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备课教学资料大全 北师大版

更新时间:2023-03-08 04:55:10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七年级历史下册备课教学资料大全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

教案示例

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暴君隋炀帝 本课难点:科举制度的创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展示杨坚的图片),581年,这个人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他是谁? 二、讲授新课 1、隋朝统一南北

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所以隋灭陈,就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开皇之治与大运河的开凿 1)开皇之治

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归纳、总结,然后提问。最后教师总结要点:隋完成统一,社会稳定;隋文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文帝节俭,提倡减轻人民负担。 2)大运河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强大、富足的隋王朝使大运河能够开通,大运河好不好?

(多媒体演示:运河上的船只,运河边的粮仓,运河沿线的城市。用事实说明大运河的作用) (学生思考)运河给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什么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局部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大水网。运河的通航,编织起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资交流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突破性的发展。两岸日渐繁荣,城镇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洛阳,是运河的中心,南北均归于此,在全国的政治、经济中有重要地位;江南的扬州,城池之大,货物之多,生活之繁华,交通之发达,当时号称天下第一;中心城市苏州,处于江南运河的中心位置,航运繁忙;大运河的起运点杭州,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的郡县之一,城市的扩大与繁华,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后来靠运河生活的人超过百万。

大运河的通航,使南北交流更加便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运河的通航,大大促进了南北科学文化的交流。

大运河是一项改造祖国河山的伟大创举,它不仅是一条南北水上大动脉,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古运河哺育我国古代文明,使之达到了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空前昌盛,交通空前发达的境界。 但后人对隋朝开通大运河却评说不一。

(引入有关评价大运河的诗。学生朗读、教师释读)

例如: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之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3、暴君隋炀帝与隋朝的灭亡

强大的隋王朝仅经过37年就灭亡了,是大运河造成的吗?为什么“尽道隋亡为此河”? 隋炀帝曾经三次巡游江都。(多媒体显示,教师可讲述,也可以利用媒体旁白,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1.605年8月,第一次从洛阳到江都。

随从大队嫔妃、歌舞乐队、侍从军士共近20万人。整个船队首尾相接,前后200多里,为船队拉纤的壮了就达8万多人,运河两岸还有大队骑兵护送。一路上鼓乐不息。船队所过州县,强令500里内居民贡献珍品美味。由于勒索品太多,每次起程前,要把许多食品倒入河里或埋到地里。船队如同蝗虫一般,所到之处,地方被吃尽搜空。 2.610年3月,二次到江都。

又下令开江南河,准备东游会稽(浙江绍兴)。611年2月从江都北上巡游涿郡,为对高丽的战争作准备。612年—614年,隋炀帝三次进攻高丽。为转运军需,男子征调完了,就征调妇女。有人为躲避繁重的徭役,把自己四肢弄成残废,称作“福手福足”。战争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带来无休止的兵役、徭役。

3.616年秋,第三次巡游江都。

当时已经是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隋炀帝暴政了。隋炀帝依然奢侈腐化,横征暴敛。当时有民谣说:“要抗兵、要抗选(选美女),家家要把铁器敛。敛起铁来做成枪,昏君赃官杀个光。”618年隋炀帝的侍卫部队政变,在江都用巾带缢死隋炀帝。繁荣一时的隋朝灭亡了。

教师总结:一游江都反映出隋炀帝的奢华和腐朽,二游江都说明了隋炀帝急功近利,国家繁重的徭役、兵役,三游江都说明隋炀帝已是人心尽失,连他的部下都反对他。

(学生思考隋亡的原因,教师引导可以讨论国家的兴衰和巨大建筑工程的关系,和统治者的关系,民富和国富的关系,隋亡带给我们的启示等。)

巨大的建筑工程的修建是对国家发展有利,还是使国家走向危机,取决于统治者对工程的使用。开通大运河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本应该修养生息,减轻徭役赋税。但是在隋炀帝的眼中大运河首先为他巡游享乐、发动对外战争、对内镇压人民反抗提供了便利。通过巡游来显威风,巩固统治,为发动战争作准备。变本加厉的剥削,兵役、徭役更加繁重,结果隋朝被淹没在人民的反抗中。

隋的繁盛、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由此可见,封建时期,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统治才能对着国家的兴衰有重要作用。 小结: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学完隋朝之后,我们会发现历史上有一个王朝——秦朝和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泰和隋之间的相同。) 参考答案:

相同点:短命、二世而亡:秦持续17年,隋持续了37年。 都修建了巨大的工程:秦建长城,隋建运河。

建立的制度都对后世影响深远:秦首创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代沿用,隋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被后代沿用。

皆因暴政而亡。 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 材料二 “尽道随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

(1)简要说明胡曾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2)概述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 (3)你同意上述哪位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选题角度:

本题系材料分析题。命题的主要意图:一是考查学生对隋朝开凿大运河、隋炀帝的暴政、隋朝的灭亡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通过阅读题文材料,辨析材料中的史实与作者的主观见解,考查学生阅读、解析历史材料的能力;三是通过分析作者的观点,考查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系材料分析题。命题的主要意图:一是考查学生对隋朝开凿大运河、隋炀帝的暴政、隋朝的灭亡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通过阅读题文材料,辨析材料中的史实与作者的主观见解,考查学生阅读、解析历史材料的能力;三是通过分析作者的观点,考查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题文的两段材料反映了隋朝开凿大运河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两位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自己的看法。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题文的两段材料后,概括出两位作者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基本看法,并就其中自己所同意的观点阐述理由。因此,学生在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分别弄清材料中所反映的客观史实(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和作者的主观见解(对开凿大运河这件事的态度)。其次,从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大运河的开凿与隋朝人力、物力的关系;大运河与隋朝灭亡的关系;大运河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大运河在历史上的地位等角度,思考胡曾或皮日休为什么对隋朝开凿大运河持否定或肯定态度的理由。 (1)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他对此持否定态度。

(2)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以至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他对此基本持肯定态度。

(3)同意胡曾的观点。理由是:第一,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除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外,主要是为了隋炀帝巡游江南、炫耀天子威严提供条件。大运河开通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多次乘龙舟游江都,正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大运河的开凿正是隋炀帝暴政的体现。第二,大运河的开凿和隋炀帝巡游江都都役使了大量的民力,也消耗了大量的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以至在大运河建成的次年就爆发了农民起义。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波浪中,隋亡了。因此,人们说隋亡于此河是有道理的。第三,以隋朝当时的经济实力是不宜这样做的。如果不是出于隋炀帝个人的目的,采取量力分段开凿运河,并结合各州县的转运,南北交通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隋炀帝逆势而动,偏为不可为之事,正是导致隋亡的原因所在。

同意皮日休的观点。理由是:第一,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的交通和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第二,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在以后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它都占据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地位。它以古代运河之最,在世界历史上也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虽然大运河的开凿也有加重人民负担的一面,但这是任何上项大的工程都难以避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也不为过。第三,如果大运河凿通后,隋炀帝立即与民休息,或许隋亡的事就不会发生。第四,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众多暴政的综合结果,并非只是因为开凿大运河所致。 习题精选

1.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参考答案:隋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很多,如统一南北,创立科举制等,但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因而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扩展资料 隋炀帝下江都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残暴而又奢侈的皇帝。

为了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隋炀帝准备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他下令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

这项工程规模十分浩大,每月征调二百多万个民夫,从江南运送奇材异石。为了从江西运一根大木柱,就需要两千人拉,运到洛阳需要几十万个工。很多民夫被活活地累死了。隋炀帝下令在洛阳的西郊修建一个大花园,叫做“西苑”。西苑周围有二百多里,苑内有海,海中修造三个仙岛,高一百多尺,岛上修建亭台楼阁,非常壮观。海的北面有龙鳞渠,渠水曲拆流入海内。沿着水渠修建了十六个院,每院有一个妃子主管。院内建筑十分华丽。为了使隋炀帝高兴,想尽办法把西苑点缀得四季如春。秋天,宫院里的树叶凋落,要用彩绫剪成花叶,挂满树枝。冬天,隋炀帝所到宫院,池沼上的冰都得赶快凿掉,用彩绫剪成莲叶荷花,布置在水面上。苑内还饲养着各种珍禽异兽,供皇帝观赏、打猎。夜里,隋炀帝经常带着几千宫女到西苑游玩,一边奏乐,一边喝酒赏月。

这年三月,西苑工程刚刚结束,隋炀南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活跃南北物资的交流,又征调一百多万民夫,开始挖掘大运河。首先开凿通济渠。通济渠西起洛阳的西苑,东到淮河边的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沟通洛水、黄河、淮河,然后,接上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所开凿的邗沟,通向长江。这一段工程在当年的秋天完工。运河水面宽四十步,河的两岸是大道,道的两旁栽种着榆树和柳树,从洛阳到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两千多里,树木成荫。在运河岸上,每两驿(驿站,中途休息的地方)设置一座斋宫,供皇帝休息使用。从洛阳到江都共设置斋官四十多座。

接着,大运河又向南北两头延伸。向北开凿永济渠。引沁水入黄河,直到涿郡(今河北省涿县)。在长江以南开凿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引长江水到钱塘江边的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前后用了不到六年的时间,一条长四五千里,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条大河的大运河,便全部挖成了。

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运河两岸出现了许多繁华的城市。

但是,大运河是用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开成的。这项巨大的工程大约用了一亿五千万个工,当时全国只有八百九十万户,平均每户要出将近二十个工。开通济渠的一百多万民夫,死掉了三分之二。 运河挖成了,隋炀帝派去验收的人,把一丈二尺长的铁脚木鹅,从上游放下,如果木鹅停住,就说是水浅。在运河的一段中,木鹅停了一百多处。隋炀帝竟下令将负责挖掘这一段的官吏和民夫五万人全都捆住手脚,活埋在水浅处的岸上。

运河还没有修完,隋炀帝已经派人造好了许多大船。公元605年秋天,他带着大批随从,乘坐这些船到江都游玩。隋炀帝坐的船叫龙舟,长二百尺,分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二层有一百六十间房,都装饰着金、玉,下层是宦官内侍住的地方。挽船的人叫殿脚,龙舟有殿脚一千零八十人。皇后坐的船有殿脚九百人。随行的嫔妃、王公大臣、僧尼道士分乘几千艘华丽的大船,纤夫共有八万多人。这支浩浩荡荡的部队,在运河中船头接船尾,前后长二百多里。两岸还有骑兵护送,旌旗蔽日,热闹非凡。隋炀帝在船上纵情饮酒作乐,沿途五百里以内的百姓,被迫奉献食品。很多人弄得倾家荡产。珍贵美味的食品多得吃不完,开船的时候,就挖坑埋掉。

在江都刚住了四个月,隋炀帝又要回洛阳。这一次从陆路回来。于是,又要置办车马仪仗,又要制作百官仪服。各州各县都得贡献羽毛。老百姓遍地设网捕捉禽兽,也凑不够数,只好高价去买。买一只野鸡尾就要花十匹绢的代价。

以后,隋炀帝又两次巡游江都。他每巡游一次,沿途的老百姓就遭一次殃。而许多官吏却因为拼命搜刮百姓,向皇帝献厚礼,升官晋爵,发了大财。 隋炀帝最后一次下江都,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了,全国不断燃烧起农民起义的烈火。一天夜里,大业殿起火,隋炀帝惊慌万分,以为起义军打进来了,急忙逃入西苑,藏在草丛中,直到火灭以后,才敢出来。夜里睡觉,经常吓醒,要几个宫女摇抚着他,才能睡着。因为江淮地区农民起义军比较少,隋炀帝又想到江都去。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七月,新龙舟造好了,他急忙下令出发。大臣们都不同意隋炀帝离开洛阳。有的官员上书劝阻他,竟被他处死。船队走到汜水(今河南省荥阳县),又有一个小官上表请求回京,隋炀帝杀了这个小官,继续前行。到梁郡(今河南省开封市)有人拦路上书说:“你如果真去江都,天下就不是你的了。”隋炀帝又把这人杀死。他对官吏们的进谏一概不听,决心去江都

享乐。

到了江都,隋炀帝生活更加荒淫奢侈,每天大吃大喝,杯不离口。在农民起义的强大声势下,他坐卧不安,有时候在梦中也惊呼狂叫起来。有一次,他对着镜子说:“好头颈,不知该谁来砍它?”荒淫残暴的隋炀帝,已经预感到他的末日快要来临了。 李密

李密(582~619),字法主,长安人,出身贵族。曾祖及祖父为北朝显贵,父为隋柱国、蒲山郡公。密袭父爵,为侍从官。大业初年,称病自免官,闭户读书。杨玄感反,李密往投为谋主。后玄感败,李密逃亡。时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已活动于河南东部郑州、商丘一带。大业十二年(616年),李密投瓦岗军。瓦岗军首领翟让派李密游说河南地区武装势力归附瓦岗军,颇有成效。李密又献策,劝翟让迎击前来镇压瓦岗军的隋将张须陀军,瓦岗军大败隋军,声威渐盛。李密立了大功,翟让便命他统率一部分瓦岗军。李密又建议袭取兴洛(洛口)仓,开仓赈济贫民,由是起事队伍迅速壮大。大业十三年初(617年),李密获准建立由他直接领导的“蒲山公营”。这时李密在瓦岗军中已很有威信,翟让乃推李密为魏公,置魏公府和行军元帅府。这时瓦岗军占领了洛口、回洛仓,逼近东都。十一月,李密与翟让的矛盾斗争终于表面化,并发生火并。李密借口置酒招待翟让等饮宴,席间杀了翟让及其亲信,取得了瓦岗军的领导大权。但此后瓦岗军在与洛阳隋军相峙的战斗中屡屡失利,力量大减。十四年(618年)三月江都兵变,宇文化及等杀炀帝,并率众十余万西归。洛阳的越王侗招抚李密,使李密讨化及。两军在黎阳附近激战,化及败走,李密军也损失严重。这时王世充在洛阳又发动政变,挟制朝政,乘势袭击瓦岗军。李密大败西走,无处可归,只得率余众降唐李渊。十四年底,李密叛唐,袭据桃林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又南入熊耳山,最终为唐兵所杀,年仅三十七岁。 返

破镜重圆

陈朝末年,政治腐败,人心惶恐。北方的隋朝,积极准备消灭陈朝,吞并江南。其时陈朝太子舍人徐德言,眼见陈朝危在旦夕,时局危急,便对妻子陈氏(后主陈叔宝之妹乐昌公主)说:“国破家亡,势所难免。一旦夫妻离散,若没信物,又何处相认!”于是他便把一面铜镜,破为两半。自留一半,另一半则给妻子。并相约说:“若他日离散,就于正月十五日,到京城市集卖镜相逢。”不久,陈朝为隋所亡。徐德言妻子陈氏被迫纳入隋朝贵族越公杨素家。杨素爱其才华和美貌,对陈氏十分宠幸。虽然如此,陈氏却只心系丈夫徐德言,日夜思念丈夫。另方面,徐德言则忍辱负重,历尽艰辛,终于到了京城。到了正月十五那天,徐德言依据诺言,急忙赶到市集寻访妻子。到了市集,徐德言看见一个奴仆拿着半面铜镜,扬言要卖,但要价却高得令人不敢问津。人们都感到可笑。徐德言见状,急忙把卖镜人请到自己的住处,设酒食款待,并说明了自己的身世,又拿出自己的半面铜镜验合,发现果然是妻子的铜镜。徐德言遂题诗着仆人回赠予妻子,诗中云:“照(镜)与人去,照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奴仆回复陈氏后,陈氏痛哭流涕,终日不展欢颜,又不吃不喝。杨素无可奈何,只好着人把徐德言召来,并把妻子还给他。由是“破镜重圆”一词就成为日后人们对夫妇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赞美,就算历尽艰辛,也可重聚相逢。 隋文帝择储之失 江东俊杰

公元589年正月22日,隋军攻入陈朝国都建康,从而结束了南北朝时期,使分裂数世纪之久的中国再度统一。

隋朝开国皇帝文帝杨坚清楚的认识到得天下不易,守天下更难。他很注意皇亲国戚的举动,一旦他们犯了法,必定严惩,决不姑息,比如他的三子秦王杨俊仗着自己灭陈有战功,生活逐渐奢侈,日夜寻欢作乐,目无法纪。隋文帝得知后大怒,下令将他禁闭。将军刘升,大臣杨素先后替他向文帝求情,文帝皆不允。后杨俊病死,文帝竟不让人与之立碑。

文帝虽然对皇亲国戚,王子,大臣较严,但他对百姓却很宽厚,他下令制定“隋律”,废除前朝许多残酷刑罚,他还特别重视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他对于那些提出正确意见的人,即使是批评他的,也

照样加以重用,可以说文帝统治下的隋朝初年还是很不错的。

文帝虽说是一个明君,但他也有犯糊涂的时候,按说这也很正常,毕竟哪个皇帝没有犯糊涂的时候呢?可他却在最不该犯糊涂的地方----择储上犯了糊涂,从而断送了他辛苦创立的大隋朝??

杨坚有两个最疼爱的儿子:杨勇和杨广,杨勇为人忠厚,但也很任性,不会弄虚做假。文帝很节俭,杨勇在铠甲上作装饰,文帝见后不悦,告诫他说:“自古以来没有奢侈而统治长久的帝王,你作为储君,更应当以节俭为先,才能奉祖宗庙。” 与杨勇相比,杨广很会“作秀”,他为了得到文帝欢心,就处处投其所好,每当文帝要到他府上来,他就把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姬妾们锁在屋里,只留下几个又老又丑的女人在身边侍候,屏风与帐幕改成绢做的,又故意把乐器上的弦弄断,不让人拂去尘土,摆在显眼的地方。文帝看后自然大悦,认为杨广不好声色。文帝开始喜欢杨广胜过杨勇。杨勇则慢慢失去文帝欢心,又因不听母后独孤氏的话,宠爱元姬,因而也受到独孤后的冷落,他的太子地位越来越不稳固了。

杨广知道文帝信任杨素,他便收买了杨素。杨素入宫侍宴,含蓄地说:“晋王(杨广)孝悌恭顺,很象皇上。”独孤后也说:“你说的对,广儿很孝顺,一到离别时,没一次不哭的,哪像杨勇?”给了杨素很多金银,让他想法废太子,立杨广。一次文帝让杨素去看望太子,杨素故意拖延着不去,以此激怒杨勇,太子果然大怒。杨素乘机向文帝起报:“太子有怨恨之心,恐后变乱,望陛下严加提防。”文帝信以为真,派人监视杨勇。

杨广又收买了太子亲信姬威,让他写表诬陷太子说:“太子经常找人算卦,然后高兴地说,开皇十八年皇上必死,眼看就到了。”文帝大怒,不加严察就下令把杨勇抓了起来。 公元600年,文帝宣布废杨勇为庶人,立杨广为太子。

公元604年,文帝得了重病,杨广以为时机已到,就写信给杨素,询问该如何处理文帝后事,不料杨素的回信被宫人误送给了文帝,文帝大怒,这时文帝的妃子陈夫人哭着跑进来说:“太子无礼!”原来杨广见陈夫人漂亮,趁她换衣服时调戏。文帝气的用头撞床说:“这样的畜生,如何担负大事?独孤误我!”召柳述,元岩,让他们写诏书改立杨勇。谁知杨广和杨素已得消息,带着军队包围了文帝寝宫,假传文帝之命逮捕了柳述,元岩,下令照顾文帝的人都离开,由右庶子张衡负责一切,不久文帝便驾崩了。杨广立刻下令杀了杨勇。一说文帝为杨广所害,但也一种说法就是当时杨广已经掌握了局势,文帝已重病缠身,与外界联系已经中断,杨广实在没必要冒弑父之罪。究竟事实如何,笔者也不敢臆断。 杨广于这一年的7月登基,他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隋炀帝,他一登基,本性便暴露了出来,只知纵酒享乐,残暴压榨百姓,不久就把文帝留下的基业败光了,自己也丧命于江都,文帝的子孙也大都在江都之乱中毙命。

隋文帝固然是一代明君,可惜他在选择接班人上只重小节,终于为杨广所欺,身死国灭,而他打下的天下也被李渊父子夺去。文帝死后不到一个世纪,大唐帝国到达了它的巅峰时期,那是后来每一个中国人都倍感自豪的时代。应该说文帝死后那段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确实发展到了它的顶峰时期,历史将机遇给了李唐王朝,如果隋文帝在择储问题上慎重点,他的子孙又很争气,那么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唐盛世”会不会成了“大隋盛世”?遍步世界的“唐人街”成了“隋人街”了?历史留给我们的遗憾实在是太多了,隋文帝泉下有知,又当作何感想呢? 资料来源:故乡网 隋文帝依法惩子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结束了南北朝分立的混乱局面,统一了中国,历史上称为隋文帝。

隋文帝的第三个儿子杨俊,立过几次战功,被封为秦孝王。他仗着是皇子,又有功劳,便目无法纪,胡作非为,不仅放高利贷盘剥老百姓,甚至派部下直接抢掠,他管辖下的百姓真是苦不堪言。

隋文帝听到一些反映,便派人去调查处理。派去的人只拿杨俊手下一些人做替罪羊,根本不敢动杨俊的一根毫毛。这一来,杨俊更是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了。他变本加厉地搜刮民脂民膏,并用掠夺的大量钱财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宫殿,用玉石铺设台阶,把珠宝镶嵌门窗,将高级香料涂抹墙壁。他就在这金碧辉煌、珠光宝气的宫殿里过起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荒淫生活。谁也不敢管他。

杨俊贪恋女色,他的妃子崔氏非常妒恨,便投毒想杀死他,这件事轰动了朝庭。隋文帝对这个儿子的所作所为十分震怒,便把他召回京城,禁闭宫中,并下令撤消他的一切职务。 左武卫将军刘升保奏:“秦孝王只是营造宫室过分了一点,并无大错,还是原谅他吧!”隋文帝说:“这是法律规定的,不能违反。”大将军杨素也求情道:“把法令修改一下,他是皇子,不要处罚这么重。”隋文帝一听便生了气,他坚定地说:“国家的法令,任何人都得遵守。我如果为儿子单独制订一套法律,那我岂不是带头破坏国家的法令?当年周公平定叛乱,把武王的亲兄弟也杀了。我怎能徇私枉法呢?” 隋文帝没有答应将军和大臣的请求,坚持依法惩处了胡作非为的儿子,在朝野上下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为统一不久的国家安定发挥了作用。

教案示例

课题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型 新学校 授课 年级书册 班级 七年级下 版本信息 北师大 授课教师 教学知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目标 识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正确评价历目史人物的能力。 标 能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力通过课后活动,加深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认识和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目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标 情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感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目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标 教材隋末农民起义后,李渊建唐并统一了全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分析 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因此,本课是学生了解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机会,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把本课内容讲好讲活。 教学贞观新政 重点 教学对唐太宗的评价 难点 学情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对新事物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分析 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因此,教师在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分析问题也应该做好具体事例的铺垫,否则,学生将难以理解。 教学重“贞观新政”的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并归纳“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方法 点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措施为什么有利于唐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突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能力。 破 难点突破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教辅计算机辅助教学 手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控点 1分钟 教 教中国历史上有个封建帝王被称为“千古一帝”,是他打开教材,看本课的课题 学 学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难得的“治世”。今天我们学过 导习 程 入 师:(多媒体演示课题)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讲教师演示第一目:唐朝的建立 观察图片,思考,回答问题 2~5分钟 授(演示隋炀帝陵)这是谁的陵?可以提供隋文帝、隋新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四个历史人物的画像,请学生课 猜想。 建议教师和学生一起玩游戏,方法是教师介绍与该图有关的信息,看哪个学生猜得有快又准。 1、这座墓在南方地区 2、它位于古城扬州 3、它的主人死于非命 4、墓主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 5、他下令修建了著名的大运河 ?? 隋炀帝为什么会死于非命呢?请大家看教材第8页正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思考,5~8分钟 文第一自然段,说说隋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它与我回答问题 们已经学过的哪个王朝很相似,为什么? 此处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那一个朝代? 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演示唐高祖李渊像)这是谁? 学生看图,思考,回答问题 9~11分钟 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玩同样的游戏: 1、他原是隋朝太原留守。 2、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他也乘机起兵。 3、他在几个儿子的帮助下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并重新统一了全国。 4、他被自己的儿子逼迫禅位,而这个儿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 5、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唐高祖李渊) 多媒体展示: 1、唐朝的建立者是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祖 D、唐高宗 2、唐朝的建立时间是 A、581年 B、589年 C、617年 D、618年 3、唐朝的首都是 A、洛阳 B、长安 C、建康 D、东京 (演示唐太宗李世民像)这是谁?(如果需要游戏,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2~16分钟 方法同上) 朗读,思考问题,可适当讨展示: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论,然后回答问题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本P8正文第三自然段。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李世民有战功,但又杀死自己的亲兄弟,迫使自己的父亲退位,自己做皇帝,你怎样看这件事?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第一、二自然段和唐太宗的话,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唐太宗看到隋帝国在农民战争中崩溃,会受到极大的震撼?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第三、四、五自然段,请一位同学回答: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从谏如流? 17~21分钟 (演示魏征像)这是谁? 魏征。 请同学朗读课本P9正文第三自然段。 看课件演示文字,阅读教材,演示: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回答问题 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逐亡一镜矣。 ——唐太宗 提问:唐太宗为什么把魏征比作一面镜子?(提示学生阅读P9最后一段文字) 请同学朗读课本P10正文第一自然段。 朗读 22~30分钟 讨论:唐太宗为什么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讨论,发言(可联系实际,能?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我国的封建制度能否保证思考当今社会的政治制度建每个皇帝都能任用贤臣呢?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使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国家一直保持政治清明,选贤任能呢?(个小组集体讨论,最后请各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指出专制制度下权力过于集中无法保证政治清明,因此,只有实行民主制度,是国家权力得到有效的监督才能真正保证官员得力,政治清明。这也是我们国家政治改革的努力方向。 演示:贞观新政 阅读教材,归纳主要内容(培30~35分钟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正文第二自然段到P11第三自养学生通过自学获取有效信然段。概括一下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都息的能力)。 做了哪些改革? 概括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 请同学概括一下(学生回答后,演示三省六部制的示阅读并思考 意图,简要分析一下各部门的相互关系,并指出它的学生发言 进步之处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最后,提问,唐太宗晚年的政局大不如前的原因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问题?(可以根据时间在课内完成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课下思考,下节课再回答。)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课所学的知识,说说你对唐太宗的评价和认识。 课堂请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知识 小结 教师演示课件使学生理解贞观之治和唐太宗的统治措施之间的关系。 36~38分钟 课堂1、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39~44分钟 练习 A.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摇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D.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增建了校舍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课堂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历史故事,将这些故事汇总起来出一期手抄报或者板45分钟 延伸 报,也可以制作成专题网页发布到校园网上供全体师生阅读。 总结 评价 典型例题 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A.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摇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D.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增建了校舍 选题角度:

本题是一道单项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唐太宗贞观新政的内容的了解程度。同时,也考查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对比记忆和理解的能力。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唐太宗贞观新政的内容的了解程度。同时,也考查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对比记忆和理解的能力。由于本题为单项选择题,因此,只要能判断一个题肢有错就能够很容易的选出来。A选项很明显是隋文帝改革的内容,应该与唐太宗无关,因此,可知答案为A项。即使不知道A项有错,学生也可以逐项检查,也可以发现后三项均与唐太宗有关,而A项显然是很重要的政治改革,在本课的学习中竟然从未提及,正好说明它一定不是唐太宗的改革。 答案:A 习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唐朝建立于:

A.618年 B.626年 C.581年 D.589年 2、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时期称为: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开皇之治 D.光武中兴 (二)多项选择题

3、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发展时期的治世是指: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光武中兴 D.文景之治 (三)材料解析题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参考答案:

(一)1.A 2.A (二)3.AB

(三)材料解析题

4、①有关系。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②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③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扩展资料

唐朝建立及玄武门之变

隋朝的暴政促成民变四起,中国又再出现群雄割据的局面,而唐王朝就在这个乱世之中建立。 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许多隋朝的官吏也纷纷造反,拥兵自立,其中李渊父子的太原起兵最终导致了唐朝的建立。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是诸子中最有才能、胆识过人的一个。他眼见隋朝大势已去,便暗结俊杰,锐意经略天下。公元617年,天下大乱,世民乘机劝父亲起兵。李渊依世民及晋阳令刘文静之计,起兵太原,自任大将军,率兵三万余人进取关中,并于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在长安建立唐朝。当时割据一方的群雄彼此相互攻伐,人人都想君临全国。唐高祖即位后,乃以世民为帅,领兵次第削平群雄

到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铲除了割据朔方的梁师都,全国复归统一。 唐朝建立后不久,还爆发了一场骨肉相残的变乱,即所谓玄武门之变。原来高祖正妻窦后生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其余长子建成、次子世民、四子元吉都随父亲打天下。唐朝建立后,高祖以建成为太子、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秦王李世民自太原起兵到统一全国,战功显赫,早为其兄弟所疑忌。太子见其弟谋略过人,手下人才济济,恐其夺位,故与四弟齐王元吉联合,多次谋害秦王而未遂。李世民本就不愿将自己创下之江山拱手让人,遂决心发动政变。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三日,秦王向父皇密奏太子、齐王淫乱后宫、多次图谋害己之事,高祖定翌晨召诸子入宫勘问。当太子、齐王经玄武门入宫时,秦王突袭之,亲手射杀太子,其下属尉迟恭则射杀齐王。史称“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杀死兄、弟之后,派尉迟恭带兵进宫,逼高祖交出军权,又诛灭建成、元吉之后裔,斩草除根。六月七日,高祖诏立世民为太子。是年八月,高祖又被逼让出皇位,自称太上皇,传位给太子李世民,是为唐太宗(626~649),次年改元贞观。

中国历史上,为争权夺利而骨肉相残之事屡见不鲜,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是当中的佼佼者。我们不能不赞赏李世民建立盛唐及后来“贞观之治”的大功,但亦必须如实指出其杀兄、屠弟、逼父的篡权行为。 善于用人

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贞观政要》),所以他很重视选官用人。他求贤若渴,为了改善吏治,争取各地主集团的支持,他确实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主势力,有原秦王府的臣僚,有追随李建成反对他的政敌,有关中军事贵族和南北士族,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由于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拔人物不私于党”,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多士盈廷,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唐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2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教案示例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学习社会经济繁荣,培养学生总结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填写乾隆武则天无字碑,正确评价武则天。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女皇武则天,使学生认识武则天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提高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开元盛世,使学生认识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通过学习社会经济繁荣,使学生认识唐朝前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时期之一,从唐朝气度恢弘的隆盛风采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 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难点 对武则天的评价 教学思路:

通过对武则天与唐玄宗有关用人的史实的了解,明白“用贤则昌,失贤之亡”的道理;从唐朝气度恢弘的隆盛风采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并能够总结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学生领着复习:什么是“贞观之治”?是由谁统治的? (二)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迅速浏览全文: 1、对于武则天,你了解多少?

2、什么是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 (三)分析:

1、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自由回答,从学生提供的信息了解了武则天从皇后到皇帝的过程以及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如:农业上: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农桑;人才上:能破格用人,要用有才能的官员:如宰相狄仁杰就是其选用的有名的贤相。那么,她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2、对于第二个问题,先提问学生:如果你是唐玄宗,你采取哪些措施? 此问题学生是想像回答,只要想像合理都应表扬。(这一回题学生回答很精彩)

有的同学说:减轻兵役、徭役,这样农民的负担减轻了,他们就会有更多的精力,有更多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那么粮食产量就会提高,人民的生活就会改善。有的说:要重用人才,因为身边只有具有才能的人才能为你出谋划策,向你进治理国家之策,国家政治才能稳固,经济才能发展。有的说:田地包给老百姓,老百姓只上交一部分税,其余一部分归自己所有,能调动积极性??

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元盛世是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的新发展,这样再回到第二个问题上来,从而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由学生补充讲述唐朝衰亡的史实,以便使学生对唐朝兴衰有个完整的了解和掌握,进而分析唐代兴衰的原因,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唐代兴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贤则昌,失贤则亡。

再请同学思考:唐代的兴衰对我们今天有何借鉴?学生自由回答?? 最后学生总结:用人要用德才兼备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

4、通过隋朝和唐朝比较分析隋亡唐兴的原因,引导学生归纳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与经济是密切相关的,政治开明对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而经济发展对政治的安定又起了决定作用)。 接下来请同学思考:结合实例谈谈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同学讲得十分热烈)

1、中国加入WTO就是政治稳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突出的例子,也反映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实力。 2、2008年申奥成功也是突出例子,我国能成功举办奥运会充分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我国举办奥运会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交往,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也将给世界各国的企业带来商机,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

3、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事件,给整个美国带来了恐惧和不安,不知有多少人永远不会回到让他们无比留恋的家里和亲人们团聚了。而美国的经济必然也受到一定的冲击。

4、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冲突,这冲突不仅不能给人民带来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且冲突会激起更大的反抗怒火,甚至会出现极端的报复行为。那么,又何谈经济发展呢?

5、政治为经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那么唐朝社会经济出现了怎样的繁荣局面? (1)农业生产:主要讲述发明与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曲辕犁 (2)手工业 (3)人口 (4)疆域 (四)总结:

唐朝由于武则天和唐玄宗重用人才,锐意改革,而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对我们今后的启示: 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必须重用贤才。

2、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必须国家安定、稳固,经济才能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反过来,经济水平提高了,GDP上升了,国家才能进一步安定。 (五)评价:

这堂课采用公开评价和个体自我评价两种,公开评价即以组为单位全班分三个组,得分最高的为优

胜组,各个组选组长。组长在课堂上随时记下组员的得分情况,这样在进行公开评价时就有依据。 个体自我评价,主要是以下几种情况: 1、搜集资料的情况; 2、上课发言的情况;

3、上课同学间讨论的情况;

4、课后写小论文或自制历史小报的情况

在这四项当中,只要有一项十分突出就可得满分,而不必面面俱到。 对评价结果的处理:学生如果没有参与活动的(比如上课未发言)可以课下准备另一个活动来弥补。(如课下找资料说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典型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请回答: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这首诗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景象? (3)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景象? (4)“小邑犹藏万家室”与“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是什么关系? 选题角度: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与政治、科技相互作用的原理分析历史现象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

题文材料反映了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全盛的时候)人口增长,官府和大户人家粮仓丰实的景象。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题文的诗歌后,回答诗的作者是谁;诗文内容所反映的时间、景象及其原因;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作者的阶级立场及其根据。因此,学生在解答本题时:首先,应结合教材有关内容,回忆诗歌的作者、诗歌所反映的时代及其景象。然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与政治、科技相互作用的原理;经济内部各行业相互影响的规律,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思考开元年间农业繁荣的原因。最后,运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思考唐朝经济发展与唐朝人口的关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阶级的分析方法,结合所学史实,分析作者的阶级立场。 (1)杜甫。

(2)唐朝前期(或唐玄宗前期、开元年间、开元盛世);农业得到巨大发展(或经济繁荣)。 (3)生产技术的提高(耕作制度进步、农作物品种增多、种植面积扩大);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政府对农业的重视(降低赋税、兴修水利);农民的辛勤劳作;社会的稳定(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手工业、商业及科技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等。

(4)经济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习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 1.筒车的用途是

A.灌溉 B.鼓风冶铁 C.犁地 D.工艺品

2.唐朝时,蝗灾严重,提出积极治蝗办法的是 A.宋璟 B.魏征 C.姚崇 D.房玄龄

3.下列朝代中,其百姓喜欢穿色彩鲜艳的丝绸衣服的朝代是 A.隋朝 B.唐朝 C.汉朝 D.秦朝

4.唐朝人的日常用品是 A.铜器具 B.铁器具 C.金银器具 D.金属器皿 二、填空

1.唐朝的粮食以_______和________为主。

2.唐朝人的衣服,主要以_______和_______为原料。 三、材料解析

“条条青槐街,相去八九坊。” ——引自课本 请回答:

(l)这句话是唐朝人对哪座城市绿化的描述? (2)说说这座城市重要性的表现? 答案:

一、1.A 2.C 3.B 4.D 二、1.粟 水稻 2.丝 麻 三、(1)长安

(2)长安拥有百万人口,穿着各式服装的边疆各族和各国侨民,云集到这里,往来的商旅熙熙攘攘。市内店铺林立,有二百多种行业,四方珍奇积聚,繁华异常。唐代长安是各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 扩展资料 武则天

武则天(624~705年),并州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著名的政治家。武则天精通文史,明敏果断,14岁被唐太宗选入宫中。唐太宗死后,唐高宗把她立为皇后,参与朝政,逐渐树立了自己的权势和威信,她依靠庶族地主官僚的支持,临朝执政,镇压了反对势力。

公元690年,唐高宗死后,作了皇帝,改国号为周,迁都洛阳。武则天当权时,政治上打击门阀士族,通过修

订《姓氏录》,增加进士科,创殿试,置“武举”等,抬高庶族官僚地位,扩大庶族地主做官门径,培植自己势力。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业生产的好坏,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标准,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人口大增。用人上,知人善任,周围集中了一批贤能之士。 武则天是木材商人武士yue的二女儿。她的生母是隋末贵族遂宁杨达之女。由于武则天之父由商人进入仕途,从地方上的土豪庶族上升为朝廷的大臣,到唐高祖武德年间做到了工部尚书。武则天十四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听说武则天长得俊美,把她选入宫中,立为才人(即皇帝的幼妾),赐号“武媚”。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削发为尼,居于感业寺。唐太宗第九子唐高宗接位后,经常来往于感业寺,“见而悦之”,爱上了武则天,于是召她入宫。不久,立为“昭仪”,又进号为“妃”。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计划废掉皇后王氏,立武则天为皇后,遭到了诸遂良、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们的一致反对。他们的主要理由是武则天的出身卑微。但武则天入宫以后,就已拉拢了许敬宗、李义府、徐世绩等人,在他们的支持下,终于冲破阻挠,被正式立为皇后。

武则天当上皇后,首先就是想方设法清除她的政敌。尚书右仆射诸遂良是她拿来第一个开刀的,诸遂良被贬职后郁闷而死。显庆四年(659年),她又迫使中尉、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去官,罢黜了长孙无忌一派的官员二十余人,把长孙无忌放逐到黔州,后来又迫使他自缢身死。这样,就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

武则天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使唐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又别眼相看,特别是在她以皇后身份参政时“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因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便正式委托武则天掌管国家大事,

裁决一切。不久,唐高宗后悔,想把大权再收回来,秘密计划废掉武则天的皇后身份。但由于“谋泄不果”,反而被武则天制服。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亦号天后,天下之人谓之‘二圣’”。从此,唐朝的实权,被牢牢地掌握在武则天手中。 从公元660年武则天开始参政,直到690年她正式称帝的三十年中,武则天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各种有力措施。首先,表现在王位继承问题上。武则天与唐高宗共生四子。唐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武则天则用毒酒杀死长子李弘,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被高宗委以监国之任,处理事务也颇为能干,武则天便于680年废李贤为庶人,立第三子李显为太子(即唐中宗)。公元683年,高宗死,中宗刚即位,武则天就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第二年又把中宗废掉,改为庐陵王,立第四子李旦为皇帝(即唐睿宗)。实际上,武则天的后两个儿子李显、李旦都是昏庸之辈,当皇帝是个傀儡,处处被武则天所控制。

其次是改修姓氏,变更官名,消灭政敌,制造舆论。在这些方面,武则天同样是大刀阔斧,步步奏效。公元659年,她通过高宗下诏,改修《氏族志》为《姓氏录》,使原来在《氏族志》中所没有的后族武氏被定为姓氏中第一等。684年,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又改唐百官名(如尚书省改为文昌台,左、右仆射为左、右相)。改百官之名是她登基称帝的一个重要步骤。

这一年,柳州司马徐敬业,以十数万兵马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688年,琅琊王李冲在博州、越王李贞在豫州也起兵讨伐武则天。武则天对此毫不手软,坚决镇压,在她的直接指挥下,很快就平息民这两次叛乱。到了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的条件已经成熟。这年,高僧法明等十人献《大云经》四卷,说武则天是天上的弥勒佛下凡转生,应该代替唐朝做天子。武则天心领神会,向全国颁发《大云经》,令诸州都建造大云寺。接着,以唐睿宗为首的六万余人,上表请改国号。这样,水到渠成,武则天在“顺从众议”中当了皇帝。宣布改唐为周,自号为圣神皇帝。这时她已是六十七岁的高龄了。

武则天从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子,到登上皇帝的宝座,决不是偶然的。她紧紧依靠新兴的庶族地主阶级的力量,终于挫败了士族官僚集团的反抗,建立了武周政权。如果说,在她称帝前的三十多年参政生涯中,已显示了她惊人的政治手腕的话,那么在她称帝以后执政的十多年中,就更充分地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

武则天称帝后,为了防止唐宗室及旧士族的反抗,她继续狠狠地打击政敌。天授元年(690年),她除掉唐宗室属籍;加强了御史台(武则天改为肃政台)对内外文武官吏和军队的监督;改羽林百骑为千骑,充实皇宫的警卫力量,以防止宫廷政变。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武则天借箕州刺吏刘思礼谋反案件,诛杀了李元素、孙元亨等三十六家政敌,其亲党连坐流窜者达一千余人。

第一、重用酷吏,奖励告密,对亲近人也注意控制使用。她在朝堂放置四个铜匦,其中一个专门收受告密文书,并派专人办理谋反案件。有时,她还亲自召见告密的人。她擢用索元礼、来俊臣、周兴等二十三个酷吏,先后杀掉唐宗室贵戚几百人,大臣数百家,刺史、郎将以下的官吏更是难以计数,形成了朝臣人人自危的局面。为了缓和这种紧张局势,抑止群情激愤,武则天采取重用酷吏又杀酷吏的办法。即使像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大酷吏也不能幸免。他们三人分别给予流放岭南或杀头、灭族的处理。即使对自己的亲近人员,她也注意控制使用,对她的侄儿武承嗣、近臣张昌宗等,都不允许他们过分地作威作福,否则也要受到惩罚。

第二,大量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有识之士,委以重任。在她统治时期,杰出的文武大臣并不比唐太宗时少,就因为她爱惜人材并善于选贤任能。武则天能够听谏任贤,具有政治家的气魄,这和她年轻时受唐太宗的影响有关。她前后任用的宰相如李昭德、魏元忠、杜景俭、狄仁杰、姚崇、张柬之等,边将如唐休武、娄师德、郭元振等,这些文臣武将皆是有功于国家的栋梁之材。他们在唐朝的内政外交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使“贞观之治”的盛况得以继续发展,并使国家免于内乱和外患。她还经常留心人材免遭埋没。有个被免职的小官张嘉贞,有人推荐他,武则天召见后发现此人确有真才实学,就委他以监察御史的重任。一些耿直的官吏,只要不被她怀疑有谋反之意,她就能在酷吏、近侍的陷害中保全他们。

武则天为了给中小地主阶级参政开辟道路,大力发展了封建科举制度。她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

试官,设立员外官,特别是她首创了殿试和武举,这为更多地发现、搜罗人材创造了条件。她登基的第一年,就派存抚使十人到各道去搜荐人材,破格任用,不论“天下选残明经、进士”,还是“下村教童蒙博士”,都是被搜罗的对象,这使许多落选的士人和乡村教师得到被荐举的机会。从此,未经考试的这些“寒门”、“卑微”之人,“起家自御史、评事、拾遗、补阙者,不可胜数”。有一首歌谣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情况:“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脱校书郎。”但对那些滥竽充数的平庸之辈,一经发现不称职,便废黜惩处,甚至有被杀头的。这样,在武则天施政的半个世纪里,始终有一批能臣干将为她效劳,维护着她的统治。

第三,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她规定州县境内,凡地主官做到“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则升奖;如果“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则惩罚。武则天曾编过一本《兆人本业记》,是一部农书,颁行天下,对唐朝的农业发展影响极大。甚至在她以后的唐朝历代皇帝,都把每年二月一日进呈她的农书作为一项制度。这样,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口也不断增加。全国登记的户数,从永徽时的三百八十万户,五十年里渐增至六百十五万户。

第四、抗击外族入侵,保护边境安宁。在她执政期间,对吐蕃贵族的入侵骚扰,进行了坚决的抵御,还派兵收复了安西四镇。边境的安宁,促进了国内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发展。

武则天在她统治时期,也有很多过失。她重用酷吏,确实滥杀了一些好人;她虽对亲近人注意控制使用,但对侄儿武三思、武承嗣等人仍有偏爱、放纵和授予重大权力,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增大,徭役苛重,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庶族地主们上台后,和原有的门阀士族一起,加倍地盘剥农民,使土地兼并之风更盛,均田制遭到破坏,阶级矛盾进一步加深。她提倡佛教,废弃学校,还大修庙宇,造像,建明堂,修天枢,铸九鼎,耗费了大量钱财和劳力。 尽管武则天有这样那样的错误和过失,但作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个女皇帝,在她统治中国的半个世纪里,形成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社会安定,使贞观时期所取得的统一和国家强盛的局面得以巩固下来并继续发展,这是她不可抹煞的历史功绩。这一点,即使是对武则天称帝有“微词”的史书也不得承认。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就说,武则天“僭于上而治于下”。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率领群臣入宫,杀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等,拥唐中宗即位,恢复唐国号和一切唐制。 武则天死前留下遗嘱:“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终年八十二岁。 值得一提的是,历代封建帝王的陵墓上都刻有历数“丰功伟绩”、歌功颂德的碑文,但是,位于今西安北八十公里的乾陵(唐高宗与武则天同葬的陵墓),高宗碑的铭文为武则天草拟,而武则天碑则无一字。武则天为自己立下了“无字碑”,不要碑文,这说明她生前已经意识到,对她的评价后世定会众说纷纭,因此,功过是非,只有由历史去作出评论和判断。 筒车

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其原理为: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两个硬桩,制一大轮,将大轮的轴搁在桩叉上。大轮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里,可自由转动。大轮轮辐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个个竹筒,岸旁凑近轮上水筒的位置,设有水槽。当大轮受水板受急流冲激,轮子转动,水筒中灌满水,转过轮顶时,筒口向下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并沿水槽流向田间。此种筒车日夜不停车水浇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约产生于隋唐时代。唐诗人刘禹锡有《机汲记》加以描述。直至今日,云、桂、川、甘、陕、粤等地仍使用之。此外,尚有“畜力筒车”,依靠齿轮传动带动筒车;“高转筒车”,通过两大轮,将低处之水带向高处,结构均巧妙合理,为我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唐陈廷章《水轮赋》:“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宋梅尧臣《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宋史.太祖纪三》:“六月庚子,步至晋王邸,命作机轮,輓金水河注邸中为池。”宋李处权《土贵要予赋水轮》诗:“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明王临亨《粤剑编》卷三:“水车,每辐用水筒一枚,前仰后俯,转轮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为轮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

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陶瓷文化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已经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越窑

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邢窑

邢窑所产的白瓷,土质细润,器壁坚而薄,器型稳厚、线条流畅。 唐三彩

唐代最重要的产品是驰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还受到广泛的喜好与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 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

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故种姿态。至於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著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足为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精品。 《姓氏录》

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时的官修谱牒。永徽六年(655)高宗废王皇后,改立武昭仪为后。武后逐步干预政事。当时曾经赞成废王立武的宠臣许敬宗,以太宗时所修的《贞观氏族志》没有叙明武后的本望,李义府也为其家未列入《贞观氏族志》而有所不满,二人遂建议修改《氏族志》。唐高宗诏礼部侍郎孔志约﹑著作郎杨仁卿﹑太子洗马史元道及太常丞吕才等十二人商议编录,于显庆四年(659)改《氏族志》为《姓氏录》。高宗为该书亲自写序,并规定了类例。《姓氏录》共收录二百四十五姓,二百八十七家,分为九等,当时五品以上的官员全部收入,皇后四家被列入第一等。由于兵卒以军功升五品以上官者亦入书限,引起缙绅士大夫哗然,多耻被甄叙,并号该书为“勋格”。随后,李义府上奏高宗收回全国的《氏族志》加以焚毁。《姓氏录》贯彻“各以品位为等第”的原则比《氏族志》更加彻底,所收的姓和家亦大为减少,已将当朝无官职的旧士族全部排除在外,说明它对旧族的贬抑超过了《氏族志》。但与《氏族志》相同,《姓氏录》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亦很有限,婚姻崇尚门第的风气以后依然盛行。 唐代经济

唐代国家长期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生产力有较大发展,封建经济呈现高度繁荣的局面。

唐代出现了便于耕作的曲辕犁,利于灌溉的水力筒车和牛輓高转筒车,注重兴修水利,扩大了耕地和灌溉面积,提高了粮食亩产量,促进了经济作物的发展。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内部分工机制的加强,使这一时期官营和私营手工业都获得了显著发展。唐代创新的花釉瓷、绞釉绞胎瓷、釉下彩绘瓷及三彩釉陶等,以新的工艺技法,展现了唐代陶瓷装饰多样化的特点。出现了利用纬丝显花的纬锦,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经锦。绞缬、蜡缬、夹缬等印花工艺广泛使用,使唐代丝织品的纹饰色彩更加斑斓。精美富丽的金银器,铸造精良的铜镜等,均显示了唐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

唐代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特别是唐中期以后,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夜市、储蓄和支付钱币的“柜坊”、类似汇票的“飞钱”以及“行”的组织等,为宋代封建经济 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联系当今考试的实际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唐朝人衣食住行的时尚和博大宏放的精神面貌的了解,感知科举制度的创新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想象唐朝人的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科举制焕发的活力,加深学生对科举制度的理解,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学习衣食住行时尚,学生通过相声表演体验想象唐朝人的生活,体会盛唐博大宏放的精神面貌。 通过学习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从唐朝气度恢弘的隆盛风采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多媒体演示图片,创设课堂情境,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 科举制焕发的活力 难点 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首先,我们由15-21号同学朗诵自己填写的乾陵武则天无字碑。 生:(略)朗诵会现在结束,请同学们上交课下作的课本P19自我测评与自己填写的乾陵武则天无字碑( 15-21号同学必交,其他同学自愿),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成绩册。 师:今天我们学习 师:(演示课题)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师:(演示江南贡院图)这是什么地方? 生:(略)

师:请22号同学朗读课本P20正文第一自然段。 生:(略)

师:这是什么拓本? 生:(略)

师:这是大雁塔进士题名帖拓本。 22号同学请回答:什么叫科举制?科举制是什么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科举制有什么作用? 生:(略)

师:请23号同学朗读课本P20正文第二自然段。 生:(略)

师:23号同学请回答课本P20 想一想 科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重在考察哪些能力? 生:(略)

师:请23号同学朗读课本P21材料。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ou)中矣。” ——王定保:《唐摭(zhi)言》 生:(略)

师:23号同学请你回答:唐太宗为什么要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ou)中矣”? 生:(略) 师:(演示唐三彩文官俑)这是什么俑? 生:(略)

师:这是唐三彩文官俑。请24号同学朗读课本P21正文第一自然段。

生:(略)

师:24号同学请回答:科举制有什么好处? 生:(略) 师:请24号同学朗读课本P25材料阅读。 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zanfu)望之继世.孤寒失之,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王定保:《唐摭言》 生:(略)

师:24号同学请谈谈,读了这段材料,你怎样看科举制度?怎样看现在的考试制度? 生:(略) 师:(演示唐代面食)这是什么时候的面食? 生:(略)

师:这是唐代面食。请同学们看P24你知道我国古代食用面食的情况吗? 生:(略)

师:请25号同学朗读课本P21正文第二自然段。 生:(略)

师:25号同学请你谈谈你所了解的唐代物质生活情况。 师:(演示唐朝陆羽写的《茶经》)这是何时何人写的一本什么书? 生:(略)

师:这是唐朝陆羽写的《茶经》。请26号同学朗读课本P21正文第三自然段。 生:(略)

师:26号同学,你能谈谈唐朝人饮茶的情况吗? 生:(略) 师:(演示唐戴帷帽骑马女俑)这是什么俑? 生:(略)

师:这是唐戴帷帽骑马女俑。请26号同学朗读课本P22正文第一自然段。 生:(略)

师:26号同学,你能谈谈唐朝人骑马出行的情况吗? 生:(略)

师:请24、25、26号三位同学出两个人表演一段相声 《衣食住行时尚》 乙:好久不见了 甲:好久不见了!

乙:你今天怎么穿成这样啊? 甲:这是唐装啊! 乙:唐装?

甲:对呀,这是今年最流行的呀, 乙:是吗?

甲:我现在已把唐朝乐队奉为我的偶像,做为唐朝人感到无比骄傲。 乙:你成了唐朝人了? 甲:对呀!

乙:那好,我考你几个问题?你们唐朝人都穿什么呢? 甲:没看见么?头戴胡帽、身穿胡衣、脚蹬胡靴。 乙:那你们唐朝人都吃点什么呢?

甲:吃啊,问对了,好东西可多了,饺子、胡饼了,最好吃的是毕罗。 乙:毕罗是什么呀? 甲:手抓饭哪!

解放以后,赵州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部门对这一古代大桥进行了彻底维修,以保持其辉煌的历史地位。赵州桥已成为中国人民聪明智慧的象征和进行爱国主又、历史主又教育的场所。赵州桥的建成在我国桥梁史上具有重要影晌,它的大跨度、圆弧拱、敝肩形式力以后的桥梁建设开创了新的天地。隋代以后,出现了杵多与赵州析相类似的大型拱桥,已经发现的就有十几座,如山西崞县的普济桥、晋城的景德桥、河北赵县的永通桥、济美桥等。赳州桥已经成为我国桥梁建设的典范。 然而象赵州桥这样突出的技术成就和象李春这样杰出的桥梁专家,在封建社会中并不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甚至在史书中也没有留下多少痕迹,我们除了知道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大桥外,其他却一无所知,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但是即使如此我们仍然坚信:李春作为一代桥梁专家和赵州桥作为一座历史名桥将永载祖国史册,为后人所牢记。 僧一行

“僧一行”俗名张遂,生于唐高宗永淳二年(公元683年),今河南省南乐县人。他是唐代著名高僧,唐开国元勋张公瑾的孙子,也是杰出的天文学家。

一行从小就博览群书,对于历象、阴阳五行尤其感兴趣,并已有相当深的造诣。那时京城长安玄都观藏书丰富,观中的主持道长尹崇,精通玄学是当时闻名远近的大学问家,一行就去向尹崇求教,还向尹崇借了汉代杨雄的玄学名著《太玄经》,不几天还书时尹崇很不高兴,就严肃地对他说:“这本书道理深奥,我虽已读了几遍,论时间也有几年,还没有完全弄通弄懂,你还是拿回去再仔细读读吧!”一行十分郑重地回答说:“这本书我的确已经读完了。”然后,取出自己读此书写出的心得体会《大衍玄图》、《义诀》等递交给尹崇,尹崇看后赞叹水已,于是经常向别人介绍一行,赞扬他是博学多识的“神童”,称他为后生顾问。自此,一行博学聪敏的名声就传开了。 武则天执政时,他的助手梁王武三思图谋不轨,就摆出一副礼贤下士的面孔,四处结交,收罗人才。他派人向一行传话表示要和一行交朋友,一行本来就厌恶权势,怕惹祸上身,就一走了之。来到了嵩山,在会善寺遇到高僧普寂,一行佩服普寂渊博的学问,对佛学深遽的经义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剃度出家,拜普为寂师,取法名一行,没有多久就读了大部佛经典籍,全寺之中无人可同他一起研究学问了。普寂为了造就他,让他四处出寺游学,从此,他走遍了大江南北的名山古寺,到处访求名师,研究佛学经义,学习天文、地理、阴阳五行、数学等,终于成了一名博学之士。可是,他正因为这些,禅宗北宗神秀的渐悟学说,也就不再流传了。因为神秀传法于普寂,普寂传法于一行,一行酷好天文历算,又英年早逝,还未来得及传法。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接连下达求贤诏书,一行屡被推荐征召不行,公元717年唐玄宗特地派他族叔张洽来到一行的隐居地荆州当阳山寺院,强迫他进京。一行一到京城就很快被召见,唐玄宗问他有什么特长,他说只是记忆力好些,唐玄宗当即让太监取宫人名册,一行看一遍后,就将宫里所有的人的姓名、年龄、职责依次背出,唐玄宗大为叹服,并下御座,恭恭敬敬的连称“圣人”。当即就让一行住在兴庆宫中的光太殿,做了玄宗的顾问。 唐时,从唐高宗时就采用《麟德历》,到一行时,已用50多年。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根据《麟德历》推算,九月巳日应发生日食,但观测结果确有较大的误差,于是唐玄宗下令改历,并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一行,一行继承了我国天文学家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主张要在实测日、月、五星的基础上,编制新历,他说:“今欲创历立之,须知黄道进退,请更令太史测候”。为了使实测能得到精确数据,一行和机械制造专家梁令瓒合作创制了黄道游仪、水运浑天仪等大型天文观测仪,仪器为修订历法准备了物资技术条件。一行还主持了一次大规模地大的实测活动,为制订历法做准备工作。这次测量的地点多达十三处,遍布全国,以黄河南北平原地区为中心,北到北伟51度左右的铁勒(今蒙古境内)。南到北纬17度的林邑(今越南境内),遍及今天的常德、裹樊、太原等地。测量的内容,包括当地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正午时分,八尺表杆的日影长度,北极高度,昼夜长短以及见到同一次日食的食分和时刻等。为了测量北极高度,一行还专门设计制作了“覆矩”,这件工具,在这次天文大测量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行还派太史监南宫说基本上按照隋朝刘焯的设计方案,在黄河南北平垣选定四个地点进行实地测量。这四个点是:今天河南的滑县、开封、扶沟、上蔡。通过实测,推翻了过去一直沿用的“日影千里

差一寸”的谬论。南宫说还亲自到了阳城用周公测景台进行实测,并把周公测景台换为石圭石表。一行根据他测量的结果,经过精确地计算,得出了“大率五百二十六里二百七十步而北极差一度半,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差一度”的结果。如果将一行算出的结果换算成现代的表示方法,就是一度为132.03公里。这实际上是世界上一次实测子午线长度的活动,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李约瑟一再称:“这是科学史上划时代的创举”。

在完成大规模实地测量工作之后,使用先进的天文仪器仔细观察日月星辰运行情况。取得了大量可靠的数据,并认真研究了前人的学术成果后。于公元725年,一行开始正式制订新的历法——《大衍历》,但因积劳成疾,只完成初稿就死去了。最后完成任务的是张说和陈玄景等。《大衍历》是当时最优秀的历法,于公元729年颁布执行。公元733年,《大衍历》传入日本,在日本又使用了将近一百年。 孙思邈与《千金方》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字号孙真人,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隋、唐两代大医学家。

孙思邈自幼好读书,勤学苦练,20岁精诸子百家学说,善言老庄,又好释典,兼通阴阳,推及医药。隋、唐两代皇帝都召他做官,他却无心仕途,晚年从事医学著述,是文史医药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的杰出人物,尤以医学为最。

孙思邈是因病治医,勤奋成家的。他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他的高尚医德,是大医精诚与高超医术两相结合的医德典范。他在学术界也树立了崇高的榜样,一直熏陶着代代医家。 孙思邈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了。他在其所著的《大医精诚》一书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夫大医之体??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酝禄兼陈,看有若无。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上述的寥寥片语,已将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情操,展示在人们面前。 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这两部书的成就在于:

1.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很深的研究,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靠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

2.它们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备。一类是典籍资料,一类是民间单方验方。广泛吸收各方面之长,雅俗共赏,缓急相宜,时至今日,很多内容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确实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

3.对方剂学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在阅读仲景书方后,再读《千金方》,真能大开眼界,拓宽思路,特别是源流各异的方剂用药,显示出孙思邈的博极医源和精湛医技。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之祖。

4.在食疗、养生、养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氏能寿逾百岁高龄,就是他在积极倡导这些方面的理论与其自身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孙思邈以其《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辉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们的崇敬。隋、唐两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对他以礼事之。他去世后,人们在其故居的鉴山畔,虞诚奉祀。乔世宁序中云:“鉴山香火,于关中为盛,虽华岳吴镇弗逮焉。”

孙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誉,尤其是日本名医丹波康赖和小岛尚质等对他十分崇拜。 从古文化角度看赵州桥

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南五华里的洨河之上,又名安济桥。赵县古称赵州,故人们称此桥为赵州桥;又因大桥全部为石料砌成,当地乡人俗称之为“大石桥”;北宋哲宗皇帝赵煦北巡时,深为赵州桥的雄奇壮丽所动,于元佑年间(公元1086~1096年)赐赵州桥正名为安济桥,取“利贯金石,强济天下,通济利涉,安全渡过,万民以福”之意。

赵州桥建于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赵州桥为单孔弧形敞肩坦拱石桥,全长64.4米,拱顶宽9.6米,跨径37.02米,弧矢(拱顶到两拱脚的连线)高度是7.23米。赵州桥建筑结构奇特,具有高度的科学性。1。赵州桥开敞肩拱型之先河,在主拱的两肩上各建两个小拱,不仅节约了石材,减轻桥身的重量,而且有利于洪水的渲泻,削弱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拱上加拱,从艺术的角度看使大桥玲珑剔透,线条优美,更加美观。2。赵州桥跨度大而弧形平,采用坦拱,使单孔跨径达37.02米而弧矢只有7.23米,桥面坡度仅为6.5%,极大的方便了行人和车辆的通过。如果按照当时习惯采用的半圆拱来建造同跨度的石桥,桥面应比现在高出11.28米。从工程力学方面来说,坦拱桥比半圆拱形桥的建造难度要大得多。3。赵州桥的主拱共28道,采用纵向并列砌筑法。这样每道拱券都自成一体,能独立支撑,日后局部拱券的损坏不至危及全桥,修复也比较容易。赵州桥在历史上曾有两次东西两侧数道拱券坠毁后被修复,如果采用纵联砌券法,恐怕现在大桥已不复存在了。 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在古代“吞齐跨赵”,地处兵家必争之咽喉要路,交通任务十分繁重。大桥自建成之后,就一直作为实用性交通大桥而使用,车马行人摩肩击轱,日夜不息。禁止车辆通行,作为文物观赏才近几十年时间。赵州桥在长达1400年漫长历史时期中,历经车马重轧,战乱之祸,地震水患,风雨侵蚀,至今仍安然雄居于洨河之上,在桥梁建筑史上堪称为一大奇迹。 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流传已久的民间小调《小放牛》里唱道:“赵州石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儿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碾了一道沟??”这首歌谣里连贯了有关古桥的三个神话故事。 兄妹造桥

古时鲁班领着妹妹鲁姜路过赵州城南洨河渡口,见河宽水深,风高浪急,仅凭艄公摆渡,来往客商渡河十分艰难。兄妹俩见此情景,就商议在这里建一座大桥以方便行人来往。妹妹鲁姜别出心意,提出一个建议,说城南的大桥由哥哥修建,自己另外在城西冶河上建一座小桥,兄妹俩来个比赛,看谁修得又快又好。当时二人约定日暮星光出齐动工,五更鸡鸣前收工。

鲁班送走妹妹,就在洨河渡口开始动工建桥。他先用法术从西面的太行山聚来上好的石料,然后雕琢料石,砌起二十八道主拱,再铺桥面,按装两侧栏杆,忙得不矣乐乎!鲁姜在城西修建小桥,不到四更桥的主体工程就告结束,只剩下装饰美化的工作了。鲁姜好胜心强,生怕哥哥超过自己,就偷偷跑去看看哥哥的进度。当她赶到洨河口时,顿时被惊呆了,只见眼前一座雄奇壮丽的巨大石桥犹如一条苍龙横跨两岸,此时哥哥正在雕饰桥中部的栏板。鲁姜虽然心里暗暗为哥哥的手艺叫绝,可是又不甘心认输,灵机一动心想我何不如此这样。鲁姜略微向远处走了走,耍起了恶作剧,她用手捏住鼻子,“咯咯咯??”学起了鸡叫,这一叫不要紧,引得周围的公鸡都叫了起来。

鲁班刚刚装饰好桥的中部,忽然听到鸡叫,真的以为是天亮了。鲁班为人最讲信用,谨遵约定,立即收工。鲁姜急忙回到小石桥,在栏板上用尽自己的绝技精雕细刻,上面的花草禽兽活灵活现,几可乱真。

这场兄妹建桥比赛,二人各有千秋,大石桥以工程巨大而领先,小石桥以栏板雕饰而更胜一筹。从此以后,赵州留下了一大一小两座石桥,为人们涉水渡河提供了便利。 仙人过桥

鲁班一夜之间修成大石桥,人们奔走相告,到处传颂。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听说后,就倒骑毛驴,亲自到赵州看个究竟。张果老在桥头见到鲁班,问道:“先生,你这桥能禁得住我的毛驴一过吗?”鲁班毫不在意地说:“你看这桥上行人客商,千军万马来往不绝,你这小小毛驴不在话下,先生但过无妨。”张果老暗暗用法术聚来日月星辰装进肩上的搭裢,笑眯眯地倒骑毛驴走上了桥。当毛驴走到三分之一处

时,大桥被压得摇摇晃晃,形势危急。鲁班急忙飞身桥下,用大手托住桥身,保住了大桥。鲁班感到怪异,合住左眼用右眼细细观察,才发现骑驴的老头原来是仙人张果老,毛驴虽小,但是却装着日月星辰。此后,桥面石上就留下了仙人的驴蹄印。 柴王推车

柴王听到鲁班在赵州修桥的消息后,为国家有这样的贤良能人而高兴。他便推上独轮车,装载三山五岳,由赵匡胤拉车,来赵州桥考查封赏鲁班。小车将至桥巅,因为车沉桥陡,柴王脚下一滑,单膝跪在桥上,把桥面上压了一个膝印和一道车沟。鲁班看见,急忙上前跪拜,柴王说:“你为民修桥有功,我这车上的三山五岳,任你挑选,朕要封你为官。”鲁班拜谢圣意,表示愿作工匠一世,别无所求。柴王大喜,当场书写“鲁班仙师”匾额一块,赐于鲁班。 赵州桥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载体 赵州桥不仅是一座实用性交通大桥,而且还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大载体,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古代雕塑艺术瑰宝。在大桥之上,“玉石栏杆”分列两侧,每侧各设21块栏板和22根望柱。布局是中间每侧设蛟龙栏板5块,蟠龙竹节望柱6根,两侧为斗子禾叶栏板和宝珠竹节望柱。赵州桥的雕饰主要集中在中间部分的栏板和望柱上,龙雕是其精华。中部每侧有5块蛟龙栏板,6根蟠龙竹节望柱,内外均是龙的形象,每侧有28条龙,两侧共计56条龙,如果再加上主拱券顶部两侧的各一个蚣蝮,总计58条龙,从而形成一个气势恢宏的群龙阵图。上面的蛟龙奇兽或盘或踞,或飞或腾,跌宕多姿,引人入胜。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既有粗犷豪放的写意,又有精致细密的工笔;布局详略得当,既有局部的变化又有整体的统一,形成苍劲古朴、浑厚豪放的艺术风格。

在大桥所雕的群龙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位于桥巅的饕餮。饕餮是传说中一种贪吃的恶兽,在古书中说法不一,有云“有首无身”者,有云属“龙种异称”者,有云是“龙生九子之一子”者??,总之此兽以“贪吃”、“凶险”为特征。赵州桥上的饕餮占据大桥顶部最中间位置的整块栏板,毛发分披,两耳坚起,两只大眼凶光毕露,欻欻开合,怒视前方。此恶兽形象与两旁飘逸的蛟龙形成巨大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使人望之生畏,不敢久留,不因桥上滞留多人而发生事故,达到“通济利涉”的目的。此乃以恶兽示警,实现劝善目的。

龙,是传说中一种神奇灵物。据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中”,龙还可兴云作雨,神通广大。在过去不论是封建皇权统治者,还是普通百姓,都对龙的形象倍加推崇。龙不仅是权威和吉祥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赵州桥以龙的形象作为雕塑的主体,寄寓了民众希望大桥永世长存,通济利涉的美好愿望。

综览赵州桥的雕饰,我们会发现大桥中部较细密,两侧相对简略。有人对此总觉得美中不足,提问赵州桥为什么不把所有的栏杆都精雕细刻,搞得象小石桥一样满是花饰?在赵县有一句俗语:“大石桥看功劳,小石桥看花草”,就是说赵州桥工程浩大,年代久远,举世闻名;小石桥装饰华丽,另有特色。笔者认为,赵州桥的雕饰现状决不是当时造桥者的疏露和省略,而是因时因地独具匠心的有意之作。因大桥地处古交通要道,过往行人纷繁,大桥如不设雕饰,则美中不足,只堪供交通之用,不具备艺术欣赏价值。如加以雕饰,因居大河之上,其下河水汹涌,地势险要,能兴云作雨、威力无比的龙自然就成为首选的形象了,故大桥雕刻以群龙为主。但如果大桥所有的栏板全为龙雕,一则有失单调重复,二则过往行人因留意于欣赏桥上的精美画面,必致行人滞留、拥挤,容易发生事故。故精雕之处不宜太多,多则无益,于是在桥之两侧改之以较为简略的斗子禾叶栏板和宝珠竹节望柱。龙为神圣之物,倍受人们的敬爱,置于中央顶部最为适宜。大桥带有一定的坡度,行人由两端上桥而行,均是上坡路,行走多少有一点艰难,两侧的雕饰如太过醒目,容易使行人分散注意力,故以简略一般化为好。人行至桥巅,有一小段平坦路,此处登高舒目,乃观赏远近景色之佳处,行人最易在这里集中停留。但赵州桥非寻常悠闲观景之处,桥高水深,车马纷繁,实属不易久留之凶险地。造桥者预见到了这一点,为了实现对行人驱之、逐之的目的,有意在大桥顶部两侧置以气势凶猛的饕餮恶兽,使人顿见此物心中畏惧,不敢久留。从艺术角度来看,行人由观赏姿态优美、祥和的蛟龙图案,到突现阴森狰狞的凶兽,再转之于群龙之中,气氛跌宕起伏,富有情趣,回味无穷。

赵州桥主拱券顶部两侧,各有一个蚣蝮,颇似龙头,故当地乡人称之为“老龙头”。据载蚣蝮“属龙种异称??,性好水,故多嵌刻在桥涵。”又说是“龙生九子之一子”。蚣蝮性善好水,又称吸水兽,会调节水量,使洨河水“少能载船,多不淹禾”,保佑一方平安,倍受百姓崇敬。以此灵异之物镇于桥顶两侧,面向滔滔河水,寓示大桥会永避水害,长存永安。 在中国民俗中,喜用器物或谐音来表示寓意,这一作法在赵州桥随处可见。桥两侧的斗子禾叶栏板,选取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农作物禾叶和粮食容器斗子,寓意“五谷丰登”。竹节宝珠望柱,是把佛教“八宝图”中的宝珠和平头竹节集于一体,取其谐音“竹报平安”。元宝为我国古代寓示兴旺发达富裕的东西,又是“八宝”之一,大桥以铁质制成的对底双元宝形扒锔镶嵌在每相邻两块拱石之间,既加固了桥体,又美化了桥身。桥顶仰天石边沿上排有等距离的八瓣莲花帽石,莲花是佛教的八吉祥物之一,寓意吉祥。

赵州桥的主拱券共为28道,每侧栏板上有28条龙。为什么选用28数,要搞清这一点就要了解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是古人用于观测日月星辰运行时作为坐标的28组恒星或星座,由于它们固定环绕于天际四周,很象日月五星的栖宿之所,故此称之为二十八宿。古人还把二十八宿分为东南西北四宫,每宫七宿以想象中的一种动物命名,东方七宿为青龙,西方七宿为白虎,南方七宿为朱雀,北方七宿为玄武。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就是所谓的“四象”。二十八宿的每一宿都用一种飞禽走兽结合日月五行(合称七曜)而命名,见下表:

东方青 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龙 南方朱 井土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雀 西方白 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虎 北方玄 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狳 武 二十八宿在传统文化中应用极为广泛,择日法中首重当值日中二十八宿所主之吉凶。在万年历中,二十八宿循次值日,一天一移,周而复始,循环无穷。三十六禽推命法也是据此而来。传说,赵州桥是天龙下界变化而成,有诗曰:“青龙谪下化长桥”。二十八道主拱对应于天上的四象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又对应于桥每侧栏板上的二十八条蛟龙。一桥之上,尽包含天星、蛟龙,有如此诸多神物护桥,大桥当长存洨河矣!

赵州桥所蕴含的数理和周易数理存在着对应关系,大桥为独孔圆弧拱,示意混元一体;两个蚣蝮分列两侧,可称两仪;四个小拱和四个饕餮,对应于四象;两侧勾石各六块,为六丁六甲;二十八道主拱对应于二十八宿。

古桥仙迹,场性荫护

赵州桥上留下的神话传说中的张果老驴蹄印,柴王的膝印和车沟印,以及鲁班托桥的大手印,被称为“仙迹”,伴随着民间小调《小放牛》广泛流传。古桥仙迹已成为赵州一大胜景。 夫物有所因,因有所为。仙迹石之所以成为“仙迹”,是来源于夸张化的神话传说。在前面讲到的故事中,赵州桥曾走过八仙和两朝的真龙天子——柴王、赵匡胤,可经受日月星辰和三山五岳之重载,其坚固空前绝后矣。神话传说固不可信,但却真实表现了广大人民希望赵州桥长存人间的美好愿望。 人常说:“万物有灵”,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信息感应。一块石头,是没有生命的死物,但是一但被雕饰为某种形象,就带有了这种形象的特有信息。尤其是当这个形象被相当多的人所关注、认可和崇敬时,其本身就成为了一个有能量的信息感应源。赵州桥号称“天下第一桥”,根据神话所留的仙迹,及群龙雕塑,在众多人心理能量的沟通促进下使赵州桥具有着强大的能量辐射场。这样赵州桥就不只是一座普通意义上的桥,而沉淀了一种有关桥的文化。这种场性对于桥的生存延袭是有很大帮助的。

赵州桥千年不坠,历代老人都说是有助于神灵保佑。明嘉靖赵郡守佐官孙大学在他撰写的《重修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9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