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更新时间:2024-05-31 19: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

第一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 教案示例

本重点:隋朝大运河;暴君隋炀帝 本难点:科举制度的创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展示杨坚的图片),81年,这个人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他是谁? 二、讲授新 1、隋朝统一南北

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所以隋灭陈,就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开皇之治与大运河的开凿 1)开皇之治

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归纳、总结,然后提问。最后教

师总结要点:隋完成统一,社会稳定;隋文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文帝节俭,提倡减轻人民负担。 2)大运河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强大、富足的隋王朝使大运河能够开通,大运河好不好?

(多媒体演示:运河上的船只,运河边的粮仓,运河沿线的城市。用事实说明大运河的作用)

(学生思考)运河给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什么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局部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大水网。运河的通航,编织起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资交流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突破性的发展。两岸日渐繁荣,城镇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洛阳,是运河的中心,南北均归于此,在全国的政治、经济中有重要地位;江南的扬州,城池之大,货物之多,生活之繁华,交通之发达,当时号称天下第一;中心城市苏州,处于江南运河的中心位置,航运繁忙;大运河的起运点杭州,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的郡县之一,城市的扩大与繁华,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后来靠运河生活的人超过百万。

大运河的通航,使南北交流更加便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运河的通航,大大促进了南北科学文化的交流。

大运河是一项改造祖国河山的伟大创举,它不仅是一条南北水上大动脉,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古运河哺育我国古代文明,使之达到了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空前昌盛,交通空前发达的境界。

但后人对隋朝开通大运河却评说不一。

(引入有关评价大运河的诗。学生朗读、教师释读) 例如: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之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3、暴君隋炀帝与隋朝的灭亡

强大的隋王朝仅经过37年就灭亡了,是大运河造成的吗?为什么“尽道隋亡为此河”?

隋炀帝曾经三次巡游江都。(多媒体显示,教师可讲述,也可以利用媒体旁白,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1.60年8月,第一次从洛阳到江都。

随从大队嫔妃、歌舞乐队、侍从军士共近20万人。整个船队首尾相接,前后200多里,为船队拉纤的壮了就达8万多人,运河两岸还有大队骑兵护送。一路上鼓乐不息。船队所过州县,强令00里内居民贡献珍品美味。由于勒索品太多,每次起程前,要把许多食品倒入河里或埋到地里。船队如同蝗虫一般,所到之处,地方被吃尽搜空。 2.610年3月,二次到江都。

又下令开江南河,准备东游会稽(浙江绍兴)。611年2月从江都北上巡游涿郡,为对高丽的战争作准备。612年—614年,隋炀帝三次进攻高丽。为转运军需,男子征调完了,就征调妇女。有人为躲避繁重的徭役,把自己四肢弄成残废,称作“福手福足”。战争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带来无休止的兵役、徭役。

3.616年秋,第三次巡游江都。

当时已经是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隋炀帝暴政了。隋炀帝依然奢侈腐化,横征暴敛。当时有民谣说:“要抗兵、要抗选(选美女),家家要把铁器敛。敛起铁来做成枪,昏君赃官杀个光。”618年隋炀帝的侍卫部队政变,在江都用巾带缢死隋炀帝。繁荣一时的隋朝灭亡了。

教师总结:一游江都反映出隋炀帝的奢华和腐朽,二游江都说明了隋炀帝急功近利,国家繁重的徭役、兵役,三游江都说明隋炀帝已是人心尽失,连他的部下都反对他。

(学生思考隋亡的原因,教师引导可以讨论国家的兴衰和巨大建筑工程的关系,和统治者的关系,民富和国富的关系,隋亡带给我们的启示等。)

巨大的建筑工程的修建是对国家发展有利,还是使国家走向危机,取决于统治者对工程的使用。开通大运河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本应该修养生息,减轻徭役赋税。但是在隋炀帝的眼中大运河首先为他巡游享乐、发动对外战争、对内镇压人民反抗提供了便利。通过巡游来显威风,巩固统治,为发动战争作准备。变本加厉的剥削,兵役、徭役更加繁重,结果隋朝被淹没在人民的反抗中。

隋的繁盛、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由此可见,封建时期,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统治才能对着国家的兴衰有重要作用。 小结: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学完隋朝之后,我们会发现历史上有一个王朝——秦朝和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泰和隋之间的相同。) 参考答案:

相同点:短命、二世而亡:秦持续17年,隋持续了37年。

都修建了巨大的工程:秦建长城,隋建运河。 建立的制度都对后世影响深远:秦首创中央集权制度被

后代沿用,隋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被后代沿用。 皆因暴政而亡。 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 材料二

“尽道随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

(1)简要说明胡曾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2)概述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 (3)你同意上述哪位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选题角度:

本题系材料分析题。命题的主要意图:一是考查学生对隋朝开凿大运河、隋炀帝的暴政、隋朝的灭亡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通过阅读题文材料,辨析材料中的史实与作者的主观见解,考查学生阅读、解析历史材料的能力;三是通过分析作者的观点,考查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系材料分析题。命题的主要意图:一是考查学生对

隋朝开凿大运河、隋炀帝的暴政、隋朝的灭亡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通过阅读题文材料,辨析材料中的史实与作者的主观见解,考查学生阅读、解析历史材料的能力;三是通过分析作者的观点,考查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题文的两段材料反映了隋朝开凿大运河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两位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自己的看法。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题文的两段材料后,概括出两位作者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基本看法,并就其中自己所同意的观点阐述理由。因此,学生在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分别弄清材料中所反映的客观史实(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和作者的主观见解(对开凿大运河这事的态度)。其次,从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大运河的开凿与隋朝人力、物力的关系;大运河与隋朝灭亡的关系;大运河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大运河在历史上的地位等角度,思考胡曾或皮日休为什么对隋朝开凿大运河持否定或肯定态度的理由。

(1)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他对此持否定态度。

(2)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以至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他对此基本持肯定态度。 (3)同意胡曾的观点。理由是:第一,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除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外,

主要是为了隋炀帝巡游江南、炫耀天子威严提供条。大运河开通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多次乘龙舟游江都,正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大运河的开凿正是隋炀帝暴政的体现。第二,大运河的开凿和隋炀帝巡游江都都役使了大量的民力,也消耗了大量的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以至在大运河建成的次年就爆发了农民起义。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波浪中,隋亡了。因此,人们说隋亡于此河是有道理的。第三,以隋朝当时的经济实力是不宜这样做的。如果不是出于隋炀帝个人的目的,采取量力分段开凿运河,并结合各州县的转运,南北交通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隋炀帝逆势而动,偏为不可为之事,正是导致隋亡的原因所在。

同意皮日休的观点。理由是:第一,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的交通和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第二,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在以后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它都占据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地位。它以古代运河之最,在世界历史上也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虽然大运河的开凿也有加重人民负担的一面,但这是任何上项大的工程都难以避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也不为过。第三,如果大运河凿通后,隋炀帝立即与民休息,或许隋亡的事就不会发生。第四,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众多暴政的综合结果,并非只是因为开凿大运河所致。

习题精选

1.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参考答案:隋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很多,如统一南北,创立科举制等,但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因而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扩展资料 隋炀帝下江都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残暴而又奢侈的皇帝。 为了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隋炀帝准备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大业元年(公元60年),他下令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

这项工程规模十分浩大,每月征调二百多万个民夫,从江南运送奇材异石。为了从江西运一根大木柱,就需要两千人拉,运到洛阳需要几十万个工。很多民夫被活活地累死了。隋炀帝下令在洛阳的西郊修建一个大花园,叫做“西苑”。西苑周围有二百多里,苑内有海,海中修造三个仙岛,高一百多尺,岛上修建亭台楼阁,非常壮观。海的北面有龙鳞渠,渠水曲拆流入海内。沿着水渠修建了十六个院,每院有一个妃子主管。院内建筑十分华丽。为了使隋炀帝高兴,想尽办法把西苑点缀得四季如春。秋天,宫院里的树叶凋落,要用彩绫剪成花叶,挂满树枝。冬天,隋炀帝所到宫院,池沼上的冰都得赶快凿掉,用彩绫剪成莲叶荷花,布置在水面上。

苑内还饲养着各种珍禽异兽,供皇帝观赏、打猎。夜里,隋炀帝经常带着几千宫女到西苑游玩,一边奏乐,一边喝酒赏月。

这年三月,西苑工程刚刚结束,隋炀南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活跃南北物资的交流,又征调一百多万民夫,开始挖掘大运河。首先开凿通济渠。通济渠西起洛阳的西苑,东到淮河边的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沟通洛水、黄河、淮河,然后,接上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所开凿的邗沟,通向长江。这一段工程在当年的秋天完工。运河水面宽四十步,河的两岸是大道,道的两旁栽种着榆树和柳树,从洛阳到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两千多里,树木成荫。在运河岸上,每两驿(驿站,中途休息的地方)设置一座斋宫,供皇帝休息使用。从洛阳到江都共设置斋官四十多座。

接着,大运河又向南北两头延伸。向北开凿永济渠。引沁水入黄河,直到涿郡(今河北省涿县)。在长江以南开凿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引长江水到钱塘江边的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前后用了不到六年的时间,一条长四五千里,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条大河的大运河,便全部挖成了。

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运河两岸出现了许多繁华的城市。 但是,大运河是用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开成的。这项巨

创立的大隋朝……

杨坚有两个最疼爱的儿子:杨勇和杨广,杨勇为人忠厚,但也很任性,不会弄虚做假。文帝很节俭,杨勇在铠甲上作装饰,文帝见后不悦,告诫他说:“自古以来没有奢侈而统治长久的帝王,你作为储君,更应当以节俭为先,才能奉祖宗庙。”

与杨勇相比,杨广很会“作秀”,他为了得到文帝欢心,就处处投其所好,每当文帝要到他府上来,他就把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姬妾们锁在屋里,只留下几个又老又丑的女人在身边侍候,屏风与帐幕改成绢做的,又故意把乐器上的弦弄断,不让人拂去尘土,摆在显眼的地方。文帝看后自然大悦,认为杨广不好声色。文帝开始喜欢杨广胜过杨勇。杨勇则慢慢失去文帝欢心,又因不听母后独孤氏的话,宠爱元姬,因而也受到独孤后的冷落,他的太子地位越来越不稳固了。 杨广知道文帝信任杨素,他便收买了杨素。杨素入宫侍宴,含蓄地说:“晋王(杨广)孝悌恭顺,很象皇上。”独孤后也说:“你说的对,广儿很孝顺,一到离别时,没一次不哭的,哪像杨勇?”给了杨素很多金银,让他想法废太子,立杨广。一次文帝让杨素去看望太子,杨素故意拖延着不去,以此激怒杨勇,太子果然大怒。杨素乘机向文帝起报:“太子有怨恨之心,恐后变乱,望陛下严加提防。”文帝信以为真,派人监视杨勇。

杨广又收买了太子亲信姬威,让他写表诬陷太子说:“太子经常找人算卦,然后高兴地说,开皇十八年皇上必死,眼看就到了。”文帝大怒,不加严察就下令把杨勇抓了起来。 公元600年,文帝宣布废杨勇为庶人,立杨广为太子。 公元604年,文帝得了重病,杨广以为时机已到,就写信给杨素,询问该如何处理文帝后事,不料杨素的回信被宫人误送给了文帝,文帝大怒,这时文帝的妃子陈夫人哭着跑进来说:“太子无礼!”原来杨广见陈夫人漂亮,趁她换衣服时调戏。文帝气的用头撞床说:“这样的畜生,如何担负大事?独孤误我!”召柳述,元岩,让他们写诏书改立杨勇。谁知杨广和杨素已得消息,带着军队包围了文帝寝宫,假传文帝之命逮捕了柳述,元岩,下令照顾文帝的人都离开,由右庶子张衡负责一切,不久文帝便驾崩了。杨广立刻下令杀了杨勇。一说文帝为杨广所害,但也一种说法就是当时杨广已经掌握了局势,文帝已重病缠身,与外界联系已经中断,杨广实在没必要冒弑父之罪。究竟事实如何,笔者也不敢臆断。

杨广于这一年的7月登基,他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隋炀帝,他一登基,本性便暴露了出来,只知纵酒享乐,残暴压榨百姓,不久就把文帝留下的基业败光了,自己也丧命于江都,文帝的子孙也大都在江都之乱中毙命。 隋文帝固然是一代明君,可惜他在选择接班人上只重小

节,终于为杨广所欺,身死国灭,而他打下的天下也被李渊父子夺去。文帝死后不到一个世纪,大唐帝国到达了它的巅峰时期,那是后来每一个中国人都倍感自豪的时代。应该说文帝死后那段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确实发展到了它的顶峰时期,历史将机遇给了李唐王朝,如果隋文帝在择储问题上慎重点,他的子孙又很争气,那么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唐盛世”会不会成了“大隋盛世”?遍步世界的“唐人街”成了“隋人街”了?历史留给我们的遗憾实在是太多了,隋文帝泉下有知,又当作何感想呢? 资料:故乡网 隋文帝依法惩子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结束了南北朝分立的混乱局面,统一了中国,历史上称为隋文帝。

隋文帝的第三个儿子杨俊,立过几次战功,被封为秦孝王。他仗着是皇子,又有功劳,便目无法纪,胡作非为,不仅放高利贷盘剥老百姓,甚至派部下直接抢掠,他管辖下的百姓真是苦不堪言。

隋文帝听到一些反映,便派人去调查处理。派去的人只拿杨俊手下一些人做替罪羊,根本不敢动杨俊的一根毫毛。这一来,杨俊更是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了。他变本加厉地搜刮民脂民膏,并用掠夺的大量钱财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宫殿,用玉石铺设台阶,把珠宝镶嵌门窗,将高级香料涂抹墙壁。

他就在这金碧辉煌、珠光宝气的宫殿里过起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荒淫生活。谁也不敢管他。

杨俊贪恋女色,他的妃子崔氏非常妒恨,便投毒想杀死他,这事轰动了朝庭。隋文帝对这个儿子的所作所为十分震怒,便把他召回京城,禁闭宫中,并下令撤消他的一切职务。 左武卫将军刘升保奏:“秦孝王只是营造宫室过分了一点,并无大错,还是原谅他吧!”隋文帝说:“这是法律规定的,不能违反。”大将军杨素也求情道:“把法令修改一下,他是皇子,不要处罚这么重。”隋文帝一听便生了气,他坚定地说:“国家的法令,任何人都得遵守。我如果为儿子单独制订一套法律,那我岂不是带头破坏国家的法令?当年周公平定叛乱,把武王的亲兄弟也杀了。我怎能徇私枉法呢?” 隋文帝没有答应将军和大臣的请求,坚持依法惩处了胡作非为的儿子,在朝野上下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为统一不久的国家安定发挥了作用。 教案示例 题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年级书册 七年级下 版本信息 北师大

型 新授 学校 班级 授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堂学习、练习,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后活动,加深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认识和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教材分析

2~16分钟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第一、二自然段和唐太宗的话,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唐太宗看到隋帝国在农民战争中崩溃,会受到极大的震撼?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第三、四、五自然段,请一位同学回答: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从谏如流? 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7~21分钟

(演示魏征像)这是谁?

请同学朗读本P9正文第三自然段。

演示: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逐亡一镜矣。 ——唐太宗

提问:唐太宗为什么把魏征比作一面镜子?(提示学生阅读P9最后一段文字) 魏征。

看演示文字,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请同学朗读本P10正文第一自然段。

讨论:唐太宗为什么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我国的封建制度能否保证每个皇帝都能任用贤臣呢?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使国家一直保持政治

清明,选贤任能呢?(个小组集体讨论,最后请各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指出专制制度下权力过于集中无法保证政治清明,因此,只有实行民主制度,是国家权力得到有效的监督才能真正保证官员得力,政治清明。这也是我们国家政治改革的努力方向。 朗读

讨论,发言(可联系实际,思考当今社会的政治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2~30分钟 演示:贞观新政

请同学们阅读本P10正文第二自然段到P11第三自然段。概括一下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都做了哪些改革? 请同学概括一下(学生回答后,演示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简要分析一下各部门的相互关系,并指出它的进步之处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最后,提问,唐太宗晚年的政局大不如前的原因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问题?(可以根据时间在内完成讨论,也可以让学生下思考,下节再回答。)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所学的知识,说说你对唐太宗的评价和认识。

阅读教材,归纳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通过自学获取有效

信息的能力)。

概括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 阅读并思考 学生发言 30~3分钟 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本的主要知识

教师演示使学生理解贞观之治和唐太宗的统治措施之间的关系。 36~38分钟 堂练习

、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A.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摇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D.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增建了校舍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39~44分钟 堂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历史故事,将这些故事汇总起来出一期手抄报或者板报,也可以制作成专题网页发布到校园网上供全体师生阅读。 4分钟 总结评价 典型例题

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A.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摇薄赋,减轻人民负

.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D.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增建了校舍 选题角度:

本题是一道单项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唐太宗贞观新政的内容的了解程度。同时,也考查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对比记忆和理解的能力。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唐太宗贞观新政的内容的了解程度。同时,也考查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对比记忆和理解的能力。由于本题为单项选择题,因此,只要能判断一个题肢有错就能够很容易的选出来。A选项很明显是隋文帝改革的内容,应该与唐太宗无关,因此,可知答案为A项。即使不知道A项有错,学生也可以逐项检查,也可以发现后三项均与唐太宗有关,而A项显然是很重要的政治改革,在本的学习中竟然从未提及,正好说明它一定不是唐太宗的改革。 答案:A 习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唐朝建立于:

A.618年 B.626年 .81年 D.89年 2、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时期称为: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开皇之治 D.光武中

(二)多项选择题

3、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发展时期的治世是指: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光武中兴 D.文景之治

(三)材料解析题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参考答案: (一)1.A 2.A (二)3.AB (三)材料解析题

4、①有关系。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②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③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扩展资料

唐朝建立及玄武门之变

隋朝的暴政促成民变四起,中国又再出现群雄割据的局面,而唐王朝就在这个乱世之中建立。

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许多隋朝的官吏也纷纷造反,拥兵自立,其中李渊父子的太原起兵最终导致了唐朝的建立。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是诸子中最有才能、胆识过人的一个。他眼见隋朝大势已去,便暗结俊杰,锐意经略天下。公元617年,天下大乱,世民乘机劝父亲起兵。李渊依世民及晋阳令刘文静之计,起兵太原,自任大将军,率兵三万余人进取关中,并于大业十四年在长安建立唐朝。当时割据一方的群雄彼此相互攻伐,人人都想君临全国。唐高祖即位后,乃以世民为帅,领兵次第削平群雄到太宗贞观二年,铲除了割据朔

方的梁师都,全国复归统一。

唐朝建立后不久,还爆发了一场骨肉相残的变乱,即所谓玄武门之变。原来高祖正妻窦后生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其余长子建成、次子世民、四子元吉都随父亲打天下。唐朝建立后,高祖以建成为太子、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秦王李世民自太原起兵到统一全国,战功显赫,早为其兄弟所疑忌。太子见其弟谋略过人,手下人才济济,恐其夺位,故与四弟齐王元吉联合,多次谋害秦王而未遂。李世民本就不愿将自己创下之江山拱手让人,遂决心发动政变。武德九年六月三日,秦王向父皇密奏太子、齐王淫乱后宫、多次图谋害己之事,高祖定翌晨召诸子入宫勘问。当太子、齐王经玄武门入宫时,秦王突袭之,亲手射杀太子,其下属尉迟恭则射杀齐王。史称“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杀死兄、弟之后,派尉迟恭带兵进宫,逼高祖交出军权,又诛灭建成、元吉之后裔,斩草除根。六月七日,高祖诏立世民为太子。是年八月,高祖又被逼让出皇位,自称太上皇,传位给太子李世民,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 中国历史上,为争权夺利而骨肉相残之事屡见不鲜,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是当中的佼佼者。我们不能不赞赏李世民建立盛唐及后来“贞观之治”的大功,但亦必须如实指出其杀兄、屠弟、逼父的篡权行为。 善于用人

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贞观政要》),所以他很重视选官用人。他求贤若渴,为了改善吏治,争取各地主集团的支持,他确实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主势力,有原秦王府的臣僚,有追随李建成反对他的政敌,有关中军事贵族和南北士族,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由于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拔人物不私于党”,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多士盈廷,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唐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2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教案示例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学习社会经济繁荣,培养学生总结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堂学习、练习,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填写乾隆武则天无字碑,正确评价武则天。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女皇武则天,使学生认识武则天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提高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开元盛世,使学生认识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通过学习社会经济繁荣,使学生认识唐朝前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时期之一,从唐朝气度恢弘的隆盛风采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

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难点

对武则天的评价 教学思路:

通过对武则天与唐玄宗有关用人的史实的了解,明白“用贤则昌,失贤之亡”的道理;从唐朝气度恢弘的隆盛风采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并能够总结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导入:

由学生领着复习:什么是“贞观之治”?是由谁统治的? (二)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迅速浏览全文: 1、对于武则天,你了解多少?

2、什么是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 (三)分析:

1、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自由回答,从学生提供的信息了解了武则天从皇后到皇帝的过程以及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如:农业上: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农桑;人才上:能破格用人,要用有才能的官员:如宰相狄仁杰就是其选用的有名的贤相。那么,她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2、对于第二个问题,先提问学生:如果你是唐玄宗,你采取哪些措施?

此问题学生是想像回答,只要想像合理都应表扬。(这一回题学生回答很精彩)

有的同学说:减轻兵役、徭役,这样农民的负担减轻了,他们就会有更多的精力,有更多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那么粮食产量就会提高,人民的生活就会改善。有的说:要重用人才,因为身边只有具有才能的人才能为你出谋划策,向你进治理国家之策,国家政治才能稳固,经济才能发展。有的说:田地包给老百姓,老百姓只上交一部分税,其余一部

分归自己所有,能调动积极性……

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元盛世是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的新发展,这样再回到第二个问题上来,从而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由学生补充讲述唐朝衰亡的史实,以便使学生对唐朝兴衰有个完整的了解和掌握,进而分析唐代兴衰的原因,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唐代兴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贤则昌,失贤则亡。

再请同学思考:唐代的兴衰对我们今天有何借鉴?学生自由回答……

最后学生总结:用人要用德才兼备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

4、通过隋朝和唐朝比较分析隋亡唐兴的原因,引导学生归纳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与经济是密切相关的,政治开明对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而经济发展对政治的安定又起了决定作用)。

接下来请同学思考:结合实例谈谈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同学讲得十分热烈)

1、中国加入T就是政治稳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突出的例子,也反映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实力。

2、XX年申奥成功也是突出例子,我国能成功举办奥运会充分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我国举办奥

运会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交往,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也将给世界各国的企业带来商机,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

3、XX年发生在美国的“911”事,给整个美国带来了恐惧和不安,不知有多少人永远不会回到让他们无比留恋的家里和亲人们团聚了。而美国的经济必然也受到一定的冲击。 4、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冲突,这冲突不仅不能给人民带来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且冲突会激起更大的反抗怒火,甚至会出现极端的报复行为。那么,又何谈经济发展呢? 、政治为经济提供了有利的条,那么唐朝社会经济出现了怎样的繁荣局面?

(1)农业生产:主要讲述发明与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曲辕犁

(2)手工业 (3)人口 疆域

(四)总结:

唐朝由于武则天和唐玄宗重用人才,锐意改革,而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对我们今后的启示:

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必须重用贤才。 2、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必须国家安定、稳固,经济才能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反过来,经

济水平提高了,GDP上升了,国家才能进一步安定。 (五)评价:

这堂采用公开评价和个体自我评价两种,公开评价即以组为单位全班分三个组,得分最高的为优胜组,各个组选组长。组长在堂上随时记下组员的得分情况,这样在进行公开评价时就有依据。

个体自我评价,主要是以下几种情况: 1、搜集资料的情况; 2、上发言的情况; 3、上同学间讨论的情况;

4、后写小论文或自制历史小报的情况

在这四项当中,只要有一项十分突出就可得满分,而不必面面俱到。

对评价结果的处理:学生如果没有参与活动的(比如上未发言)可以下准备另一个活动来弥补。(如下找资料说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典型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请回答: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这首诗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景象? (3)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景象?

(4)“小邑犹藏万家室”与“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是什么关系? 选题角度: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与政治、科技相互作用的原理分析历史现象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 题文材料反映了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全盛的时候)人口增长,官府和大户人家粮仓丰实的景象。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题文的诗歌后,回答诗的作者是谁;诗文内容所反映的时间、景象及其原因;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作者的阶级立场及其根据。因此,学生在解答本题时:首先,应结合教材有关内容,回忆诗歌的作者、诗歌所反映的时代及其景象。然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与政治、科技相互作用的原理;经济内部各行业相互影响的规律,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思考开元年间农业繁荣的原因。最后,运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思考唐朝经济发展与唐朝人口的关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阶级的分析方法,结合所学史实,分析作者的阶级立场。 (1)杜甫。

(2)唐朝前期(或唐玄宗前期、开元年间、开元盛世);农业得到巨大发展(或经济繁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es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