 ( √ )

14.一般情况下,低矿化水的溶解能力强而高矿化水弱。 ( √ ) 15.氯化物易溶于水,所以地下水常常以氯化物为主。 ( × )

16.地下水的径流与交替强度是决定溶滤作用强度的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 ( √ )

17.浓缩作用的结果是地下水的矿化度不断增大。 ( √ ) 18.深部地下水上升成泉,泉口往往形成钙华,这是脱碳酸作用的结果。 ( √ ) 19.脱硫酸作用一般发生在氧化环境中。 ( × )

20.当含钙离子为主的地下水,进入主要吸附有钠离子的岩土时,水中的钙离子置换岩土所吸附的一部分钠离子。 ( √ ) 21.离子价愈高,离子半径愈大,水化离子半径愈小,则吸附能力愈大。 ( √ ) 22.地下水流径粘土及粘土岩类最容易发生交换吸附作用。 ( √ ) 23.在简分析项目中,钾离子和钠离子之和通常是计算求得。 ( √ ) 四、简答题

1.根据受热源影响的范围,地球表层可分为哪几个带?各带的特点? 地球表层可分为:变温带、常温带和增温带。

变温带,下限深度一般15-30m,此带地温受气温影响而发生昼夜和季节变化;

常温带,变温带下厚度极小的带,此带地温比当地平均气温高1-2度; 增温带,常温带以下,随深度增大地温有规律地升高。 2.研究地下水中气体成分的意义?

一方面,气体成分能够说明地下水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另一方面,地下水中的有些气体会增加水溶解盐类的能力,促进某些化学反应。

3.地下水中氧气和氮气来源于哪儿?如何通过地下水中氮气和其它气体的含量来判断地下水是否属于大气起源?

来源于大气、生物起源或变质起源。

水中(Ar+Kr+Xe)/N2=0.0118时,说明氮气是大气起源。否则,为其他起源。 4.地下水中二氧化碳气体来源于哪儿? (1) 来源于土壤; (2) 来源于大气;

(3) 碳酸盐类岩石在高温下分解。 5.地下水中氯离子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1) 来自沉积岩中所含岩盐或其它氯化物的溶解 (2) 来自岩浆岩中含氯矿物的风化溶解; (3) 来自海水;

(4) 来自火山喷发物的溶滤; (5) 人为污染。

6.地下水中氯离子的特点有哪些?

氯离子不为植物及细菌所摄取,不被土粒表面吸附,氯盐溶解度大,不易沉淀吸出,是地下水中最稳定的离子。它的含量随矿化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加,

16

氯离子含量常可以用来说明地下水的矿化程度。

7.地下水中硫酸根离子和重碳酸根离子的来源有哪些?

地下水中硫酸根离子来自:(1) 含石膏或其它硫酸盐的沉积岩的溶解 (2) 金属硫化物的氧化; (3) 人为污染。

重碳酸根离子来自:(1) 含碳酸盐的沉积岩的溶解;

(2) 岩浆岩与变质岩地区铝硅酸盐矿物的风化溶解。 8.地下水中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来源有哪些? (1) 沉积岩中岩盐及其它钠钾盐的溶解; (2) 海水;

(3) 岩浆岩和变质岩含钠钾矿物的风化溶解。 9.地下水中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来源有哪些? (1) 含钙镁的碳酸盐类沉积物的溶解;

(2) 岩浆岩和变质岩中含钙镁矿物的风化溶解。 10.地下水中的总溶解固体与各离子含量有什么关系?

低矿化水中常以重碳酸根离子及钙离子、镁离子为主;高矿化水中则以氯离子及钠离子为主;中等矿化的地下水中,阴离子常以硫酸根离子为主,主要阳离子则可以是钠离子,也可以是钙离子。

11.简述利用库尔洛夫式反映水的化学特点的方法?

将(阴)阳离子分别标示在横线(上)下,按毫克当量百分数自大而小顺序排列,小于百分之十不予表示。横线前依次表示气体成分、特殊成分和矿化度,三者单位均为g/L,横线以后字母t为代号表示以摄氏度的水温。 12.影响溶滤作用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1) 组成岩土的矿物盐类的溶解度 (2) 岩土的空隙特征; (3) 水的溶解能力; (4) 水的流动状况。

13.为什么高矿化水中以易溶的氯离子和钠离子占优势?

随着地下水矿化度上升,溶解度较小的盐类在水中相继达到饱和而沉淀吸出,易溶盐类的离子(如氯化钠)逐渐成为水中主要成分。 14.产生浓缩作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 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 (2) 地下水位埋深浅;

(3) 有利于毛细作用的颗粒细小的松散岩土; (4)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势汇。

15.为什么粘土及粘土岩类最容易发生交换吸附作用?

粘土及粘土岩类的颗粒细,比表面积大,最容易发生交替吸附作用。 16.地下水简分析的项目有哪些?

物理性质、重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氯离子、钙离子、总硬度、pH值。 17.地下水全分析项目有哪些?

17

重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碳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亚硝酸根离子、钙离子、镁离子、钾离子、钠离子、氨离子、亚铁离子、铁离子、硫化氢、二氧化碳、耗氧量、值、干固残余物。 18.混合作用一般有哪两种可能的结果?

(1) 可能发出化学反应而形成化学类型完全不同的地下水

(2) 不发生化学反应,混合水的矿化度与化学类型取决于参与混合的两种水的成分及其混合比例。 五、论述题

1.研究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意义?

2.氯化物最易溶解于水中,而为什么多数地下水中检出的是难溶的碳酸盐和硅酸盐成分?

开始阶段,氯化物最易于由岩层转入水中,而成为地下水中主要化学组分。随着溶滤作用延续,岩层含有的氯化物由于不断转入水中并被水流带走而贫化,相对易溶的硫酸盐成为迁入水中的主要组分。溶滤作用长期持续,岩层中保留下来的几乎只是难溶的碳酸盐及硅酸盐,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当然也就以碳酸盐及硅酸盐为主了。

3.溶滤水的化学成分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影响?

溶滤水的化学成分受岩性、气候、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见书)

4.海相淤泥沉积与海水有什么不同? (1) 矿化度高;

(2) 硫酸根离子减少乃至消失;

(3) 钙的相对含量增大,钠相对含量减少; (4) 富集溴、碘;

(5) 出现硫化氢、钾烷、铵、氨; (6) pH值增高。

5.叙述地下水化学成分舒卡列夫分类的原则? 命名方法? 及优缺点?

6.某地地面标高为100m,多年平均气温为10℃,常温带距地面20m,增温带的地温梯度为4℃/100m,试计算地面下2000m的地温 。

7.某地多年平均气温为12℃,常温带距地面20m,在井深为2000m处测得地下水的温度为70℃,试确定该地区的地温梯度 。

8.某一由第四纪沉积物覆盖下的花岗岩中出露的温泉,其库尔洛夫式为:

其补给区地下水的库而洛夫式为:

试分析由补给区到排泄区地下水可能经受的化学成分形成作用。 9.试鉴别下述分析结果应属何种水? 水分析结果(单位为mg/L):K=387,Na=10700,Ca=420,Mg=1300,Cl=19340,SO42-=2088,HCO3-=150,Br=66。(有关元素的原子量为:K=39,Na=23,Ca=40,Mg=24.3,Cl=36.45,S=32,C=12,O=16,Br=79.9,H=1)。

18

10.请用水文地球化学理论解释下列现象。

(1) 油田水中含H2S,NH4浓度高;SO4和NO3含量很低;

(2) 某供水井抽出的地下水进入水池后,开始为透明无色,不久出现土红色絮状悬浮物;

(3) 灰岩地区泉口出现钙华。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一、名词解释

1.地下水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2.入渗系数:每年总降水量补给地下水的份额。

3.凝结作用:温度下降,超过饱和湿度的那一部分水汽,便凝结成水,这种由气态水转化为液态水的过程。

4.越流: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层发生水量交换。 5.地下水排泄: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失去水量的过程。 6.泉: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7.上升泉:由承压含水层补给形成的泉。

8.下降泉:由潜水或上层滞水补给形成的泉。

9.侵蚀(下降)泉:当沟谷切割揭露含水层时形成的泉。

10.接触泉:地形切割达到含水层隔水底板时,地下水被迫从两层接触处形成的泉。

11.溢流泉:潜水流前方透水性急剧变弱,或隔水底板隆起,潜水流动受阻而涌溢于地表形成的泉。

12.断层泉:地下水沿导水断层上升,在地面高程低于水位处涌溢地表形成的泉。

13.接触带泉:岩浆或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常因冷凝收缩而产生隙缝,地下水沿此类接触带上升形成的泉。

14.地下水的泄流:当河流切割含水层时,地下水沿河呈带状排泄,称作地下水泄流。

15.蒸腾:植物生长过程中,经由根系吸收水分,在叶面转化成气态水而蒸发,称蒸腾。 二、填空

1.地下水补给的研究包括 补给来源、补给条件 与 补给量 。

2.地下水的天然补给来源有 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它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

3.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下水主要补给源有 灌溉回归水、水库渗漏水、以及专门性的 人工补给 。

4.落到地面的降水,归根结底的三个去向是 转化为地表径流、腾发返回大气圈 和 下渗补给含水层 。

5.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因素主要有 年降水总量、降水特征、包气带岩性和厚度、地形 和 植物 。

6.研究含水层的排泄包括 排泄去路、排泄条件 与 排泄量 等。

19

7.地下水的天然排泄方式有 泉、向河流泄流、蒸发、蒸腾、向另一含水层的排泄。

8.根据补给泉的含水层性质,可将泉分为 上升泉 及 下降泉 两大类。 9.根据泉的成因,下降泉可分为 侵蚀(下降)泉、接触泉 与 溢流泉。 10.上升泉按其成因可分为 侵蚀(上升)泉、断层泉 与 接触带泉 。

11.影响潜水蒸发的因素是 气候、潜水埋深、包气带岩性 及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规模。

12.将补给、排泄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将地下水循环划分为 渗入-径流型 和 渗入-蒸发型 两大类。 三、判断题

1.补给、排泄与径流决定着地下水水量水质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分布。 ( √ ) 2.活塞式下渗始终是\老\水先到含水层。 ( √ ) 3.捷径式下渗始终是\老\水先到含水层。 ( × ) 4.降水补给地下水的量与降水强度没有关系,只与降水量的大小有关。 ( × ) 5.河水补给地下水时,补给量的大小与透水河床的长度与浸水周界的乘积、河床透水性成正比。 ( √ )

6.当河水与地下水有水力联系时,河水补给地下水的量与河水位与地下水位的高差呈反比。( × )

7.利用天然潜水位变幅确定入渗系数,一般要求研究区地下水水平径流及垂向越流与蒸发都很微弱、不受开采影响。 ( √ )

8.相邻含水层之间水头差愈大、弱透水层厚度愈小、垂向透水性愈好,则单位面积越流量便愈大。 ( √ )

9.昼夜温差越大,产生的凝结水量越大。 ( √ )

10.判断泉是上升泉还是下降泉,只根据泉口的水是否冒涌来判断即可,不必考虑含水层是潜水含水层还是承压含水层。 ( × )

11.气候俞干燥,相对湿度越小,潜水蒸发便愈强烈。 ( √ )

12.砂最大毛细上升高度太小,而亚粘土与粘土的毛细上升速度又太低,均不利于潜水蒸发。粉质亚砂土组成的包气带,最有利于潜水蒸发。 ( √ ) 13.地下水的泄流是地下水沿河流呈带状排泄。 ( √ )

14.地下水以径流排泄为主时,其含盐量较低,以蒸发排泄为主时,其含盐量较高。 ( √ )

15.越流系统包括主含水层、弱透水层以及相邻含水层或水体。 ( √ ) 16.在越流系统中,当弱透水层中的水流进入抽水层时,同样符合水流折射定律。 ( √ ) 四、简答题

1.地下水补给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哪些? 研究内容:补给来源、补给条件、补给量。

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它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和人工补给。

2.松散沉积物中存在哪两种降水入渗形式? 二者有什么不同?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4d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