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规范学习笔记

更新时间:2023-10-22 17: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对于抗震不利地段,应提出避让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弄明白有效的措施是什么?

2、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还是要考虑提高,除了与抗震等级有关外,还与场地类型有关,当场地类型不是II类时,注意查阅抗规。

3、同一结构单元部分采用天然地基和部分采用桩基的情况,以前版本是没有提出解决办法的,本版规范给出了一定的解决办法,但是相应的措施是什么,现在还不明白。

4、建筑形体,多出建筑形体的概念: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5、扭转不规则,多考虑了一种情况,即当最大层间位移远小于规范限值时,位移比最大限值1.5可适当放宽。

6、有转换层时,转换层上部的结构受力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根据烈度高低和水平转换构件的类型、受力情况、几何尺寸等,乘以1.25~2.0的增大系数。

7、新版增加了“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目前没有弄明白这种性能化设计怎么实现。

8、设防地震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见3.10.3,属于抗震性能化设计需要考虑的内容。

9、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需要钻孔,且钻孔数量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要求。(问题:该钻孔是专门用于测剪切波速还是兼作他用?) 10、对丁类建筑及丙类多层建筑,可以根据岩土层性状,按规范给出

的表结合当地经验估算土层剪切波速。

11、天然地基的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与持力层的岩土性状有关,越是密实,承载力高的土层,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越高。

12、在地震作用下,对天然地基基础的基底零应力区域有一定要求,其他荷载作用可参照该要求,但不一定遵守?

就换填砂石的比例问题讨论:(对于地基处理采用3:7砂石还是7:3砂石,如荷重较大,地质条件较差,换填时采用3:7砂石,砂少石多,对承载力改善较好,若承载力要求不高,地质条件本身较好,换填时采用7:3砂石,砂多石少,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即可。)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1、关于时程分析结果,以前规范要求采用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新版规范区分了两种情况,时程曲线只有三组时,采用计算结果的包络值,当采用七组及七组以上时程曲线时,采用计算结果的平均值。理解时程曲线要么选取三组,要么选取七组以上,介于两者之间的数量,不好界定,或者四组到六组之间也要按包络值取用时程分析结果。

时程分析法结果作为补充计算方法,主要是指对计算结果的底部剪力、楼层剪力和层间位移进行比较。当时程分析法大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相关部位的构件内力和配筋做相应调整。

如何正确选择输入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

根据新抗规条文说明,主要是满足地震动三要素的要求,即:频谱特性、有效峰值和持续时间均要符合规定。

1) 频谱特性可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表征,依据所处的场地类别和

设计地震分组确定,意思是选择的实际地震波所处场地的设计分组(震中距离、震级大小)和场地类别(场地条件)应与要分析的结构物所处场地的相同,简单的说两者的特征周期Tg值应接近或相同。

2) 有效峰值一般指加速度有效峰值,每条时程曲线都有一个最大

峰值,计算时,要将该峰值调整为规范表5.1.2-2中规定的数值,即找出时程曲线的最大峰值EPA,然后用规范规定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最大值 Sa除以最大峰值EPA,就可用得出调整系数,在程序进行计算时,输入该时程曲线和相应的调整系数即可满足规范规定的Sa值。应注意,该调整系数是将整个时程曲线的幅值均按比例放大了,而不仅仅是放大了峰值而已。 3) 持续时间的概念不是指地震波数据中总的时间长度。根据规范

的定义,是从首次到达该时程曲线最大峰值的10%那一点算起,到最后一次到达最大峰值的10%为止。有效持续时间一般为结构基本周期的5~10倍。

4) 采用的时程曲线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

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意思是采用的多组时程波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

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对应于结构主要振型的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

5) 目前的问题,怎么将时程曲线转化为反应谱曲线?据说MIDAS

里有转化工具,但是在sap2000里面没有找到。 2、时程分析时,时程曲线的来源。

如sap2000和MIDAS之类的软件都带有一部分时程波,可用在这些时程波中选取本工程适用的,但是,当这些曲线与要分析工程的条件相差甚远时,要怎么收集与本工程条件相近的时程波呢? 3、平面投影尺度很大(跨度大于120m,或长度大于300m、或悬臂大于40m)的空间结构,要分别按单点一致、多点、多向单点或多向多点输入进行抗震计算。

1)采用哪一种输入,与结构的支承条件有关;

2)对周边支承空间结构,当下部支承结构为一个整体、且与上部空间结构侧向刚度比大于等于2时,可采用三向单点一致输入计算地震作用;当下部支承结构由结构缝分开、且每个独立的支承结构单元与上部空间结构侧向刚度比小于2时,应采用三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目前问题:支承结构和上部空间结构的刚度比怎么计算是个难点,按理说,三向多点输入应该两种情况都适用,若判断困难时,直接采用三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3)对两边线支承空间结构及圆柱面网壳结构,当支承于独立基础时,应采用三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4)对长悬臂构件,视其支承结构特点,采用多向单点一致输入或多

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4、各种输入的概念

1)单点一致输入,即仅对基础底部输入一致的加速度反应谱或加速度时程进行结构计算(理解是对整个结构,每一次计算只输入一种反应谱或者时程波)

2)多向单点输入,沿空间结构基础底部,三向同时输入,其地震动参数(加速度峰值或反应谱最大值)比例取:水平主向:水平次向:竖向=1.00:0.85:0.65(理解是对整个结构,每一次计算也还是只输入一种反应谱或时程波,但是输入的反应谱或时程波在三个方向上均有作用,且每个方向的大小不同,以水平主向为基准,其他方向按比例取值)

3)多点输入,考虑地震行波效应和局部场地效应,对各独立基础或支承结构输入不同的设计反应谱或加速度时程进行计算,估计可能造成的地震效应。(这个貌似也太困难了,对空间结构,支承点很多,每个支承点都要输入一种反应谱或者时程波)

4)行波效应将使不同点支承结构或支座处的加速度峰值明显不同,相位也不同,从而使不同点的设计反应谱或加速度时程不同,计算分析时应考虑这些差异

5、地震反应谱: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特征周期或频率或阻尼)之间的函数关系。

6、对于规范给出的地震影响系数反应谱曲线,影响反应谱曲线形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t6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