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旅游吸引物所感

更新时间:2023-03-08 17:16:4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程:旅游前沿讲座 章宏宣(09349116) 2012/1/1

讲座听后感

主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 主讲人 马凌

讲座内容摘要 旅游吸引物通常都具有某种特殊的客观属性和认为建构的符号属性。讲座

在分析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属性的基础上,提出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内涵,并从社会建构的角度对其符号化过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是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建构的过程实质上是意义和价值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过程,这一过程随着社会主流价值与理想的变化呈现出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

讲座收获 1.掌握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内涵;

2.熟悉了旅游吸引物概念化的过程;

3.了解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过程与社会主流价值和理想的变化的关系。

讲座的延伸 运用旅游吸引物符号属性的稳定性和社会主流价值不断发展的矛盾解释

旅游生命的周期理论衰亡阶段的产生。

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内涵

“旅游吸引物是相对于游客而言的吸引力客体,其吸引力可以分为绝对吸引力和相对吸引力。绝对吸引力来源于旅游吸引物的某种特殊的客观属性;而相对吸引力则来源于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属性,即该客体成为旅游者价值认同的符号。”(马凌,2009)定义是基于旅游吸引物具有双重属性而产生的,即客观属性和符号属性。旅游吸引物的客观属性是人们难以干预的,例如广东没有哈尔滨那样的冰雕,哈尔滨没有广东的丹霞地貌。但是,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属性则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和结果。丹霞山有一块巨岩,状似男性生殖器,学者将其命名为“阳元石”,之后,这块巨岩成为性文化的一种符号,为丹霞山吸引了不少游客。

这个定义是在总结众多学者以前的研究成果后,综合分析得出的。保继刚、楚义芳(1999)在编著《旅游地理学》中将旅游吸引物定义为“促进人们前往某地旅游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它包括了旅游资源、适宜的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甚至还包括了快速舒适的旅游交通条件”。更早之前,Lew(1987)也认为,从本质上看,旅游吸引物就是指“吸引旅游者离开家去其他/’非家’(non-home)的地方旅游的所有要素,它包括景观、活动以及经历”。随后,在西方的旅游学研究中,学者们开始强调旅游吸引物不仅是一个客观的具有“吸引力”的要素总

1 / 4

课程:旅游前沿讲座 章宏宣(09349116) 2012/1/1

和,它更是一个吸引物系统,包括旅游者、旅游景点以及旅游景点的标识物或形象三个部分。如果没有旅游者去广东丹霞山,或者没有广东丹霞山,或者丹霞山没有其特殊地貌等标识物,也就不会存在广东丹霞山这个旅游吸引物,可见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西方的研究还表明,旅游吸引物不仅是天生的或历史的遗产,也不仅仅是只有旅游吸引物本身,它更是一个建构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旅游者、核心吸引物和标识物。其中,标识物的要素表明旅游吸引物不仅包括吸引物本身,还应包括认为建构的信息和符号。苏格兰有一望无际碧绿的草原,是高尔夫球手的朝圣地,打高尔夫则受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所以苏格拉作为这样一种旅游吸引物,不仅是其草原的真实存在,也是人为建构的结果。

旅游吸引物概念化的过程

旅游吸引物的标识物往往是拉动旅游者前往旅行的重要动力,从这个层面上看,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过程就显得非常重要。 “当一小块月球上的石头被放在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时候,一天中就有42195人到博物馆来参观,这个游客数是博物馆单日接待的最多人数。在参观中,有一个13岁的男孩评论道‘这石头看上去就是那种你能在中央公园随意捡到的东西;但它很酷,因为它来自月球’。”MacCannell早在1976就用这个典型的例子,显示了旅游吸引物符号化的重要性。MacCannell将这个过程成为景观的“神圣化”过程。MacCannell认为,“景观的神圣化”与“旅游朝圣者”的“仪式化心理”是吸引物建构和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MacCannell给出了景观神圣化过程的五个步骤:景观命名(naming)、确定范围和提升(framing and elevation)、装饰(enshrinement)、机械化再生产(mechanical reproduction)和社会再生产(social reproduction)。在这之后,Belk,Wallendorf & Sherry在1989年,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提出,人们可以通过消费赋予其购买的物品或活动以意义并使其神圣化,任何东西都有可能被神圣化;神圣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投资的过程,消费者可以通过仪式、朝圣的旅程、特质赋予、礼物馈赠、收藏、继承以及权威认可等方式赋予物品神圣的意义。

在多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主讲人认为,旅游吸引物的意义建构和价值转移中有两个过程:一是旅游吸引物文化生产过程,二是旅游吸引物的消费过程。

旅游吸引物的意义在建构完成之后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移,这个条件就是适当的双重匹配过程。第一重匹配是旅游吸引物与社会的价值与理想类型的匹配过程。不同类型的价值与理想,需要与不同类型的旅游客体(吸引物)匹配。比如,有关本真性的价值与理想,一般与经济不发达的社区、淳朴的民风、传统的民俗或历史比较悠久的文物等旅游客体相匹配;有关崇尚自然的价值,一般与自然景观相匹配;而有关想象与幻想的价值,则往往与迪斯尼

2 / 4

课程:旅游前沿讲座 章宏宣(09349116) 2012/1/1

乐园、环球影城等主题公园相匹配等等。第二重匹配是旅游吸引物与旅游者类型的匹配。不同的旅游者,寻求不同类型的旅游吸引物,并体验不同类型的旅游价值。旅游的过程,正是通过对旅游吸引物的崇拜,而获得某种价值体验和精神力量,并进而将自我提升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可以说,旅游吸引物的价值向旅游者转移的过程,就是旅游者的“精神充电”的过程。正如从麦加朝圣归来的信徒获得了精神力量一样,旅游者从旅游归来也体验了一种超越日常状态的精神境界。

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过程与社会主流价值和理想的变化的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旅游目的地进入生命周期的衰亡阶段与社会主流价值和理想的变化有很大联系。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海水浴被当时的医疗界认为具有治疗和健身的效果,因此,布来克普尔(Blackpool)和斯卡布罗(Scarborough)这两个海边胜地成为当时著名的旅游吸引物,但是,随着与海水浴相关的医疗神话的破产,这两个景点便逐渐走向衰落(Wang,2000)。与此相反,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理想的变化也可能将原来不名一钱的事物变成热点。昔日被认为是恶魔和盗匪藏身的森林,如今被当作充满魅力的吸引物;而昔日被看作险恶的大海,也被当作充满浪漫情调的吸引物。

因此,了解当今社会主流价值和理想并合理预测其走向,是旅游开发过程中将吸引物符号化的重要步骤。南宁正是把握会展业不断发展兴起的势头,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

旅游地生命周期衰亡阶段的阐释

1980年加拿大旅游学家R.W.Butler提出旅游生命的周期包含六个过程:

? 探查阶段,只有零散的游客没有特别的设施其自然和社会环境未因旅游而发展 变化。

? 参与阶段,旅游者人数增多,旅游活动变得有组织、有规律,本地居民为旅游者提供一些简陋的膳宿设施,地方政府被迫改善设施与交通状况。

? 发展阶段,旅游广告加大旅游市场,开始形成外来投资骤增,简陋膳宿设施逐渐被规模大、现代化的设施取代,旅游地自然面貌的改变比较。

? 巩固阶段,游客量持续增加但增长率下降。旅游地功能分区明显地方经济活动与旅游业紧密相连。常住居民中开始对旅游产生反感和不满。

? 停滞阶段,旅游地自然和文化的吸引力被“人造设施”代替旅游地良好形象已不再时兴市场量的维持艰难。旅游环境容量超载相关问题随之而至。

? 衰落或复苏阶段,旅游市场衰落进而房地产的转卖率很高,旅游设施也大量消

3 / 4

课程:旅游前沿讲座 章宏宣(09349116) 2012/1/1

失,最终旅游地将变成名符其实的“旅游贫民窟”,另一方面旅游地也可能采取增加人造景观、开发新的旅游资源等措施,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从而进入复苏阶段。 当旅游吸引物成功的被符号化,就很难轻易改变,但是社会主流价值和理想却出于不断发展的过程。当美国西部出现淘金热,人们大批大批的涌向西部,当社会进入石油被称为黑金子和城市流动的血液的时代,人们失去了对西部以往的激情。

如何改变这种不利局面,缓和符号化后旅游吸引物的稳定性和社会主流价值发展的矛盾,推迟或避免走向衰亡,是旅游吸引物研究领域学者接下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4 /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yo6.html

Top