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药剂学

更新时间:2024-02-27 02: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Dosage form &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

药物剂型是为实现医药品的不同给药方式、或从不同的部位给药等等需求制成的不同“形态”,简称剂型。

药物制剂是指以剂型制成的有一定①规格②质量标准③直接作用于病人的具体药品。制剂的研究过程也称制剂(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1. 制备优质制剂的三大支柱是①制剂技术②药用辅料③制剂设备。

1. GMP & GLP & GCP

GMP是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即药物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过程中,用科

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整套系统的科学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GLP是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即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指非人体研究,亦称临床前研究,用于评价药物安全性,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动物实验进行非临床的各种毒性试验。

GCP是Good Clinical Practice, 即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是指任何在人体进行的药物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用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1. Pharmaceutics & Pharmacopeia

药剂学: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

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药典:一个国家记载的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有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撰、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1. Prescription & Formulation

Prescription一般指医师处方、协定处方,是医师对患者进行诊断后,对特定患者的特定疾病而写给药局的有关药品、给药量、给药方式、给药天数以及制备等的书面凭证。

Formulation则一般指的是药物制剂的生产处方。

药物制剂的设计

1. 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稳定性、顺应性。 2. 溶出度是指药物从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度与程度 。释放度是指药物从缓释、控释、肠溶制剂及透皮贴剂等在规定条件下释放的速度和程度 。溶出度和释放度试验的目的是保证制剂的有效性 。目前中国药典溶出度/释放度检查的方法有转篮法 、小杯法和桨法 。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1. 为防止某药物被氧化,可采取的措施有:加入抗氧剂、冲惰性气体除氧气、避光、调节适宜的pH 等。 2. 稳定性试验中,加速试验的目的是通过加速药物的化学或物理变化,预测药物的自身稳定性,为新药申报临床研究与申报生产提供必要的资料。 3. 稳定性试验中,长期试验的目的是为制定要药物的有效期提供依据 。 流变学与粉体学 表面活性剂 1. Krafft point & Cloud point

Krafft点: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当温度升高至某一值,其溶解度急剧升高,则该温度为Krafft点。

昙点:对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当温度升高至某一值时,其溶解度急剧下降并析出,溶液出现浑浊,则该温度为昙点。

1. CMC & HLB

临界胶团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在溶液中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CMC越小

则表明表面活性剂在溶液相中聚集成胶团的能力越强。

亲水亲油平衡值(hydrophilic-lipophilic balance)即指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水、油的综合亲和力,是个相对值。

1. 表面活性剂是指能够使溶液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两亲性化合物 。 2. 表面活性剂在药剂学中的应用有增溶剂、乳化剂、润湿剂、起泡剂、消泡剂、消毒剂和杀菌剂、去污剂等。 3. 润湿剂可被吸附于微粒表面,增加其亲水性 ,产生较好的分散效果。最常用的润湿剂是HLB值在 7~9 之间的表面活性剂,如聚山梨酯类(Tweens)、聚氧乙烯蓖麻油类、泊洛沙姆等。 液体制剂 1. Solublization & Hydrotropy

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的过程。

助溶是指难溶性药物通过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的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增加药物溶解度的过程。

1. Flocculation & Deflocculation

絮凝: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使得电位下降,混悬剂中微粒形成疏松聚集体,使混悬剂处于稳定状态的过程。

反絮凝: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继续加入电解质,使得电位进一步下降,微粒间的距离进一步缩小,由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的过程。

1. 为了增加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可加入稳定剂,稳定剂包括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和 反絮凝剂 等。 2. 沉降容积比F表示沉降物体积与沉降前混悬剂的体积比值 ,F值越大,混悬剂越稳定。 3. 絮凝度β表示由絮凝所引起的沉降物溶剂增大的倍数 ,β值越大,絮凝效果越好 。 4.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加助溶剂、加潜溶剂、加增溶剂、形成可溶性盐等。 5. 乳剂按分散相的大小可分为普通乳、亚微乳和纳米乳 。静脉注射乳剂应属亚微乳 。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1. Isoosmotic & Isotonic solution

等渗溶液是指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属于物理化学概念。

等张溶液是指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属于生物学概念。 1. F0 & F值

F0值是指在一定灭菌温度(T),Z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Z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

F值是指在一定灭菌温度(T),给定Z值时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在参比温度(T0)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

1. 热原是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内毒素,其主要成分是脂多糖 ,去除的方法有高温法、酸碱法、吸附法和离子交换法。 2. 注射剂是指药物制成供注入体内的灭菌或无菌溶液、乳浊液、混悬液 ,及供临用前配置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 。 3. 注射剂的质量检查项目有可见异物、不溶性微粒、热原检查、无菌检查、pH测定、刺激性、渗透压检查、有关物质等。 4. 当前输液生产中主要的质量问题是澄明度问题、染菌、热原反应;输液的渗透压应该是等渗 或偏高渗 。 散剂、颗粒剂、胶囊剂、滴丸剂与膜剂 片剂

1. 水溶性药物混合物的CRH约等于各成分的CRH的乘积 ,而与各成分的量 无关,此即 Elder假说 。该假说的条件是各成分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 2. 非水溶性/难溶性药物无特定的 CRH 值,其混合物的吸湿性 具有加合性。 3. 崩解剂促进崩解的机理有毛细管作用、膨胀作用、润湿热和产气作用 。 4. 在片剂的质量检查项目中,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 的,可不必检查片中差异;凡规定检查溶出度 的,可不必检查崩解度。 5. 分散片的主要特点是没有崩解过程 ;分散片与泡腾片处方组成的主要区别是泡腾片中含有泡腾崩解剂 。 6. 泡腾崩解剂的基本处方组成包括碳酸氢钠 和枸橼酸 。 半固体制剂(软膏剂、眼膏剂、凝胶剂与凝胶剂) 1. Ointment & Suppositories

软膏剂是指药物与油脂性或者水溶性基质混合制成的均匀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栓剂是指药物和适宜的基质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形外用制剂。

1. 常用的软膏剂基质有油脂性基质、乳剂型基质和水溶性基质 。 2. 置换价是指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重量的比值 ,栓剂的基质分为油溶性基质 和 水溶性基质 两类。 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 制剂新技术 1. Microcapsules & Microspheres & Microemulsion

微囊:是利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囊材)作为囊膜壁壳,将固态药物或液态药物(囊心物)包裹而成药库。

微球:是指药物与高分子材料制成基质骨架的球形或者类球形实体,药物溶解或分散于实体中。

微乳:是粒径为10-100nm的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胶体分散系统,其乳滴多为球形,粒径分布较为均匀,透明或半透明,通常属于热力学稳定系统。

1. Lipsomes & Polymeric micelles

脂质体是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具有类似生物膜的双分子结构,常用作药物载体的材料;也可指采用类脂双分子层将药物包封于内而形成的超微型球状制剂。

聚合物胶束是由两亲性的嵌段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的一种热力学稳定的胶体溶液。

1. 固体分散体的速效原理包括药物的高度分散状态有利于速释、载体材料可提高药物的可润湿性、载体材料保证药物的高度分散性和载体材料对药物有抑晶作用 等。 2. 固体分散体药物在载体材料中的分散状态有分子、胶体、微晶和无定形 。 3. 固体分散体主要有简单低共熔物、固态溶液和共沉淀物 三种类型。 4. 环糊精包合物在药剂学上的应用包括:增大药物溶解度、提高药物稳定性、防止挥发性成分挥发、掩盖药物不良臭味、调节药物释放速率、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和降低药物的刺激性和不良反应 。 5. 相分离法制备微囊的步骤大体可分为药物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加成囊材料、材料的沉积、材料的固化等4个步骤。 缓释、控释制剂 1. 渗透泵片的基本处方组成包括药物、半透膜材料、渗透压活性物质和推进剂 。渗透泵片的

释药动力是高渗透压辅料溶解使膜内外产生很大的渗透压差 。

Q1:什么是缓释、控释制剂,试述其主要特点、释药原理及常用剂型。 定义:

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

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 特点:

1. 对于半衰期短的或者需要频给药的药物,可以减少服药次数,提高病人服药的顺应性。 2. 血药浓度“峰谷”波动小,血浓平稳,能长时间保持有效治疗浓度,同时避免毒副作用。 3. 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疗效。(1、2、3、为主要) 4. 临床使用中对剂量调节和给药方案的灵活性减低。 5. 制剂所涉及的设备和工艺费用昂贵。

释药原理:

1. 1. 溶出原理

药物的释放收到溶出速率的限制,溶出速率慢的药物显示出缓释的性质。根据

Noyes-Whitney方程,可以通过减小药物溶解度,增大药物粒径,降低药物溶出速率,达到缓释效果。

方法:①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②与高分子化合物制成难溶性盐③增大药物粒子粒径 1. 2. 扩散原理

药物在吸收部位首先溶解成溶液后再从制剂中扩散出来进入体液,其释药受扩散速率的控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ql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